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大腸直腸癌,飲食習慣是元兇

大腸直腸癌,飲食習慣是元兇#癌症

根據衛生署統計,自民國84年起,大腸直腸癌成為臺灣地區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三名,僅次於肝癌及肺癌;民國94年,則有4,111人死於大腸直腸癌。在臺灣,大腸直腸癌的研究已近成熟,飆高的死亡率也逐漸引起國人的注意。文件研究顯示,飲食習慣的改變被認為是直接的元兇。然而,不僅飲食因素,其發生也與潰瘍性大腸炎、大腸瘜肉及家族性有關係。一般而言,如果家屬中曾有大腸直腸癌病史者,其罹患大腸直腸癌之機率比一般人多出數倍之多。另外,大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之大腸癌皆由大腸瘜肉惡性變化產生,故大腸瘜肉的早期發現與處置非常重要。若能「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五年生存率非常高,治癒率可高過75%。新店耕莘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嚴守智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發生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最多,其餘發生於盲腸、升結腸、橫結腸。左側大腸因為離肛門較近,所以容易出現肛門出血的症狀,同時也較容易因腫瘤長大而壓迫使糞便變細、便祕、腹瀉,甚至使腸道阻塞;右側大腸因管徑較大,很少引起阻塞,較典型的症狀為慢性大腸出血而造成貧血。大腸直腸癌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及大便潛血檢查及血色素的測定、肛門指診、直腸鏡檢、大腸X光鋇劑檢查與大腸鏡檢。手術治療是大腸直腸癌唯一根治的療法。診斷後要盡早切除,而其他輔助療法有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及免疫療法等。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遵從下列建議是必要的:1.) 多吃蔬菜及含纖維素之食物,少吃動物性脂肪(尤其是牛肉)、高膽固醇、油炸食物等,啤酒也不要喝太多。另外,也應攝取足夠之維生素A、D、E、C及礦物質鈣、硒等元素;硒元素之來源包括小麥胚芽、大蒜、麩糠、鮪魚、洋蔥、蕃茄、甘藍菜等。 2.) 養成每天排便之習慣,以減少致癌物質在腸內存留之時間。 3.) 多數的大腸癌是由大腸瘜肉轉變來的,如果能早期摘除這類具有癌變潛力的瘜肉的話,就能預防繼發的大腸癌。在臺灣,雖然醫療觀念已逐漸開放,大腸直腸的檢查方式也很簡易且進步,可惜仍然常常可見延誤的病例,例如將直腸癌當做痔瘡、大腸癌當成腸胃炎,而未能及時找專業醫師做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在此提醒四十歲以上的人,尤其是已經出現症狀或屬於高危險群的人,接受大腸X光鋇劑檢查或大腸鏡檢是有必要的。

替代療法與臨床上的運用

替代療法與臨床上的運用#癌症

站在人文的角度,當病人或家屬會積極尋求另類(替代)療法時,一定是當正統療法無法滿足需求的時候。在臨床上,癌症患者是最常要求替代療法的,因為癌症患者很少能靠手術與藥物治療等正統的療法做長期的病情控制。病人或家屬在失望與痛苦之際往往會尋求其它的幫助,如中醫、中藥或其他密醫的協助。臺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 黃尚本指出,腦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在臨床上也是相當困難與棘手的,原因在於腦神經系統相當脆弱,且無法再生,一受到傷害往往產生永久不可逆的損害,因此臨床上也常常看到腦神經系統疾病的病人在尋求替代療法的協助。前年春季,嚴重急性呼吸道肺炎(SARS)肆虐,也有不少替代療法的出現。病人對替代療法的需求與日遽增,甚至連醫生也建議使用美國學者Eisenberg的研究發現,在美國1992年裡,有34%的成人曾使用至少一種的「替代療法」。研究也發現,在美國25歲到49歲受過教育的白領階級是最常使用替代療法的,統計也發現,在1990年美國人總共尋求了4億2千5百萬次替代療法的協助,這個數字超過了尋求第一線家庭醫師協助的數目。1994年一項針對華盛頓州、新墨西哥州與以色列的醫生所做的研究發現,在過去的一年內有60%的醫生曾經至少一次建議他們的病人使用替代療法,在過去的一個月內則有38%的醫生建議病人使用。一項刊登在1998年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指出病人使用替代療法的原因: 1.) 對傳統療法不滿意:病人不滿意的原因在於,傳統療法沒有效、有副作用、不適用於個人、太技術導向,或花費太高。 2.) 個人自主性的需求:病人尋求替代療法因為它較不具權威性,讓病人有更大的權力與自主性,來決定自己要接受何種的醫療照護。 3.) 價值觀的契合:替代療法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它與病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宗教信仰與人生觀,以及追求健康的信念相契合。

