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中老年易骨折、身高變矮⋯中醫揭「骨鬆」恐因腎氣不足

中老年易骨折、身高變矮⋯中醫揭「骨鬆」恐因腎氣不足#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老太太由兒子推著輪椅來看診,表示上個月跌倒導致右腳的股骨頸骨折,雖已經由手術處理好,但骨科醫師告知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檢測報告顯示各個部位的骨質密度幾乎都是-2.5、-2.7,甚至有到-3的程度。其實幾年前就已發現老太太有骨質疏鬆,也有定期到骨科打骨質疏鬆症針、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3,但骨質密度進步成效並不好。因此這次骨折之後,才希望可透過中醫調理來幫助骨質的生長。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人體的骨量大約在20~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會隨著年紀會逐漸減少,持續性的骨密度減少,造成骨頭越來越脆弱,容易造成骨折,這就是骨質疏鬆症。在美國,每年大約有2,000萬人受到骨質疏鬆症的影響,其中有130萬人造成骨折。而在台灣,根據統計顯示,超過55歲以上的人發生骨折,大部分都和骨質疏鬆整有關。有一項統計更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婦女,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率大約有20%,男生則為12.5%,如果以骨質密度狀況推估,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約為30%。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呢?1. 停經後的婦女、或是60歲以上的男性。2. 相關疾病,例如:副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生殖腺官能不足、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慢性腎衰竭、肝病、吸收不良症候群、慢性阻塞性肺病、風濕性關節炎、惡性腫瘤等等。3. 使用藥物,例如:類固醇、巴比妥酸鹽、肝素等等。4. 生活習慣,例如:抽菸、喝酒、愛吃重口味食物、不愛運動、過度防曬。蔡易昌說明,在古代中醫並沒有「骨質疏鬆症」這個病名,其依症狀及部位不同,分屬於「骨痿」、「骨痺」、「骨枯」、「骨極」、「骨縮」等範疇,在中醫上與肝脾腎的臟氣虛衰相關。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痿論》提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提示熱邪腎虛是相關的病因。而《素問.痺論》提到:「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描述了骨痺的相關症狀。隋朝太醫博士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則說:「骨極,令人酸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說明利用辨證治療應區別虛寒、實熱體質。又指出「虛寒者,證見為腰背痛,無法久立,屈伸不利,面腫而垢黑,發墮齒槁,或四肢常冷等。實熱者,證見為牙痛腦痛,耳鳴面黑,手足疼痛,大小便不通等。」到了宋朝的著名醫書《扁鵲心書》則提到:「諸骨皆枯,漸至縮短。」也就是現代人所知道的年紀大的人骨質流失造成身高變矮的變化。骨頭的發育、生長、強度,與腎氣強弱有密切關係蔡易昌表示,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骨頭的發育、生長、強度,都和腎氣的強弱有密切的關係。飲食的水穀精微均依賴脾臟的運化與輸佈,若脾臟功能不好,氣血生化不足,則筋骨與肌肉因無法獲得滋養而容易導致衰痿。此外,肝有藏血功能,若肝血不足,則筋肉容易拘孿、不利於關節屈伸活動,也會因為氣血不足而影響骨質的生成。蔡易昌強調,中醫裡骨質疏鬆症即應調理肝、脾、腎三臟的臟氣,其中又以腎氣調理最為重要。臨床上會依照體質不同加以不同治療,常見者如肝腎虧損型、脾腎陽虛型、氣滯血瘀型、氣血不足型、脾胃氣虛型、腎陰不足型等。此外,也會以專病專用為原則,加上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配合引經帶路不同的藥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半年的中醫調理,老太太於回診時所提供的最新骨質密度檢測表顯示,原本骨密度-3部位已經改善到-2.1、-2.5部位已經進步到-1.9,也一併改善了老太太的精神及體力。