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睡飽很重要 可防心血管疾病

睡飽很重要 可防心血管疾病#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編譯)大家都知道,若患有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應該要多運動、節食、少吸菸、少喝酒,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荷蘭最近一場長達10年的醫學研究指出,若再加上充足的睡眠,更能夠促進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多動+少吃+少菸+少酒+多睡=遠離心血管疾病荷蘭醫學研究團隊追蹤1萬4000名男性與女性長達10年之久,研究結束時,共有600名研究對象患有心血管疾病,另有129已死亡。研究結果證實,多運動、維持健康飲食習慣、適量喝酒,以及不吸菸等4大要素對心血管疾病有正向影響。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降低57%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減少67%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神奇的是,若再加上7小時以上充足的睡眠,好習慣的預防效果會更強,可降低65%的疾病發生率,死亡率更能降低83%。國民健康守則多一條 睡多睡好保健康挪威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的教授Grethe S. Tell直言,「這項研究要傳達的訊息就是睡眠是重要的健康要素之一,充足的睡眠和其他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是一般民眾能在家中自我保健的好方法。」睡眠充足能夠促進心血管健康,但不代表睡眠品質不佳就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然而,睡眠不足確實會讓人精神不濟,難以入睡也是常見困擾。英國心臟基金會護士Doireann Maddock建議,有睡眠困擾的人應該減少咖啡因攝取,並避免在睡覺前吃大餐。若長期為睡眠問題所苦,還是得尋求醫生幫助。

每天一包菸一瓶酒 當心腦出血

每天一包菸一瓶酒 當心腦出血#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國人抽菸、酗酒、常熬夜等習慣,導致心臟血管及腦神經系統疾病,一直高居國內十大死因的前三名,第四位的糖尿病,病人亦常有高血壓、腦血管病變、視網膜血管病變、腎衰竭、四肢末梢微血管病變等併發症,足見生活作息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抽菸、喝酒、熬夜 男子腦出血一名54歲的戴姓男子,由於應酬,平日生活每天一包菸、1~2瓶威士忌,連續20年以上,且又經常熬夜,日前因瞬間跌倒,被緊急送醫。奇美醫學中心高壓氧科主治醫師牛柯琪表示,經檢查,發現這名戴姓男子出現行動遲緩、記憶喪失、對外界反應差、無法正確回答問題、表情呆滯、躁動無法控制等症狀,由於戴男本身就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醫師研判是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長期酗酒,出現腦出血。腦部損傷 恐影響記憶力牛柯琪指出,腦出血、腦中風、腦部損傷和老年性退化,不僅會傷到運動神經,同時會有記憶、注意力、判斷力等減弱及行為人格改變,如果有認知上的障礙,除了不認識周遭的人,有時病人甚至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呼籲民眾,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擁有健康的身體。

罕見!不尋常的劇烈頭痛 24歲女突中風

罕見!不尋常的劇烈頭痛 24歲女突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半個月反覆劇烈頭痛,檢查竟是中風?陳小姐突發全身顫抖、痙攣送醫,臺中慈濟醫院檢查後證實是腦動脈瘤破裂,僅僅24歲的中風個案實屬罕見,神經外科楊道杰醫師緊急手術夾除動脈瘤,幫她撐過五成死亡率危險期,並在中西醫的整合醫療與復健治療下逐漸恢復,讓她與家人燃起重生希望。陳小姐平時並沒有特別疾病,半個月內反覆突發劇烈頭痛,當時她想可能是睡眠不足,直到農曆年前的一個休假日,再次猛然爆發的頭痛,持續近十五分鐘的全身抽筋,整個人癱軟在地無法起身,幸好身旁的朋友在卅分鐘內把她送到臺中慈濟醫院急診室。一系列詳細檢查後,神經外科楊道杰醫師從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發現,陳小姐右腦的中大腦動脈瘤大出血,昏迷指數下降到5分,連右眼瞳孔都已放大,緊急手術順利夾除位於右側顳葉一點五公分,約花生粒般大小的動脈瘤。好在,陳小姐安然度過腦血管痙攣期與超過五成死亡率的危險期。中醫部黃仲諄醫師在黃金期內加入中西醫合治搶救行列,本來整個癱著、不能自理大小便的人,透過中藥湯劑治療消除腦部水腫、提供復元的環境,加上密集的針灸與復健,如今陳小姐已可以自己刷牙,進步比預期大很多,家屬都很感恩醫護團隊的照顧。楊道杰醫師指出,動脈瘤的成因通常是因為血管內皮中層萎縮,慢慢形成缺陷,鼓起像顆氣球,很容易破裂,大部分好發在五、六十歲,三成病人是在睡覺中破裂,有時候血壓高,像陳小姐那麼年輕就出現動脈瘤破裂是比較罕見的病歷,有時跟遺傳有關,或是血管結締組織的先天基因缺陷疾病造成血管壁變薄有關。「腦動脈瘤破裂不是完全沒有徵兆的。」楊道杰醫師提醒,一旦出現不尋常的劇烈頭痛,很像被雷打到,或是像爆炸性的頭痛,或突然失去意識,都應提高警覺緊急送醫,讓專業神經外科醫師判斷是不是有顱內出血,或顱內動脈瘤破裂情形,以便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

