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痛風石如「粉筆渣」 不僅腳腫脹還可能手麻痛

痛風石如「粉筆渣」 不僅腳腫脹還可能手麻痛#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很多人來說,痛風發作是相當難忘的經驗,原本活動自如的關節,可能在一覺醒來之後就腫脹、發熱,伴隨而來的劇痛更是讓人舉步維艱、痛苦不堪。痛風的表現可能相當戲劇化,這種慢性病需要長期的藥物控制。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吳建興指出,痛風的原因是「高尿酸血症」,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會逐漸在關節或周圍組織形成尿酸結晶,尿酸結晶可能導致發炎,使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痛風性關節炎常在晚上與清晨發作,而且在24小時內到達最痛的程度。容易發生在腳拇趾的關節,患者可能會痛到無法走路,甚至腫到沒有辦法穿鞋。」吳建興說,「痛風性關節炎可能持續幾天,也可能長達兩個禮拜。」尿酸控制達標,預防器官受害導致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很多,較常見的原因是身體排除尿酸有問題,例如:脫水、高血壓、腎臟病、肥胖、鉛中毒等狀況。有些狀況則是身體製造過多的尿酸,例如:攝取較多高普林或果糖的食物,以及肥胖、高血脂、過量飲酒等。尿酸超標時,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容易輕忽高尿酸血症的危害,痛風的病程可分為幾個階段,無症狀期、急性期、間段期、慢性期。高尿酸血症通常會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無症狀期,必須抽血檢驗才會發現尿酸過高。直到有一天尿酸結晶造成關節發炎、腫脹、疼痛,進入急性期。經過治療後,關節疼痛會緩解,屬於間段期。倘若沒有好好控制讓尿酸達標,痛風將反覆發作,發作的頻率會增加,持續的時間也會拉長。隨著尿酸結晶越積越多,痛風終將進入慢性期,患者平時便會持續感到疼痛,發作的時候更是劇痛難耐。大量堆積的尿酸結晶,會形成痛風石,讓關節長期發炎、甚至變形。痛風石常出現在關節附近,摸起來軟軟的,流出來的時候像粉筆渣。「痛風石非常麻煩,可能妨礙關節活動、影響工作。」吳建興回憶,「曾經有位患者的痛風石出現在手腕,漸漸壓迫到腕隧道裡的神經,而演變成腕隧道症候群,讓他的手又麻又痛,非常困擾。」尿酸超標除了會引發痛風性關節炎外,還會對身體各個器官造成危害,吳建興分析,由於高尿酸血症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在不知不覺中導致器官病變,進而出現多種併發症,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皆是常見的共病。我們的身體主要是透過腎臟排除尿酸,當尿酸超標時,尿酸鹽結晶可能沉積在腎臟裡,導致腎臟病變;當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患者往往會透過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來緩解症狀,但頻繁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亦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吳建興說,「如果患者的腎臟功能很差,又因為痛風經常發作,而持續吃消炎止痛藥,可能就會讓腎臟功能惡化到需要洗腎的地步。」假使經過飲食控制,患者的尿酸依舊超標,痛風一年發作超過兩次,就必須要介入降尿酸藥物的治療。高尿酸血症的治療可以透過不同的機轉,包括促進尿酸排除或減少尿酸生成。促進尿酸排除的藥物可以促使尿酸由腎臟排除,但在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便無法發揮效果。減少尿酸生成的藥物已使用多年,傳統藥物可以降尿酸,吳建興說,「不過某些特殊體質的患者在服藥後可能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稱為史帝芬強生症候群,皮膚會潰爛,可能導致殘疾甚至死亡。