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三高又不補水 當心缺血性中風找上門

三高又不補水 當心缺血性中風找上門#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好熱!夏日火傘高張,持續悶熱高溫的天氣,罹患「高溫疾病」的患者明顯增多。高溫容易使人體代謝加快,導致血壓迅速升高、心跳加快,如果體內水分不足,血液變得濃稠,極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甚至中風。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巧霓醫師指出,以往中風好發在冬季第一波、第二波寒流來襲,或是季節交換時,但如今連在炎炎夏日,都會見到出血性或是缺血性中風患者,其中不少是30、40歲的中壯族群,這和「三高」族群暴增,以及夏季水份補充不足有關。水中加點鹽 補充流失的鈉離子尤其是天氣炎熱時,血壓不易控制,一旦水份補充不足,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血管就像水管,正常情形下是軟軟的,一旦血管裡液體不足就會塌陷,水份的不足,可能造成腦中血液灌流量不足或血液過度濃稠,提高中風機會。因此,大量流汗後,最好能在礦泉水中加上半小匙食鹽,來補充汗液中所流失的「鈉離子」。陳巧霓醫師提醒,中風不是老人的專利,也不是只會發生在冬天,中壯年族群應多注意自己「三高」問題。平時要以清淡飲食、固定運動等方式保養血管,有高血壓等慢性病病患,要持續服藥、有中風史的患者,更不能輕忽追蹤回診。除中壯年族群外,在炎炎烈日下,特別提醒老年人、孕婦、幼兒、大胖子、有糖尿病,或罹患心血管慢性疾病病患,在高溫環境下特別「不耐熱」。

樂閱讀/做到3件事 血管一定會健康

樂閱讀/做到3件事 血管一定會健康#中風

「飲食即生活,生活即飲食。」飲食的內容與方式會大大改變我們的身體狀況。讓血管重拾年輕活力的重點,就在於日常的「飲食習慣」。「內皮細胞」是打造強韌血管的關鍵,如果飲食均衡豐富,「內皮細胞」就會充滿活力;如果飲食習慣不好,內皮細胞會變脆弱,加速血管老化。什麼樣的飲食習慣才能讓內皮細胞充滿活力,打造出強韌的血管呢?下列3點非常重要:1)減少鹽分的攝取。2)多吃魚類與黃豆製品。3)多吃黃綠色蔬菜。這樣吃,血管強韌有活力/養成下列3個飲食習慣,幫助打造強韌健康的血管。1)減少鹽分的攝取/鹽分會損害血管組織,透過積極與穩健的低鹽飲食習慣,可以保持血管健康。2)多吃魚類與黃豆製品/魚類與黃豆製品均富含「優質蛋白質」,能讓血管重拾青春活力,建議可多多攝取。3)多吃黃綠色蔬菜/含有抗氧化成分,可減少體內的活性氧,抑制血管老化,預防血管疾病。如果攝取過量的鹽巴,會傷害內皮細胞等血管組織。此外,魚類與黃豆製品,因富含優良蛋白質,可使內皮細胞重拾活力,建議多吃。而黃綠色蔬菜富含抗氧化成分,可以減少體內的活性氧,抑制氧化後的低密度膽固醇等惡性物質在血管內形成。  (本文作者/島田和幸)(摘自/血管老化,當然會中風/采實文化出版)

抽菸喝酒常熬夜 中風恐癱瘓一輩子

抽菸喝酒常熬夜 中風恐癱瘓一輩子#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你對中風的認知瞭解多少?根據台北市中風之友康復協會的「台灣民眾中風認知大調查」結果,雖有9成的國人聽過中風,卻有50%以上的民眾無法回答造成中風的原因,而有31.3%的民眾,對於哪些疾病可能引發中風一無所知,更有高達9成以上的民眾,對於中風引發的後遺症不甚了解!中風打針就會好? 醫:這不是感冒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黃維邦醫師表示,常發現一些年紀大的中風患者,剛中風住院就問醫師,這病什麼時候會好,以為中風就像感冒一樣,打個針吃個藥就會好起來,殊不知也許癱瘓將要跟著他下半輩子。喝酒、抽菸、不運動、作息不規律 易導致中風黃維邦指出,造成中風的主要原因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頸動脈狹窄、心房顫動、肥胖等疾病;此外,不良生活習慣如:喝酒、抽菸、不運動、長期壓力大、熬夜、作息或飲食不規律等,也可能導致中風。半數以上中風患者 將成為負擔中風的後遺症,黃維邦表示,包括癱瘓、語言障礙、肌肉痙攣、大小便失控、吞嚥困難、視力障礙、情緒不穩等症狀,這些症狀或輕或重常常是跟著一輩子,其中無法恢復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者,嚴重依賴約14%、中度依賴約16%、及輕度依賴約22%,可見台灣民眾一旦中風,有一半以上將成為家人及社會負擔。出現中風徵兆 應立即送醫想要遠離中風,應盡量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少菸、少酒、不熬夜、多運動、飲食規律。若患者不幸出現中風徵兆,黃維邦提醒,不論多輕微都不要疏忽,保持最輕鬆的姿勢,並立即請人幫忙送醫,才有機會減低日後的殘障等級。

