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拚命吃鈣片仍骨鬆?原來缺維他命D

拚命吃鈣片仍骨鬆?原來缺維他命D#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吃的鈣片真的有補到骨骼嗎?68歲楊媽媽平時熱心參與社區活動,還參加土風舞班健身,她吃許多鈣片保骨本,不料健檢時發現骨質密度小於-2.5,已達骨質疏鬆標準,讓她震驚不已,還歸咎是鈣片吃不夠多,經進一步抽血檢查,確認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嚴重不足,才找出導致骨質疏鬆的元凶。維他命D能幫助鈣吸收家醫科醫師陳建志表示,足夠鈣質確實會降低罹患骨質疏鬆的機率,但鈣質並非進入人體後立刻被利用,若一味補充鈣質,卻沒有透過足夠維他命D幫助鈣由腸胃道吸收,並從腎臟回收鈣,則鈣質恐白白流失,而維他命D不足的年長者,也會增加肌肉無力、老年衰弱跌倒風險,甚至增加認知功能障礙。骨質疏鬆是長者的隱形殺手,患者若不慎跌倒易造成骨折,後續對個人及家庭照護都是極大負擔,故「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為中高齡族群關注的話題,多數民眾認為運動和補鈣為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殊不知維他命D在預防骨質疏鬆上,扮演極重要角色。陳建志強調,維他命D在生理機轉中,扮演平衡體內鈣磷離子濃度、幫助骨骼正常代謝及維持肌肉神經細胞功能的重要角色,而人體獲得維他命D主要方式為曬太陽,例如曝曬在正午陽光下約15分鐘,皮膚能將維他命D前驅物,經肝臟及腎臟轉化為有活性的維他命D3,並刺激腸胃細胞吸收鈣離子。維他命D補過量 恐造成高血鈣此外,民眾也可從食物中獲取維他命D,如奶油、動物脂肪、蛋類及奶製品、魚油類與肝臟、麥片、早餐穀物等,因東方人對於奶製品攝取量低於西方人,故可透過維他命D補充劑獲得。陳建志提醒,維他命D若補充過量,恐造成高血鈣,容易使鈣質囤積血管,或造成其他軟組織硬化,建議一般正常飲食者,只要適度進行戶外運動,通常每日僅需補充600至800個IU即可。

