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遠離中風 不妨中西合併

遠離中風 不妨中西合併#中風

中風為臨床常見病,多發好發於中老年人,其發病類型包括腦出血、蜘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及腦栓塞等。中風具有致死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併發症多的特點,即使是”短暫性腦缺血”(TIA) 發作,2~3年內會約有半數人會再復發或真正中風發病,所以不論是出血性中風或缺血性中風,一次發作後,都要小心避免再發。 奇美醫院中醫部莊智翔醫師表示,針灸治療中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醫學認為中風病為內風夾痰火,上擾清竅(腦),致腦絡阻遏,竅閉神匿,神不導氣。腦血管意外的患者,特別是中風急性期、恢復期的病人,採取針刺治療的時間愈早愈好,因為血栓形成的初期,腦細胞尚未壞死,細胞的活性處於可逆狀態,此時給予針刺頭部穴位,可使病灶周圍血管擴張,加速側枝循環的建立,改善腦細胞的營養狀態,促進腦組織的功能恢復。莊醫師進一步說明,頭針配合醒腦開竅法、體針針刺法可改善中風急性期、恢復期患者的神志、語言、肢體運動功能狀態。在目前,中風初期住院患者之中醫治療屬健保可給付之療法,此項政策對於目前不景氣下經濟拮据家庭之患者亦可提供更好的中西醫結合全方位之照顧。 另外莊醫師指出,在中風恢復期常見「肩手綜合症」 (SHS),患者會在中風後出現肩痛、運動障礙、手腫脹等症狀,進一步會有手指屈曲性攣縮、僵直、肌肉萎縮。血液瘀阻是其基本病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為基本對策,而針刺可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緊張度降低,血流量增加。從整體上推動氣血,排除濁瘀和啟動細胞生機。故針灸治療上以循經局部取穴為主,配合拔罐治療,借熱力和負壓來緩解、消除肌肉僵硬,擴張末梢血循環,使局部血流加快,血流供應增加,並能鬆解關節周圍肌肉,使關節活動度增加,有利於改善肢體功能活動。 所以建議在中風患者恢復期,採取中西醫結合療法控制危險因素以預防中風。高血壓是出血性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早期高血壓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失眠等,多為肝陽上亢證。可選用滋陰潛陽之法來降壓,如鉤藤、天麻、菊花、代赭石、石決明等佐以何首烏、生地、熟地中藥以解決臨床症狀,使陰陽得以平衡,防止血壓反彈。高血壓病到了後期,合併有糖尿病或腎損傷的病人,用西藥降血壓的同時,對於合併糖尿病偏陽虛者用五加皮、淫羊藿、白朮等降壓降糖;偏於陰虛者用玄參、旱蓮草、生地滋陰降壓降糖;若血糖、血脂、膽固醇偏高者用澤瀉、山藥、山楂、何首烏,有腎功能減退者用車前子、寄生、益母草、懷牛膝、杜仲等降壓化濕利尿。 莊智翔醫師提醒民眾,治療期間,患者應避免情緒劇烈波動,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自身努力肢體功能鍛煉;另外,生活規律、注意休息、調節飲食、控制體重、戒煙酒、三餐清淡,中西醫搭配治療也是提高中風患者恢復期療效與生活品質的不錯方法。

預防腦中風 日常保健重於治療

預防腦中風 日常保健重於治療#中風

剎那間,四肢失去知覺、無法言語,就像被一陣突來的強風猛烈撞擊,之後身體便喪失某些機能,甚至喪命,這就所謂的「中風」,嚴格說來中風是指腦部的循環出現問題,影響腦部機能的變化。根據臨床統計,三十五歲以上的成人,每年約有三萬人發生第一次中風,導致死亡或殘疾。其中有一成的人一年內會發生第二次,殘障程度會比第一次嚴重,而且其中有二十五%的人死亡。花蓮慈濟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劉翠蘭醫師說,雖然九成以上的腦中風發生於五十歲以上,但近年來,腦中風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民眾需要懂得調整生活型態,以預防重於治療的保健觀念來看待腦中風疾病。在大愛電視台由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主持的現場節目「志為人醫守護愛」,今晚(7/13)九點半至十點將邀請神經科主治醫師劉翠蘭與兩位病友分享腦中風疾病的預防,以及治療過程中的復健點滴。 劉翠蘭醫師將在現場節目中與鄉親分享「腦中風」的預防與復健。面對這突來的腦血管意外,應該如何防範?才不會讓彩色的人生被一陣「風」給吹垮了。同時,有八位醫師接受民眾免費健康諮詢。

