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防骨鬆 每日晒太陽15分鐘

防骨鬆 每日晒太陽15分鐘#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骨質疏鬆現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代名詞,許多產婦、停經婦女、年輕上班族若長期維持同一姿勢,久坐不動、常駝背、走路低頭,也會提早有骨質疏鬆的問題,發生骨折之前並不會有明顯徵兆,一般人會以為樓梯爬不動、容易喘只是因為年紀大的症狀,忽略了治療骨鬆的最佳時機。日晒、無障礙設施、服藥、手術另外,孩童喜歡攝取油炸食物,不僅可能造成兒童肥胖,更重要的是會影響鈣質吸收,可能導致兒童高血壓,未來也可能會有慢性病潛在風險,骨質風險可能會增加,想要改善骨質疏鬆,有5方法能夠嘗試:1)    健康的生活習慣 /養成規律的運動,達到每週3次、每次30鐘的頻率來增加肌力,或是學習打太極拳增加平衡感,每天早晨或傍晚至戶外曬太陽10~15分鐘,增加維生素D的生成,以幫助鈣質吸收,飲食要均衡,維持良好體重。2)    居家設置無障礙設施 /無障礙設施不是公共場所的專利,居家環境中更需要完備的設施,由於老人跌倒的地方多是浴室、廁所和廚房,因此明亮的燈光、扶手、矮床、沐浴椅、無階梯等都是預防老人跌倒的必要設施。3)    適度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 /鈣質的每日攝取量建議青少年為1200mg、成年人為1000mg,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51~70歲的民眾為400IU,超過70歲則需要700~800IU,另外,由於女性在35歲之後,骨量會逐漸走下坡,因此建議女性朋友要適度的補充鈣質,以降低未來骨折的風險。4)    服用減緩骨質流失藥物 /有口服及注射2種,有1天、1周至1個月服用1顆藥的形式,或者3個月1次的注射針劑,適合婦女停經後及老化性骨質疏鬆症使用。5)    手術治療 /如不慎跌倒骨折,應盡早接受手術治療以解除疼痛,並且避免長期臥床,才能減少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 

骨鬆傷害大 2/3好不了

骨鬆傷害大 2/3好不了#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84歲的婆婆在家裡的浴室滑倒,家人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室,經X光檢查發現為右側髖骨骨折,根據大千綜合醫院統計,今年每月平均就有15件類似的狀況發生,而造成老人骨折的元凶就是跌倒,年紀大了容易一摔就骨折,骨質疏鬆在老年人跌倒的原因當中,占有很大的因素。平衡感較差、肌力減退、藥物干擾大千綜合醫院執行長、骨科醫師陳進堂表示,老人因為平衡感較差、肌力減退、慢性病、藥物干擾或缺乏無障礙設施等因素,容易發生跌倒的情形,加上多數老人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問題,更大大增加骨折的危險性。髖部骨折 1年內死亡率達20%一般來說,跌倒時用手撐,容易造成手腕骨折,若髖部著地則會造成股骨近端,如股骨頸、股骨轉子間、骨盆等部位骨折,跌坐在臀部時,最常見的就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其中髖部骨折的患者在開刀及復健治療後,能完全回復功能者僅有1/3,不僅造成患者身體活動功能的障礙,更有數據指出,髖部骨折後1年內的死亡率高達15~20%。無障礙環境、骨骼保健 預防骨折骨質疏鬆稱是老年人的隱形殺手,為了預防老人骨折的狀況發生,需將重點擺在預防跌倒及治療骨質疏鬆,老人骨折後常因疼痛影響睡眠及食慾,使得各種併發症隨之而來,不只造成生命威脅,也讓家庭帶來極大的負擔,因此平常做好無障礙的居家環境和骨骼保健,是預防老人骨折的不二法門。

