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預防失智症每天至少450毫克的EPA/DHA有幫助?

預防失智症每天至少450毫克的EPA/DHA有幫助?#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年紀增加,會在某個時期開始,出現記憶力不好,像是經常忘記手機或是鑰匙放在哪,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一笑置之,說自己老了,但或許能更加積極的看待這件事情,因為那很可能是大腦認知功能衰退的徵兆,也是未來發展成阿茲海默症,或其他失智症的警訊。先前,我們曾發表一篇有關黃酮類化合物、腸道菌群和規律運動,有助於預防或延緩認知功能衰退,以及阿茲海默症風險的文章;而這次,則是把焦點轉到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簡稱LC PUFAs),這名詞你看來可能會有點陌生,但講到魚油、DHA或EPA的話,相信你就略有所聞了吧,魚油裡面由多種脂肪酸構成,當中也包含了DHA與EPA,它們都是LC PUFAs的一種。PUFAs 是什麼?什麼是 PUFAs,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呢?簡單來說,是在其長鏈裡有1個以上的雙鍵,通常在人們認為健康的「原型食物」裡,含量較為豐富。PUFAs 主要分為2大類,分別是: Omega-3系列(ω-3):α-亞麻酸、EPA與DHA都是這個系列的脂肪酸 Omega-6系列(ω-6):亞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簡稱ARA)等屬此系列的脂肪酸α-亞麻酸和亞麻油酸分別是體內作成其他ω-3與ω-6的前驅,原因在於人體內無法自己合成,得從食物取的這兩個起始脂肪酸,有了它們,人體就能自己合成出EPA、DHA和ARA等碳鏈較長的脂肪酸,礙於人體將α-亞麻酸轉換成EPA與DHA的效率不高(低於5%),因此,會建議直接從魚貝類等食物,或魚油保健品補充EPA與DHA。根據調查,英國人每天平均攝取約244毫克的EPA與DHA,不過英國官方則是建議人們每天應從食物攝取450毫克以上的EPA與DHA,換言之,英國人都吃不太夠,同樣的,大多數台灣人的飲食習慣,特別是幾乎三餐都外食的人,EPA與DHA的攝取量很可能比450毫克要低上許多。量吃不夠之外,研究也發現ω-6與ω-3之間的比,也很重要,就目前所知,ω-6:ω-3在1:1到5:1之間,對一些常見的慢性病有正面的幫助;只是如果平常吃的飲食不是很均衡,例如吃很多紅肉、植物油和加工肉,那麼ω-6:ω-3往往會超過15:1。為什麼這2系列脂肪酸的比例很重要呢? 這就要再繼續談「細胞膜的流動性」了。Photo by Mo on Unsplash膜流動性好有什麼用處?細胞膜上的脂肪酸組成會影響膜的流動性,而大腦細胞膜上的磷脂質裡,有著大量的LC PUFAs,主要成員是DHA和ARA,它們能增加神經元細胞膜的流動性,流動性好,膜上的接受器、酵素和離子通道…等,就能運作的比較好,維持良好的神經功能。臨床上的研究發現,那些有認知功能受損和阿茲海默症患者身上,觀察到腦細胞膜上的LC PUFAs明顯變少了,當然,膜的流動性也跟著受到影響。另外,研究也發現,因老化而有的海馬迴細胞膜的硬化,在給予富含DHA的飲食後,能逆轉海馬迴細胞膜的流動性,但如果已經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話,補充DHA是否有用,現在還沒有確定的答案。文獻回顧,結論:預防失智症建議人們在健康、輕微時就養成吃的習慣在知道PUFAs有哪些、食物來源,以及一些生理功能之後,就來看新研究怎麼說吧!一篇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的文獻,回顧有關Omega-3脂肪酸、阿茲海默症與認知相關的研究,篩選的研究以觀察或隨機控制試驗為主,並限定所有參與試驗的人,年齡要在50歲以上,而這些研究都有Omega-3的攝取量、認知功能,以及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生化指標。研究團隊最後從713篇研究文獻,篩選出33篇。從觀察與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來看,補充Omega-3對認知功能和減少阿茲海默症有保護的效果,而且在早期和輕微認知受損階段,Omega-3保護的效果會更顯著。最後,這篇回顧研究支持吃較多Omega-3的人,認知功能受損的風險較低,可當作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策略之一,然後越早期、輕微的階段,成效越顯著。要吃多少呢?每天至少450毫克的DHA+EPA,如果是吃魚油膠囊的話,那麼請參考產品標示上的數字計算;那麼若是要從飲食補的話,可以參考下表的食物來源,裡面的數字各種食材每100公克可食重量的含量。從表中幾種海鮮的EPA與DHA的含量,你會發現,只要有吃到海魚,很容易就能超過每天450毫克的建議量。當然,如果你平常很難得吃魚,或是不喜歡吃,那麼借助各家魚油保健品,也是可以參考的替代方案。但切記,吃魚跟吃魚油還是不一樣的事情,因為吃魚除了魚油之外,還有優質的蛋白質,以及其他維生素與礦物質,不能直接互換喔。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預防失智症 每天至少450毫克的EPA/DHA有幫助?)

