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照顧骨質別怕曬!補維生素D防骨鬆

照顧骨質別怕曬!補維生素D防骨鬆#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全球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也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如沉默殺手,50歲以上女性平均每3位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男性則是每5位就有1個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因為骨質疏鬆症是一個沉默的疾病,無聲無息、沒有徵兆,然而國人對於骨鬆的疾病意識並不高,往往發生骨折後才驚覺骨鬆已找上門。骨質疏鬆警訊 易被誤會普通腰痠背痛約1/3的女性及1/5的男性,一生中會發生至少一次的「骨質疏鬆骨折」如脊椎體、髖部或腕部的骨折。骨質疏鬆症狀不明顯,背部彎曲駝背、出現瀰漫性慢性背痛、背部痠疼、無法仰睡、微小動作就導致骨折、起床時背部及腰部疼痛、向前彎腰的姿勢會感到痛苦不堪,都是骨鬆的癥狀,然被民眾視為普通的腰痠背痛,容易忽略骨鬆警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高田提醒,臨床上只有1/3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被發現,下一步馬上就要面臨死亡性的髖部骨折,建議高危險族群應該定期就醫檢測骨密度,若經醫師評估屬於骨折高風險,建議應積極接受治療與定期追蹤回診,更希望藉由及早治療骨質疏鬆症,減少未來的致命性髖部骨折。曾骨折過 再度骨折的機率是2倍林高田醫師強調,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最新調查,估計有8成骨鬆高風險族群未就醫預防或治療骨鬆,因為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民眾也就沒有警覺。然而骨質疏鬆症從年輕開始到老年都必須及早養成疾病意識,若父母曾發生過骨折,尤其是髖骨骨折,則子女罹患骨質疏鬆症風險也會提高;曾發生骨折再度骨折的機率是没有骨折過的人2倍,不可不慎。服用類固醇藥物骨骼也會較脆弱,而停經的婦女、切除卵巢或女性在45歲前更年期就提早報到,因賀爾蒙影響也是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需定期檢測、避免發生骨折。日曬、多補充鈣質飲食 照顧骨質除了檢測,照顧骨質應從日常著手。林高田醫師建議,日常均衡飲食才能維持骨骼肌肉系統建康,鮮奶、優格、起司等乳製品都是優質鈣質來源,多日曬也能活化身體維生素D、強化鈣質吸收。負重運動則可以強健肌肉、增加骨質密度,改善身體協調與平衡、減少跌倒和骨折的風險。林高田醫師強調,骨骼健康關乎老年時的行動能力,應在年輕時養成正確的骨質疏鬆疾病意識,愛自己從用心呵護骨骼開始,預約更年期後的活躍行動力與健康!

