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失智症吃藥可以延緩退化嗎?醫揭秘「得先看類型」

失智症吃藥可以延緩退化嗎?醫揭秘「得先看類型」#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不時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失智患者的照顧者因身心不堪負荷而弒親,造成悲劇發生。一般民眾常認為失智就是變得容易忘記事情,但其實失智症並非單單僅是健忘,睡眠時間混亂、行為失序、妄想甚至攻擊行為等,往往是讓照顧者撐不下去的原因。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身心科醫師沈政男表示,失智照顧可先掌握以下觀念,並針對失智照顧提供藥物、非藥物及長照等3大層面來討論。「失智照顧」3大關鍵1. 失智照顧藥物怎麼看?老人家被診斷失智症後,家屬的反應通常是:「可否吃藥,延緩退化?」其實,要先確認是哪一型的失智症。沈政男指出,失智症依據病因主要可分成4類: 阿茲海默型 血管型 路易體/巴金森型 額顳葉型以上病因中,若是阿茲海默型或巴金森型,服用延緩退化的藥物略有效果,其他型失智症的療效則較差。而延緩退化的藥物有2種,一是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如Donepezil),另一種是NMDA受體拮抗劑(如Memantine),原本健保規定只能使用單一藥物,目前已有條件開放合併使用。不少家屬對延緩認知退化的藥物期待很大,沈政男表示,其實藥物只能暫時、略為改善認知功能,終究老人家還是繼續退化,需要他人照顧。2. 失智症的非藥物照護方法在照顧過程中,最讓家屬困擾的是失智症心理與行為症狀(BPSD),比如被偷妄想、躁動、失眠、抗拒照顧等症狀,這時應在白天提供老人家夠多與良好的活動,讓他們不會打瞌睡,並舒展身心,保持情緒穩定。沈政男建議,家屬也須學習照顧技巧,當老人家要求回家、找親人的時候,可利用短期記憶不佳的特點,給予延緩方法,並滿足底層需求,比如有可能是肚子餓而吵著要回家,最後如果仍是無法安靜下來,就滿足表面需求,帶他們出去繞一圈回到原點,順便做運動。3. 借助長照機制妥善照護家屬之間應該協調充分照顧人力,而非把照顧責任丟給1、2人。長照的部分,沈政男表示「長照2.0」可提供居家與日間照顧,也有短期機構喘息照顧。若要申請外籍看護,一般須達中度失智程度。至於全日機構,最理想是失智團體家屋,或失智照顧專區,但台灣目前仍在發展,床位有限。沈政男提醒,照顧失智老人家雖然不輕鬆,但若能先掌握以上失智照顧3大觀念,當可減輕照顧者的困難與重擔,並提升長輩的生活品質。

長輩睡不著是生病了嗎?3種原因教你判斷

長輩睡不著是生病了嗎?3種原因教你判斷#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年長者中,睡眠的困擾是常見的現象,造成的原因是非常多元,有可能是長輩生理上激素的退化,又或是疾病造成,像是憂鬱症、帕金森氏症。失眠在輕度的時候,頂多造成長輩白天的時候精神不濟,然而到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長輩的身心,產生譫妄或認知退化等狀況。失眠的定義是什麼?失眠的定義,不能用絕對的失眠時間來做判斷,是要根據長輩主觀的抱怨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問題、睡眠品質、睡眠時間),以致於影響了白天的工作、生活、人際關係。失眠的型態可分4種 入睡困難型:上床後超過30分鐘以上才能睡著 續睡困難型:入睡後易醒來,且清醒時間過30分鐘以上才能再度入睡,或夜晚醒來次數頻繁 過早清醒型:比預定醒來時間更早清醒,且無法再入睡的睡眠困擾 睡醒後活力不佳型:明明有睡著,但隔天精神卻不佳老年人失眠常見原因老年人失眠的原因依照類型,可以概分成以下3種: 身體疾病:包括疼痛、心 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洗腎、攝護腺肥大等等,都可能干擾睡眠;藥物方面,中樞神經興奮劑、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等,在睡前服用可能會造成睡眠障礙;更別說攝取過量酒精、咖啡因和非法物質。   睡眠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以靠著專業的睡眠檢查儀診斷出來。精神疾病,包括失智症、譫妄症、焦慮症、老年憂鬱症,很多會以失眠做為表現。