(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骨質疏鬆沒警覺?醫:7指標「中1個」就是高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沒警覺?醫:7指標「中1個」就是高骨折風險#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無聲的疾病」,雖然一般民眾普遍認知度高,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直到意外跌倒骨折就醫,才發現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嚴重更可能導致失能臥床,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依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65歲以上銀髮族,骨質疏鬆症為常見慢性病第4名,且伴隨年紀增加,骨質疏鬆症患者人數也隨之增加。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病房主任戴大為表示:「全台約有130萬名民眾罹患骨質疏鬆症,僅有20至30萬人接受骨鬆治療。建議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要具備先促進骨質生成以提升骨質密度、再減少骨質流失的觀念,配合持續回診接受治療,讓自己可以保有行動力自在生活,遠離骨折風險。」 骨鬆患者7大指標揪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根據2021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一個條件,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密度T值低於-3.0 最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類固醇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FRAX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10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註:FRAX為世界衛生組織所開發的骨折風險評估計算公式,線上計算請見連結)戴大為建議,骨質疏鬆患者比對上述條件,若7項中「有符合1項」即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療程。骨鬆治療藥物趨完善,骨質生成與抑制流失雙管齊下戴大為說明,治療骨鬆主要可分為「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2大類藥物,前者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以防止骨質過度流失,過往以此類藥物治療為主。然而,現今骨鬆藥物在健保給付已更為完整,研究顯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快速增加骨密度,後續再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可維持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特別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雙管齊下,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婦5年脊椎骨折斷5次!骨質生成助恢復行走戴大為分享病患案例:一位72歲王姓婦人6年前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後隔年中風,行動不便導致骨質流失更快速,5年間脊椎接續斷了5次,今年6月轉院進行骨密度檢查發現T值為-3.9,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經醫師團隊討論後,建議病患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目前療程已完成半年左右,婦人從原先無法站立,至今已能靠助行器走路,並無再發生其他部位骨折。但仍需定期回診並遵從醫囑、持續接受骨鬆治療。「對於有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持續治療不中斷,只要遵循醫囑,骨鬆是可以被治療的。」戴大為提醒:目前健保給付有不同的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可提供患者選擇,建議患者與主治醫師討論自己的病況是否適用;在完成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療程後,也需共同擬定後續治療方案,並遵從醫囑持續治療,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有效避免骨折再次發生。

