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深呼吸幫助減壓 解除緊張性頭痛

深呼吸幫助減壓 解除緊張性頭痛#中風

50歲陳先生(化名)抱怨近兩個星期頭痛的很厲害,有時痛一邊,有時兩邊都痛,以前類似的頭痛休息一下就改善,這次卻連續好幾天都如此。陳先生很擔心,是不是二十年前頭撞過後舊傷復發,或是腦袋長什麼東西?還是中風的前兆?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周秉箴醫師表示,患者經過檢查後發現,除了兩邊後枕部有壓痛點外,四肢運動及感覺神經都正常。而頭痛的位置大多是兩側太陽穴及後枕部,有時痛的厲害連眼框周圍都感覺疼痛。不過,陳先生除了頭痛外,還有失眠的問題,仔細問起來才發現陳先生經營一家小公司,這陣子不景氣,公司業績不好,股票基金又賠了上千萬,所以晚上很難睡好。失眠的隔日,頭痛的更厲害。周秉箴醫師指出,根據患者的症狀及檢查結果,他的問題是緊張性頭痛,不是長了腦瘤,也和多年前的外傷無關,更不是中風的前兆。除了開立止痛肌肉放鬆的藥物之外,還提醒患者要注意生活的壓力,適當的減壓,例如運動、深呼吸等放輕鬆的小技巧,一個星期之後頭痛就得到改善。周秉箴醫師表示,頭頸部的肌肉持續收縮會導致緊張性頭痛,而導致頭頸部肌肉收縮的原因如下:1.情緒長時期過度焦慮、擔心及緊張。2.腦力長期勞動、沒有足夠的休息及睡眠。3.因長時間坐或站立,令頭、頸、肩產生不良的姿勢 4.肌肉因長期收縮,導致減少血流,致使腦局部循環不良。周秉箴醫師指出,很多人頭痛時便會服用止痛藥,但藥物往往只能治標不治本,可以嘗試下列的方法,以減輕緊張性頭痛:1.輕輕按摩頭兩側至後頸的肌肉。2.熱敷患處,有助減輕頭痛,放鬆肌肉。3.放下手上的工作,進行深呼吸,可幫助舒緩緊張情緒及壓力。4.多做有氧運動,可放鬆心情、增進睡眠品質,促進血液循環。如果服用止痛藥及嘗試以上減壓方法後,疼痛仍未改善,或頭痛頻率越來越高,周秉箴醫師則建議儘早就醫。

定期動脈硬化檢測 預防下肢動脈阻塞

定期動脈硬化檢測 預防下肢動脈阻塞#中風

六十五歲的王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十年、伴有高血壓。每月抽一包菸的他,已有卅年菸齡,平日易有下肢冰冷及偶有夜間足部痙攣現象。最近走上坡路段或快步行走時,腿部有脹痛及不適感,休息時則稍為緩解。接受「動脈硬化檢測儀」的檢側後,發現有下肢動脈阻塞的情形,目前正規律的接受醫師治療中。下肢動脈阻塞的病因是下肢動脈硬化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這種疾病不但會減低生活品質與造成殘障,更容易合併心血管疾病引發嚴重的健康威脅。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信揚指出:「超過一半以上的下肢動脈阻塞病患不會有症狀。」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是下肢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每吸一根菸就減少七分鐘壽命,而且吸菸會導致第2型糖尿病、中風、周邊血管阻塞等疾病,根據統計,25%心臟病是吸菸造成,超過80%的下肢動脈疾病患者都有抽菸習慣或曾經抽菸。下肢動脈疾病患者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每年約有5~7%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機率增加二至六倍;而且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同時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所以下肢動脈疾病患者即等同曾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患者,因為再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相當高。遠離下肢動脈阻塞的威脅,除了平常保健,早期發現與治療也非常重要。下肢動脈疾病該如何預防呢?黃信揚醫師建議:「就是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此外,患者也需禁止吸菸,當足部傷口潰瘍或間歇性跛行時,必須立即就醫。」有鑑於此,東基引進「動脈硬化檢測儀」,針對五十歲以上的糖尿病患或吸菸者,偵測下肢動脈阻塞及全身性動脈硬化的程度。只要掛家庭醫學科、內科門診,經醫師初步檢查後開立檢查單安排檢查時間。檢測時,護理人員會分別在受檢者的四肢綁上壓脈帶、胸口貼上監測器,費時十分鐘即完成檢測,接著再由醫師判讀報告上的數值資料,即可了解受檢者的心血管健康狀況。

