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及早治療中風 避免失智

及早治療中風 避免失智#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中風不及早治療還可能會造成失智症!一位80歲的林先生,年前發生中風,造成一手一腳無力。癒後雖然行動恢復,但是家人發現他的反應變慢、記憶力不好。經醫院檢查發現他在出院後又發生多次小中風,所以出現失智的情形。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醫師指出,中風患者除了有臉部歪斜、單側手腳無力等問題,還可能造成失智,所以家屬在照顧中風患者時,要注意病人是否有記憶減退或應付日常生活的功能變差等現象,早期發現並且及時治療,就能避免病症惡化。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通常都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所以過去被稱「老人癡呆症」,但並不是每一位失智症的患者都是老人,因為中風也可能造成失智症。胡朝榮表示,這種失智症稱作血管性失智症,它是一次或多次中風後,腦部某些區塊功能喪失,造成智力退化的腦血管病變,盛行率約佔老年人口的2~3%。胡朝榮進一步指出,中風的位置如果是在控制身體運動的部位,可能造成半身不遂,如果是在掌管思考的額葉、與掌管記憶相關的顳葉、視丘等,或者連結各腦區的腦白質,智力就會受影響。有些中風,看起來很輕微,病人本身也沒有發現,但是可能在腦中形成小空洞。一次又一次的小中風,腦中的空洞就會愈來愈多,人也就愈來愈笨。血管性失智症的表現與一般退化性失智症略有不同,它所造成的失智情況不是逐漸嚴重,而是以階梯方式惡化。胡朝榮說,治療血管性失智症的方法和治療腦血管疾病類似,都是以抗血小板劑或抗凝血劑為主,血壓、血糖及心臟病等危險因子的控制也很重要,近年研究發現,治療阿茲海默症藥物,如膽鹼酶抑制劑對病人的認知功能有療效。胡朝榮強調,避免發生中風的方法,像是控制體重、戒菸、規律運動等,也就是效降低血管性失智症的方法,而且經過治療就可以停止惡化,民眾若懷疑家裡中風病患有出現失智的情形,請盡快到醫院接受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表評估,爭取時效早期治療,就是面對血管性失智症的最好方法。

心律不整無症狀? 中風機率恐增5倍!

心律不整無症狀? 中風機率恐增5倍!#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常常聽到心律不整這個名詞,但你知道到底什麼是心律不整嗎?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馮安寧表示,其實心律不整有時候是不會有症狀的,但有些嚴重時卻可以致命!其實心律不整分為很多種,不光只是心跳速度快慢,還有像是心跳怎麼發生、規不規則、常不常有此症狀發生等,都是心律不整的因素。人體每分鐘的心跳為60至100下,一天心跳8萬多至14萬上下都是正常,而什麼是心跳?就是血液經心臟內血管傳輸到心房,再從心室把血液傳送到全身,心臟收縮到舒張的過程,舒張時間越多,就會造成心跳越快。不過記得,每分鐘60到100的正常心跳可不等於正常速度,想要瞭解到底有沒有心律不整的問題,還是要找醫生進行專業檢查。馮安寧說,血液從心房傳到心室,造成心跳有脈搏,形成心臟收縮、舒張,其中,心室的收縮,又比心房收縮顯得重要。一般來說,心房纖維顫抖為心房收縮不穩定的狀況,就是一種心律不整,尤其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發生機率更是高達十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一卻又無症狀,因心房無法將回流血液有效的打入心室,就會造成血液流動速度變慢,造成中風的機率可是會增加5倍,若是有其他危險疾病,死亡率更是添增2倍,但這種症狀不會立即致命;另外一種心室纖維顫抖,就會造成立即致命的危險,也是心臟病、心肌梗塞死亡中最常見的原因。醫師提醒,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心臟也易產生病變導致心律不整的問題出現,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狀,更容易使心臟老化,因此隨時保持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才是預防疾病的根本方法。另外,馮安寧也指出,人們常見的心悸問題,在各個年齡層可能都會發生,它是一種心臟跳動異常的不適感,但不一定會造成危害。心悸並不等於心律不整,不過,若是出現不舒服的症狀,還是要到醫院經由醫師詳細檢查,才能確保自身健康。

