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外出辦年貨 禦寒之道好「心」年

外出辦年貨 禦寒之道好「心」年#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即將到來,許多民眾開始採買年貨,為歡慶年節活動提前做準備。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受大陸冷氣團影響,未來一週天氣冷颼颼,23日北部最低溫約降至11度,24日清晨持續低溫,西半部日夜溫差大。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在年節前外出採買年貨時,需穿著禦寒衣物,要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保暖,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外套,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的衣物。另外年終尾牙聚餐時節,別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減少高鹽、高油及高熱量與過度加工食品,多攝取蔬果及喝溫熱開水。氣溫降低血壓升高 保暖措施要做足每當溫度降低或氣溫驟降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也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風險,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年長長輩,不適合在天氣最冷的清早外出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採買年貨時,同時也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除了手套、襪子及保暖衣物,帽子和圍巾是保暖2大必備品。如有天冷及風雨,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的外套,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之衣物,並建議結伴同行,相互照應。此外年關將近,吃尾牙、忘年會場合比平時來得多,別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挑選多蔬菜、豆類、白肉及少肥油的菜色,並可請餐廳調整上菜順序,先享用蔬菜及水果,增加飽足感。減少大魚大肉的攝取,高鹽加工食品淺嚐即止,降低身體不必要的腸胃及三高失控等負擔。聚餐結束,外出返家時務必做好保暖措施,減少往返室內、戶外間溫度驟變對心血管的影響。辨明心臟病、中風徵兆 把握黃金搶救時間每次天氣一變冷,心血管疾病因身體不適就診病人就會增加。國民健康署提醒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規律用藥及監測血壓不能間斷。規律服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天天量血壓、做好血壓監測,減少天冷造成心血管的健康影響。如果出現下列心臟病及中風徵兆,請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1) 心臟病徵兆/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立即就醫接受治療。2) 中風徵兆/牢記「臨微不亂」口訣,辨別中風4步驟,把握「性中風搶救的黃金3小時。「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1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減少罹患死亡及病後遺存功能障礙的機率。相關宣導衛教影片請參考https://goo.gl/DGxYX8及台灣腦中風學會修編的「腦中風防治手冊」。

天冷好發高血壓 這些奪命徵兆要注意

天冷好發高血壓 這些奪命徵兆要注意#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因受東北季風影響,氣冷颼颼。因應接下來的冷天氣,國民健康署提醒注意低溫對健康的危害,尤其是心血管高風險族群,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或有抽菸、肥胖者,曾有中風、心絞痛等,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血壓升高,引發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氣溫降低、溫度驟降血壓易升高 增心臟病、中風率聖誕節、跨年活動即將到來,目前也正值流感流行期,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時,記得戴口罩、注意保暖。每當氣溫降低時或溫度驟降,血管內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有三高的病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影響不容小覷!注意心臟病及中風徵兆 盡速就醫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規律用藥及監測血壓不能間斷,規律服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天天量血壓做好血壓監測,才能減少天冷造成的影響。長者及高風險民眾溫差大時,仍應注意三高控制、健康飲食、保暖措施及避免菸害,如果出現下列心臟病及中風徵兆,請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心臟病徵兆/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立即就醫接受治療;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中風徵兆/牢記「FAST」口訣,以辨別中風四步驟,把握「急性中風搶救的黃金3小時」。1) 「F」-FACE/微笑或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2) 「A」-ARM/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3) 「S」-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4) 「T」-TIME/當上面3種症狀出現其中1種,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時間。

