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臉變小了 代表骨頭加速老化?

臉變小了 代表骨頭加速老化?#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化,從三十歲前後就開始了。人體一旦面臨三十歲大關,「骨骼力量」就會開始衰退。從手腳的骨骼、腰骨、背骨到顏面骨……我們的身體完全由骨骼支撐,如果骨骼的力量變弱了,身體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外表的變化。女性會出現「臉部老化」,男性則會出現腹部突出的「中年發福」。骨骼力量的衰退,主要是骨質流失造成骨量不足所引起的。如果出現了姿勢不良、腰部疼痛、起身困難、爬樓梯時腳難以抬高等自覺症狀,就要小心骨質已經開始流失。此外,身體各項機能的衰退也會逐漸引起許多看似與骨骼無關的老化現象,例如心律不整、呼吸急促、毛髮脫落、肌膚粗糙及容易疲勞等等。最令女性煩惱的皺紋、眼袋下垂及法令線等「臉部老化」,其實也是骨質流失導致顏面骨萎縮所造成的結果。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二十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會逐漸減少,特別是女性超過四十五歲之後,骨質流失的速度更會急速加快。因此,之前覺得自己「現在還年輕,不必擔心老化」的人,現在就要特別注意了。人體骨骼每天都在重造及更新。我們的骨骼組織包含骨細胞(Osteocyte)、蝕骨細胞(Osteoclast)及造骨細胞(Osteoblast),骨細胞是成熟骨組織中的主要細胞,蝕骨細胞及造骨細胞則負責骨骼的新舊汰換。透過這些細胞的新陳代謝(骨骼代謝),舊的骨骼會被新的骨骼組織取代,維持一定的強度及柔軟度,同時守護身體的健康。健康的骨骼完成更新大約需要五個月,而全身骨骼的更新週期,二十歲之前大約是兩年,成年人是三年,一旦進入高齡就需要五年。比起只要二十八天就能全部更新的皮膚表皮等部位,骨骼的新舊汰換可說是十分緩慢。骨骼代謝的速度會受到生活習慣極大的影響,飲食不正常、運動不足、過度減肥及吸菸等壞習慣都會讓骨骼代謝停滯、骨質流失,進而削弱骨骼的力量。太田博明指出,甚至有人專門對此做過研究─骨質密度越高的人,肌膚越有彈性,也越不會出現皺紋。反過來說,骨質密度低的人,肌膚就會失去彈性,也會導致皺紋叢生。骨質密度代表骨量,就是骨骼中所儲存的礦物質(如鈣、磷等)含量,是用來判斷骨骼是否強韌(強度)的標準。研究證實,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骨質密度通常都比較高。只要觀察肌膚的彈性及皺紋狀況,就能判斷骨質密度的高低。在年齡增長的同時,我們的顏面骨會因骨質密度變低( 骨量減少)而萎縮,然後在臉部各處形成與表面肌膚之間的空隙。多餘的皮膚會造成深層皺紋或大面積鬆弛,這也是皮膚失去彈性的原因。眼窩(眼球所在的凹陷處)部位也會因骨骼萎縮而中空化,導致眼角出現細紋及眼下出現眼袋。雖然紫外線等外在傷害有時也會影響肌膚彈性並造成皺紋,但肌膚鬆弛基本上都是顏面骨萎縮所造成的。骨質密度過低,第一個影響的就是臉,再來就是下巴。即使在整個臉部,下巴也算是骨質密度特別高的部位。但是,它比起腰椎等其他部位更容易流失骨質,因此也更容易率先出現老化的狀況。法令紋及嘴角外側的「嘴邊肉」(木偶紋)、雙下巴,這些老化現象都與下巴的骨質密度有關。當顏面骨出現萎縮,有些三十多歲的女性會因為「臉變小了」而開心,但是這絕對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為骨頭萎縮會加速老化,從醫生的觀點來看,反而會更擔心她們骨骼的健康狀況。無論是女性或男性,只要體格良好、看起來年輕,通常骨質密度都很高;反之若是體型矮小,看起來瘦弱衰老,通常骨質密度都有比較低的傾向。肌膚充滿光澤並具有彈性、外表看起來十分年輕─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就是從骨骼到身心機能都年輕又健康。(本文摘自/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教你運動+食補,重獲績優骨/時報出版)

