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最近經常會背痛,很不舒服。」身材削瘦60多歲的王女士用手挺著背抱怨。王女士已經停經,體重也過輕,顯然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林信惠為其安排脊椎X光攝影,以及DXA骨密度檢查,結果發現,王女士的脊椎已有2處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小於-3.0,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且符合健保藥物給付條件,經過半年多的治療,患者覺得背痛有改善,也有助於降低未來骨折的風險。
「醫師,我最近經常會背痛,很不舒服。」身材削瘦60多歲的王女士用手挺著背抱怨。王女士已經停經,體重也過輕,顯然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林信惠為其安排脊椎X光攝影,以及DXA骨密度檢查,結果發現,王女士的脊椎已有2處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小於-3.0,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且符合健保藥物給付條件,經過半年多的治療,患者覺得背痛有改善,也有助於降低未來骨折的風險。
談到「維生素D」許多人大概直覺聯想到對骨質疏鬆有幫助、能促進腦部健康,但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團隊最新研究指出,長期補充維生素D對於阿茲海默症患者,反而會加劇大腦病變,對失智症患者也增加了死亡風險。大大顛覆了大眾的既定印象。
高齡長者罹患骨質疏鬆症,常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突然過猛外力,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不僅引發嚴重的疼痛、無法行動,更可能長期殘疾,甚至死亡。但骨質疏鬆症該如何預防?有哪些危險因子呢?
90歲邢奶奶患心臟病、三高、慢性貧血、耳朵重聽,去年跌倒造成右下肢疼痛酸麻,逐漸難以行走,前往2家醫學中心看診,醫師都考量她年事已高,請她復健,不要手術,但幾個月下來復健無效,只能坐輪椅,她和兒子商量後仍決心開刀,最後由衛福部彰化醫院脊椎神經外科主任賴肇康聯合多科醫師會診後,進行微創脊椎手術。
近年來疫情影響,居家辦公、在家活動機會增加,戶外活動減少,導致許多人腰酸背痛、下肢麻木無力而上門求診。醫師指出,不良姿勢及欠缺身體肌肉訓練,常常是退化、骨質流失的潛在危險因素。若能夠適當調整生活習慣及鍛鍊核心肌群,能減少疼痛及就醫的機會,也降低到院感染風險。
近年掀起的氣泡水熱潮,不僅商店架上琳瑯滿目,許多家庭也添購氣泡水機在家中自製,免去不環保的寶特瓶,又能多喝水,在炎炎夏日成了補充水份的新選擇,許多人都喜歡氣泡水,比起白開水多了微酸味道和氣泡的清爽口感。
過去幾個月以來,台灣COVID-19確診個案愈來愈多,老人與幼童仍舊是這一波高風險關注的重點,從每日中重症與死亡的個案來看,60歲以上老人,以及沒有打滿3劑疫苗的個案,還是佔中重症案例當中最大比例。
骨質疏鬆是許多年長者都會遇到的問題,其中鈣與維他命D的補充劑是一般人常見預防骨質疏鬆的方式,但是根據最新研究卻顯示,若本身有主動脈狹窄(Aortic Stenosis)問題,卻同時補充鈣加上維他命D,反而可能增加致死風險,到底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