心臟病發挑時辰?6個危險時機要注意

心臟病發挑時辰?6個危險時機要注意#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心臟病會挑時辰發作?沒錯,美國《預防》雜誌專欄作家、邁阿密大學心臟學Arthur Agatston根據研究發現,以下是容易心臟病發作的情況:1)     吃完大餐後 /牛排、甜點、吃到飽自助餐,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大量下肚,直接收縮血管、血壓上升。2)     用力上大號 /幾乎每個人都有用力解便的經驗。臉漲得通紅、憋氣、肚子用力,壓迫胸腔,回流到心臟血液減少,很容易造成心臟當機。3)     異常激烈的運動時 /休息時,心臟每次收縮打出約90c.c血液,大量且激烈運動時,心臟就得馬力全開,多打出3倍的血液到全身,這時心跳次數、血壓上升、耗氧量大增,若有隱藏性心臟問題的人,很容易出狀況。知名新聞主播廖筱君的弟弟便是在打籃球時突然倒地不起,緊急送醫裝上葉克膜(體外心肺循環機),仍回天乏術,36歲早逝。4)     壓力大、太緊張、作息亂時 /因為極度緊張、腎上腺荷爾蒙飆高,對心臟是沈重負擔,因而常有人在會議報告、表演舞台上突然心臟病發作。曾為《滾滾紅塵》、《新不了情》、《賽德克‧巴萊》配樂的台灣電影及廣告配樂大師史擷詠,便是因為籌備音樂會前幾天沒睡好、吃好,結果演出當天節目快結束時倒下,心跳停止,幾天後過世。5)     若以一天來看,最常發生在早上 /特別是星期一早上,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分析了800多位心臟病發作患者的數據發現,早上發作的病人數最多,有269位在早晨6點到中午時段發作,半夜到凌晨6點最少。而且,早上心臟病發作的病人心臟肌肉損傷也比較嚴重。哈佛大學的研究則指出,早上心臟病發作風險比其他時間高40%。因為早晨睡醒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血壓上升,也需要比較多氧氣,加上整晚沒有喝水,身體比較容易處於脫水狀態,血液較濃稠,易引發血栓阻塞。若以星期為單位,星期一早上尤其容易讓人心臟出狀況,有20%的心臟病發生在週一,推論是因有收假的沮喪、還有時間、塞車、工作壓力,加重心臟負擔。6)     以季節來看,冬天是心臟病猝死高峰期 /因為氣溫降低,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容易突然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中斷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病發作。(本文摘自/護心:中西醫聯手顧心臟/天下雜誌出版)

左肩痛久治不癒 恐有心臟疾病風險!

左肩痛久治不癒 恐有心臟疾病風險!#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肩膀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但導致肩痛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果覺得肩膀卡卡緊緊、疼痛甚至活動受限,可求診檢查,確診後搭配適當治療,改善肩膀疼痛。少數是身體潛在其他系統疾病導致肩痛衛福部南投醫院復健科林建仲醫師表示,肩膀疼痛常見以肩膀的骨骼肌肉系統為主,如旋轉肌疾病、肩盂肱骨關節疾病、肩鎖關節疾病、感染、脫臼及骨折等。但是也有少數可能是轉移痛,造成肩膀疼痛,如頸部疼痛,心肌梗塞、狹心症等心臟疾病或由橫膈痛轉移來的肩痛。較少見的還有身體潛在其他系統問題造成肩膀疼痛,如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或腫瘤產生的轉移痛。肩痛不一定是肌肉本身病灶 3類疼痛原因肩痛診斷倚靠臨床各種資料及證據的集合,除了相關病患基本資料、過去病史及主訴,還要去探究肩痛發生的確切位置,這個疼痛症狀的性質、強度、發生時間等。肩痛的疼痛特性分類可分3種:1) 本體痛(體壁痛)/通常較尖銳,可清楚指出疼痛位置,觸診或活動肩膀時疼痛加劇。急性疼痛常見如骨折或脫臼、鈣化性肌腱炎及急性旋轉肌撕裂等,慢性肩膀疼痛則可能是五十肩,肩關節夾擊症候群、肩退化性關節炎、頸椎病灶、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部份旋轉肌撕裂等。2) 臟器痛(內臟痛)/定位不易,有時合併轉移痛,疼痛感覺有時會被形容成壓迫感、燒灼感或重壓感,如膽囊炎造成的右肩痛。3) 轉移痛(輻射痛、傳導痛)/上傳內臟痛和皮膚感覺痛的神經有交會,因為平時皮膚痛比內臟痛更有機會上傳到中樞,內臟痛初期,身體會誤以為是皮膚傳來的疼痛,這就是轉移痛。疼痛部位並不是病變的部位,如肝癌引起右肩部疼痛就是牽涉痛,這可能是肝癌壓迫附近膈肌神經引起的。如果只有左肩疼痛又久治不癒,就很有可能有心肌梗塞、狹心症等心臟疾病危險。肩痛本體病 可由物理治療等方式治療林建仲醫師表示,肩痛患者中許多是俗稱五十肩的粘黏性肩關節炎、旋轉袖肌腱病變發炎、撕裂傷或單純肩部肌筋膜疼痛,還有滑囊炎、肩部退化性關節炎與運動傷害。診斷出肩部的不同疾病後,除了物理治療、運動治療、體外震波治療,增生療法及玻尿酸注射對肩痛許多疾病也有不錯的療效。

