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中醫針灸治療 降低二次中風機率!

中醫針灸治療 降低二次中風機率!#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腦中風也就是所謂的腦血管阻塞或腦溢血,是一種腦血管疾病。而腦中風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且男性多於女性,並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臟病等。因此,中醫師建議,腦中風患者通常脫離危險期後進入復健過程,可透過西醫治療輔以中醫的針灸療法,復原效果較佳,且其發生再次中風的機率較小。刺激穴位助復原西醫根據病理狀態將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和腦溢血兩種,而中醫則根據病人的症狀分為中臟腑和中經絡兩種證型。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李啟光醫師表示,中風者出現中臟腑的表現,如昏睡、意識喪失,代表腦部的損傷較嚴重,臟腑之氣血陰陽狀態不佳,預後較差。針對此證型的病人,可採醒腦開竅法治療,藉由刺激內關、水溝及三陰交等穴位,幫助昏迷的中風患者恢復腦部的功能和意識。另,中經絡的證型表現,如手足不靈活、無力、麻木、吞嚥、說話困難、嘴角流涎等。針對此證型的病人,可刺激上下肢(如肩髃、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太沖)及臉部(如地倉、廉泉)的相關穴位,幫助運動及感覺障礙的病人早日恢復正常的功能。西醫搶救+中醫復健  接力治腦中風李醫師指出,在發病初期,現代醫學之治療是搶救生命的關鍵,待生命徵象穩定後,復健治療及中醫針藥施治,則可以促進身體機能恢復,減少永久性的功能障礙。中風後的六個月內是復健的黃金時期,除了接受西醫的復健外,更可加上中醫的針灸療法。研究顯示,中風後接受針灸療法的病人,其復原的程度較好,且其發生再次中風的機率較小。而隨著人口的老化,腦中風的患者勢必愈來愈多,常伴有後遺症,且容易復發,病情多持續加重,因此其防治工作非常重要。李啟光醫師提醒,在天氣逐漸變冷的時節,提醒高血壓、心律不整、高膽固醇血症、高脂血症的患者,秋冬時節更應該定時測量血壓,規律地服藥,注意飲食的控制。

心房顫動還傷腦?研究:失智風險增3倍

心房顫動還傷腦?研究:失智風險增3倍#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63歲林先生,近半年來記憶力減退,家人還發現他突然不會使用手機或鑰匙,反應似乎也緩慢許多。求診才發現,林先生為慢性心房顫動患者,腦部已出現多處中風病灶,因而造成血管性失智症。醫師指出,研究認為,心房顫動患者可能增加智能障礙,以及失智症風險達1~3倍不等;而造成智能障礙的主因,是心房顫動提高腦中風機率。腦退化疾病 中風也是推手成大醫院神經部宋碧姍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風險為常人的3至5倍,還可能造成隱形中風,也就是臨床無症狀的腦中風,待中風病灶累積後才會出現症狀;此外,心房顫動患者出現隱形中風的普及率,大約是正常心律族群的2倍。宋醫師也說,中風引發的智能障礙、失智症,統稱血管性認知異常。據台灣及港陸地區研究發現,中風後 3個月內出現智能障礙或失智症的比例約有1成至3成。值得注意,中風也是其他腦退化疾病的推手。研究指出,中風或腦血管疾病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腦部病理變化及發生風險。掌握「二避一要」  慎防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發生率會隨年紀上升增加,男性發生率較高。而造成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衰竭等。因此宋醫師提醒,為減少因為心房顫動造成血管性智能障礙風險,應注意「二避一要」:●第一避/「避免」出現心房顫動,要積極控制高血壓,並選擇合適的藥物,特別是針對左心室肥大或心臟收縮功能不佳的患者,可以減少新發生心房顫動的機會。●第二避/若已確診為心房顫動,不論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或持續性心房顫動,應「避免」血栓型中風的產生,若病患屬中高危險群,醫師會建議使用抗凝血藥物治療,以避免血栓型中風。●一要/心房顫動患者及家人,應「要」隨時注意病人之智能狀況,若發現有記憶力減退或認知功能障礙,應盡快至內科醫師或神經科醫師處求診,把握在輕度認知障礙前及早預防中風與治療。 

