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貫穿過去與未來的健康好滋味

貫穿過去與未來的健康好滋味#癌症

「毒奶風波」帶來全球恐慌,一夕之間,消費者驚覺遭波及的食品項目竟如此之廣;主食、零食、飲品……竟沒什麼食物可以安心吃下肚。我們享受文明進化帶來的便利生活,以往卻很少想到該付出什麼代價。早在大家警覺到溫室效應危機之前,高糖、高脂肪、高膽固醇、低纖維的現代人飲食型態所帶來的肥胖問題與各種文明病,便已敲醒了第一記警鐘。而當人們想藉活得自然、吃得健康來當成「樂活」的出發點時,這才發現:在世界每一個角落,人類都早已製造出「不健康」的環境。僅就乳品而言,無論是近來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或像1986年車諾比核變事件後的輻射牛奶,或是各類來自於環境的含氯污染物(如農藥、多氯聯苯、戴奧辛)的威脅,都不是戒慎恐懼的消費者端詳食品標示就能完全免除。過去傳統時代,在選購食品時,幾乎不用擔心不良添加物的問題,但曾幾何時,人們活得連吃得安心的基本保障也沒有?啜飲著香濃豆奶是許多民眾兒時的記憶,那股溢滿胸腹的暖流,貫穿了今日與過往,甚至還流向未來。豆奶以含有35%植物性蛋白質的黃豆為原料,本就有「綠色牛奶」的美稱,更富含早經實證具人體保健作用的異黃酮、卵磷脂等特殊成份。黃豆與豆奶的發源地都在中國,此後傳向朝鮮半島與日本。美國從1920年代開始推廣黃豆與黃豆製食品;1999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正式肯定黃豆植物性蛋白在降低心血管疾病機率上的益處。時至今日,豆奶等黃豆製食品,在心血管疾病、癌症、更年期症狀,甚至肥胖與體重過重等疾病上能起的防治作用,皆廣受全球研究且肯定。平日喜歡喝飲料的民眾不妨可以考慮用營養健康的豆奶作為諸多選擇之一。

預防攝護腺肥大 多吃含茄紅素蔬果

預防攝護腺肥大 多吃含茄紅素蔬果#癌症

許多上了年紀的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容易因此解尿不順,想尿卻尿不出來,或是滴滴答答、老是解不乾淨,成為難以啟齒的困擾。攝護腺又名前列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位於膀胱正下方,圍繞著尿道,在性興奮時會伴隨射精分泌攝護腺液,約佔精液的三、四成,一旦攝護腺出現病變,可能引發排尿異常。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泌尿科-楊登凱醫師表示,受到男性賀爾蒙影響,攝護腺會隨年紀慢慢發育,在四、五十歲以後,有些人的攝護腺開始肥大、壓迫尿道,引起頻尿、夜尿、解尿困難等障礙,即良性攝護腺肥大,但每個人症狀不同,且不一定與肥大程度有關,也有人完全沒有症狀。造成良性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很多,據調查,可能與人種、飲食、年齡、喝酒等有關。楊醫師建議,預防方法應從飲食及運動著手,例如,多吃富含茄紅素的蔬菜水果及含豐富鋅的南瓜子,避免咖啡和濃茶等刺激性飲料,多運動、少菸酒等。診斷攝護腺肥大,可利用尿液、血液檢查、肛門指診、經直腸超音波、以及尿流速檢查等,評估其肥大程度,並及早篩檢有無癌症的傾向。良性攝護腺肥大可採取藥物治療,包括α1交感神經阻斷劑、抗男性賀爾蒙藥物等;手術治療則有傳統開腹式攝謢腺切除術,以及經尿道內視鏡攝謢腺刮除術,手術原理是將壓迫尿道的攝護腺組織切除,解除膀胱出口的阻塞,使症狀緩解、尿流速增加。隨著科技進步,各種新式手術設備陸續問世,像是近年來當紅的綠光雷射及銩雷射治療,相較於傳統手術,具有低風險、低出血、低住院天數、及恢復時間快等優勢,雖然花費較昂貴,但病患普遍相當滿意,應是未來治療的趨勢。良性攝護腺肥大並不可怕,病人不應諱疾忌醫,楊醫師提醒只要儘早就醫,醫病相互信任與充分合作,多半能進行適當處置,解決這男人專屬的煩惱。