駝背角度如鞠躬 兩階段手術身高120拉直變165

駝背角度如鞠躬 兩階段手術身高120拉直變165#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7歲的外籍移工巴納瓦4年前來台工作,由於需長時間前彎,他開始腰痠背痛,駝背情況越漸明顯,脊椎前彎的角度大到110度,食行坐臥都無法挺直腰桿,只能維持鞠躬的姿勢。變形的椎骨甚至壓迫腸胃,導致他無法好好進食,體重下降,營養不良及嚴重缺鐵性貧血。經檢查為僵直性脊椎炎,醫師以「兩階段經椎弓根截骨手術」矯正他的嚴重駝背。脊椎變形大於100度 只做一次手術仍有殘餘駝背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年輕男性,患者若是維持同一個姿勢過久,就會導致脊椎僵硬,不易活動,但台灣醫療發達,鮮少有患者延誤至脊椎角度超過100度。而外籍移工的身分使巴納瓦不方便在台花費太多錢就醫,加上對疾病不了解,使得病況延誤,演變成胸腰椎嚴重駝背畸形。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曾效祖指出,通常小於70度的駝背變形可透過一次性的「經椎弓根截骨手術」治療脊椎變形,但對於像巴納瓦般大於100度的患者,因預期矯正量大,所以採兩階段手術,分別在不同的位置截骨,以避免只做一次手術矯正不足,仍有殘餘駝背的後遺症。此種脊椎截骨手術不僅難度高,而且可能有大出血及神經損傷的危險性,因此術前準備極為重要。醫療團隊先調整巴納瓦的營養狀態並輸血,矯正原本僅有3.7 gm/dl的血紅素(正常的成年男性數值為13-18gm/dl)至安全範圍,並於術前一天至手術室模擬,確定患者在手術檯上的擺位不會壓迫眼睛與頸部脊椎後,手術當天醫師從背後開刀,先在第一腰椎後方避開神經將脊椎骨截斷,將脊椎扳直後,再以螺釘固定。十天後再次進入開刀房,於第四腰椎做二次截骨及矯正。經過兩階段手術後,巴納瓦終於挺直腰桿,而他的身高也從120公分回到165公分,營養和胃口也恢復正常,平安出院。年長者駝背不適用此術 一般僵直性脊椎炎僅需在風濕免疫科治療並非所有駝背都要手術治療,曾效祖表示,不同於年長者駝背,僵直性脊椎炎的駝背屬僵硬性駝背,患者從事任何活動都會維持同樣姿勢;而年長者駝背多是肌肉無力、骨質疏鬆造成,平躺、靠牆時背部仍能打直;考慮到手術規模及危險性,年長者的駝背大多不適用此種手術方式。曾效祖亦提醒,沒有身形問題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在風濕免疫科追蹤治療即可,但若出現關節、駝背等骨科併發症,就需到骨科檢查,評估手術的必要性。

身高縮水4公分?可能是骨質疏鬆悄上門

身高縮水4公分?可能是骨質疏鬆悄上門#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李女士是活動力很好的人,到了60多歲依舊忙進忙出。這天她如往常般彎腰搬起一個箱子時,突然感到背部劇痛,整個人跌坐在地,完全站不起身,最後只能在救護人員的協助下抵達急診室。「聽完病人的描述,我們大概就可以猜到是因為骨質疏鬆,彎腰搬重物所造成的脊椎骨骨折。」義大醫院骨科部脊椎科醫師楊士階表示,「骨質疏鬆患者因為彎腰搬重物所導致的脊椎骨折比較常發生在胸腰椎交界的地方,若是在滑倒時用手去撐地,可能骨折的部位是手腕關節,或是髖關節的股骨頸。」骨質疏鬆症是全身性骨骼疾病,會在無聲無息中逐漸惡化,倘若沒有接受檢查,患者大多沒有自覺,楊士階說,很多患者都是在骨折突然發生時才發現嚴重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本身雖然不會致命,但是在骨折之後,患者可能被迫臥床且疼痛難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各種併發症也會接踵而至。根據統計,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平均死亡率高達22%,對中老年人而言,是不容忽視的健康威脅。此外,在骨折之後,患者可能會失能,甚至得完全仰賴他人照顧,為個人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台灣人口逐漸高齡化,楊士階醫師強調,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造成的危害。三項自我檢查 及早發現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婦女,大概50多歲,楊士階醫師指出,不過較高齡的老人大概65歲以後不管男女都有可能出現骨質疏鬆。