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寶寶發燒、腹瀉 7道輔助副食品補充營養

寶寶發燒、腹瀉 7道輔助副食品補充營養#發燒

腹瀉寶寶拉肚子時,身體會流失大量水分,有可能出現脫水症狀。應經常讓寶寶喝麥茶或熱開水,補充足夠的水分。韭菜稀粥材料/泡水米30克、韭菜10克、水250毫升。1)將米放在水中浸泡30分鐘以上,泡軟後,用篩網濾掉水分。2)韭菜切除粗莖,只留取葉子部分,放在流動的水下沖洗乾淨。3)將處理過的韭菜切成3公釐大小。4)把米、韭菜、建議水量倒入鍋中,用杓子邊攪邊煮5?6分鐘,煮到米粒漲大,即完成。梅子茶材料/梅子醬1大匙、水250毫升。1)將建議水量倒入鍋裡煮沸。2)等水滾後熄火,放入梅子醬攪拌均勻,即完成。便祕若食物或水分攝取較少,寶寶很容易發生便祕。使用纖維質含量高的蘋果、地瓜或高麗菜烹煮成副食品,不僅能補充寶寶所需的水分,還能促進腸胃蠕動。蘋果高麗菜汁材料/蘋果50克、高麗菜50克。1)蘋果放在流動的水下清洗乾淨後,去皮去籽。2)挖掉高麗菜粗硬的菜芯。3)將備好的蘋果和高麗菜倒入調理機中均勻打碎。4)將打碎的蔬果泥倒在篩網中,用杓子按壓篩網,濾掉雜質,只留下汁液,即完成。地瓜濃湯材料/地瓜50克、配方奶粉20克、溫水200毫升。1)地瓜去皮洗淨,放進預熱好的蒸鍋裡蒸約10分鐘。2)將配方奶粉放進200毫升的溫水中攪散。3)將地瓜放進泡好的牛奶裡,邊攪邊煮3~4分鐘,即完成。發燒寶寶發燒時,可利用溫濕毛巾不時擦拭寶寶的身體,並餵食麥茶或果汁,補充足夠的水分和糖分。大麥稀粥材料/泡水大麥仁30克、青花菜15克、水250毫升。1)將大麥仁放在水中浸泡4小時以上,充分泡軟,再用篩網濾掉水分。2)青花菜切成小朵,在流動的水下清洗後,放進滾水裡汆燙1分鐘。3)取出汆燙好的青花菜,只留取菜花部分,切成3公釐大小。4)把大麥仁、青花菜、建議水量倒入鍋中,用杓子邊攪邊煮5~6分鐘,煮到米粒漲大,即完成。陳皮茶材料/乾橘皮5克、水400毫升。1)將乾橘皮用水洗淨。2)將建議水量和乾橘皮倒入鍋裡熬煮。3)等水滾後轉中火,熬煮至水量剩下一半,即完成。梨子汁材料/梨子1顆。1)梨子放在流動的水下清洗後,去皮去籽,用磨泥板磨碎。2)將磨好的梨子泥倒在篩網中,用杓子按壓篩網,濾掉雜質。3)將梨子汁倒入鍋裡熬煮;煮沸後,熄火放涼,即完成。(本文摘自/原來副食品這麼好做!:201道美味營養離乳食×寶寶輕鬆斷奶計畫/大好書屋出版)

老婦莫名腹痛、發燒 竟是膽囊結石所害

老婦莫名腹痛、發燒 竟是膽囊結石所害#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85歲的張姓老婦人,因上腹痛及發燒至急診就醫,經檢查後發現,膽囊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經南投醫院外科李博彰醫師進一步診療發現,該婦人併有總膽管結石,於是進行「腹腔鏡總膽管切開及截石手術」。李博彰醫師表示,總膽管結石會引發膽管炎,典型症狀是發燒、右上腹疼痛、黃疸,但有些在臨床上總膽管結石不見得會有症狀,有時是因做其它檢驗時意外發現,例如:抽血檢驗或是超音波檢查。愛吃油膩、高脂飲食   易形成結石而引發的主要原因與飲食有關,常吃油膩、高脂飲食者較易造成膽汁濃度過高,且停留在膽囊時間較久而發生沉澱形成膽結石,其次是膽道感染或寄生蟲感染後所引發的總膽管結石。至於治療方式,李博彰醫師提到,傳統手術雖然成功率高但缺點是傷口大、術後復原較慢;而「腹腔鏡手術」可同時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及總膽管截石術,術後傷口小、復原較快。但醫師也提醒,近年來微創手術是外科的趨勢,但也有其局限,技術的門檻也較高;所以,並非每個病患都適合微創手術,病患及醫師之間應該充分的溝通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三歲娃發燒多天、草莓舌 川崎氏症上身