擺脫老煙槍 藥物輔助成功率高

擺脫老煙槍 藥物輔助成功率高#癌症

香菸存在人類的生活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的記載,人類就開始使用菸草了。在當時人們使用菸草有吸煙、嚼煙甚至菸草肛塞,隨著時代演進,菸草從人類當成玩賞植物進而成為大量種植的經濟作物。台灣接觸菸草可追朔1575年時西班牙人將菸草運到菲律賓種植,中國福建的航運人員將菸草從呂宋島傳至中國,爾後台灣經常成為中途轉運站而接觸菸草。目前為止,吸煙人口在全球屢創新高,吸煙對人體的危害也幾經醫學報導證實,戒菸和創造無菸環境已是不可擋的全民運動。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湯夢彬醫師指出,約有30% 和抽菸有關,雖然大部分的致癌物是燃燒以後產生的,但無煙菸草仍然會導致口腔癌和胰臟癌。肺癌是最早被發現與吸煙相關的癌症,現在也證實所有細胞種類肺癌都與香菸有關。但是不同的器官對香菸有不同的反應,例如子宮頸癌中主要的鱗狀細胞癌與吸煙有關,其他種類則沒有相關。根據2004年一份研究指出,與吸煙有關的癌症有: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膽囊癌、腎上腺癌、小腸癌、鼻竇癌、睪丸癌…等。不少的吸煙族群有喜好淡菸的迷思,認為香菸內的焦油量低對身體的傷害小,不過依據Cancer Prevention study II大型研究的結果,低焦油(8-14mg)或極低焦油(<8mg)的菸,與中度焦油的菸(15-21mg)相比,並不能減少肺癌發生的機率,市面上也很少有高焦油的菸。當吸煙族享用淡菸時,會增加吸入深度、停留肺部時間等來維持對尼古丁的依賴,最終造成有害物質比預期的吸收量高很多。吸菸除了增加癌症的機會外,亦會造成身體其他面的病變。湯醫師強調,目前已明顯證實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粥狀動脈硬化、肺部疾病等與吸煙有相關,吸煙也會增加糖尿病、格雷氏症、不孕症、男性勃起障礙、乾癬、消化性潰瘍、骨質疏鬆症、白內障、口腔癌、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的發生率或嚴重度。針對戒菸有不少理論在討論其行為科學,綜觀改變的階段可分為:1. 懵懂期:未來六個月不考慮戒菸。2. 沉思期:未來六個月內考慮戒菸。3. 準備期:計畫一個月內要戒菸。4. 行動期:已戒菸,尚不滿六個月。5. 維持期:已戒菸超過六個月。6. 終止期:永久戒除吸煙。一般吸煙民眾若未進入沉思期或準備期,規勸戒菸的成效是很差的,主要還是衛教的宣導能夠讓吸煙人口有趨動力去戒菸,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戒菸是不容易的,吸煙族群對尼古丁的依賴常常是不斷增加,以意志力來對抗尼古丁戒斷的戒菸合併症成功的人實在不多,以藥物輔助戒菸是目前能夠增加成功率的方法之一。湯夢彬醫師表示,目前戒菸的藥物可簡單的分類為:■ 尼古丁替代療法(NRT):如嚼錠(口香糖)、貼片、鼻噴劑、吸入劑等。使用尼古丁嚼片要定時給予,比有需要時給予有效,但偶有苦味、氣脹等副作用。尼古丁貼片在身體同一個部位上使用要間隔七天以上,以減輕皮膚過敏機會,少數人使用貼片會有睡眠障礙的問題,可試著在睡前撕下貼片來改善。但心臟病患者是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的禁忌,還有孕婦若要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則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免造成胎兒畸形。■ 非尼古丁藥物:如bupropion、varenicline、clonidine、nortryptline。Bupropion是美國FDA於1997年通過的第一種口服戒菸藥,根據其藥物的作用機轉,特別適用於憂鬱症病史,及害怕肥胖的病人。醫學研究指出尼古丁貼片與口服bupropion共用,效果比單一使用其一種方法來的好。睡眠障礙亦是常見的副作用之一。目前第一線的戒菸治療是尼古丁替代療法和口服bupropion,使用藥物加上對菸害認知的意志力,能使戒菸效果達到最高境界。湯醫師鼓勵吸煙族群,不要太早認定戒菸一定會失敗,長期吸菸導致對尼古丁的依賴,的確很難說戒就戒,倘若自己對菸害的認知有進入沉思期或準備期,就去尋求家庭醫師或胸腔科醫師的協助,成功戒菸就不是夢想。