就像前面的案例,精神科會去處理根本的精神疾病,才不會治標不治本。   心理因素:例如睡前不斷煩惱白天的事、不停看時鐘擔心自己怎麼還沒睡著、或是前陣子的地震災害造成焦慮,都有可能會惡化睡眠狀況。老年人失眠如何預防跟改善1.日夜光照要注意:對於失智症或住院的長輩,可能都會待在室內,造成日夜光線變化不明顯,有些長輩就會產生譫妄或黃昏症候群等狀況,對於夜間睡眠品質都會收到影響。因此建議白天時間要讓長輩能走出戶外,曬曬太陽,對長輩身心靈的健康都很有幫助。2. 生活習慣的改變:避免在白天休息,晚餐避免暴飲暴食,喝酒要適量,有的長輩會習慣喝茶,都要特別避免在睡前使用。如果可以,白天的時候要多鼓勵長輩活動,走出家門,消耗體力,都可以幫助夜間好眠。3.建立良好睡眠習慣:就寢起床時間要規律、假日不補眠(很累可小睡)、稅前放鬆並保持愉快心情,別一直注意自己是否睡著,避免在床上做不相干的事,絕不用酒幫助入睡,以及想睡時才上床。若睡不著約10~20分鐘,可起床泡腳或溫水澡有助睡眠。4.調整睡眠環境:減少臥室內外聲音干擾或過度安靜、避免太亮或太暗、留小夜燈對老人家絕對有必要、維持舒適的溫度溼度、保持空氣流通、適合舒適的寢具更是重要。(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認識老年失眠|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失智竟與「腎不好」有關!中醫:治療先清腦中代謝廢物

失智竟與「腎不好」有關!中醫:治療先清腦中代謝廢物#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女子帶著患有失智症的父親求診中醫時表示,上個月底父親早上出門散步,卻突然想不起來家住哪裡,也忘了家裡的電話號碼,一個人到處亂走,最後因遇到熱心的里長伯,才在警察幫忙下安全回家。後赴醫院神經內科檢查,確診父親為阿茲海默症,因此會有記憶、認知、活動上的退化症狀,可能時好時壞,但醫師表示,即使吃藥也僅能減緩惡化,因此希望透過中醫協助調理改善。「好怕突然接到警察的電話!」女子憂心地表示。台灣每12位老人就有1人失智,常被誤認「老番癲」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依據2019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目前失智症相關成本為每年1兆美元,且至2030年預計將增加一倍。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蔡易昌說明,若想了解什麼是阿茲海默症?首先要先了解什麼是失智症。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2類。大部份失智症患者都是屬於退化性失智症,而其中最常聽到的就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這也是最常見的失智症,大約佔了所有失智症的50~60%。阿茲海默症是腦神經退化,導致認知功能障礙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是2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這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腦部神經細胞會受到破壞,主要是侵犯海馬迴為主。美國前總統雷根就是罹患此症。一般來說,很多人可能都會以「記憶不好」來判定,但其實阿茲海默症早期的症狀是認知功能出現障礙,例如專注力變差、執行功能變差、語言能力變差、記憶力變差、空間感變差、社會人際關係開始出現問題等等,不是單純忘記了而已。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目前主要有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希望能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另外,其他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等,用於改善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但是因為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少,所以可能會讓不少患者及家屬卻步。