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防骨鬆、心臟病 「龐德飲食」教你吃

防骨鬆、心臟病 「龐德飲食」教你吃#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因應現代人追求健康、重視減肥,現在健康飲食法頻出,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但是究竟哪一種才是真正有用且適合自己的,往往都試了一輪才見真章。而新的「龐德飲食」,仿效心血管疾病率最低的地中海的飲食,秘訣到底是什麼呢?龐德飲食仿效地中海、日本飲食 防心臟病及骨鬆龐德飲食源自美國心臟及病理專科醫師史提芬.西奈特,在二十五年的臨床經驗中,不斷觀察患有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族群,發現他們的飲食出了很大的問題。地中海區是世界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率最低的區域之一,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有著每餐食用蔬菜、水果和大量的洋蔥、大蒜,攝取深海魚類與堅果,運用橄欖油製備食物等鮮明特色的地中海飲食,確實對保護心臟和預防冠心病、動脈硬化有幫助。日本料理使用大量洋蔥,使日本女性是全世界骨質疏鬆率最低的國家。多食蔬菜、水果和大量食用低升糖指數的黃豆食品,少食紅肉類食物,以綠茶為日常主要飲品,使亞洲人飲食中的抗氧化指數超高,遠低於美國的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地中海地區和亞洲地區的飲食有許多共同之處,包括:大量攝取蔬果;吃深海魚類;喜愛洋蔥、大蒜;使用堅果、橄欖油等優質油製作食物。日本沖繩長壽村 飲食常見魚、豆腐地中海地區的飲食已是科學家公認最健康的飲食方式。對於西方民眾來說,亞洲地區的女性常常讓他們猜不出實際年齡。亞洲地區有多處長壽村,例如日本沖繩大宜味村,有多位九十幾歲仍身強體健、還能做粗活的老者,最常被探討的是他們的飲食習慣,研究發現,長壽者每天食用魚、豆腐、海帶和蔬菜,因此成為相當具代表性的長壽、保健方式。來自美國的龐德飲食,全名是The Pan Asian modified Mediterranean diet(簡稱PAMMD),為「泛亞洲修正地中海飲食」,將之取名為「龐德飲食」,真正的原因是,希望透過龐德飲食的聯想,讓人們變成自己夢想中的龐德先生或女郎。龐德飲食兼備亞洲飲食的不老元素,以及地中海飲食的強心元素,長期執行龐德飲食計劃,很難不變成健康、美麗的龐德先生和女郎。(本文摘自/代謝型態龐德食譜全書/商周出版)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現在全世界的流行病,在台灣,有將近二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有95%的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你我不可忽視糖尿病的年輕化與日常追蹤照護也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陳宏麟院長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在過去10年中,20歲以下及20至40歲患者人數增加11%及32%;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都是造成腎臟病變甚至糖尿病的因素之一。慢性病症狀發生緩慢,開始的時候總是不易覺察,日常的自我健康管理及定期健康檢查更顯得非常重要。吃多、喝多、尿多 建議及早注意血糖控制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於後期可能出現的慢性合併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糖尿病前兆包含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除此以外,若莫名感到疲勞、倦怠、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並注意血糖控管。自我血糖監測 選擇血糖機精準最重要對於選購血糖機,陳宏麟醫師強調,除了必須要有衛福部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外,最重要的就是精準度,可參考全球業界指標ISO 15197:2013標準;醫師也提醒,方便使用、數字清楚、採血量少、檢測快速、可二次採血等指標,也是選購血糖機的可參考條件。糖尿病需要全家人一起對抗,家人的關心與陪伴,是患者很重要的力量。只要調整好心態,樂觀面對,聽從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定期自我血糖監測,患者也可以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並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寒流增心臟病風險 1小時內要人命!