談美齒的要件

談美齒的要件#癌症

牙齒在五官當中,對於"美貌"的貢獻還真是不可或缺,牙齒整齊是最基本的"美齒要件",那除了牙齒整齊之外還有那些條件會使我們更具吸引力呢,臺安醫院牙科醫師 吳碧礽提供建議如下:一、當我們說話微笑的時候必需看到上排牙齒,但不要露出太多齒齦;看不到牙齒宛如"無齒之徒"是不會吸引人的,露出上排牙齒會顯的較年輕樣,為甚麼?因為地心吸引力之故,當我們年齡增加時臉部的肌肉會往下墜,而牙齒是不會跟著往下墜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年紀越大的人上排牙齒遮蓋的愈多,而下排牙齒也露出來愈多。有的先天上唇便較長會覆蓋較多的齒面因此在做矯正或假牙時便要特別注意上排牙齒一定想辦法讓它們多露出些。但相反的牙齦也不應露出太多,如果牙齦有露出太多的情形,可以藉由矯正治療,正顎手術甚或牙周手術來改善。二、當我們微笑時上排牙齒的弧形線與下唇的弧形線是一致的,這是較具吸引力的笑容。如果你的上排齒列弓弧形線不是很理想的話,可以找牙醫師利用牙齒復形的方法,或找齒顎矯正科專科醫師利用矯正牙齒的方法,讓你看起來有較動人的牙弓弧形線。三、上排六顆前齒的高低不管牙齒的下緣(切端線)或上緣(齒頸線),應為兩正中門齒與兩犬齒約等高,而側們齒略短。下排四顆門齒則均等高且左右應對稱,中線不要歪到一邊。四、上排六顆前齒的大小比例要適中,大慨是兩正中門齒與兩犬齒的寬度約相同,而側門齒略窄,其黃金比例應為五比四,如果你的側門齒太小,牙醫師也可以幫你把牙齒加大。五、牙齒與牙齒之間無空隙,無缺角,無異常的磨損。有異常的磨損通常由於咬合不良所引起,有這種現象的人,要趕快找齒顎矯正科專科醫師替你解決咬合不良的問題,才可以避免牙齒的磨損更加惡化,而使你的牙齒失去健康及美觀。六、牙齒表面要潔白無黃斑或黑斑,更不可有齒垢,煙垢,檳榔垢堆積其上。牙齒不潔白可以找牙醫師替你漂白。先天的黃黑斑點則可以用水晶磁片貼於牙齒表面,牙齒便會亮麗動人。當然抽煙吃檳榔都是"美齒"的大敵。如果你有抽煙吃檳榔的習慣,最好戒掉,因為抽煙與肺癌,而吃檳榔與口腔癌有絕對的關係。七、牙齦必需呈有彈性的粉紅色,才可以與潔白的牙齒相得益彰;牙齦不可以氾紅腫漲,一碰就出血的情形,有這種情形是牙周病的現象,要趕快請牙醫師替你治療牙周病,以免病情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八、有蛀牙或牙神經壞死會使牙齒變色,不但影響美觀也影響健康,定期請牙醫師洗牙檢查是必要的,以便提早發現牙齒的毛病,而即時給與治療,以維護牙齒的美觀與健康。

