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

鉀離子暴衝威脅心衰竭患者!醫籲注意共病與用藥,同時掌握多元治療選擇

鉀離子暴衝威脅心衰竭患者!醫籲注意共病與用藥,同時掌握多元治療選擇#心律不整

一名80多歲心衰竭阿公,因膝蓋痠痛自行服用止痛藥,出現噁心、肌肉無力與呼吸困難等症狀,回診檢查發現心跳異常緩慢,血鉀高達6.5 mmol/L,腎絲球過濾率降到12 mL/min/1.73 m²、肌酸酐將近9 mg/dL、尿素氮超過 100 mg/dL,博仁醫院副院長康志森醫師指出,檢查數值明顯已是急性腎衰竭合併重度高血鉀,病況危急。康志森醫師說明,這類病人若不緊急處置,隨時可能心跳驟停。因此當時緊急安排住院連續透析,並搭配多重藥物治療,包括陽離子交換樹脂(SPS/CPS)、晶體鉀離子結合劑,以及短效胰島素(RI)加葡萄糖合併使用,才總算讓心臟功能穩定下來,成功撿回一命。 鉀離子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電解質,但一旦濃度過高,就可能干擾心臟的電氣傳導,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引發心跳驟停;對心衰竭患者來說,更是潛藏的高風險因子。康志森醫師表示,臨床上不只心衰竭,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或慢性腎臟病患者也都容易出現高血鉀症問題。 康志森醫師提到,高血鉀需要長期管理,病患卻常因服藥順從性不足而導致血鉀控制失敗。康志森醫師說明,另一位已經洗腎的病人,因飲食不節制,鉀離子總是偏高,長期以陽離子交換樹脂治療,想說應該可以穩定,但每次抽血數值仍不理想;深入詢問後才發現,由於藥粉顆粒粗,病患也較抗拒藥物的味道,因此配合度不高,甚至經常不吃藥。後來溝通後,改服無味的晶體鉀離子結合劑,病人接受度明顯提升,也讓血鉀數值終於穩定。 晶體鉀離子結合劑助心衰患者穩定用藥不中斷 晶體鉀離子結合劑是透過捕捉腸胃道的鉀離子來降低血鉀濃度,對鉀離子具有專一性,能更有效地與鉀離子結合,對體內其他陽離子(如鈣、鎂、鈉)的影響較小,因此對於心臟與腎臟病人來說安全性更高。康志森醫師表示,晶體鉀離子結合劑對許多高血鉀患者來說,是延續心衰治療藥物(如RAASi類)使用的配合策略之一。 康志森醫師說明,心衰竭族群由於本身年紀較大、合併疾病較多,治療上又需長期使用如ACEI(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RB(血管張力素 II 受體阻斷劑)或MRA(醛固酮受體拮抗劑)類的RAASi(抑制「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藥物,這些藥雖然能穩定心臟功能,卻也容易讓血鉀濃度升高。康志森醫師提到,從研究數據來看,使用RAASi類藥物的心衰竭患者,高血鉀盛行率會達24%1,若同時合併腎衰竭,更可能上升至50%2。 陽離子交換樹脂恐影響電解質平衡 相對地,康志森醫師指出,有些病患較不易接受陽離子交換樹脂的味道與口感,加上陽離子交換樹脂的作用機轉是在腸胃道中非選擇性吸附陽離子,可能造成其他電解質濃度變化,間接影響血鉀控制,不過仍有其角色。 圖/博仁醫院副院長 康志森醫師 血鉀濃度輕微上升不易察覺,應隨時與醫師討論用藥 正常血鉀濃度應維持在 3.5~5.0 mEq/L,心衰竭患者也應以此為控制目標。康志森醫師呼籲,臨床上血鉀濃度輕微上升時症狀不明顯,但可能出現肌肉無力、疲倦、四肢麻木刺痛、反應變慢、心悸或噁心感;他提到,當血鉀超過 6.5 mmol/L,甚至可能造成肌肉癱瘓、呼吸困難與心律不整,若出現類似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抽血確認。另外,使用RAASi類藥物的患者,他也建議初期應每月抽血監測血鉀與腎功能,穩定後可延長為每3個月一次,若本身有腎功能問題,仍建議每月追蹤一次。 他特別提醒病患的生活須知,有時洗腎病人會使用低鈉鹽,但低鈉鹽常是以鉀鹽取代,一不小心反而導致高血鉀,這類病人或者是有使用利尿劑或RAASi藥物者,尤其更需避免。 「心衰竭不是老年人專利,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康志森醫師提醒,高血鉀與用藥息息相關,除了注意飲食與腎功能,平時更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用藥計畫與抽血頻率,了解自己是否有血鉀偏高風險;對於曾發生高血鉀的心衰竭患者或已透析患者,可與醫師主動討論是否有「多元的用藥規劃」,以確保不因電解質問題中斷心臟治療而延誤病情控制時機。 TW-35676_LOK_29/09/2025      