中風、腦傷患者治療後 應把握黃金復健期

中風、腦傷患者治療後 應把握黃金復健期#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40歲以上人口,平均每9人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且日後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另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全台約有25萬人中風,且隨著年齡增加有比例遞增趨勢。中風的可怕除了嚴重可能致死之外,其後遺症更往往帶給病患與家屬極大的身心負擔與生活壓力。復健專科醫師曾清祥指出,由於目前台灣醫療體系主要以照顧急性及慢性病患為主,但中風和腦傷患者,在急性治療期後,最需要把握0-6個月的黃金復健期,即亞急性的復健醫療照護,積極進行復健治療,以進行神經的修復並增強身體的功能。曾清祥表示,隨著老年人口日漸攀升,常有感於患者對於復健醫療照護需求的日增,加上復健醫療近年在全球發展迅速,應讓患者在急性住院或手術後,有個專心照護的場所,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讓復健之路能夠有事半功倍之效。

心房顫動易導致中風 嚴重者恐癱瘓!

心房顫動易導致中風 嚴重者恐癱瘓!#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全台約有23萬人因心房顫動深陷中風危險,相當於每5小時,即新增1中風病例。一名66歲的男性病患,因突發性左半身無力而住院。該病患以往僅有高血壓病史,且規則服用藥物,血壓控制良好。但平時偶有心悸、心跳不規則的感覺,並未加以理會。住院後,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為右大腦多處梗塞,確診為梗塞性中風。心電圖發現心房顫動,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左心房有血塊,住院3周之後才恢復部分生活功能而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中行指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發生率隨年齡逐漸增高,在65歲以上的人口可達5%以上,80歲以上人口可能達10%以上。過去曾經認為傷害不大,因其無立即生命危險,但心房顫動是最容易導致中風的疾病之一。林中行解釋,因為心房顫動會讓心跳忽快忽慢,使心房收縮功能不佳,心臟血流不順,產生較大血塊。當血塊從心臟衝出,容易導致梗塞性中風,嚴重者恐癱瘓、動作遲緩等。過去50年來醫界不斷研究,終於在近幾年研發出多種新型抗凝血藥物。這兩年健保局已通過兩種新型抗凝血藥物給付。研究顯示可以比傳統的抗凝血劑多降低中風及血栓栓塞機率達二成到三成以上,預計將有20萬心房顫動患者受惠。由於新型抗凝血藥針對個別凝血因子作用,抑制對象專一,幾乎不與飲食藥物相互作用,也不需監測藥效,對患者來說,可望省去麻煩,提升生活品質。林中行建議,有心悸或感覺心跳不規則等,疑似心房顫動的民眾,即早於心臟內科門診就醫。如診斷確定,醫師會依個人風險給予適當抗凝血藥治療,並請確實與醫師配合,方能降低未來中風之可能,避免憾事發生。

