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

常見頭暈3類型,症狀、預防方式一次看!「這1種」最嚴重要趕快送醫

常見頭暈3類型,症狀、預防方式一次看!「這1種」最嚴重要趕快送醫#頭暈

家中有長輩的人要注意了!長輩是否會因為不明原因頭暈、頭痛,甚至嚴重到會出現想吐、呼吸困難的情況?其實頭暈的原因有很多,若能了解正確原因,就能對症下藥。這次由醫師教你分辨「3種」不同情況的頭暈,並說明頭暈常見的症狀以及預防方式,讓家中長輩不再因頭暈而困擾。

巴金森病被誤診為中風,延誤一年治療!醫:這些症狀要特別留意

巴金森病被誤診為中風,延誤一年治療!醫:這些症狀要特別留意#頭暈

一名60幾歲患有三高的男性,退休後發現開始有行走遲緩,像齒輪一樣會卡住的情形,原來以為是中風,治療1年始終沒有改善,後來轉診到安南醫院神經內科,檢查發現其實是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這一年時間因為未能找到正確病因,狀況一直都沒有好轉。 安南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建欣說明,巴金森病不見得發作就有典型的手抖症狀,有時是伴隨半邊的肢體僵硬造成走路困難,或者是變成撲克臉沒有表情,更有一些是非動作症狀如情緒低落、焦慮等。這些都很容易誤以為是老化,或是精神狀態有問題。 李建欣表示,近兩成(15%)的巴金森病的患者初期不會手抖,但有肢體僵硬的症狀,因此會表現在如寫字變慢或者字體越寫越小。有些也會有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的症狀,或者是便秘,情緒低落,四成(40%)會合併憂鬱、睡眠障礙等問題,這些非動作症狀常常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多數甚至拖了一年才看醫生。」 巴金森病最常被忽略的「非動作症狀」  像這個案例就是沒有手抖的症狀,就診時以「巴金森病手指操」測試卻發現明顯動作遲緩,另外也有表情僵硬的情形,經過整體評估檢查後,判斷是巴金森病。經過用藥治療,1個月內就發現症狀明顯好轉,也能夠正常走路了。 點我看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ZiEHRqcL8  巴金森病常見表現: 動作症狀: 肢體僵硬(寫字變慢) 手抖(從單側變成雙側) 撲克臉(臉部表情僵硬) 駝背 小碎步 非動作症狀: 情緒起伏、波動大 焦慮 睡時會突然手腳揮舞 便秘 頭暈 李建欣指出,巴金森病多發生在60歲以上長者,男女比例為6:4,如果是年長者的發作病程相當快,延誤治療容易惡化,會很快從手抖、走路不穩到必須要有輔助,一直到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是臥床的狀態。因此,及早發現並且正確治療是很重要的關鍵。 巴金森病用藥最重要是接力治療 巴金森病是不可逆的,因此只能以藥物控制不再惡化為目標。李建欣說明,目前緩解及控制巴金森病的藥物依照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dopa)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A)兩大類。 李建欣說明,左旋多巴(L-dopa)藥物是直接轉化作多巴胺,效果較為明顯,通常會用於70歲以上、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而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A)則建議70歲以下的巴金森病患者優先使用。 但在治療上,每個病人的用藥方法可能都不一樣,會視病人的疾病進展來調配,巴金森病的病程長達15~20年,必須依照個案不同需求來做「接力治療」的對策,舉例來說,較年輕的巴金森病人還有很長的存活時間、甚至仍處於需要工作的狀態,會先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A)來做長期的治療規劃,視情況再搭配左旋多巴(L-dopa)使用。另外,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巴金森病的患者10年內因其他共病就醫第一名的就是憂鬱症,因此多注意病人是否有憂鬱症狀發生,並選擇可同時治療巴金森病引起憂鬱症狀的藥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李建欣提醒,有些中晚期巴金森病人會因服用左旋多巴(L-dopa)濃度太高或濃度太低,出現無法自主控制動作的「異動症」,或突然停止動作「斷電」的現象,因此,病人在服藥過程中如果有不舒服的情形,建議讓醫師了解用藥後的變化,隨時觀測,藉以調整藥物的運用,才是長期對抗巴金森病、延緩失能的最佳方法。 看看其他病友和家屬在社團討論什麼→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locale=zh_TW 