三歲娃發燒多天、草莓舌 川崎氏症上身#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4到6月不但是腸病毒好發的季節,最常見的小兒後天性心臟病「川崎氏症」也好發在四到六月,醫師提醒,如果小朋友發燒五天以上不退,就要進一步檢查是不是川崎氏症,以免錯過黃金時間,引發冠狀動脈瘤,成為健康的不定時炸彈。一名3歲的黃小妹,一開始發燒,家人以為只是感冒,沒想到高燒多天不退,就醫時兩眼結膜充血變紅,舌頭整片紅通通,變成草莓舌,加上嘴唇紅裂出血,手腳末端紅腫,四肢和軀幹也出現紅斑皮疹,經衛福部豐原醫院小兒科馬志豪醫師診斷為川崎氏症。而經超音波檢查,小兒心臟科林聖哲醫師也說,小妹妹血管因為發炎擴大,有心包膜積水情況,證實川崎氏症,如果繼續惡化,冠狀動脈就會瘤狀化。川崎氏症好傷「心」  好發4~6月馬志豪醫師表示,川崎氏症是全身性的血管炎,會造成冠狀動脈血管凸出變形,也就是瘤狀化,變成後天性的小兒心臟病,感冒或者泌尿道感染等,造成發燒的症狀都可能誘發。一旦形成血管瘤,小兒也可能發生有如老人家的心肌梗塞狀況,也有血管爆裂猝死的危險。嚴重恐致死   5危險指標助辨別台灣每年新增800個川崎氏症的病例,每個季節都可能出現,不過四到六月發生病例最多,這個季節得要特別小心,如果發燒超過五天,且有下列這5種特徵絕對不能輕忽,包括紅眼睛、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四肢末端紅斑浮腫、以及身體出現皮疹,這都是危險指標。 

發燒起水泡!竹市小六童疑染恙蟲病

發燒起水泡!竹市小六童疑染恙蟲病#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新竹市衛生局表示,昨日下午接獲醫院通報1例 疑似恙蟲病病例。台大新竹分院通報1例疑似恙蟲病例,此疑似病例是一位國小6年級學生,在10日早上發燒、頭痛、兩個腳踝附近皮膚有幾個水泡病症,醫院就診懷疑是恙蟲病而向衛生局通報,也把相關檢體送到疾管署做進一步的檢驗, 檢驗結果預計2至8天出爐。衛生局表示,目前病人已接受抗生素治療回家休養 中,並沒有其他病例發生,後續將檢視整個疫情發展,衛生局提醒民眾要盡量避免前往流行恙蟲病的地區,例如東部山區、離島等地區,民眾若有頭痛、發冷、皮膚出現結痂、淋巴腫大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診斷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及嚴重的後果發生。 恙蟲病非人傳人  衛生局:已全面消毒據疾管署歷年監測資料顯示,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於每年4至5月病例開始快速增加。衛生局也指出,恙蟲病不會人傳人,是由感染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人類,立克次體透過叮咬傷口進入人體而感染。而城市行銷處與環保局已陸續進行整個環境消毒清理工作,教育處也已提醒學校加強教育宣導及清理校園環境。 

發燒頭痛誤當感冒 男子非洲返台染瘧疾

發燒頭痛誤當感冒 男子非洲返台染瘧疾#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期一名民眾至非洲中部國家旅遊,回國後因持續發燒和頭痛、全身痠痛、血尿等症狀,本以為是感冒而服用一般鎮痛解熱藥物,但症狀未改善,就醫經診視後確定為瘧疾感染。醫師表示,該民眾出國旅遊的區域為瘧疾高風險區,卻未服用預防藥物,遭受蚊子叮咬而傳染。還好即時就醫並詳細告知旅遊史,即時診斷治療後改善。出國旅遊前 可先預防性投藥、注射南投醫院感染科廖嘉宏醫師表示,非洲因未開發區域較多,叢林、野生動物也多,除了去年爆發的伊波拉病毒,其實還潛藏非常多的傳染病,如瘧疾、黃熱病、A型肝炎以及傷寒等。許多疾病可以預防性投藥或預防注射的方式預防,如瘧疾可以在旅遊前、旅遊中及旅遊結束後,服用抗瘧疾藥物預防。若未治療而發病,初期可能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痠痛等症狀,隨著疾病進展,可能出現血尿、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因此醫師呼籲民眾,旅遊前最好至疾管署網站查詢相關旅遊傳染病資訊,如歸國後出現發燒等症狀,盡速撥打1922防疫專線並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以免延誤病情。