手麻為中風前兆? 腕隧道症候群作祟

手麻為中風前兆? 腕隧道症候群作祟#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你常常會手麻嗎?一名60歲陳姓婦女抱怨最近兩個星期雙手會麻,尤其是一到半夜,常常麻到醒過來,而且騎機車時也會很麻,擔心手麻不是中風的前兆,就是血中膽固醇過高,因此到神經科就診。經過神經傳導檢查之後,發現手兩側的正中神經有被壓迫的現象,符合腕隧道症候群的診斷,經過適當的休息及復健、藥物的治療後,手麻漸漸改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醫師周秉箴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首重休息,沒有適當的休息很難痊癒。腕部使用護木避免手腕過度彎曲可以減輕手麻的症狀。藥物方面,手腕局部注射類固醇或是口服類固醇都有療效,如果藥物及復健治療都無效,或是拇指肌肉萎縮就需要考慮手術。周秉箴指出一些會造成手麻原因,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通常跟重複性的動作或是搬重物有關,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適當休息十分重要;糖尿病如果血糖沒控制好,時間久了會產生末梢神經病變,也會手麻; 頸椎神經壓迫,會伴隨頸部痠痛或是手無力的現象,改變頸部的姿勢可能會引起手麻;酒精性神經病變,在酗酒的患者常見到,酒精具有神經毒性,長期會造成神經病變;中風通常是單側手腳麻,很少雙側,同時可能會有單側手腳無力、言語不清、嘴歪的症狀;再來就是姿勢不良,每個人幾乎都有睡醒之後手腳麻的經驗,如果不良的姿勢持續過久,壓迫神經就會發生。因此,膽固醇高或血脂肪高和手麻並無相關性。周秉箴說,手麻的原因相當多,建議民眾若是有相關的症狀,最好還是找神經科醫師詳細診治。

天氣忽冷忽熱 中風病患明顯增加約3成

天氣忽冷忽熱 中風病患明顯增加約3成#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天氣冷熱交替頻繁,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導致中風病患明顯增加約3成。腦血管疾病死亡原因高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全國平均每月有30人因中風而死亡。而更多中風病人,即使從鬼門關救回來,也可能會有行動不便的後遺症,嚴重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養成按時量血壓及服藥的習慣,並學習辨認中風徵兆,以早期察覺、迅速送醫,把握「急救黃金三小時」。國內民眾之中風類型以缺血性中風最多,佔7成左右。由於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之殘障。然而,分析中風患者到院時間發現,卻僅有28.7%的缺血性中風病患於發作後能在2小時內到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晝夜溫差大要注意保暖,並提供維持健康6秘訣:1.每週運動150分鐘;2.體重維持正常;3.不抽菸,不過量飲酒;4.定期量血壓;5.定期健康檢查;6.依醫囑規律服藥,以降低中風發生風險。並提醒三高患者及市民請牢記「FAST」辨別中風四步驟:F(FACE)就是觀察臉部表情是否受控制。A(ARMS)是抬高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無力支撐。S(SPEECH)是請患者回答或複誦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完整。T(TIME)是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素食是否真會導致中風?

素食是否真會導致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之前有報導有關吃素與中風的新聞,引起素食者恐慌或被質疑,對此,台灣素食營養學會邱雪婷營養師指出,至今沒有任何研究證實素食導致中風,如果有什麼新發現,頂多還在懷疑階段,怎麼可能和其他已實證的抽菸、喝酒、高血壓、體重過重同被列為預測中風的危險因子呢?且素食者膽固醇較低,對阻塞型中風有保護作用!邱營養師表示,可能導致媒體在採訪時,注重如何報導得更聳動,而非對可疑的說法提出質疑。此外,其他的危險因子都是高危險的中風因素。但這些媒體可能不會報導,溫教授真正需要宣導的「多運動」 也可能不被重視。邱營養師分享,學會常分享吃素營養資訊及研究,但擔心影響力不夠。素食者如果平常只吃垃圾食物,不重健康,有天研究報導真的發現吃素者健康出問題,這也不值得驚訝。但這不能怪「素食」,因為這是因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所引起的!邱營養師舉例,健康的人很多都是吃素。國家地理曾報導某素食教會許多教友都吃素且常運動,注重身心調和,這些素食者,在這樣的高齡,還保有驚人的活力,可當素食者榜樣。希望台灣也有越來越多素食者能成為健康典範,把這樣的健康典範發揚光大。(資料提供/台灣素食營養學會)

