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單側喉嚨疼痛不癒,小心是扁桃腺癌警訊

單側喉嚨疼痛不癒,小心是扁桃腺癌警訊#癌症

民眾若發現有單側喉嚨疼痛的現象超過一個月以上,那就要注意是否為扁桃腺癌的警訊。扁桃腺位於我們的後咽部,也就是在舌根部的兩側,在六歲前是鼻喉部最重要的免疫系統,之後就逐漸退化,而人體的免疫機能則被其他地方的淋巴組織所取代。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 沈炳宏醫師指出,扁桃腺也會有惡性變化,稱之扁桃腺癌,通常與酗酒和吸菸有關。扁桃腺癌的典型症狀是單側的喉嚨不舒服,有可能只有一點痛,但這種痛有時會傳到耳朵裡面,或吞嚥時會有異物感,甚至偶爾也有血絲;然而到了末期,則會有劇痛、吞嚥困難、牙關緊閉、出血等症狀;不過有時咽喉也沒有任何症狀,但卻在頸部發現淋巴轉移的腫塊。要確定診斷,則必須接受扁桃腺腫瘤切片,甚至作診斷性的扁桃腺切除手術。沈炳宏醫師表示,在扁桃腺癌的治療上,初期以放射線治療或是手術為主,其效果相當不錯;而末期時則輔以化學治療為主,然重點是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由於口咽部的惡性腫瘤初期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多數扁桃腺癌發現時大多已經是末期,因此特別提醒民眾,如果有單側喉嚨痛超過兩個星期、口水帶血絲、喉嚨有異物感、扁桃腺大小不一樣、或是頸部有不明腫塊時,就應儘速接受專科醫師詳細檢查,以確立病灶、掌握治療良機。

睪丸癌

睪丸癌#癌症

睪丸癌整體而言屬於少見腫瘤,但卻是15至35歲這個年齡層最好發的癌症,且在過去50年發生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其發生率因國家、種族及社會經濟不同而有所差異,從每年每10萬人口0.8位至10.5位不等。東方人發生機率此歐美國家低。睪丸癌較易發生於右側,只有1%到2%為兩側同時發生。形成原因並不十分清楚,但有隱睪症(正常睪丸3至14倍的發生率)、母親懷孕時攝取女性賀爾蒙、睪丸因外傷或感染導致萎縮的民眾有較高的發生率。睪丸癌細胞形態主要分生殖細胞癌(佔所有原發性睪丸腫瘤90-95%)及非生殖細胞腫瘤。生殖細胞癌(germ cell tumors)包括:精原細胞癌(佔35%):好發於三十五至五十五歲,對放射線治療非常有效。胚胎細胞癌(佔20%):分為成人型及嬰幼兒型(卵黃囊腫瘤)。青春期前幼童常罹患之睪丸腫瘤。畸胎瘤(佔5%):組織學上由三層生殖層構成,內含骨骼、肌肉、軟骨、神經及皮膚等。絨毛膜癌(佔<1%):易由血液轉移及會有睪丸中央出血現象、預後較差。混合型(佔40%):四分之一以上由畸胎瘤及胚胎細胞癌混合而成。而非生殖細胞腫瘤(non-germ cell tumor)主要包括:1. Leydig 細胞腫瘤—佔所有睪丸腫瘤1-3%,好發生於5至9歲及25至35歲。十分之一為惡性。如發生於青春期前小孩,會有早熟現象。2. Sertoli 細胞腫瘤—佔所有睪丸腫瘤<1%,好發於1歲前或20至45歲間。十分之一為惡性。3.生殖母細胞瘤—佔所有睪丸腫瘤0.5%,好發於30歲以下。睪丸癌最常見的症狀為無痛性的睪丸腫塊。十分之一患者因腫瘤出血或感染會有睪丸疼痛現象。如有後腹膜腔轉移可能會有背痛噁心、嘔吐。如有肺部轉移會造成咳嗽、呼吸困難及咳血。如有骨頭轉移則會有骨頭疼痛。或可能因下腔靜脤阻塞引起下肢水腫。睪丸腫瘤之診斷主要靠理學檢查(看有無異常睪丸硬塊)及陰囊超音波檢查。另外可做甲型胎兒蛋白(AFP)、絨毛膜性腺激素(HCG) 及 LDH抽血檢查,來當做輔助診斷及治療後之追蹤指標。睪丸腫瘤的治療主要先以手術根除性切除病變側的睪丸,再根據腫廇種類及分期,視情況可能需配合後腹膜腔淋巴清除手術,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等方法來治療。單側睪丸癌治療後,只要對側睪丸治療前正常無病變,病患的生育能力及性功能八成以上並不會因為接受治療而受影響。如怕影響生育,可於冶療前將精子冷凍儲存於精子銀行。如治療後精液品質不良,也可運用人工受孕方法以達生育下一代的目的。睪丸切除後如怕影響外觀,也可於睪丸切除手術中或術後接受人工睪丸植入手術。由於睪丸癌大部分不會造成疼痛,病人往往會忽略而延誤就醫。根據統計病人從發現無痛性睪丸腫塊至就醫的時間,平均約需三至六個月。我們應加強健康教育,比照女性乳癌自我檢查,男性養成洗澡時睪丸自我檢查的習慣。懷疑睪丸有問題時,應立即找泌尿專科醫師診治,以達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聲音持續沙啞,小心是喉癌惹的禍!

