#腦中風

中風、腦傷患者治療後 應把握黃金復健期

中風、腦傷患者治療後 應把握黃金復健期#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40歲以上人口,平均每9人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且日後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另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全台約有25萬人中風,且隨著年齡增加有比例遞增趨勢。中風的可怕除了嚴重可能致死之外,其後遺症更往往帶給病患與家屬極大的身心負擔與生活壓力。復健專科醫師曾清祥指出,由於目前台灣醫療體系主要以照顧急性及慢性病患為主,但中風和腦傷患者,在急性治療期後,最需要把握0-6個月的黃金復健期,即亞急性的復健醫療照護,積極進行復健治療,以進行神經的修復並增強身體的功能。曾清祥表示,隨著老年人口日漸攀升,常有感於患者對於復健醫療照護需求的日增,加上復健醫療近年在全球發展迅速,應讓患者在急性住院或手術後,有個專心照護的場所,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讓復健之路能夠有事半功倍之效。

自行停用控血壓藥物 男子腦中風變植物人

自行停用控血壓藥物 男子腦中風變植物人#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心臟內科醫師提醒,罹患高血壓的患者千萬別自行亂停藥,否則引發二次高血壓恐帶來不幸!一名40歲男性業務主管,三年來都乖乖吃高血壓藥物控制病情,三個月前因失業待在家,由於血壓很穩定,加上自認沒有了工作壓力,於是血壓藥用完後就沒有再去醫院拿藥。上個月因迷上網路遊戲,連續二晚熬夜上網,沒想到凌晨突然眼前一片空白昏迷,經送醫發現是高血壓引起的腦中風,量測血壓竟飆高到170/110毫米水銀柱,搶救後變成植物人。台北中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秀梅表示,台灣高血壓患者人數高達400萬人,其中九成高血壓患者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需要服用高血壓藥物來控制病情。臨床上發現許多高血壓患者對服用藥物充滿迷思及錯誤觀念,最嚴重的就是自己「憑感覺」血壓正常就停藥;或自認年輕,不想吃血壓藥一輩子而自行停藥,結果可能因為血壓二次飆高,併發腦出血或中風後遺症。李秀梅說,由於目前控制高血壓藥物都屬於長效型,藥效可能在體內持續約40個小時,所以剛開始停藥後一至二天,因持續藥效讓血壓值仍然正常,患者看到血壓降下來了,就自行停藥;等到血壓又升高再繼續服藥,如此停藥又服藥,血壓降了又升,升了又降,對血管造成很大傷害。另外,年輕人擔心高血壓藥物要吃一輩子,有損肝腎而停藥,其實主因是因為沒有控制血壓,引發腎臟功能衰退才來就醫服藥,最後又怪罪降血壓藥讓腎臟受損,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李秀梅建議想要預防血壓飆高,應遵從「二不三要原則」,那就是不要熬夜、不要自行停藥,要補充水份,每天至少補充2000c.c.以上的水分、要多吃蔬果,最好戒菸、減少喝酒、咖啡及濃茶、要養成運動習慣,可以快走取代激烈運動。(圖片來源/中山醫院提供)

吃完大餐冒冷汗 當心是心肌梗塞發作

吃完大餐冒冷汗 當心是心肌梗塞發作#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不論是何種原因引起的心肌梗塞,都需長期服用預防血栓的藥物。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第43屆年會暨學術演講會今天進入第二天議程,國內心臟科醫師針對心肌梗塞病因及治療提出新解,典型心肌梗塞大多因三高引起,而壓力、熬夜、抽菸、濫用藥物等環境因素是導致國內心肌梗塞年輕化的主要關鍵。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殷偉賢秘書長指出,六成腦中風、心肌梗塞患者係因三高、抽菸所引起的,唯有透過測量血壓、血脂,才能提早發現身體異常。如果家族成員中,有男性長輩在55歲以前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是女性在65歲以前即罹病,也屬於高危險群,都需盡早養成測量血壓的習慣。 除此之外,如果爬樓梯、運動、搬重物等過程,或是吃完大餐,以及溫度劇烈變化時,突然出現胸悶、噁心、想吐、冒冷汗,這就是典型心肌梗塞症狀,代表動脈血管已經硬化,出現斑塊,以致產生急性血栓,千萬不可怠忽,應該儘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120分鐘,打通血管,才能減少預後可能產生的諸多後遺症。 如何有效預防心肌梗塞、心臟血管抽筋?殷偉賢秘書長指出,壓力絕非造成致命心血管疾病的單一原因,光有壓力,是不太可能造成血管硬化及阻塞,年輕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都還有其他潛在危險因子,如抽菸酗酒、基因遺傳等,因為有人就是天生膽固醇偏高,心血管容易阻塞,出現問題。殷偉賢秘書長表示,「血壓血脂偏高是感覺不到的!」身體肥胖,可以摸到肥油脂肪,但對於年輕人來說,血壓偏高、膽固醇超標,幾乎毫無症狀,如果不量血壓、不抽血檢驗,根本不知道自己可能是心肌梗塞、心臟抽筋的高危險群。為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國民健康局積極提倡「十八歲成年禮--量血壓、測膽固醇」等健康概念,希望青少年們從滿 18歲的那天測量生平第一次血壓,抽血檢驗膽固醇,瞭解自己身體密碼,送給自己一份最佳的成年禮。