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台灣50歲以上男性與女性,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檢測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我們可以替自己或家人先做個簡單的評估,如果有駝背現象、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常常感到下背疼痛,就要懷疑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年紀較大或出現骨質疏鬆警訊的民眾,務必盡快就醫,楊士階說,檢查骨質密度可以利用定量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儀或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ual-energy X ray Absorptiometry,DXA),超音波檢查的速度較快、便利性高、沒有侵入性,X光檢查的準確度較高,能夠針對脊椎與髖關節進行掃描,檢查時間大約15-20分鐘。骨密度檢查的報告會標示T值(T-Score):*當T值大於或等於 -1.0時屬於「正常」*當T值介於 -1.0至 -2.5之間稱為「骨質缺乏(osteopenia)」*當T值等於或小於 -2.5時,稱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如果患者已有骨折發生時,稱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症」。運用骨密度檢查我們可以利用較客觀的數據了解骨質的狀況,楊士階說明,如果骨密度檢查屬於骨質缺乏、甚至骨質疏鬆,建議要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也有製作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填入年齡、性別、體重、身高、骨折病史、父母髖骨骨折病史、抽菸、類固醇使用、股骨頸骨質密度等資料,便能估算未來十年發生骨折的風險。積極治療骨質疏鬆 預防骨折我們骨頭中具有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造骨細胞(Osteoblast)會產生新的骨質,破骨細胞(Osteoclast)則會吸收骨質,讓骨頭一直處在動態平衡的狀態。楊士階解釋,想要治療骨質疏鬆,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手,抑制破骨細胞或刺激造骨細胞。抑制破骨細胞的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雌激素、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RANKL單株抗體、抑鈣素等,可以減少骨質被吸收。刺激造骨細胞的藥物源自人類的副甲狀腺素,可以促進造骨細胞生成骨質,需要每天皮下注射。目前還有一類藥物屬於雙重機轉藥物,能夠降低破骨細胞的骨質吸收作用,且能增加造骨細胞的骨質生成作用,有助降低骨質疏鬆患者發生骨折的機率。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時,請記得每天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可以這樣做隨著年紀增加,骨質會持續流失,我們要從年經時便增高最大顛峰骨量,預防骨質疏鬆,楊士階說,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戒酒,也要減少咖啡因的攝取。每天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有助維持骨骼健康。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日鈣質攝取量須達1200毫克,維生素D攝取量須達800至1000 IU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 units,IU)。鈣質必須由食物中獲得,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海帶、香菇、堅果、芝麻等。接受日照後,身體可以合成維生素D,每天要適度接受日照,食物方面可選擇牛奶、起司、蛋黃、海水魚、淡水魚、蕈菇、黑木耳等。倘若無法由食物中攝取足量鈣質與維生素D,便可適度補充。負重運動有助增加骨質密度,肌力足夠也能改善平衡、減少跌倒及骨折風險。從年輕便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好處多多!