80歲長者擺脫心房顫動長期困擾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助重獲「心」自由

80歲長者擺脫心房顫動長期困擾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助重獲「心」自由#心律不整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於日前舉辦「心動的奇蹟分享會」,邀請80歲李伯伯親臨現場,分享多年飽受心房顫動折磨的經歷,雖然用藥物控制病情達20年,但期間反覆因輕活動而發作,讓生活長期受到限制,直到接受脈衝場消融術(簡稱PFA)後,症狀顯著改善、恢復健康自在的生活。自2024年萬芳醫院引進最新PFA,已累積完成32例手術,達成零併發症、復發率僅6.25%的佳績,展現院方在心房顫動治療領域的專業實力與國際接軌的前瞻視野,院長劉燦宏表示,未來院方將持續推廣此技術,造福更多患者,降低中風與心臟衰竭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但其危險性卻常被低估,病人常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疲倦或呼吸急促等症狀,若長期未治療,心臟不規律的跳動會讓血液滯留於心房,形成血栓並隨血液進入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嚴重失能甚至危及生命。根據統計,全台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每年新增約2.5萬例,65歲以上族群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三分之一病人無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心血管中心主任謝敏雄醫師表示,積極治療心房顫動,不只是改善生活品質,更是預防中風與心衰竭的重要關鍵。 治療心房顫動通常會先以藥物控制心跳速率或恢復心律,但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如 Amiodarone(胺碘酮),雖能有效壓制心律不整,但此藥物副作用極大,常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低下或亢進),另外眼睛容易發生病變影響視力,病人也可能肝功能異常、皮膚病變,甚至產生不可逆轉的肺纖維化,長期使用風險不可忽視。因此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或副作用過大時,需考慮進一步介入性治療。 臨床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射頻消融術與冷凍消融術。射頻消融術利用熱能燒灼異常心律組織,雖已成熟應用多年,但手術時間長達3至4小時,且熱能可能波及肺靜脈、食道等周邊正常組織,增加併發症風險;冷凍消融術雖能縮短手術時間至約90分鐘,但因冷凍氣球接觸面積有限,對複雜病灶或肺靜脈以外的心律異常治療力不足,同樣存在可能會傷及到心臟附近組織的風險。 脈衝場消融術的問世,為心房顫動治療帶來了重大突破,此技術透過高強度電場作用在細胞膜上,讓細胞膜產生小孔,進而讓不健康的心臟細胞失去功能,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周邊健康組織,不會傷及周圍的神經、血管或食道等重要器官,不僅提升了治療安全性,精準治療的特性也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萬芳醫院現行PFA治療平均僅需30至60分鐘即可完成,病人術後1至2天即可出院,且不會出現傳統手術後常見的胸悶不適。 自引進以來,萬芳醫院已成功完成32例手術,所有病人均順利出院,術後併發症為零,復發率僅6.25%,顯示此技術在臨床應用上具高度安全性與穩定療效。謝敏雄醫師指出:「PFA對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反覆復發的心房顫動患者,是一項安全且有效的選擇,尤其適合高齡或合併慢性病的族群。」 80歲的李伯伯便是其中一位受惠者,他回憶過去的日子,因居住在山上,每天必須爬上107階樓梯,常常走到一半就因心悸、胸悶而氣喘吁吁,不得不停下來休息,甚至連搬個花盆、修理家裡的小東西,也可能突然發作,讓他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自從接受PFA治療後,困擾多年的不適症狀完全消失,如今能自在上下樓梯,也能安心投入日常家務與社交活動,他笑著說:「現在的心臟就像變頻馬達一樣,穩定又有力!」道出他重獲健康的喜悅與感恩。 「心動的奇蹟分享會」當天,除了李伯伯的真實故事,醫療團隊也在現場解說PFA的原理、臨床應用與未來發展,同時劉燦宏院長表示,醫院將持續引進國際先進醫療技術,並透過臨床經驗累積與團隊培訓,為更多心房顫動患者提供高品質、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他也指出,醫療進步不僅來自專業努力,更仰賴社會支持,特別感謝張福源董事長、丁亞平董事長、李坤火董事長與李慶平董事長的愛心挹注,讓醫院得以購置冷凍消融儀,進一步強化治療能量,這份愛心不僅為醫療帶來助力,也讓病人與家屬感受到社會共好的力量。