好強壓力大 A型性格易得心臟病

好強壓力大 A型性格易得心臟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心臟病常見於國民十大死因,可謂是現代文明病,然而,您可曾思考過情緒與心臟病之間的關係呢?根據多項研究顯示,心臟病與情緒上的焦慮、憂鬱、壓力、慌亂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心臟專科醫師徐坤賜表示,除了先天性心臟病以外,幾乎所有的心臟病和情緒有關,包括:心律不整、血管硬化、高血壓。特別是具有A型性格的人易罹患心臟病,A型性格的人主觀意識強、自我中心重、個性急燥易慌亂、好勝心強,而且自我要求很高,時常給自己喘不過氣的壓力,無法放鬆自己的情緒,因此易導致心律不整,使得心跳過快或混亂。治療心臟病並非光靠吃藥就能完全治癒求好心切的他們總希望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同時也都很替周圍的人著想,但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往往都是難以掌控,徐坤賜醫師表示,不如預期的結果,使得A型性格的人盡力之中都帶著壓力,不允許自己軟弱無能,高壓的情緒間接影響了心臟功能,心臟血管開始變硬,缺血、缺氧也跟著來,治療心臟病並非光靠吃藥就能完全治癒,應探討致病的深層原因,身心靈多管齊下才能有好的治療效果。練習向頭腦喊暫停徐坤賜醫師表示,我發覺大部分罹患心臟病的人,其實都是非常善良的好人,但缺乏生命智慧,所謂的智慧就是用對的方法過生活,真正了解生命智慧的人,對生命的要求是:「要恰好不是最好」。他們這種主觀意識強的完美主義者,心不夠柔軟,心臟常處在缺氧的狀態之中,但我們必須認知到只要是人就不可能完美,而且一個人要完美之前必須先完整,身心靈處於平衡才能達到完整狀態,時時告訴自己不要慌、不要急,靜靜地聆聽由身體傳達的訊息,並和身體保持連結,練習向頭腦喊暫停!徐坤賜醫師在治療病人時,如警察辦案一般抽絲剝繭,找出並分析致病主因,幫助病患看到問題,也引導病人了解自己,並教導解決問題的方法,徐坤賜醫師表示,病痛並非只有將表面症狀去除就算治癒,這樣一來恐治標不治本,需要去檢視內在的衝突點,身體會累積負向能量,在虛弱時爆發出來造成疾病,在平時的生活與工作中,要調適心情、懂得放鬆,不要累積負向能量。「信念創造實相」 所思所想造就現實現代人汲汲營營、忙裡忙外,活在現實的混亂步調中,不知不覺被牽引著、影響著卻忘了我們此生最重要的任務「了解生命的意義」。徐坤賜醫師表示,賽斯的中心理念「信念創造實相」,信念就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所思所想造就現實,現應訓練自我覺察的能力,並以謙卑的心檢查自我思想與信念。

