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了解登革熱 防治你我一起來!

了解登革熱 防治你我一起來!#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8例感染本土登革熱,分別分布在高雄市、台南市及澎湖縣,且可能因為氣溫與溼度的改變,加速病媒蚊孳生,相較於往年首例多於7月下旬出現,但今年南部感染情形已經提早在5月出現,民眾不可不慎,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曾舜玲主任也提醒民眾,確實做好個人防護,並執行三不政策:不讓斑蚊繁殖、不讓斑蚊進屋、不讓斑蚊叮咬。基隆市衛生局指出「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又有人叫它「天狗熱」或「斷骨熱」,它是由「斑蚊」先叮咬患者後,成為「病媒蚊」,當病媒蚊再叮咬健康的人,他就感染到登革熱了。登革熱大多都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像東南亞、非洲、印度及中國大陸〈福建、廣東、海南島〉最多,而臺灣也容易成為登革熱流行的地方。登革熱的主要病症狀:高燒,肌肉及關節的奇痛,後眼窩痛以及發疹,潛伏期5~8天,死亡率不到1%。另一種「出血性登革熱」的死亡率可高達50%,尤其是兒童。因無特效藥,如發生休克,應即迅速送醫,減少死亡可能性。 「登革熱」的主要防治方法:清除病媒蚊之孳生是基本最重要的防治法。廢棄的罐子、瓶子、輪胎等等,必須予以適當的處理。曾舜玲主任說,登革熱病媒蚊之防治目前無特效藥,亦無疫苗,所以民眾只有多注意環境,加強防治病媒蚊,遠離登革熱。

高市登革熱警戒 出現首例本土案例

高市登革熱警戒 出現首例本土案例#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一名居住在高雄市楠梓區的12歲男性學生,自5月12日起陸續出現發燒、食慾不振、嘔吐、皮膚紅疹等登革熱症狀,並前往住家附近診所就醫,因症狀未見改善,後前往高雄長庚醫院就診,經醫院通報並採血送驗,經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確認檢驗結果為NS1陽性(判為高度疑似個案),二次採檢後確定感染登革熱。該個案未曾出國,亦未曾罹患過登革熱,活動地點以楠梓區住家及學校為主,偶至三民區寶字頭里別活動。 這起案例是高雄市入夏後首例本土病例,防疫團隊不敢掉以輕心,經楠梓及三民區衛生所完成住家及活動地周圍擴大疫情調查,總計擴大採血55人送驗,楠梓及三民區級指揮中心於接獲該病例第一時間立即安排於5/18~19執行疑似感染地點地毯式孳生源清除暨緊急噴藥等之防疫作業,區級防疫指揮中心亦立即規劃環境大掃蕩工作,並即時動員社區里民進行環境整頓。 南部地區連日降雨已導致社區病媒蚊指數大幅攀升,因此,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已自5月初起,動員全市97隊里滅蚊隊2千餘名滅蚊志工協助社區加強積水容器孳生源巡檢。目前已進入登革熱疫情流行期,衛生局呼籲市民,徹底清除髒亂環境及孳生源積水容器,是有效預防登革熱之基本功。高雄市政府請市民朋友務必主動清除居家室內外積水容器,以免受罰,並請全力配合政府執行孳生源檢查、緊急噴藥等防疫措施,讓民眾遠離病蟲害。

發燒、沙啞誤認感冒 細菌性主動脈瘤作祟險送命

發燒、沙啞誤認感冒 細菌性主動脈瘤作祟險送命#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62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吳阿伯,日前出現反覆發燒、聲音沙啞的症狀,以為只是老毛病所引起的感冒,不料幾天後竟在一次排便時大量出血,趕緊就醫後,經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是近4~5公分的細菌性主動脈瘤惹的禍,還好及時置放支架,避免大破裂出血危及生命。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張兼華醫師表示,病人解血便是因細菌性主動脈瘤產生血栓後,跑到腸子,結果會造成缺血或出血的症狀,還好他出血的症狀還算輕微,並沒有到腸壞死的程度,以大腸鏡找出出血點後治療,躲過腸壞死的高死亡率。至於病人喉嚨沙啞則是主動脈瘤接近控制聲帶的喉返神經,在動脈瘤破裂出血時猛烈牽扯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讓病人以為是感冒造成的聲音沙啞,其實都是主動脈瘤所造成。考量傳統手術需暫時停止腦部循環,而且手術的時間長、出血量多以及傷口大,對病人的影響較大,於是進行主動脈支架放置手術,且張兼華醫師說,通常超過5公分以上才會建議病人動手術。至於細菌性主動脈瘤形成的原因是細菌感染將主動脈壁吃出一個洞,當血液從破洞中衝出後,被周圍組織擋住形成血管瘤。與一般主動脈瘤不同的是,細菌性主動脈瘤有隨時破裂的危險,需要及時診斷與治療。而細菌如未有效控制和治療,很可能造成菌血症、敗血症或是細菌性血栓。不明原因的發燒,常被當成感冒看待,但如果治療一直沒有好轉,並且伴隨著胸痛、腹痛或是有出血情況時,就得盡快就醫找出原因。張兼華指出,細菌性主動脈瘤大多發生在免疫力較差、高齡,或有使用免疫力抑制劑、類固醇的病人身上。以吳姓阿伯來說,因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所以要特別留意。