蔡易昌指出,中醫方面,失智症相關的描述,散見於「癡呆」、「呆病」、「健忘」、「善忘」、「文痴」等證的描述當中。最早在《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中有提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提出了最早的見解。另外在《靈樞.本神論》提出:「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認為此病症的病位在腦,和五臟六腑有密切相關。中醫治失智「專病專藥」依以下常見體質分型清代著名醫家汪昂所編寫的《醫方集解.補養之劑.第一》提到:「人之精與志,皆藏於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也。」認為心腎兩氣與本病有密切相關。在清代名醫程國彭所著的綜合性醫書《醫學心悟》則說:「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說明腎精虧損,髓海漸空,是主要病機。蔡易昌表示,中醫治療會按照常見的證型分類來對此病辨證論治,下面是常見的體質分型:1. 髓海不足型:症見頭暈耳鳴,懈怠思臥,齒枯髮焦,步行艱難,舌體瘦而色淡,脈象細弱。治療上以滋養肝腎,填精補髓為主。2. 脾腎兩虛型:症見表情呆滯,氣短懶言,口涎外溢,食少那呆,大便稀溏。治療上以補益脾腎,化濕開竅為主。3. 肝風內動型:症見頭痛眩暈,心煩少寐,舌強言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治療上以滋陰降火,平肝息風為主。4. 心火亢盛型:症見心煩意亂,多夢少寐,面紅目赤,語言錯亂,尿黃短赤,大便乾,舌質紅苔黃,脈弦而數。治療上以清熱瀉火,鎮靜安神為主。5. 濕痰阻竅型:症見頭重如裹,表情呆滯,喃喃自語,或終日無語,腹脹不食,口多痰濁,舌苔膩,脈沉滑。治療上以化濕降濁,益氣開竅為主。除了依照辨症論治之外,也會加入專病專用藥,改善腦部的神經細胞,促進腦部的氣血循環,排除堆積的代謝廢物,可以改善臨床症狀,明顯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經過了幾個月的調理,女子帶父親回診時表示,最近父親的自理、記憶能力有所改善,認知狀況也有提升,使家人也感到非常高興。(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年節小心!失智長輩走失高峰期,家屬必學3大照護技巧

年節小心!失智長輩走失高峰期,家屬必學3大照護技巧#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即將來臨,你期待與家人團聚的時光嗎?然而在有失智症長輩的家庭中,家屬需要更多耐心與技巧來陪伴。由於原有生活模式改變,環境刺激增加,加上疫情的影響,失智者可能容易發脾氣或混亂,甚至發生意外,令家屬心情受到影響。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在過年前可預先安排活動與照顧人手,並做好防走失準備,只要掌握和失智者相處的技巧,就可以平安過好年,享受家人難得的相聚時光。照護失智者最佳方法:包容失序行為、轉移注意力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以致對環境改變的調適比一般人弱,因此,可以預期會產生使家屬困擾的行為和反應。家屬及親人可常常相互提醒,體諒失智者是生病了,包容失智者的脫序行為,千萬不要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了解他們的需求、多多鼓勵讚美他,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化險為夷。徐文俊提醒,一般民眾趁著年節時回家時,也可觀察親人是否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例如,親人原本能料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現在卻變得困難重重;爺爺過去寫得一手好書法,現在卻不知如何下筆;奶奶也可能出現懷疑東西被偷等以往未曾出現之言行。若發現家人出現失智症的早期徵兆,可摘要記錄並至神經科、精神科之記憶門診或失智症門診就醫,或尋求各地失智症共照中心之協助。及早確診並控制疾病症狀,才能減輕照顧負擔。失智症家屬掌握「3大照護技巧」平安過好年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家屬返鄉過節、照護失智症親人時,可掌握以下技巧:1. 