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醫訊/中風後如何居家照護

醫訊/中風後如何居家照護#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行政院衛福部報告所顯示,2002年度國人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排名第2,一年奪走1萬5千多人性命,腦中風的致死率遠高於癌症。為協助病友及家屬適應日常生活轉變及心理調適,長庚醫院社服課及腦中風團隊特合辦「腦中風病友暨家屬聯誼會」,邀請該單位林靜君護理長主講「中風後的居家照護」,並邀請職能治療團隊帶領病友及家屬一起參與「健康動一動」活動,期望藉此增進病友間疾病適應、經驗分享及情感交流。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腦中風病友暨家屬聯誼會時間:102年11月2日(六)上午8:50~11:00地點:醫院(高雄鳥松區大埤路123號)兒童大樓6樓國際會議廳藍廳洽詢:07-731 7123轉3401社服課 陳妍樺社工師

青年吃重鹹恐中風 日鈉攝量超標2倍

青年吃重鹹恐中風 日鈉攝量超標2倍#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今(29)日是世界中風日,為了關懷國人健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特別提醒,國內民眾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不再呈下降趨勢,反而有逐年上升現象,且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下降趨勢亦有趨緩現象,值得警惕。這和飲食「重鹹」恐脫離不了關係,民眾若不改變飲食習慣,後續將有可能導致高血壓或嚴重的中風問題。根據2005-2008年、2010-201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各年齡層民眾的鈉攝取量已超過每日建議量(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且有「男多於女、少多於老」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國、高中及青壯年(19-30歲) 男性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4899、4962及4494毫克,已達每日建議值的2倍以上。重鹹是血壓升高的主因 高血壓者患腦中風為常人3倍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年輕人鈉攝取量超標的情形,已比想像的嚴重許多,目前每12個年輕人(20-39歲)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其中更有高達3/4對自己罹患高血壓渾然不覺,更可怕的是,高血壓病人未來罹患腦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飲食中的鈉(鹽)攝取過多是血壓升高及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呼籲民眾千萬不要忽略「重鹹」的飲食習慣,其實早已對自我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

醫訊/腦中風的預防

醫訊/腦中風的預防#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中風為國人常見疾病之一,排名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近年來因醫療照護的進步,使得死亡率逐漸下降,但病患長期的復健與照顧卻是一條漫長之路,成為社會與家庭的沉重負擔。因此,腦中風是台灣中老年人保健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為教導市民如何預防及治療,台北紅十字會等單位將舉辦健康公益講座,邀請中國醫大醫療體系總執行長許重義醫師主講「腦中風的預防」。該單位歡迎病友、家屬及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腦中風的預防時間:102年9月7日(六)下午14:40~15:40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徐州路2號\近捷運紅線台大醫院站出口2或藍線善導寺站出口3)401室洽詢:02-2391 5568

醫訊/醫院88節活動~什錦食物如何吃

醫訊/醫院88節活動~什錦食物如何吃#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知道吃生機飲食與蔬食對身體好,吃肉對身體過患很多,但是若缺乏最新的營養知識,不知道怎麼吃對身體最健康營養?因此,行政院衛生署立台北醫院特舉辦「父親節系列活動」:免費4癌(大腸、口腔、乳、子宮頸)篩檢送牙膏牙刷、沐浴洗髮用品;7月22日~26日期間內,凡提供1張父親與子女互動親子照片並寫下想對爸爸(或想對孩子)說的話(30字內),就送一串抽取式衛生紙(共30名)!請提供沖洗照片(4乘6)及數位照片為佳。獲好評照片將於父親節期間8月8日~30日展示於1樓大廳;8月8日中午12:00於1樓大廳舉辦「腦中風病友家屬聯誼會」活動及講座,此次主題為「什錦食物,彩色人生」」。包括認識高纖食物、健康壽司DIY等內容,歡迎腦中風病友及家屬踴躍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父親節系列活動時間:102年7月22日(一)~8月30日(二)地點:醫院(新北新莊區思源路 127 號)洽詢:02-2276 5566轉2228、2229、2266、2267(癌症篩檢送贈品);轉2838廖小姐(親子照徵選活動);轉2033郭小姐(腦中風病友家屬聯誼會)