開立藥物前,建議先進行HLA-B 5801基因檢測,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新一代降尿酸藥物較不會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能有效降尿酸,即使是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也可以使用,而且有助消除痛風石。尿酸超標,可能出現腎臟、心血管等共病「曾經有位患者的痛風石很大,大到沒辦法穿鞋,而且經常腫脹、感染。因為疏於照顧,來到門診的時候,腳都快爛掉了。」吳建興分享,「我們幫他換藥、治療感染,並積極控制尿酸。因為患者腎臟功能較差,他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藥物,經過一段時間後,尿酸順利降到6 mg/dL以下,痛風較少發作,痛風石也漸漸變小,關節活動度變好,且能夠穿較大的鞋,患者的生活品質改善許多。」「及早治療痛風是很重要的觀念,如果抽血發現尿酸超標時,應該請醫師評估,看看有沒有出現其他共病,並考慮使用藥物控制尿酸。」吳建興說,「把尿酸控制好,不只能減少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機會,還能預防未來產生更嚴重的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問題。」貼心小提醒抽血檢驗發現尿酸過高時,要嘗試找出尿酸過高的原因,吳建興提醒,如果有痛風發作的經驗,千萬別以為只要吃止痛藥,不痛就好。因為尿酸超標對身體的危害,不單只有關節,還與腎臟病、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多種共病有關。高尿酸與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相同,需要做好飲食控制,並規則服藥,好好與醫師配合,才能降低各種急性、慢性的健康危害。(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疼痛跑來跑去」反覆性風濕症如不定時炸彈

「疼痛跑來跑去」反覆性風濕症如不定時炸彈#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6歲的林小姐是公司行政助理,常需使用電腦鍵盤和打手機聯絡事情,大約兩個月前左手腕和右手中指突然疼痛,以為是過度使用雙手不以為意,自行去藥局買藥,二、三天就好了。可是半個月後,林小姐因需要提企劃案,常加班趕工,且覺得壓力很大,兩側膝蓋和左足踝突然腫痛,幾乎寸步難行,林小姐在發病前並沒有久站或跑步,也沒有扭到撞到,同事有的說是痛風,親戚提醒林小姐家族有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建議她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青壯年女性較常發病 一次會有一到三個關節發炎看診時,林小姐膝關節腫痛有改善,但是就診前一天右肘又痛起來,醫師一方面檢測尿酸、類風濕因子與免疫抗體,同時開立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治療,一周後檢驗結果均為正常,醫師由林小姐發病過程與檢驗數值,初步診斷是反覆性風濕症,但因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家族病史,醫師囑咐若關節炎發病頻率越來越密,或發炎持續時間越來越長,應盡速回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明翰指出,反覆性風濕症像不定點也不定時的炸彈,無法預測更難以捉摸,最典型的主訴是「痛的地方跑來跑去」,而且通常抽血和X光都沒有明顯異常。反覆性風濕症不但症狀多變,疼痛誘因更是多元,如壓力、勞累、感染、氣候變化和重口味食物等因人而異。一般是年輕到中年女性較常發病,通常一次會有一到三個關節發炎,腫痛持續數日就緩解,發作頻率一年數次較常見。蔡明翰表示,目前尚無專門對反覆性風濕症的診斷工具,且此病症狀常和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血清陰性關節炎類似,因此確診此病前要先排除其他關節炎。延誤病情恐進展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先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鹼等緩解,若經常發作,則可長期使用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控制。此病預後較佳,不易損害關節而失能;但有些患者後來會進展成類風濕性關節炎,需定期回診追蹤才不會延誤病情。

