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不可忽視的癌症殺手—肺癌

不可忽視的癌症殺手—肺癌#癌症

近年來肺癌罹患率及死亡率有增加趨勢,民國88年起肺癌佔居我國癌症死因之首位,依據衛生署最新統計,每年約有六千位肺癌死亡病例,肺癌在國人癌症死因排行中,男性僅次於肝癌居第二、女性居首位。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江友馨醫師指出,肺癌的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十分瞭解,一般認為空氣污染和吸菸,是促使肺癌上升的重要因素,且香菸吸得愈多,時間愈久,導致肺癌的危險性也就愈大,另二手菸、熱焦油煙氣、放射線、石棉、工廠煙塵、污染空氣中的氧化碘、鎳、鉻化物及脂肪組合碳氫化合物等也是導致肺癌的原因。此外,烹調時國人習慣以高油溫炒菜或油炸食物,其產生的致癌煙霧油煙污染,可能是導致國內女性罹患肺癌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肺癌可以分為小細胞癌及非小細胞癌兩種,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以分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等類型,我們所謂的肺癌的外科治療,即是針對此類非小細胞肺癌而言。江友馨醫師表示,目前最新的肺癌分期,是依照TNM系統(T指腫瘤,N指淋巴結轉移,M指遠端轉移)分為四期,而一、二、三期再各細分為A、B兩期。若已有遠端轉移(包括其他肺葉、肝、骨、腦等)則為第四期。而第一至第三期則分別依照腫瘤大小,侵犯程度,肺門及縱膈腔淋巴結轉移情形分期之,若臨床分期為第一、二期,則應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目前治療原則上較有爭議的為第三A期,以往仍是以手術治療為主;至於第三B及第四期,則不適合外科手術治療。此外,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原則是依據其分期之早晚而不同。局部早期以手術治療為原則,能開刀的儘量開刀,國人往往怕開刀,尋求偏方治療而延誤手術時機,這是非常可惜,因為開刀是根治肺癌的最有效方法。第三B及第四期是屬於晚期無法開刀,須依病人身體狀態及意願,接受化學治療及/或放射線治療。小細胞肺癌分為侷限期及擴散期,治療時應將病人身體狀況、意願等實際狀況考慮,其治療原則,主要以化學治療及或放射線治療。江友馨醫師強調,肺癌症狀不具特異性,咳嗽是其主要症狀,由於肺癌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往往讓患者不易自覺而錯失早期診斷及治療良機,所以預防方面除了要勸導國人戒菸、改善空氣品質與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外,若有症狀應速就醫診斷,千萬別大意。

認識頭頸部腫瘤的危險因子

認識頭頸部腫瘤的危險因子#癌症

頭頸部腫瘤包括了鎖骨以上(除了腦部以外)耳、鼻、鼻竇、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唾液腺、甲狀腺、神經、血管、肌肉、皮膚、軟組織等之所有腫瘤。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最近十五年頭頸部癌病例數增加了一倍,其中口腔癌與鼻咽癌位於前十大癌症內,而下咽癌又因為不易早期發現,五年內死亡率更高達八成以上,此外像頭頸部腫瘤中如口腔癌,是每天吃東西一定會動到和刺激到的地方,甚至張開口也可以看到的病變,卻仍舊讓許多的患者忽略而延誤了,這也是讓口腔癌的死亡率從十幾年前的十名外,爬升到男性的第四名的原因之一。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耿僚表示,常見的頭頸部腫瘤症狀包括:頸部腫塊、血痰與流鼻血或鼻塞、咽喉異物感、吞嚥困難、吞嚥疼痛或口腔腫塊潰瘍久治不癒、聲音沙啞、呼吸困難以及其他如莫名之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一般而言,嚼檳榔、抽菸、喝酒、蛀牙、口腔衛生不佳是明顯的危險因素,但是特定的病菌感染、環境污染、個人體質、營養狀況與家族病史也都是頭頸部腫瘤的危險因子,所以任何人都大意不得。劉耿僚醫師提醒民眾,當有上述的症狀而且經過藥物治療卻效果不佳時,即應進一步到耳鼻喉科門診作更詳細的檢查,例如鼻咽或咽喉內視鏡、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穿刺或切片等等,因為癌症的治療最重要的是「儘早發現與及時治療」,以免轉移擴散而成為所謂的末期癌症。醫師劉耿僚強調,不論是診斷或治療,都應尋求專業的醫療團隊,切勿於初步診斷之後迷信尋求偏方,若錯失儘早治療的時機,恐怖再回到醫院時已經是末期了,所以即使是小小的頸部腫塊,或是不易痊癒的嘴巴破喉嚨痛,建議儘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詳細診察已確立病灶。

不明的體重減輕,小心是胰臟發出的警訊!