愛愛後肚子痛?下腹痛、頭暈想吐當心「黃體囊腫破裂」

愛愛後肚子痛?下腹痛、頭暈想吐當心「黃體囊腫破裂」#頭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倩今年32歲,某日與老公發生性行為後,突然下腹部劇痛不止,原本以為是進行房事時太過劇烈,忍一忍就過去了,沒想到3小時過去了,小倩的下腹痛竟轉移到兩側,腰背疼痛難耐,呼吸急促伴隨著噁心感,連走路震動都會覺得疼痛;老公趕緊將她送醫,經醫師用超音波掃描後,診斷為卵巢黃體囊腫破裂合併腹內出血。 黃體囊腫,隨著月經週期而逐漸消失到底什麼是卵巢黃體?又為什麼會破掉出血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醫師賴宗炫表示,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每個月卵巢都會排卵一次,排卵後,濾泡會形成黃體,用來支持子宮內膜的成長,以利胚胎的著床,如果沒有懷孕,黃體則會約維持10~14天,最後,隨著月經週期而逐漸消失。 正常成熟的黃體直徑約為2~3公分,但某些女性容易因為體質問題,或是荷爾蒙不平衡的情況下,黃體受到刺激或出血,導致黃體持續增大,形成內部出血的黃體血腫,當血液完全吸收後,就轉變為直徑超過3公分以上的黃體囊腫。 黃體囊腫多因外力破裂,常見9大症狀黃體囊腫破裂原因,多半與過度運動與外力碰撞有關,一旦黃體囊腫破裂,若只是輕微的出血,女性可能會突然間的下腹部悶痛,甚至沒有不適感,但過一段時間後,等待出血被人體吸收(約1~3個月),腹部悶痛感則會慢慢消失。 賴宗炫提及,若在進行劇烈運動時,出現下腹部疼痛、悶脹、噁心、想吐、頭暈、眼花、血壓下降、昏厥,甚至休克,建議應及早就醫。 治療黃體囊腫以臥床為主,出血量大時須開刀止血一般治療措施是要求病患臥床多休息,輔以止痛消炎藥物為主,避免傷口再次破裂出血,靜待腹腔自行吸收少量的內出血。 若出血量大於250c.c.,尤其血液堆積在腹膜或骨盆腔量大時,腹部會突然間劇烈疼痛,如果沒有緊急處理,可能會出現持續性內出血、甚至有休克的生命危險,這時需要緊急開刀,將正在出血的黃體囊腫燒灼止血並切除。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黃體囊腫破裂不一定非得開刀治療,症狀輕微時只需藥物治療就會有成效,但若是在藥物治療後,下腹部疼痛症狀一直沒有消失,就要懷疑是其他疾病所引起,例如卵巢長腫瘤的可能性,建議進一步接受檢查。 黃體囊腫易致卵巢扭轉 嚴重可能導致不孕另一方面,黃體囊腫的病患,很容易引起併發症「卵巢扭轉」,賴宗炫指出,原因是卵巢在身體裡是浮動的,而超過5公分的黃體囊腫有一定的重量,若接觸不當外力,可能會讓卵巢根部發生扭轉;卵巢扭轉的症狀表現為持續性急性腹痛,若沒有及時開刀處理,長時間的扭轉恐會造成供應卵巢的動脈阻塞,進而促使卵巢組織壞死,而有不孕的可能性。 20~30歲女性最常發生,6種情況是高危險族群只要女性處於生育年齡,就有可能出現黃體囊腫破裂的問題,其中,又以正值20~30歲的女性最為常見,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活動量比較大,導致黃體囊腫破裂的可能性較高。賴宗炫提醒,以下是黃體囊腫破裂的高危險群: 1、性活動頻繁:性活動頻繁的女性,容易因為過度的陰道撞擊,導致黃體囊腫破裂,是臨床上黃體囊腫破裂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2、常搬重物:因為搬重物會讓腹部用力,當腹部壓力變大,很容易引起囊腫破裂。 3、喜愛激烈運動:例如跑步、跳舞、體操等運動,過於激烈動作容易引起囊腫破裂。 4、愛吃補品:進補過度時,卵巢受到的刺激較大,濾泡也會較多,黃體囊腫形成機率也較大。因此,有黃體囊腫的女性,飲食應保持清淡,過於溫補的食物則要小心攝取,像是薑母鴨、麻油雞、當歸鴨,或者加酒的料理,應適量攝取。 5、吃排卵藥物:因卵巢在排卵後才會形成黃體,因此,有固定使用排卵藥物的婦女需注意。 6、吃抗凝血藥物:比如心臟有問題的患者,必須吃阿斯匹靈等抗凝血藥物,一旦發生黃體囊腫破裂,恐會有血流不止的狀況,使用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 黃體囊腫應追蹤治療,避免破裂釀成嚴重後果統計發現,女性從月經第一天算起,黃體囊腫在第20天至第26天為最容易破裂期,因此這段期間,應避免下腹部劇烈運動;此外,若已知有黃體囊腫的女性朋友,生活上一定要留意,避免骨盆腔與下腹部受外力撞擊,進行性行為時,也要請性伴侶配合不要過於激烈。 雖然大部分病患出現黃體囊腫,大約1~3個月後會隨著月經週期自行消失,但應該要警惕的是,囊腫一旦破裂就會引起內出血或急腹症,所以,萬萬不可寄望於囊腫會自行消退而忽略治療,一旦檢查出有囊腫問題,一定要立即配合醫師持續追蹤治療,以免釀成嚴重的後果。 延伸閱讀:愛愛後出血是太激烈? 小心是癌警訊!醫師曝「潛藏症狀」不可輕忽避孕藥忘了吃怎麼辦? 藥師解答緊急補救處理方式(本文獲常春月刊授權轉載,原文為:愛愛後肚子痛?小心是黃體囊腫破裂!下腹痛、噁心想吐是前兆,醫師點名6種人最危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