呼吸道阻塞 原來是喉肉芽腫造成

呼吸道阻塞 原來是喉肉芽腫造成#中風

日前一位中風過而不良於行並靠鼻胃管餵食的老先生,由家人推著輪椅至診間就診,家人表示,老先生這幾天會有陣發性的喘不過氣、呼吸急促,而內科醫師診視後認為並無肺部或下呼吸道疾患,因此建議至耳鼻喉科進行評估。經過纖維內視鏡檢查後,發現老先生的右側聲帶附近,長了一個非常大的腫瘤,體積已經足以阻塞整個聲門氣流,幸虧該腫瘤會在老先生用力喘氣時,隨著氣流有些微位移,不至於窒息無法呼吸。根據家屬表示,老先生雖然因中風過不良於行,但近來無特殊病症,唯一可想到的狀況就是之前才換過餵食的鼻胃管。因此耳鼻喉科診斷推測,因放置鼻胃管刺激喉部,造成粘膜受傷而生成肉芽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耳鼻喉科醫師蔡佳叡指出,一般喉肉芽腫形成原因為喉部粘膜受到慢性刺激受傷產生發炎反應而生成,最常見成因有胃酸食道逆流,或是氣管插管後傷害,其他原因如:不當使用聲帶或喉部手術造成傷害等都是成因。蔡佳叡說,在一般人的病症表現常是喉異物感,或是影響到聲帶振動導致聲音吵啞,有些病患更合併有慢性咳嗽。而像該病患因肉芽腫體積大到造成呼吸道阻塞症狀就屬較少見。蔡佳叡建議,一般病患常因胃酸逆流導致的喉肉芽腫,可藉著抗胃酸藥物使用來改善肉芽腫狀況,而這麼大的肉芽腫,病患可考慮以手術方式,在全身麻醉下,將該腫瘤完全切除並送病理檢驗作確診。但前述老先生因其年齡和身體狀況考量,家屬希望可以儘量避免手術,因此暫先以類固醇藥物控制,希望在較短時間內減輕炎性刺激使肉芽腫較為縮小,若仍無法有效改善呼吸道阻塞情形,手術仍是必要考慮。

深呼吸幫助減壓 解除緊張性頭痛

深呼吸幫助減壓 解除緊張性頭痛#中風

50歲陳先生(化名)抱怨近兩個星期頭痛的很厲害,有時痛一邊,有時兩邊都痛,以前類似的頭痛休息一下就改善,這次卻連續好幾天都如此。陳先生很擔心,是不是二十年前頭撞過後舊傷復發,或是腦袋長什麼東西?還是中風的前兆?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周秉箴醫師表示,患者經過檢查後發現,除了兩邊後枕部有壓痛點外,四肢運動及感覺神經都正常。而頭痛的位置大多是兩側太陽穴及後枕部,有時痛的厲害連眼框周圍都感覺疼痛。不過,陳先生除了頭痛外,還有失眠的問題,仔細問起來才發現陳先生經營一家小公司,這陣子不景氣,公司業績不好,股票基金又賠了上千萬,所以晚上很難睡好。失眠的隔日,頭痛的更厲害。周秉箴醫師指出,根據患者的症狀及檢查結果,他的問題是緊張性頭痛,不是長了腦瘤,也和多年前的外傷無關,更不是中風的前兆。除了開立止痛肌肉放鬆的藥物之外,還提醒患者要注意生活的壓力,適當的減壓,例如運動、深呼吸等放輕鬆的小技巧,一個星期之後頭痛就得到改善。周秉箴醫師表示,頭頸部的肌肉持續收縮會導致緊張性頭痛,而導致頭頸部肌肉收縮的原因如下:1.情緒長時期過度焦慮、擔心及緊張。2.腦力長期勞動、沒有足夠的休息及睡眠。3.因長時間坐或站立,令頭、頸、肩產生不良的姿勢 4.肌肉因長期收縮,導致減少血流,致使腦局部循環不良。周秉箴醫師指出,很多人頭痛時便會服用止痛藥,但藥物往往只能治標不治本,可以嘗試下列的方法,以減輕緊張性頭痛:1.輕輕按摩頭兩側至後頸的肌肉。2.熱敷患處,有助減輕頭痛,放鬆肌肉。3.放下手上的工作,進行深呼吸,可幫助舒緩緊張情緒及壓力。4.多做有氧運動,可放鬆心情、增進睡眠品質,促進血液循環。如果服用止痛藥及嘗試以上減壓方法後,疼痛仍未改善,或頭痛頻率越來越高,周秉箴醫師則建議儘早就醫。