聲音持續沙啞,小心是喉癌惹的禍!#癌症

「醫生我先生這兩個月來都聲音沙啞,吃藥也沒改善,是因為菸抽太多嗎?」男患者在喉閃頻攝影檢查下,清楚看到原本平滑的聲帶,出現了白色不規則的突起肉瘤,且不是常見的聲帶結節或瘜肉,而在內視鏡切片檢查下確定是早期喉癌。喉癌較常見於男性,吸菸與喝酒會增加罹患的機會,其可分成聲門癌、上聲門癌與下聲門癌,其中以聲門癌較常見,早期的症狀就是聲音沙啞,所以也較易被早期發現;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賴正軒表示,目前早期的聲門癌以放射線治療為主,治癒率可達八成以上,近來國內也有醫師使用雷射內視鏡手術將早期喉癌合併部分聲帶切除,亦可達到同樣的療效。至於上聲門癌與下聲門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大多只有輕微的喉嚨異物感或痰裡有血絲,等到出現聲音沙啞時多已是第三期以上;由於上聲門癌與下聲門癌及晚期的聲門癌,大多已侵犯鄰近的組織,同時頸部淋巴轉移機率亦較高,因此多採取部份或全喉切除手術合併頸部淋巴廓清手術,術後再加上輔助的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治癒率亦可達五成以上。有些患者會擔心喉嚨切掉後無法講話與進食?其實全喉切除手術的病人會做口咽與食道的接合手術,約術後兩週即可經口進食,且透過人工發聲器亦可說話無礙,當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從B型肝炎看預防肝癌

從B型肝炎看預防肝癌#癌症

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刊出,病人血中B肝病毒量介於每毫升一 千個(十的四次方)及一萬個(十的五次方)以上時,未來肝癌危險性是病毒量低於每毫升一千個的兩倍以上。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 醫師群表示研究中則發現,這類對象未來發生肝癌的危險更高達六倍以上;肝病研究學術團體考慮,最好是在病人病毒量超過每毫升一千個以上,即開始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提早抗癌。