什麼是失語症?症狀像失智,童年有「這種狀況」最易得

什麼是失語症?症狀像失智,童年有「這種狀況」最易得#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電影巨星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因罹患失語症而由家人代為宣告將息影的消息,猶如一顆震撼彈般襲捲各大新聞版面,更讓所有觀影粉絲心碎。失語症症狀為混淆、無法理解語意但失語症對大眾而言似乎非常陌生,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主任甄瑞興說明,失語症患者會不知不覺的逐漸失去說話和理解他人所說的話的能力,說話時會混淆句子中單詞的順序造成語意不清,他們可以流利地說話,但說話的內容可能沒有意義的,也可能很難理解別人在說什麼。有時候無法回憶起不經常使用的單詞的含義,在說話時很難找到正確的字眼。失語症發病因素有很多種,而患者退化速度因人而異,語言能力在早期受到影響,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其他如記憶力或認知能力,可能會受損。有些人會出現注意力及視覺空間功能慢慢下降,常常伴隨抑鬱、不自信,判斷力差或不適當的社交行為,最後因行動困難,終將更需要日常生活護理照顧。而死亡原因往往是因臥床後產生褥瘡、吸入性肺炎、尿道感染而導致的敗血症。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病因根據媒體報導,家人也證實布魯斯威利的認知能力正在逐漸退化中。甄瑞興表示,此種失語症原因十分可能是退化性的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是額顳葉型失智症的一種,是由於控制言語和語言的大腦區域額葉、顳葉受損所引起的疾病。此病的發病年齡通常在65歲之前,患病原因不明,有統計認為可能是基因突變或在童年時有學習障礙有關。造成失語症的原因大部分是左側大腦的語言區出問題,臨床上失語症發生的主要病症起因為3種: 腦血管梗塞或腦出血為最常見 亦可能是腦瘤導致 罕見退化性「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 甄瑞興進一步指出,以上原因視病灶大小都有可能影響智能,而一般因中風而造成的失語症通常伴隨有對側肢體無力。失語症的復健方式與目標亞東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組組長張博雅說明,失語症簡單可分為3大類:表達性失語症、接受性失語症以及全失性失語症,根據不同類型的失語症,語言治療師會提供相異治療策略,目標為重新建立或改善病患與人溝通的能力。主要透過增加聽覺理解、口語表達、文字閱讀、書寫等各方面,依照其損傷程度由其能力開始訓練,以達成基本生活需求至自我思想表達等目標。復健團隊亦會針對病患表現的程度,調整使用的溝通方式與工具,製造積極的溝通情境以重拾病患溝通的信心。照護失語症患者6大建議1. 與失語症病患說話時要面對面,讓病患可以透過對方的表情、動作得到非口語的訊息。2. 說話速度放慢、語音要清晰,使用簡短的句子(但需避免使用寶寶語)。3. 談論具體的人、事、物。4. 對話過程中,隨時注意病患是否能理解意思。5. 可搭配非口語的方式進行溝通,如:圖卡、手勢、溝通輔具(APP)。6. 病患說話時,給予多一點等待時間再回應。失語症對於許多民眾來說較為陌生,但若發現身邊親友出現3大症狀: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愈來愈少說話、說話詞彙和形容詞愈來愈少等,有可能就是罹患失語症,須盡速就醫檢查。甄瑞興提醒,雖然目前失語症無法被完全根治,只能透過藥物語治療減緩症狀,但藉由了解失語症的起源與病因,盼能夠帶給周遭更多不幸罹患此病的病友關愛,與更好的照護與溝通方式。 

預防失智的黃金3角:黃酮類化合物、規律運動與腸道菌