拚命補鈣仍骨質疏鬆?原來缺維他命D

拚命補鈣仍骨質疏鬆?原來缺維他命D#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吃的鈣片真的有補到骨骼嗎?68歲楊媽媽平時熱心參與社區活動,還參加土風舞班健身,她吃許多鈣片保骨本,不料健檢時發現骨質密度小於-2.5,已達骨質疏鬆標準,讓她震驚不已,還歸咎「一定是鈣片吃不夠多」,經進一步抽血檢查,確認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嚴重不足,才找出導致骨質疏鬆的元凶。維他命D能幫助鈣吸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建志表示,足夠鈣質確實會降低罹患骨質疏鬆的機率,但鈣質並非進入人體後立刻被利用,若一味補充鈣質,卻沒有透過足夠維他命D幫助鈣由腸胃道吸收,並從腎臟回收鈣,則鈣質恐白白流失,而維他命D不足的年長者,也會增加肌肉無力、老年衰弱跌倒風險,甚至增加認知功能障礙。陳建志醫師指出,骨質疏鬆是長者的隱形殺手,患者若不慎跌倒易造成骨折,後續對個人及家庭照護都是極大負擔,故「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為中高齡族群關注的話題,多數民眾認為運動和補鈣為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殊不知維他命D在預防骨質疏鬆上,扮演極重要角色。陳建志醫師強調,維他命D在生理機轉中,扮演平衡體內鈣磷離子濃度、幫助骨骼正常代謝及維持肌肉神經細胞功能的重要角色,而人體獲得維他命D主要方式為曬太陽,例如曝曬在正午陽光下約15分鐘,皮膚能將維他命D前驅物,經肝臟及腎臟轉化為有活性的維他命D3,並刺激腸胃細胞吸收鈣離子。維他命D補過量 恐造成高血鈣此外,民眾也可從食物中獲取維他命D,如奶油、動物脂肪、蛋類及奶製品、魚油類與肝臟、麥片、早餐穀物等,因東方人對於奶製品攝取量低於西方人,故可透過維他命D補充劑獲得。陳建志醫師提醒,維他命D若補充過量,恐造成高血鈣,容易使鈣質囤積血管,或造成其他軟組織硬化,建議一般正常飲食者,只要適度進行戶外運動,通常每日僅需補充600至800個IU即可。

332檢測法 快速查你是骨鬆人嗎?

332檢測法 快速查你是骨鬆人嗎?#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一般人骨密度最高的時候大約在30 歲,一旦過了這個年紀,人體吸收鈣和維他命D的能力會大幅下降,製造骨頭的細胞活性也會減弱,所以骨密度只會一直降,我們能做的事只有兩件,第一是在年輕時存骨本,把骨密度弄高一點,第二是讓骨密度下降的速度慢一點。只要提前預防和重視骨質疏鬆問題,是有方法可避免發生的。40歲造骨細胞活性下降 女性停經更明顯一般來說,0∼35歲時,造骨細胞活性大於破骨細胞,也是骨密度不斷增加的高峰期。以男性而言,40歲之後造骨細胞活性下降,骨密度也開始往下降,這個現象在女性更明顯,女性荷爾蒙有刺激造骨細胞、抑制破骨細胞的作用,但女性一旦停經後,破骨細胞活性不再受女性荷爾蒙抑制,造骨細胞也不再受刺激,破骨細胞的活性會大幅超越造骨細胞,所以女性的骨密流失速度會比男性快。另一個年紀大了會骨鬆的原因,是小腸吸收鈣的能力隨著年紀變大而變差。人體鈣的吸收平均每10年以5 ∼ 10%的速度驟降。以一般健康的成人來說,年老鈣的吸收率可能降至年輕時的25%,更年期前後婦女最低可能降至剩17%的吸收率。快速檢測1 骨鬆332檢測準則記住「骨鬆332」口訣,三個數字分別代表三種狀況:快速檢測2 你是骨鬆高危險群嗎?如果有以下情形或生活習慣,都可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更年期的婦女或40 歲以前停經。*切除卵巢、子宮者。*家族遺傳、家族有老年性骨折者。*體格瘦小、體重過輕、不當節食減肥者(尤其年輕女性BMI小於18者,太瘦的人很容易骨鬆,因為骨頭負重不夠,若長期缺乏運動鍛鍊,很容易有骨質疏鬆問題)。*鈣及維他命D攝取不足者。*長期酗酒及抽菸,大量攝取咖啡、茶。尤其抽菸、喝酒會影響鈣的吸收,或抑制造骨細胞的活性。*長期服用類固醇、抗痙攣藥、利尿劑、抗凝血劑、胃藥等治療者。*其他疾病患者:腎病或肝病、糖尿病、腎結石、高血鈣、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過盛、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及某些癌症患者等。

看懂骨鬆T值 2動作預防骨質疏鬆!