牙周病恐導致腦中風 年輕人最危險

牙周病恐導致腦中風 年輕人最危險#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牙周病會增加腦中風的發生率,定期洗牙與接受治療將可有效降低?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興院區牙科主任李雅玲與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洗牙與牙周病的治療,將可降低發生缺血性中風機率5%至22%,特別是對於20~44歲的年輕族群,牙周病對發生中風的影響更為明顯,所以年輕人更要注意。李雅玲指出,此項研究是利用健保資料庫追蹤2000年至2010年,十年間共72萬餘位超過20歲且沒有腦中風過的人,再依有無牙周病及有無接受牙周病治療來觀察其發生中風機率。結果顯示,牙周病有接受治療的病人,其腦中風發生率小於未接受治療的人。對45~64歲的人來說,效果更明顯,有接受牙周病治療的病人,其發生腦中風機率甚至比一般人還低。相反的,有牙周病而未治療的人,其發生中風危險性是一般無牙周病的人1.15倍,其中20~44歲的危險性更高達2.17倍。李雅玲表示,年輕人的中風發生率原本較低,因其較無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共病症。但依此研究結果顯示,牙周病對年輕人的腦中風影響,反而比其他年紀較大族群來的嚴重,因此年輕人更應多維護自己牙周的健康。李雅玲說,牙周病是盛行率相當高的一種慢性疾病,台灣及全世界有90%以上的人有牙周病。牙周病產生主要是因口內的特定細菌,造成牙周組織慢性發炎反應與破壞,慢性發炎會導致血清中的某些發炎蛋白因子,如CRP的濃度提高等,慢性發炎反應過程也會導致血管粥狀硬化而增加腦中風發生危險。此研究顯示,牙周病確實會增加發生缺血性中風機率,但牙周病是可以治療及預防的,李雅玲呼籲,多重視口腔健康,定期洗牙來維護牙周健康並及早治療牙周病,就能降低發生中風發生率。

高血壓易罹心房顫動 女性死亡率高出2.5倍

高血壓易罹心房顫動 女性死亡率高出2.5倍#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目前台灣地區罹患高血壓之民眾人數逐年上升,根據統計民國110年將全台高血壓患者將突破450萬大關,而日前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今年的公共健康主題就是高血壓,並且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其患者年齡層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羅東聖母醫院心臟內科曾元登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的高風險族群包況高血壓、年齡、糖尿病、中風病史、抽菸等,並且高血壓患者罹患心房顫動的風險比一般民眾高1.42倍。由於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可隨著血液至全身各處,導致腦中風、脾動脈、周邊(肢體)動脈栓塞等,尤其女性若有高血壓及心房顫動與男性相比,中風率高5倍,死亡率更高出2.5倍。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與腦血管疾病不僅分別高居二、三位,並且人數仍逐年攀升。研究發現,缺血性中風患者約有六分之一有心房顫動,而心房顫動的患者大多數(五成至九成)都罹患高血壓。心房顫動好發於65歲以上的民眾,但由於症狀多元且不明顯,包括心悸、頭暈、胸悶等,易與低血糖、糖尿病、貧血等老年疾病混淆。曾元登指出,病人要自我把脈檢測心房顫動是相當困難的,即使護理師的準確率也僅六、七成。曾元登表示,目前已有新式電子血壓計,除可協助民眾長期監控血壓,更具偵測心房顫動的功能,初步臨床研究(與心電圖相比)結果顯示具有優異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或可協助成為民眾居家篩檢的一項利器。名廚阿基師(鄭衍基)也以自身經驗分享「抗顫保心三撇步」:食(原味)、量(血壓)、測(心顫),呼籲患有高血壓之民眾(尤其是女性)重視健康,每天早晚量測血壓,長期監控血壓與注意是否有心房顫動。(圖片/羅東聖母醫院提供)

少吃鹽、多吃含鉀食品,防中風?

少吃鹽、多吃含鉀食品,防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一項研究發現,愛吃含「鉀」食品的人,中風的機率降低了24%。不僅富含鉀的水果能降低血壓,少吃含鹽量高的食品,如:洋芋片,也能起相等作用。以前認為,由於老年人的腎臟對血液裡清除鉀的能力有限,所以含鉀的食品對老年人有害;但根據在《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新研究結果顯示,鉀不會對腎功能起副作用。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高血壓患者提高鉀的攝取量的話,他們的血壓也將逐漸穩定。此項研究是針對約13萬人做了超過33次測試,研究人員指出,多食用如香蕉等礦物質豐富的食物,「對絕大多數人來講都是有益的」。香蕉富含「鉀」元素,每根香蕉約含420毫克的鉀,而成年人每天鉀的最高攝取限額為3500毫克。每年英國由於中風死亡的人數大約為5萬3千人,雖然有約十萬名患者被搶救成功,但大多留下嚴重殘疾。且另一項研究顯示,連續四周以上適當減少鹽的攝入量,將明顯降低血壓。這樣也會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的發病率。英國中風研究協會的沃爾頓博士表示,健康的飲食習慣是控制中風風險的不二法門。他說:「高血壓是引發中風的最大禍首。把飲食習慣調整得越健康,長時間下來,也能把血壓控制在可控制的範圍。」少吃鹽、多吃含鉀食品,如:香蕉、棗類、菠菜等,將能降低風險。(圖片取自維基百科,作者Steve Hopso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