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

天冷取暖小心!醫:出現頭暈噁心「5症狀」恐已中毒

天冷取暖小心!醫:出現頭暈噁心「5症狀」恐已中毒#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寒流一波波來襲,民眾為了取暖想採用各種方式,但近日苗栗一對陳姓夫婦因天冷,竟異想天開在房間燒炭取暖,由於門窗緊閉導致室內通風不佳,兩人陸續出現頭暈、頭痛、噁心等症狀,才驚覺狀況不對趕緊就醫。醫師檢查確認為一氧化碳中毒,經高壓氧治療後,夫婦倆的不適症狀才得以改善。一氧化碳結合血液恐致身體缺氧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高壓氧中心主任蔡建宗表示,由於一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侵入人體時不易被察覺,且一氧化碳與血液中的血紅素結合力高,造成血紅素無法攜帶氧氣而導致缺氧。一氧化碳中毒症狀依嚴重程度如下:輕度症狀: 頭暈 頭痛 噁心 嘔吐 視力模糊嚴重症狀: 呼吸脈搏加快 語言及意識障礙 重度昏迷蔡建宗特別提醒,如一氧化碳中毒未即時接受治療,可能導致缺氧性腦病變,或在意識恢復後,發生智能減退、大小便失禁、表情呆滯、肢體異常或僵硬等遲發性神經後遺症,因此不可不慎。由於冬天天氣寒冷,民眾常使用取暖設備或加溫工具來增加暖度,加上屋內大多呈現門窗緊閉的狀態,這時若使用燒炭取暖的方式,容易使室內一氧化碳濃度變高、氧氣不足,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因此,蔡建宗建議,民眾天冷時務必要使用檢驗合格的電暖器或暖暖包等物品,千萬不可貿然以燒炭方式取暖。除了避免於室內燒炭取暖之外,蔡建宗也指出,民眾在平日使用熱水器時也要特別留意,不可安裝在室內、要定期檢修排風系統、保持良好通風,如此才能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發生。

多喝水卻頭暈噁心 原來是低血鈉!

多喝水卻頭暈噁心 原來是低血鈉!#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有中風病史的78歲老先生,最近因泌尿道感染,被鼓勵多喝水,以避免再度發生泌尿道感染。但老先生連續多日頭暈、倦怠、沒有精神,而且四肢無力,常常有噁心想吐的感覺,以為只是感冒需要休息,結果因為活動能力受到影響,走路不穩而跌倒,被家人送到急診。醫師檢查發現老先生血中鈉離子濃度才只有116 毫摩爾每升 (正常值為 135 至 145 毫摩爾每升)。因此,給予高濃度鹽水靜脈注射,血中鈉離子濃度逐漸回升。急性低血鈉症恐陷昏迷一般人每日喝水多達2000 cc的喝水量,並不會造成不良影響,但在中風病人卻可能會造成血中鈉離子濃度過低。原因是中風病人的抗利尿激素會分泌過多,也稱為「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造成腎臟持續回收水分到體內,若再加上額外補充過多水分,血液中的鈉離子濃度就被「稀釋」過低,也就造成低血鈉,因而引起很多不適症狀。醫師提醒 有中風史病人須留意喝水量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腎臟科鄭暉騰醫師表示,「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除了在中風病人很常見,一些抗憂鬱藥物或精神科用藥也會造成這種症候群。治療的原則是不能飲用過多水分,一般而言,每日限制在1500cc,如果像這位病人有其他醫療目的需要飲用一定量的水分,必要時可以在每日的食物中加入鹽分,「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的病人也有促進腎臟排出水分而不會排出鈉離子的藥物可以選擇。以往建議運動員、軍人或其他戶外活動者(馬拉松路跑、鐵人三項等),在酷熱環境下運動,經常是揮汗如雨,應該多喝水以保健身體,如果沒有適度地補充水分,很容易就造成「中暑」(急性熱傷害)。但近年來卻衍生少數因「多喝水」而造成的「急性水中毒」(運動型低血鈉)的案例。因此各個運動醫學會都提出相關呼籲及飲水建議,提醒教練及運動員重視及預防此一可能發生的嚴重病症。低血鈉常見原因包括:1)鈉鹽攝取不足/過度飲食控制、市售流質飲食含鈉量較低。2)經消化道流失/嘔吐、腹瀉、腸胃道引流。3)經腎臟流失/使用利尿劑、某些腎臟病。4)鬱血性心臟病。5)腎上腺素不足。6)肝硬化合併腹水。7)甲狀腺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低下)。8)腦部滲透壓受器重新設定。9)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症候群。急性低血鈉會出現腦水腫、頭昏、頭痛、倦怠、無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抽搐、嗜睡、記憶力喪失、反應緩慢、意識障礙,甚至昏迷等現象。慢性低血鈉則會造成失智、便秘、憂鬱、情緒緊張、骨質疏鬆、及肌肉萎縮等狀況。當有這些症狀時,要小心可能是低血鈉造成,找出真正原因加以治療,才不致於嚴重到癲癇或昏迷,或發生跌倒而造成骨折外傷或腦出血的嚴重後果。