男子手腳無力+胸痛 主動脈剝離併發腦中風

男子手腳無力+胸痛 主動脈剝離併發腦中風#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一名50多歲男性,某日突然左手、左腳無力合併胸痛,送至急診經醫師安排電腦斷層,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剝離併發腦中風,緊急的升主動脈置換手術後,心跳血壓穩定,意識狀態清楚,僅有殘存的左側肢體無力,復健後可逐漸以輪椅進步至以拐杖行動。死亡率高難診斷  且手術風險高成大醫院心血管外科蔡孟達醫師說,主動脈剝離是指血液經由主動脈內膜的撕裂處,進入主動脈壁中層,使得正常的血管腔被剝離成真腔與假腔兩個空間。因可能併發主動脈破裂、心包填塞、器官血流不足等情形而有極高的死亡率。而且,當影響到頸部的血管時,病人可能以意識不清或某側肢體無力合併胸痛作為表現,此時要診斷出中風的根本原因,是主動脈剝離並不容易,需靠急診醫師的經驗。劇烈胸痛是徵兆  控制血壓助預防因此當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剝離併發腦中風後,病患家屬在接受手術與否的決定更是困難。原先已經造成腦中風的部位不會因為主動脈的手術而完全改善,術後勢必有殘存的神經學後遺症。而手術本身也具有高風險,手術過程有可能使得中風惡化或者由缺血性中風轉為腦出血。預防勝於治療,所以平時要注意自身的血壓狀況,若沒控制好有可能造成主動脈剝離,尤其近來天氣變化早晚溫差大,也是主動脈剝離的好發時間,高血壓與心臟病患者,要特別留意自身健康狀況,一旦出現劇烈的胸痛、背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啥!才29歲竟中風 壓力太大惹禍

啥!才29歲竟中風 壓力太大惹禍#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寒冷的秋冬正逢高峰期,據統計,全世界每6個人中,就有1人一生中可能中風,而且,這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40歲以下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前幾天,一名中國29歲男子因為工作壓力大、長期抽菸酗酒,結果竟引發腦中風。據了解,男子工作壓力大,頭常不明原因脹痛,在就診的前一天,頭痛突然加重,還出現了抽搐,雙眼上翻,嘴唇發紫的情況,但過一下子就好了,可沒過幾個小時,他的病情又出現急劇變化,突然意識喪失,左側肢體抽搐,口吐白沫,同事連忙把他送至急診。中風年輕化? 不運動、吃太好是主因中風的族群為什麼越來越年輕化呢?當地醫師解釋,這是現代人的文明病,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食物精緻化,肥胖加上運動不足,致使三高的發生率提升,且明顯年輕化。因此這些人都是腦中風的危險族群。除此之外,壓力大的工作也是原因之一,在高壓下工作生活,容易使得血管痙攣,而且更容易出現鈣代謝紊亂、身體質量指數升高、血糖代謝受損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搶救腦中風 牢記「FAST」4大招中風的急救分秒必爭,民眾若出現症狀,應立即送醫,國民健康署提醒,牢記FAST辨別中風口訣,以辨識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1)「F」ACE/微笑或是觀察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2)「A」RM/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3)「S」PEECH/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4)「T」IME/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腦中風有前兆 發作6小時內應儘速就醫

腦中風有前兆 發作6小時內應儘速就醫#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腦中風總是來得讓人措手不及。除了有生命危險外,更可怕的是它會造成後遺症,一旦需要用到看護就會造成家人重大的經濟負擔,以往的生活方式也將完全改變。腦中風可分成三種雖然會有「因腦中風而倒下」之類的籠統說法,不過腦中風大致上可分成「腦梗塞」、「腦出血」、「蜘蛛膜下出血」這三種。以往是腦出血的例子占了大多數,但是從1970年代之後,腦梗塞的狀況增加到約六成。所謂的腦梗塞,就是凝固的血塊(血栓)脫落堵住腦部的血管、阻礙血流,使氧氣和營養無法傳送到腦部。如果腦部缺氧過久,腦細胞就會死亡。為了讓因血栓而阻塞的血管恢復暢通,要以投藥的方法讓血栓溶解。在治療藥物方面,目前陸續引進了tPA(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及rt-PA(合成的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等藥效快速的血栓溶解藥。但是,由於tPA和rt-PA等藥物的作用很強,不當使用可能會引起腦出血等危險,因此有使用上的限制。首先,在發病後三個小時內無法開始治療的情形下,就不能使用此藥物。還有,根據患者的病歷或斷層掃描的結果,也有人是無法使用的。想要使用這些藥物,就必須儘早將患者送到醫院。發病後時限只有6小時腦中風倒下時,發病後的4~6小時內的治療是生死關鍵,也被稱為黃金時間。然而,為了避免留下後遺症,必須在更短時間內迅速接受治療,而且還得考量到治療準備及檢查的時間,所以一定要儘快送到醫院。當家人實際發病時,重點於第一時間呼叫救護車,並且送到急救醫院。腦中風的預兆有手腳麻痺、說話突然口齒不清、舉步困難、不自覺流口水等症狀,因此平常多注意症狀的話,就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本文摘自/日本醫生驚人的健康祕訣/康鑑文化出版)