舌頭長皺紋?原來是唾液腺癌作怪!

舌頭長皺紋?原來是唾液腺癌作怪!#中風

日前在門診發現一名七旬老翁,在早晨刷牙照鏡子時,發現一邊舌頭出現皺紋,但無異狀感,遂前來就診。經檢查發現,這名病患是因一邊的舌下神經麻痺,導致肌肉萎縮進而出現皺紋。再仔細檢查,竟是因為一邊的頷下腺唾液腺癌所致!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許明哲主任表示,舌頭出現皺紋其實是因為支配舌頭運動的舌下神經麻痺,進而導致舌頭肌肉萎縮所出現的現象,而一般舌下神經麻痺常是因為中風或腦瘤所致,但該名病患健康狀況良好,並沒有中風或腦瘤的症狀。故許主任臆測病患的舌下神經麻痺應是與鄰近的頷下腺唾液腺病變有關。經觸診發現,病患的頷下腺果然有硬化情形,因此馬上安排電腦斷層檢查,並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當中,赫然發現病患頷下腺不但有惡性腫瘤情形,且在其深部的舌下神經已受癌細胞侵犯,呈現腫脹情形,因此將腫瘤及舌下神經一併切除乾淨。目前該名病患在接受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後,復原情況良好。許主任呼籲:惡性腫瘤常有侵犯神經的情況,因此若民眾出現不尋常的頭頸部神經症狀,如麻木感、疼痛、肌肉萎縮,或不明頸部硬塊時,務必儘早前往耳鼻喉科就診,接受醫師的專業檢查,找出病因,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防止腦中風找上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防止腦中風找上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中風

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人因中風死亡,中風患者通常會留下半側肢體癱瘓、無法說話、不自主動作以及智能障礙等等的後遺症,需要家屬的支持與醫療復健團隊的耐心與毅力。目前中風次僅於於癌症佔第二位。由於中風後死去的腦細胞無法再生,因此中風患者通常會留下半側肢體癱瘓、無法說話、不自主動作以及智能障礙等等的後遺症。什麼是「中風」?它的定義簡單的說是腦血管破裂或堵塞,所引起的出血或血流不暢,致使腦內局部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部分失去功能而留下的神經症狀。中風的的好發年紀大多在五十歲以上的病人,這時候的血管多半已經有硬化的現象。如果有高血壓、心臟疾病、糖尿病、抽菸、酗酒、家族中風病史等等,都應該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均衡飲食、規律的運動,以防止腦中風找上你! 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簡世霖醫師,今晚(2/16)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分享與中風患者的復健之路,82歲已經中風3次的陳志英伯伯,他們遠從中壢搬來花蓮慈院附近租房子,方便太太劉素珍每天帶伯伯來復健,走過大半輩子互相扶持的青春,他們鶼鰈情深的復健故事,也會在節目中分享。同時還有八位醫師提供a免費call in健康諮詢服務。