停經後陰道出血,小心子宮內膜癌

停經後陰道出血,小心子宮內膜癌#癌症

子宮內膜癌主要病因是年輕或更年期時曾使用單一動情素,或本身有增加動情素的因子,未有黃體素抗衡的情況下,因子宮內膜増生而增加致癌機率。好發於更年期或停經後女性,台灣大部分患者年齡在45~59歲之間,但有15%的病例出現在40歲之前,多是過度肥胖或有罹患多囊性卵巢腫瘤的病人。發生率增加的原因為一般人口壽命延長、侵犯性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診斷方法進步,及最重要的因素:停經後動情素(女性荷爾蒙)替代療法的增加。超過90%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有異常陰道出血的現象,且通常在停經後出現。因此若有更年期及停經後不正常出血,又無使用任何荷爾蒙的情況下,就要特別留意。另僅有5%無特異性症狀,在婦科例行檢查時發現。除了上述致病因子外,未曾生育的婦女、不孕或長期月經失調、有家族史、使用乳癌治療藥物Tamoxifen等,也都是高危險因子,就醫時記得要跟醫師說明。篩檢方面,目前尚無明確有效的程序,子宮頸抹片檢測的效果並不好。不過近年來利用陰道超音波偵測子宮內膜厚度及血流量,若停經後婦女子宮內膜厚度大於6mm,則須做進一步的診斷,但仍有10%的偽陽性率。臺北縣立醫院婦產科醫師 陳天啟指出,子宮內膜的組織切片檢查是確診的方式,但門診的切片仍有10%的偽陰性率,故有症狀但切片為陰性者,必須在麻醉下加做分段式刮除術。兩者合起來可達90~98%之正確診斷。若檢查為陰性但仍高度懷疑者,可做子宮腔鏡檢查,可確定病變位置和範圍,並對可疑病灶直接切片,但費用較高且不普遍。預防上,雖然國內已有子宮頸癌疫苗,由於作用的機轉不同,故無預防效果。治療方面,早期可做外科手術,將子宮體及子宮頸、雙側卵巢及輸卵管切除,可加上放射線輔助治療,以減少復發及轉移。後期或身體狀況不佳無法手術治療者,則考慮放射線治療。

21世紀文明流行病「憂鬱症」

21世紀文明流行病「憂鬱症」#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9年初曾宣布未來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中,憂鬱症赫然高居第二位(癌症是第一位、愛滋病是第三位),而在台灣這個日漸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中,憂鬱症更是像「心的感冒」正悄悄地在人群中流行蔓延開來,讓我們相信正確認識憂鬱症狀並及早接受專業醫療甚為急迫。憂鬱症從兒童到老人都會發生,但一般好發在20至50歲的青壯族群(特別是40歲上下,女男比率是2:1,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人重度罹患憂鬱症,有15~25人罹患輕型憂鬱症或低鬱症,這比任何一種疾病都要來得多,其中因為憂鬱症所帶來的身體疾病,甚至付諸自殺的例子更是令人觸目驚心。憂鬱為人格特質及人際關係帶來負面的想法,同時也會影響感受、思考及行動方式。臺安醫院 許正典醫師指出,憂鬱症狀有大部分出現並持續達二週以上而不見好轉時,就該尋求精神科專科醫師診斷評估並進一步治療,由於憂鬱症基本上是大腦神經荷爾蒙的作用失調,特殊人格格質及負面思考習慣加上重大壓力事件等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藥物治療再配合心理治療是治療及預防憂鬱症的最佳方式,服用抗憂鬱劑需2至4週才見得療效,故不可僅吃幾天藥無明顯改善就輕率停用,通常三個月內可達令人滿意的療效,當症狀改善後,仍需繼續服藥4至6個月以預防再發,並與醫師討論減藥的速度和方法,然後漸進式減藥(不可突然停藥)同時療程中輔以個別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或團體人際互動治療,來修正個人不利的人格特質及扭曲的認知,更能鞏固復原的療效及改善。憂鬱症是可以好到完全沒有症狀,並且恢復身心運作及社交職業功能,但由於復發率不低(約50%),因此有必要在復原後持續注意維持健康的情緒及適當修正自己的負面思考,才能走出憂鬱的幽谷迎向生命的陽光。

