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婦人突然癲癇發作 竟是腦中風作祟

婦人突然癲癇發作 竟是腦中風作祟#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5歲的林太太,平常患有高血壓,但不規律服藥治療,某天早上,突然發現右邊手腳異常抽動無法控制的情形,同時伴隨著右臉抽動,抽動維持了約4分鐘,意識並無喪失,但表達不甚清楚;此發作之後頗為疲勞,就臥床休息。經神經內科醫師判定有失語症,併右側肢體無力,為急性腦中風,經腦部核磁共振掃瞄確認為梗塞性腦中風;神經內科醫師判定當天早上之癲癇發作歸因於急性梗塞性腦中風。腦波檢查發現腦血管梗塞側仍有部分不正常之棘波。經藥物治療,右側肢體偏癱與失語症症狀穩定後出院,需長期復健治療。癲癇發作者 中風預後恐較差成大醫院神經科黃欽威醫師指出, 急性腦中風約有2~4%的病人會在中風初期的24小時內出現癲癇發作症狀,出血性腦中風又比梗塞性腦中風略多;此情形下的癲癇發作,可能與大腦局部神經細胞的缺血與缺氧後產生興奮性毒性有關。臨床統計上,通常年紀較輕者,女性,中風愈嚴重者較易出現;而在住院過程中,再次有癲癇發作的風險也較高,且有癲癇發作者往往預後較差,以上述病例而言,其雖然後來無癲癇發作,但因中風仍殘存右側肢體偏癱與失語症。因此,黃欽威醫師呼籲,突如其來的癲癇發作,表現為異常動作、抽搐、意識障礙、表達困難等,而不只是常見單純的「一手一腳」肢體乏力、走路不穩、臉麻嘴歪、大舌頭等,需儘速就醫,讓神經科醫師判斷是否有可能為急性腦中風導致,才不會錯過中風治療的黃金時間;並讓神經科醫師評估是否需使用抗癲癇藥物。若不是腦中風引起,則仍需檢查癲癇發作的原因。

注意!心房顫動者腦中風機率高出5倍

注意!心房顫動者腦中風機率高出5倍#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沒來由的心臟砰砰跳、心悸,當心是心房顫動;而若是有在服藥控制病情的心房顫動患者,也別擅自停藥!日前一位68歲的婦人,本身有心房顫動,平日服用傳統抗凝血藥物來預防中風。然而,近來因膽囊炎開刀,術後一周她中斷了抗凝血藥物,竟不幸地發生栓塞性腦中風。心跳不規則亂跳是徵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周玉蘭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症狀為心悸、心跳不規則亂跳、胸悶、胸痛、喘、頭暈、昏厥等,年輕人症狀會較老年人更為明顯。因此,周玉蘭醫師也說,心房顫動使血液在心房內滯留而產生血塊,9成血塊形成在左心耳處,血塊掉落隨血液循環堵住腦動脈則造成栓塞性腦中風。腦中風風險高5倍、死亡率2倍而有心房顫動的病患腦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腦中風死亡率是2倍;其次症狀與失能狀態較嚴重、住院天數較長、合併腦出血性的機會較高、且再發性腦中風的風險也較高,而若延誤治療可能造成肢體癱瘓殘障,不可不慎。提醒若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瓣膜問題、心房顫動家族史的民眾,一定要定期檢查,而平日如果量血壓時,也可以摸一下自己的脈搏心跳看是否有不規律跳動的情況。最後,周玉蘭醫師也強調,不同抗凝血藥物的使用有許多細節,如:服用方式、副作用,藥物交互作用,若預做手術需先停藥多久、何時再用回藥物等要注意。因此,提醒病患,服用抗凝血藥物,停藥需與專業醫師討論。