「老」是摔跤 逾75歲易骨鬆

「老」是摔跤 逾75歲易骨鬆#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80歲的老奶奶,因長期骨質疏鬆,不小心跌倒後造成脊椎部位壓迫性骨折,傳統的手術,傷口大、流血多、復原時間長,對老年人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後透過經皮椎體成型微創手術的治療,傷口僅有針孔小,復原情況佳,成功解除了老奶奶的病痛。逾65歲婦女 50%以上有骨質疏鬆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龔煥文表示,隨著高齡人口逐漸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人口也隨之增長,根據統計,65歲以上婦女50%以上有骨質疏鬆問題,而75歲以後更高達90%,骨質疏鬆症沒有症狀,一般人不易察覺,如果摔倒或跌跤則容易產生骨折,好發部位除了手腕、髖關節之外就是脊椎位置。爆裂性骨折 下肢麻痛、癱瘓脊椎壓迫性骨折在急性期會產生劇烈疼痛,主要症狀是背痛,倘若壓迫至神經,則稱為爆裂性骨折,會造成神經學症狀,包括下肢麻痛、無力、癱瘓,大小便無法控制等症狀。傳統的保守治療方式為臥床休息,約需3個月以上,骨折處癒合後,疼痛才會緩解,但被壓扁的椎體無法恢復,可能造成酸痛後遺症。傳統手術失血多、併發症多龔煥文醫師進一步說明,如果保守治療無法緩解疼痛或骨折狀況持續惡化,就必須考慮手術治療,傳統手術使用螺釘做長節的固定與脊椎融合,缺點是傷口大、失血多、手術時間長、對年紀大或身體不好的老人負擔較重,術後的併發症也較多。經皮椎體成型術 傷口小經皮椎體成型術的手術時間非常短,骨水泥只要10分鐘就會完全硬化,大多數患者手術完畢,麻醉消退後,即能感受到疼痛減輕,效果十分良好,有的患者術後甚至可以直接回家休息,微創手術能有效減輕疼痛,併發症少,傷口僅有針孔小,後續復原情況佳,是目前治療壓迫性骨折的最好選擇。

哺乳恐骨鬆 醫師:多曬太陽

哺乳恐骨鬆 醫師:多曬太陽#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哺乳媽咪可別疏忽鈣質補充!台大醫院就發現5、6位年輕媽媽因為哺育母乳,竟然導致骨鬆案例,中醫師則是呼籲要多曬太陽,才能預防骨質疏鬆,而且想要使乳汁分泌充沛,可以服用中藥來改善。 維他命D不足容易流失鈣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黃浩瑞表示,婦女哺乳其實不易造成骨質疏鬆,因為女性生產之後,荷爾蒙會自行調整,並不會使其在危險情況下;反倒是不運動,不曬太陽,反而會因為維他命D不活化,因此而使得鈣質容易流失。 生產之後荷爾蒙會調整黃浩瑞醫師指出,由於婦女在懷孕時,荷爾蒙會下降,致使骨密度也會降低,就好像更年期之後的情形;所以,都會建議孕婦要多補充鈣質;但是,一旦生產之後,荷爾蒙就會調整,就不致會有骨密度降低的問題。 乳汁分泌不足要養胃 乳腺不通要疏肝然而,對於哺乳婦女乳汁分泌不足的問題,則是有中藥可改善,黃浩瑞醫師進一步指出,哺乳婦女若是有乳汁分泌不足的問題,代表腸胃吸收也不好,要養胃可吃桂枝湯與四君子湯;另外,若是有肝疏通不好的問題,會有乳腺不通暢,則是要疏肝可以吃茴香菜和蛤蜊,可以刺激乳腺分必乳汁。(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呷老倒縮? 是骨質疏鬆啦!

呷老倒縮? 是骨質疏鬆啦!#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呷老倒縮」是許多老年人常開的玩笑,年紀大了之後,駝背的問題不僅造成身高倒縮、身形佝僂,導致行動不便、走路也變得更緩慢,骨質疏鬆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受身體其他各因素的影響,導致骨質開始流失、骨密度降低,如果沒有即時補充鈣質、注意營養,就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的併發症。日晒、規律運動 能夠強化骨骼近年來骨質疏鬆的年齡層逐漸下降,現在年輕人飲食習慣改變,外食比例高,高脂、高鹽食物不只會造成腎臟負擔,更會影響鈣質吸收,醫師表示日晒、規律的運動能夠強化骨骼,另外,定期進行骨質密度的測量,也能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降低未來骨折的風險。骨質流失 導致骨頭變薄變脆南投醫院副院長鄭明德表示,骨質疏鬆是因為骨質的流失,導致骨頭變薄變脆,骨質疏鬆不太會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往往等到駝背、身高變矮甚至是骨折才發現事態嚴重,且骨質一旦流失便很難再恢復,因此預防很重要,建議民眾應定期進行骨密度的檢查,保障健康。1次骨折後 有4成機率發生第2次老人一旦發生第1次骨折,就會有4成機率發生第2次,因此平時要作好骨骼保養,定期測量骨密度,平時可以多到戶外進行運動,因為日晒可以幫助身體獲得微生素D,維生素D能幫助身體有效吸收鈣質,保住骨本,而運動能夠強化骨骼健康,更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攝取高鈣食物,來遠離骨質疏鬆症。