看懂骨鬆T值 2動作預防骨質疏鬆!#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確認自己有沒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可以至醫院照X 光檢查。檢查數據出來,只要關注一個「T 值」(T-score)的數據即可。當數值在1 ∼ -1 的範圍,即代表是正常的。一般會從骨質密度檢查中的T 值來評估骨質狀況,醫師也會依照T值追蹤骨質疏鬆症患者,看治療後是否有改善。這個數值是把你現在的骨密度和30 ∼ 35 歲的年輕人做比較,要以你的年紀來考量。舉例來說:如果你是50 幾歲,你的數值為-1 就不用擔心,如果你是28 歲,這麼年輕就是-1,則要擔心了。一般來說,數值在-1 之前都算可以,-1 ∼ 2.5 的人算是骨少症,超過-2.5 就是骨鬆了,一旦跌倒,這種人骨折機率就是一般人的九倍之多,要非常小心。T 值檢測表哪些人需要做骨密度檢查?女性65 歲以上、男生70 歲以上者,每年至少要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不是你有骨鬆就一定會骨折,而是要清楚自己在哪個階段應該注意什麼事情,才是積極預防該有的心態。除此之外,高危險的人要注意以下事項:預防骨質疏鬆的簡易運動適合年長者的運動有很多種,走路散步或是快走都可以,但最好要背一點東西來走,增加身體負重量。不過很多老人家膝蓋不好,走不了多久,我一般都會請他們做很簡易的動作,像是手推牆壁動作,這是利用手部增加負重的運動。腳部可以做踮腳尖向上的動作,還可以背上背包(裝上你的體重十分之一的重量即可),手部和腳部動作輪流做,對於像我這種沒時間運動的人效果很好,大家也可以試試看。(本文摘自/每日好D【實踐版】/采實文化)

骨鬆要補鈣 加哪些維生素助留骨本?

骨鬆要補鈣 加哪些維生素助留骨本?#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停經後的女性約有30%有骨質疏鬆,要適時補充鈣質預防骨折。但市售鈣片的品牌、配方多到令人眼花撩亂,到底該如何選擇呢?食藥署說明,鈣通常會和鹽類組合成為化合物,如碳酸+鈣=碳酸鈣,檸檬酸+鈣=檸檬酸鈣,磷酸+鈣=磷酸鈣,胺基酸+鈣=胺基酸螯合鈣等等,而不同組合的純鈣含量和吸收率,也是選擇鈣片的重點!碳酸鈣會產生二氧化碳 易引起腹脹舉例而言:碳酸鈣的含鈣量高,但吸收率低,而胺基酸螯合鈣的含鈣率偏低,但吸收率卻非常高。不同的鹽類也會造成人體不同的副作用,如:碳酸鈣經胃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引起腹脹、碳酸鹽沉澱物,進而引起便秘,而腎功能不佳的病人,攝取檸檬酸鈣會增加食物中鋁的吸收。此外,許多食品及藥品也容易影響鈣質的吸收,例如,部分胃藥會影響鈣質的吸收,若有補充鈣質的需求,建議仔細跟藥師討論需求及服用方式,才能達到最有效的吸收效果喔!同時補維生素D和K 鞏固骨頭、減少鈣質流失除了補鈣,攝取其他維生素及礦物質也有助於留住鈣質,如:維生素D可幫助鈣吸收、維生素K可鞏固骨頭、鎂及鉀減少鈣質流失,而蛋白質則可讓肌肉更強健,才能支撐骨頭,這些都是預防骨質流失的重要營養素,因此均衡飲食及適度的日曬與運動,才是最重要的喔!