預先安排好過年期間的活動:邀請返家過年的家人輪流陪伴失智者。與失智者一同散步、打麻將、唱卡拉OK、下棋、寫春聯、包紅包、準備年菜等。2. 主動自我介紹:失智者過年時回到老家或見到熟悉的親人可能會很開心,但也可能出現不認得親人,這時親友應主動向失智者自我介紹,避免用猜猜我是誰的方式來「考」失智者。3. 家屬事先溝通,共同協助留意:主要照顧者則可事先和親人溝通,幫助親人了解失智者目前狀態,並協助隨時留意失智者的情緒反應,當失智者出現不安情緒時,減少人及環境刺激,安排安靜及舒適空間,讓熟悉的照顧者來安撫其情緒,讓失智者做喜歡的活動以轉移注意力。湯麗玉提醒,年節期間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且在寒冬中走失,意外風險更高。因此帶失智長輩外出時,安排2位以上家人陪同長者,相互支援以降低走失風險,避免讓失智者單獨一人等候或行動。也建議出門前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其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利走失協尋之用,亦可準備緊急連絡卡、愛心布標、愛的手鍊、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才能安心與家人團聚、陪伴失智者過年,有效預防意外發生。

你家長輩是失智,還是憂鬱症?教你用「1張表」速測

你家長輩是失智,還是憂鬱症?教你用「1張表」速測#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老人也會得憂鬱症?該怎麼預防與發現?事實上,我們身邊最親近的長輩家人,就可能罹患憂鬱症。若家中長輩突然性格迥變,原本開朗愛聊天卻突然關在房間封閉自我,或一直抱怨身體痠痛、疼痛卻找不出確切原因,要留意恐是身心原因造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老年人口中最常見的神經疾病包含失智症與憂鬱症;台灣330多萬的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的發生率就有7%,若加上復發率,更高達有20%。表示有23到60萬的長者,可能受到憂鬱症的影響。什麼是老年憂鬱症?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說明,除了失眠、胃口差,喪失對生活的興趣或退縮之外,其它表現也包括不明顯的憂鬱情緒,例如:易怒、愛抱怨、記憶力變差、身體慢性疼痛等。而老年憂鬱症也依初次發病年齡分為65歲前的早發型,與65歲後的晚發型。以為是老化失智?其實老年憂鬱傾向可治療老人憂鬱症晚發型的典型症狀表現為: 冷漠呆滯 失去活力 沒有動機 認知功能退化然而部分老人憂鬱症的症狀由於在程度上並未達到重度憂鬱症,或僅是以輕鬱症或是較輕微的症狀表現,常被視為自然老化的現象,容易為一般民眾所忽略與誤解。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指出,老年憂鬱症並非正常老化的過程,而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特別是新型的抗憂鬱劑在療效與副作用方面有卓著的進展,對老年憂鬱症能有效的治療,並預防復發。我們應重視並積極的面對老年憂鬱症,恢復老人家應有的生活尊嚴。既然台灣的憂鬱長者這麼多,為什麼在醫院的老人憂鬱就診比例很低,也很少聽到大家討論長者的憂鬱症呢?其實是因為一般人很難察覺,或是常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而與失智症症狀相似,更可能因為憂鬱症的名稱讓人難以接受。老年憂鬱症量表,可評估近一週身心狀況可用以下老年憂鬱症量表圖卡(GDS-15)來自我測量過去一星期中的身心情況,總分越高,代表老人的憂鬱傾向越嚴重,建議盡速帶長輩就醫諮詢。可讓長者自行填答,或詢問後協助選答: 總分低於5分:健康狀態 總分介於6~9分:有輕微憂鬱傾向,建議找家人或朋友聊聊 總分高於10分:屬於需積極關懷、轉介專業醫療或接受心理諮商治療  (長輩可利用老年憂鬱症量表,評估過去1週內是否有出現憂鬱傾向。圖片提供: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提早20年發現失智症!醫師建議,早期檢測「腦年齡」