天天外食、週週大餐 型男竟有垃圾「腸」

天天外食、週週大餐 型男竟有垃圾「腸」#癌症

33歲的陳先生打扮帥氣,是人人眼中的亮眼型男,但在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有不為人知的隱憂。陳先生因為外食幾乎沒有機會吃到蔬果,取而代之的只有大量的肉類及加工品,長期下來陳先生經常感到肚子悶漲、腸胃不順,甚至有「垃圾塞滿肚」的感覺。營養師謝宜芳表示,現代人外食比例高,攝取過多油脂、低纖維都會提高罹患大腸癌機率。根據96年衛生署統計,大腸直腸癌已高居國內癌症死因第三名,每年更狂增八千名病例,而且大腸癌罹病年齡層逐年下降,更有23歲大學生罹病案例。大腸癌早期不容易發現,一旦發現幾乎都已經情況危急。謝宜芳營養師建議民眾可以調整飲食的型態,每天攝取3-6份的蔬果,像是十字花科蔬菜、蔥、 蒜、 胡蘿蔔等;水果部分則以蘋果、 蔓越莓、藍莓、葡萄等為主,大豆與穀類食物也都是高纖維的食物。另外,根據國內教學醫院研究證實,優酪乳可以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尤其是含雷特氏B菌之優酪乳經動物實驗證實,每天補充180ml可以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由於一般上班族以外食為主,要調整飲食習慣其實比較困難。謝宜芳營養師建議從最常接觸的便利商店中選擇高纖維、低油脂的食物,用最便利的方式改善飲食狀況。謝宜芳特別設計一份「便利商店腸道健康餐」食譜,透過選用富含雷特氏B菌的優酪乳以及補充高纖維的食物,增強腸胃健康,幫助遠離大腸直腸癌風險。◎便利商店腸道健康餐早餐:優酪乳(含雷特氏B菌)一瓶+三明治一份午餐:隨意(600卡以內)+生菜沙拉一份下午茶:優酪乳(含雷特氏B菌)一瓶+水果一份晚餐:輕食(300卡以內)+生菜沙拉一份+水果一份注意事項:避免攝取油炸類與燒烤類之食物營養師也提醒上班族,像這樣的健康食譜只適合在短期內調養腸胃道的功能,若想要長期保健,還是要養成均衡飲食及每周至少三次的運動習慣。此外,需飲食控制的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等,則應注意糖份與熱量問題,以免造成身體不適。

孕期內發現乳癌,腹中寶寶怎麼辦?