骨頭也會累?足部不明疼痛竟是疲勞性骨折

骨頭也會累?足部不明疼痛竟是疲勞性骨折#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的腳莫名地隱隱作痛,感覺足部骨頭不太對勁,但卻看不出原因,當然就很容易被誤診。我遇過一名中年病人,因為腳部疼痛到處就醫,許多醫生可能都因為他並未有任何受傷情況,所以都沒有幫他照X光,也因此沒能找到他足部疼痛的真正原因。直到最後流浪到我的診間,透過X光片,發現他在第二蹠骨的地方有很細微的裂縫,與一般外傷所造成的骨折不同,斷定是第二蹠骨的疲勞性骨折,才真正找到病因,解決了他的困擾。車禍的車子vs.慢慢開到壞掉的車子 損壞狀況不同究竟,疲勞性骨折和一般骨折有何不同呢?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提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樣是牆壁毀損,使用大榔頭敲打和因為時間因素而自然崩解,所造成毀損的痕跡絕對不同;車禍壞掉的車子和慢慢開到無法再開的車子,其損壞的狀況也不一樣。 同樣的道理,透過X光片會發現一般受傷性的骨折與疲勞性骨折發生的位置不太一樣。兩者所受應力不同,「一般骨折」是因為外力的扭轉與撞擊,而「疲勞性骨折」則是因為長久的壓力,使骨頭沒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比如說,疲勞性骨折會發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蹠骨和小腿是兩個最常見的部位,而且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與一般骨折不同的奇怪紋路,這時再配合精密的骨骼掃描,就可以推斷其真正成因。 發生「足部疲勞性骨折」的2大原因第一、職業:相對於其他骨科重症,足部疲勞性骨折並不算是大毛病,只要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及固定,就可不藥而癒。*軍人,因為職務所需,是屬於疲勞性骨折的好發族群,不但無法得到足夠休息時間,還必須頻繁使用患部,所以它又有個別名─行軍腳或新兵腳。*運動員,像世界知名三鐵冠軍Jan Frodeno,或曾經破日本馬拉松紀錄的好手設樂悠太,也都曾發生疲勞性骨折。由於疲勞性骨折需要一段時間休息及保護固定,對運動員寶貴的運動生涯有很大影響,因此專業運動員都有專業教練與整套訓練計畫來防止過度訓練造成的傷害,但因為運動場上成績日新月異競爭激烈,這種疲勞性骨折還是時有所聞。 第二、骨頭品質:談到衡量骨頭品質,多數人都會直接連想到「骨質密度(BMD,bone mineral density)」。世界衛生組織是以骨質密度的高低來定義骨質疏鬆症,而國內也多以骨質密度來判讀骨頭品質的好壞。事實上,骨頭品質的好壞,不僅只是考慮「骨質密度」而已,還有骨頭的脆度、彈性與形狀,也都應該同步考量。聽起來很抽象吧!正因為它很抽象,也很難測量,所以迄今還沒有一個公允的指標可以標定出這些內容。這也就是為何有些人雖然骨質密度很好,但是由於骨頭較脆、彈性不好,一旦碰撞,還是很容易出現骨折現象。 此外,個人先天的體質也對骨頭品質有影響,例如蛋白質、鈣質、維他命D等營養吸收的能力;女性動情激素的分泌;服用ibuprofen 錠(治療關節炎用的止痛藥)或某些消炎藥;平常有無適度運動鍛鍊的習慣等,也都會影響到個人的骨頭品質。一旦骨頭品質不佳,偶然的跌倒、輕微的外力衝擊,當下雖然並未造成骨折,但仍會對骨頭產生細微的傷害,再加諸後續並未適度休息,在日積月累的壓力下,也會比較容易出現疲勞性骨折。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給腳一些時間自我癒合朱家宏醫師指出,事實上疲勞性骨折就是一種過度使用、休息不夠造成的骨折。要治療疲勞性骨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採取保守療法,將患部打上石膏或使用輔具固定強迫休息,就會慢慢痊癒。像前述中年病患,當被斷定出第二蹠骨疲勞性骨折後,只要穿上石膏鞋固定,休息2、3個月,便會慢慢自行痊癒。大體而言,疲勞性骨折並不常見,但是當足部出現不明疼痛時,千萬不要忽視它,因為「痛覺」是來自身體的重要訊息。 除了積極尋求醫師確認症狀外,也要耐心接受醫師正確的治療,因為X光片裡的骨頭看起來好像無生命、像機械構造,但別忘了,骨頭其實是活的,所以骨頭可以被修飾,也因為它是活的,新的組織進來,舊的組織出去,骨頭每隔幾年便會被完全代換過一次,就像蛇在蛻皮一樣。在骨頭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若外來施於骨頭的力量大於它可以自行修復的承受力,那就會發生骨折。 患者常常在手術矯正骨頭或復位內固定後短期內就抱怨:「為什麼腳還會痛?為什麼還會腫?」朱家宏醫師說,我常苦口婆心地告訴患者:「我是在開刀,不是在做傢俱!」醫師雖然可以提供正確的治療,但更多時候,病患個人必須更具耐心地對待自己的身體,花時間慢慢等待它自我痊癒。