定期動脈硬化檢測 預防下肢動脈阻塞

定期動脈硬化檢測 預防下肢動脈阻塞#中風

六十五歲的王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十年、伴有高血壓。每月抽一包菸的他,已有卅年菸齡,平日易有下肢冰冷及偶有夜間足部痙攣現象。最近走上坡路段或快步行走時,腿部有脹痛及不適感,休息時則稍為緩解。接受「動脈硬化檢測儀」的檢側後,發現有下肢動脈阻塞的情形,目前正規律的接受醫師治療中。下肢動脈阻塞的病因是下肢動脈硬化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這種疾病不但會減低生活品質與造成殘障,更容易合併心血管疾病引發嚴重的健康威脅。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信揚指出:「超過一半以上的下肢動脈阻塞病患不會有症狀。」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是下肢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每吸一根菸就減少七分鐘壽命,而且吸菸會導致第2型糖尿病、中風、周邊血管阻塞等疾病,根據統計,25%心臟病是吸菸造成,超過80%的下肢動脈疾病患者都有抽菸習慣或曾經抽菸。下肢動脈疾病患者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每年約有5~7%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機率增加二至六倍;而且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同時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所以下肢動脈疾病患者即等同曾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患者,因為再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相當高。遠離下肢動脈阻塞的威脅,除了平常保健,早期發現與治療也非常重要。下肢動脈疾病該如何預防呢?黃信揚醫師建議:「就是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此外,患者也需禁止吸菸,當足部傷口潰瘍或間歇性跛行時,必須立即就醫。」有鑑於此,東基引進「動脈硬化檢測儀」,針對五十歲以上的糖尿病患或吸菸者,偵測下肢動脈阻塞及全身性動脈硬化的程度。只要掛家庭醫學科、內科門診,經醫師初步檢查後開立檢查單安排檢查時間。檢測時,護理人員會分別在受檢者的四肢綁上壓脈帶、胸口貼上監測器,費時十分鐘即完成檢測,接著再由醫師判讀報告上的數值資料,即可了解受檢者的心血管健康狀況。

舌頭長皺紋?原來是唾液腺癌作怪!

舌頭長皺紋?原來是唾液腺癌作怪!#中風

日前在門診發現一名七旬老翁,在早晨刷牙照鏡子時,發現一邊舌頭出現皺紋,但無異狀感,遂前來就診。經檢查發現,這名病患是因一邊的舌下神經麻痺,導致肌肉萎縮進而出現皺紋。再仔細檢查,竟是因為一邊的頷下腺唾液腺癌所致!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許明哲主任表示,舌頭出現皺紋其實是因為支配舌頭運動的舌下神經麻痺,進而導致舌頭肌肉萎縮所出現的現象,而一般舌下神經麻痺常是因為中風或腦瘤所致,但該名病患健康狀況良好,並沒有中風或腦瘤的症狀。故許主任臆測病患的舌下神經麻痺應是與鄰近的頷下腺唾液腺病變有關。經觸診發現,病患的頷下腺果然有硬化情形,因此馬上安排電腦斷層檢查,並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當中,赫然發現病患頷下腺不但有惡性腫瘤情形,且在其深部的舌下神經已受癌細胞侵犯,呈現腫脹情形,因此將腫瘤及舌下神經一併切除乾淨。目前該名病患在接受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後,復原情況良好。許主任呼籲:惡性腫瘤常有侵犯神經的情況,因此若民眾出現不尋常的頭頸部神經症狀,如麻木感、疼痛、肌肉萎縮,或不明頸部硬塊時,務必儘早前往耳鼻喉科就診,接受醫師的專業檢查,找出病因,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防止腦中風找上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防止腦中風找上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中風

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人因中風死亡,中風患者通常會留下半側肢體癱瘓、無法說話、不自主動作以及智能障礙等等的後遺症,需要家屬的支持與醫療復健團隊的耐心與毅力。目前中風次僅於於癌症佔第二位。由於中風後死去的腦細胞無法再生,因此中風患者通常會留下半側肢體癱瘓、無法說話、不自主動作以及智能障礙等等的後遺症。什麼是「中風」?它的定義簡單的說是腦血管破裂或堵塞,所引起的出血或血流不暢,致使腦內局部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部分失去功能而留下的神經症狀。中風的的好發年紀大多在五十歲以上的病人,這時候的血管多半已經有硬化的現象。如果有高血壓、心臟疾病、糖尿病、抽菸、酗酒、家族中風病史等等,都應該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均衡飲食、規律的運動,以防止腦中風找上你! 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簡世霖醫師,今晚(2/16)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分享與中風患者的復健之路,82歲已經中風3次的陳志英伯伯,他們遠從中壢搬來花蓮慈院附近租房子,方便太太劉素珍每天帶伯伯來復健,走過大半輩子互相扶持的青春,他們鶼鰈情深的復健故事,也會在節目中分享。同時還有八位醫師提供a免費call in健康諮詢服務。

老年族群減重 切記補充鈣質

老年族群減重 切記補充鈣質#中風

隨著年齡增加、能量消耗減少及賀爾蒙改變,人體脂肪組織逐年增加,特別是腹部及內臟脂肪,據統計,身體質量指數(BMI: body mass index)也在50-59歲達到高峰,而肥胖症與許多疾病相關,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與許多老年行動不便也密切相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揚卿說,在門診常有老人家抱怨『醫師,我膝蓋不好、行動不便,要怎麼運動減重?』這的確是很實際問題,到底老年族群減重策略應為如何呢?陳揚卿指出,體重控制不外乎飲食和運動控制,每日少攝取500大卡,兩週可瘦一公斤,對於關節不便長者也可以考慮運動前吃一下止痛藥,運動時才會較無防礙。根據許多大型研究指出,老年人不宜過瘦,維持體重在身體質量指數25-27之間,長期下來致死率最低,太過快速體重減輕也會造成大量骨質流失,因此切記補充夠多鈣質。陳揚卿表示,老年族群對於體重控制比起年輕族群更有恆心和毅力,除非不得已,減重藥物不要輕易嘗試,效果不如年輕族群來的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