寒流增心臟病風險 1小時內要人命!#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年僅37歲的男性自認身體健康,卻突發胸痛緊急送醫。檢查過程中,左前降支動脈突然塞住,造成突發性心臟衰竭及心因性休克,經葉克膜搶救,迅速將血管打通,整體狀況恢復中。原來這位患者早有糖尿病及高血脂,只是從未檢查而不自知。三高患者年輕化 心肌梗塞更易發生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簡思齊表示,心肌梗塞好發50歲以上、三高及抽菸患者,但近幾年國人飲食習慣精緻化、環境中的危險因子增加,三高發生年齡逐年下降,心肌梗塞發生最低年齡亦下降。及早察覺症狀、及早就醫是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黃金標準。心肌梗塞發生,起因都是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壞死。心肌梗塞約5成以上患者沒有任何症狀,然而發作時,最常出現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症狀輕微只感到經常性胸悶,嚴重則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損傷,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慎防寒流、大熱天 恐發作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更令人猝不及防,嚴重的可能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死亡率相當高。因心臟收縮功能受到影響,會產生劇烈胸痛、頭暈、發冷汗。糖尿病患因為神經病變,可能不會劇烈胸痛症狀,而以突發性氣喘來表現。膽固醇過高、高血壓和肥胖者,都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須特別警覺。簡思齊醫師提醒,心肌梗塞好發於寒流來襲或高溫熱天,一旦發作,需把握救命黃金12小時,儘速送醫進行手術。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應多注意檢測及防治,8成可以有效預防。如果家族中有心肌梗塞病史者,建議每年接受檢查,如有上述典型症狀,應盡早至心臟血管內科就診。

心臟病患注意!月跑逾2百公里傷害大

心臟病患注意!月跑逾2百公里傷害大#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冷,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小心,可別一時興起去運動。過度劇烈的活動,反而造成心臟無法負荷,再次引發心臟疾病。近年來,台灣瘋路跑,但心血管疾病病人可以去路跑嗎?動過刀能再跑步嗎?無運動習慣心臟病患者 勿貿然運動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醫師葉書銘表示,1名裝有心導管的67歲老翁,術後積極運動,身體已恢復到發病前的運動量。平時有在運動的心血管病人,運動時要注意保暖,並保持規律時間運動。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有胸悶、喘症狀時,千萬別貿然劇烈運動,避免一動讓自己身陷危機。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卻想跑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建議在沒有練習的情況下參加路跑,尤其是剛術後或剛心肌梗塞後的病人,想運動必須循序漸進。若平常有跑步的病友,路跑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適當的距離反而有益,大幅降低心臟病再次復發的機率。心臟病患者有跑步習慣 術後可漸恢復運動量研究顯示,心臟病患者有跑步習慣且每天跑的距離為6至7公里,每個月控制在200公里以內是安全的,但若超過會有顯著的傷害。心血管疾病患者跑步暖身和與緩和時一定要加強,足夠的暖身後,建議低速起跑。要確定身體已經暖和再用平常的速度跑步,緩和時也要慢慢降低速度。葉書銘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病人別害怕運動,而是要知道怎麼動。透過心肺復健,除了可以幫心血管疾病病人量身打造運動處方,更有效、安全降低死亡率,也恢復身體活動的能力。不但能協助心血管疾病的壯年患者重回工作,並讓長者享受運動、嗜好、社交及家庭生活。

研究:戒煙2年才能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戒煙2年才能降心血管疾病風險#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終進入路跑旺季,當心身體變化,長跑忌逞強。1名40幾歲男性,參加路跑,途中些微不適仍硬撐至完賽,心臟疼痛難受。緊急就醫後竟發現是急性心肌梗塞,立即進行心導管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術,數日休養後,病患身體逐漸恢復並出院。秋冬清晨氣溫低 最容易發生心肌梗塞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許育誠說明,患者不是三高族群,無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肥胖問題。不過問診發現該患者5個月前才戒煙。抽菸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研究顯示,戒煙2年後才能將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至與一般人相近,呼籲老煙槍及早戒菸,當心心血管疾病找上門。路跑賽事多於秋冬清晨舉辦,正好是心肌梗塞最容易發生的時間。氣溫突然變化,加上劇烈運動,都會造成血管收縮,容易導致血管斑塊剝落或破裂,引發心肌梗塞。路跑時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夠敏銳,當身體有心肌梗塞徵兆,絕對不要逞強完賽。胸悶痛、喘 恐是心臟病警訊若氣溫溫差過大,進行路跑、馬拉松的等劇烈活動時要注意,若體力、心肺耐受度感覺明顯下降,甚至合併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的狀況,就要特別小心,可能是身體發出警訊,要多加注意並放緩步調。如果休息後還是不舒服,必須儘早就醫。許育誠主任叮嚀,心血管疾病病友運動過程中不要超過體力負荷,隨時補充水分、不要勉強,當出現心肌梗塞徵兆,表示已有缺氧、超出心臟負荷的狀況,應立即休息,若症狀持續要儘速就醫檢查及評估。