跨年連日啖火鍋 痛風發作嚴重恐洗腎

跨年連日啖火鍋 痛風發作嚴重恐洗腎#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天氣轉涼,熱呼呼的火鍋愈來愈受歡迎,四十多歲的王先生周末和親朋好友聚會連續兩天吃了火鍋大餐,隔天清晨突然被痛醒,右側大腳趾關節又腫又痛,不得已只好下床吃止痛藥,但右腳踩到地板的那一剎那,卻讓他痛到冷汗直流。經過一番折騰,王先生只好搭車到急診室求助。王先生的尿酸已超標多年,急性發作緩解後,醫師建議要使用藥物降低尿酸,減少未來痛風急性發作的機會,然而王先生的腎臟功能不佳,經過討論後開始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製劑,減少尿酸的生成。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陳冠興醫師指出,痛風與「高尿酸血症」很有關係,而尿酸的源頭則是「普林」。我們體內所有組織都含有「普林」這種物質,當細胞在汰舊換新時,就會分解普林,產生尿酸。我們的身體要如何排除尿酸呢?陳冠興醫師解釋:「大約三分之一靠腸胃道,另外三分之二則靠腎臟,分別以糞便和尿液的方式排除。」但是如果攝取太多的高普林食物,或是腎功能不好而難以排除的話,尿酸就會於血液內累積,形成「高尿酸血症」,臨床上定義為血中尿酸濃度>7.0mg/dl。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時,可能於體內形成尿酸結晶,這些細細長長的尿酸結晶容易累積在關節腔內,導致關節發炎而紅、腫、熱、痛,就是大家熟悉的「痛風」。痛風不只讓關節疼痛,還會形成痛風石讓關節變形陳冠興醫師表示,痛風通常是陣發性地發作,最容易出現痛風的關節是大腳趾,許多患者會在半夜、清晨,於睡夢中感到關節劇烈疼痛而驚醒,腳趾關節已變得又紅、又腫、又熱、又痛。痛風發作後,往往需要經過幾天才逐漸轉好,但也可能在不久後又再度發作。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漸漸會發現連膝蓋、腳踝、手腕等部位都可能會有痛風發作。「假使痛風一直反覆發作,經過五年、十年之後,尿酸結晶會破壞、侵蝕關節,」陳冠興醫師提醒:「這些累積在關節處的結晶會形成痛風石,導致關節變形。」痛風好發於30歲到50歲間的男性。不過,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有愈來愈多的年輕患者也出現了痛風的問題。而花東地區的原住民得到高尿酸血症的盛行率可能高達九成以上。輕忽痛風,全身都受害陳冠興醫師說,值得注意的是,痛風不只造成關節疼痛,還可能傷害其他器官,因為尿酸結晶除了會沉積在關節,還會沉積在血管、腎臟等,導致慢性發炎反應。「痛風其實是一種慢性發炎,並與許多疾病有共病關係,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與痛風有關。甚至台灣的國病『腎臟病』,也與痛風有關。」陳冠興醫師強調:「盡早治療痛風、控制尿酸,才能減少出現各種併發症的機會。」尿酸主要透過腎臟代謝,如果體內的尿酸濃度持續過高,腎臟的負擔就很大。當尿酸鹽結晶過大,無法順利由腎臟排出時,會塞住腎小管,導致腎臟間質發炎;尿酸鹽結晶也會卡在輸尿管,形成尿路結石。此外,當尿酸結晶沉澱在腎臟毛細管血管壁,腎絲球將逐漸硬化,造成腎臟功能失調。因此,痛風患者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只有在發作時自行購買強效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吃,長期大量服用恐損害腎臟功能,漸漸走向腎衰竭,甚至到需要洗腎程度。面對痛風,急性止痛,慢性降尿酸,長期達標尿酸值小於6.0mg/dL是關鍵陳冠興醫師分析:「在治療痛風的時候,可分成兩部分來看。痛風急性發作時,可以用消炎止痛藥讓患者疼痛改善;慢性期則是要嘗試降低血中尿酸濃度。」 假使患者一年會發作兩次、三次以上的痛風,或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便要考慮長期使用降尿酸的藥物,穩定控制血中尿酸濃度小於6.0mg/dL,身體才不會處在長期發炎的狀態。陳冠興醫師解釋,目前控制尿酸的藥物有兩種機轉,一種是「促進尿酸排除」,另一種是「減少尿酸生成」。