驚!高雄市爆入夏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

驚!高雄市爆入夏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在昨日(22日)接獲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通報,確認一名入夏後首例本土型登革熱病例,個案為12歲男性學生,居住於楠梓區翠屏里,該名男學生未曾出國,亦未曾罹患過登革熱,活動地點以楠梓區住家及就學學校為主,偶而至三民區寶字頭里活動,該名男子為入夏後首例本土病例,市府防疫團隊不敢掉以輕心,也呼籲民眾一定要注意環境衛生。該名男學生自5月12日起陸續出現發燒、食慾不振、嘔吐、皮膚紅疹等登革熱症狀,並前往住家附近診所就醫,因症狀未見改善,於5月16日再前往高雄長庚醫院就診,並由該院通報並採血送驗,經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確認檢驗結果為NS1陽性(判為高度疑似個案),並於5月21日二次採檢後確定感染登革熱。因男同學居住於楠梓區,市府團隊緊急進行疫情調查,針對楠梓及三民區衛生所完成住家及活動地周圍,總計擴大採血55人送驗,並在第一時間立即安排於5/18~19執行疑似感染地點地毯式孳生源清除暨緊急噴藥等之防疫作業,區級防疫指揮中心亦立即規劃環境大掃蕩工作,並即時動員社區里民進行環境整頓。南部地區連日降雨已導致社區病媒蚊指數大幅攀升,因此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已自5月初起,全面動員全市97隊里滅蚊隊2千餘名滅蚊志工協助社區加強積水容器孳生源巡檢。目前已進入登革熱疫情流行期,衛生局再次呼籲市民,徹底清除髒亂環境及孳生源積水容器,是有效預防登革熱之基本功,也請市民朋友務必主動清除居家室內外積水容器,以免受罰,並請全力配合市府執行孳生源檢查、緊急噴藥等防疫措施,以維護公眾權益、保障自己及家人的健康。

美貓狗飼料恐染沙門氏菌 賣場急下架

美貓狗飼料恐染沙門氏菌 賣場急下架#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美國知名寵物飼料公司鑽石寵物食品(Diamond Pet Foods)在5月4日緊急宣布回收貓狗飼料,因這些貓狗飼料可能染了沙門氏菌,而回收的品牌包括旗下Kirkland Signature(好市多販售)、Chicken Soup for the Pet 、雞湯(Lover’s Soul)、鑽石(Diamond)、天然鑽石(Diamond Naturals)、海陸饗宴(Taste of the Wild)、健康(4Health)、鄉村價值(Country Value)、頂級(Premium Edge)、專業飼糧(Professional)等飼料,生產日期約在2011年12月9日和2012年4月7日之間。在台灣的各大代理商也都紛紛在官網、粉絲團等貼出聲明稿,說明回收批號、製造日期、回收品項等,至於沙門氏菌對寵物可能造成的傷害,開業院長張福政獸醫師表示,若吃下含沙門氏菌的飼料,寵物可能會有食慾降低、腹瀉、發燒、嘔吐等現象,而沙門氏菌為一種人畜共通的細菌,但傳染至人類的機率較小,若人類接觸到受感染的飼料、或遭感染的寵物用品等都可能染沙門氏菌,也會出現相似症狀。因此張福政獸醫師提醒所有貓狗飼主,一定要做好自身的衛生習慣,摸完貓、狗都要記得用清潔液、肥皂清潔,替寵物準備飼料時也一定要注意衛生,另外盡量讓嬰兒、小朋友遠離寵物餵食區域,尤其要注意許多嬰兒、小朋友喜歡把手放在嘴巴中,最後獸醫師也說,其實只要有好好注重個人的衛生習慣,做到勤洗手等,基本上感染人類的機率非常低。

首例登革熱現蹤 比往年提前出現

首例登革熱現蹤 比往年提前出現#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確認今年流行季首例登革熱本土病例為40歲女性,依據疾管局統計資料顯示,本年截至5月5日止,共有14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其中13例為去(100)年流行季的延續。雖然第13例個案之發病日(2月7日)距離今年流行季首例個案已有13週,惟往年流行季首例多於6月下旬至8月間出現,但今年流行季首例提前出現,加上境外移入倍增且適逢梅雨季節,突顯今年將面臨嚴峻的疫情防治壓力。首例病例居住於臺南市北區大港里,於5月2日出現發燒、肌肉酸痛等症狀而至診所就醫,因仍有發燒症狀,5月4日至另一家診所就醫,醫師懷疑為登革熱疑似病例而通報,5月5日疾管局檢驗結果為登革熱確定病例,感染第一型登革病毒。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已於通報當日完成個案疫調及居住地之病媒蚊密度調查等工作,且個案4位同住接觸者無疑似登革熱症狀。此外,該衛生局另於5月6、7日即啟動成蟲化學防治、地毯式孳生源清除等緊急防治工作,期盼能快速控制疫情。疾管局呼籲民眾,為降低登革病毒於社區傳播之風險,請落實清除家戶內外積水容器,並進行社區容器減量等防治工作,此外,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關節肌肉疼痛、出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活動史等相關資訊;另籲請醫師於病患就醫時,提高警覺,若發現登革熱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避免疫情擴大。