預防失智的黃金3角:黃酮類化合物、規律運動與腸道菌#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吃什麼會讓自己腦子清楚、思緒清晰呢?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問題的答案很可能不是吃單一食物或營養素,而是更複雜的飲食與生活型態,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影響了我們大腦的認知功能。只是你知道大腦的認知功能指的是什麼嗎?簡單來說,認知功能是學習、思考、推理、記憶、解決問題、決策,以及注意力…等多種能力的總和,都是。而從這些功能看來,只要認知能力變差,就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麻煩;相信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偶爾自己會有忘東忘西的時候,這時,朋友或同事總會說「你該吃銀杏了喔!」在這裏,我們先不研究吃銀杏到底有沒有用,問題的根本可能在腹部,也就是腸道裡面出了問題。腸腦軸線——腸子與大腦之間的悄悄話腸腦軸線(Gut-Brain-Axis)是近些年,很常跟著益生菌或多吃菜的飲食概念一起出現的主題,只是第一次看到這個詞,可能會讓人摸不著頭緒,但簡單來說,就是腸道與大腦之間能彼此溝通,相互影響,進而可能影響全身的生理或心理。圖片來源:Wikipedia大腦發出訊息跟腸子溝通,我想大多數人都能理解這樣的說法,但,腸子反過來跟大腦說話?聽起來很神奇,但隨著研究技術的進步,現在科學家對腸道裡的世界有更多的認識,特別是住在腸道裡的微生物們,它們的存在,可不只是撿小腸消化剩下的食物過活;事實上,它們也會產生營養素、毒素和訊息傳遞分子…等代謝產物,其中,訊息傳遞分子就是腸腦軸腺中,腸道向大腦溝通的方式之一,可能會影響人的情緒、對食物的選擇,還有這篇文章的主題——認知能力。腸道菌對身體的影響有好有壞,關鍵在於它們的組成還有多樣性,如果構成不好、多樣性少,那麼產出來的代謝產物,就可能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當然,大腦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影響。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該怎麼做才能擁有好的腸道組成呢?預防與延緩認知衰退的黃金3角——黃酮類化合物、規律運動與腸道菌群最近有一篇發表在《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的回顧文獻,整理有關飲食中黃酮類化合物的攝取、運動習慣,還有腸道微生物跟大腦認知功能之間的關係研究。從中得到了一個結論,飲食增加黃酮類化合物的攝取,並搭配適度運動的習慣對腦的認知功能有正面的幫助,而這當中,就是經由腸道微生物的調節來發揮作用。這3個要素可說是缺一不可,底下就來詳細解說一番:黃酮類化合物廣泛存在於植物裡的一類化合物,也是許多傳統藥物、膳食補充品,或是功能性食品裡,也會有它的蹤跡。而在我們的日常飲食裡,則是能從茶、巧克力、各種莓果、柑橘類、其他水果與豆類吃到它們,也就是說,如果你3餐都有吃到不少植物來源的食物,應該可以獲得不少。 Photo by Rodion Kutsaev on Unsplash黃酮類化合物在分類上,不算是營養素,然而,早在200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這類分子可能減輕神經發炎;而從一些流行病學、活體試驗與臨床研究的證據,支持攝取富含黃酮類化合物食物,對認知功能有益,此時,認為黃酮類化合物有幫助的原因,可能是它的抗發炎能力,還對內皮功能與周邊血流產生影響。不過後來發現,從食物吃到的黃酮類化合物,會再被腸道微生物利用,並生成新的酚化合物,兩者都可能經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接著,再通過血腦障壁,待在大腦的組織裡發揮抗氧化的作用。雖說實際能抵達大腦的黃酮類化合物不多,但卻還是能調節蛋白質與脂質激酶的訊息途徑,並以此抑制神經發炎,幫助神經元的連結正常。也因爲這些發現,一些吃富含黃酮類化合物飲食的臨床前與臨床研究,指出黃酮類化合物吃比較多,與認知表現的改善與緩和認知衰退;例如,有研究發現吃可可多酚能增加腦的氧供給,還有在接受認知挑戰期間有較好的表現有關,並在工作記憶、注意力與處理速度的表現上,有明顯的劑量效應。還有,也有臨床試驗發現補充富含黃酮類化合物的藍莓飲料,能立即發揮延緩血中BDNF濃度的減少,BDNF是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也跟認知能力有關。