中風、腦傷患者治療後 應把握黃金復健期

中風、腦傷患者治療後 應把握黃金復健期#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40歲以上人口,平均每9人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且日後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另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全台約有25萬人中風,且隨著年齡增加有比例遞增趨勢。中風的可怕除了嚴重可能致死之外,其後遺症更往往帶給病患與家屬極大的身心負擔與生活壓力。復健專科醫師曾清祥指出,由於目前台灣醫療體系主要以照顧急性及慢性病患為主,但中風和腦傷患者,在急性治療期後,最需要把握0-6個月的黃金復健期,即亞急性的復健醫療照護,積極進行復健治療,以進行神經的修復並增強身體的功能。曾清祥表示,隨著老年人口日漸攀升,常有感於患者對於復健醫療照護需求的日增,加上復健醫療近年在全球發展迅速,應讓患者在急性住院或手術後,有個專心照護的場所,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讓復健之路能夠有事半功倍之效。

自行停用控血壓藥物 男子腦中風變植物人

自行停用控血壓藥物 男子腦中風變植物人#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心臟內科醫師提醒,罹患高血壓的患者千萬別自行亂停藥,否則引發二次高血壓恐帶來不幸!一名40歲男性業務主管,三年來都乖乖吃高血壓藥物控制病情,三個月前因失業待在家,由於血壓很穩定,加上自認沒有了工作壓力,於是血壓藥用完後就沒有再去醫院拿藥。上個月因迷上網路遊戲,連續二晚熬夜上網,沒想到凌晨突然眼前一片空白昏迷,經送醫發現是高血壓引起的腦中風,量測血壓竟飆高到170/110毫米水銀柱,搶救後變成植物人。台北中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秀梅表示,台灣高血壓患者人數高達400萬人,其中九成高血壓患者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需要服用高血壓藥物來控制病情。臨床上發現許多高血壓患者對服用藥物充滿迷思及錯誤觀念,最嚴重的就是自己「憑感覺」血壓正常就停藥;或自認年輕,不想吃血壓藥一輩子而自行停藥,結果可能因為血壓二次飆高,併發腦出血或中風後遺症。李秀梅說,由於目前控制高血壓藥物都屬於長效型,藥效可能在體內持續約40個小時,所以剛開始停藥後一至二天,因持續藥效讓血壓值仍然正常,患者看到血壓降下來了,就自行停藥;等到血壓又升高再繼續服藥,如此停藥又服藥,血壓降了又升,升了又降,對血管造成很大傷害。另外,年輕人擔心高血壓藥物要吃一輩子,有損肝腎而停藥,其實主因是因為沒有控制血壓,引發腎臟功能衰退才來就醫服藥,最後又怪罪降血壓藥讓腎臟受損,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李秀梅建議想要預防血壓飆高,應遵從「二不三要原則」,那就是不要熬夜、不要自行停藥,要補充水份,每天至少補充2000c.c.以上的水分、要多吃蔬果,最好戒菸、減少喝酒、咖啡及濃茶、要養成運動習慣,可以快走取代激烈運動。(圖片來源/中山醫院提供)

