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

勿忽略昏倒警訊 心肌梗塞猝死有年輕化趨勢

勿忽略昏倒警訊 心肌梗塞猝死有年輕化趨勢#猝死

一位46歲竹科工程師一次在工作期間昏倒且心臟停止,所幸經過CPR救回。這位工程師沒有慢性病,也無肥胖問題,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 心因性猝死是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的死亡,猝死的患者有8成為冠狀動脈疾病引起。根據統計,以男性來說,高風險機率多發生在50~60歲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的族群,女性4~5成的心肌梗塞則有一半是因為遺傳性的心律不整造成,多表現在頭暈,嚴重時甚至會暈倒。 「昏倒與猝死只有一線之隔」不可忽略的身體警訊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內科林廷澤醫師表示,不要忽略暈倒的危機,暈倒與猝死只有一線之隔。傳統的猝死危險因子與冠狀動脈疾病的因子大同小異,如肥胖、暴飲暴食等,但根據這幾年的統計,遺傳或者甚至天氣較熱脫水,也都有可能造成心肌梗塞的發生。 以這個工程師的案例來說,本身沒有肥胖問題,但曾經因為心律不整而有猝死經驗,也有裝設傳統的心臟除顫器,非典型疾病原因造成的猝死已有年輕化趨勢。」 他也特別提醒民眾,如果有暈倒病史一定要就醫檢查潛在的問題,較為獨特性的心律不整會引起暈倒,甚至可能猝死。 (圖/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內科 林廷澤醫師) 最新心臟除顫器 預防猝死降低影響生活 根據統計,猝死高峰為45~65歲,如果是血管造成的冠狀動脈嚴重問題,有1/3到院前就可能已經死亡。「針對預防心律不整造成的猝死,植入心臟除顫器是最有效的方法。」傳統心臟除顫器由於體積較大,加上需要連結電線至心臟血管,除感染機會高,有時也會因為動作太大使得導線斷掉又需要再手術。 「曾有一位中壯年男性患者戴傳統心臟除顫器健身,結果因為太過用力造成傷口裂開。」現在最新的心臟除顫器不僅體積小,且只需要安裝在腋下皮下位置,對患者生活影響大幅降低。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詹志洋主治醫師說明,安裝心臟除顫器是很複雜的流程,因此需要心臟內科與外科團隊的合作,詹志洋醫師提醒裝設去顫器的患者,只要經過三個月的傷口修復,就可以健身、游泳、運動,出國的話也要記得帶電子式醫療卡,避免過海關困擾。 兩位醫師也提醒,猝死僅幾分鐘的時間,不管天冷還是天熱都可能有風險,民眾除了要遠離三高、預防冠狀動脈疾病,如果有遺傳性高危險群,也建議提早檢查評估是否需要裝設心臟除顫器,並培養規律運動來強化心肺功能,才能減少心因性猝死的奪命危機。 (圖/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詹志洋主治醫師)

低血氧怎麼辦?醫實測救命:用「一根吸管」血氧秒回升99%

低血氧怎麼辦?醫實測救命:用「一根吸管」血氧秒回升99%#猝死

近幾年來新冠疫情大流行,輕症確診患者多採居家照護,又咳又喘常擔心血氧濃度不足、出現慢性缺氧,這種情形也稱為「快樂缺氧」,一旦發作就可能猝死,若一人在家又發現自己低血氧該怎麼辦?醫師提醒,想幫助自己快速提升血氧回復正常呼吸,最簡單的方式,其實只要隨手拿出「一根吸管」就能自救!