「促進尿酸排除」的藥物可以增加腎臟排除尿酸的量,但是如果患者腎臟功能較差,又要讓更多尿酸從腎臟排出的話,就可能加重腎臟負擔,藥物的治療效果並不好。另外,從泌尿道排出愈多尿酸,其實也會增加產生尿路結石的風險。「減少尿酸生成」的藥物可以抑制尿酸合成。近幾年發展出來的新一代降尿酸製劑,由肝臟代謝,即使患者腎功能不佳也能使用。陳冠興醫師說:「台灣的患者通常只要每天服用半顆,就能讓血液中尿酸濃度下降。」研究指出,痛風患者規則服用新一代降尿酸製劑,將尿酸值維持低於6.0mg/dL後,能觀察到延緩患者腎功能惡化、明顯消除痛風石,且減少痛風再度發作的機會,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相較於傳統藥物有造成過敏的風險,輕則皮膚起疹子,重則引發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這是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可能導致死亡、殘疾,非常棘手。新一代降尿酸製劑較少發生皮膚過敏反應,安全性高。陳冠興醫師回憶,曾有痛風患者同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剛來門診時尿酸超過9 .0mg/dL,每年都會發作2、3次痛風。他的腎臟功能較差,已經進入慢性腎臟病3b期(eGFR 30~44 ml/min/1.73m2),所以選擇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製劑。在持續穩定的藥物治療下,他的尿酸漸漸降到6.0 mg/ dL以下,回到正常值。後續追蹤過程中發現,他的腎臟功能從3b期進步到3a期(eGFR 45~59 ml/min/1.73m2),痛風也不再頻繁發作。痛風是富貴帝王病,使用藥物也要正確飲食想要避免痛風,也要從飲食方面下點工夫。首先,肉類、海鮮、火鍋湯、高果糖漿、及啤酒都屬於高普林食物,務必控制攝取的份量。每天的水份要充足,充足的水分能幫助尿酸排除,降低尿路結石的機會。適當的減重也能降低痛風發作的機會。此外,痛風與許多慢性病有共病相關,一定要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千萬不要以為痛風只是關節痛,急性發作的時後就自行吃止痛藥!」陳冠興醫師叮嚀著:「尿酸超標是慢性的問題,長期下來對腎臟、心血管都不好,最好規則服藥控制尿酸,才能減少未來腎臟衰竭、洗腎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痛風吃藥降尿酸反而更痛?醫師揭密

痛風吃藥降尿酸反而更痛?醫師揭密#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痛風發作時,連風吹到都會痛到不行!有人吃藥降尿酸,結果關節反而更痛!可能是因為血尿酸濃度急速變化時,引發急性痛風關節炎。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醫學大學風濕免疫科林子閔醫師教大家痛風該怎麼辦。痛風除疼痛難耐 可能出現心臟病、動脈硬化等併發症痛風主要是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腔內,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好發於下肢關節,常見部位是腳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足背、踝、膝、腕、肘、手指間等關節也可能會發生。當痛風發作時,關節處局部會發生紅腫熱痛的現象,常合併關節活動範圍受限,無法走路、無法穿鞋,除了反覆疼痛難耐外,可能出現腎臟病、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壓、腦中風和腎結石等併發症。根據統計,我國的痛風盛行率約為6.24%,男女比例約為3:1,以往易發於中老年男性,但近年來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越來越多,主要是和飲食西化、營養過剩使得肥胖人口增加有關,而許多年輕患者都有家族史,值得關注。血尿酸濃度急速升降 恐引發急性痛風關節炎食藥署提醒,許多患者誤以為痛風發作時,只要吃藥控制就好了,卻忽略平常血液尿酸值的控制。對此,林子閔醫師說明,在急性期痛風發作時,主要使用的三種消炎止痛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素、類固醇,醫師會視患者是否合併其他內、外科疾病而定。