腸道微生物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跟我們每一天的飲食內容息息相關,這些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會釋放出一些分子來跟腦溝通,至於溝通些了什麼,就要看整個腸道細菌的組成而定,比如說,一般我們認為的壞菌佔優勢,那麼釋放出來的訊息,就可能把我們的健康網不好的方向帶過去,認知能力也在其中。一篇比較回顧(comparative review)找了比較近期的臨床試驗,認為改變腸道菌群組成可能有助於改善改善視覺記憶、字彙學習與注意力;確認腸道菌群的組成與認知表現有關,因此藉由改變飲食與生活型態來改變腸道菌群,可是很重要且有用的作法。那問題來了,黃酮類化合物和腸道菌群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前面有提到,腸道菌能利用黃酮類化合物,產生酚的代謝產物,不過這只是它2種作用中的1種,另一個功效是,黃酮類化合物能作為益菌生,幫助腸道好菌發展,增加多樣性。腸道群利用黃酮類化合物後,生成的代謝物(酚化合物)能減少腸道的發炎反應,改善腸道上皮屏障的完整性,而在小腸吸收進入體內之後,也能順利抵達腦內,發揮作用。規律運動的角色運動與黃酮類化合物之間的關係,可以簡單的從下圖來看;這張圖是有無補充黃酮類化合物和不同身體活動之後,血中測得的來自腸道的黃酮類化合物衍伸物濃度。其中,以「安慰劑-坐著」這組為對造,長條右邊出現「*」的話,代表這組的數據與對造組有明顯差異。比較有趣的是,安慰劑-散步這組,沒額外補充黃酮類化合物,但血中濃度也是明顯增加,這跟我們一開始提到的,這類化合物廣泛的存在植物裡,因此就算不特別補充,而且也沒有很挑食,我們還是能從日常飲食獲取。然後,「黃酮類化合物-坐著」這組的長條圖沒有「*」,表示這組的數據與對造組沒有明顯差別,而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只是吃黃酮類化合物沒增加活動量,是不會增加血中濃度,當然,我們也就不能期待認知改善的效果了。簡單來說,吃含有黃酮類的化合物與運動必需兼具。圖諞來源:參考文獻 1那麼,如果我們想要開始加入運動這個生活改變的話,要做少、多久才會有用呢?根據研究調查,身體活躍的人比較不會有認知衰退、所有原因的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大部分的研究資料支持,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度到激烈身體活動(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此外,給美國人的運動指南(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強調運動帶來好處是立即的,做完一次MVPA,就能發揮減少焦慮感、改善睡眠,以及改善認知功能。老年人們不管有沒有認知功能方面的問題,規律每週150分鐘的MVPA能給認知功能帶來更多的好處,包括執行功能、專注力、記憶力、固定智力,還有處理速度;然後每週300分鐘,效果會更好。會有這些變化的原因,可能是運動改變腦結構、增加中樞血流與氧氣供給、促進免疫功能、減少發炎反應,或是增加神經營養因子。有研究發現,晚年友善不習慣的人,大腦灰質體積較多,並有較低認知功能失調的風險。如何讓思緒清晰?最後,我們用下圖來總結這黃金3角與認知能力之間的關係。飲食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幫助腸道菌群的組成與多樣性增加,而這些細菌也會利用黃酮類化合物,代謝出酚類化合物;酚化合物經小腸吸收後,能順利運輸進入大腦,並在腦中發揮作用,進而改善我們的認知功能。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讓人思緒清晰、預防失智的黃金3角:黃酮類化合物、規律運動與腸道菌)

失智症吃藥可以延緩退化嗎?醫揭秘「得先看類型」

