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樂閱讀/發燒反應可促進毒素排除

樂閱讀/發燒反應可促進毒素排除#發燒

全身療法治療師知道,那些在幼兒期飽受一個接著一個感染所侵襲的「柔弱」孩子,年長後會比較不容易罹患慢性疾病。相信生物性療法的醫生總會使用熱的芥末膏藥,來促進並協助這種最有效的治療反應。而當皮膚疹「發不出來」、當皮膚疹「轉向體內」,或當身體本身的發燒反應不夠強而無法在沒有人工刺激的情況下克服感染的時候,尤其會使用這種方法來治療。但是一般來說,現代醫療不會把體溫升高當做是一種醫療反應,反而認為是某種對身體有害的情況。當發生感染時,現代醫療嘗試的做法,通常都是用盤尼西林和其他抗生素來壓制感染。今天,幾乎所有用來對抗感染和發炎疾病的藥物都含有抗生素或類固醇,這些物質會抑制發炎及合併的發熱反應。自主性的發熱反應是必要的如果身體無法或不被允許產生自主性的發熱反應,讓自己擺脫感染時的毒素,這些毒素就會沉積在間質的儲存細胞裡,造成蓄積性中毒,並進一步降低剩餘的儲存能力,同時降低免疫活性組織反應的能力。最後,可能還會形成間質「堵塞」並合併抵抗力下降的情況,最終成為像癌症這種慢性病得以發展的主要前提條件。有一點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是,許多癌症病人在發病之前都很「健康」,他們早期的醫療記錄幾乎都是一片空白。他們通常沒有任何嚴重的發熱疾病,因此未能讓自己免於先天性與蓄積性中毒的窘境。驚人的研究發現凡‧亞德納(M. von Ardenne)、藍伯特(Lampert)等學者發現,癌細胞對高溫很敏感,在大約攝氏40.5度左右,身體裡的惡性細胞就會受到不利的傷害。另一方面,要損傷健康的細胞則需溫度升高到約攝氏43度。因此,發燒和體溫上升不僅會促進防禦能力,還能把癌細胞弱化到可以更快被防禦機制摧毀的程度,而健康的細胞則絲毫不受影響。藍伯特提出報告說,如果動物宿主在接種腫瘤細胞之前先洗一個熱水澡,那麼接種的腫瘤將不會「產生影響」,而對腫瘤進行的實驗也顯示,腫瘤生長的速度會大幅降低。在某些個案裡,也可能發生腫瘤完全萎縮的情況。發熱療法還有另一個好處:如果某個病人間歇性地接受高劑量的化學療法,並且正處在發熱治療的顛峰時,那麼藥量就可以降低1/3之多,有時候甚至可降到1/2。治療的效果幾乎完全一樣,卻能減少化療的副作用。因此,就我來看,發熱療法的價值已經沒有什麼爭議了,而且這個方法的確被證實有它臨床的實用價值。發熱療法讓癌症病患的內在環境得到改善,因為受阻的通道都被打開了,包括打開最重要的大腸「過濾器」,並且促進抑制腫瘤生長的抵抗力。(本文作者/喬瑟夫.以色斯)(摘自/癌症大震撼!/柿子文化出版)

急性發燒伴隨出血 恐血癌前兆

急性發燒伴隨出血 恐血癌前兆#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急性血癌早期檢測不易,急性發燒、貧血、紫斑出血可能是癌症前兆!醫師表示,民眾需多加留意身體徵兆,因急性血癌往往伴隨急性發燒,出血、貧血、血小板急速下降等併發症,和一般感冒發燒略有差異,因此患者若發燒、帶有貧血或紫斑出血,應儘速就醫確診。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高偉堯醫師表示,急性血癌大多是早期造血幹細胞發生成熟障礙且大量增殖,而慢性血癌則是較成熟的造血細胞產生異常病變所引發,因此慢性血癌常通常可透過健檢發現,如白血球過高等;但血癌周邊血液常規檢查中,不成熟的芽球性細胞,不一定可以檢測出來,使得急性血癌檢測的困難度增高。因急性血癌早期檢測不易,民眾若有急性發燒、貧血、紫斑出血的情況可能是癌症前兆,千萬不能輕忽。此外,血癌不只是會影響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的生成,進而引發貧血、出血、感染等併發症,嚴重者還可能發生器官衰竭或死亡。不放棄治療!目前治療血癌方式有化學藥物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等,高偉堯醫師建議病人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仍有根治與治癒的機會。

《破除迷思》小孩發燒不會燒壞腦袋!