一周減重7公斤?當心5大後遺症傷身

一周減重7公斤?當心5大後遺症傷身#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減重門診執業以來,經常遇到初診的客人與我面談時,提及減重速度的期望,常會出現不切實際的答案,例如一周想減重超過5公斤,甚至一周想減重超過7公斤的也大有人在。其實減重是需要耐心和時間的,或許有人真的在一周內減去5~7公斤,但那絕大部分應該是水分,而非體脂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每周以減重0.5公斤至1公斤為宜。那如果減重過速,會對身體產生什麼不良的影響呢?減重的概念,簡單來說,若是吃進去的食物熱量小於身體消耗的熱量,體重就會下降,若是兩者相差越大,理論上就會降得越快;而根據研究,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並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周減重約0.5公斤。快速減重,常導致以下幾種常見的不良後果,減重族不可不慎:1.營養不良導致貧血有些人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讓體重下降,會嘗試過度節食、不當的藥物減肥等方法來達到快速減重的目標。其實這樣的方法會因為身體攝取不到該有的營養而造成營養不良,進而產生貧血的狀況,一旦貧血就容易產生頭暈、心悸、臉色蒼白、疲倦等症狀,進而導致體力變差,免疫力下降。2.維生素不足導致身體多種機能失調快速減重容易造成體內必須的維生素不足,特別容易發生在過度節食造成營養失衡,引發原本正常飲食下不容易發生的維生素缺乏狀況。缺少維生素A容易引起腸胃及泌尿系統感染,甚至影響生殖系統;缺少維生素B會降低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謝,反而不利減脂;缺少維生素C會使膠原蛋白合成出現障礙,影響皮膚的彈性及光澤,身體排毒功能出現障礙,使抵抗力下降。3.蛋白質不足造成骨質疏鬆或掉髮細胞形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當欲快速減重而營養失衡時,蛋白質容易攝取不足,尤其又以優質蛋白更為重要,優質蛋白不足便會影響整個身體的機能,皮膚變得暗沉、無光澤,新陳代謝紊亂,內分泌失調,抵抗力下降,也容易產生掉髮的問題,而且若是鈣質的攝取量也減少,會容易產生骨質疏鬆的問題。4.女性容易發生婦科問題快速減重會造成身體內分泌失調,尤其是女性體重短時間下降過快,容易產生婦科疾病,最常見的就是月經延遲,月經量變得稀少,甚至造成無月經,排卵異常甚至無法懷孕,也有的女性會產生月經不適症狀。5.皮下組織鬆弛快速減重導致體脂肪快速流失,皮下組織還來不及以彈性纖維組織修補失去的脂肪空間,或是非脂肪組織還未縮回被拉扯過的長度,就會造成皮下組織鬆弛的現象,其實就很像孕婦剛生產完後的腹部狀況一樣。要達到減重的目的,仍需按部就班,不要設定過度的期望,要訂定個人的減重計畫,包含每天攝取的總卡路里,三餐食物如何分配,作息正常(不要晚睡或是常睡眠不足),每天喝足夠的水量以保持基礎代謝旺盛,搭配適度運動不僅可加速熱量消耗,也有提升代謝,釋放生活壓力的作用,若能持之以恆,一周平均減0.5到1公斤絕非難事。(文章授權提供/雅得麗生活診所陳弘聖醫師)

