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薏仁食療利濕除痹 竟還可減緩痛風

薏仁食療利濕除痹 竟還可減緩痛風#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安南醫院中醫部內科主任林峻邦醫師表示,痛風好發於形體豐腴有痰濕之人,平日嗜酒、喜食肥甘之物,導致臟腑功能紊亂,升清降濁失調,造成痰濕滯阻於血脈之中,難以泄化,與血相結而為濁瘀,滯留於經脈,則骨節腫痛,甚則結節畸形。在治療上通常是消炎止痛,並要求病人絕不可喝酒及控制高普林飲食的攝入如海鮮、啤酒及動物內臟等以免再發,至今尚無根治之法。愛吃甜食及油膩食物 是致病之因 屬關節炎的一種痛風自古就是富貴病,古代醫學將痛風稱為「宮廷貴族病」,和飲食相關性很大,富貴人家自然是大魚大肉,暴飲暴食,恣食肥甘。屬於中醫「痹證」的範疇。中醫觀點認為過食甜味及油膩食物與酒是致病之因,並非單一飲酒造成,所以必須少吃甜食與油膩食物,如真得病則可用中藥及針灸治療。現代醫學認為痛風是人體內普林代謝發生紊亂,尿酸合成增加或排出減少以致造成高尿酸血症,屬於關節炎的一種。痛風起病急驟且多在清晨或午夜突然因足痛驚醒,病患常抱怨關節疼到連風吹過都會痛,關節甚至會形成小饅頭狀的突起,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以中醫藥改善痰濕體質 可預防痛風發作在中醫治療方面,以泄化濁瘀為大法,審證加減,待氣血調和、氣化正常、分清泌濁之功能恢復,濁瘀即可逐漸泄化,故血中尿酸亦可隨之下降,在急性期方藥可選用當歸捻痛湯,上中下通用痛風丸。若平日未發作時屬慢性期,此時就要調整身體的狀態,勿讓痰濕瘀濁停留在體內鬱而發熱,繼而引發急性發作。此時應以不同體質選用如桂枝芍藥知母湯、四妙散、身痛逐瘀湯、疏經活血湯等來清熱去濕通絡並疏其風,改善痰濕體質進而預防痛風發作,以上方藥須因個人體質而選用,切勿自行對號入座,應請中醫師辨別體質後方可應用為宜。以薏苡仁作為食療 有利濕除痹的作用林醫師表示,平日可以「薏苡仁」作為食療。薏苡仁俗稱六穀米,可食可藥,具有利濕除痹的作用,是中醫最常用的治痹之品。《神農本草經》中亦記載:「薏苡仁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薏苡仁具有解熱、消炎、鎮痛、抗骨質疏鬆和提高身體免疫力的作用。因此久痹之人,可將薏苡仁與粳米、赤小豆、百合、大棗等煮粥常服。林峻邦醫師建議大家日常保養可以多喝水、尤其夏季須注意隨時補充水份以免血中尿酸的濃度升高,須嚴格限制吃高普林飲食並食用薏苡仁當作食療並配合運動及按摩痛點,以上事項對痛風患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哉問:痛風仰賴普林控制即可?!