心律不整「心悸、胸悶」別輕忽!醫:藥物治療無效「燒一下」就好

心律不整「心悸、胸悶」別輕忽!醫:藥物治療無效「燒一下」就好#心律不整

45歲陳小姐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血壓控制良好,大約半年前開始感覺到間歇性的胸悶和心悸,最近幾週甚至出現呼吸喘與水腫的現象,就醫接受心電圖和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患有心房顫動合併心臟衰竭,經藥物治療後雖然症狀緩解,但是運動耐受性仍然不佳,經醫師建議電燒,心臟功能恢復正常,症狀明顯改善。

心律不整是什麼?為什麼會心律不整?心律不整是病嗎?9大QA一次看

心律不整是什麼?為什麼會心律不整?心律不整是病嗎?9大QA一次看#心律不整

近幾年來,心臟疾病盤踞國人10大死因前幾名,心臟病保健也開始受到民眾的重視。中國醫學科學院心臟外科專家孫宏濤於《和心臟專家談心》一書中,解析現代人常見的心臟及心血管問題,包括高血壓、冠心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帶領讀者了解心臟疾病的診斷、症狀、治療與預防,一同守護心血管健康。以下為原書摘文:

心跳忽快忽慢怎麼辦?學會「SHED」記錄心臟健康:協助醫師正確診斷

心跳忽快忽慢怎麼辦?學會「SHED」記錄心臟健康:協助醫師正確診斷#心律不整

「醫師,我的心臟有時候突然砰砰跳,還跳很快!」小心,可能就是心房顫動的徵兆。根據統計,80歲以上的高齡族群,心房顫動的發生率高達10%,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機率更是一般人的5倍,不可輕忽心房顫動帶來的威脅。對此,醫師分享心房顫動的相關衛教,並且分享測心律、穩心律和防血栓的秘訣,幫助民眾守護心臟健康。

如何判斷小孩有心臟病?爸媽必觀察「4症狀」恐有心雜音、心律不整

如何判斷小孩有心臟病?爸媽必觀察「4症狀」恐有心雜音、心律不整#心律不整

面對台灣少子化浪潮,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節前夕,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張嘉侃提醒家長,在孩童時期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病,因統計指出,約每1,000名出生嬰兒當中,就有7~10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即使孩子已長大,仍要留意有無心臟雜音及心律不整問題。