邊看電視邊練起立坐下 宅阿嬤揮別肌少風險

邊看電視邊練起立坐下 宅阿嬤揮別肌少風險#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奶奶是年近80歲的時髦奶奶,也是個資深的歌仔戲追星族,平常會和戲友相約從台北市看到新竹縣。因為新冠病毒疫情,許多藝文活動停辦,所以許奶奶除了外出購物外,幾乎足不出戶,成為道地的「宅阿嬤」。前陣子和女兒阿姿聚餐時,她不斷向女兒抱怨走路時腳會感到無力,行走速度也不若以往俐落,而且走樓梯更是吃力,覺得自己老了,女兒聽了十分擔心,深怕獨居的媽媽如果跌倒,後果將不敢想像,該怎麼辦呢?高齡者體適能檢測 評估跌倒、肌少問題女兒聽聞外面的教育機構可以幫忙評估,馬上帶著媽媽去參加健康樂齡活力中心。做完高齡者的體適能檢測,發現媽媽在肌力的檢測結果特別低,像是檢測下肢肌力的30秒椅子坐立次數,只有9下(體育署標準應該要做到12下),而影響平衡的單腳站立和椅子坐起繞物也是如此,分別為2.2秒和12.3秒都在有待加強的範圍(正常為4.9秒和9.0秒)。檢測結果也證實,媽媽跌倒的風險高於常人。長庚科技大學體育室主任陳文詮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都會發生改變。神經傳導速度降低,其姿勢調節所需的肌力為成年人的92.3%,但其動作反應時間卻較成年人慢了27%。且因為肌肉內水分及鉀的減少,使高齡者肌力下降20~40%,在動作反應的時間拉長並出現平衡控制不良現象,所以當老人家走路不小心被碰到時,無法像年輕時身體迅速作出反應動作,因而導致跌倒的發生,若加上骨質疏鬆就容易造成骨折等問題。3招日常居家運動 做好做滿而高齡者也會有肌少症發生的風險,因此可以測量正常速度行走5公尺,若速度小於0.8~1.0公尺/秒,就有可能是肌少症。所幸經過綜合檢測,許奶奶的檢測結果高於標準值,並沒有肌少症。但是除了正常上課外,要如何利用回家的時段補滿老師的運動建議呢?老師教許奶奶簡單3招:第一招:看電視每天3餐飯後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邊看電視邊做坐下起立的動作,一齣90分鐘的連續劇,約有3段2~3分鐘的廣告時間,這時依自己的能力做運動並記下次數,每段應該至少10下。剛開始實施時若腳沒力,可稍微用手扶扶手做運動。第二招:坐公車不管去哪裡都搭乘公車或捷運。每天出去和回家時提前一站下車(若是去偏鄉看戲,晚上太晚回家就省略第一招),走路時以略高於平時的速度進行,配合呼吸收吐腹部肌肉,腦門往天上頂的姿勢前進,每天可增加至少20分鐘的運動時間,同時也能練到腹背的核心肌群。第三招:奉茶每天早上和下午奉茶,用600C.C.的寶特瓶裝水至少半滿,坐在餐桌旁,雙手握住寶特瓶中段,瓶口朝外,將前臂平放於桌面(若能力許可亦可雙手水平騰空),同時將雙手慢慢將寶特瓶舉到手臂可以達到的最高位置後,接著放下回到起始位置完成一下動作,每次至少做10下。要依著訓練時間而增加次數並增加水量,若覺得水瓶太輕也可以改裝密度更高的綠豆或鐵珠。陳文詮指出,雖然只是簡單的3招,但在女兒的全心記錄督導及鼓勵下,許奶奶的運動達標4周後,原本出門會抱怨的腳痠消失了;6周後的期中測驗,所有數值都明顯改善,言談之間又回到閃亮的眼神,爬樓梯也不是問題了。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看戲,但是許奶奶繼續上課,也參加同學的邀約聚會,跳脫了「宅阿嬤」行列,經過近12周的訓練,歌仔戲終於開演,許奶奶又開始與戲友一起到處追劇,許久未見的戲友們也紛紛稱讚更許奶奶的精神、氣色都變好!

千斤頂微創重建手術 頂起脊樑不再彎腰駝背

千斤頂微創重建手術 頂起脊樑不再彎腰駝背#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已邁入老年化社會,民眾對於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已有相當的認識;但許多中、老年人卻往往疏忽骨質疏鬆衍生出身體結構退化的嚴重性。尤其停經後婦女因荷爾蒙變化造成骨質快速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症發生比例更高。根據資料顯示,世界衛生組織視骨質疏鬆症為全世界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因此必須提早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嚴重者恐失禁、下半身癱瘓骨質疏鬆症無特異性的臨床症狀,較常見是慢性腰痠背痛。倘若患者長時間姿勢不正確、搬重物、跌倒、外傷,甚至打噴嚏等,較可能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輕者即可造成嚴重背痛,夜不成寐。較嚴重者則出現大小便失禁、下半身癱瘓等症狀。郭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區錦豪指出,壓迫性骨折治療方式分為保守療法及外科手術治療。保守療法包括藥物治療、穿戴背架保護及絕對臥床休息1~2個月,治療時間較長、效果恢復慢,甚至嚴重者因背痛無法緩解而不願翻身,而導致身體活動度受限、褥瘡產生等,飽受坐立難安、徹夜難眠之苦。必要時建議可採用外科手科即灌骨水泥(灌骨漿)治療,術後能有效緩解背部疼痛,使病患早日恢復活動能力,維持正常生活作息。灌骨水泥手術vs.椎體矯正支撐手術椎體成形手術(即單純灌骨水泥):此手術方式能有效緩解疼痛,但無法矯正椎體塌陷之狀況,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某一脊椎骨的壓迫性骨折(塌陷)將會改變整條脊椎骨的角度變形,導致駝背產生。同時脊椎重心不穩經常引發腰痠背痛、肩頸僵硬痠痛等不適。椎體矯正支撐手術:「千斤頂」微創重建手術是植入以醫療用鈦合金所製造的支撐系統,將塌陷的脊椎骨支撐起來,支撐力約達100公斤,能永久性提供脊椎椎體足夠的支撐性及穩定度,更可以達到矯形作用(恢復脊柱角度)。再者手術安全性高,利用千斤頂所撐開的空間能灌注更多的骨水泥,使椎體更穩固。相較於傳統灌骨水泥手術方式,骨水泥滲漏情況亦大大減少。骨質疏鬆是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的兇手區錦豪提醒,骨質疏鬆症是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的兇手。預防骨質疏鬆必須要從生活作息做起(避免吸菸,少飲酒),注意日常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維生素D及鈣質)、曬太陽(每天約7~10分鐘)和運動習慣,避免彎腰搬重物、預防跌倒等。建議以下高危險群應接受骨密度檢查,早日接受藥物治療。•65歲以上婦女。•65歲以下已停經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婦女,如肥胖、曾骨折或使用高風險性藥物。•70歲以上男性。