把握黃金期復健+高壓氧 助腦中風恢復

把握黃金期復健+高壓氧 助腦中風恢復#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腦血管病變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其發生時的嚴重程度及其預後,與腦組織缺氧的範圍以及時間長短有極大的關係。一位77歲的張姓老翁,突然發現有頭暈及半邊無力的狀況,緊急送往醫院診治,發現罹患腦中風,在醫師建議下,住院接受腦中風團隊的照護並積極復健,同時搭配高壓氧治療。從原本剛發病時的半側偏癱、無法行走,到目前已恢復到可以生活自理。大千綜合醫院高壓氧治療中心陳泰安醫師表示,許多慢性疾病控制不佳,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皆可能造成急性腦血管病變的發生。常見的腦血管病變症狀,包含肢體無力、平衡不佳,以及吞嚥困難或語言障礙等表徵。而目前大部分患者在腦血管病變發生後,除了接受內、外科治療外,都會合併復健,除了可以促進運動、知覺、平衡、語言、吞嚥功能障礙改善,更可以刺激腦部自我修復未完全受損的腦細胞,減少腦細胞失用退化,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高壓氧助腦部修護  治療時機為關鍵另,除了復健治療外,目前有越來越多患者也選擇高壓氧治療,陳泰安醫師解釋,藉由此治療,提高體內血液中的氧氣分壓及溶氧量,並改善腦組織循環,使腦部得到充分氧氣供應,消除腦水腫;另外也能降低腦部因缺氧所導致的再灌流傷害。此外,陳醫師提醒民眾,如有發現腦中風相關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若確診為腦中風則應把握黃金治療時期,透過專業腦中風團隊照護及復健治療改善功能障礙,另外更可輔以高壓氧治療改善腦部細胞缺氧的狀況,減少腦細胞缺氧的時間、受損的機率以及腦栓塞所影響的範圍,。

婦人突然腦中風 竟是甲狀腺亢進所致

婦人突然腦中風 竟是甲狀腺亢進所致#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腦中風除了心血管疾病者是高危險群,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會導致。一名50歲的陳姓婦人,並無心血管病史或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子,近來因右半側視力模糊與肢體略微無力,症狀加劇因而就醫,醫師證實是缺血性腦中風,影響右側中大腦動脈,且顱內與顱外的血管都有相當嚴重的阻塞,檢查出甲狀腺機能亢進以及彌漫性甲狀腺腫。年輕腦中風隱憂   甲狀腺亢進風險增5成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周志和醫師說,一般腦中風大多發生於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的人,也就是高血壓、高血脂以及糖尿病,但是年輕人如果發生腦中風,其風險因子常與老人大不相同。年輕型中風的病因包括凝血功能異常、頸動脈或脊椎動脈剝離、自體免疫性疾病、內分泌疾病等。但約有3分之1的年輕腦中風病人找不到致病原因,已知甲狀腺機能亢進會增加腦中風的風險,尤其是血管阻塞,過去的研究風險約增加四到五成。周志和醫師也說,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多數是青年人或中年人,大部份病人可以藥物控制,少數病人則需手術或用放射性碘治療。但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機能亢進不一定有明顯症狀,所以定期追蹤與檢查心血管健康是最重要的。

常吃消夜 恐提高腦中風機率

常吃消夜 恐提高腦中風機率#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血栓或其他物質造成的腦血管堵塞稱為「腦栓塞」,腦血管破裂則稱為「腦出血」。這些疾病統稱為腦中風,也叫腦血管障礙。前面談心臟病時,我們提到血管與腦中風的關係:晨間因血壓驟升,早上8點至10點之間是腦中風發作的顛峰時段。接著我們要談的是引起腦中風的其他原因。吃消夜會降低睡眠品質,這裡的「消夜」是指在起床14小時後進食,比方說,早上6點起床的人,晚上8點後吃的就是消夜。降低深層體溫可提升睡眠品質。食物進到內臟後,內臟蠕動會造成體溫上升,這代表吃消夜將導致無法熟睡。吃消夜的壞處可不只如此,健康檢查時,你是否有三酸甘油酯指數偏高、血中膽固醇沉積的問題呢?如果有,你就是血管阻塞的高危險群。三酸甘油酯源於食物。據了解,即便進食內容相同,夜晚進食比白天要來得更容易形成三酸甘油酯。簡而言之,吃消夜不僅會引發消化問題,對血液循環亦有不良影響。然而,雖明知對身體有害,要戒掉消夜卻不簡單。很多人半夜工作會配上一包巧克力,或是酒後吃一碗拉麵作結,對這些人而言,享用消夜是一天當中最幸福的時刻,消夜儼然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有一個正確認知:其實人並不是真的喜歡吃消夜,「喜歡吃消夜」是吃完消夜後多巴胺對腦部灌輸的觀念,讓我們「以為」自己對消夜情有獨鍾。這和戒不掉熬夜是一樣的道理。(本文摘自/你累了嗎?/平安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