在降尿酸藥物方面,當急性期時,若原來沒有使用的患者,就不要服用,如果本來就已使用,則可繼續用藥,且不宜增減劑量;以防血尿酸濃度急速變化升降時,可能引發急性痛風關節炎。食藥署叮嚀,痛風雖然不能根治,但在不發作間歇期,選擇合適的降尿酸藥物,即可控制血液尿酸值。目前我國常用的降尿酸藥物有Allopurinol、Febuxostat、Benzbromarone,醫師會視患者狀況開立處方。林子閔醫師指出,曾痛風發作而無痛風石的患者,建議血液尿酸值控制應小於6mg/dL;有痛風石的患者,建議血液尿酸值控制在5mg/dL以下。此外,痛風患者要盡量避免酒、肉湯(如雞湯、排骨湯、牛肉麵的湯、火鍋肉湯)等食物,至於有殼的海鮮(如蝦、蟹、蚌殼、牡蠣、扇貝)、內臟類食物、豆類、香菇等食物,建議適量攝取即可。

關節疼錯認痛風 竟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關節疼錯認痛風 竟是免疫系統出問題#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歲的小玲(化名)近期膝蓋不舒服,至附近診所就醫後初步判斷是痛風,用藥後仍未舒緩,疼痛也從單腳變成雙腳,不久後甚至連腳踝也出現不適。逼不得已只好至大醫院骨科檢查,看診時經護理師提醒,才了解到有多個關節疼痛狀況,應先至風濕免疫科檢查是否為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正德醫院風濕免疫科林剛民醫師指出,後來進一步檢查才知小玲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不只雙膝、腳踝不適,還有忍受已久的下背痛,「可惜的是,她確診後自認年輕不該長期服藥而自行中斷治療。」下次再見到小玲時,她卻是因出現虹彩炎而從眼科轉診過來,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而出現其他關節外的併發症。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延誤治療,影響日常生活甚鉅林剛民醫師分析,臨床上常見的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與乾癬性關節炎,三者都會造成患者關節疼痛,明顯症狀為關節的紅、腫、熱、痛或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超過半小時、下背痛等。延遲就醫恐導致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其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破壞力最強烈,據統計約8成的患者未及早治療,兩年內即出現關節不可逆破壞。「類風濕性關節炎被侵襲的關節以對稱性多發關節炎為主,大多侵犯手部與其他小關節處;僵直性關節炎則以侵犯脊椎、髖關節、股關節及踝關節等大關節處為主;乾癬性關節炎通常會伴隨皮膚乾癬症狀。」林剛民醫師表示,患有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的患者,罹患虹彩炎、乾癬、發炎性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三高、憂鬱症等共病的機率高於一般人。其中又以虹彩炎最為常見,「雖然這些共病發生機率不高,但若未及早抑制發炎,受影響的不只關節不可逆的變形,日後連行動與日常生活皆可能出現問題。」林剛民醫師提到,無論哪類型的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皆屬全身性發炎疾病,可能與基因有關,但誘發因子不盡相同。一般認為除了僵直性關節炎較可能屬於遺傳疾病,且因某次外傷或後天因素而促使發病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癬性關節炎則都與免疫系統受後天環境改變或破壞有關,如腸胃道問題、抽菸、肥胖等。多處關節疼痛,應高度警覺恐為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林剛民醫師說,自體免疫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不同處在於,免疫性關節炎發炎狀況呈現漸進式加重,最快半年至一年就會出現,且疼痛感強烈。典型症狀為休息沒有動時反而疼痛,稍加活動即獲改善。