9旬嬤骨密超低像蛋捲 一跌就骨折

9旬嬤骨密超低像蛋捲 一跌就骨折#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91歲張奶奶年事雖高生活仍能自理,但她日前不慎跌倒,造成左邊髖部劇痛、無法自行站立,就醫檢查為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需要手術治療,考量奶奶嚴重骨質疏鬆,醫師先以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輔以骨質疏鬆藥物治療,藉此增加骨本,等待股骨順利復原,可望逐步恢復行走,揮別臥床夢魘。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吳信廷表示,張奶奶的骨質密度檢測值達負5.9(正常值為正1.0至負1.0),「幾乎可以用易脆的蛋捲來形容」,一旦遭外力撞擊或跌倒,很可能就會骨折受傷,尤其是在脊椎、手腕、還有大腿骨等部位,更是最易發生骨折。髖部骨折老人殺手 一年內死亡率達20~30%醫療團隊考量奶奶年事已高,加上家屬憂心術後風險,一度對開刀持保留態度,但經術前詳細評估及向家屬說明後,決定先透過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方便奶奶日後下床、坐輪椅維持活動力,等待股骨癒合後,再訓練恢復行走,擺脫臥床的嚴重後果。 髖部骨折堪稱老人殺手,而股骨粗隆間骨折更是髖關節中最常見的創傷,多因年長者輕度外傷引發骨折,如走路不慎跌倒、從床緣上滑下、站立不穩等,據研究,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30%,「其實髖部骨折並非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是因長期臥床引起的併發症所致」,包括肌力減退、嗆傷、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 吳信廷指出,由於奶奶骨質疏鬆嚴重,輔以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才是恢復的關鍵,因此術後不建議立即下床行走,而是先以輪椅代步,治療期間則同時補充鈣片和維生素D,並持續治療一年以上,才能有效存骨本。 害怕跌倒減少活動 反而會加速老化嚴重恐失能吳信廷提醒,許多老人家跌倒骨折後,因害怕再次跌倒,選擇減少活動,但此舉反而會使活動力變差,失去自主能力,反而會加速老化,嚴重時更可能失能,建議民眾應多留意年長者生活環境,如光線是否明亮、電線靠牆收納、地板保持乾燥、浴室加裝扶手、確保樓梯扶手穩固、選擇合適的鞋子與輔具等,降低年長者跌倒受傷的風險,平時則維持運動習慣及飲食均衡,遠離菸酒等有害物品,健康享受人生下半場。