孕期內發現乳癌,腹中寶寶怎麼辦?#癌症

台灣女性罹患乳癌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年齡小於四十歲,大約佔了百分之三十。曾有位三十五歲的女性,懷孕後突然發現乳房腫瘤,掙扎許久,終於鼓起勇氣到乳房外科的門診做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醫師建議需做切片,但她十分憂心之後如果要開刀、化學治療等,是不是會影響到肚子裡的寶寶。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乳症外科王馨鎂表示,像這樣”懷孕期到生產過後一年間”發現的乳癌,都可統稱為「妊娠乳癌」。雖然與同樣年紀同樣期別的患者相比較,其治療的預後是相同的,但因為孕期以及哺乳期的乳房腫脹,乳腺緻密,以及傳統上不希望在這時期有所動作的觀念,造成診斷確定的時候,腫瘤普遍比較大,癌症的分期也當然屬於比較後期了。一般認為,妊娠乳癌的手術選擇,和其他的乳癌病患並沒有不同。但王馨鎂醫師說明,由於實施部分乳房切除的患者,需要在術後接受放射線治療,而輻射線又被認為會增加胎兒器官發育遲滯和功能障礙,因此,除了懷孕末期以及強烈要求保留乳房外觀的病人之外,通常醫師會建議病人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至於為了診斷或治療所需要的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之下都是安全無虞的。王醫師表示,化學治療在懷孕的第二期和第三期進行,一般相信都是安全的。統計上顯示,除了寶寶的出生體重較輕之外,對於健康並沒有長遠的影響,生出畸型兒的比例,也和其他健康婦女是一樣的。因此,懷孕當中的化學治療,其適應症和劑量選擇,也和其他的病人沒有差異。終止懷孕本身,對於妊娠乳癌的治療預後並沒有幫助。除非是在懷孕的非常早期發現罹癌,或是診斷為晚期乳癌,考量到治療本身對胎兒發育的傷害,或是因為懷孕可能對療程的進行造成影響,才會建議病患終止懷孕。總括而言,妊娠乳癌的預後,和懷孕本身並不相關,但對於家庭以及心理的衝擊,卻比其他的時期來得重大。王醫師建議,應該以體貼的心,去了解患者百轉千折的情緒,但患者也要冷靜的與醫師溝通,找出雙方都認同的治療計畫,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成效。

男性癌症預防及保健之道

男性癌症預防及保健之道#癌症

健康第一大殺手莫過於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針對男性部份十大癌症死因,包括肝癌、肺癌、結腸直腸癌、胃癌、口腔癌等,光田綜合醫院腫瘤內科郭集慶醫師表示,其實男性癌症預防及保健是很容易的,大部份皆可預防或可做到早期篩檢大幅提昇治癒率。依統計,人類癌症的發生大約三分之一是因吸菸所致。郭集慶醫師表示,吸一口菸,除了吸入尼古丁,一氧化碳及刺激物外,至少也同時接觸到四十種以上致癌原。生物流行病學調查證實和抽菸有密切關係癌症至少有以下這幾種:肺癌、咽喉癌、口腔癌、食道癌、膀胱癌、腎臟癌、胰臟癌、胃癌及子宮頸癌。其中五種目前就已名列男性十大癌症死因之內。抽二手菸和自己抽菸一樣有害,大家應戒菸及遠離菸害,就可減少三分之一的癌症發生男性也應避免嚼食檳榔,戒檳榔以後,每半年應接受完整的口腔及口咽檢查;檳榔的殺傷力很大。郭醫師建議,一旦有任何異樣應該接受切片檢查,因為早期口腔癌治癒率遠比延誤治療來得高,此外,男士們應避免飲酒過度,尤其是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因為酒精濃度高的酒可導致肝癌、口腔癌、咽喉癌及食道癌。離開菸、烈酒和檳榔後,日常飲食保健應儘量避免動物油、回鍋油、烤肉燒焦部份及醃製食品,對身體好的食物為蔬菜、水果、青菜、新鮮豆腐及魚肉可多攝取。減低精神上的壓力,多做運動也有助於預防癌症的發生。雖然男性不必接受「六分鐘護一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但郭醫師還是建議,需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像是胸腔X光檢查、尿液及糞便中的紅血球及潛血檢測、直腸指診、鼻咽鏡檢查都是輕鬆不具侵入性的檢查,應按年齡層及按個人會得癌之風險高低來定時完成。此外,正如女性每月應自我乳房檢查一樣,男性尤其是年輕者也應每月定期自我作睪丸檢查,一旦發現不同於過去的感覺經驗,就得提早看醫師,因為睪丸癌是可根治的癌症。 若每位男性都能做到上述注意事項,那麼健康是不會離您而去的。