貼心小提醒骨質疏鬆是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的問題,由於骨質流失時通常沒有明顯感覺,很多患者都是在骨折發生後,才驚覺患有骨質疏鬆症,楊士階醫師叮嚀,如果具有危險因子,如年紀較大、抽菸、飲酒過量等,或是觀察到有駝背現象、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常常感到下背疼痛,建議就醫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如果有骨質缺乏、甚至骨質疏鬆的狀況,務必定期追蹤並積極接受治療,以降低骨折及其他併發症發生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拚命吃鈣片仍骨鬆?原來缺維他命D

拚命吃鈣片仍骨鬆?原來缺維他命D#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吃的鈣片真的有補到骨骼嗎?68歲楊媽媽平時熱心參與社區活動,還參加土風舞班健身,她吃許多鈣片保骨本,不料健檢時發現骨質密度小於-2.5,已達骨質疏鬆標準,讓她震驚不已,還歸咎是鈣片吃不夠多,經進一步抽血檢查,確認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嚴重不足,才找出導致骨質疏鬆的元凶。維他命D能幫助鈣吸收家醫科醫師陳建志表示,足夠鈣質確實會降低罹患骨質疏鬆的機率,但鈣質並非進入人體後立刻被利用,若一味補充鈣質,卻沒有透過足夠維他命D幫助鈣由腸胃道吸收,並從腎臟回收鈣,則鈣質恐白白流失,而維他命D不足的年長者,也會增加肌肉無力、老年衰弱跌倒風險,甚至增加認知功能障礙。骨質疏鬆是長者的隱形殺手,患者若不慎跌倒易造成骨折,後續對個人及家庭照護都是極大負擔,故「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為中高齡族群關注的話題,多數民眾認為運動和補鈣為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殊不知維他命D在預防骨質疏鬆上,扮演極重要角色。陳建志強調,維他命D在生理機轉中,扮演平衡體內鈣磷離子濃度、幫助骨骼正常代謝及維持肌肉神經細胞功能的重要角色,而人體獲得維他命D主要方式為曬太陽,例如曝曬在正午陽光下約15分鐘,皮膚能將維他命D前驅物,經肝臟及腎臟轉化為有活性的維他命D3,並刺激腸胃細胞吸收鈣離子。維他命D補過量 恐造成高血鈣此外,民眾也可從食物中獲取維他命D,如奶油、動物脂肪、蛋類及奶製品、魚油類與肝臟、麥片、早餐穀物等,因東方人對於奶製品攝取量低於西方人,故可透過維他命D補充劑獲得。陳建志提醒,維他命D若補充過量,恐造成高血鈣,容易使鈣質囤積血管,或造成其他軟組織硬化,建議一般正常飲食者,只要適度進行戶外運動,通常每日僅需補充600至800個IU即可。

骨頭也會累?足部不明疼痛竟是疲勞性骨折

骨頭也會累?足部不明疼痛竟是疲勞性骨折#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的腳莫名地隱隱作痛,感覺足部骨頭不太對勁,但卻看不出原因,當然就很容易被誤診。我遇過一名中年病人,因為腳部疼痛到處就醫,許多醫生可能都因為他並未有任何受傷情況,所以都沒有幫他照X光,也因此沒能找到他足部疼痛的真正原因。直到最後流浪到我的診間,透過X光片,發現他在第二蹠骨的地方有很細微的裂縫,與一般外傷所造成的骨折不同,斷定是第二蹠骨的疲勞性骨折,才真正找到病因,解決了他的困擾。車禍的車子vs.慢慢開到壞掉的車子 損壞狀況不同究竟,疲勞性骨折和一般骨折有何不同呢?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提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樣是牆壁毀損,使用大榔頭敲打和因為時間因素而自然崩解,所造成毀損的痕跡絕對不同;車禍壞掉的車子和慢慢開到無法再開的車子,其損壞的狀況也不一樣。 同樣的道理,透過X光片會發現一般受傷性的骨折與疲勞性骨折發生的位置不太一樣。兩者所受應力不同,「一般骨折」是因為外力的扭轉與撞擊,而「疲勞性骨折」則是因為長久的壓力,使骨頭沒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比如說,疲勞性骨折會發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蹠骨和小腿是兩個最常見的部位,而且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與一般骨折不同的奇怪紋路,這時再配合精密的骨骼掃描,就可以推斷其真正成因。 發生「足部疲勞性骨折」的2大原因第一、職業:相對於其他骨科重症,足部疲勞性骨折並不算是大毛病,只要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及固定,就可不藥而癒。