呼吸道狹窄的另類療法

呼吸道狹窄的另類療法#癌症

發生呼吸道狹窄的病因很多,常見的病因包括:原發性或續發性惡性腫瘤、氣管插管後的傷害及氣切手術後的併發症等。肺癌、食道癌、甲狀腺癌等惡性腫瘤侵犯氣管,造成呼吸道阻塞或狹窄是常見的,這類病患飽受呼吸困難窘迫,隨時瀕臨生命威脅之苦。光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黃志仁指出對於可切除的病灶,在病患身體狀況良好下,仍可以外科手術切除狹窄的病灶,及重建呼吸道手術為優先的治療方法,然而臨床上可以發現很多呼吸道狹窄的病患,因無法切除惡性腫瘤或因病患身體不適合麻醉,無法承受手術的風險等情況下,可使用呼吸道支架經由硬式支氣管鏡置入來緩解或改善呼吸的窘迫,可達八、九成以上成功率的治療結果。目前經常使用呼吸道支架的種類有「杜蒙氏矽質支架」及「金屬質艾佛士支架」,各有其優缺點;呼吸道支架的選用需考慮其適應症,及操作硬式支氣管鏡的熟悉度,再經由經驗豐富的醫師來執行支架置入術,置入後經短時間(約二至三天)的觀察即可完成整個治療過程。對於惡性腫瘤侵犯氣管引起呼吸道狹窄的病患,支架置入術是種另類治療方法,不但可延長病患存活期,且大幅提昇病患的生活品質。

腫瘤化療、放療的中醫輔助治療

腫瘤化療、放療的中醫輔助治療#癌症

腫瘤人人害怕,但是不幸遇到了,要怎麼辦呢?除了可以單純用手術處理的早期癌症之外,其他大部分皆須配合化療、放療等輔助治療,而大部分患者卻因其副作用而卻步,甚至放棄治療。臨床上化療藥物的選擇,需依腫瘤特性、患者病情個別調整之外,還需考慮藥物感受性的問題。經過化療放療之後,局部組織會出現壞死現象,包含腫瘤細胞及一般細胞都會壞死,使的血液灌流量減少,會降低之後的治療效果,造成藥物感受力降低的情形,而迫使改用更強效或副作用更明顯的藥物,但是人體忍受力畢竟有限。中醫藥對此情形,有一套特別的輔助治療方式,就是『增效減毒』療法。即是在化療或放療前及治療中,依照體質配合服用中藥,讓局部血液灌流量減少、穿透力降低的情形大大減輕,並能有局部清除壞死細胞的功效。杏儒中醫診所院長 蔡易昌表示中醫藥對化療的增效作用,不僅指加用中藥後,可使化療療效進一步提高,而且指增加腫瘤對藥物的敏感性,使用較低劑量的藥物產生同樣的效果,以及使原本對化療不敏感的腫瘤在應用中藥後有效。其作用機制有四個方面:1.) 通過中藥減毒作用使化療充分發揮抗癌效能。2.) 一些中藥對腫瘤細胞具有抑殺作用。3.) 中醫藥具有整體調節作用,可改善機體免疫狀態,增強抗癌能力,抑制腫瘤轉移。4.) 中醫藥對腫瘤耐藥基因的逆轉作用。中醫藥對放療的增效作用: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存在的最大矛盾是:腫瘤的放射致死量和正常組織的耐受量。中醫藥可以提高腫瘤組織的放射敏感性和提高正常組織的耐受性,而提高整體療效並保護正常組織。而減毒療法,在化療或放療過程中或治療後,加入培正固本或養陰解毒的中藥,將治療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讓患者有體力完成既定的療程,以達到治療的最好結果。蔡院長指出中醫藥對化療的減毒作用:化療藥物對腫瘤細胞產生細胞毒殺作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損傷人體增殖分裂活躍的正常細胞,如造血細胞、淋巴細胞、口腔及胃腸道黏膜上皮細胞、毛囊細胞及生殖細胞。針對化療所造成的骨髓抑制、免疫低下、胃腸道反應及肝腎功能損傷,中醫學認為,化療在『祛邪』的同時,損傷了人體的正氣,因此保護和增強正氣是預防化療毒副作用的根本原則。臨床研究證實,益氣補血、滋陰溫陽及活血化瘀中藥,可減輕化療的骨髓毒性,甚至可恢復骨髓造血功能。而胃腸道毒副作用,則可以依症狀選用香砂六君子湯、橘皮竹如湯、丁香柿蒂散、參苓白朮散、四神丸、旋覆代赭湯達到減毒療效。中醫藥對放療的減毒作用:由於放射線對於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破壞無選擇性,所以會引起一連串全身或局部的毒副作用,而延長放療療程或放棄化療。臨床研究證實,益氣養陰類中藥可以達到保護黏膜及骨髓避免受到輻射線破壞,而達到減毒效果。

