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男感染鉤端螺旋體 黃疸又發燒

男感染鉤端螺旋體 黃疸又發燒#發燒

林先生今年六十二歲,已退休在家,但仍保持良好運動習慣,經常在游泳池游泳。一週前,他與朋友相偕去小溪游泳,一週後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發燒到攝氏38~39度,此外還有畏寒、輕微喘及肌肉痠痛。起初他以為是游泳感冒,但感冒一直不好,且發燒持續,身體愈來愈不舒服,因此前往醫院就診。住院後發現,林先生血壓下降至60/48 mmHG、腎功能異常、黃疸指數也偏高。發燒、全身痠痛、腎功能異常、黃疸指數偏高、加上到溪邊游泳的病史,令醫師懷疑為鉤端螺旋體感染的可能性。院方抽血檢查後,證實確定是鉤端螺旋體感染。在懷疑的同時,醫師並給予盤尼西林治療,發燒很快就退了,肌肉痠痛症狀漸漸改善而痊癒,腎功能、黃疸指數也完全恢復到正常。延伸閱讀「鉤端螺旋體」: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1912

肚子痛又發燒! 別緊張~恐是急性腸胃炎

肚子痛又發燒! 別緊張~恐是急性腸胃炎#發燒

急性腸胃炎是大人及小朋友常發生的疾病之一,典型的症狀是上吐下瀉,但是也有單獨以嘔吐或拉肚子為主的病例,且常會合併肚子痛、發燒、肚子脹及輕微感冒等症狀。 急性腸胃炎是指食入遭受到細菌、病毒感染或刺激性的食物,造成胃及腸黏膜發炎反應。腸胃炎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而傳染性腸胃炎症狀會有腹瀉、發燒、食慾減退、疲倦虛弱、哭鬧不安、嗜睡、腹部痙攣及腹部觸壓痛感等症狀,嚴重者會有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敗血性休克等併發症之情形。 延伸閱讀: 小孩發燒爸媽別慌!醫教正確退燒法:藥間隔「●小時」吃才對   照顧腸胃炎病患應注意下列事項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採舒適臥位,充分休息以利於恢復體力,早日康復。 建議除了醫師處方的口服藥,暫時禁食6至8小時讓腸胃休息減少刺激。 預防脫水,返家後可少量多餐進食水份或稀釋過的運動飲料,以補充電解質水份和葡萄糖。 症狀減輕時,例如已經不嘔吐但還在腹瀉,建議只飲用清流質食物, 如運動飲料、米湯等。 延伸閱讀: 長期腹瀉⋯我是腸癌、腸躁症、腸胃炎?醫師教「1表」看關鍵差異 如果腹瀉症狀已止而且會覺得餓,建議採少量多餐的方式開始吃少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清粥、白吐司、麵條等。 症狀未完全消失前,請勿進食油膩、酸辣、刺激、乳製品等食物,酒、咖啡及可樂請勿飲用。 請務必遵照醫師指示及藥袋說明,按時服用藥物,並依照醫師建議返回門診追蹤治療。 認識自己服用的藥物名稱長相、作用、副作用、劑量及頻率等,並養成做紀錄的習慣以維護用藥安全。 肚子痛要小心! ˙孩子為何老是肚子痛? ˙季節轉換期間 幼兒最易腸胃炎 ˙腸胃炎導致大腸穿孔 男童險致命

炎夏別被蚊咬 登革出血熱會致命!

炎夏別被蚊咬 登革出血熱會致命!#發燒

炎夏登革熱肆虐,別小看登革熱的症狀,致病是登革病毒,是一種蟲媒病毒,其潛伏期約3到8天,最長可達14天,若感染某一型別登革熱,對該型病毒有終生免疫。對其他型別則有短暫免疫。台大醫院家醫科醫師林智偉表示,「感染登革熱若情況嚴重,會出現登革出血熱,就必須儘快就醫。」登革熱是透過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登革熱常見於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分佈極廣、危害較大的一種蟲媒病毒性疾病,一旦發生,傳播迅速,會引起大規模的流行。林智偉醫師指出,登革熱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若沒有帶病毒的蚊子再叮到患者血液,則成病媒蚊;埃及斑蚊(喜歡棲息於室內)分布於嘉義布袋以南各縣市,白線斑蚊(喜歡棲息於室外)則分布於全島平地與1500公尺以下之山區。2002年登革熱侵襲南台灣,全年本土確定病例達5336例。林智偉說,感染登革熱後,若人體的抵抗力強,輕微者可能無症狀;也可能發生突發發燒(體溫大於或等於38度)的症狀,並伴隨頭痛、肌肉痛、關節痛、身體出紅疹、白血球減少等狀況。林智偉表示,更嚴重則會出現登革出血熱,症狀包括發燒、血便、吐血,身體點狀出血,或是黏膜(例口腔)地方出血,以及血小板減少(10萬以下),或是血漿滲漏(肋膜積水、腹水)。林智偉指出,登革出血熱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達20%~40%,早期診斷加上適當治療,死亡率會低於50%;登革熱目前尚無特效藥與疫苗可打,主要針對症狀予以支援療法,患者必須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福建省傳近200童染腦炎 當局稱已有效控制病情