*軍人,因為職務所需,是屬於疲勞性骨折的好發族群,不但無法得到足夠休息時間,還必須頻繁使用患部,所以它又有個別名─行軍腳或新兵腳。*運動員,像世界知名三鐵冠軍Jan Frodeno,或曾經破日本馬拉松紀錄的好手設樂悠太,也都曾發生疲勞性骨折。由於疲勞性骨折需要一段時間休息及保護固定,對運動員寶貴的運動生涯有很大影響,因此專業運動員都有專業教練與整套訓練計畫來防止過度訓練造成的傷害,但因為運動場上成績日新月異競爭激烈,這種疲勞性骨折還是時有所聞。 第二、骨頭品質:談到衡量骨頭品質,多數人都會直接連想到「骨質密度(BMD,bone mineral density)」。世界衛生組織是以骨質密度的高低來定義骨質疏鬆症,而國內也多以骨質密度來判讀骨頭品質的好壞。事實上,骨頭品質的好壞,不僅只是考慮「骨質密度」而已,還有骨頭的脆度、彈性與形狀,也都應該同步考量。聽起來很抽象吧!正因為它很抽象,也很難測量,所以迄今還沒有一個公允的指標可以標定出這些內容。這也就是為何有些人雖然骨質密度很好,但是由於骨頭較脆、彈性不好,一旦碰撞,還是很容易出現骨折現象。 此外,個人先天的體質也對骨頭品質有影響,例如蛋白質、鈣質、維他命D等營養吸收的能力;女性動情激素的分泌;服用ibuprofen 錠(治療關節炎用的止痛藥)或某些消炎藥;平常有無適度運動鍛鍊的習慣等,也都會影響到個人的骨頭品質。一旦骨頭品質不佳,偶然的跌倒、輕微的外力衝擊,當下雖然並未造成骨折,但仍會對骨頭產生細微的傷害,再加諸後續並未適度休息,在日積月累的壓力下,也會比較容易出現疲勞性骨折。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給腳一些時間自我癒合朱家宏醫師指出,事實上疲勞性骨折就是一種過度使用、休息不夠造成的骨折。要治療疲勞性骨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採取保守療法,將患部打上石膏或使用輔具固定強迫休息,就會慢慢痊癒。像前述中年病患,當被斷定出第二蹠骨疲勞性骨折後,只要穿上石膏鞋固定,休息2、3個月,便會慢慢自行痊癒。大體而言,疲勞性骨折並不常見,但是當足部出現不明疼痛時,千萬不要忽視它,因為「痛覺」是來自身體的重要訊息。 除了積極尋求醫師確認症狀外,也要耐心接受醫師正確的治療,因為X光片裡的骨頭看起來好像無生命、像機械構造,但別忘了,骨頭其實是活的,所以骨頭可以被修飾,也因為它是活的,新的組織進來,舊的組織出去,骨頭每隔幾年便會被完全代換過一次,就像蛇在蛻皮一樣。在骨頭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若外來施於骨頭的力量大於它可以自行修復的承受力,那就會發生骨折。 患者常常在手術矯正骨頭或復位內固定後短期內就抱怨:「為什麼腳還會痛?為什麼還會腫?」朱家宏醫師說,我常苦口婆心地告訴患者:「我是在開刀,不是在做傢俱!」醫師雖然可以提供正確的治療,但更多時候,病患個人必須更具耐心地對待自己的身體,花時間慢慢等待它自我痊癒。

一周減重7公斤?當心5大後遺症傷身

一周減重7公斤?當心5大後遺症傷身#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減重門診執業以來,經常遇到初診的客人與我面談時,提及減重速度的期望,常會出現不切實際的答案,例如一周想減重超過5公斤,甚至一周想減重超過7公斤的也大有人在。其實減重是需要耐心和時間的,或許有人真的在一周內減去5~7公斤,但那絕大部分應該是水分,而非體脂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每周以減重0.5公斤至1公斤為宜。那如果減重過速,會對身體產生什麼不良的影響呢?減重的概念,簡單來說,若是吃進去的食物熱量小於身體消耗的熱量,體重就會下降,若是兩者相差越大,理論上就會降得越快;而根據研究,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並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周減重約0.5公斤。快速減重,常導致以下幾種常見的不良後果,減重族不可不慎:1.營養不良導致貧血有些人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讓體重下降,會嘗試過度節食、不當的藥物減肥等方法來達到快速減重的目標。其實這樣的方法會因為身體攝取不到該有的營養而造成營養不良,進而產生貧血的狀況,一旦貧血就容易產生頭暈、心悸、臉色蒼白、疲倦等症狀,進而導致體力變差,免疫力下降。2.維生素不足導致身體多種機能失調快速減重容易造成體內必須的維生素不足,特別容易發生在過度節食造成營養失衡,引發原本正常飲食下不容易發生的維生素缺乏狀況。缺少維生素A容易引起腸胃及泌尿系統感染,甚至影響生殖系統;缺少維生素B會降低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謝,反而不利減脂;缺少維生素C會使膠原蛋白合成出現障礙,影響皮膚的彈性及光澤,身體排毒功能出現障礙,使抵抗力下降。