大哉問:痛風仰賴普林控制即可?!#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痛風」是指代謝性關節炎,主因是體內尿酸沉積在關節腔內,促使發炎反應而引起關節疼痛、變形或腫脹等不適症狀。全台痛風患者將近150萬人,男性比例高達85%,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人體「尿酸」的來源主,包含80%來自體內胺基酸及核酸的代謝,以及20%由攝取含普林的飲食所產生。罹患高尿酸血症的定義為:成人每100毫升血液中的尿酸值達7毫克以上。尿酸過多的原因,包含原發性高尿酸血症與次發性高尿酸血症。1.)原發性高尿酸血症:攝取高普林食物、腎臟排泄尿酸受阻、遺傳體質等。2.)次發性高尿酸血症:服用藥物、過度飲酒、腎衰竭、肥胖、高血壓等。吃下過多高普林食物,造成尿酸代謝異常、腎臟排泄受阻,尿酸濃度過高而引發「高尿酸血症」。痛風患者應避免過量食用高普林(嘌呤)食物:包含酒精、含糖飲料、油炸食物、乾香菇、紫菜、精緻食物、動物內臟、肥肉、海鮮、納豆。另外,火鍋湯底與食材都含有高普林,吃火鍋不要喝湯底,且以蔬果、瘦肉為主。預防痛風的方式1.)控制體重2.)控制蛋白質攝取量3.)多喝水4.)勿過量飲酒5.)少喝含糖飲料6.)少油炸物7.)多食用抗氧化食物痛風症狀分三階段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最明顯症狀為局部關節的紅腫熱痛,常發生於半夜,發生位置可能出現在腳大拇趾、手指、手肘、腳踝、膝蓋等關節處。2.)不發作間歇期:代表患者的發作期不穩定。3.)慢性痛風石關節炎:若長期尿酸控制不佳,患者的皮下及關節可能會因為尿酸結晶堆積,而產生痛風石結節,嚴重可能使關節變形或喪失活動能力。急性痛風發作的患者越早給予消炎止痛藥,止痛效果越好,同時可以使用冰敷減緩局部疼痛

嗜喝含糖飲料 當心3高靠近你

嗜喝含糖飲料 當心3高靠近你#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告之「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添加糖指在製造或製備食物時加入的糖或糖漿,不包括自然存在食物內的糖,如牛奶和水果,若以成人每日2000大卡算,添加糖所添加的熱量不得超過200大卡,大約是50公克的糖,只要喝1杯就超過攝取量上限!夏天是購買飲料的旺季,為此董氏基金會今年108年1~3月至大台北地區22個常見連鎖手搖杯品牌、55間販售店面,後續調查169款品項,發現1杯540ml紅豆珍珠鮮奶茶全糖為例,實際含糖量約40g、熱量約373大卡,但業者標示糖量卻僅有18g、熱量54大卡,與實際數值分別相差了2.2倍、6.9倍,消費者霧煞煞,不知自己到底吃了多少糖和熱量!董氏基金會再度呼籲,業者應完整如實標示飲料含糖量及熱量,讓消費者有選購手搖杯飲料判斷的依據,減少被誤導的風險。業者糖及熱量的標示與實測值 誤差很大!雖業者有標示糖量或熱量,但將實測值和標示值做比較,發現兩者之間的差距仍相當大,推測誤差可能來自於食材配料:因標示規定糖量和熱量的數值得不含食材配料,只要飲料含有果漿、冬瓜露、粉圓、紅豆、綠豆等便可不計其所帶來的糖量和熱量。而熱量的誤差更加驚人,因食材配料除了糖之外,還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所帶來的熱量,與只有糖所帶來的熱量相比,相差的倍數更大。含糖飲料喝了暢快 身體卻壞的快!攝取過多時,容易增加許多疾病罹患的風險,如免疫力低下、血糖不穩定、蛀牙、皮膚老化、長青春痘、肥胖,甚至容易造成血壓升高、痛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長遠來看也會提高骨折及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罹患的風險,亦會造成情緒波動大、專注力及學習力下降。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建議,國人每日飲食中,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世界衛生組織更是進一步的建議,糖的攝取應降低至每日總熱量的5%以下,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若戒不了手搖杯飲料,建議可循序漸進的降低攝取頻率或份量、少加食材配料、或以無糖、低糖飲料取代,最重要的是每天喝足白開水,以避免造成身體負擔