提早20年發現失智症!醫師建議,早期檢測「腦年齡」#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50歲金融業高階管理者因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環境,作息不正常,生活中突覺自己變得健忘、決策效率降低,一年前接受「全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發現腦神經年齡竟比實際年齡高出7歲,此個案配合醫囑,積極改變飲食、作息等生活型態,今年再次進行檢查,發現腦神經年齡數據有所改善,鼓勵個案持之以恆,維持健康。另一名60幾歲個案,檢查後顯示腦神經年齡高於實際年齡15歲以上,且透過腦部影像判斷,發現大腦健康狀況已有萎縮跡象,故協助轉診醫院神經內科,進一步追蹤診斷,及時接受治療照護。失智症最新報告:「提高診斷率」為重要目標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表示:「比起10年前,台灣失智症疾病意識已有顯著提升,政府也積極推動各項輔導政策,幫助早期發現失智症前的認知功能退化跡象,在未達疾病診斷階段,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預防可能發生或惡化的疾病。」在台灣,失智症早期檢查之輔助工具,已經在健檢機構中實務應用,希望藉此降低受測者因教育水平、社經地位、主觀感受等變因,影響檢測結果準確度的可能性。2021年最新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提高診斷率」仍是失智症領域未來非常重要的努力目標。根據報告結果推估,全球約有5,500萬名失智者,但卻有高達7成5的人,相當於4,100萬人,尚未被診斷確認,其中未診斷的比率在中低收入國家更有9成之多。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2021年公告的最新資料 ,目前失智症診斷率約為5成4,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不算低;但以台灣期待能夠在2025年,達到7成的診斷率的目標看來,仍有不小成長空間。失智症3大高成本:金錢、時間、精神負擔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表示,失智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難以自我察覺,且可能經歷長達20年以上的退化期,因沒有外顯症狀,而被忽視,直至終被確診失智症,已到達不可逆的程度,且至今尚未有藥物能完全治癒,僅能緩解退化趨勢。失智症患者確診後,個人及家屬將面臨沉重的金錢、時間及精神負擔等,有形與無形的照護成本。患者在平均8至10年的餘命裡,僅是醫護費用預估就高達1,300萬元,更需要長時間的近身照護,對患者及照護者而言,等同失去了人身自由。除了上述有形的金錢與時間成本之外,精神負擔更是造成失智症患者家庭關係失衡的最大問題,親情無法割捨,照護壓力又難以負荷,照護者沒有絲毫的喘息空間,長此以往,恐影響身心健康。失智症早期檢測「5大」腦神經項目失智症早期檢查輔助工具是以腦部擴散式磁振造影(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影像技術為基礎,結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建立一套非侵入式的腦神經纖維示蹤技術(Tractography),提供客觀評量腦神經健康情形之服務,依據臨床資料分析,證實可預測失智症及其預後。其檢查內容包含「5大主要項目」:1. 腦神經年齡量測結果2. 腦健康評分3. 主要認知功能網絡年齡4. 全腦神經束健康概況5. 患者主要認知功能網絡健康概況其報告結果有利於醫師參考作疾病評斷、分析,和追蹤治療反應;同時也附有大腦健康管理、及生活型態的多元建議,可供醫師、受測者雙邊參考,讓醫療機構或健檢單位所能提供的檢測項目更加多元。曾文毅提醒,提早檢測「腦年齡」,並諮詢專業醫事人員的評估與建議,更能夠在早期發覺「失智症」風險,有機會在大腦退化前期,透過生活型態的改善及多元健康管理介入,維持大腦健康,降低未來失智症造成的損害及負擔。

顫抖、常跌倒?巴金森氏症10大警訊中3項就需注意