喝酒體內鎂流失5倍 心臟病找上門

喝酒體內鎂流失5倍 心臟病找上門#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飲食中鈣質的攝取量偏低時,鈣質沈積於柔軟組織的情況更惡化,這是非常重要的認知。因為罹患關節炎、黏液囊炎、動脈硬化、或其他因為鈣質沈積或骨刺而造成異常疼痛的人,可能會因此排斥鈣質含量豐富的食物。事實上,除非同時攝取充足的鈣和鎂,否則病情無法改善。心臟術後補充鈣、鎂 避免心肌鈣化死亡有不少醫師告訴腎結石的病患不要喝牛奶,結果更容易形成結石。維生素E不足時,也會發生這種鈣質沈積的情形。在心臟手術後,病人極需鈣與鎂,若未能及時補充,幾天之內就可能會因為心肌鈣化過於嚴重而導致死亡。在過去十年內,數以千計的科學研究報告,證實缺乏鎂是非常普遍的情形。使用化學肥料,尤其是石灰質土壤,土地上吸收水溶性的肥料而很快飽和,鎂無法滲入土壤中為植物所吸收。如果使用化學肥料,而採用含有鎂的白雲石或牡蠣殼粉施肥,所生長的植物就能含有豐富的鎂腹瀉、喝酒易致鎂流失 應再補充食物中的鎂在經過浸泡或燙過後就會流失。即使攝取充足的鎂,也會因為腹瀉、腎臟疾病、糖尿病、服用利尿劑、喝酒等而流失,而導致缺乏。每天喝兩盎司酒的人,尿液中鎂的含量,比不喝酒時高出三到五倍。喝酒而未在飲食中補充鎂的人,無異是向心臟病招手。(本文摘自/吃的營養科學觀【修訂大字版】/世潮出版)

飲食缺鎂 提高心臟病死亡率

飲食缺鎂 提高心臟病死亡率#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動物缺乏鎂數天後,就會開始痙攣,使腎臟受損,並且出現腎結石。心臟出現異常,並且有細胞死亡、出血或心臟肌肉鈣化等情形,即鈣質沈積在許多柔軟的組織中,如骨骼肌、腎臟,特別是動脈血管壁內。飲食缺乏鎂 心臟病死亡率高必須要有適量的鎂,細胞才能儲存鉀。所有的症狀,尤其是組織鈣化,在鈣質缺乏時更容易惡化。美式飲食中磷的含量過高,經常會引發致命的心臟病。只要給予充足的鎂,動物即使吃含大量飽和脂肪及高膽固醇的食物,也不會出現心臟疾病。同樣地,追蹤那些飲食含豐富鎂的人們,令人驚奇的是,沒有出現任何心臟病或動脈粥狀硬化症。因此,缺乏鎂是導致心臟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這是無可置疑的。鎂能幫助降低血中膽固醇鎂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主要催化劑;心臟病的存活者,每天服用一些愛普森鹽,有十分顯著的效果。在一個研究中,血液中含鎂量高的人(每一百CC血液中含二‧○六毫克),平均膽固醇的含量為一七○毫克;含鎂量低的人(每一百CC中含一‧七一毫克),平均膽固醇的含量為四七○毫克,這是心臟病隨時可能發作的危險數字。(本文摘自/吃的營養科學觀【修訂大字版】/世潮出版)

天冷中風易發作 教你4步驟快速辨別

天冷中風易發作 教你4步驟快速辨別#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東北季風增強,天氣明顯變涼,北臺灣氣溫一路下滑,北部及東北部低溫可能下探到15、16度。當溫度降低或溫差過大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辨別中風4步驟 把握搶救黃金時間疾病管制署提醒,長者及高風險族群,應注意三高控制、保暖措施。如果出現心臟病徵兆,突然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症狀,應該立即就醫。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緊急救護。牢記「FAST」口訣,可辨別中風4步驟,把握搶救黃金3小時:1) 「F」Face,臉部/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2) 「A」Arm,手臂/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3) 「S」Speech,說話/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4) 「T」Time,時間/上面3種症狀出現其中1種時,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洋蔥式穿法、補充溫開水 避免腦中風低溫引發的腦中風,容易發生在曝露低溫環境中的前2至3小時。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日夜或室內、室外溫差大時採洋蔥式穿法,內層穿排汗良好的衣物,中層衣物保暖,最外層防水防風,視場合與溫度穿脫。適時補充溫開水亦可避免血液過度黏稠,減少腦中風機率。疾管署提醒,急性心肌梗塞主要症狀是突發嚴重胸痛,但也有部分病人是無痛的心肌缺氧,常常因無痛輕忽其他表徵,延遲就醫時間。若有冒冷汗、噁心、嘔吐、眩暈、明顯焦慮不安、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應立即就醫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