失智症吃藥可以延緩退化嗎?醫揭秘「得先看類型」#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不時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失智患者的照顧者因身心不堪負荷而弒親,造成悲劇發生。一般民眾常認為失智就是變得容易忘記事情,但其實失智症並非單單僅是健忘,睡眠時間混亂、行為失序、妄想甚至攻擊行為等,往往是讓照顧者撐不下去的原因。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身心科醫師沈政男表示,失智照顧可先掌握以下觀念,並針對失智照顧提供藥物、非藥物及長照等3大層面來討論。「失智照顧」3大關鍵1. 失智照顧藥物怎麼看?老人家被診斷失智症後,家屬的反應通常是:「可否吃藥,延緩退化?」其實,要先確認是哪一型的失智症。沈政男指出,失智症依據病因主要可分成4類: 阿茲海默型 血管型 路易體/巴金森型 額顳葉型以上病因中,若是阿茲海默型或巴金森型,服用延緩退化的藥物略有效果,其他型失智症的療效則較差。而延緩退化的藥物有2種,一是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如Donepezil),另一種是NMDA受體拮抗劑(如Memantine),原本健保規定只能使用單一藥物,目前已有條件開放合併使用。不少家屬對延緩認知退化的藥物期待很大,沈政男表示,其實藥物只能暫時、略為改善認知功能,終究老人家還是繼續退化,需要他人照顧。2. 失智症的非藥物照護方法在照顧過程中,最讓家屬困擾的是失智症心理與行為症狀(BPSD),比如被偷妄想、躁動、失眠、抗拒照顧等症狀,這時應在白天提供老人家夠多與良好的活動,讓他們不會打瞌睡,並舒展身心,保持情緒穩定。沈政男建議,家屬也須學習照顧技巧,當老人家要求回家、找親人的時候,可利用短期記憶不佳的特點,給予延緩方法,並滿足底層需求,比如有可能是肚子餓而吵著要回家,最後如果仍是無法安靜下來,就滿足表面需求,帶他們出去繞一圈回到原點,順便做運動。3. 借助長照機制妥善照護家屬之間應該協調充分照顧人力,而非把照顧責任丟給1、2人。長照的部分,沈政男表示「長照2.0」可提供居家與日間照顧,也有短期機構喘息照顧。若要申請外籍看護,一般須達中度失智程度。至於全日機構,最理想是失智團體家屋,或失智照顧專區,但台灣目前仍在發展,床位有限。沈政男提醒,照顧失智老人家雖然不輕鬆,但若能先掌握以上失智照顧3大觀念,當可減輕照顧者的困難與重擔,並提升長輩的生活品質。

長輩睡不著是生病了嗎?3種原因教你判斷

長輩睡不著是生病了嗎?3種原因教你判斷#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年長者中,睡眠的困擾是常見的現象,造成的原因是非常多元,有可能是長輩生理上激素的退化,又或是疾病造成,像是憂鬱症、帕金森氏症。失眠在輕度的時候,頂多造成長輩白天的時候精神不濟,然而到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長輩的身心,產生譫妄或認知退化等狀況。失眠的定義是什麼?失眠的定義,不能用絕對的失眠時間來做判斷,是要根據長輩主觀的抱怨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問題、睡眠品質、睡眠時間),以致於影響了白天的工作、生活、人際關係。失眠的型態可分4種 入睡困難型:上床後超過30分鐘以上才能睡著 續睡困難型:入睡後易醒來,且清醒時間過30分鐘以上才能再度入睡,或夜晚醒來次數頻繁 過早清醒型:比預定醒來時間更早清醒,且無法再入睡的睡眠困擾 睡醒後活力不佳型:明明有睡著,但隔天精神卻不佳老年人失眠常見原因老年人失眠的原因依照類型,可以概分成以下3種: 身體疾病:包括疼痛、心 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洗腎、攝護腺肥大等等,都可能干擾睡眠;藥物方面,中樞神經興奮劑、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等,在睡前服用可能會造成睡眠障礙;更別說攝取過量酒精、咖啡因和非法物質。   睡眠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以靠著專業的睡眠檢查儀診斷出來。精神疾病,包括失智症、譫妄症、焦慮症、老年憂鬱症,很多會以失眠做為表現。就像前面的案例,精神科會去處理根本的精神疾病,才不會治標不治本。   心理因素:例如睡前不斷煩惱白天的事、不停看時鐘擔心自己怎麼還沒睡著、或是前陣子的地震災害造成焦慮,都有可能會惡化睡眠狀況。老年人失眠如何預防跟改善1.日夜光照要注意:對於失智症或住院的長輩,可能都會待在室內,造成日夜光線變化不明顯,有些長輩就會產生譫妄或黃昏症候群等狀況,對於夜間睡眠品質都會收到影響。