《破除迷思》小孩發燒不會燒壞腦袋!#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很多家長只要小朋友一發燒,就會神經緊繃、很擔心,加上坊間一直流傳著「發燒會燒壞腦袋」或是「某某鄰居小時候就是發燒拖太久才會燒到耳朵聾掉」等說法,因此,父母們往往一發現孩子發燒,就趕緊抱到醫院求診,甚至要求打退燒針或打點滴。不過,小兒科醫師提醒,發燒本身並不會燒壞腦袋,而是疾病引發的併發症才是真的可怕!關於「小孩發燒會燒壞腦袋」這樣的說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吳宗侔醫師表示,真相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而留下神經後遺症,與發燒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吳宗侔醫師說,小朋友發燒的前一、二天家長都可以自行觀察,其食慾、活動力、精神狀態都是觀察指標。其實發燒本身其實並不可怕,因為發燒其實是生病時人體自我保護的機制,而41℃以下並不會造成傷害,且適度發燒可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6大危險病徵辨重症吳宗侔也強調,發燒有無、體溫高低都不一定能代表疾病的嚴重度,兒童生病時,重要的是觀察有無重症的6大危險病徵:1)三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38°C。2)尿量大幅減少,超過8小時沒尿尿或哭泣時沒有眼淚。3)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或肢體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或持續頭痛與嘔吐、頸部僵硬。4)咳痰有血絲,或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5)心跳速度太慢、心跳不規則,或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或嘴唇、手指、腳趾發黑。6)皮膚出現紫斑。吳宗侔醫師也提醒,無論有無發燒,如果兒童出現上述情形,需儘快找兒科專科醫師診治。

樂閱讀/5個寶寶發燒常見問題

樂閱讀/5個寶寶發燒常見問題#發燒

發燒是大人猜測寶寶是否生病的開端,請檢查寶寶是否有發燒之外的症狀。為什麼會發燒呢?發燒是身體正在和病原戰鬥的證據。感染病毒或細菌等病原時,幾乎都會發燒。這是因為病毒或細菌等一進入身體內,就會產生發燒物質,體溫就會因為這些發燒物質而上升。體溫一上升,身體的新陳代謝及免疫系統的運作也會同時活躍起來。也就是說,發燒是為了保護身體,不讓病毒或細菌在體內增殖而產生的反應。「立刻就醫!」的判斷標準• 未滿三個月時/發燒超過38度以上時。• 三個月以上時/發燒超過38度+以下症狀。• 無意識。• 虛脫無力。• 無排尿。• 不喝水。• 有頭痛及嘔吐症狀。• 吐一整天。• 整天拉肚子。• 有痙攣情形。以上是要立刻去掛急診的標準。除此之外,寶寶的樣子和平常不同,有令人擔心的症狀時,也請立刻就醫。Q1)該如何正確測量體溫?可以在腋下、口內、耳朵等部位測量體溫,重點是每次都要在同一個部位做測量。測量腋下體溫時,首先要擦掉腋下的汗水,從下方直直地把體溫計放在腋下的中央,放得過深或過淺都不好。寶寶動來動去的話,會測不準,所以測量腋溫的訣竅是:一邊抱住寶寶,一邊測量。另外,一天之中體溫不會都一樣。午後的體溫比早晨高,所以平常要在早晨、中午、傍晚、睡前量四次體溫。若了解寶寶平常的體溫狀況,就比較容易判斷寶寶是否發燒。Q2)發高燒會影響腦部嗎?基本上,就算發燒超過40度,也不會對腦部造成影響。發燒是身體在與入侵體內的病毒及細菌戰鬥所表現出來的現象,表示身體正在保護自己;就算發高燒,也不一定會對腦部有不良的影響。但除了發高燒之外, 伴隨想吐、頭痛、頭昏腦脹等症狀時,代表可能有腦部方面的疾病,請立刻就醫為佳。Q3)發高燒時,可以服用退燒藥嗎?退燒藥並不是治療疾病的藥物,而是用來緩和發燒所帶來的不適;即使寶寶發高燒,只要精神很好,就算不使用退燒藥也沒關係。另外,發燒是身體保護自己所產生的重要反應,所以並不是一發燒,就要馬上退燒。雖然媽媽一定很擔心,但還是不要隨便使用退燒藥比較好。只是, 如果寶寶持續發高燒, 吃不下、睡不好時,會消耗過多體力,此時就不要再忍耐,使用退燒藥吧!使用時,請確實遵守用法及用量。Q4)只要讓寶寶保暖、流了汗,就能退燒嗎?即使讓寶寶流汗也無法退燒。當寶寶體溫上升,已經覺得熱的時候,還為了讓寶寶流汗,而刻意給他穿厚衣服、蓋棉被,是很不恰當的。與其這麼做,倒不如觀察寶寶的情形,給寶寶一個舒服的環境比較重要。具體來說,寶寶剛開始發燒時會覺得冷,那就幫他保暖;而當寶寶覺得熱的時候,就讓他涼爽一點。Q5)寶寶發燒時看起來很不舒服,讓寶寶降溫會有幫助嗎?寶寶看起來很不舒服時,可以用冷毛巾或退熱貼讓他降溫,如果放在脖子、腋下,能讓寶寶舒服一點的話,就請試看看。如果寶寶排斥在身上放冷毛巾,也沒必要勉強。要注意的是,即使讓寶寶降溫,感覺舒服了一些,也不表示燒就退了。(本文作者/藤澤博)(摘自/居家照顧 x圖解40種小兒疾病/大好書屋出版)