穿過多衣物、不通風 也易造成發燒

穿過多衣物、不通風 也易造成發燒#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在預防注射門診時,常聽到有媽媽緊張問,「打這個針會不會發燒?」或是「若發燒怎麼辦?是不是要吃退燒藥?」其實所謂發燒,是指體溫超過正常體溫的狀態,肛溫、耳溫高於38℃或腋溫高於37℃,而正常體溫為肛溫(耳溫)36.5℃~37.9℃之間,腋溫為35.9℃~36.9℃之間,但發燒後該如何處理?基隆中山衛生局李美燕指出,小兒發燒通常只要多補充水分、維持適溫、卸去被蓋、減少衣物穿著,通常都能改善。其實發燒是一種生理反應,是人體受到微生物(如濾過性病毒或細菌)入侵而引起;小兒感染所造成的發燒大多是濾過性病毒感染,引起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釋出「致熱素」,刺激中樞神經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而造成體溫升高發燒的溫度高低並非與疾病嚴重度成正比。衛生局也提醒發燒時勿因驚慌而濫服退燒藥,應找出導致發燒之原因。造成發燒大部分是因為感染,如呼吸道、腸胃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肺炎、腦膜炎、腫瘤或免疫系統等疾病。另外穿過多的衣服或室內不通風,也容易造成發燒。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建議民眾若只是輕度的發燒,肛溫(耳溫)38℃~38.5℃,不需使用退燒藥,只要多補充水份即可,而中度的發燒肛溫(耳溫)38.5℃~38.8℃,依醫師囑咐口服退燒藥,少穿衣服、減少蓋被,另外若是高燒肛溫(耳溫)超過38.8℃以上,依醫師囑咐口服退燒藥或使用肛門栓劑,不可用酒精擦拭身體,若小孩已曾發生過熱性痙攣時,腋溫超過37℃或肛溫(耳溫)超過38.8℃時,應立即給予肛門栓劑退燒並儘速就醫。基隆市衛生局局長許明倫也建議大家,若服用退燒藥後1小時若體溫仍高於38.8℃,可再給予肛門栓劑退燒。兩次肛門栓劑之給予時間應間隔6小時,避免密集使用造成體溫過低。若是病童有抽搐、眼睛上吊、活動力不佳、異常哭鬧、食慾減退或持續3天以上發燒,應立即就醫,以免造成傷害。

女子遊泰染麻疹 相關接觸者要當心

女子遊泰染麻疹 相關接觸者要當心#發燒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今日公布今年第3例境外移入麻疹確定病例,該名病例為居住南部之24歲女性,曾於3月4日至3月9日赴泰國旅遊,3月9日起有咳嗽、發燒、流鼻水症狀,3月21日開始出疹。3月28日確認為麻疹病例,目前已康復。依麻疹潛伏期研判可能屬境外移入個案。衛生單位於接獲通報後,即展開各項防疫工作:包括掌握個案於就醫醫院及住院之接觸者與醫護人員、同住及接觸家屬等名單,相關接觸者364人經調查已列冊,除進行麻疹相關之衛生教育外並進行健康監視,期防範疫情之散播,目前尚未發現有其他疑似麻疹症狀者。此個案曾於3月18日(可傳染期間內)上午10:18搭乘台鐵區間車(北上3138車次)由新市至嘉義,下午7:21搭乘台鐵區間車(南下3217車次)由嘉義至新市。因此,疾管局特別呼籲3月18日曾搭乘該兩班次列車的民眾提高警覺,請自我監測並進行自主健康管理18天(至4月5日止),若出現疑似症狀(咳嗽、流鼻水或結膜炎),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以利醫師提供適切的診療服務。麻疹是一種高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藉由空氣、飛沫或直接接觸病人含有病毒之鼻咽腔分泌物而感染,好發於冬末及春季,初期症狀主要有發燒(超過38℃)、鼻炎、咳嗽、結膜炎等。皮疹則會由耳後開始,再擴散至臉部,然後下移至軀幹和四肢。依據疾管局監視資料顯示,近年來國內每年約有十至數十例麻疹個案,並曾發生數起由境外移入個案引發之醫院群聚事件,該局表示,透過頻繁的國際交流,境外移入病例勢難完全避免,仍將造成我國防疫安全上之風險,故該局再次籲請幼兒家長,對於家中已滿1歲但尚未完成麻疹疫苗接種之嬰幼兒,應儘速攜往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醫療院所,由醫師評估後接種,以防堵境外移入病例在國內造成進一步之傳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