「骨鬆」隱形殺手 這9族群風險高

「骨鬆」隱形殺手 這9族群風險高#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0歲的黃奶奶某次扶起在家跌倒的先生後就腰痛不適,一開始以為是拉傷休息就好,但下背痛持續長達2個多月,每天翻身或起床、走路或拿起稍微重的東西都會導致嚴重疼痛,疼痛導致黃奶奶睡眠品質、行動能力變差,生活品質嚴重下降。就醫經胸腰椎X光、骨質密度檢查後,才發現胸椎第12節及腰椎第1節壓迫性骨折,且已患骨質疏鬆症。經胸腰椎骨水泥灌注手術治療後,疼痛有改善,但骨質疏鬆症需要搭配骨鬆藥物長期治療及追蹤,才能避免骨密度變差及再次骨折。不要輕忽骨質疏鬆症,積極篩檢、及時治療,千萬別骨折後才知道骨質早已疏鬆。髖骨骨折20至25%一年內死亡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謝明家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2大流行病。在台灣,因為骨質疏鬆症高盛行率,髖部骨折發生率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骨質疏鬆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並在65歲開始驟增,女性百分比至少高出男性1倍以上,主要因為女性經歷荷爾蒙變化。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50歲以上的人群中,多達1/3女性和1/5男性會因為骨質疏鬆問題而易導致骨折。骨折會引起嚴重的疼痛、無法行動和長期殘疾,其中又以髖骨骨折為最嚴重,因為一旦發生髖骨骨折,往往需要他人輔助照護,也喪失行動自主權,更嚴重的是約20至25%機率在一年內死亡。由於骨質疏鬆症並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民眾都是發生骨鬆性骨折後,才驚覺自己有骨質疏鬆的問題。7成骨鬆骨折患者未曾接受過骨鬆治療,因此骨質疏鬆症常被稱為隱形的殺手。父母患病、年過50婦女 骨質疏鬆高危險群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群包括(1)父母有骨質疏鬆症或駝背症狀者、(2)年過50歲或已停經進入更年期的婦女、(3)體重過輕、(4)連續服用類固醇超過3個月,(5)或長期服用胃藥(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及抗癲癇藥物、(6)有甲狀腺或副甲狀腺機能亢進、(7)有喝酒或抽煙習慣、(8)避吃奶類製品又不使用鈣片、(9)及每天日照少於10分鐘又無攝取維生素D補充劑者。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主任謝承樸提醒,一旦確定骨質疏鬆症應該積極治療,避免骨質持續疏鬆脆弱造成傷害。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方式包括下列幾項:1) 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藥物非常多種,有口服型態、針劑類型,藥物使用頻次,健保給付標準也各有不同,藥物使用須經由醫師診斷及確認骨質疏鬆症成因及分類後,才能選擇合適藥物,民眾切勿自行服藥。2) 預防跌倒/根據統計,超過5成的骨質疏鬆症患者都是在住家環境發生骨折。建議住家地板保持淨空,浴廁加裝扶手及貼上防滑貼,房間、走道及浴室的燈光應明亮,夜間時有適當照明,避免視線不良而跌倒。3) 適量運動/適度運動可增加骨質,更有助體內鈣質的保留,建議進行緩和運動例如慢跑、健走等,還可搭配增加肌力和平衡感的運動,如游泳及太極拳。適度曬太陽還可以幫助體內維生素D合成,維生素D是幫助鈣質吸收的重要營養素,缺乏維生素D鈣質便無法被吸收,吃再多鈣質也無助益。4) 均衡飲食/適度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平時攝取足量鈣質,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牛奶及乳製品、海鮮及海產類植物(如小魚、吻仔魚、海帶、海藻類)、豆類及綠葉蔬菜(如豆腐、豆干、黃豆、芥藍菜、莧菜等)。另外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質吸收,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鮭魚、金槍魚、鯖魚等。5) 定期骨質密度檢測/骨質密度檢測可以評估治療反應及效果,做為藥物治療調整的依據,一般而言,接受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持續1至2年後才會再次進行骨質密度檢測,確認治療效果。

骨鬆如沉默疾病 醫師教保骨撇步

骨鬆如沉默疾病 醫師教保骨撇步#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年紀愈來愈大,骨質流失容易導致骨質疏鬆問題,但許多老人家卻不自知,往往跌倒骨折後才發現。骨科醫師將教導大家預防骨質流失及保健骨頭的方法。骨質疏鬆症如沈默疾病 往往骨折才發現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副騰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沈默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常因跌倒而造成骨折甚至死亡。雲嘉南地區老年人居多,不少務農老人家認為自己身體力壯、骨頭「勇健」,直到摔倒、撞到後導致骨折,才知道自己有骨質疏鬆問題。大林慈濟醫院骨質疏鬆中心主任謝明宏說明,骨頭每天都會流失及新生,當流失大於新生速度時,骨頭的度就會降低,就像花錢速度比賺錢快,很快將骨頭銀行掏空。唯有健康脊椎才能支持身體,預防骨鬆,也才能避免發生骨折的危險。停經後婦女、超過50歲男性為高危險群停經後婦女、超過50歲男性,發生骨質疏鬆症可能性較高,其中因骨鬆而骨折的比例約女性每3人有1人、男性每5人有1人。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或腎臟病等疾病引起的骨質疏鬆症,過瘦、鈣質不夠、少運動、菸酒習慣等,也都容易造成骨質疏鬆問題。謝明宏醫師提醒,要延緩骨質疏鬆發生,除了均飲食衡,鈣質攝取充足,應從日常的飲食和運動做起。適當運動可改善血液循環,增加骨骼血液流量和增強骨骼耐受力,也應避免喝酒、吸菸。若是明顯骨質疏鬆的病人,更應避免負荷重物、彎腰,同時防範跌倒,以免造成骨折。