頭歪、兩肩抽痛 頸椎骨折惹禍

頭歪、兩肩抽痛 頸椎骨折惹禍#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3歲的李先生多年來飽受僵直性脊椎炎之苦,前陣子在工作時幫忙同事拉樹藤,事後覺得頸椎痠痛,當晚頸部延伸至兩肩不斷抽痛,頸部延伸雙肩胛疼痛加劇,就醫後進行電腦斷層檢查,醫生告知頸椎第6/7節交界處骨折,因頭部的重量將骨折的地方拉開,導致頸椎上下錯位,開刀困難。下巴越靠近胸前 頭歪向右側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簡瑞騰表示,病人之前雖做過2次腰椎矯正術,卻仍殘留明顯頸胸椎後凸(駝背)變形,這次更因頸椎骨折後變形日益嚴重,下巴越來越靠近胸前,且頭歪向右側,X光檢查發現骨折處明顯前後錯位,核磁共振檢查更顯示脊髓神經受到壓迫,需手術以搶救神經並矯正變形。藉外固定器 微調「最佳角度」今年6月中,全身麻醉後,先架上俗稱halo vest(頭環背心)的頸椎外固定器,然後從頸椎後方行「V字形椎板截骨術」,並利用頸椎6/7節骨折處為支點,小心翼翼的把已經前後打斷的頸椎扳開並拉直,得到部分矯正,過程中需嚴格控制出血、並隨時注意脊髓神經有無受到壓迫或拉扯。之後在病房再藉由3次外固定器的「微調」(拉直及轉正),並反覆與病人再三確認「最佳角度」,包括站立可直視前方、坐著時可舒服的寫字及使用電腦、手機。若過度矯正,視角會朝天而影響日常生活,矯正量不夠則容易導致變形復發。頸部痠痛、活動有咔咔聲 盡速就醫這類病人關節雖黏連僵直,但骨質卻異常疏鬆,輕微拉傷或跌倒就容易骨折,此種骨折常因普通X光顯影不清楚而誤診,導致骨折癒合不良、變形加劇甚或造成神經壓迫,建議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一定要勤做復健、避免不正常姿勢或外傷跌倒,若有異常的頸部酸痛,或身體活動時有咔咔聲,應到醫院做詳細檢查。

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補對方向才給力!