恙蟲病死亡率不低 小心發燒丘疹

恙蟲病死亡率不低 小心發燒丘疹#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清明節連續假期將至,民眾掃墓祭祖或至山區活動時,可能接觸到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的病例發生,於4-5月間病例數開始呈現急遽上升,7月時到達最高峰。依據疫情資料分析顯示,發現有多例曾於山區活動,並以接觸草坪及爬山者居多。恙蟲病為經由帶有立克次體之恙蟎叮咬而感染,動物宿主以鼠類為主,恙蟎幼蟲喜歡爬行於土面,或喜歡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之動物或人類身上,因此行走於草叢中遭恙蟎叮咬而罹患恙蟲病的機會較高。通常被恙蟎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潛伏期常為9-12天,伴隨有發燒、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在軀幹出現紅色斑狀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高達60%。預防恙蟲 杜絕鼠患也是關鍵因恙蟎卵不耐乾燥、孳生地須為高溼環境,故改善環境是消滅恙蟎最有效的方法,另外,老鼠也是恙蟲幼蟲的主要寄主,要預防恙蟲病,也應該杜絕鼠患。衛生局籲請山區休閒業者應定期做好環境雜草清除,並在地面表層完全乾燥時再進行滅鼠工作,以消除恙蟎、降低遊客感染機會,提醒民眾至山區或野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在恙蟲病高風險地區活動時,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劑,以做好保護措施。

兩歲娃突然嗜睡、發燒 罹腦炎險送命

兩歲娃突然嗜睡、發燒 罹腦炎險送命#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春冬一直是眾多病毒的流行季,家中若有小寶寶,可更要做好防疫措施。台中一名兩歲大女童,近日斷斷續續發燒嘔吐,外加嗜睡,活動力變差,同時右肢體也出現無力現象,經送醫後確診罹患腦炎,緊急住進加護病房,所幸經十天搶救,目前病情順利改善,醫師提醒,近來為病毒流行季節,家中寶寶若有異狀,可要趕緊找醫師診斷。腦炎症狀:發燒、嗜睡、疲倦中國附醫兒童神經科醫師張鈺孜表示,腦炎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發炎情況,有時腦膜炎與腦炎合併存在,稱為腦膜腦炎。臨床特徵通常有頭痛、發燒、神志不清、嗜睡、疲倦,嚴重的會產生痙攣、幻覺、肢體無力、記憶力消退、注意力不集中、昏迷等症狀。幼兒可能會有食慾不佳或燥動不安的現象。他進一步解釋,腦炎大部份為病毒性腦炎,最常見的是單純皰疹病毒、日本腦炎病毒、腸病毒(enteroviruse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小兒麻痺病毒和伊科病毒(echovirus)。腦炎病菌 多由口沫傳染常見腦炎病菌的傳染是直接接觸病患的鼻喉分泌物,例如,密閉空間打噴嚏、咳漱、用餐器具或其他途徑沾染到病患的鼻涕口水等,以及接觸到病人的糞尿排泄物。隨著天氣變化,流行季節來到,各種不同的病毒就四處散布攻擊小孩,腸病毒就是典型的病例。腦炎、腦膜炎會因顱內壓升高、腦實質破壞而造成嚴重後遺症,並且可能有生命危險甚至致命。針對病毒性腦炎,通常以支持療法為主,除了對付單純皰疹病毒的Acyclovir之外,目前有效的抗病毒藥物種類很少。張鈺孜強調,病人的痊癒狀況,取決於個別病因和病灶、發病時的昏迷指數及恢復意識時間,因人而異,短則一天就恢復正常,長則須一年半載才恢復。少數如泡疹性腦炎或發病時合併頑固性抽搐昏迷很久的病人則常無法恢復。不過,大部分單純的非細菌性腦膜炎經過支持性療法後,預後都相當不錯。但少數仍會留下後遺症包括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下降、發展遲緩、睡眠障礙、行為異常和癲癇等後遺症。

老婦發燒又肩頸痠痛 細菌入侵頸椎險癱!

老婦發燒又肩頸痠痛 細菌入侵頸椎險癱!#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肩頸痠痛除了常見的運動傷害或退化性疾病,也要當心是否為細菌感染。一位80歲的婦人,最近2周頸部劇烈疼痛合併發燒,服用止痛藥仍無改善,因此到骨科求診。經檢查結果發現有頸椎感染情形,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頸椎,老婦人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目前已完全恢復。醫師也說,好在及早發現,若拖到化膿壓迫神經,嚴重甚至會四肢癱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趙顗絢醫師說,脊椎感染大致可依照感染病原菌分為2類:一類是細菌造成的化膿性脊椎炎,另一類則是結核菌或其他病原體造成的非典型肉芽性脊椎炎,此病患即是屬於化膿性脊椎炎。過去文獻中,造成化膿性脊椎炎最常見的細菌就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腸胃道、泌尿道感染  細菌恐隨血液走為什麼細菌怎會跑到脊椎?趙顗絢醫師解釋,一般可能是脊椎附近的組織感染,直接擴散到脊椎,或因腸胃道、泌尿道感染,細菌隨血液入侵,也可能因為外傷或手術治療被帶到脊椎。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肩頸痠痛,不會發燒!因此趙醫師提醒,肩頸莫名出現劇烈的疼痛,且伴隨發燒,最好立即就醫檢查,若是到病程晚期可能出現神經壓迫症狀,恐會造成四肢癱瘓無力,不可不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