福建省傳近200童染腦炎 當局稱已有效控制病情#發燒

編輯中心報導從5月初至今,大陸福建省廈門市等地陸續傳出12歲以下的兒童感染病毒性腦炎,截至2日為止已有近200名孩童確定染病,其中已有87人出院返家休養,廈門官方表示,目前已受到有效控制,不過民眾近期如果有要前往上述地區,仍然要提高警覺。近月來福建省多地紛紛傳出孩童感染病毒性腦炎,一度令外界擔心會嚴重蔓延,但福建省安溪縣衛生局局長吳爭新回應,經過近期積極檢測與調查後,情況已逐漸受到控制。安溪縣衛生局表示,目前確定有117名兒童感染病毒性腦炎,其中87名已返家休養,其餘雖然仍住院治療但狀況穩定。吳爭新說,這次染病的孩童全在12歲以下,其中3至7歲占有近80%,呼籲家長隨時注意孩童的衛生習慣。據悉,本次福建省的腦炎屬於ECHO30型腸道病毒,患者普遍會出現發燒、頭痛、抽搐與嘔吐等等症狀;由於初期症狀與感冒相當類似難辨認,若未及時就醫隨著病情發展,會有嗜睡、抽搐等狀況,嚴重會導致昏迷甚至致命。

「急性會厭炎」誤認為感冒 嚴重恐致命!

「急性會厭炎」誤認為感冒 嚴重恐致命!#發燒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內科加護病房陳憲青醫師表示,最近短短二週內加護病房住進了三、四名急性會厭炎病人,由於會厭炎是屬於耳鼻喉科的急症,症狀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相似,但如果延誤治療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不可輕忽之。因此,特別呼籲民眾重視!陳憲青醫師指出,一名40多歲的男性病人,因為喉嚨痛、吞嚥困難、發燒到耳鼻喉科求診,經診所醫師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並轉診至該院急診求治。由於會厭軟骨位於聲帶上方,為氣管的屏障,防止食物從食道掉入氣管,為重要的構造之一,若遭細菌病毒感染,會導致會厭軟骨快速發炎腫脹,嚴重會呼吸衰竭。經由醫師解釋後,病人同意插管接受呼吸器及適當抗生素治療,目前已拔管脫離險境。陳憲青醫師表示,急性會厭炎好發於冬春之際,常見病菌如B型嗜血性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其症狀與一般呼吸道感染相似,但不同是會有嚴重吞嚥困難、說話含糊、呼吸困難,很容易被誤認是一般感冒,嚴重時會呼吸衰竭,甚至要緊急氣切,不可輕忽之。最後,陳憲青醫師還是呼籲民眾,身體如有不適時,如喉嚨痛、吞嚥困難、呼吸費力,應盡早就醫,不可小看,不要小病變大病,適當生活作息,正常飲食及運動,增強自身免疫力,方為健康之道。

注重衛生禮節 流感免上身!

注重衛生禮節 流感免上身!#發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宗儒表示,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傳染病監視報告,類流感的全國門診及急診就診率於今年第四至五週已達高峰,顯示流感疫情似乎已經開始下降。不過第七週適逢學校開學,幼兒至青少年又開始學校群體生活。吳宗儒說,學校一向是流感流行的大本營,有些研究報告亦指出,若能控制學校流感疫情,就能讓社區的流感疫情傷害降低。為了個人及國家的防疫,吳宗儒認為應再次強調衛生禮節的重要,並認識重症流感危險因子,以期能夠減少流感傳播,及感染後疾病的嚴重程度。吳宗儒解釋,流感是急性病毒性疾病,臨床上常見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以及咳嗽等,但通常均在2~7天內會康復。此外,約有10~30%受感染的人會有噁心、嘔吐以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伴隨呼吸道症狀而來。他說,因為流感有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以及併發症嚴重等特點,是冬春季節相當重要的傳染病。爆發流行時,重症及死亡者多見於老年人,以及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貧血或免疫功能不全者。在新流感H1N1的研究報告中亦發現,孕婦及肥胖是重症的危險族群,而青壯年族群在新流感H1N1的感染時,也會有較以往季節流感更高的死亡率,值得注意。吳宗儒強調,最近幾週流行的流感病毒仍以新流感H1N1為主,除了提醒上述危險族群應該在每年流感流行季前施打流感疫苗外,也應多注意本身疾病的控制,平常更應注重自身養生,遠離肥胖等代謝問題,減輕流感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學校群體生活當中,提醒個人應加強衛生習慣,勤洗手,減少手部接觸自己的眼、口、鼻,以避免接觸傳染。乾洗手液對流感病毒也有效,但使用時要注意不要噴到眼睛,以防傷害。吳宗儒再次提醒民眾,如有出現類流感症狀,請及早就醫,並宜盡量在家休息,除了有益於自身免疫的恢復外,也可以避免再傳播病毒給他人。若不得以仍需就學,請記得戴上口罩,並注意咳嗽禮節,於咳嗽或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捂住口鼻,避免病毒傳播。用餐的時候避免交談,以免病毒藉飛沬及食物進入體內。在流感期間,宜適度做環境消毒,平時定期清潔經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鍵盤、課桌椅、門把以及公共區域的電話筒,以減少病毒在環境中散播及感染他人。延伸閱讀「流感小常識」: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984