女骨鬆竟比老母嚴重?醫籲保骨4要點

女骨鬆竟比老母嚴重?醫籲保骨4要點#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時間坐辦公室的62歲盧姓婦女健檢時發現骨質密度T值達-4.2,處於骨折高風險,她驚覺不妙。反而務農常曬太陽又負重勞動的83歲的媽媽,T值卻是非常正常的0.4,衛福部彰化醫院骨鬆專科醫師陳柏辰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台灣髖關節骨折每年近2萬例,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5年死亡率高達5成,嚴重性甚至超越大部分癌症,成為老年人的隱形殺手,而骨質疏鬆易造成骨折。 陳柏辰醫師說,盧女做了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骨質密度T值達-4.2,比起界定骨質疏鬆症的T值-2.5還低了不少,骨鬆嚴重,沒想到媽媽的T值0.4,骨質卻像年輕人一樣。因盧母一生務農,長期曬太陽,有了充足的維生素D,幫助鈣的吸收,而負重勞動也有助於減緩骨質流失,從年輕就持續累積骨本。相較年輕就開始坐辦公室的盧女,少了維生素D的補充,又不運動,到了更年期之後,骨質快速流失。 骨折導致行動不便、長期臥床 因此提高死亡率國健署調查,骨鬆易骨折,台灣因髖骨骨折1年內死亡者約2成,5年死亡率高達5成,脊椎骨折1年死亡率1成,5年死亡率也達到4成,主因是骨折導致行動不便、長期臥床,造成下肢靜脈血栓引發死亡,而患者免疫力變差,更易因肺炎或泌尿道感染死亡。骨質密度T值小於-2.5 表示已骨質疏鬆陳柏辰指出,要預防骨折,就要監控骨質密度,女性停經後、男性50歲以後最好每年檢測骨質密度,骨質密度T值在+1與–1之間,表示骨質正常;在-1至-2.5,要提高警覺,進行保養;小於-2.5,代表已經骨質疏鬆,必須治療加保養,由醫師開立處方藥。保骨四要點1、「飲食對」:多吃鈣質及蛋白質等強筋健骨的「黑、白、綠、黃、魚」,黑指的是香菇、黑木耳、芝麻、髮菜等黑色食物,白是指豆干、牛奶、金針菇等,綠是指芥蘭、紫菜、綠花椰等,黃是指起司、乳酪、奶油、蛋黃、柳澄汁等,魚是指小魚乾、沙丁魚、鮭魚等。2、「習慣好」:多運動、曬太陽、不抽菸、不過量飲酒。3、「早發現」及「早治療」:透過骨質密度檢測,了解自己的情況,和醫師討論治療方向。成年人自35歲開始,即因骨骼中骨質損耗速度較快,使鈣質逐漸流失。尤其是停經後婦女或55歲以上男性,在沒有足量鈣質補充下,骨質密度漸漸降低,骨骼內佈滿孔隙而成疏鬆狀態,至年老時,以致無法承受身體重量而產生彎腰駝背甚至骨折現象,為了讓大家重視骨鬆的嚴重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10月20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呼籲大家重視營養均衡與自身健康。