長期身體不適?恐為壓力過大警訊

長期身體不適?恐為壓力過大警訊#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自律神經負責調節人體裡的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是維持生命與體內平衡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身心失調障礙的統稱。症狀很多元,但看了各科醫師都未獲得緩解,表示自律神經正在抗議中。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例如:倦怠、口乾、心悸、頭暈頭痛、焦慮、恐慌、心律不整、胸悶、偏頭痛、失眠等、姿態性低血壓、呼吸急促、胃痛等。自律神經的功能若受損,身體的調節功能下降,就容易對大腦與身體的運作造成不良的影響,若忽視這樣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疾病。改變生活方式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遇大考的學生,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特別是對於自己要求過於完美的人,容易因長期累積壓力而使身心狀態失衡。平時多加練習抒發自己情緒的方式,擺脫自律神經失調。1.)規律運動養成:慢跑、健走、騎腳踏車、游泳、瑜伽、冥想、氣功、打太極,如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的運動333。2.)補充適量營養素:維他命B群、鋅離子和鎂離子。3.)培養興趣及紓壓管道:看電影、登山、打電動、唱歌跳舞、郊外旅遊、找親友吐苦水、賞花賞畫、閱讀書寫等,任何在法律規範下,做可以讓自己開心的事。4.)保持正常作息:維持睡眠品質、規律的生活作息。5.)妥善安排時間管理:時間運用不當,易導致挫折、緊張與壓力。6.)學習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冥想、瑜珈裡的大休息、肌肉放鬆法。

暈眩症狀長達3年 終診為新分類疾病

暈眩症狀長達3年 終診為新分類疾病#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李小姐的暈眩症狀長達3年,四處找醫師都覺得沒有緩解。輾轉找到神經內科診斷出罹患新分類疾病「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簡稱PPPD),施行歐美研究多年的新治療方法,李小姐終於緩解能正常生活。慢性頭暈持續3個月 當心是否為PPPD曾擔任護理主管的李小姐具備相當醫療知識,自己發生暈眩長達3年,四處求醫嘗試不同科別治療、做過很多檢查,結果全都正常,服藥沒什麼效果,甚至愈來愈不舒服。她描述3年前第一次眩暈時,感覺站不住,跟著電視上顏色淺的景物晃動。之後愈來愈嚴重,騎機車像開飛機騰雲駕霧,走路左右晃動,整個世界像地震,只有躺著能稍感舒緩,沮喪到覺得人生無望。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表示,經過詢問病史和檢查研判,李小姐符合「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特徵,張醫師搭配口服藥與每次30分鐘以上復健運動,1個半月後,李小姐腦部多年緊繃感已解除,還可以走出戶外。「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病人主要症狀:1) 慢性頭暈持續逾3個月/頭重重、浮浮的、走路飄飄的,精神不太好。2) 頭暈嚴重程度隨生理或精神狀況起伏/剛起床好一點,站立、走動或頭轉動會加重頭暈。3) 「視性暈眩」/在超商、賣場最明顯,人群走動、貨品堆得多又高,往往暈得更厲害。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 往往來自先前曾發生嚴重眩暈症張滋圃醫師表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PPD)是國際眩暈醫學會於2014年發表,經歐美國家頂尖學者多次開會討論後給予新定義、新名字,正式推廣的新分類疾病,同年被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命名。PPPD在不同科別可能會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腦神經衰弱、焦慮等,這也是李小姐遭遇的情況。歐美多年研究顯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跟大腦掌管頭暈的部位變敏感有關,往往來自一次內耳或腦部引發的嚴重眩暈症,即使後來痊癒,病人腦神經卻已被誘發,對暈特別敏感,或因此對眩暈產生恐懼,愈擔心眩暈愈容易感暈,陷入惡性循環。「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易發在焦慮病人 但並非精神疾病張滋圃醫師表示,正確診斷讓病人了解致病原因解除疑慮,好轉機會就很大。「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雖易發生在焦慮病人,國際眩暈學會確立為功能性障礙疾病,而不是精神疾病。新治療不只給予鎮定效果的抗焦慮藥物,而是給增加腦部血清素藥物。研究顯示,經過3到6個月治療,停藥後仍能改善,減少復發機會。張滋圃醫師提醒,40、50歲中年女性好發「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建議減少生活壓力,多補充富血清素食物,如亞麻仁油、維他命B群;保持規律生活作息與開朗個性,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與前庭復健運動,就能有效降低暈感。