認識胃癌

認識胃癌#癌症

胃癌的好發年齡以50~70歲佔大多數,男性比女性來得多。然而近年發現年紀在40歲以下者亦不在少數,尤其是年輕的女性。光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黃志仁指出一般而言,胃癌的發生和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飲食習慣與社會經濟階層有關。據統計喜吃煙燻及鹽漬物者,胃癌的發生率較高。食物內的硝酸鹽,經腸道細菌還原成亞硝酸鹽,再形成亞硝酸胺,經動物實驗證實,亞硝酸胺為一致癌物,可引起胃癌。由於醫學科技的進步,胃內視鏡的發明大大提高了早期診斷胃癌的機會。也是提高胃癌存活率最有效的方法。改良型式的胃鏡,直徑不及一公分,鏡管也是以材質較軟的玻璃纖維,在檢查過程中較敏感的人會稍嫌不適外,不會造成任何痛苦和傷害。檢查時要遵從醫師的指示輕鬆的吞嚥,胃鏡進入喉部後即平靜的進行腹部呼吸,則能輕鬆的接受檢查,通常只要幾分鐘即可檢查完畢;檢查完畢後,由於喉部麻醉作用將持續半小時,不要立即進行漱口或在一小時內吃東西,亦不要短時間內開車,以免發生危險。胃鏡除了可觀察胃部黏膜微小變化外,更可以適時地經由胃鏡做活體切片病理檢查及細胞學檢查,診斷十分正確。由於日本的胃癌發生率居世界之冠,他們對早期診斷的普查工作特別努力,早期胃癌的病例約佔1/3以上。因此,4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最好每年能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民眾若有懷疑胃部疾病,可赴醫院作詳細的胃鏡檢查,以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

子宮頸癌應有的認識

子宮頸癌應有的認識#癌症

醫學上,許多癌症如果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都會有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子宮頸癌。這是因為子宮頸可藉由簡單的檢查即可看得到、摸得到,故極方便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而且在內診時,也可趁機發現是否有子宮肌瘤、骨盆腔腫瘤、膀胱或陰道脫垂、尿失禁等常見婦女生殖器異常,可惜國內婦女接受抹片篩檢的比率僅約三成,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仍不算普及。根據統計,子宮頸癌佔歷年台灣地區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首位則為肺癌)。目前已知子宮頸癌的形成與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有密切的關係,當子宮頸上皮細胞受到感染,並由此乳突狀病毒提供子宮頸額外的核酸(DNA),子宮頸細胞便容易發生突變而產生癌症。人類乳突狀病毒主要是由性行為傳染,除了與女性生殖器癌的發生有關外,也與部分性病,如尖狀濕疣(俗稱菜花)相關,迄今醫界已發現90種以上的乳突狀病毒。長期佔據我國婦女癌症第一位的子宮頸癌,近年因為抹片的成功推廣,第一期之後的侵襲性癌已逐漸減少,因早期篩檢而早期診斷的癌前病變則取而代之佔據多數,尤其性行為年齡提前、性態度開放,造成輕、中度子宮頸細胞病變,在年輕族群已越來越多。   新店耕莘醫院婦產科醫師 黃文郁指出目前全球預防子宮頸癌的主流方法,雖仍以『六分鐘護一生-子宮頸抹片檢查』為的重要檢查之一。但由於傳統的抹片檢查有偏高的偽陰性,因此又出現包括電腦薄層抹片、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必要時之陰道鏡檢查等幾種輔助方法,其目的都是在避免子宮頸癌前病變演變成子宮頸癌。 第一支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俗稱子宮頸癌疫苗),已在去年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許可,正式上市嘉惠婦女朋友們。它可以百分之百預防第16、18型HPV引起的子宮頸癌(約佔子宮頸癌70%左右),如果在所有青春期的少女都施打疫苗,將可大幅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已成年的婦女施打這種疫苗,預期也有大幅的保護作用。在男性方面,也有部分研究提出從青春期就施打這種疫苗,具有加強預防伴侶的子宮頸癌及減少本身陰莖癌的發生率。目前的國際研究也顯示子宮頸癌疫苗效果極佳,並正進行長期成效的研究探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