顫抖、常跌倒?巴金森氏症10大警訊中3項就需注意#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雙手不明原因出現顫抖、四肢無力、常常跌倒,要注意可能罹患難治癒的巴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是一項嚴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根治,除了規律用藥,亦需要保持運動習慣、營養均衡、良好的睡眠品質。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哪裡不同?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指出,巴金森氏症3大症狀為動作慢、肌肉僵硬和放鬆時不自主顫抖,後期有三分之一會併發失智症。他分享,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雖同屬大腦神經退化疾病,但病因和表現的特徵不同:阿茲海默症與大腦顳葉中的神經纖維糾結,或類澱粉蛋白攻擊大腦皮質和負責記憶的海馬迴,最先的症狀是記憶缺損、個性改變並容易迷路,後期才會有動作障礙。但巴金森氏症中腦的基底核,無法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造成各種活動障礙,後期才會併發失智症。失智症有多種類型,醫師首要透過詢問詳細的病史,了解病患的失智類型,給予最合適的醫療處方。 巴金森氏症10大警訊 中3項需就醫診斷可留意自己或家人是否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出現以下特徵,有超過3項以上就要留意,可能為巴金森氏症初期症狀,需進一步至醫院診斷:1. 手在放鬆休息時會出現顫抖2. 走路時手不會擺動3. 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4. 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5. 步伐小、常跌倒6. 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7. 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8. 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9. 音調變小或沙啞10. 寫字變慢字體變小膽固醇指數影響失智機率邱百誼表示,近年失智人口不斷攀升,除了高齡化趨勢所致之外,根據研究發現,膽固醇過低也是原因之一。膽固醇是腦部與神經連結的主要成分,過低會傷害大腦,增加失智風險。因膽固醇為重要的脂質類分子,在身體中被用來保護細胞膜的強度及流動性,它也是每個細胞製造細胞膜所需要的原料;當陽光曬到皮膚,皮下的膽固醇會轉變成身體所需的維他命D。邱百誼強調,足夠的營養和維繫剛剛好的總膽固醇,可降低罹患失智的機會。雖然低密度膽固醇過高與血管動脈硬化有關,但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太高或太低對身體都有不好的影響,建議總膽固醇指數維持在160~220;低密度膽固醇維持在80~140。老藥促腦神經新生 台灣研究獲專利依中山醫學大學教授何應瑞研究發現,一個已經在臨床上使用數十年的老藥——「頭孢曲松」,不但可以防止神經死亡及腦部發炎症狀、減緩神經退化,甚至可以促進腦部神經新生。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獲得許多國家的專利,並且獲得美國FDA及衛福部核准,在台大醫院、高雄長庚醫院醫師團隊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二期臨床試驗,期待為這項疾病帶來治療曙光。

「我爸生病後好愛錢!」計較背後是長輩對子女的愛

「我爸生病後好愛錢!」計較背後是長輩對子女的愛#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陪伴失智長輩的家庭日久,常常可以聽到的是一個一個家庭愛的故事。很多問題,表面上看起來很類似,但是我的心得是,細究後會發現每個屋簷下有各自糾結和過不去的關卡,而這些關卡就藏著這一個一個家庭的歷史跟故事。這或許就是我們愈來愈重視個別化照顧的原因吧。有趣的是,愈是運用個別化照顧的精神去了解每個家庭的故事,我愈有機會發現很多時候大家以為很嚴重、很困難的問題,分析到最後會發現,只要換個角度來看都不是問題,或者應該說不是大家所以為的,長輩是因為失智才有的特殊問題,看到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是「愛」。一位家屬常抱怨失智症患者的改變:「我愛我爸爸,他也很愛我。