檢查骨折驚現胸椎腫瘤 良性也恐癱瘓

檢查骨折驚現胸椎腫瘤 良性也恐癱瘓#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5歲劉媽媽患有骨質疏鬆症,四年前因腰痛骨折就醫,醫師為其進行手術,並於術後定期施打骨質疏鬆藥物保養骨頭。日前劉媽媽因背痛、坐臥困難及走路不穩回診,檢查發現胸椎壓迫性骨折,且胸椎位置有個長在脊椎內、1.5公分大的腫瘤;因病灶位置特殊,手術風險極高,採脊椎顯微手術取出腫瘤,術後劉媽媽可自行下床,且化驗結果為良性腫瘤,無須做放射或化療治療。脊膜瘤發生率極低 每10萬人每年發病率約1人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龔煥文指出,脊膜瘤發生率極低,每10萬人每年發病率約1人,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4到8倍。而人體脊椎位置又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若患處位於胸椎,極可能造成胸悶、心律不整或腸胃功能不良等。脊椎中的脊髓外側包覆著一層硬脊膜,其為較強韌的纖維組織,可有效阻止腫瘤穿透。原發性腫瘤可依生長位置區分成硬脊膜外的「骨源腫瘤」、介於硬脊膜內的「神經鞘瘤」及「硬脊膜瘤」、位於脊髓內的「室膜瘤」及「星狀細胞瘤」。劉媽媽則為良性的胸椎硬脊膜內的「硬脊膜瘤」,良性腫瘤雖較惡性腫瘤長的慢、侵犯性低,但只要生長在中樞系統,治療風險便大大提高,若不進行醫治,將逐漸癱瘓。與劉媽媽及家屬溝通後,龔煥文與團隊進行骨折灌漿手術及脊椎顯微手術,在術中即時監測神經功能。原則上必須先減壓骨板再將脊膜打開,才可切除腫瘤,一般做法會截斷患處上下的骨頭,再用釘子固定它,「但因劉媽媽的骨質疏鬆太過嚴重,釘子可能難以固定,加上其病灶位在胸椎,有肋骨做保護,因此經X光導引,以新式椎體3-D三角架將骨頭撐起,使其呈現開傘般的狀態後再灌入水泥。」而後在監測神經系統下將硬脊膜打開,找出腫瘤後順利切除。術後須觀察是否有下肢肌力減少後遺症龔煥文提醒,患者手術後須注意是否有下肢肌力減少情形,如有應立即告知主治醫師,儘速做進一步檢查及處置,同時呼籲民眾,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或無力,應提高警覺,前往就醫找出病因,避免延誤病情。

身高縮水4公分?當心骨質疏鬆找上你

身高縮水4公分?當心骨質疏鬆找上你#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歲張爺爺年輕時工作經常需應酬喝酒、飲食不正常、缺乏運動,面對自己越來越矮的身高,也當自然老化而不以為意。最近洗澡時不小心跌了一跤,造成髖骨骨折,緊急入院開刀後,才知道早已患有骨質疏鬆症。1/3女性一生至少發生一次骨折 風險高於乳癌82歲王奶奶曾被診斷為骨質疏鬆,卻拒絕就醫,認為多喝牛奶,多吃小魚乾,並服用鈣乳就已經足夠。某天她在家跌倒,頓覺腰部疼痛劇烈,像脊椎跌斷了似的,經過非常久時間無法自行站起身,趕緊通知正在上班的兒子回家,勉強攙扶至醫院骨科門診,醫師安排X光檢查,經診查發現腰椎壓迫性骨折,王奶奶從此生活品質更加下降。衛福部新營醫院骨科林孝儒醫師表示,骨質流失是隨著年齡老化必然會面對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骨質疏鬆已經是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重要疾病。依照台灣平均壽命計算,約1/3台灣婦女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肢骨折,其風險高於乳癌、卵巢癌和子宮癌;男性也有1/5的風險,且風險高於前列腺癌。請注意以下4個危險信號1.身高跟年輕時相比少4公分。2.體重過輕、BMI小於18.5或年紀減體重小於10。3.站著的時候,頭枕部與牆壁的距離大於3cm。4.肋骨下緣與骨盆小於2cm或是一指幅。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骨折後,約50%患者會發生第二次骨折,而每次骨折後,再出現新骨折的風險呈指數形式增高。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同時具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腦中風、巴金森氏症、器官移植、癌症、腎臟透析患者,髖部骨折風險相對增加。年長者髖部骨折 一年內死亡率11.2~18%依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之死亡率女性約為11.2%,男性則高達18%,死因以長期臥床引發感染為主。「預防重於治療!」林孝儒建議,民眾可以改善日常生活行為,戒菸、戒酒和減少含咖啡因飲品,去除危險因子、增加鈣和維生素D3攝取量、從事荷重運動、肌力增強運動和平衡訓練,強化骨量和體能並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使用防護設施,以防骨折。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