骨鬆、關節退化分不清?物治師來解惑

骨鬆、關節退化分不清?物治師來解惑#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膝關節是人體中很重要的承重關節、也是最大最複雜的關節,不但使用率高,也經常曝露在受傷危險下。現今醫療資訊豐富,從電視網路、報章雜誌取得都非常容易,近年越來越多人積極尋找保護膝蓋的治療方式,然而觀念真的正確嗎?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 病因、治療方式大不同「走路膝蓋卡卡、上下樓梯會痛」,訴說的症狀較傾向退化性關節炎;「膝蓋常疼痛,自行吃鈣片補充」,即便真的是退化性問題,一般是「軟骨」磨損發炎,鈣片只能補充「硬骨」營養而無用。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物理治療師何佳洋提醒,民眾若是從字面解讀,容易混淆專有名詞,其實這「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2種疾病的病因、症狀相差很多,治療方式更不同!錯誤觀念不但白花錢、錯過治療時機,還可能暴露在危險中。骨質疏鬆如沉默疾病 症狀易被當做老化現象骨質疏鬆症為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密度下降,疾病症狀不顯著,例如背痛、駝背、變矮等,容易跟老化現象重疊,常常骨折才發現,被稱作「沉默的疾病」。然而30歲左右骨質就可能開始流失,偏食缺鈣、少運動和曬太陽更加劇,已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2大流行疾病,若造成髖骨、脊椎骨骨折,致死率並不亞於乳癌或是中風。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一般透過骨質密度檢測是否低於標準值。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基因、代謝因素,也可能因過量使用,導致關節磨損、組織增生,好發年長、女性、肥胖、勞力工作、激烈運動或曾有關節受傷病史的族群。疼痛是最顯著的症狀,從關節僵硬腫脹、活動受限,後期可能長骨刺、軟骨磨損而加重發炎,久站、走路不適,嚴重甚至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睡覺都不舒服。退化性關節炎的診斷,需透過X光判讀是否有關節腔狹窄或骨刺生成。退化性關節炎包括侵入治療、飲食、物理治療骨質疏鬆的治療除了以藥物減緩症狀,非藥物治療可藉由平時注意3大點:「飲食、運動、預防跌倒」。飲食首重鈣質及維生素D攝取,為了有效吸收維生素D還必須有足夠日曬量;運動著重在規律承重和肌力訓練,物理治療師會依個人的生理、服藥狀況,規劃適當的運動方式、強度以及指導。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包括侵入性治療、飲食及物理治療。侵入性治療包括藥物、關節腔注射玻尿酸增加潤滑效果、還有PRP治療,嚴重者可能須接受關節置換手術;飲食則可以多補充葡萄糖胺和軟骨素營養品;物理治療除了常見儀器、徒手治療,輔具選擇、居家衛教和運動設計更重要,物理治療師需根據關節活動度、肌力、肌耐力、柔軟度甚至心肺耐力給予適合的運動處方。何佳洋物理治療師表示,兩者治療目標都並非治癒疾病,而是藉由整合性的臨床處置,避免更多傷害、改善症狀或減緩疾病進程。預防勝於治療,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近年都有年輕化趨勢,絕對不可以掛上老年疾病的標籤。如果本身是高風險對象或疾病初期,擁有正確資訊、及早介入治療,才能確保日後生活質量!

沒摔倒卻腰椎2骨折!嚴重骨鬆惹禍

沒摔倒卻腰椎2骨折!嚴重骨鬆惹禍#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歲的阮楊女士6月初在家突然劇烈腰痛,沒摔倒也沒撞到,卻從後腰痛到前腹整整4天,坐、躺都不舒服,甚至引起多日便秘,就醫檢查發現竟然是骨質疏鬆造成。許多人都認為骨質疏鬆症患者只要盡量避免跌倒或摔傷,就可遠離骨折風險,但其實骨質疏鬆患者就算沒有跌倒,稍微改變姿勢或彎腰,都有可能引起骨折,甚至帶來劇烈疼痛!嚴重骨質疏鬆症 腰椎竟2處骨折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鍾偉安表示,阮楊女士疼痛指數評估高達8級,直逼生產痛。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儀執行骨質密度檢測,一般正常骨質為T值大於或等於-1.0,T值介於-1.0~-2.5間為骨質不足,T值為-3.0則是嚴重骨質疏鬆症。阮楊女士骨質密度竟為-4.0,骨質流失狀況相當嚴重。接著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為嚴重骨質疏鬆造成的腰椎第一、二節骨折。阮楊女士腰椎共有2處骨折,且開始出現水腫,尤其第一腰椎椎體被壓迫到只剩1.5公分。跟家屬討論評估後決定在第一節腰椎骨折處施行「微創椎體矯正支撐術」,利用千斤頂撐起崩塌碎掉的骨頭,將椎體撐高復位後,再注入骨水泥。微創彈性骨水泥灌漿術 適用骨鬆致壓迫性骨折接著在第二節腰椎進行「微創彈性骨水泥灌漿術」,同樣藉由X光影像的導引注射彈性骨水泥至椎體,彈性的樹脂人工骨水泥可快速由注射針頭前端呈現圓周狀擴散、有效用來穩定椎體及填充骨折縫隙減緩疼痛,且彈性骨水泥富含彈性不易滲漏,效果佳、傷口小,是骨質疏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的重要治療方式。阮楊女士手術結束後,當天下午就可穿上背架自行活動步行,疼痛恢復7至8成,住院2天不需復健就能出院。術後則要穿上背架至少3個月到半年,每個月回診配合進一步的骨質疏鬆治療即可。逾50歲、停經女性 骨質疏鬆症高危險群鍾偉安醫師提醒,如果年紀大於65歲的婦女,突然出現不尋常疼痛,就算沒有創傷跌倒,都有可能是嚴重的骨質疏鬆引起!曾有病例70歲婦人上完廁所,只是在馬桶上轉身拿衛生紙,立即引發劇痛;另一名56歲婦人坐船去澎湖玩,因海浪搖晃,回來痛不欲生,這些病患也都是利用微創灌漿手術改善疼痛。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族群為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及停經女性,尤其女性盛行率高達10.75%,是男性的近2倍。建議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測,避免發生骨折影響生活機能。