童年不愉快 中年罹患心臟疾病機率高

童年不愉快 中年罹患心臟疾病機率高#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童年常流的眼淚、常發的脾氣,可能會提高中年心臟病發、中風風險,尤其是女性!研究人員表示,孩子若是常發脾氣,到了中年時期,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會較高。一項研究指出,那些在孩童時期經常生氣的人,在約莫40歲時,會出現更顯著更高的心臟病發、中風風險,且女性又更明顯;相反地,小時候若常處於冷靜和專注的狀態,在以後的生活中此類的風險較低。若在童年時,經歷較多煩惱、困擾較嚴重的時光,成年後女性會有31%心臟疾病方面的風險增加,男性則是17%。哈佛醫學院阿利森阿普爾頓博士領導這項研究,測試337名兒童情緒行為,然後將這些結果與心血管疾病和其它控制因素考慮進去,進行風險比較評分。發現對於40多歲的婦女,若她們的童年是哀傷的,那麼心臟病、中風風險就可能在未來10年從3.2%上升到4.2%,男性則會從7.3上升到8.5%。團隊現在致力於進一步研究,是否跟生物機制基礎,「持續的壓力可能會導致失調的應激反應」有關聯。2012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早期的童年逆境中可以引發,孩子的身體和大腦中的毒性應激反應,使他們終其一生的學習、行為和健康問題的風險較高。同時,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父母衝著孩子砸東西或大吼大叫,對於孩子罹患癌症、心臟疾病和哮喘的風險也會增加。這些行為就跟嚴重的虐待、創傷一樣,對長期的健康有影響。行為醫學雜誌發表這個爭論的研究,表示這關聯可能是由於父母因為他們的壓力,導致打小孩、對孩子大吼等行為出現。研究負責人,教授邁克爾‧海蘭德說,此研究增加了一個新的視角,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體罰童年會促使孩童有壓力,就會產生壓力源,說明了體罰不管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會導致不良後果。

預防慢性病 定期健檢好重要!

預防慢性病 定期健檢好重要!#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隨著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台灣目前65歲以上的人口已超越全部人口數的7%,達到所謂的「高齡化」國家,也讓國人的死亡原因以「慢性疾病」為主,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來看,包括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三者都在其中,可見慢性疾病的預防是相當重要的。全民健康保險不只提供民眾基本的醫療照護,更積極地推行預防保健。目的就是讓民眾養成「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其中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服務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檢查項目,是參考歐美國家保險給付常規性健康檢查項目所訂定,不但是所需的基本健康檢查項目,同時也是初步的健康篩檢。成人預防保健確實有其必要性,因為40歲至50歲的成年人正值壯年期,身體如果沒有出現不適的狀況,通常很少會主動接受健康檢查。但是許多疾病在早期時是沒有症狀的,如果能藉由全民健保所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的健康檢查,就可以達到及早檢查出健康問題並得到及早治療的效果。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思豪呼籲,許多的慢性病除可藉由成人預防保健早期發現外,還可獲得很好的控制,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希望民眾能藉此了解成人預防保健的內容及重要性,並能定期至醫院為自己的健康加值。

小心!頸動脈狹窄 中風前無徵兆

小心!頸動脈狹窄 中風前無徵兆#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近期相繼有演藝圈及醫界人士病倒,都和心血管有關。因此豐原醫院於1月份推出顧腦月活動,每週二、四安排10位民眾進行檢測,截至28日止,共55位民眾參與,異常率達4成,神經內科黃紫英醫師表示,預防勝於治療,保養好腦部的血管,對於預防失智症也是很重要的。一位平凡的62歲家庭主婦,照顧中風失智的先生多年,本身也是醫院志工,看多了病痛殘疾,自己也深知健康的重要,不抽菸、不喝酒、身材適中、偶爾運動是她的保養方式。此次也參加了顧腦月的義診活動,包括極早期失智篩檢及頸動脈內膜厚度的檢測,檢查發現頸動脈內膜厚度異常,再次安排完整的頸動脈影像檢查及血流測定,發現右側頸動脈有60%的狹窄,左側頸動脈也有50%的狹窄,所幸在中風前即早發現,是不幸中的大幸。神經內科醫師黃紫英表示,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血管,若有狹窄,中風的機會將會增加。頸動脈狹窄通常肇因於血管的動脈硬化,可能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有關。一般而言,頸動脈狹窄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出現,只有在較嚴重的個案可能會出現頭暈、黑矇或暫時性的肢體麻木、無力等現象,大多數的情況是在毫無預警之下,直接發生中風。在神經內科,造成失能的疾病,除了中風,最常見的就是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慢性的退化性疾病,患者初期可能有記憶力不佳,容易迷路、上當、被騙等現象,由於患者及家屬對此疾病缺乏警覺性,一般常被誤認是正常的老化,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黃紫英說,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大家都身不由己的被推趕著向前,有時也該刻意停下腳步,傾聽身體與心靈的聲音。曾有文獻報導,頸動脈內膜的厚度可以預測心血管疾病,如果您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是有抽菸、年紀大於65歲,建議可安排頸動脈超音波的健康檢查,以評估血管的健康狀態。豐原醫院將結合成人健檢與極早期失智篩檢,為55歲以上來院健檢的民眾,免費提供量表測試。(圖片來源:豐原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