老年族群減重 切記補充鈣質

老年族群減重 切記補充鈣質#中風

隨著年齡增加、能量消耗減少及賀爾蒙改變,人體脂肪組織逐年增加,特別是腹部及內臟脂肪,據統計,身體質量指數(BMI: body mass index)也在50-59歲達到高峰,而肥胖症與許多疾病相關,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與許多老年行動不便也密切相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揚卿說,在門診常有老人家抱怨『醫師,我膝蓋不好、行動不便,要怎麼運動減重?』這的確是很實際問題,到底老年族群減重策略應為如何呢?陳揚卿指出,體重控制不外乎飲食和運動控制,每日少攝取500大卡,兩週可瘦一公斤,對於關節不便長者也可以考慮運動前吃一下止痛藥,運動時才會較無防礙。根據許多大型研究指出,老年人不宜過瘦,維持體重在身體質量指數25-27之間,長期下來致死率最低,太過快速體重減輕也會造成大量骨質流失,因此切記補充夠多鈣質。陳揚卿表示,老年族群對於體重控制比起年輕族群更有恆心和毅力,除非不得已,減重藥物不要輕易嘗試,效果不如年輕族群來的好。

短暫性四肢麻木、單眼模糊 小心“中風”找上你

短暫性四肢麻木、單眼模糊 小心“中風”找上你#中風

突然發生短暫性之肢體麻木、一眼模糊或是口齒不清等症狀,雖然在短時間內立即恢復,您也不可輕忽其嚴重性。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柯麗櫻指出,近來由於天氣多變化,醫院門診中也發現多例三、四十歲即中風的個案,經問診時發現患者前陣子曾發作過短暫類似中風徵兆,因自恃年輕中風不會發生,且症狀立即恢復,因此不已為意,而忽略了早期的警訊,卻發生了真的中風。柯麗櫻醫師表示,短暫缺血性腦中風可說是中風的前兆,但大部份在數分鐘甚至一小時內即可恢復,由於症狀來的快去的快,因此常讓民眾輕忽而不已為意,一般而言,發生過短暫缺血性腦中風的民眾,有多數人會在發生後一星期內再次發生中風,此時可就沒那麼幸運可立即恢復,由於中風帶來了生命危險及各種後遺症,因此讓大眾感到十分恐懼,大多數這類的民眾多有腦動脈狹窄或閉塞的情形,若儘早發現並給予完善的治療,對於中風的預防有極大的幫助一般而言,腦中風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隨著歲月增長,血管亦會逐漸硬化,但是後天的調養可延緩老化及血管硬化的速度,柯麗櫻強調,現代人由於營養過盛,伴隨而來的常是肥胖、高血壓、脂質異常、糖尿病…等疾病,而壓力、煙等亦是中風的危險因子,唯有注重平時的保養,針對危險因子早期治療,方能降低發生機率。若發生中風時,要如何做才能將傷害降至最低?許多民眾常會使用民俗療法常用之”扎指放血“,柯麗櫻醫師表示,此方法並未有科學上的根據,而且扎指所放的血量有限,對於中風之緊急救治並無實質上的幫助。柯麗櫻並強調,若發生中風時,家屬首要即是保持鎮靜並立即將患者送往可進行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的醫院,並由專科醫師給予立即性的處置。柯麗櫻指出,由於中風的再發機率即高,因此定期的回診與醫師配合是不可少的步驟,切勿因輕忽而造成二次傷害。