因此建議白天時間要讓長輩能走出戶外,曬曬太陽,對長輩身心靈的健康都很有幫助。2. 生活習慣的改變:避免在白天休息,晚餐避免暴飲暴食,喝酒要適量,有的長輩會習慣喝茶,都要特別避免在睡前使用。如果可以,白天的時候要多鼓勵長輩活動,走出家門,消耗體力,都可以幫助夜間好眠。3.建立良好睡眠習慣:就寢起床時間要規律、假日不補眠(很累可小睡)、稅前放鬆並保持愉快心情,別一直注意自己是否睡著,避免在床上做不相干的事,絕不用酒幫助入睡,以及想睡時才上床。若睡不著約10~20分鐘,可起床泡腳或溫水澡有助睡眠。4.調整睡眠環境:減少臥室內外聲音干擾或過度安靜、避免太亮或太暗、留小夜燈對老人家絕對有必要、維持舒適的溫度溼度、保持空氣流通、適合舒適的寢具更是重要。(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認識老年失眠|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失智竟與「腎不好」有關!中醫:治療先清腦中代謝廢物

失智竟與「腎不好」有關!中醫:治療先清腦中代謝廢物#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女子帶著患有失智症的父親求診中醫時表示,上個月底父親早上出門散步,卻突然想不起來家住哪裡,也忘了家裡的電話號碼,一個人到處亂走,最後因遇到熱心的里長伯,才在警察幫忙下安全回家。後赴醫院神經內科檢查,確診父親為阿茲海默症,因此會有記憶、認知、活動上的退化症狀,可能時好時壞,但醫師表示,即使吃藥也僅能減緩惡化,因此希望透過中醫協助調理改善。「好怕突然接到警察的電話!」女子憂心地表示。台灣每12位老人就有1人失智,常被誤認「老番癲」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依據2019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目前失智症相關成本為每年1兆美元,且至2030年預計將增加一倍。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蔡易昌說明,若想了解什麼是阿茲海默症?首先要先了解什麼是失智症。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2類。大部份失智症患者都是屬於退化性失智症,而其中最常聽到的就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這也是最常見的失智症,大約佔了所有失智症的50~60%。阿茲海默症是腦神經退化,導致認知功能障礙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是2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這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腦部神經細胞會受到破壞,主要是侵犯海馬迴為主。美國前總統雷根就是罹患此症。一般來說,很多人可能都會以「記憶不好」來判定,但其實阿茲海默症早期的症狀是認知功能出現障礙,例如專注力變差、執行功能變差、語言能力變差、記憶力變差、空間感變差、社會人際關係開始出現問題等等,不是單純忘記了而已。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目前主要有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希望能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另外,其他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等,用於改善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但是因為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少,所以可能會讓不少患者及家屬卻步。蔡易昌指出,中醫方面,失智症相關的描述,散見於「癡呆」、「呆病」、「健忘」、「善忘」、「文痴」等證的描述當中。