中風後吞嚥功能喪失 硬骨頭卡食道!

中風後吞嚥功能喪失 硬骨頭卡食道!#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要注意!腦中風影響吞嚥功能患者,最好採取鼻胃管進食。一位高齡患者食不下嚥,勉強吞下又嗆到嘔吐,罹患吸入性肺炎,住院中被檢查出「元凶」,被一塊硬骨頭卡在下食道,動彈不得,動用外科手術才順利取出。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外科主任賴重佑呼籲,腦中風影響吞嚥功能的患者,因吞嚥功能喪失,吞下異物危機重重,最好採取鼻胃管進食,以免危及生命。這位七十一歲的男性患者,曾經罹患腦中風,雖長期接受復健,仍需靠人扶持才能走路,三月底發現吃飯時有吞嚥困難和嗆食情形,因肺炎住院治療,住院中仍然食不下嚥,經X光檢查發現胸腔內有異物陰影,立即做腸胃鏡檢查,在患者的下食道找到一個骨頭,為避免開刀,曾經嘗試以硬式食道鏡取出,但骨頭已緊緊卡入食道壁無法取出,只好施以開刀切開食道才取出那塊骨頭。賴主任認為,該硬塊骨頭已塞住下食道,才造成患者幾乎無法吞下食物,即使吞嚥下去也會嘔吐出來,易因而罹患吸入性肺炎,這種情形經常發生在中風後影響吞嚥功能的病患身上,而這位患者吞下那麼大塊的硬骨頭,與中風後喪失吞嚥功能,加上照護者未能仔細挑出飯食裡的骨頭有直接關係。賴重佑主任呼籲,吞嚥困難的老人最好能接受鼻胃管進食,雖然有些不舒服,但可提升進食的安全性,在拔除鼻胃管之前也須接受一段時間的吞嚥訓練,才能真正安全進食,否則仍會有嗆食的可能,一旦食物吸進肺部,就有導致肺炎的可能。尤其,罹患腦中風傷及吞嚥功能的患者,在食物的準備上更須小心,小魚刺、小骨頭掺雜其中,都有可能帶來傷害。

醫訊/中風後的外科處置

醫訊/中風後的外科處置#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報告所顯示,腦中風名列2002年度國人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排名第2,1年奪走1萬5千多人性命,腦中風的致死率遠高於癌症。為關懷腦中風病友及提供醫學新知,高雄長庚醫院特舉辦「腦中風病友暨家屬聯誼會」,邀請該單位神經外科黃裕樺醫師主講「中風後的外科處置」,並邀請該單位職能治療團隊帶領病友「健康動一動」,以訓練病友肢體動作,期望透過腦中風中心及身障整合門診團隊與病友的相互交流,促進病患間的疾病適應及經驗分享。活動需事先報名,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流程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腦中風病友暨家屬聯誼會時間:101年3月23日(六)上午8:50~11:00地點:高雄長庚醫院(高雄市鳥松區大埤路123號)兒童大樓6樓國際會議廳藍廳洽詢:07-731 7123轉3088 陳妍樺小姐