春節期間 呼吸道感染人次再創高峰

春節期間 呼吸道感染人次再創高峰#發燒

今年農曆春節期間五天連續假期,羅東博愛醫院急診24小時服務。根據院方7日統計,今年五天年假期間,就診人次高達2,332人次,較去年同期1,485人次,增加847人次。其中,呼吸道感染位居第一名,多達860人次求診,腸胃疾病與跌倒、意外傷害分居二、三名。羅東博愛醫院指出,今年農曆春節期間,呼吸道感染、腸胃疾病及跌倒/意外傷害,仍位居求診項目的前三名。其中,二月二日(除夕)到二月六日(初四)五天年假之中,因呼吸道感染就診多達860人次,佔36.88%,與去年除夕至初四期間共360人次因呼吸道感染求診,佔24.24%相比,高出許多。急診醫學科許智翔醫師表示,今年農曆春節期間,A型流感與諾羅病毒大流行,家庭聚會增加群聚感染,放假期間一同外出旅遊或出入人潮眾多之處,也增加傳染的機會。許智翔醫師提醒民眾,未來幾天將有另一波冷氣團報到,心血管疾病患者請注意保暖;孩童以及老人最好減少出入公共場所的次數,且出門時儘可能戴上口罩,並養成常洗手的習慣。一旦有發燒、倦怠、喉嚨痛及肌肉痠痛等症狀,應即就醫。小兒科簡仁宗醫師則說,農曆春節期間小兒科求診以流感就診居多,往年流感高峰期是十一、二月,今年則落在一月。加上過年前寒流一波接一波,過年期間雖然天氣轉好,但家庭聚會與出外旅遊,均增加感染的機會,他提醒家長有感冒症狀,務必先戴上口罩,以免傳染給小朋友。延伸閱讀「諾羅病毒的感染症狀」及民眾求診統計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886

酒精對腸病毒無效!洗手才是避免感染的王道

酒精對腸病毒無效!洗手才是避免感染的王道#發燒

台灣今年隨地球暖化效應氣候的丕變,一些體質較弱的如老人、小孩、孕婦等較容易因天氣的變化而感染疾病。天主教聖功醫院皮膚科張賴妙珣醫師表示,今年除了流感疫情嚴重,另外腸病毒病情更顯得不一樣!醫師特別提醒民眾多留意,以免延誤診斷。張賴妙珣解釋,腸病毒這個名詞經由大眾傳媒長期的報導,一般社會大眾並不陌生,只是認識不深而已。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喉嚨腫痛或輕微嘔吐等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少數重症併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等,甚至多年前在台灣曾有造成人心惶惶的致死案例。典型的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具特色的橢圓形灰白色小水泡(旁邊合併一圈紅色外圍),主要分布於口腔內部及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疼痛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張賴妙珣說明,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腸病毒潛伏期為2~10天,平均約3~5天。夏季、初秋是腸病毒大流行時期,通常9月開學後為高峰,之後疫情會漸緩,但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表示,今年10月疫情持續上升,未見趨緩。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6歲以下幼童居多,但今年出現較多青少年及成人患者。根據報導,香港今年的腸病毒破十年紀錄,成年人感染腸病毒的案例也明顯增加。腸病毒是常見疾病,即使症狀不嚴重,也要就醫檢查,如果罹病,最好能停止上班、上課,居家隔離1周在家多休息,並消毒接觸過物品及環境,避免傳染他人。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喉嚨破、喉嚨痛難以進食時,可多吃涼的食物,例如布丁、牛奶、豆漿或果汁)。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若孩子高燒三天不退、不能吃、不能睡,且睡覺有抽搐現象,即是腸病毒重症的初期症狀,應立即送孩子赴大醫院救治。張賴妙珣提醒民眾,腸病毒不怕酒精,不怕含抗菌成分的消毒液,因此吃飯前後、如廁後、幫小孩換尿布後,一定要用清水及肥皂將手洗乾淨,且洗手後,盡量不要用手接觸眼、口、鼻等黏膜處,避免感染。腸病毒的預防包含出門要戴口罩,少去密閉、人多的空間,避免被感染。咳嗽時,要記得掩口,減少口沫散布。孕婦、新生兒及幼童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當然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是預防保健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腸病毒案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1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