睡飽很重要 可防心血管疾病

睡飽很重要 可防心血管疾病#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編譯)大家都知道,若患有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應該要多運動、節食、少吸菸、少喝酒,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荷蘭最近一場長達10年的醫學研究指出,若再加上充足的睡眠,更能夠促進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多動+少吃+少菸+少酒+多睡=遠離心血管疾病荷蘭醫學研究團隊追蹤1萬4000名男性與女性長達10年之久,研究結束時,共有600名研究對象患有心血管疾病,另有129已死亡。研究結果證實,多運動、維持健康飲食習慣、適量喝酒,以及不吸菸等4大要素對心血管疾病有正向影響。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降低57%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減少67%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神奇的是,若再加上7小時以上充足的睡眠,好習慣的預防效果會更強,可降低65%的疾病發生率,死亡率更能降低83%。國民健康守則多一條 睡多睡好保健康挪威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的教授Grethe S. Tell直言,「這項研究要傳達的訊息就是睡眠是重要的健康要素之一,充足的睡眠和其他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是一般民眾能在家中自我保健的好方法。」睡眠充足能夠促進心血管健康,但不代表睡眠品質不佳就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然而,睡眠不足確實會讓人精神不濟,難以入睡也是常見困擾。英國心臟基金會護士Doireann Maddock建議,有睡眠困擾的人應該減少咖啡因攝取,並避免在睡覺前吃大餐。若長期為睡眠問題所苦,還是得尋求醫生幫助。

每天一包菸一瓶酒 當心腦出血

每天一包菸一瓶酒 當心腦出血#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國人抽菸、酗酒、常熬夜等習慣,導致心臟血管及腦神經系統疾病,一直高居國內十大死因的前三名,第四位的糖尿病,病人亦常有高血壓、腦血管病變、視網膜血管病變、腎衰竭、四肢末梢微血管病變等併發症,足見生活作息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抽菸、喝酒、熬夜 男子腦出血一名54歲的戴姓男子,由於應酬,平日生活每天一包菸、1~2瓶威士忌,連續20年以上,且又經常熬夜,日前因瞬間跌倒,被緊急送醫。奇美醫學中心高壓氧科主治醫師牛柯琪表示,經檢查,發現這名戴姓男子出現行動遲緩、記憶喪失、對外界反應差、無法正確回答問題、表情呆滯、躁動無法控制等症狀,由於戴男本身就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醫師研判是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長期酗酒,出現腦出血。腦部損傷 恐影響記憶力牛柯琪指出,腦出血、腦中風、腦部損傷和老年性退化,不僅會傷到運動神經,同時會有記憶、注意力、判斷力等減弱及行為人格改變,如果有認知上的障礙,除了不認識周遭的人,有時病人甚至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呼籲民眾,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擁有健康的身體。