膽固醇必定是壞蛋?心臟病禍首是發炎

膽固醇必定是壞蛋?心臟病禍首是發炎#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澄清時間「膽固醇很危險」的概念,已經跟我們的文化密不可分了,現在它幾乎自動成為心血管代謝風險的同義詞。除非我們能改變對膽固醇的想法,否則不太可能說服大眾。坦白說,首先最需要做的是,說服醫學相關人員更改特定術語,因為我們似乎甩不掉「膽固醇是壞蛋」的想法。只要我們繼續對膽固醇使用帶有貶抑的術語,就不可能澄清此一概念。──菲利普.布萊爾長久以來我們都知道,動脈粥狀硬化是發炎性疾病。內皮細胞若是沒有發炎或受傷,膽固醇絕對不會經過動脈管壁,也一定不可能停在那裡。──德懷特.倫德爾沒有證據可支持「膽固醇會造成心臟病」這個普遍信念。許多人大概還是心存懷疑,你也應該如此。本書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鼓勵你挑戰專家所說和所寫的一切,這樣你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自己的健康照護。然而,像魏斯特曼醫師和我這樣的人,在挑戰普遍信念的路上並不是孤軍奮戰。越來越多對自身權益有意識的患者,以及醫學界和健康社群的成員(像是本書引述的許多專家),都在抵制「膽固醇-心臟假說」的科學前提。順道一提,請注意「假說」這個名詞:意思是關於膽固醇的理論根本未經證實!澄清時間如果你在二十年前問我是否認為血液膽固醇的濃度極為重要,我會回答「是」。然而,現在我的看法已經改變了。差別是什麼呢?並非當時的我是壞人,而現在的我變得比較好了;我那時不太懂得科學,現在則比較熟悉科學。當時的我被誤導,但我沒有故意嘗試誤導任何人。遺憾的是,我相信還有許多醫學專家仍持有那樣的想法。──約翰.布里法你和成千上萬的人都還在擔心自己的膽固醇濃度升高,理由相當好懂。而且你的確應該知道你的膽固醇檢驗結果代表著什麼意義,包括你要注意的最重要指標有哪些,以及該如何藉由改善這些數字來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稍後我會再回來談談,但首先,我們必須更仔細地研究研究發炎──真正造成心肌梗塞、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本文摘自/膽固醇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膽固醇的功用超乎想像,想多活20年,你一定要重新認識它/柿子文化)

防慢性發炎致心臟病 看這血液指標

防慢性發炎致心臟病 看這血液指標#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澄清時間當我們談到發炎時,我喜歡探究是什麼造成發炎。如果個案有高濃度的C-反應蛋白(譯註:肝臟生成的特殊蛋白,被當作發炎的指標),我希望能找出發炎的根本原因,以及造成傷害的是什麼。像是抽菸、過度飲酒、吃反式脂肪和加工醣類(碳水化合物)、接觸化學物質、高血糖、高血壓,以及壓力等,都可能促成發炎。前面列出的一切,完全沒有把發炎怪罪在高脂飲食上,但有許多值得信賴的專家卻立刻把它當成指責的對象。──凱西.布約克多數人聽到「發炎」這個名詞時,想到的是腳踝扭傷或手臂骨折,以及變得紅腫的部位,從受傷的源頭向外發出熱和疼痛。這是急性發炎的暫時症狀,一種對於受傷的快速、直接反應,目的是加速痊癒的過程。相較之下,慢性發炎比較緩慢,而且更有害許多,它會持續數年,成因包括飲食不良、抽菸、睡眠不足、缺乏運動、壓力升高,以及腸胃健康受損等。而引起心臟病的,正是發炎。澄清時間若要判斷自己是否有發炎,一般人應該請醫師檢查自己的C-反應蛋白濃度。──德懷特.倫德爾我們必須明白:發炎是件好事。它是絕佳的自然防禦力,可以抵抗細菌、病毒、黴菌和毒素。唯有在發炎狀況長期升高且持續很久時,它才變得危險和危害生命。德懷特.倫德爾醫師在〈心臟手術明白真正造成心臟病的是什麼〉一文特別強調慢性發炎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於二○一二年三月發表在Sign of the Times網站(www.sott.net)。倫德爾醫師在文中提到,如果沒有發炎,「膽固醇會出於本能地在全身自由移動」。不幸的是,慢性發炎已經成為美國和西方國家多數居民的常態。艾瑞克.魏斯特曼醫師的證言當我在醫學院時,有一位教授曾說:「現在我教你的東西,將有一半會被證實是錯的。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是哪一半。」現在該是將「膽固醇是壞蛋」加在證實有誤的那一半的時候了。我們將在本書後續檢視的其中一個血液指標,是「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它是用來判定體內慢性發炎量  心臟病和其他健康問題的原因的主要發炎指標,因此比你的低密度脂蛋白和總膽固醇濃度這些最常檢驗的指數重要許多。任何醫師或醫學化驗所都能檢驗你的hs-CRP濃度,不過我猜想,你大概聽都沒有聽過。雖然所有的新興證據都證明發炎是心臟病的關鍵指標,而辨別發炎情況,並且使用營養、運動和生活型態改變來治療,是打擊心臟病的關鍵第一步,但主要的健康組織仍然一直把錯怪罪在膽固醇頭上。我們將在下一章討論這些組織的誤導建議。(本文摘自/膽固醇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膽固醇的功用超乎想像,想多活20年,你一定要重新認識它/柿子文化)