最早在《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中有提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提出了最早的見解。另外在《靈樞.本神論》提出:「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認為此病症的病位在腦,和五臟六腑有密切相關。中醫治失智「專病專藥」依以下常見體質分型清代著名醫家汪昂所編寫的《醫方集解.補養之劑.第一》提到:「人之精與志,皆藏於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也。」認為心腎兩氣與本病有密切相關。在清代名醫程國彭所著的綜合性醫書《醫學心悟》則說:「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說明腎精虧損,髓海漸空,是主要病機。蔡易昌表示,中醫治療會按照常見的證型分類來對此病辨證論治,下面是常見的體質分型:1. 髓海不足型:症見頭暈耳鳴,懈怠思臥,齒枯髮焦,步行艱難,舌體瘦而色淡,脈象細弱。治療上以滋養肝腎,填精補髓為主。2. 脾腎兩虛型:症見表情呆滯,氣短懶言,口涎外溢,食少那呆,大便稀溏。治療上以補益脾腎,化濕開竅為主。3. 肝風內動型:症見頭痛眩暈,心煩少寐,舌強言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治療上以滋陰降火,平肝息風為主。4. 心火亢盛型:症見心煩意亂,多夢少寐,面紅目赤,語言錯亂,尿黃短赤,大便乾,舌質紅苔黃,脈弦而數。治療上以清熱瀉火,鎮靜安神為主。5. 濕痰阻竅型:症見頭重如裹,表情呆滯,喃喃自語,或終日無語,腹脹不食,口多痰濁,舌苔膩,脈沉滑。治療上以化濕降濁,益氣開竅為主。除了依照辨症論治之外,也會加入專病專用藥,改善腦部的神經細胞,促進腦部的氣血循環,排除堆積的代謝廢物,可以改善臨床症狀,明顯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經過了幾個月的調理,女子帶父親回診時表示,最近父親的自理、記憶能力有所改善,認知狀況也有提升,使家人也感到非常高興。(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年節小心!失智長輩走失高峰期,家屬必學3大照護技巧

年節小心!失智長輩走失高峰期,家屬必學3大照護技巧#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即將來臨,你期待與家人團聚的時光嗎?然而在有失智症長輩的家庭中,家屬需要更多耐心與技巧來陪伴。由於原有生活模式改變,環境刺激增加,加上疫情的影響,失智者可能容易發脾氣或混亂,甚至發生意外,令家屬心情受到影響。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在過年前可預先安排活動與照顧人手,並做好防走失準備,只要掌握和失智者相處的技巧,就可以平安過好年,享受家人難得的相聚時光。照護失智者最佳方法:包容失序行為、轉移注意力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以致對環境改變的調適比一般人弱,因此,可以預期會產生使家屬困擾的行為和反應。家屬及親人可常常相互提醒,體諒失智者是生病了,包容失智者的脫序行為,千萬不要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了解他們的需求、多多鼓勵讚美他,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化險為夷。徐文俊提醒,一般民眾趁著年節時回家時,也可觀察親人是否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例如,親人原本能料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現在卻變得困難重重;爺爺過去寫得一手好書法,現在卻不知如何下筆;奶奶也可能出現懷疑東西被偷等以往未曾出現之言行。若發現家人出現失智症的早期徵兆,可摘要記錄並至神經科、精神科之記憶門診或失智症門診就醫,或尋求各地失智症共照中心之協助。及早確診並控制疾病症狀,才能減輕照顧負擔。失智症家屬掌握「3大照護技巧」平安過好年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家屬返鄉過節、照護失智症親人時,可掌握以下技巧:1. 