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染恙蟲病未適當治療 致死率達6成!

染恙蟲病未適當治療 致死率達6成!#發燒

清明節將到,民眾掃墓祭祖或至山區活動時,可能接觸到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將增加感染恙蟲病的風險,疾病管制局呼籲民眾應做好自我保護措施,以降低感染恙蟲病的機會。依據疾管局歷年的疫情資料分析顯示,台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的病例發生,於4~5月間病例數開始呈現急遽上升,7月時到達最高峰;尤其以金門縣、臺東縣、花蓮縣及澎湖縣等縣市病例數較多。恙蟲病為經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恙蟲)叮咬而感染,動物宿主以囓齒類(鼠類)為主,恙蟎幼蟲喜歡爬行於土面,或喜歡停留於草叢中,伺機落入經過的動物或人類身上,因此行走於草叢中遭恙蟎叮咬而罹患恙蟲病的機會較高。通常被恙蟎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eschar),潛伏期常為9~12天,伴隨有發燒、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在軀幹出現暗紅色的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高達60%。疾管局呼籲民眾落實「自我保護」措施,至山區或野外活動時,儘量不要進入草叢地帶,如需進入草叢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等保護性衣物,皮膚暴露部位塗抹經衛生署核可的驅蟲劑,以防止恙蟲叮咬;離開草叢後應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可減少感染的機會。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的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提供醫師臨床診斷參考。

不明原因發燒 幼兒泌尿道感染警訊

不明原因發燒 幼兒泌尿道感染警訊#發燒

林先生的兩歲女兒連續兩天吃不下且有發燒現象,連忙送到醫院,做過檢查後,診斷是尿道感染,阮綜合醫院小兒科蔡金燕醫師表示,泌尿道系統感染其實是小兒科相當常見的疾病,但由於無法正確表達不舒服,導致初期難以察覺,其實不明原因發燒是孩子泌尿道感染最重要的警訊。不過究竟什麼原因造成小兒泌尿道感染?蔡金燕醫師解釋,最常見的是細菌由排尿口上行至泌尿道,因寶寶的屁屁都泡在尿布裡,家長若不注意清潔與定期更換尿布,細菌會沿著排尿口往上感染泌尿道。對成人來說,一旦泌尿道染可能吃吃抗生素就沒事,但對兒童卻要考慮避免後續可能發生的腎傷害。因此,在治療上首要除症狀緩解及病因治療,再者須預防復發,第三則是矯正可能合併的先天異常。臨床經驗顯示,發生在愈小兒童的泌尿道感染,合併先天性構造異常的機率愈大,造成腎臟傷害的機率也愈高。腎臟在人體中扮演著排尿、維持電解質平衡、水分穩定、控制血壓並穩定鈣質以及維他命D代謝、造血等功能的重要角色,預防孩子泌尿道感染,家長不可不慎!所以,如何在早期診斷及治療以避免不必要的腎傷害,才是最大的重點。各種年齡層泌尿道感染可能出現症狀1.新生兒:發燒、低溫、厭食、生長遲緩、黃疸、敗血症。2.嬰兒:不明熱、生長遲緩、異味尿和不安。3.學齡前幼兒:腹痛、嘔吐、異味尿、發燒、夜尿、頻尿、排尿不順、急尿。 4.學齡兒童:表現出比較典型的泌尿道感染症狀,如夜尿、頻尿、排尿不順、急尿、發燒、肋脅下疼痛或血尿。

服用RU486未回診 小女生差點送命

服用RU486未回診 小女生差點送命#發燒

一位南投的小女生在媽媽的陪同下,在南投的醫療單位服用RU486,該小妹妹沒有根據她的主治醫師的約定回去醫院追蹤,過了幾天後的半夜,她忽然發高燒到40度,媽媽以為是感冒,還為她蓋厚棉被、給她喝熱雞湯。開業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表示,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腔有一大堆血塊。蔡鋒博醫師說,根據小女生媽媽的描述,研判是使用RU486流產不完全所引起的感染,於是立刻進行手術,將已經感染的血塊吸出來,並立刻轉診到醫學中心施打抗生素。小女生剛送到醫學中心時有點量不到血壓,後來經過醫師的搶救,血壓慢慢獲得控制,也漸漸退燒。蔡鋒博醫師提醒,如果有服用RU486或做過人工流產之後,有感染、發燒症狀要立即跟自己的主治醫師連絡,不要當做是一般的感冒發燒,以免生命遭受威脅。RU486在台灣被列為管制藥物,必須在醫生監督下使用。彰化秀傳醫院衛教中心文章指出,RU486是口服墮胎藥,一顆劑量為600mg,用於墮胎或性交後避孕的情形。RU486適合懷孕七週內使用,但在懷孕越短的時間內使用,成功率越高,不適感越少,但高血壓、心臟病、子宮外孕,長期服用類固醇及吸煙婦女皆不適用。由於RU486比起傳統人工流產手術更為簡便,不少青少女在偷吃禁果後,墮胎多半先選擇RU486。此藥可能的副作用為陰道大量出血、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等情形發生。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新光醫院、台大醫院、國泰醫院等醫院,針對160多位婦女進行RU486臨床試驗,報告和國外(英國、法國、中國)一樣,成功率達九成七。使用方式:連續服用四天,前三天服用RU486,目的是讓胚胎及滋胚細胞死亡,第四天服用前列腺素,可讓子宮收縮,以利子宮內容物排出。秀傳醫院衛教文說,服用RU486前,一定要經醫師使用超音波檢查,確定是子宮內正常受孕才可用服用,且服用完後一定要回診,由醫師確定已完全流產。