低鈣飲食防腎結石?恐白忙一場變骨鬆

低鈣飲食防腎結石?恐白忙一場變骨鬆#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55歲的王女士,長年忙於工作,3年前確診腎結石,治療後卻一再復發,她聽從女兒建議進行「低鈣飲食」,舉凡乳酪、牛奶、芝麻、小魚乾、豆腐、堅果、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通通不吃,就是怕腎結石又復發。沒想到,「飲食治療」一年多後,王女士的腎結石又復發,甚至因長期缺鈣,反而出現疑似骨質疏鬆的症狀。類似的腎結石個案,臨床上所在多有,豐原部立醫院泌尿科醫師郭嘉政對此表示,根據研究學者發表的醫學文獻指出,適量補充鈣質不會增加腎結石發生機率,適時補充鈣質能降低腎結石發生率,強健骨骼,反而長期鈣質補充不足,會導致骨骼釋出鈣質,造成骨骼疏鬆的症狀。坊間有迷思擔心喝鈣含量高的礦泉水增加結石機率,也就不值得特別顧忌。 醫:腎結石兇手之一是「草酸」!郭嘉政醫師說,腎結石成分包括草酸鈣(70-80%)、磷酸鈣、尿酸結石等等,每一種結石形成成分不同,但主要原因多有尿液變少,比如說流汗較多,水分補充不夠等等。臨床最常見的鈣結石,乃是因為尿液中鈣離子濃度超標,於是結合草酸、或磷酸、或尿酸等化合物造成含鈣化合物的結晶體沉澱,隨後可能慢慢聚集變大,才形成腎結石,所以「腎結石兇手」第一配角應屬草酸。屬於高草酸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紅茶、啤酒、菠菜、巧克力、番藷、豆腐、蘆筍、甘藍、紅蘿蔔、玉米、黃瓜、萵苣、蕃茄、蘿蔔等等,但草酸大部分從腸道排出,真正在尿中出現的不多,所以特別限制高草酸的食物,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 台灣每10個人就有1人罹患腎結石郭嘉政醫師說,腎結石造成主因是體質(流汗多、尿量少)、環境(氣溫高)或是習慣(水喝太少)等所造成。台灣地處亞熱帶是好發地區,每10個人就有1人罹患腎結石,尤以夏季為好發季節。腎結石是容易復發疾病,據臨床統計,腎結石患者在治癒後5年內,復發機率高達5成。傳統腎結石治療以體外震波碎石手術、硬式輸尿管內視鏡碎石手術等為主,2.5公分以上鹿角型腎結石,則多需執行經皮膚穿刺腎臟碎石取石手術。 新式「軟式輸尿管鏡-吸石清雷射手術」無傷口、安全性高、疼痛感低郭嘉政醫師說,「軟式輸尿管鏡-吸石清雷射手術」是以軟式導管透過尿道進入體內,藉由輸尿管內視鏡看結石狀況,再以雷射擊碎結石,最大的優點就是一邊碎石、一邊吸除結石,節省手術時間,軟式內視鏡可隨意轉彎高達兩百七十度,治療較不會遇到死角,大幅降低腎結石手術後不適感以及修復時間,也有助於降低疼痛感,病人術後最快隔天就能出院。且能取代經皮穿腎碎石取石手術,避免開刀傷口,及手術中出血風險。「針對腎結石大於2.5公分以上」、「做過多次體外震波碎石術仍無法有效排出碎石」及體外碎石後仍不易排出的「腎下盞結石」的三大族群患者,郭嘉政醫師認為可考量使用這類方式加以改善。 多喝水、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定時回診,有助於預防腎結石郭嘉政醫師呼籲,預防腎結石最有效的方法仍是多喝水。而腎結石患者,除了多喝水外,還要記得定期回診,早期發現才能避免嚴重復發。1.一天至少喝2000至3000毫升以上,維持足夠多尿量2.均衡飲食、動物性蛋白質、維生素C、D攝取不過量3.少鹽、少油4.不用刻意避開礦泉水、高鈣飲食5.適度運動

抗骨鬆又增肌課表讓銀髮族也能重訓

抗骨鬆又增肌課表讓銀髮族也能重訓#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研究,人從50歲開始,肌肉量會大幅下降,跌倒的發生機率也跟著變高,運動可減緩50%老化的速度,還可降低失智的風險,美國就有位每天都需要柺杖走路的90歲超級阿嬤,經過8個月重訓後,身體狀況大幅改善,平衡感變好,可自行走路不再依靠枴杖!銀髮族重訓的6大好處 長壽又抗癡呆1.活得更久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長期久坐不動,是導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沒事就要多起來動一動,有時間就去做重訓或是溫和類型的運動,例如:散步、游泳,也可以讓你活得更久。2.預防跌倒重訓有助於提高肌肉量、提升骨質密度、改善平衡感、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降低患骨質疏鬆症。研究指出,定期重訓可使髖部骨折的風險降低40%。3.強健骨骼重訓搭配有氧運動,包含:健走、慢跑…等,也有助於增加骨骼強度。4.減少罹患癡呆症的風險研究統計:不運動的人更容易罹患癡呆症!銀髮族如果老是坐著不動,一直看電視,只會增加患癡呆症的風險,如果怕孤單,可以揪朋友一起參加健身房,會更有動力去運動。5.預防關節炎、心臟病、中風重訓有助於降低膽固醇、預防疾病,例如:關節炎、心臟病、中風…等;尤其是關節炎,因為隨著年紀增加,膝關節退化漸趨快速,除了多補鈣質,更需要靠重訓,來加強肌肉量與強健骨骼。6.降低銀髮族的自身尊嚴研究調查發現,銀髮族重訓會更有自信心,心理狀態也會跟著變好,也減少對於跌倒的恐懼。越來越要動,銀髮族重訓菜單,讓長者享受真正樂活人越老越不動,肌肉就會被脂肪取代,甚至是會有肌少症的問題。「要活就要動」,要動就要有不同的訓練規劃,才是真的樂活人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