發燒、尿不出來 恐是急性前列腺炎

發燒、尿不出來 恐是急性前列腺炎#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有些老人家或中年男性曾有突然發高燒伴隨不好尿的經驗,甚至會尿不出來。近日一位58歲男性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就診,主訴近幾天突然感覺身體特別虛弱、排尿困難及頻尿,幾乎快尿不出來,故求診於該院區泌尿科。醫師提醒,有可能是罹患「急性前列腺炎」疾病,建議找泌尿科醫師檢查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賴明志表示,經檢查發現,該病患原本只有些許排尿困難情形,未服用治療前列腺肥大的藥物。但因為近期工作壓力大且睡眠不足,造成排尿比起往常不順暢,體溫測量發現高燒38.5度,經初步診斷為急性前列腺炎。接受抗生素藥物合併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治療一週,病況好轉及排尿情況改善。出院後門診再接受2週的抗生素治療後,才完全康復。急性發燒、排尿困難 要注意賴明志醫師指出,急性前列腺炎並不少見,通常一開始以發燒、排尿困難、尿流速減緩及排尿次數增加為症狀,嚴重會產生敗血症併休克。而排尿困難併發嚴重尿滯留的個案,治療上會盡量避免使用尿管,轉而採用膀胱造廔手術來替代,以減少對前列腺的刺激。賴明志醫師也提醒男性民眾,若有急性發燒伴隨排尿困難情形,建議應及早到泌尿科求診,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以免產生嚴重併發症,危及生命安全。

我今年日本腦炎首例 52歲男發燒、意識不清

我今年日本腦炎首例 52歲男發燒、意識不清#發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公布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52歲男性,居住於高雄市左營區,接種史不明,5月31日開始出現發燒、意識不清等症狀,6月8日至醫學中心就診住院並確診為日本腦炎,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疾管局解釋,日本腦炎是由帶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為5至15天,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為主,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分。依據該局歷年監測資料顯示,每年5-10月為流行季,6-7月為流行高峰期;近10年每年確定病例數約在15-40例之間,其中0-2例死亡。由於積極推動幼兒接種政策,近10年我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同鄰近之日本、韓國,有較多成人感染的趨勢,好發年齡為30至60歲,並以居家或活動地附近有水稻田、養豬戶或養鴿戶為高危險族群。呼籲上述高危險族群應特別注意自我防蚊措施,如有感染之虞者,必要時可前往署立醫院或其分院、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或新竹分院等自費接種疫苗,一劑疫苗接種收費約介於150至500元之間。疫苗接種為預防日本腦炎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年滿15個月的幼兒,應接受2劑注射,其間相隔2週,隔年接種第3劑,滿5歲兒童則於入小學前完成第4劑接種,目前各地衛生所全年均提供接種服務。由於感染日本腦炎,嚴重者可能導致精神、神經性後遺症或死亡,如家中有尚未完成疫苗接種之適齡嬰幼兒,請照顧者儘速帶領前往轄區衛生所或指定醫療機構完成接種,以降低感染風險。呼籲民眾應儘量避免在黃昏與黎明時,至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活動;若無法避免,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塗抹衛生署核可之防蚊藥劑,以避免蚊蟲叮咬。並請醫師提高警覺加強通報,以利防疫單位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疾管局再次提醒,每年的6至7月為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期,呼籲民眾加強個人防蚊措施,家中若有適齡嬰幼兒,應依規定時程接種疫苗,以避免感染日本腦炎。