人畜共通傳染!布氏桿菌病症狀多

人畜共通傳染!布氏桿菌病症狀多#發燒

為因應布氏桿菌病境外移入病例增加,強化疾病監測及防治能力,減少布氏桿菌病於國內傳染風險,衛生署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規定,於7日行政院公報,公告將布氏桿菌病列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依據本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醫師診治病人時,如有發現疑似布氏桿菌病病例,應採行必要的感染控制措施,並於一週內向衛生主管機關進行通報,違者處以新臺幣9萬元以上、45萬元以下罰鍰。疾病管制局表示,布氏桿菌病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菌存在感染動物的組織、血液及乳汁中,再透過接觸、生飲乳製品傳染給人,人傳人的情形較為少見,潛伏期為一週至數個月。臨床症狀包括發燒、頭痛、食慾不振、盜汗及關節疼痛等,一般可以抗生素進行治療,少數未治療病例可能因心內膜炎死亡。布氏桿菌病經常發生於非洲、中亞及東南亞等畜牧業發達的國家,近年國際間布氏桿菌病疫情頻傳,鄰近國家如馬來西亞、韓國及大陸都曾爆發疫情;我國去年年以前已近30年無布氏桿菌病的病例發生,但在去年5月至10月期間連續接獲通報,並確認5例布氏桿菌病境外移入病例,顯示該病原具有境外移入威脅國內防疫安全的風險。此外,布氏桿菌病為畜牧業的重要傳染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分別將牛布氏桿菌病及羊布氏桿菌病公告為動物乙類疾病。疾管局提醒民眾前往上述流行地區應避免生食(飲)牛、羊肉、未經消毒的生乳及其製品,避免與動物過度親密接觸,如有不適症狀,請儘速就醫。返國時亦可於機場尋求檢疫人員協助,倘返家後身體仍不適,應立即就醫,並向醫師說明旅遊及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治療及通報。

膿胸是什麼?!怎麼發生、治療?

膿胸是什麼?!怎麼發生、治療?#發燒

阮綜合醫院胸腔外科林鴻生醫師表示,膿胸最典型的症狀是單側劇烈胸痛,疼痛嚴重時會影響呼吸。此外,同時會有畏寒、發高燒等典型細菌感染的症狀,延遲治療會有敗血症及休克等致命情況發生。造成膿胸最常見的原因是先有肺炎感染,再引發肺表面的肋膜發炎或感染,甚至化膿。林鴻生醫師說,膿胸病患會先給予廣效性的抗生素治療,待肋膜積液細菌培養結果出來,據以調整抗生素的使用,一般需抗生素治療二週時間。若病患為糖尿或肝硬化病患者、或有較嚴重敗血的症狀,則需要更長時間的抗生素治療。引流膿瘍方式會因發病時間及肋膜液分析結果而有所不同。若在發病最早期,可於超音波導引下在胸腔置入細管引流。若肋膜液分析結果中發炎指數高或有細菌存在,則需以外科方式放置較粗口徑的胸管引流。若較晚期才診斷發現膿胸,通常此時已發展為濁狀或膿狀膜積液且有間隔產生,此時光置管引流效果不佳,需以外科手術進行清創與引流。林鴻生醫師指出,當前的外科手術治療膿胸方法,以胸腔鏡輔助手術清創及引流為主流,比起傳統開胸手術,有傷口小、恢復快等優點。胸腔鏡手術只需在胸壁上打 2 個一至兩公分的傷口,即可清除發炎化膿組織及間隔,清洗整個肋膜腔,再從胸壁傷口置入引流胸管,手術時間一般僅需約 2 小時左右。手術後會在加護病房休息一晚,隔天視恢復情形可轉入一般病房。但病患因接受麻醉及原本就有肺炎,手術後需積極咳痰,儘早下床活動,可加快恢復、減少併發症產生。一般而言,手術後約 7 至10天,胸腔引流管出來的液體若量少於 100cc 且乾淨,就可以拔管出院,但肺炎仍須持續抗生素治療。