另外,免疫性關節炎的關節痛點皆為多點發作,僵直性關節炎與乾癬性關節炎大約會出現3至5個疼痛點;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點則會超過5個以上。林剛民醫師呼籲,民眾應積極認識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才可避免日後惡化加劇。此外,若能早期穩定用藥,使用的藥物也可能較少。目前已有數款生物製劑獲健保給付,除有效控制發炎狀況,保護全身關節,亦可預防相關共病,提升日常生活品質。林剛民醫師提醒,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屬全身性疾病,建議培養均衡飲食習慣,避免吸菸、飲酒過量或頻繁熬夜;適當的運動有助關節伸展,預防黏連情況發生。最重要的是積極配合醫師進行治療,不可聽信偏方或恣意進補。

常應酬釀痛風發作 亂吃止痛藥恐洗腎

常應酬釀痛風發作 亂吃止痛藥恐洗腎#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0歲陳先生患有高血壓和痛風,事業有成的他,無奈長期應酬頻繁,沒有定期追蹤,僅痛風發作時服用止痛藥,直到近期痛風頻繁,被告知腎功能退化,恐走上洗腎一途,陳先生才配合醫囑治療,調整飲食習慣,所幸各項指數已控制良好,腎功能也無繼續惡化跡象。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李其育表示,陳先生患有高血壓和痛風,雖然近年來有做年度健康檢查,知道自身血液尿酸偏高(9-10mg/dl)合併腎功能下降,但因從商應酬繁忙,鮮少定期至就醫追蹤。 定期回診檢查 酒類高鹽食物應忌口此外,陳先生每逢與朋友聚餐,都會喝得酣暢淋漓,米酒配辣炒土豆小魚乾更是常備點心,長期下來,啤酒肚讓他成為「富爸爸」,他也因尿酸高合併痛風症狀,三不五時便至藥局購買止痛藥緩解症狀;近期他因痛風發作頻繁,就醫經醫師詳細詢問病史、抽血檢查,赫然發現他腎功能大幅衰竭(腎絲球過濾率eGFR 59 ml/min/1.73 m2),若持續惡化,恐怕短期內就會步上洗腎之路。 李其育醫師提出警告,就陳先生而言,造成腎衰竭的危險因子包括未控制好高血壓、肥胖、高血脂、高尿酸併痛風、頻繁使用止痛藥、喝酒、喜好高鹽、高磷食物等,若不改善生活習慣與飲食,並定期門診抽血檢查和治療,日後腎功能恐會持續惡化衰竭,有極高機率需要洗腎。 陳先生從此努力配合醫師建議與治療,也不再隨便服用止痛藥,後續每三個月回門診追蹤,發現血壓、血脂、尿酸皆控制良好,痛風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腎功能也不再惡化。 李其育醫師強調,現代人生活忙碌、有繁多交際應酬,常會忽略身心健康,導致肥胖人口持續增加,出現許多「小腹婆」、「富爸爸」等腎臟病潛在患者,尤其中廣型肥胖的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比例也相對較高,推測應是內臟脂肪分泌的發炎因子增加,造成發炎、體內自由基與氧化壓力增加、異常的腎激素系統分泌造成高血壓腎病變。 慢性腎臟病患者飲食 應掌握一青二白患者除了要控制高尿酸的問題,飲食方面,必須先戒酒,並減少紅肉、內臟、海鮮類食物的攝取,例如餐敘免不了的下酒菜小魚乾,其內臟亦含大量膽固醇,故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應好好檢視日常飲食,也要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止痛藥,才能預防腎功能惡化。 李其育醫師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應把握「一青二白」,一青即多吃青菜,二白是指控制澱粉類和蛋白質攝取,並減鹽、控磷,才能活出「腎利人生」。

痛風可生酮飲食嗎?免疫科醫師這樣說