預先安排好過年期間的活動:邀請返家過年的家人輪流陪伴失智者。與失智者一同散步、打麻將、唱卡拉OK、下棋、寫春聯、包紅包、準備年菜等。2. 主動自我介紹:失智者過年時回到老家或見到熟悉的親人可能會很開心,但也可能出現不認得親人,這時親友應主動向失智者自我介紹,避免用猜猜我是誰的方式來「考」失智者。3. 家屬事先溝通,共同協助留意:主要照顧者則可事先和親人溝通,幫助親人了解失智者目前狀態,並協助隨時留意失智者的情緒反應,當失智者出現不安情緒時,減少人及環境刺激,安排安靜及舒適空間,讓熟悉的照顧者來安撫其情緒,讓失智者做喜歡的活動以轉移注意力。湯麗玉提醒,年節期間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且在寒冬中走失,意外風險更高。因此帶失智長輩外出時,安排2位以上家人陪同長者,相互支援以降低走失風險,避免讓失智者單獨一人等候或行動。也建議出門前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其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利走失協尋之用,亦可準備緊急連絡卡、愛心布標、愛的手鍊、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才能安心與家人團聚、陪伴失智者過年,有效預防意外發生。

你家長輩是失智,還是憂鬱症?教你用「1張表」速測

你家長輩是失智,還是憂鬱症?教你用「1張表」速測#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老人也會得憂鬱症?該怎麼預防與發現?事實上,我們身邊最親近的長輩家人,就可能罹患憂鬱症。若家中長輩突然性格迥變,原本開朗愛聊天卻突然關在房間封閉自我,或一直抱怨身體痠痛、疼痛卻找不出確切原因,要留意恐是身心原因造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老年人口中最常見的神經疾病包含失智症與憂鬱症;台灣330多萬的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的發生率就有7%,若加上復發率,更高達有20%。表示有23到60萬的長者,可能受到憂鬱症的影響。什麼是老年憂鬱症?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說明,除了失眠、胃口差,喪失對生活的興趣或退縮之外,其它表現也包括不明顯的憂鬱情緒,例如:易怒、愛抱怨、記憶力變差、身體慢性疼痛等。而老年憂鬱症也依初次發病年齡分為65歲前的早發型,與65歲後的晚發型。以為是老化失智?其實老年憂鬱傾向可治療老人憂鬱症晚發型的典型症狀表現為: 冷漠呆滯 失去活力 沒有動機 認知功能退化然而部分老人憂鬱症的症狀由於在程度上並未達到重度憂鬱症,或僅是以輕鬱症或是較輕微的症狀表現,常被視為自然老化的現象,容易為一般民眾所忽略與誤解。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指出,老年憂鬱症並非正常老化的過程,而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特別是新型的抗憂鬱劑在療效與副作用方面有卓著的進展,對老年憂鬱症能有效的治療,並預防復發。我們應重視並積極的面對老年憂鬱症,恢復老人家應有的生活尊嚴。既然台灣的憂鬱長者這麼多,為什麼在醫院的老人憂鬱就診比例很低,也很少聽到大家討論長者的憂鬱症呢?其實是因為一般人很難察覺,或是常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而與失智症症狀相似,更可能因為憂鬱症的名稱讓人難以接受。老年憂鬱症量表,可評估近一週身心狀況可用以下老年憂鬱症量表圖卡(GDS-15)來自我測量過去一星期中的身心情況,總分越高,代表老人的憂鬱傾向越嚴重,建議盡速帶長輩就醫諮詢。可讓長者自行填答,或詢問後協助選答: 總分低於5分:健康狀態 總分介於6~9分:有輕微憂鬱傾向,建議找家人或朋友聊聊 總分高於10分:屬於需積極關懷、轉介專業醫療或接受心理諮商治療  (長輩可利用老年憂鬱症量表,評估過去1週內是否有出現憂鬱傾向。圖片提供: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