不明的體重減輕,小心是胰臟發出的警訊!#癌症

根據衛生署前幾年統計,胰臟癌仍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列。由於胰臟位於人體後腹膜腔,所以早期的胰臟癌是沒有什麼症狀的,但因為胰臟癌是一種侵犯性強、致命性高的惡性病,因此當診斷出胰臟癌時通常為時已晚,無法以手術或放射治療來治癒,化學治療的幫助也有限。到目前為止,與所有其他型式的癌症比較,胰臟癌的五年存活率最差,且通常在診斷的一年後,只有不到一成的病人還活著。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 何建興醫師表示,臨床上,如果病患一般的腸胃檢查無異狀,卻仍感覺到上腹痛(後腹腔)、背痛,亦或是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糖尿病與脂肪便,甚至於出現漸進式得黃疸症狀等,都需特別小心,因為這可能就是胰臟在發出警訊囉!用來診斷胰臟癌的影像檢查很多,通常以腹部超音波掃描優先,有疑問時應再輔以電腦斷層掃描。另外內視鏡逆行性胰臟造影術(ERCP)也能夠清楚的發現胰臟癌,雖然這項檢查對病人比較痛苦,不過由ERCP檢查之特異性很高,因此仍具有鑑別診斷的價值。

找出危險因子 有效預防女性乳癌

找出危險因子 有效預防女性乳癌#癌症

至今,醫師們仍然很難解釋為何有人會得乳癌,而有的人卻不會得,但清楚的是,乳癌並不是由撞擊或接觸乳房而來,也不是傳染性的疾病,不過卻也是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因此認識乳癌與自我檢查方法就顯得特別重要。光田綜合醫院外科醫師 劉榮興指出,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1、年齡:50歲以上的女性,若超過60歲危險性更高。2、家族史:當母親、姐妹或女兒有罹患乳癌的女性們得到乳癌的危險性會增加。3、個人史:有乳小葉性原位癌的婦女得乳癌的危險性較高。4、月經史及懷孕史:乳房受女性荷爾蒙刺激時間越長,其罹患乳癌率越大,所以初經年齡較早(12歲以前)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罹患乳癌的危險性越高。5、生活型態:研究指出飲酒的婦女會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性。6、體重過重及高脂肪飲食:體重過重的年老婦人也較容易罹患乳癌。劉榮興醫師表示,乳癌是早期治療率高的癌症,因此定期乳房超音波檢查或乳房X光攝影,是可協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檢查利器。建議於年齡35-39歲之間作一次;40-49歲之間每兩年作一次;50歲以上每一年作一次。若處於高危險群,則建議35-39歲之間作一次;40歲以上每年作一次。

飲食精緻化 大腸癌莫輕忽

飲食精緻化 大腸癌莫輕忽#癌症

國人飲食日益精緻化,導致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增加,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目前國人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均高居癌症的第三位。大腸癌早期發生時不易有自覺症狀,但當有自覺症狀,如血便、排便異常、腹漲感、貧血,甚至觸摸到腹部硬塊時,都已不是早期癌的階段。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 陳壽星醫師表示,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唯一途徑是定期作大腸癌篩檢,篩檢方式包括:1.大便潛血檢查。2.直腸指診檢查。3.乙狀結腸直腸鏡檢查。4.大腸鋇劑 X光檢查。5.大腸內視鏡檢查。大腸癌不分性別,年齡層分佈是以60歲至70歲為最高峰,70歲至80歲次之,此外40歲以內之年輕大腸直腸癌患者較少見。根據統計年輕人之大腸直腸癌較好發於右側大腸,因處於大腸深部,通常需利用大腸鋇劑 X光攝影或大腸內視鏡檢查才能診斷。有鑑於大腸直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因此陳醫師呼籲民眾,不僅要重視與力行有助早期發現與預防的大腸直腸癌定期篩檢外,也要多吃高纖維的新鮮蔬果、少攝取高脂肪的食物、戒菸戒酒、適度運動與保持正常大便習慣等,如此才能遠離大腸直腸癌風暴。

腎臟癌治療新曙光

腎臟癌治療新曙光#癌症

腎細胞癌是一種難治且十分惡性的癌症,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當出現血尿、腫塊及疼痛等症狀時,都已是腎癌第三或第四期,且常為多處轉移,所以治療非常棘手,五年存治率只為10﹪。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柯萬盛醫師指出,在腎臟癌的治療上,以前是以第二型介白素及干擾素為主,其治療效果只有5 %~20﹪,且會伴隨嚴重的副作用,並易復發。所幸最近國內衛生署已經通過一種多重標靶的口服腎癌藥物-紓癌特 (sutent),此新藥比起現存療法而言,可大幅延長存活率,並增加生活品質,因此對於患者來說,無異是一道新曙光。柯萬盛醫師表示,此藥作為第一線治療的第三期研究顯示,患者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達11個月,明顯高於干擾素的5個月,且在降低死亡風險及疾病復發上,較干擾素高出58.5%,且用於第二線治療上其無病存活期亦提升為8.2個月。除此之外,此藥不僅也可以應用於惡性胃腸道基質瘤外,目前醫學界更已經在進行多項臨床實驗,包括使用於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結腸直腸癌,轉移性乳癌及肝癌等治療,其結果亦令人期待。