氣溫驟降 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

氣溫驟降 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中風

天氣轉冷,氣溫驟降,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年紀較大民眾可能因氣溫變化使得腦部血液循環變差而引發眩暈。藥師提醒說,若未妥善治療,極可能導致中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藥劑科陳佳玟藥師表示,眩暈患者共同症狀是感覺四週景象會繞著自己旋轉,也有病患表示感覺自己繞著某一特殊物體旋轉。這些症狀顯然與一般頭暈不太一樣,因為頭暈並沒有這種「繞轉」感覺。一般患者若發現自己有眩暈情形,一定要趕快就醫,醫生會依病情需要安排做抽血檢查、特殊聽力檢查、眼振平衡檢查、特殊放射線檢查、頸部血管都卜勒檢查,所費時間約需七到十天,即可將眩暈原因檢查出來。陳佳玟指出,只要將眩暈原因找出來,配合藥物治療後,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患者可以治療痊癒,除非是藥物治療無效,或眩暈頻頻反覆發作而影響生活作息時,才需考慮開刀治療。最近因天氣轉冷,更使得原本有潛在性後腦血液循環不良患者,引發眩暈機會大增,她呼籲民眾多加注意,以免引起嚴重併發症。常被醫師用來治療眩暈藥物可分下列幾類:1.血液循環促進劑:眩暈病患多由於血管循環不良引起,所以常使用血管擴張劑來治療眩暈。由於微血管直徑約3 um,而紅血球直徑約7 um,只是擴張血管還不夠,還要能增加紅血球變形能力和減少血液黏稠度才是理想選擇藥物。常見的血管擴張劑有以下幾種:(1)Gina-ex,俗稱銀杏。可促進腦部循環,抗血小板凝血作用和清除自由基。(2)Euclidan:老字號末梢眩暈擴張劑。(3)Cephadol:具抗組織胺和抗膽鹼止眩暈藥物。(4)Flunarca、Suzin:一種鈣離子阻斷劑,防止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收縮促進血管擴張。2.神經機能賦活劑:(1)Alinamin F:活性維生素B1,有抗神經炎作用。(2)Methycobal:活性維生素 B12,可加速神經細胞代謝和修護受損神經纖維鞘。(3)Vit E: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3.鎮靜劑:有Diazepam、Serenal等。4.止暈劑:最著名的就是Bonamine。門診病患常問到,為何要連續服藥3個月?陳佳玟說,這是因為連續服藥3個月復發率較低,再者人體中樞對眩暈代償作用約3個月。判定眩暈治癒與否標準是依病患主觀感受,3個月以上不發作眩暈,所有從前不適感覺都已消失,且客觀上檢查無異常眼振即可認定治癒。一般說來,末梢性眩暈,持續服藥3個月大多可治療成功,約有3成病患甚至需服藥6個月以上。陳佳玟建議,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讓病患在家自行進行簡單平衡體操。首先讓病患睜眼,兩手平伸,原地踏步五十步。再閉眼,原地踏步五十步。如此早晚各做一次,觀察病患踏步時身體傾斜情況,可評估進步情形。

幸好發現早 青年冠狀動脈阻塞立即通

幸好發現早 青年冠狀動脈阻塞立即通#中風

廿七歲青年因運動時出現胸悶症狀日漸嚴重,經心電圖檢查發現心臟嚴重缺氧,在花蓮慈院心臟科主任王志鴻副院長建議下,今天上午完成心導管治療,及時暢通阻塞的冠狀動脈。王志鴻指出,冬天氣溫低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民眾如感到胸悶等不適症狀,應儘快就醫檢查。 王志鴻說,這位年輕人最早是在打籃球時感到胸悶,而這症狀越來越嚴重,胸悶的症狀向喉嚨延伸,背部也出現疼痛、麻的症狀,最後蔓延到左手臂,甚至近日連在家爬個樓梯也會出現胸悶、背部疼痛等症狀時,才至醫院就醫。經過初步的心電圖檢查,即有心肌缺氧症狀,問診時,獲悉青年的家中也有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且家族中也有猝死的病史,考量到此青年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立即安排到心導管室進一步檢查、治療,果然在青年心臟的三條冠狀動脈中發現,最重要的左前降支的第一分叉前端已有百分之九十九的阻塞,情況十分危急。 幸在放置心導管支架治療後,青年的冠狀動脈隨即恢復暢通狀態,也及時預防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高風險。王志鴻說,醫學界很早就發現,天氣冷時,冠狀心臟病發作的人數遠高於平日,最近歲序已過冬至,不僅深夜到凌晨的氣溫低,一波接一波的寒流,民眾應慎防發生心血管疾病。家有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應格外注意按時服藥控制,即使沒有高血壓等相關病史,也不能對心臟、胸部不適等症狀掉以輕心,一旦發現胸痛、胸悶應立即就醫檢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驟發,危及性命的危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