痛風可生酮飲食嗎?免疫科醫師這樣說#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目前生酮飲食正夯,有些人為了健康,有些人為了減重,而有些人則是亂跟風,因此導致身體變得更糟糕。國軍桃園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沈明忠表示,生酮飲食在以前主要就是用來控制兒童頑固性癲癇的發作,而且效果非常良好。這種飲食的方式是攝取極少量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質及大量脂肪,身體會從燃燒醣分轉換為燃燒脂肪形成酮體,作為主要能量來源,目前有很多文獻報導生酮飲食對於慢性疾病的控制是有幫助的。身體發炎的原因根據文獻報導NLRP3發炎體和很多風濕疾病有關,其中包含了痛風。痛風形成的因素,除了因為先天基因異常導致尿酸無法順利排出,大部分發生急性痛風都與不正當生活作息和不恰當的飲食有關。其產生發炎反應的原因,乃是尿酸鈉鹽(MSU)晶體沉積在關節內,而體內一種稱為NALP3發炎體能識別這些細胞所釋放出的尿酸晶體,使得NALP3 發炎體活化,進而誘導發炎性細胞激素IL-1β 的成熟和分泌,引起發炎反應。這說明NALP3發炎體在尿酸晶體誘發痛風關節炎發作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痛風的治療急性痛風患者,臨床上主要以非類固醇止痛藥、秋水仙素和類固醇來止痛消炎。而患者的血液尿酸值,必須控制在6以下,若有痛風石,則治療目標為5以下。常用藥物有降低尿酸合成的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Allopurinol, Febuxostat)和促進尿酸排出的uricosurics (Probenecid, Benzbromarone)。生酮飲食對痛風控制是有幫助的在飲食方面除避免含高普林的食物,以避免促成高尿酸的產生。生酮飲食的原理為只攝取少量的碳水化合物,肝臟便會將脂肪轉換為脂肪酸和酮體。酮體主要分成三種,其中血酮β-hydroxybutyrate (BHB),近來有研究報導BHB可藉由降低NLRP3發炎體的活性來緩解發炎性疾病,如急性痛風發作。因此生酮飲食對於痛風的控制是有幫助的,然而BHB的濃度高低與NLRP3發炎體的活性,兩者的相關性則有待更多的文獻來佐證。學理上而言,執行生酮飲食對於很多發炎性疾病是有幫助的。然而,最忌諱的是以為不吃飯不吃麵,就大口吃肉隨便喝油,如此反而會導致很多慢性發炎疾病惡化。目前許多慢性發炎疾病患者,大部份的醫師和營養師仍是建議以均衡飲食法為主。所以若有想嘗試生酮飲食者,必須和自己的臨床醫師及營養師溝通討論,以避免發生營養失衡和其它副作用。

啤酒含糖飲料不離手 小心引痛風上身

啤酒含糖飲料不離手 小心引痛風上身#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本身有痛風病史的56歲許先生,一連參加多場中秋節烤肉活動,雖然對海鮮、內臟等高嘌呤食物保持禁口,但以為喝含糖果汁、啤酒,可以補充纖維素兼降低痛風風險,不料中秋節過後,痛風還是發作,就診後經醫師解說才恍然大悟:「原來含糖飲料與啤酒會延緩尿酸代謝,根本就是痛風製造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蔡肇基表示,中秋節過後,因痛風而就診的人次多兩成,這群患者普遍具備「應減少吃高嘌呤食物」的觀念,烤肉期間也盡量避免吃海鮮、紅肉或喝含肉汁或大骨熬成的湯,但因烤肉環境悶熱,不免狂喝啤酒、柳橙汁、珍奶等飲品解渴解膩,無形中種下痛風發作的因子。含糖飲料中的果糖 增加高尿酸血症的風險 進而造成痛風蔡肇基指出,許多罹患痛風的民眾,誤以為是吃進太多含高嘌呤的食物造成,但其實高嘌呤食物並非痛風的決定因子,反而是含糖飲料如可樂、果汁以及啤酒等低普林飲料,才是引發痛風的關鍵因素,因為含糖飲料中的果糖,會加速嘌呤合成,使尿酸不易排出,增加高尿酸血症的風險,進而造成痛風。啤酒堪稱是痛風製造機此外,在酒類方面,相較於紅酒、白酒、威士忌等酒類,啤酒也是引起痛風的主因,因製造啤酒過程產生的啤酒花,包含許多嘌呤,並使體內產生許多乳酸,而乳酸與尿酸皆為需要排出體外的物質,而乳酸通常較尿酸強勢,當尿酸排出的量降低,便會引發痛風,有研究也顯示,每天喝2至3瓶啤酒的實驗者,痛風機率會比不喝酒的人上升2.5倍,堪稱是痛風製造機。一旦痛風發生愈久,又沒有長期降尿酸治療,除了會造成關節紅腫熱痛外,產生痛風石的機會也愈高,蔡肇基強調,痛風石會誘發免疫反應,侵蝕破壞骨頭跟關節,嚴重時甚至整個關節會像骨折一樣斷裂掉,即使選擇手術,傷口仍會經常潰爛,導致細菌感染,需長期服用抗生素對腎功能有負面影響。痛風患者應避免食用的食物: 高普林食物 酒精 含糖飲料 精緻食物 油炸、高油脂食物 乾香菇 紫菜預防痛風的重要關鍵,包含控制體重、控制蛋白質攝取量、多喝水、避免飲酒、少喝含糖飲料、少吃油炸食物、多食用抗氧化食物。蔡肇基提醒,痛風為可以控制的疾病,患者必須找出痛風發病的危險因子,並定期追蹤、治療,建議飲品選擇以白開水、無糖茶、檸檬汁、酸梅汁等為主,並紓解工作壓力,生活中盡量避免久坐不動,都能有效預防痛風發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