心悸、頭暈、易喘 心房震顫增中風率

心悸、頭暈、易喘 心房震顫增中風率#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先生原有在控制三高,但是近一個月常常覺得心悸、頭暈,經心電圖檢查診斷為陣發性心房震顫,吃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卻不盡理想,近來甚至走一小段路就開始變喘。經詳細檢查發現,陳先生一整天下來,陣發型心房震顫發作次數高達5千多次,超音波也顯示左心房擴大,左心室射出分率功能下降,約只有40%。選擇心房震顫冷凍氣球燒灼治療,術後回復狀況良好。經半年以上追蹤,24小時心電圖沒有任何復發現象,超音波檢查也發現左心房開始縮小,左心室功能回復。心房震顫中風風險增為3至4倍、死亡率為2倍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黃鼎鈞醫師表示,心房震顫是所有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也是影響最重大的一種類型。心房震顫的中風風險是一般正常人的3至4倍,死亡率則是2倍左右。因此醫師對於中風風險指數偏高族群,會開立抗凝血劑使用。治療心房震顫的重點,包含速度控制或節律控制。速度控制部分,使用藥物單純控制心跳速度,減輕病患不適感;節律控制部分,則可利用藥物、電燒灼手術,或藥物及電燒手術並用,使原本混亂心律恢復為正常竇性心律。常見治療心房震顫2種方式 一冷一熱黃鼎鈞醫師表示,研究指出,心房震顫的主要病灶來自於肺靜脈基部不正常放電點,手術主要目標便是進行肺靜脈隔離術。在許多臨床試驗中發現,電燒手術比起單純藥物控制,對心房震顫的控制更勝一籌。目前在台灣處理心房震顫的方式有2種:一熱一冷。熱指3D電燒灼手術,利用磁場搭配專門導管、機器及軟體,精準定位導管在心臟中的方位,醫師描繪出心臟的內部立體構造後,搭配電訊號的判斷,隔離肺靜脈不正常放電病灶;冷指較新的冷凍氣球燒灼術,利用特殊的氣球,一次性將肺靜脈病灶進行環狀隔離。這2種術式的效果及安全性相當,差別僅在手術時間。電燒灼手術約3至4小時,冷凍氣球約2小時。