罕見的縱膈腔腫瘤-胸腺瘤

罕見的縱膈腔腫瘤-胸腺瘤#癌症

胸腺瘤是罕見的縱膈腔腫瘤,僅佔所有惡性腫瘤的0.2~1.5 %。前縱隔腔原發性腫瘤最常見於大人。發生率男女相同,一般發生在40-60歲。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 江友馨醫師表示,胸腺瘤與多種不同的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分化良好的胸腺癌,很少合併有重症肌無力。臨床表現有1/3到1/2的病人以沒有症狀的前縱隔腫瘤來表現,另外3/1的病患則有局部症狀(胸痛和咳嗽最常見),其他1/3的病人在對重症肌無力做評估時被發現。胸腺瘤臨床上的診斷,最初的懷疑大部分是依據電腦斷層發現前縱隔腫塊。對典型的、有包膜的、臨床上判斷能完全切除的腫瘤,不要施行穿刺切片,直接手術切除是合理的;若是不典型的表現或侵犯性的、臨床上判斷適合先做前導性治療的腫瘤,則宜先做手術前的切片。江友馨醫師指出,在治療方面,大多數的胸腺瘤是有包膜且非侵犯性的,如此手術切除是足夠的。但有1/3的病人表現出局部侵犯或轉移,此時需合併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綜合而言,民眾應該定期健康檢查胸部X光以及尋求專科的治療,不諱疾忌醫才能早期發現,儘早治療。

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癌症

大腸屬下消化道,長約150公分(5~6呎),直徑約21/2吋。大腸分為三部分:盲腸(Cecum):2~3吋。結腸(Colon):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直腸(Rectum):7~8吋。大腸之主要功能為吸收水分、交換電解質、貯存和排泄糞便。在台灣,據近日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報告,91年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佔各種癌症之第三位。大腸直腸癌之流行病學及病因,大致可歸納為:(一)基因之影響:少數之大腸癌有家族遺傳史,如家族性大腸瘜肉症:透克氏症(Turcot Syndrome)、嘉得氏症(Gardner Syndrome),這些病人不受環境及食物之影響,而隨年齡之增加逐漸發生大腸癌。大約10%的大腸直腸癌是和遺傳基因有關。(二)環境因素:不同地區的發生率不同,其差別可到數十倍之多。非洲之卡達地區發生率為0.6/100,000;美國有些州為32.4/100,000。這些不同並非種族基因不同之影響,不同種族之移民到一新地區,其大腸癌之發生率也會隨之改變。(三)性別:性荷爾蒙可能與大腸癌有關,因更年期前之女性比同年齡男性有較高發生率,其後兩性差不多。(四)大腸炎症: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兩者均易有惡性變化。前者發病後,每多治一年,癌之發生率便多1~2%;後者惡性變化為一般人的20倍以上。(五)膽囊切除後之影響:膽囊為儲存濃縮之膽汁,而膽汁之分泌最後大部分由小腸末端吸收。當膽囊被切除後,膽汁直接經總膽管流入腸道,而膽汁中之次級膽汁(secondary bile)因含致癌物質,進而影響大腸粘膜,增加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特別是右側大腸癌。(六)水質之影響:加氯消毒處理後之自來水,因某些氯化物有致癌作用。同時氯會干擾食物中硒元素之吸收,而後者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之發生。(七)食物之影響:食物中脂肪或膽固醇增多時,腸中脂肪酸、膽酸及中性膽固醇皆增加,腸道細菌會將其分解產生致癌物質。油炸食物,脂肪含量愈高、溫度愈高、時間愈長,則突變愈強。另外發現素食者有較低之發生率。約二十年前,讀者文摘即曾報導安息日會之教友較少發生乳房、胰臟及大腸等癌症,此與水煮及素食有關。(八)其他癌症之影響:據統計,乳癌、子宮內腫瘤及卵巢癌患者,亦較易得大腸直腸癌,可能與肥胖及雌激素(Estrogen)有關。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解便習慣之改變。大便出血或糞便潛血。貧血。黏性分泌物。直腸疼痛。腹部疼痛。腹部腫塊。體重減輕。腸阻塞或穿孔。急性闌尾炎病徵。其他較少發生的症狀如淋巴腺侵犯引起下肢水腫、血栓靜脈炎、皮下轉移引起肌皮炎、腸道與鄰近器官間的管及因絨毛腺瘤引起低血鉀症等。大腸直腸癌之診斷:病史。指診檢查。各式腸鏡檢查:肛門鏡、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糞便潛血試驗。放射線攝影:大腸鋇劑攝影。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核磁共振(MRI)。腫瘤血清檢查(CEA)。病理切片、細胞學檢查。愈早期發現的癌症,治療的效果愈好,預後也愈佳。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即使將整段大腸直腸全部切除,通常亦不危及生命,但肛門括約肌的功能關係著正常的社交生活,當面臨要犧牲它時,人生觀也可能隨之改變。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