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擅長爬百岳的64歲李女士,近來竟每走10分鐘的登山步道,便因四肢無力需要常常休息,原以為只是年紀漸長,體力大不如前,但沒想到卻是力弱症作祟!醫師提醒,當肌肉量還在,卻出現四肢無力現象,當心逐漸陷入「力弱症-肌少症-失能」3大風險,建議年長者在肌少症發生前,應優先檢測力弱症風險,並善用簡單居家運動3招來預防。
原本擅長爬百岳的64歲李女士,近來竟每走10分鐘的登山步道,便因四肢無力需要常常休息,原以為只是年紀漸長,體力大不如前,但沒想到卻是力弱症作祟!醫師提醒,當肌肉量還在,卻出現四肢無力現象,當心逐漸陷入「力弱症-肌少症-失能」3大風險,建議年長者在肌少症發生前,應優先檢測力弱症風險,並善用簡單居家運動3招來預防。
一名王姓產婦在生完第3胎的7個月後,突然喪失大、小便功能,伴隨雙腳麻痺、癱瘓等症狀,緊急送醫。醫師問診時她才回想,曾有出現肚子忽然鼓的像懷孕一樣的症狀,用手觸摸有硬硬的感覺,到醫院經過多科檢查仍找不出原因。最後轉診才被診斷出為「泛視神經脊髓炎」,後續接受治療並免於終生失能。
上了年紀的人,每當自身感到腰痠背痛時,會懷疑是否是骨質疏鬆造成的?「這應該只答對了三分之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主治醫師蕭奕翰解釋,腰酸背痛綜合了肌肉勞損、脊椎穩定與骨質疏密等問題,神經外科門診常有病患因身體痠痛求診,有些患者會認為是神經壓迫造成,其實更有可能是骨質疏鬆。
家裡有年老長輩要注意!「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兇手,主要特徵是走路遲緩、容易跌倒,伴隨可能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的狀況。醫師建議可以透過進行簡單的「太極拳」運動來改善,同時太極拳也是排解壓力的養生功法。
人老了之後,最害怕的就是失能,尤其因病住院後,更容易因少動而造成肌肉萎縮、身體無力無法移動。物理治療師建議長者,可利用「彈力帶運動」,無論是在家或住院期間,都可藉此預防衰老、延緩失能,還能增加自身肌力,避免成為家人甚至是社會負擔。
即使你是「人生勝利組」,倘若沒有恰當的保險規畫,一次意外,就足以摧毀家庭。被路透社譽為「擊敗華爾街的無名小子」、台東出身的財經作家闕又上在《全方位理財的第一堂課》書中提醒讀者,人生最為重要的是掌握5大整體財務規劃,其中「保險」決定了一個人及其家庭的財務健全程度,他歸納了幾個購買前的準則可供參考。以下為原書摘文:
嘉義基督教醫院一名50多歲男性患者,一直把巴金森病當作憂鬱症治療,直到發現動作變得遲緩,輾轉至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醫師的門診就醫,才發現是巴金森病。許永居醫師強調,巴金森病症早期常與憂鬱症搞混,民眾應及早了解病徵以免延誤就醫。 巴金森病、憂鬱症共病比率近3成 巴金森病是一種大腦神經退化疾病,隨著腦內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減少所產生的動作行為等障礙。許永居醫師說明,巴金森病除了一般人理解的如手抖、走路不穩、四肢僵硬等較容易判斷的症狀,事實上情緒變化也是一種徵兆。 許永居醫師解釋,由於巴金森病初期很多時候會表現是在情緒或睡不好的問題,因此多數患者或是家人會以為是憂鬱症。他提醒,如果50歲以上,生活中沒有發生事故或驟變卻無端開始憂鬱,又伴隨行動力的下降,就要注意可能是巴金森病的警訊。 巴金森病與憂鬱症同時存在的比例為20~30%,有些病患甚至是先發生憂鬱才開始有動作遲緩。 依據病程發展狀況 從最一開始就先制定治療目標和策略 許永居醫師分享,病患一開始從覺得莫名開始常常情緒低落,晚上也睡不好覺,在兩、三年前開始看身心科吃憂鬱症的藥,近一、二年竟然開始發現自己走路常常快跌倒,甚至日常工作已受到影響,不僅手抖拿東西不便,連坐下都需要家人攙扶。家人覺得不對勁,輾轉到門診掛號後,才發現原來的憂鬱情形就已經是巴金森的前兆。 所幸透過藥物搭配治療,不僅動作遲緩獲得改善,連憂鬱也好轉,原來幾乎已經到了第四期連坐下都需要人攙扶的情形,現在竟可以進步至第二期,能自處做簡單工作,患者與家人都非常開心。 