狂吃海鮮、火鍋 痛風關節變形如針刺

狂吃海鮮、火鍋 痛風關節變形如針刺#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9歲的林姓退休運將,以前常呼朋引伴到海產店聚餐,喜愛大啖海鮮、火鍋等美食,但沒有喝酒的習慣,痛風史長達20年。痛風發作猶如千根針在刺般難受,曾打止痛針與吃止痛藥,但都只能暫時緩解。近幾年更發現手腳開始長出痛風石,尤其是手指關節及手肘處竟關節腫脹和變形,導致無法工作及穿鞋,更合併胃潰瘍與腎功能退化!反覆發作疼痛難耐下,決定就診過敏免疫風濕科治療。高尿酸血症 結晶沉積在關節引起痛風、痛風石烏日林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剛民表示,成年人空腹血中尿酸值大於7mg/dl,就可判定為高尿酸血症。林先生治療前的血中尿酸值曾高達11mg/dl,由於體內過多尿酸形成結晶,沉積在關節處造成紅腫、發熱、疼痛等,引起痛風及痛風石。此時必須積極用藥來控制尿酸值小於6mg/dl,不能隨意自行停藥,否則尿酸值變化起伏大反而更易引起痛風發作。林先生按時服用藥物1個月後,關節不再反覆腫痛,痛風石也逐漸縮小,現在已經可以正常活動自如。長期吃藥傷腎?不控尿酸只止痛才傷腎許多痛風患者不願長期吃藥的主因,大多是擔心這些藥物會影響肝腎功能。林剛民主任呼籲,罹患痛風性關節炎若沒有好好控制尿酸,反而會產生腎臟結石,導致腎功能惡化;且反覆使用止痛藥物,只會加劇影響腎功能損傷,長期下來弊大於利。整體來說,降尿酸藥物並不會傷腎,反而是吃止痛藥才會傷腎。若痛風石侵犯到關節甚至脊椎,不只使關節變形,更會造成四肢麻痺、癱瘓。少喝火鍋湯、避免高普林食物、每日補充水分2公升烏日林新醫院營養科主任姜秋月建議,如果民眾有尿酸值偏高或痛風發作,必須盡量避免帶殼海鮮、動物內臟、五花肉及小魚乾等高普林食物。控制肉類攝取份量小心過量。高脂肪飲食會抑制尿酸代謝,故少吃油炸食物。少喝火鍋湯、肉湯。每天固定補充至少2000C.C.的水,幫助尿酸正常代謝。正常作息睡眠充足,改變生活型態,多管齊下才能控制痛風。

應酬頻大魚大肉 腎結石、痛風齊報到

應酬頻大魚大肉 腎結石、痛風齊報到#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底到了,阿宏要參加的大小尾牙、應酬不勝其數。連續吃了多天大魚大肉後,原本就有痛風的他,先從腳趾頭開始痛,緊接著側腰腹也出現間歇性劇烈疼痛,甚至痛到無法站立。緊急送醫後,才發現是這陣子吃太多重口味、高動物性蛋白質食物,導致尿酸增加,痛風發作,體內結石也跟著作怪。工作易流汗卻少補充水分 都可能加速結石發生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姜秉均表示,腎結石與痛風兩者成因相似,經常伴隨出現。根據統計,國內腎結石盛行率高達近10%,絕大部分屬於結石體質。高風險族群包括易流汗的勞動族、長時間工作或活動卻少補充水分的行業,如廚師、運動員等,都可能加速結石的發生。姜秉均主任說明,腎結石是一個長期慢性的過程。腎小管只要有一點小結晶沉澱時就不容易被排出,等到阻塞後、結石堆積得越來越大,形成鈣化點,等到鈣化情況越來越嚴重,就是結石前的病灶。這時若再不注重生活習慣,就會堵塞在泌尿系統中形成結石。若要預防結石產生,就必須多喝水、少吃鹽、少吃肉。吸石清雷射手術 無創、安全性高、疼痛度低一般來說,若結石卡在輸尿管時較容易處理。但腎臟內有腎盂、腎盞等各個小房間,若以傳統硬式內視鏡處理,無法360度轉彎伸入其內將石頭清乾淨。處理方式多採用體外震波碎石及經皮穿刺腎臟取石手術。但因手術容易留下傷口,可能造成感染或大量流血等問題。姜秉均主任表示,「吸石清雷射手術」透過清石導管從尿道經輸尿管伸入腎臟,再藉由高階軟式內視鏡觀察結石狀況與位置,以雷射擊碎石頭,利用手術內的負壓裝置令導管產生吸力,像吸塵器一樣快速吸出碎石。因此能保持手術視野清晰、加速手術效率。術後無創無傷口、安全性高、疼痛感較低也可減少對腎臟的傷害,最快隔天即可出院。術後仍須注重飲食及生活習慣 以防腎結石復發姜秉均主任表示,如果腎臟結石又小又硬,須進行多次體外震波碎石才能取出、病患不願在腎臟上打洞,或凝血功能不佳,結石數量多又分散在腎臟不同位置等,這些對象適合進行「吸石清雷射手術」。不過每種手術都有其優點,臨床仍需視病況不同選擇適當手術方式,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姜秉均主任提醒,腎結石容易復發,若曾經出現過就要持續追蹤,並且要更注重飲食與生活習慣,才能保持長期不發作。尤其過年將近,民眾也要注意不要為了應酬或跑業務而暴飲暴食。