戰勝惡性腫瘤“新”契機

戰勝惡性腫瘤“新”契機#癌症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許多原本無法治癒的癌症病患,可以找到戰勝惡性腫瘤的契機。目前醫學上對於較大腫瘤,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放射腫瘤科謝忠志醫師指出,可考慮手術前「放射線治療」,增加其完全切除腫瘤的機會與存活比率,提高病患之生存意志及生活品質。目前癌症的標準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化學藥物與生物製劑治療(含荷爾蒙或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等),及放射線治療三大類。謝忠志醫師表示,傳統上針對惡性腫瘤的開刀切除方式以大範圍的根除性手術為主,為了獲得足夠安全邊緣,這種手術法會聯帶切除較多周圍正常組織。但隨著『器官保留』意識的抬頭,因此很多癌症的治療主流已不再是大範圍切除之廓清手術,取代的是以範圍較小的局部切除,再加上放射線(或合併化學藥物)治療作為輔助,讓病患得以保留較多的正常器官或組織。放射線治療在癌症醫學所占的角色日益重要。謝忠志醫師說,比起傳統直線加速器,新型直線加速器-「影像導航式放射治療」,此設備具有功能強大的醫學影像處理、治療計畫與劑量運算系統,除了能提供更先進的放射劑量傳輸與治療前之確認驗證系統外,更具備三度空間即時影像掃描之功能,能清楚掌握身體內腫瘤大小、位置與動態。謝醫師強調,經由此種新式的醫用加速器與放射治療計畫系統,能克服在治療過程中,因患者呼吸或本身不自覺或不自主運動,或腫瘤體積變化所產生的照野偏差,精準地將放射劑量傳輸至所欲照射的腫瘤部位,也可以大幅減少在傳統放射線治療中,造成放射劑量落於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器官上,因此較能明顯降低副作用,提昇治療效果,達到放射線治療之最佳目的。  另外,針對某些手術切除後,依然存在有較高復發風險的患者,若輔以手術後的放射線治療,亦可大輻度降低其復發率。受惠醫療科技的發展,一般民眾應定期接受癌病之篩檢,特別是有罹癌危險因子者,如能早期診斷,並經由專業的醫療團隊擬訂治療計畫,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多數的癌症不再是絕症了。

健康密碼3蔬2果 癌症遠離我

健康密碼3蔬2果 癌症遠離我#癌症

根據國內外醫學研究顯示:若飲食不均衡,短期易造成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便秘、過胖、過瘦…等等,長期則會引發一些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所以培養正確均衡的飲食觀念與習慣,是健康的不二法門。根據衛生署從民國69年至85年歷經三次全國性國民營養調查,國人油脂攝取量明顯增加,蔬菜、水果方面的攝取卻嫌不足,文明病的發生率直逼先進國家。綜觀台灣近幾十年來十大死因的演變,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劉麗華指出,名列前茅的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均與飲食習慣有關,因此為了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首要之途就是在飲食上建立少油脂、高纖維的正確觀念,平日多食用蔬菜、水果這些不含油脂又富含纖維質的食物。蔬菜、水果、榖類中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一些非常重要之植物性化學成份,具有促進健康與抗氧化功效,不僅可提供維護健康所需的營養素,更可以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天天攝取,才能常保健康。劉麗華營養師表示,這些成份對細胞從正常狀態轉變成癌細胞具有明顯抑制能力,所以近年來在預防癌症方面,普遍被提及。植物性化學成份雖不屬營養素,但已被譽為「21世紀的明星食物」,主要就是因植物性化學成份如「茄紅素、花青素、類胡蘿蔔素、多酚類、吲哚、植物皂素、菇類、松稀油」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是防止老化、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因子;另外還有屬植物性荷爾蒙的異黃酮,可和人體荷爾蒙競爭受體,具有調節荷爾蒙,預防乳癌的功用。為了讓民眾方便分辨,將蔬果分為紅色、橙黃色、綠色、藍紫色、黑色、白色系列,建議每天攝取不同群組的各種蔬果。包括了每天2碗半(3份)的蔬菜及2份水果(每份約棒球大小),可獲得蔬果食物中之植物性化學成份。      劉麗華營養師強調,根據專家研究,六成至七成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即透過飲食調整、運動及減輕體重的方式預防。「預防勝於治療」,現在就從平日飲食習慣著手,並攝取足量、多樣的蔬果,以降低及減少癌症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