每天半包菸 男子無三高卻腦中風

每天半包菸 男子無三高卻腦中風#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俗話說:「飯後一根菸,快樂似神仙」,但你知道這一根菸可能會帶來多大的傷害嗎?今年50歲的陳先生,平時注重飲食與運動,沒有三高問題,某天突然發生右手右腳輕微無力的症狀,經檢查後發現有輕微缺血性腦中風。經過醫師和護理師了解之後,發現陳先生自年輕即開始有吸菸的習慣,每天會吸半包菸。快戒菸救血管成大醫院神經部謝函潔醫師指出,和腦中風相關的危險因子很多,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房顫動之外,抽菸所造成的影響也很大,以過去統計的數據來看,吸菸的族群比不吸菸的族群增加2至3倍中風的機會,而且吸菸的時間越久、菸癮越大,導致中風的機率越高。戒菸2年  腦中風風險下降研究發現,菸能透過不同的機轉造成腦血管疾病。謝函潔醫師表示,菸所含的尼古丁會活化交感神經,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吸菸過程會產生自由基和一氧化碳,會讓人體細胞慢性缺氧,不但會增加心臟負擔,還會造成血管硬化,提高腦中風的風險。除此之外,吸菸者也會對常見的「三高」疾病產生影響,使血壓會變得不好控制,脂肪代謝和體內胰島素作用會出現問題。而謝函潔醫師也提醒,對於一般健康但有吸菸習慣的民眾來說,戒菸2至4年後,原先吸菸所造成的腦中風風險即會下降到與不吸菸者相同,所以馬上開始戒菸對降低今後腦中風風險是有顯著改善的效果的。 

全身麻醉腦血氧監測 減少腦部神經傷害

全身麻醉腦血氧監測 減少腦部神經傷害#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目前仍有許多病人存在著「全身麻醉後會不會影響腦部功能?會不會醒不過來?」的疑慮。醫師指出,腦部是全身麻醉藥物作用的標的器官,手術過程中,如配合神經監視器,就能降低缺血性中風危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麻醉科郭奇坤主任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合併有心血管及腦部疾病的病患接受手術麻醉,增加了麻醉風險。但傳統上,麻醉中的腦部監測方式多是麻醉醫師經由血壓監測,間接計算腦部血液灌注壓力,也就是多依靠經驗判斷腦部灌流是否足夠。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 爭取健保給付如此的監測方式無法直接提供腦部氧合狀態,腦細胞的正常運作非常依賴足夠血氧供應,短時間的腦部缺氧就足以引起極嚴重後遺症,如:缺血性中風。所以能在麻醉過程中,連續、即時、非侵入性監測腦部的血氧供應狀態是極為重要。郭奇坤主任也說,國內約在2007年引進「非侵入性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目前主要針對心臟和腦部等特定手術使用,也用於部分高危險手術。方式是在病患前額貼上專用貼片,可以在短時間內測得大腦皮層的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國內外研究顯示,使用此種監測儀,確實可以減少腦部神經傷害,如缺血性中風及術後認知異常的發生率。但目前兩側前額的專用貼片,需自費3000至6000元,醫界正在爭取納入健保給付。

溫差是剋星!中年「三高」男 併發腦出血昏迷

溫差是剋星!中年「三高」男 併發腦出血昏迷#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後母之稱的春天,已悄悄到來,忽冷忽熱的天氣使人捉摸不定,因此提醒患有三高的民眾需更加注意,需做好保暖措施,以免發生腦中風、腦出血等不適症狀,危害身體健康。溫差是三高的剋星 需更加留意自身狀況日前,有位家住永和的林先生,本身患有高血壓,因這兩天氣溫變化大,且沒多加注意,突然頭痛欲裂,沒過多久就陷入昏迷,家人緊急送到醫院,經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徐賢達醫師診斷後發現,林先生腦出血情況嚴重,在沒有受到外部強力撞擊的跡象下,確診為自發性腦出血-出血性腦中風。徐賢達醫師解釋,這類病患大多為高血壓相關的小血管病變,造成血管破裂出血。另外一項小血管病變,則是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多半為腦部血管畸形異常造成,尤其是腦動脈瘤破裂引起,因此提醒民眾要多加注意。徐賢達醫師表示,引發腦中風的危險因子相當多,而天氣驟變對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而言,皆是可怕的危險因子。養成良好習慣 可避免再次中風最後,徐賢達醫師提醒民眾,除了要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注意飲食習慣外,天氣變化大時,更要注意保暖。不僅如此,若有腦中風病史的患者,除長期、按時服用抗血栓藥物,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濃度,平時也要保有適度的運動、均衡飲食及控制體重,避免再次中風,一旦再發須立即就醫治療,確保安全。