冬天大啖火鍋無節制 小心痛風找上門

冬天大啖火鍋無節制 小心痛風找上門#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歲末寒冬,民眾喜歡吃鍋進補或喝酒祛除寒氣。但要小心,攝食大量高湯中的高普林食物及飲酒過度,加上少喝水,血液中尿酸值瞬間飆高,尿酸沈積於關節處,清晨醒來大拇趾或腳踝劇烈疼痛,稍微移動就痛得不得了,完全沒辦法下床。痛風常突發在半夜、清晨 第一次多發生在大腳趾衛福部桃園醫院中醫主治醫師許為軫說明,痛風是攝取富含嘌呤的食物、體內嘌呤合成異常增加,或腎臟排泄尿酸功能不良,造成尿酸過多,結晶沉積在關節腔中,引發免疫功能過度反應,造成的發炎疾病。劇烈疼痛常突發於清晨或半夜,第一次大多發生在大腳趾,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足背、手腕等地方,關節表現為紅腫熱痛,活動受限,重者有關節積液痛如刀割,多於24至48小時達到高峰,症狀多在3到7天自行緩解。若反覆發作,會造成關節突出變形,形成「痛風石」,甚至造成間質性腎炎或尿酸腎結石。中藥清熱消腫止痛 緩解期補腎利濕許為軫醫師表示,中醫稱痛風為「歷節風」,是因為患者喜歡肥甘厚味或是喜歡喝酒,導致痰濕阻滯於血脈中,再經由風、寒、濕等外邪誘發,導致濁瘀凝滯化熱,造成骨節發炎疼痛甚至關節變形。痛風的治療急性發作期時可用如意金黃散外敷來清熱消腫止痛,內服上中下通用痛風丸、四妙散等來化濁利濕通絡。慢性緩解期,治療則以補腎,利濕瀉濁為主,例如用六味地黃丸,再加上降低尿酸的藥物,像是黃柏、土茯苓、金錢草、車前子可抑制尿酸形成,萆薢、威靈仙、秦艽、澤瀉可增加尿酸排泄,山慈菇可減少發炎反應等,避免痛風再發。日飲2至3公升水 降低尿酸濃度許為軫醫師提醒,須少食高普林的食物, 雖然控制飲食,尿酸值下降並不多,但不控制飲食,尿酸值上升卻很快。誘發痛風發作的飲食,啤酒最重要,其次為海鮮、內臟。每天喝水2千~3千毫升,可降低尿酸濃度,也有利於尿酸排出。中醫治療痛風具有內外同治的特點,只要運用得當,不僅可降低西藥引起胃腸不良反應,而且對於降尿酸及保護腎功能都有幫助。

講座/痛風飲食知多少?