天熱高血壓要當心!恐不自覺中暑脫水

天熱高血壓要當心!恐不自覺中暑脫水#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序雖進入立秋,但天氣仍然燠熱。一名6旬婦人平時有高血壓,某次氣溫飆高出外旅行後,出現頭暈、無力、昏沉沉等症狀,就醫發現是脫水中暑所致,而非血壓高。醫師提醒,老年人尤其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者,因為藥物及生理代償系統反應較慢,很容易不知不覺脫水。應避免在日曬下活動,並適時補充水分,預防中暑。低血壓、缺水 高齡婦脫水中暑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整合性門診主任巫慶仁表示,這位女士來就醫時量血壓,跟家人預期的血壓高相反,血壓只有84/46 mmHg(正常為120/70 mmHg),明顯偏低,體溫約攝氏38.7度。另發現舌頭都沒水分,略乾紅、無舌苔,可是並沒有發現其他明顯發炎感染。進一步追問其病史,原來前一天跟國內旅行團去風景區走了一天。加上最近氣溫都在攝氏34度上下,懷疑可能是脫水中暑。在院所中施打點滴觀察近3小時後,共輸注了3瓶500CC 的點滴,血壓略恢復到92/52,病患也覺得頭暈改善、舒服很多,抽血報告出來,沒有感染敗血症跡象,即可回家休息。年輕人忽略喝水 加上熬夜疲倦易暈厥巫慶仁主任表示,今年入夏因為地球暖化,各地氣溫居高不下,鄰國日本比往年同時期溫度高6到8度,到接近40度;歐洲甚至達45度。世界各地發生熱衰竭或中暑的個案有增加的現象。而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心臟病患,因為藥物及生理代償系統反應較慢,所以很容易不知不覺中脫水,但是症狀出現比較緩慢。年輕人跟小孩或老年人的中暑跟熱衰竭症狀不盡相同。以年輕人而言,常常因為耐受力強,忽略喝水,若加上熬夜疲倦,出現類似打瞌睡的症狀就暈厥了。而兒童因為身體小,常常症狀來得很快,而且症狀常會更嚴重,更要預防高溫脫水。預防中暑或熱衰竭 需知7招注意重點但若是老年人,就如上述病例,忽然疲倦低血壓,體溫不一定會上昇很高,但是有時高體溫後還會出現危險的低體溫,表示溫度控制中樞已經完全失調,需要緊急處理。巫慶仁主任提醒預防中暑或熱衰竭的7招注意重點:1)移動到清涼環境,坐下或平躺休息,降低體溫。2)使用微溫水或冷水擦拭身體,協助降溫。3)補充足夠水分,讓體溫下降及維持體液量。4)有慢性病服藥者需注意,中暑脫水可能惡化一些心、腦血管疾病或腎臟疾病。5)兒童應在烈日期間儘量避免戶外劇烈運動。6)了解中暑或是熱衰竭是可能會致命的疾病。7)預防是最重要的,避免在烈日下活動。當已知需要在烈日下行走、活動或費體力工作,必須不斷補充水分,並穿防曬且避免悶濕熱的衣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