咖啡害頭痛?這些食物促前庭性偏頭痛

咖啡害頭痛?這些食物促前庭性偏頭痛#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常頭暈,會不會是中風前兆?27歲的王小姐擔任經理,近半年來常感到頭暈目眩,腦袋像有顆定時炸彈般隱隱作痛,感覺每次都持續好幾小時,甚至2、3天才稍微好轉。想喝杯咖啡提神,頭痛暈眩卻因此加劇!周邊性偏頭痛與內耳前庭失調有關王小姐診察發現中耳及外耳並無感染或任何病灶,聽力檢查評估也正常,耳石頭位測試也沒有出現暈眩眼振;但進一步詢問發現王小姐最近工作壓力大,已連續熬夜好幾個月,本身也屬於容易暈車的體質,頭痛暈眩的情況在生理期前後更加明顯。綜合以上病徵,王小姐應為前庭性偏頭痛,給予前庭抑制劑及偏頭痛的藥物,亦囑調整生活作息,眩暈及頭痛因而顯著改善。成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苡潞表示,眩暈分為中樞性、周邊性2種類型。中樞性主要是腦中風、暫時性缺血或顱內腫瘤導致,常嚴重到無法行走、肢體偏癱、口齒不清,建議趕快掛急診處置或看神經內科;周邊性則與內耳前庭系統失調有關,即俗稱「內耳不平衡」,會伴隨聽力減退、耳鳴等症狀,但相對沒有立即危險性,一般建議看耳鼻喉科門診進一步檢查治療。好發族群為年輕女性、易暈車或暈船者前庭性偏頭痛,是僅次於耳石脫落症的第2大常見周邊性眩暈。李苡潞醫師表示,特徵是單側(亦可能雙側或後腦勺)、搏動性、中重度的頭痛,加上眩暈症狀,每次發作時間可能數分鐘至2、3天不等。少部分人會出現暫時性聽力減退、耳鳴、耳悶等聽覺症狀,或發作前會有畏光、怕吵等前兆。好發族群是年輕女性及平時容易暈車、暈船的人,第一次發作的高峰期在20、30歲間。前庭性偏頭痛的成因與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朗,可能跟大腦皮質的過度興奮、誘發三叉神經—腦血管擴張反射,進而造成前庭系統的過度活化有關。除了使用藥物做即時症狀控制,針對急性發作使用止暈、止吐、止痛藥緩解症狀;嚴重且頻繁發作的患者,則使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抗焦慮及抗憂鬱藥物來預防發作外,降低前庭系統的過度活化也是重點。起司、巧克力、柑橘類等食物也是常見誘發因子李苡潞醫師提醒,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睡眠不足,加上女性經期的荷爾蒙變化,容易引起前庭性偏頭痛;起司、巧克力、柑橘類、酒精、咖啡、茶、人工代糖、香腸及味精等食物,也是常見的誘發因子。適度紓壓以保持心情愉快、作息正常不熬夜,並記得睡前少用3C產品,不要讓大腦太興奮,及避免接觸上述誘發食物,是根本預防之道。

僅頭暈卻血壓飆!沉默殺手慢性高血壓

僅頭暈卻血壓飆!沉默殺手慢性高血壓#頭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有300多萬民眾患高血壓,其中1/3民眾不知自己是高血壓患者。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葉柏延提醒,高血壓是沉默的殺手,門診常遇到有點頭暈但胃口、身體狀況都還好,量血壓卻高達180。這是慢性的高血壓,因為身體已經習慣血壓增高,所以不見得有症狀。必須使用血壓計測量,非憑感覺決定。高血壓病人需清淡飲食 避免脂肪攝取過多形成斑塊葉柏延醫師提醒,高血壓病人需清淡飲食,避免攝取太多脂肪。當脂肪攝取過多時,容易在血管中形成斑塊。斑塊堆積在血管中,累積過多時,會造成血管通道變狹窄,心臟為了持續輸送血液到身體各處,於是加強壓力,引起高血壓的各種症狀。高血壓嚴重阻塞腦血管導致中風,造成認知功能障礙,原因在於高血壓造成血管硬化、壞死,血管發炎、纖維化即是慢性腦血管灌流障礙。腦部功能會慢慢退化導致失智情形。健康飲食、運動、藥物 最佳控血壓方法因人而異葉柏延醫師說明,降低血壓的生活習慣型態調整包含:低鈉、控制酒類飲用、減重、戒菸、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降血壓藥物治療可使中風機率平均降低35至40%。選擇成功降壓藥物因人因病而異,有些人需要靠藥物,有的人靠飲食和運動即可降血壓,往往比選用特定藥物來的重要。中風病人的血壓治療,必須考量病人是否有嚴重顱外或顱內大血管狹窄。有嚴重的顱外、顱內大血管狹窄者,須經醫師判定,決定降壓幅度標準,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有無低血壓或神經症狀。無嚴重顱外或顱內大血管狹窄,治療則應個別化。所有病人血壓都應考慮至少降壓10/5mmHg。若是病人起始血壓小於120/70mmHg及血壓正的心因性栓塞中風病友,則不建議使用降壓藥物。一半中風患者是由高血壓所引起最後葉柏延醫師提醒,一半中風患者是由高血壓所引起。平均血壓每增加10mmHg,中風的危險性及增加30%。很多患者常無奈要不斷吃藥控制血壓,但也勉勵各位病友,治療高血壓比不做任何事更便宜。控制血壓不僅能預防血管硬化、腦中風,更可減少治療高血壓衍生其他疾病的時間和腦中風治療的花費,呼籲高血壓及高血壓前期患者自我監控血壓,定期量血壓,改變生活習慣最重要!