吃完大餐冒冷汗 當心是心肌梗塞發作

吃完大餐冒冷汗 當心是心肌梗塞發作#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不論是何種原因引起的心肌梗塞,都需長期服用預防血栓的藥物。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第43屆年會暨學術演講會今天進入第二天議程,國內心臟科醫師針對心肌梗塞病因及治療提出新解,典型心肌梗塞大多因三高引起,而壓力、熬夜、抽菸、濫用藥物等環境因素是導致國內心肌梗塞年輕化的主要關鍵。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殷偉賢秘書長指出,六成腦中風、心肌梗塞患者係因三高、抽菸所引起的,唯有透過測量血壓、血脂,才能提早發現身體異常。如果家族成員中,有男性長輩在55歲以前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是女性在65歲以前即罹病,也屬於高危險群,都需盡早養成測量血壓的習慣。 除此之外,如果爬樓梯、運動、搬重物等過程,或是吃完大餐,以及溫度劇烈變化時,突然出現胸悶、噁心、想吐、冒冷汗,這就是典型心肌梗塞症狀,代表動脈血管已經硬化,出現斑塊,以致產生急性血栓,千萬不可怠忽,應該儘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120分鐘,打通血管,才能減少預後可能產生的諸多後遺症。 如何有效預防心肌梗塞、心臟血管抽筋?殷偉賢秘書長指出,壓力絕非造成致命心血管疾病的單一原因,光有壓力,是不太可能造成血管硬化及阻塞,年輕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都還有其他潛在危險因子,如抽菸酗酒、基因遺傳等,因為有人就是天生膽固醇偏高,心血管容易阻塞,出現問題。殷偉賢秘書長表示,「血壓血脂偏高是感覺不到的!」身體肥胖,可以摸到肥油脂肪,但對於年輕人來說,血壓偏高、膽固醇超標,幾乎毫無症狀,如果不量血壓、不抽血檢驗,根本不知道自己可能是心肌梗塞、心臟抽筋的高危險群。為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國民健康局積極提倡「十八歲成年禮--量血壓、測膽固醇」等健康概念,希望青少年們從滿 18歲的那天測量生平第一次血壓,抽血檢驗膽固醇,瞭解自己身體密碼,送給自己一份最佳的成年禮。

中風後吞嚥功能喪失 硬骨頭卡食道!

中風後吞嚥功能喪失 硬骨頭卡食道!#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要注意!腦中風影響吞嚥功能患者,最好採取鼻胃管進食。一位高齡患者食不下嚥,勉強吞下又嗆到嘔吐,罹患吸入性肺炎,住院中被檢查出「元凶」,被一塊硬骨頭卡在下食道,動彈不得,動用外科手術才順利取出。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外科主任賴重佑呼籲,腦中風影響吞嚥功能的患者,因吞嚥功能喪失,吞下異物危機重重,最好採取鼻胃管進食,以免危及生命。這位七十一歲的男性患者,曾經罹患腦中風,雖長期接受復健,仍需靠人扶持才能走路,三月底發現吃飯時有吞嚥困難和嗆食情形,因肺炎住院治療,住院中仍然食不下嚥,經X光檢查發現胸腔內有異物陰影,立即做腸胃鏡檢查,在患者的下食道找到一個骨頭,為避免開刀,曾經嘗試以硬式食道鏡取出,但骨頭已緊緊卡入食道壁無法取出,只好施以開刀切開食道才取出那塊骨頭。賴主任認為,該硬塊骨頭已塞住下食道,才造成患者幾乎無法吞下食物,即使吞嚥下去也會嘔吐出來,易因而罹患吸入性肺炎,這種情形經常發生在中風後影響吞嚥功能的病患身上,而這位患者吞下那麼大塊的硬骨頭,與中風後喪失吞嚥功能,加上照護者未能仔細挑出飯食裡的骨頭有直接關係。賴重佑主任呼籲,吞嚥困難的老人最好能接受鼻胃管進食,雖然有些不舒服,但可提升進食的安全性,在拔除鼻胃管之前也須接受一段時間的吞嚥訓練,才能真正安全進食,否則仍會有嗆食的可能,一旦食物吸進肺部,就有導致肺炎的可能。尤其,罹患腦中風傷及吞嚥功能的患者,在食物的準備上更須小心,小魚刺、小骨頭掺雜其中,都有可能帶來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