小松菜防骨鬆 鈣含量高達牛奶2倍

小松菜防骨鬆 鈣含量高達牛奶2倍#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要顧骨本一定要補鈣,醫師進一步解釋,鈣質是鞏固骨骼及牙齒的主要來源,也具有促進肌肉收縮、心臟跳動、血液凝固等作用,是體內極為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如果長期未攝取足夠的鈣質供給身體所需,便會使得鈣質和骨質流失,即為「骨質疏鬆」。68 歲的王媽媽平時保養得宜,加上個頭嬌小,外表看起來像個 50 多歲的貴婦,不少人更直誇她是美魔女。某日她和姊妹淘相約爬山,沒想到下山時不小心踩空,跌了一跤,卻疼得站不起來,一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骨折,而且醫生還跟她說,她有嚴重的骨質疏鬆,讓她不禁感嘆自己真的是一把老骨頭了!患病比例女多於男骨質疏鬆有「健康的沈默殺手」之稱,在台灣,65 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 9 人即有1人患有骨質疏鬆症;而 75 歲以上的銀髮族,則是每 4 人中就有 1 位深受骨質疏鬆所擾。性別比方面,則是女性明顯高於男性。其中,更有近 4 成的女性在更年期過後,就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要顧骨本一定要補鈣,醫師進一步解釋,鈣質是鞏固骨骼及牙齒的主要來源,也具有促進肌肉收縮、心臟跳動、血液凝固等作用,是體內極為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如果長期未攝取足夠的鈣質供給身體所需,便會使得鈣質和骨質流失,即為「骨質疏鬆」。根據統計,孩童的鈣吸收率可高達75%,成人對鈣的吸收率約為20 ~40%,年長者對鈣的吸收能力則更低。配維生素K更有效不少深綠色蔬菜都富含鈣質,如菠菜、小松菜等,其中,最近很夯的小松菜其鈣質含量還是牛奶的2倍呢!營養師指出,其實很多深綠色蔬菜都富含鈣質,但整體的吸收率較不佳,建議可搭配富含維生素K的蔬菜一起食用,因為維生素K就是負責將血液中的鈣質轉換成為骨質的重要元素,所以除了多吃深綠色蔬菜,同時也應多吃含有維生素K的蔬菜,例如高麗菜、大白菜、花椰菜、莧菜、四季豆等,都有助於增加鈣質的吸收率,以強化骨本。營養師建議,因為維生素K為脂溶性維生素,如需料理富含維生素K的蔬菜時,可選用如快炒等方式,搭配油脂的攝取,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沒少吃卻持續變瘦?恐怕已患肌少症