誤以為做瑜珈太疲勞!醫揭「心臟房室傳導阻斷」喘又累:1主因最常見

誤以為做瑜珈太疲勞!醫揭「心臟房室傳導阻斷」喘又累:1主因最常見#心律不整

32歲魏小姐有高血壓,每天都花費2~3小時做瑜加運動,血壓在規則服藥下控制良好。最近1個月在家中量測血壓時,心跳每分鐘只有40~50次,而且做瑜珈時容易感到喘和疲勞,有時候甚至會頭暈,就醫經心電圖檢查後,醫師診斷魏小姐是罹心臟房室傳導阻斷,住院安裝左束支傳導心律調節器後,心房和心室傳導恢復正常傳導。魏小姐在休養幾週後,再度從事熱愛的瑜珈運動。

50歲以上注意!爬樓梯易喘恐心衰竭,醫:別忽視老化徵兆

50歲以上注意!爬樓梯易喘恐心衰竭,醫:別忽視老化徵兆#心律不整

心臟是人體的馬達,「心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導致心臟無力、血流輸出受阻。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適吉醫師表示,心衰竭是一種心臟無法有效供應全身所需血液的慢性疾病,導致器官供氧不足,並可能引發體液滯留,使水分無法順利排出。心衰竭的三大典型症狀為「累、喘、腫」,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患者,以及某些需要固定用藥的癌症患者,都是心衰竭的高風險族群。 心衰竭5年死亡率高達50% 蔡適吉醫師指出,心衰竭由於早期症狀不易察覺,如果沒有及時就醫,不僅預後差,更會讓心臟功能持續惡化,導致日後嚴重心律不整、猝死機率提高,心衰竭5年死亡率就高達50%。當心臟無法有效供應血液,直接影響到器官健康,像是會讓腎臟、肺部積水,末期心衰竭更會導致肝纖維化。 心衰竭分為4等級,蔡適吉醫師說明,第一級往往沒有太明顯症狀,日常活動沒有太大影響,第二級是運動時與以往相比變得比較喘,第三級是只要日常活動像是打掃即會喘,第四級即便是休息或是平躺狀態也會喘,已經相當嚴重,因此早期篩檢和及時治療對預防心衰竭與惡化至關重要。 蔡適吉醫師表示,高血壓、糖尿病年輕化,加上抽菸、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使心衰竭發生年齡提早。然而,目前已有有效藥物可減緩或預防心衰竭進展。若三高患者的心臟結構已發生變化,應及早介入藥物治療,以維持心臟功能。即使患者已有症狀,透過適當治療,預後仍然樂觀。 早期篩檢、有效用藥預後相當好 心衰竭的篩檢可透過心臟超音波、心電圖、血液檢查及胸部X光來檢視心臟功能。其中,「心臟超音波」是最常用且精確的檢查,可評估心臟的泵血能力、瓣膜功能及是否有心臟擴大情況。檢查過程簡單,不需空腹,約30分鐘內可完成。 高風險族群(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每年進行一次心臟超音波檢查,蔡適吉醫師提醒,三高患者最需關注心血管疾病,並可進一步安排運動心電圖以評估血管阻塞情況。 糖友第二期心衰竭即時用藥,繼續跑步運動重回正軌 蔡適吉醫師分享,一名60歲糖尿病患者,血糖、膽固醇長期穩定控制,並定期運動。然而,近期發現跑步時特別容易喘、力不從心,心臟檢查初步無異常,進一步進行電腦斷層才發現心臟一條血管90%阻塞,確診為第二期心衰竭。經緊急心導管手術與藥物治療後,患者恢復良好,並能繼續運動。 醫師提醒:喘、累、腫不是單純老化,心衰竭可透過共病管理降低風險 蔡適吉醫師呼籲,50歲以上或三高患者若出現喘、累、腫的症狀,應及早檢查,不應簡單歸因於老化或運動不足。除了藥物治療與篩檢預防,日常生活應控制飲食(少油少鹽)、規律運動、避免熬夜,並在冬季特別注意保暖。 台灣目前推動共病照護計畫,針對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心衰竭等疾病,透過跨科團隊整合治療,幫助患者更有效管理疾病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