醫訊/中醫腦中風病友座談會

醫訊/中醫腦中風病友座談會#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行政院衛生署報告顯示,2002年度國人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排名第2,一年奪走1萬5千多人性命,腦中風的致死率遠高於癌症。有鑑於此,為促使腦中風病患增進疾病適應能力,並對治療有更深入的認識與瞭解,桃園長庚特舉特邀中醫針傷科尤紹雯醫師主講「腦中風之針灸治療」及王惠萍護理師主講「腦中風之居家照護」,現場並提供醫療諮詢服務,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中醫腦中風病友座談會時間:3月25日(二)上午9:50~11:30地點:桃園長庚醫院1樓中央大廳洽詢:(03)3196200轉3419 桃園長庚社會服務組 林琬瑜小姐

醫師三餐麵包配咖啡 竟腦中風收場

醫師三餐麵包配咖啡 竟腦中風收場#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長期偏食、不吃正餐,連醫師也營養不良!現今大多數民眾工作忙碌,三餐總是便利超商解決,亦或是隨便塞個兩口就打發一餐,長期下來恐營養不均衡。張醫師從小就不愛吃蔬菜,即使當上醫師也沒改變飲食習慣,平常喜歡吃麵包、小吃攤,配咖啡、飲料或紅酒果腹,沒有吃正餐的習慣,長期下來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必需胺基酸、蛋白質等各類營養素皆不足,因此出現腹部突出、掉髮、甚至精神不振等症狀;某天夜裡查房途中,竟突發腦血管疾病,幸好同事施以急救,才沒釀成大禍,不過身體仍舊虛弱及出現輕微大舌頭情形,一切因營養不良導致。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表示,營養過剩、營養缺乏、營養不均衡、營養素不足,都屬於營養不良;長期營養不良,反應在兒童身上,會影響身高、體重與發育,甚至智力發展;成年人則是虛弱、易喘、貧血、低血壓、水腫、口角炎、舌炎、手腳冰冷、體重過輕、指甲易脆、皮膚薄、肌肉萎縮,容易感冒及感染、傷口不易癒合、易骨折…等症狀。醫師非聖人!不正常飲食一樣會生病醫師和正常人一樣,也會營養不良!洪建德醫師指出,一般人常誤以為醫護人員會更懂得飲食要均衡,但其實工作忙碌,往往為了省時快速,會以麵包或點心果腹、配杯含糖飲料打發,不知不覺間就造成營養不良;對此,建議所有上班族,若想均衡飲食,可儘量帶便當上班。此外,洪建德提醒,許多人可能營養不良、卻無明顯症狀,平時除了留意食物的量外,還須注意質、及種類均衡;一旦發覺身體有異,儘快找出營養不良的原因、對症下藥。

腦中風把握「黃金3小時」救命免猝死

腦中風把握「黃金3小時」救命免猝死#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天氣多變化,最怕中風找上門!萬一不幸發生急性腦溢血,患者和家屬又該如何處置,把傷害降至最低?台北醫院表示,搶救腦中風應把握黃金3小時,讓傷害降到最低、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台北醫院神經內科吳鴻明醫師表示,近日來天冷多變化,初春寒流來得又急又猛,心血管急性發作機率大增,2~3天來已有數十人猝死,民眾不可不慎;一名70歲餘歲老婦,日前緊急送至急診,主因是早上起床時一切正常,不料8點時被家人發現突然不能言語、右側肢體乏力,9點多送達醫院急診,經神經內科醫師會診後,確診為左中大腦缺血性腦中風。吳鴻明醫師說明,因發作時間於3個小時內,評估風險後建議施行血栓溶解劑治療,注射完後1小時,患者即可言語、右側乏力也大為進步;一天後追蹤電腦斷層已無出血情形,且病患言談自如、四肢活動如常。時間能救命!僅3%患者 趕得上「時間」吳鴻明醫師強調,對缺血性腦中風患者而言,時間相當重要,搶救腦中風的黃金3小時看似簡單,但只有3%患者可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大部分患者無法接受其治療的主因,是時間無法配合;該個案中風時,幸好家屬在身邊且有所警覺,1小時內立即趕到醫院,才有充分的時間評估,進而達到最好的治療。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藥劑確實會增加數倍出血的風險;至於風險評估該如何下判斷,吳鴻明醫師說,只能交給醫師詳細衡量,患者及其家屬只需謹記「黃金3小時」,萬一不幸發生腦中風,應盡早趕到醫院、爭取時間讓醫師作判斷,以達最佳治療之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