過去,他總是永無止境的給我,包括錢與耐心,還有『好脾氣』,為什麼生病了以後,他都變了?!現在的他,超愛計較的啊!」爸媽和子女輩彼此之間,感情深厚,這一點我看得出來,但「愛計較」三個字總讓我聽得糊裡糊塗,只好請家屬多描述一點。郭爺爺不是愛計較,他是擔心家裡沒錢他們的家庭事業是生意興隆的餐飲店。生病前的郭爺爺,長年管理店內收入和家庭用度,這個家所賺的錢,主要都是存在他的名下,直到郭爺爺確診失智症,家人擔心日後會遭遇金融上的困難,於是將大筆金額提出後,改存女兒帳戶內。沒有人把這些改變和背後的考量告訴郭爺爺。漸漸地,家屬發現老人家變得愛計較。郭爺爺會要求客人少用醬汁、不要浪費免洗餐具。見到客人取用衛生紙,郭爺爺甚至會碎碎念,當場擺臉色給客人看。家人煩惱得不得了,怕再這樣下去,客人都跑光了,但老人家又說不聽。無奈下,只好來找我討論。我直接問郭爺爺為什麼要阻止客人取用呢?郭爺爺是這樣說的:「醫師啊,我坦白跟你說,我家生意看來很賺錢,但其實戶頭裡是沒有錢的!年輕人做生意沒有成本概念,只好靠我來幫忙出面管控啦。」他還驕傲地追加一句:「你說,我這個做爸爸的是不是很不錯!」王伯伯每天找公司會計來查帳上述餐飲店小老闆的問題,其實也會發生在大公司的董事長身上,王伯伯就是故事主角。王伯伯每回來看門診都由媳婦陪同,兩人總是有說有笑的,看得出來,兩人感情很好。好到王伯伯的媳婦告訴我:「對我來說,我公公比我自己的爸爸還親。我對他是什麼話都能說,向他要東西,是要什麼給什麼。他對我沒有要求,反倒是沒事就給我錢。」王伯伯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回應:「我把媳婦當女兒疼。媳婦比兒子還重要,因為養老就靠她了啊。」一年過去了,王伯伯持續來門診追蹤。但他逐漸出現變化,最明顯的改變是擔心錢不夠用,於是,王伯伯每天找公司會計來查帳。但此時,王伯伯腦中記得的是十年前的帳目,所以,他會打電話給十年前向他借錢的人催繳,根本忘了對方已經在近幾年還清了,讓會計和媳婦因為要同時安撫王伯伯和被追債的人而疲憊不堪。家人請王伯伯不要再管公司的事務了。但是,王伯伯每天眼睛張開後,想的還是賺錢、查帳,以及把欠款追回來。另外,王伯伯也執著於長年來買賣股票的習慣。拗不過王伯伯的要求,家人最後妥協了。幫王伯伯把手機設定好,方便他透過手機來處理股票。沒想到,此舉卻是災難的開始。因為此時的王伯伯因病,已喪失對市場的敏感度,於是他會在股價最低點時通通賣出,卻在高點時買進。給錢,就是王伯伯表達愛的方式王伯伯的媳婦帶著崩潰的語氣,求我:「雖然爸爸有不少存款,可是這樣花下去,即使有金山、銀山,也不夠用。拜託陳醫師,你勸勸他。」我找王伯伯坐下來談:「王伯伯啊,你現在子女都大了,應該是人生好命的階段啊,怎麼不好好休息,讓大家照顧你就好呢?」王伯伯很認真地回答:「陳醫師,我很愛我的家人。我要當可以幫家裡賺錢的人。我能發錢給大家,大家才會愛我!」那一秒,我看懂了王伯伯。原來對長年開公司的王伯伯來說,給錢就是他表達愛的方式。他的確是愛著家人的,只是他的表達方式就是買買買、給給給,而他也相信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愛持續,家人有物質上的獲得,才會愛他。難怪現在的王伯伯會對錢斤斤計較了,因為要買東西、要發錢,哪是容易的呢?王伯伯知道自己生病了,他需要人照顧、需要被愛,更是拚命地非把錢抓在手上不可。我勸王伯伯:「王伯伯,就算不發錢給大家,你的孩子們還是很愛你的。他們希望你快樂,不要為賺錢和追債煩惱。」王伯伯聽不進去,但是他善良的天生個性,就急著希望我別為他擔心。我知道失智症讓他無法清楚思考,再加上長年累月下來的人際相處核心價值,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還不如請家屬這邊來處理比較快。製作假帳簿,好讓王伯伯查帳於是,我請家屬製作以假亂真的帳簿,每天王伯伯想查帳時,就拿出來,讓他看看帳戶金額,好獲得安全感。當王伯伯想領錢出來時,也不需要阻止,家屬可以裝模作樣的說已經領出來了,讓老人家身上有錢來發給家人。拿到錢的人,再私下統一繳回即可。這總比讓王伯伯在現實生活中,到處追不存在的債務,或在實際股票市場中受損來得好,不是嗎?我想家屬也看懂了。生病後的王伯伯不是個性改變,正確地說,他還是過去的他,是那個一直透過錢來換愛的公司老闆,只是過去大家沒看懂他的心,現在疾病讓他自我掩飾的能力下降,這才讓家屬誤以為他變了。其實,若要說失智症讓王伯伯變得愛計較,我想現在的他,真正愛計較的,與其說是「錢」,還不如說是「愛」;他心中真正想要的,一直以來都不是錢,而是家人對他的愛。(本文摘自/「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