發燒以為感冒 檢查竟是肝膿瘍

發燒以為感冒 檢查竟是肝膿瘍#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位60歲蘇姓男子,日前因不明原因發燒,起初以為是普通感冒至一般診所就醫,然而服藥治療後燒了又退,退了又燒持續一周,因此到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診治竟查出肝膿瘍,所幸經過及時診治救回一命。樂生療養院家醫科郭紋翠主任表示,肝膿瘍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死亡率相當高,敗血症是主要的死亡原因。郭紋翠指出,蘇伯伯的高燒不退,所以先做流行性感冒篩檢,驗出結果呈陰性,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右葉出現直徑4公分大的異狀範圍高度懷疑肝膿瘍。郭紋翠表示,這類病人有不明原因的發冷及發熱時,起初都較沒警覺,通常就近求醫或者自行服藥,加上這些病人經常合併一些使免疫機能低下的疾病,特別是糖尿病及酗酒者最常見,病程發展的速度將加快,所以當病人被送至大醫院時,往往會引發敗血症而有生命危險的情形,不可不慎。郭紋翠呼籲,當病人有不明原因的發冷發熱,心窩部或右上腹部疼痛,尤其合併有黃疸時,應立即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肝膿瘍。

是感冒還是腸病毒? 可檢測咽峽兩側有無水泡

是感冒還是腸病毒? 可檢測咽峽兩側有無水泡#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4到9月是腸病毒高峰期,根據疾管局統計,5月中旬單週之內,湧入門診病患高達2萬3700多人,急診就診率也創下6年來的次高紀錄。許多家長都人心惶惶,深怕家中孩童感染腸病毒,但卻有3成媽媽不知道造成幼兒童感染腸病毒主因竟是大人本身,親暱的抱抱、親吻等都是原因之一。提醒家中若有學齡前幼童,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肌抽躍、持續嘔吐等重症前兆病徵,務必立即送醫。中山醫院兼任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表示,不管是小朋友還是成年人,都有感染腸病毒的風險,不過相對幼童抗體較少,且因學校易傳染病菌,因此感染危險程度也較高,尤其是5歲以下孩童更要特別注意,出現嚴重併發症大多都是小於3歲的兒童。周怡宏指出,以往造成重症都是以腸病毒71型為主,而此類型病毒可怕的地方在於它會攻擊延腦,造成腦炎導致昏迷、死亡,雖今年以克沙奇A6型感染最常見,致病力不如71型強大,且大部分都是輕症表現,但仍有引發重症的風險。腸病毒可以引發很多種疾病,但其中大多都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輕微感冒的症狀。周怡宏說,可以準備手電筒、小湯匙等工具,張開嘴巴看喉嚨咽峽兩側有無起水泡、紅腫,手掌、腳掌可能也會出現水泡,通常這時候就會伴隨高燒、咳嗽、流鼻水等徵兆,喉嚨痛更是明顯症狀。周怡宏提醒,腸病毒並無疫苗可預防,對付腸病毒最重要的是認識它並瞭解其傳染途徑,降低被感染的風險。周怡宏表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一方面要吸收養分,一方面又必須能夠阻擋外界的細菌、毒素,因此腸道益菌就扮演了重要角色。許多家長給孩子補充益生菌來提高的自然免疫力,但不是添加愈多愈有效,而要注意菌種能否確實停留在腸道,持續有效的產生免疫保護效果。(圖片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