講座/痛風飲食知多少?#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痛風是體內尿酸濃度過高時形成結晶堆積在關節,常有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而尿酸的來源為食物中所含的「核蛋白」,經消化分解後產生「普林」,普林再經肝臟代謝成「尿酸」,最後由腎臟將排出體外。要如何由飲食來控制痛風,是很重要的課題。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7月20日(五)舉辦營養講座,由張昱凡營養師主講「痛風飲食知多少?」,講座中將介紹如何藉由適當飲食來調控,並避免痛風急性發作情形。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痛風飲食知多少?時間:107年7月20日(五)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白內障年輕化!醫師破解治療3迷思

白內障年輕化!醫師破解治療3迷思#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別再說白內障是老人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十年來40歲至50歲白內障就診人數成長增5成,青壯年民眾要當心。民眾在治療常有三大迷思,害怕手術、聽別人的經驗選人工水晶體、要對醫院設備精挑細選,反而拖延白內障的治療,恐導致失明。視力模糊、怕光、複視、近視度數遽增 都可能是白內障徵兆現代人的生活已脫離不了3C產品,但對於眼睛負擔大幅增加,眼疾也更容易上身!眼科醫師王馨慧表示,水晶體原本是透明,但吸收3C產品散發出的熱能,長期下來水晶體會逐漸變混濁甚至全白、形成白內障。如果視力模糊、怕光、複視、近視度數突然遽增,都可能是白內障徵兆;若原本已有老花,突然覺得老花狀況改善,也可能是罹患白內障。民眾除了定期檢查,眼睛視力的任何變化都不能輕忽,才不會錯失黃金治療期。白內障治療三迷思 拖延治療加重病情眼科醫師賴威廷表示,雖然進行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已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卻發現民眾在治療上有三大迷思:(1)害怕手術、忍到不行再說;(2)不了解人工水晶體差異,聽別人的經驗選就是;(3)開眼手術很重要,要對醫院設備精挑細選,反而拖延白內障的治療,恐導致失明。迷思一:白內障手術過程劇痛、恢復期長?擔心手術風險,忍到不行才開刀。王馨慧醫師表示,眼科手術進展日新月異,雖然白內障手術困難度相較高,但術前全面檢測,術後就能有良好的效果,建議術前經過2至3次的精密詳細的檢查以及高階光學測量仔細評估。現今手術傷口比起過往小,術後只要1至2週就能恢復,對日常生活影響並不大,不需過度害怕。白內障拖到晚期使水晶體含水量增高、膨脹,誘發青光眼等併發症,恐造成失明。若疑似罹患白內障,應盡快就醫檢查與治療,避免影響視力,或導致後續手術併發症風險提高。迷思二:單焦點水晶體還是多焦點水晶體?選大家用過都說讚的那一個!王馨慧醫師提醒,有時他人推薦的並不適合自身。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僅能改善聚焦看遠距離的單一功能,患者術後若有老花在閱讀時仍需配戴老花眼鏡;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較為方便,可以讓患者術後兼具看遠和看近的功能,若有老花問題不需再另外配戴老花眼鏡。不同人工水晶體有不同的優缺點,建議術前經過多次精密詳細檢查。迷思三:白內障手術很重要,要挑醫院、挑設備!有些民眾會覺得要到醫院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療。賴威廷醫師表示,目前台灣的眼科醫療環境完善,不論是診所或醫院,在手術設備上並無太大差異。白內障也是眼科醫師常規的手術,所以無論是醫院或是診所醫師都可以有足夠的經驗協助病患評估與進行手術。使用3C用品適度休息 避免白內障報到王馨慧醫師提醒民眾,日常使用3C產品要適度休息,避免白內障提早報到,也建議定期進行視力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處理視力問題。若發現已罹患白內障也不用擔心,治療方式成熟,與醫師討論找出最符合需求的治療方式,有機會恢復清晰視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