輕忽流感症狀 當心嚴重併發症或死亡

輕忽流感症狀 當心嚴重併發症或死亡#發燒

流感疫情發燒,國內死亡病例持續增加,疾管局預估農曆過年前後達到疫情最高峰。大林慈濟醫院家醫科主任林名男醫師提醒,最近門診就有較多症狀嚴重的流感患者,入冬後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原本就會比較多,但流感患者的發燒時間較久,主要症狀還包括肌肉酸痛、倦怠無力、疲倦等全身性症狀,比一般感冒症狀嚴重,提醒大家不要輕忽。 林名男表示,嬰幼兒、65歲以上長者或是慢性病患者,屬於流感併發症的高危險群,因此只要出現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流感症狀,就應立即就醫,以免病程發展快速,引發肺炎、心肌炎、腦炎、橫紋肌溶解症、腎衰竭等併發症,若是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或高燒持續72小時以上等症狀,更應立即至大醫院就醫,以降低嚴重併發症及死亡的風險。 林名男指出,目前A型及B型流感對於流感抗病毒藥劑的反應都很好,若在診間碰到較症狀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都會注意是否有感染流感的可能。若周遭已有證實罹患流感的患者,本身又有發燒、肌肉酸痛等症狀,目前疾病管制局就可以認定為流感高度疑似患者,予以投藥治療,通常需連續服藥五天。但林名男也提醒,不是每家診所都有提供公費克流感,目前全國有二千多家診所為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配置點。民眾可以撥打疾管局諮詢免付費專線1922查詢。 賴重彰提醒,季節性流感傳染力高,且所有年齡層皆可能遭受其侵襲,在特定高危險族群,如嬰幼兒、年長者,更可能引發嚴重疾病甚至死亡。目前只有疫苗能有效預防流感,是最經濟、安全、有效的措施,如民眾尚未接種,應盡快施打疫苗,才能產生抗體。

菊池病是啥?會發燒且頸淋巴結腫大

菊池病是啥?會發燒且頸淋巴結腫大#發燒

林小妹妹是一位十歲、健康、活潑的女孩。住院前一週,突然感覺輕微發燒,左側頸部疼痛且淋巴結腫大,約5公分大小。因為淋巴結持續腫大,焦急的父母帶著孩子來到本院小兒科住院,接受淋巴結切片檢查,病理診斷為菊池病。經醫師解釋後,家長心中的石頭終於放下,之後小女孩也恢復了健康。菊池病到底是什麼疾病呢?大千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徐北辰醫師表示,菊池病是一種罕見的疾病。最早是由日本的菊池醫師在一位年輕的女性病患上發現並報告出來,因此以他的姓命名。罹患此病的患者大多會出現發燒、頸部淋巴結腫大的症狀。在菊池病病患中女性佔多數,大部份病人是小於40歲的年輕人,在美國的統計平均年齡為30歲。各色人種都會發生,但亞洲人罹病的報告似乎比較多。從臨床的表現、疾病的過程和病理的變化顯示,産生菊池病的可能的機轉是人體的免疫細胞,如T細胞、組織細胞,針對某個入侵的病原菌或病毒,産生一系列的免疫反應和細胞凋亡所造成。菊池病和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都有相同的性別及年齡分佈、病理變化,有些紅斑性狼瘡病患會出現菊池病,相對的有少數菊池病患者後來産生紅斑性狼瘡。 徐北辰醫師指出,治療上以症狀治療為主,不需要特殊的藥物。嚴重的病患可以使用類固醇,會有明顯的效果。此病的預後很好。疾病會在一至四個月內痊癒。需要注意的是會有復發或轉變成紅斑性狼瘡的可能,因此病患應定期追蹤二、三年。

防流感 台中學童發燒請假、戴口罩

防流感 台中學童發燒請假、戴口罩#發燒

為因應流感疫情,台中市副市長蔡炳坤於昨(3)日上午召開「校園流感防治研商」會議(見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決議自即日起,學生發燒攝氏38度以上,應立即請假就醫並在家休息,退燒返校後至少持續落實戴口罩一週,減少病毒傳播。此外,各學校應於每日15時向教育局通報流感感染人數及住院情況,並由教師進行健康追蹤。蔡炳坤表示,校園為人口密集區,建議家長可以在孩子的書包中放置一個口罩備用,只要小孩有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初期感冒症狀就應該立即就醫,如果有持續發燒、肌肉痠痛、呼吸困難、活動力減弱等明顯症狀,應立即轉往送大醫院就醫。此外,蔡炳坤也指示教育局針對各校應對請假學生研擬補救教學措施,同時視疫情發展,必要時將進一步研擬是否採行停補課措施。台中市衛生局表示,截至3日14時止,台中市公費流感疫苗統計0.5cc還剩約4400劑、0.25cc還剩1000劑,呼籲65歲以上的長者、與6個月以上到6歲以下幼兒未接種疫苗的民眾,請儘速就鄰近衛生所及合約院所接種疫苗;未符合公費接種流感對象,但民眾如自覺接種流感需求,也鼓勵民眾自費接種。 台中市衛生局長黃美娜表示,上週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共24846顆,目前尚有33181顆,疾病管制局將隨時補充藥劑,提供165家合約院所使用,並盼有更多醫療院所加入抗病毒藥劑合約申請行列,讓民眾就近就醫用藥。此外,民眾也應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咳嗽時戴口罩,生病患者盡量在家休養、避免進出公共場所,才能降低罹患流感的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