許永居醫師說明,巴金森病分為五期,第一、第二期狀態為單側至雙側的手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到了第三期會明顯失去平衡感、需要人攙扶,這也是門診最常見的案例。如果到了第四、五期已經是需要輔助甚至臥床的末期,幾乎是不可逆。 透過「手指檢測」提早預防 吞嚥困難也要注意 許永居醫師表示,診間觀察通常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在60~70歲居多。這幾年發現年齡有下降趨勢,其原因並非完全是罹病年齡下降,而是跟病識感提升有很大的關係,像是近幾年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推廣的每月8號「自我手指檢測」對早期發現就有很大的幫助。 許醫師建議民眾除透過「自我手指檢測」,也就是將食指與拇指快速比OK的姿勢來觀察協調性之外,也可以觀察自己平日是否有出現吞東西困難、晚上睡不好、排便出現問題等,都可以提早作為病徵的觀察。 每月8號巴金森自我檢測,點擊看更多 及早發現、巴金森藥物可同步改善憂鬱 目前治療巴金森治療藥物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與「左旋多巴」為主,如果是65歲以下、動作障礙症狀較不嚴重,就會建議先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來治療,它也能幫助改善憂鬱症狀;如果較為年長、動作障礙症狀嚴重,就會使用左旋多巴。 許永居醫師補充,因為巴金森病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需要與醫師非常緊密的互動、討論,因此病患在用藥、症狀上有任何反應,就應主動告知醫師來調整用藥,切勿自行停藥,更重要的是就近治療,病人就醫方便外,能幫助醫生隨時掌握病程發展狀況,讓疾病獲得良好控制。 最後許醫師不忘叮嚀巴金森病患生活作息調整,可減患病程惡化 在安全範圍內,有人陪同下多走動、多曬太陽。 補充優質蛋白質,避免肌少症。 打太極、騎腳踏車、水中走路。 提早就醫是防堵巴金森惡化最好方法,有高達50%機率的巴金森末期甚至會演變為失智症,及早發現並且治療控制,就能延緩疾病惡化。 「幸福巴士」巴金森病友社團 (圖/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許永居醫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買保險就是希望在風險到來時解決負擔,但也有不少保戶擔憂,要是意外失能、保費繳不出來怎麼辦,深怕因此被迫失去保障。但只要在買保單時留意是否有「豁免保費」條款,以後就不用擔心這種窘境。「豁免保費」機制的意義在於,避免被保險人因為失能、殘廢,失去持續繳交保費的能力,讓保障隨之失效,所以保險公司才設計出豁免保費條款,只要符合條件,就不用再繳交後續的保險費。常見保費豁免條件,可免繳後續保費常見的保費豁免條件有4種,分別為: 身故或是全殘(1級殘廢) 2~6級殘廢或1~3級殘廢 嚴重燒燙傷 罹患重大疾病主要會出現在失能險、壽險、癌症險、傷害險等保單。有些是在主約的條款當中就有列出,有些則是要在主約下另外再加豁免附約,但也並非每一張保單都可以附加豁免附約,就看各家保險公司如何規定。保戶需留意2種豁免對象可能成就豁免條件的人有2種,保戶在選擇的時候要留意豁免對象是誰: 被保險人:符合條件可以不用再繳保費、持續獲得保障 要保人:因為要保人是主要繳交保費的人,當要保人發生失能、殘廢,無法持續繳交保費時,持續保障被保險人的權益也很重要。另外,在附加豁免條款時也要注意,有些規定只能針對主約(或附約)能有豁免保費,附加的其他保單都要持續繳納保費;但有些豁免條款就比較廣泛,不論主約、附約都能同步獲得保費豁免。不論是豁免對象、豁免範圍、豁免條件跟條款附加限制與方式,每一家保險公司的規範不盡相同,這時候就需要多方了解、比較之後再做決定。尤其保險買了就是為了替自己轉嫁風險,一定要在事故發生前就做好完整準備,除了買好保障之外,再加個豁免附約,才不會在意外來臨時還要為繳納保費擔憂。(本文獲好險網授權轉載,原文為:怕失能繳不出保費!確保保單效力不中斷「豁免條款」幫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