頭暈是眩暈?「頭暈六問」揪病因

頭暈是眩暈?「頭暈六問」揪病因#頭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女童由母親陪同就診,主訴頭暈3天,發作與姿勢無關,且會持續一整天。理學檢查耳部外觀正常,聽力學檢查正常,神經學檢查無異狀,眼振圖檢查非凝視時有微弱向右眼振。母親表示女童為球隊成員,近日因比賽時撞擊至右側後頸疼痛,此有可能為頸因性頭暈。另一名年長女性就診時表示陣發性暈眩數天,睡覺時翻身也會發作,每次持續短暫約數十秒。理學檢查耳部外觀正常,聽力學檢查正常,神經學檢查無異狀,但「Dix-Hallpike test」時發現病患頭朝右側時有陣發性迴旋向地眼振,施以耳石復位術治療。三天後,回診時表示症狀已痊癒。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任賴建仲表示,臨床上把「頭暈」概分為下列4種:1) 眩暈/天旋地轉,錯覺自己在轉動或周遭環境在轉動。2) 近昏厥/感到好像快要失去意識般,眼前一片黑。3) 不平衡/坐著時沒有症狀,但站走時步態不穩。4) 非特異性頭暈/昏沉感、頭重腳輕、注意力不集中等難以描述的頭暈。想區辨頭暈的病因 掌握「頭暈六問」頭暈未必眩暈。眩暈專門是指有轉或動等錯覺的頭暈,和前庭系統異常有關。然而近昏厥和心血管疾病有關;不平衡和神經系統疾病有關;非特異性頭暈則可能有代謝或精神方面的疾患。若想區辨頭暈的病因,要掌握「頭暈六問」:1) 像4種頭暈中的哪一種。2) 持續或陣發,發作時間的短長。3) 是否與頭位變換有關。4) 其他伴隨症狀。如耳鳴、聽力下降、耳悶脹感、耳流膿等,可能與中耳炎或突發性耳聾有關;有頭痛、怕光或噪音者則可能是偏頭痛性眩暈;時常頸部痠痛者容易有頸性眩暈;先前數周內有感冒症狀的患者要小心是前庭神經發炎。5) 本身的病史(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6) 正在服用的藥物。這些資訊,若患者在就診時即能詳加敘述,就可以協助醫師更快速的分辨病情。值得注意的是,頭暈可能是中風的潛在症狀。若頭暈發作時合併有頭痛、說話不清楚、吞嚥困難、肢體或顏面麻痺、運動失調、複視甚或失明等,務必儘速就醫。頭暈並非一律用止眩暈藥就有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醫師高啟鈞提醒,眩暈要到耳鼻喉科作進一步鑑別診斷,同樣是眩暈,也有不同的病因,要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治療。除了聽力檢查以分辨是否為突發性耳聾,其餘如前庭理學檢查、眼振圖檢查、溫差測試、前庭誘發肌電位檢查等都可以協助醫師判斷病因。重心動搖儀可以捕捉病患重心的改變,偵測病患的視覺、體感覺或前庭功能的協作是否異常。治療頭暈有些需要藥物,有些須以特殊治療手法,有些要注意日常飲食生活形態。並非千篇一律服用止眩暈藥就有效。某些頭暈的主要治療並不是藥物,例如耳石脫落症的主要治療是耳石復位術。其它治療的手法可減輕病患的不舒服感,促進恢復日常生活與工作,例如眼球動作控制、平衡訓練、重複性頭部運動等。頭暈或眩暈可能潛藏重大疾病,也影響生活品質和安全,應及早至耳鼻喉科就診檢查。患者若能提供足夠的資訊,可以讓醫師更快速地對症治療。若醫師發現為神經或心血管等方面的問題亦可以協助轉診至其他專科作進一步處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