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補對方向才給力!#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難免會發生「關節卡卡」的現象,有些人以為是骨質疏鬆了,也有人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不免各種「補骨」食品樣樣來,但如果從一開始就「補」錯方向,豈不代表於事無補?因此許多人不免開始好奇,這兩種上了年紀後才有的骨骼病症,到底該怎麼區分呢?骨鬆為無聲疾病 退化性關節炎病徵明顯骨質疏鬆通常是指骨頭密度變鬆,內部骨質變為單薄,產生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也因往往在骨折前沒有明顯症狀,因而被稱為「沉靜的疾病」。若有局部遍佈全身的腰酸背痛、身高明顯變矮以及脊椎或關節變形等症狀時,就可能是骨質疏鬆所發出的警訊!而台灣罹患骨質疏鬆的年齡層逐漸年輕化,除了不正常飲食習慣外,熬夜、不當減重都是影響骨質提早流失的重要因素。而「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般中老年人常見的膝關節疾病,由於年齡漸長,加上長期過度站立或蹲姿,使得關節軟骨加速磨損,產生發炎、紅腫熱痛或關節腔變窄、軟骨鈣化成硬骨(俗稱長骨刺)等結構性病變,造成膝關節功能受損。常見的病徵有無法上下樓梯、走不久、無法久站;下肢無力、柔軟度不夠、走路容易喘等,對於喜愛進行登山、健行等活動的退休人士是個相當大的困擾。軟骨增生?吃鈣補鈣? 預防疾病各有招!許多研究報告顯示,退化性關節炎初期則可透過葡萄糖胺,讓軟骨增生以減低軟骨的磨損,到中後期就可能得施打玻尿酸或更換人工關節。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則應多曬太陽及攝取小魚乾、深綠色蔬菜,補充維他命D及鈣質,尤其亞洲地區年過30歲以上的女性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民眾應定期做骨質密度檢測,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同時也呼籲大眾,健康的身體維繫於良好的骨關節系統,上了年紀的人除了應認真檢視自己遇到的是骨骼或關節問題,在平時保健上,更應同時兼顧骨骼、肌肉與關節,三者保養缺一不可,才能維護骨頭好活力,「走」得更長久!(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騎單車秀肌耐力?先顧好膝關節

騎單車秀肌耐力?先顧好膝關節#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你也在瘋騎單車秀肌耐力嗎?前些時間柯P挑戰「一日雙塔」,從新北市富貴角到屏東鵝鑾鼻,全程520公里,挑戰的過程中遇到逆風、爬坡等狀況,這不僅挑戰體力、肌耐力,更是挑戰膝關節。到底騎單車會不會傷膝蓋?亞東醫院骨科廖伯峰醫師表示,假使民眾肌耐力原本就差,若一次不小心騎過度,很有可能造成膝關節的損傷。騎單車也會傷膝蓋?平日夜晚或週末假期,總是在腳踏車步道、河堤邊甚至是山區,都可以遇見三五成群的單車族,嘗試訓練自己的體能及肌耐力。不過,似乎很多人不知道騎單車也有可能會傷膝蓋,廖伯峰醫師說,其實要看年齡,也要看騎單車的時間與強度。如果今天是20、30歲的年輕人,騎單車當然沒有問題,不過若是中老年人,假使肌耐力原本就不太夠,一次騎太久的單車,或是坡度太陡、強度太強的話,的確有可能造成膝關節的損害。廖柏峰醫師就分享,自己的診間就曾出現騎單車騎到膝蓋受傷的患者,一問之下才發現運動前沒有先熱身,爬坡又又騎太久,結果膝蓋就受傷了。騎單車一次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騎單車怎樣的強度跟時間最適合?」廖柏峰說,正常來說,騎單車半小時內都還算可以,怕就怕有些人是一次騎太陡,時間一次就1、2小時,有些人甚至直接跑山,除非本身肌耐力就很好的人,否則一般人都會不太舒服,更何況是中老年人。廖伯峰建議,騎單車可以訓練肌力,是一項很棒的運動,建議民眾,騎單車先試騎平路,花個10分鐘先熱身一下,接著慢慢增加陡度,一次最好不要1小時最好;至於肌耐力不好的人,騎車時建議要戴護膝,保護膝蓋,若擔心負荷量太大,也可先騎定點單車,順了之後再上路。葡萄糖胺有助預防膝關節退化?「葡萄糖胺有助預防膝關節退化?」這個問題是許多退化性關節炎民眾都急迫想知道的答案,廖伯峰醫師說,葡萄糖胺是關節軟骨的重要成分,有研究發現,藉著補充葡萄糖胺可以幫助關節軟骨的新陳代謝,不過在臨床效果來看有的人症狀明顯改善,有的人沒感覺,目前研究可能與使用藥品級或食品級葡萄糖胺有關,站在醫學的立場,廖柏峰醫師說,「請民眾依自己的運動習慣及關節使用量來斟酌使用。」他接著說,自己的病患吃了葡萄糖胺後,有些人關節不舒服的問題真的有改善,活動也變得比較順暢,但有些人則感覺不明顯,所以,民眾不妨可以適度適量使用,假使試了發現有改善,建議就持續服用;但3個月後發現沒有效果,則需考量是否該停止服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