罕見!不尋常的劇烈頭痛 24歲女突中風

罕見!不尋常的劇烈頭痛 24歲女突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半個月反覆劇烈頭痛,檢查竟是中風?陳小姐突發全身顫抖、痙攣送醫,臺中慈濟醫院檢查後證實是腦動脈瘤破裂,僅僅24歲的中風個案實屬罕見,神經外科楊道杰醫師緊急手術夾除動脈瘤,幫她撐過五成死亡率危險期,並在中西醫的整合醫療與復健治療下逐漸恢復,讓她與家人燃起重生希望。陳小姐平時並沒有特別疾病,半個月內反覆突發劇烈頭痛,當時她想可能是睡眠不足,直到農曆年前的一個休假日,再次猛然爆發的頭痛,持續近十五分鐘的全身抽筋,整個人癱軟在地無法起身,幸好身旁的朋友在卅分鐘內把她送到臺中慈濟醫院急診室。一系列詳細檢查後,神經外科楊道杰醫師從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發現,陳小姐右腦的中大腦動脈瘤大出血,昏迷指數下降到5分,連右眼瞳孔都已放大,緊急手術順利夾除位於右側顳葉一點五公分,約花生粒般大小的動脈瘤。好在,陳小姐安然度過腦血管痙攣期與超過五成死亡率的危險期。中醫部黃仲諄醫師在黃金期內加入中西醫合治搶救行列,本來整個癱著、不能自理大小便的人,透過中藥湯劑治療消除腦部水腫、提供復元的環境,加上密集的針灸與復健,如今陳小姐已可以自己刷牙,進步比預期大很多,家屬都很感恩醫護團隊的照顧。楊道杰醫師指出,動脈瘤的成因通常是因為血管內皮中層萎縮,慢慢形成缺陷,鼓起像顆氣球,很容易破裂,大部分好發在五、六十歲,三成病人是在睡覺中破裂,有時候血壓高,像陳小姐那麼年輕就出現動脈瘤破裂是比較罕見的病歷,有時跟遺傳有關,或是血管結締組織的先天基因缺陷疾病造成血管壁變薄有關。「腦動脈瘤破裂不是完全沒有徵兆的。」楊道杰醫師提醒,一旦出現不尋常的劇烈頭痛,很像被雷打到,或是像爆炸性的頭痛,或突然失去意識,都應提高警覺緊急送醫,讓專業神經外科醫師判斷是不是有顱內出血,或顱內動脈瘤破裂情形,以便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

中風、腦傷患者治療後 應把握黃金復健期

中風、腦傷患者治療後 應把握黃金復健期#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40歲以上人口,平均每9人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且日後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另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全台約有25萬人中風,且隨著年齡增加有比例遞增趨勢。中風的可怕除了嚴重可能致死之外,其後遺症更往往帶給病患與家屬極大的身心負擔與生活壓力。復健專科醫師曾清祥指出,由於目前台灣醫療體系主要以照顧急性及慢性病患為主,但中風和腦傷患者,在急性治療期後,最需要把握0-6個月的黃金復健期,即亞急性的復健醫療照護,積極進行復健治療,以進行神經的修復並增強身體的功能。曾清祥表示,隨著老年人口日漸攀升,常有感於患者對於復健醫療照護需求的日增,加上復健醫療近年在全球發展迅速,應讓患者在急性住院或手術後,有個專心照護的場所,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讓復健之路能夠有事半功倍之效。

心房顫動易導致中風 嚴重者恐癱瘓!

心房顫動易導致中風 嚴重者恐癱瘓!#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全台約有23萬人因心房顫動深陷中風危險,相當於每5小時,即新增1中風病例。一名66歲的男性病患,因突發性左半身無力而住院。該病患以往僅有高血壓病史,且規則服用藥物,血壓控制良好。但平時偶有心悸、心跳不規則的感覺,並未加以理會。住院後,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為右大腦多處梗塞,確診為梗塞性中風。心電圖發現心房顫動,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左心房有血塊,住院3周之後才恢復部分生活功能而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中行指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發生率隨年齡逐漸增高,在65歲以上的人口可達5%以上,80歲以上人口可能達10%以上。過去曾經認為傷害不大,因其無立即生命危險,但心房顫動是最容易導致中風的疾病之一。林中行解釋,因為心房顫動會讓心跳忽快忽慢,使心房收縮功能不佳,心臟血流不順,產生較大血塊。當血塊從心臟衝出,容易導致梗塞性中風,嚴重者恐癱瘓、動作遲緩等。過去50年來醫界不斷研究,終於在近幾年研發出多種新型抗凝血藥物。這兩年健保局已通過兩種新型抗凝血藥物給付。研究顯示可以比傳統的抗凝血劑多降低中風及血栓栓塞機率達二成到三成以上,預計將有20萬心房顫動患者受惠。由於新型抗凝血藥針對個別凝血因子作用,抑制對象專一,幾乎不與飲食藥物相互作用,也不需監測藥效,對患者來說,可望省去麻煩,提升生活品質。林中行建議,有心悸或感覺心跳不規則等,疑似心房顫動的民眾,即早於心臟內科門診就醫。如診斷確定,醫師會依個人風險給予適當抗凝血藥治療,並請確實與醫師配合,方能降低未來中風之可能,避免憾事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