天氣變化大不可忽視 當心腦中風找上門

天氣變化大不可忽視 當心腦中風找上門#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來溫差變化大,容易造成心血管系統難以調適,使得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增加。對於腦血管疾病的治療,高雄市立中醫醫院從99年5月開始配合衛生署健保局開辦了「腦血管疾病後遺症中醫優質門診照護計畫」,到101年12月底結算本院治療腦中風發病後2年內的專案患者已有224人。一位81歲男性,因左腦栓塞前往高雄市立中醫醫院就診。初診時病人講話困難,右手上舉困難,左腿無力,無法獨立行走,日常生活須坐輪椅,經過中醫治療約半年,已可用輔助器行走,言語逐漸順暢,可做基礎應答。100年的十大死因裡「腦血管疾病(腦中風)」為第3名,是值得大家來重視及積極治療。腦血管疾病治療的黃金期,近來有2篇國際期刊文獻刊出,文獻提到「腦中風病患針灸復健有效時間為多久?」結論為:「中風後10年內還是有要做復健的需要,並且有療效平均是4.6年。」所以針灸治療對腦中風的治療是有實證醫學上的依據。高雄市立中醫醫院針灸科對腦血管疾病後遺症已有多年的治療經驗,不僅有針灸專科醫師細心的診察和治療;並有學有專精的藥師為中藥來把關及調劑;再加上親切又專業的護理人員提供詳細的衛生教育及照護指導。(照片提供/高雄市衛生局、高雄市立中醫醫院)

搶救五大急重症 全台過半縣市醫院無可救!

搶救五大急重症 全台過半縣市醫院無可救!#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如果「急病」亂投醫、送錯急診室的結果,往往可能沒有碰對急救專科,或是沒有當班的專科醫師團隊可立即執行治療,最後病患只能轉診,以致後續治療結果不佳或造成後續龐大的醫療資源耗費。許多民眾常誤以為有急診室的醫院都有能力及時處理中風、心肌梗塞、新生兒呼吸窘迫、重大外傷及孕產婦妊娠急症等「急重難症」,甚至救護車也只送「最近」的責任醫院。但其實這類急重症應該要送到「重度級」急救醫院或經認證的「特殊照護中心」。在台灣,其實很多病例常常因延誤或送錯醫院,而斷送生命。根據分析,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發現,全國22縣市竟逾半縣市出現搶救破洞,像是台東縣沒有一家醫院可急救腦中風,新竹市也無急性冠心症急救醫院,嘉義市則是無重大外傷救治醫院。台東達仁衛生所主任醫師徐超斌表示,台東縣是全台醫療資源最貧乏的地區,人口數約23萬,現在卻只有7名醫師可處理急重症情況,且又無捷運、公車,若要生病,真的只能挑時機。徐超斌說,就曾有一名30多歲年輕人因為騎機車車禍,造成硬腦膜下出血且硬腦膜上血腫,卻因醫院無神經外科無法診斷出病情,病患沒有得到及時的醫療照護,最後變成植物人無法救回。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劉淑瓊表示,台灣人民每人都繳一樣的健保費,卻因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地區不平等問題,造成非都會縣市病患無醫院可送或者送錯醫院,希望政府能夠慎重正視此漏洞,讓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就醫權利。(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預測腦中風 眼動脈逆流是警訊!

預測腦中風 眼動脈逆流是警訊!#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天氣忽冷忽熱,氣溫起伏劇烈變化,是最容易發生腦中風的時間。據衛生署統計,腦中風目前仍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僅次於惡性腫瘤及心臟疾病;腦中風更是造成肢體癱瘓與長期殘障的主要原因。三軍總醫院日前收治一名62歲男性因反覆性頭暈,步態不穩至神經內科門診求診,經頸部腦血管超音波檢查發現右側內頸動脈已有高達85%的狹窄,合併有右眼動脈逆流的現象。幸運的是,能在中風發生之前即早發現並接受治療以防範中風! 腦中風主要以腦血管阻塞型腦中風為主,約佔所有腦中風病人的七至八成。阻塞性腦中風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常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菸等,導致血管的硬化進而造成發生阻塞型腦中風。所以頭頸部動脈血管的硬化狹窄,常是大血管阻塞型中風的主因。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腦血管超音波檢查室,除針對臨床高危險群中風病人進行常規頸部腦血管動脈狹窄的篩檢外,也會分析腦血管動脈中最重要的內頸動脈第一分枝眼動脈的流向。這意味著透過眼動脈的流向可以幫助我們預測腦部動脈血流狀況與腦中風預後。也因此具有上述血管硬化危險因子的患者皆應接受頸動脈及眼動脈超音波的篩檢,才能及時發現是否已出現頸部動脈重度狹窄及眼動脈逆流的現象。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彭家勛提醒,若發現眼動脈逆流的現象存在,則應及早接受進一步腦部動脈血管的檢查及適當的治療,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