沒少吃卻持續變瘦?恐怕已患肌少症#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過花甲之年的老張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但每每美食當前,老張總是多吃幾口,也因此血糖和血壓的控制況狀不甚理想。近來,初體驗悠閒退休生活的老張,每天都開心睡到自然醒,偶爾和老婆還有三五好友到處品嚐美食,這一日,在朋友聚會上,好友看到老張身形消瘦不少,忍不住半開玩笑地問老張說:「你偷偷在減肥嗎??怎麼越吃越瘦了?」老張回到家洗完澡後,想起了好友的玩笑話,便半信半疑地站上了體重計,沒想到自己真的瘦了4~5公斤,老張仔細回想近日飲食,並沒有異常之處,擔憂身體出了狀況的他,隔天便急急忙忙來到醫院,想進行詳細檢查。醫生在為老張進行檢查後,發現老張是罹患了「肌少症」。蛋白質攝取、運動量不足 加速肌肉流失據臺灣骨鬆年會調查,50歲以上青壯年族群,有超過4成5的人深受肌少症所擾,65歲以上的銀髮族,更是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肌少症。醫師指出,每個人都會因年齡增長而造成肌肉量減少,但流失的速度則是因人而異。多數肌少症患者都是因缺乏蛋白質攝取,加上運動量不足,或是營養不足、罹患慢性病等,而加速肌肉流失,罹患肌少症容易導致四肢無力、平衡變差,若本身已有骨質疏鬆問題,更是骨折高風險族群。肌少症初期症狀 體重減輕、握力下降老張急忙問醫生說,到底怎樣才能夠知道自己是否罹患了肌少症呢?醫師進一步說明,肌少症初期,許多患者會出現體重減輕、握力下降的症狀,一般來說,如果飲食習慣沒有明顯改變,但體重卻減輕達5%,很可能就是肌少症的徵兆。此外,也有許多人開始會出現無法手提重物或是擰不乾毛巾,這時候也需要多加注意,如延誤了治療時機,則會慢慢出現行走困難、行動吃力,甚至是反覆跌倒等情況。醫師提醒,肌少症的治療以勤運動和營養均衡為準則,建議老張應該要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每周至少運動3次,此外,飲食方面也需要多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不要過度暴飲暴食,均衡的飲食才能夠提供身體所需的養分,讓自己頭好壯壯!(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中醫治療骨質疏鬆 「補腎」加強吸收

中醫治療骨質疏鬆 「補腎」加強吸收#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更年期還有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就是骨質疏鬆,上了年紀的人,因髖關節骨折而致死的機率甚至比癌症還高。女性過了三十五歲,骨本會隨著年齡慢慢的減少,所以鼓勵女性在三十五歲前一定要存夠骨本。更年期後鈣質吸收變差 腰痠背痛、易骨折骨質疏鬆一開始是不會有感覺的,直到常常感到腰痠背痛,背越來越駝,而且每次量身高都變得越來越矮,才會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骨質疏鬆嚴重的話,有可能打個噴嚏、輕微跌倒,就會造成不小的意外,所以上了年紀的女性一定要特別小心,尤其居家安全措施必須做好。女性隨著更年期的報到,動情激素減少,會造成骨骼中鈣質的析出,而且降低維生素D的活性。偏偏這個年齡腸胃道吸收並不如年輕,即使吃一樣的食物,對於鈣的吸收也沒有那麼好,導致骨質密度減少,就會越來越疏鬆,造成腰痠背痛等現象。如果用影像學去看骨質疏鬆的骨頭,會發現中空而且疏鬆,就跟海砂屋一樣,其實是骨頭因疏鬆而變薄、變脆弱,並且容易造成骨折。中醫的治療對策 補腎左歸丸、右歸丸、龜鹿二仙膠中醫稱骨質疏鬆為「骨萎」,由於腎主骨,因此骨萎除了與腎氣衰竭有關,也與任督二脈衰竭相關。一般人往往有個錯誤的迷思,以為面對骨質疏鬆問題,只要不斷補鈣就好,許多老人家也會吃維骨力來避免骨本流失。事實上如果腎氣沒有調節好,那麼再好的保健食品都吸收不了,所以腎氣一定要充足。腎為先天之本,補強之後,後天的氣血循環才會好,並且發揮真正的功能。中醫對於骨萎的治療重點就是補腎,藥材上常常會使用補腎的左歸丸、右歸丸、龜鹿二仙膠,補脾胃氣血的八珍湯、六君子湯。保健食品當然可以吃,但同時調節腎氣,才能讓吸收更好。因此除了葡萄糖胺或維骨力等保健食品外,建議從補充腎氣著手,例如龜鹿二仙膠、杜仲、獨活、肉蓯蓉、熟地、大補精髓,可促進成骨細胞增殖,抑制破骨細胞活性,並且經由腎氣系統的提升,補充全身的骨本。(本文摘自/時療/平安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