3.蛋白質不足造成骨質疏鬆或掉髮細胞形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當欲快速減重而營養失衡時,蛋白質容易攝取不足,尤其又以優質蛋白更為重要,優質蛋白不足便會影響整個身體的機能,皮膚變得暗沉、無光澤,新陳代謝紊亂,內分泌失調,抵抗力下降,也容易產生掉髮的問題,而且若是鈣質的攝取量也減少,會容易產生骨質疏鬆的問題。4.女性容易發生婦科問題快速減重會造成身體內分泌失調,尤其是女性體重短時間下降過快,容易產生婦科疾病,最常見的就是月經延遲,月經量變得稀少,甚至造成無月經,排卵異常甚至無法懷孕,也有的女性會產生月經不適症狀。5.皮下組織鬆弛快速減重導致體脂肪快速流失,皮下組織還來不及以彈性纖維組織修補失去的脂肪空間,或是非脂肪組織還未縮回被拉扯過的長度,就會造成皮下組織鬆弛的現象,其實就很像孕婦剛生產完後的腹部狀況一樣。要達到減重的目的,仍需按部就班,不要設定過度的期望,要訂定個人的減重計畫,包含每天攝取的總卡路里,三餐食物如何分配,作息正常(不要晚睡或是常睡眠不足),每天喝足夠的水量以保持基礎代謝旺盛,搭配適度運動不僅可加速熱量消耗,也有提升代謝,釋放生活壓力的作用,若能持之以恆,一周平均減0.5到1公斤絕非難事。(文章授權提供/雅得麗生活診所陳弘聖醫師)

邊看電視邊練起立坐下 宅阿嬤揮別肌少風險

邊看電視邊練起立坐下 宅阿嬤揮別肌少風險#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奶奶是年近80歲的時髦奶奶,也是個資深的歌仔戲追星族,平常會和戲友相約從台北市看到新竹縣。因為新冠病毒疫情,許多藝文活動停辦,所以許奶奶除了外出購物外,幾乎足不出戶,成為道地的「宅阿嬤」。前陣子和女兒阿姿聚餐時,她不斷向女兒抱怨走路時腳會感到無力,行走速度也不若以往俐落,而且走樓梯更是吃力,覺得自己老了,女兒聽了十分擔心,深怕獨居的媽媽如果跌倒,後果將不敢想像,該怎麼辦呢?高齡者體適能檢測 評估跌倒、肌少問題女兒聽聞外面的教育機構可以幫忙評估,馬上帶著媽媽去參加健康樂齡活力中心。做完高齡者的體適能檢測,發現媽媽在肌力的檢測結果特別低,像是檢測下肢肌力的30秒椅子坐立次數,只有9下(體育署標準應該要做到12下),而影響平衡的單腳站立和椅子坐起繞物也是如此,分別為2.2秒和12.3秒都在有待加強的範圍(正常為4.9秒和9.0秒)。檢測結果也證實,媽媽跌倒的風險高於常人。長庚科技大學體育室主任陳文詮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都會發生改變。神經傳導速度降低,其姿勢調節所需的肌力為成年人的92.3%,但其動作反應時間卻較成年人慢了27%。且因為肌肉內水分及鉀的減少,使高齡者肌力下降20~40%,在動作反應的時間拉長並出現平衡控制不良現象,所以當老人家走路不小心被碰到時,無法像年輕時身體迅速作出反應動作,因而導致跌倒的發生,若加上骨質疏鬆就容易造成骨折等問題。3招日常居家運動 做好做滿而高齡者也會有肌少症發生的風險,因此可以測量正常速度行走5公尺,若速度小於0.8~1.0公尺/秒,就有可能是肌少症。所幸經過綜合檢測,許奶奶的檢測結果高於標準值,並沒有肌少症。但是除了正常上課外,要如何利用回家的時段補滿老師的運動建議呢?老師教許奶奶簡單3招:第一招:看電視每天3餐飯後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邊看電視邊做坐下起立的動作,一齣90分鐘的連續劇,約有3段2~3分鐘的廣告時間,這時依自己的能力做運動並記下次數,每段應該至少10下。剛開始實施時若腳沒力,可稍微用手扶扶手做運動。第二招:坐公車不管去哪裡都搭乘公車或捷運。每天出去和回家時提前一站下車(若是去偏鄉看戲,晚上太晚回家就省略第一招),走路時以略高於平時的速度進行,配合呼吸收吐腹部肌肉,腦門往天上頂的姿勢前進,每天可增加至少20分鐘的運動時間,同時也能練到腹背的核心肌群。第三招:奉茶每天早上和下午奉茶,用600C.C.的寶特瓶裝水至少半滿,坐在餐桌旁,雙手握住寶特瓶中段,瓶口朝外,將前臂平放於桌面(若能力許可亦可雙手水平騰空),同時將雙手慢慢將寶特瓶舉到手臂可以達到的最高位置後,接著放下回到起始位置完成一下動作,每次至少做10下。要依著訓練時間而增加次數並增加水量,若覺得水瓶太輕也可以改裝密度更高的綠豆或鐵珠。陳文詮指出,雖然只是簡單的3招,但在女兒的全心記錄督導及鼓勵下,許奶奶的運動達標4周後,原本出門會抱怨的腳痠消失了;6周後的期中測驗,所有數值都明顯改善,言談之間又回到閃亮的眼神,爬樓梯也不是問題了。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看戲,但是許奶奶繼續上課,也參加同學的邀約聚會,跳脫了「宅阿嬤」行列,經過近12周的訓練,歌仔戲終於開演,許奶奶又開始與戲友一起到處追劇,許久未見的戲友們也紛紛稱讚更許奶奶的精神、氣色都變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