女性頭號殺手「乳癌」

女性頭號殺手「乳癌」#癌症

美麗是女人的第二生命,擁有迷人的雙峰更是性感的象徵。面對女性癌症發生率最高的乳癌,萬一罹患將面臨性感象徵-乳房被部分或全部手術切除的治療過程,造成生理與心理極大的創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 王惠暢主任表示,台灣婦女乳癌的好發年齡層多集中於45~50歲,建議成年女性除每月於生理期後一週內進行自我乳房檢查外,年齡30歲以上者,每年可由專業醫師進行觸診。若有家族病史或患有乳房相關疾病者皆屬於高危險群,需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外科部 曾薰緻主治醫師指出,乳癌依照腫瘤大小、淋巴結數量及淋巴結是否轉移分為四期。針對第一至二期之早期病人,只要於術後服從醫師之治療計畫,積極接受輔助性化療,都有極高的治癒率。提醒婦女應關心自我健康,定期接受乳癌篩檢,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多近期癌症資訊:http://www.uho.com.tw/A20071207/

婆婆媽媽小心囉!不吸菸也會得肺癌

婆婆媽媽小心囉!不吸菸也會得肺癌#癌症

婆婆媽媽小心囉!除了吸菸者罹患肺癌比例較高之外,長期吸二手煙與廚房油煙的婦女,更是肺癌的高危險群。癌症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以肺癌死亡率最高,每年死亡人數高達7000多人。且肺癌佔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男性癌症死亡率第二。婆婆媽媽們!肺癌是妳們不得不關心的議題。研究顯示,長期吸菸、有家族病史、工作環境接觸石綿等致癌物質者,都屬於肺癌的高危險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黃明賢部長指出,由於肺癌早期並無明顯病兆,發現時多已是晚期;建議40歲以上民眾,除每年需接受X光檢查外,若是高危險群的民眾,應增加電腦斷層掃描,才能儘早發現病兆提早治療,增加治癒機率。若經診斷確定為肺癌患者,應盡快尋求專科醫師協助,針對不同期別的癌症採取適當的治療計畫。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 柯皓文主治醫師表示,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各有不同的反應率,雖然標靶治療副作用較不明顯,但針對肺癌第一線治療,效果並未優於傳統化療,且平均治療後6~8個月有復發風險。林口長庚醫院 姜倩玲營養師說明:癌症病人治療期間最常出現噁心、嘔吐、口腔黏膜破損等問題,進而導致食慾不振、進食不易的狀況。病人於治療期間除避免攝取刺激性或油膩之食物外,並無其他飲食禁忌。但勿輕信民間飲食偏方,如全素飲食、生機飲食及健康食品等,都可能導致病人因營養攝取不均,造成體重下降或體力不足,影響復原能力。乳癌防治基金會 柳秀乖營養保健師表示:癌友在接受化學治療期間,健康的飲食準則與治療計畫同等重要。可依循高熱量與高蛋白的飲食原則,以幫助體力恢復及修補受損組織,進而接受持續性的治療。除補充足夠熱量外,飲食更須符合多樣化,並均衡補充七色蔬果,才能真正吃出健康。欲知更多近期癌症講座訊息:http://www.uho.com.tw/A20071207/

倦怠,小心可能隱藏肝癌危機

倦怠,小心可能隱藏肝癌危機#癌症

肝癌是常見的癌症之一。由於肝癌在早期階段幾乎感覺不到任何的不適,常會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肝癌是十分惡性的癌,如果未經治療,病人往往在半年內就可能會死亡。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癌症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而肝癌在男性為第一位,在女性則為第二位。  肝癌好發之年齡在45~55歲之間,正值壯年期,平均存活率約6~9個月。  肝癌在早期階段是沒有症狀的,幾乎感覺不到,一旦症狀有出現,如右上腹疼痛、肝臟腫大、倦怠、厭食、體重減輕、黃疸等等。聖功醫院內科醫師群表示,一般從有症狀出現到死亡平均只有三至六個月1. 肝功能檢查2. 血中甲型胎兒蛋白(AFP) 3. 腹部超音波4. 電腦斷層攝影(CT)5. 血管X光顯影術(angiography)6. 切片檢查(biopsy)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