愛憋尿、不喝水⋯當心誘發「心腎症候群」增猝死風險

愛憋尿、不喝水⋯當心誘發「心腎症候群」增猝死風險#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生活忙碌憋尿成習慣,長久下來不只影響泌尿系統,竟然連帶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可能會升高!醫師提醒,憋尿會使膀胱脹大,讓細菌有機可趁,從尿道逆行往上跑到膀胱、輸尿管,再到腎臟造成腎盂腎炎,嚴重恐致腎功能衰竭,甚至影響心臟功能。憋尿易讓細菌滯留泌尿道!誘發腎功能受損不可逆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表示,良好的排尿習慣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基礎,長期憋尿容易讓細菌滯留在尿道、膀胱而引發感染,甚至讓腎臟發炎,一旦腎臟功能損傷可能連帶心臟出問題。為何腎臟會對心臟造成影響?施奕仲進一步解釋:「腎臟是負責排尿液的器官,是身體重要的排毒機制,當腎臟功能出現異常尿液無法順利排出體外,可能出現積水現象,心臟便需要更大力的工作來進行身體運作,這是可能間接導致心臟功能受損的主因之一。」此外,在腎臟透過排尿的過程中,會輔助身體調節「電解質」,排掉過多鈉離子、鉀離子,所以當無法順利排尿調節時,就可能會引發急性心律不整,甚至有猝死風險。腎臟與心臟互為共生!心腎症候群分5種類型《美國腎臟病學雜誌》研究分析發現,有心臟衰竭、冠心病、中風等病史者,未來發生腎臟衰竭的機率比起沒有心臟病史者多出10倍。根據美國統計也發現,在急性心衰竭住院的病患中,約30%病患合併有慢性腎病變,顯示心臟與腎臟2個器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性。若腎臟出問題會導致心血管風險倍增,反之當心臟出問題,腎衰竭風險也會增加,臨床上被稱作為「心腎症候群」。施奕仲提醒:「最不樂見就是兩者疾病進入惡性循環,無法判斷誰是因、誰是果,最終走向心臟衰竭、腎臟衰竭的路。」正因為心臟及腎臟疾病在臨床上兩者間有著緊密的關係,心腎症候群可根據急性或慢性功能產生變化所引發的器官損傷,簡易分成5種類型:第1型,急性心腎症候群:急性心臟功能惡化導致腎功能損傷,例如心臟衰竭急性惡化而住院的病人發生急性腎損傷或腎衰竭。第2型,慢性心腎症候群:慢性心臟功能異常導致腎功能損傷,例如慢性心臟衰竭導致慢性腎功能惡化。第3型,急性腎心症候群:急性的腎功能惡化導致心臟功能損傷,例如腎絲球腎炎、急性腎損傷都有可能引發。第4型,慢性腎心症候群:慢性的腎功能惡化導致心臟功能損傷,許多洗腎患者有較高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發生風險。第5型,續發性心腎症候群:是由共病引起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兩個器官同時一起受到影響導致心臟或腎臟功能損傷。施奕仲提醒,不管是有慢性腎臟疾病、三高者,還是有在吃中西藥、平時水喝較少的族群等,都應該定期進行腎功能、心血管相關檢查,包含驗尿、抽血、腹部超音波,像是腎臟功能檢驗中的「微量白蛋白尿」就是很好的預測指標,代表全身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和動脈粥狀硬化的傾向,及早期觀察腎臟受損狀況。如何避免腎臟功能損傷? 把握4大護腎準則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20歲以上成人,每10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想要預防腎臟功能損傷、避免心腎症候群找上身,施奕仲提出以下護腎準則:1.     不亂吃藥:不論中、西藥,只要是藥都需考慮吃下去會不會增加腎臟負擔,且避免購買來源不明的藥物,切勿把止痛藥照三餐吞,亂吃藥曾經是國人洗腎的一大主因。延伸閱讀:止痛藥吃多傷身?藥師教你搞懂「這5點」就不怕吃錯藥2.     遠離有毒物質:留意飲食、飲水是否有重金屬、毒化合物等污染,像是農藥、水中的鉛,還有重金屬砷。3.     避免腎結石:腎結石過大會堵住輸尿管,引發腎盂擴大,且易引發尿道發炎或更嚴重的腎功能衰竭,尤其當水分攝取不足導致尿量不夠,更難稀釋會造成結石的物質。4.     多喝水:正常人白開水1天至少1.5公升,有特殊需求的運動員、減肥、尿酸高族群應該喝到2公升,水是不包含茶、果汁、湯等,建議喝水要分次喝,不要等到很渴才狂灌。施奕仲呼籲民眾,再怎麼忙也要記得解尿、定期檢查腎功能,並藉由日常生活飲食習慣中預防慢性腎臟病發生,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心臟肥大恐心衰竭、猝死!醫:高血壓出現心悸別輕忽

心臟肥大恐心衰竭、猝死!醫:高血壓出現心悸別輕忽#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79歲蔣先生因運動性呼吸困難與心悸就醫,依心電圖和初步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心室肥厚,但除此之外看不出有其他原因。醫師進一步透過形變照影心臟超音波才發現,左心室心尖部縱向應變顯著下降,是典型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變,治療以藥物為主,並需注意心律不整的發生。呼吸困難、胸痛、心悸,恐心臟肥大病變另有陳先生53歲,因有運動性呼吸困難、胸痛、心悸與姿勢性頭暈等症狀前來就醫,心電圖顯示右束傳導阻滯,經傳統心臟超音波證實為左心室出口肥厚,伴隨有輕度出口血流阻礙,且由於病患合併有一些神經症狀,經形變照影心臟超音波診斷後,確認為左心室出口阻塞型心肌病變。醫師建議藥物治療,預防心律不整,並避免長時間蹲下後急速變換姿勢,定期回診追蹤。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蔡惟全表示,心臟肥大是一般人常見的心臟病變,主要是指心臟的左心室擴大或肥厚的變化。左心室是維持心臟功能最重要的腔室,負責將心臟的血液送給全身器官運用。當左心室有擴大或肥厚的變化,甚至兩者都存在時,代表左心室已經有病變,嚴重者甚至有心臟衰竭與猝死的風險。左心室擴大或肥厚,常見成因不同造成左心室擴大的常見原因包括: 心肌梗塞 心肌缺氧 心肌病變 瓣膜性心臟病 通常伴隨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造成左心室肥厚的常見原因包括: 主動脈瓣狹窄 肥厚性心肌病變 浸潤性心臟病變 高血壓蔡惟全說明:「臨床上常因心電圖或胸部X光檢查,懷疑是否患有左心室擴大或肥厚可能,就需要進一步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傳統的心臟超音波檢查可以測量左心室大小與質量,進一步確認左心室的變化是擴大或肥厚,還是兩者都有,且可以探查可能的原因,例如瓣膜性心臟病。」然而,有時傳統心臟超音波僅能看到左心室肥厚,沒有發現特異的原因時,此時需再透過形變照影心臟超音波。蔡惟全指出,形變照影心臟超音波是利用亮點追蹤技術,可直接測量心肌的變化,適用於病患有心肌肥厚、心肌病變、懷疑心臟衰竭但左心室射出分率正常、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右心室肺動脈高壓,癌症化療的心臟毒性評估等情況,也有助於病患心臟衰竭的心肌存活與預後評估,可更精準解決病患問題。

猝死頻傳!該不該打疫苗?聽專家怎麼說

猝死頻傳!該不該打疫苗?聽專家怎麼說#猝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苗大規模開放施打,近日卻傳出幾位「壯壯世代」在接種後猝死的消息,讓許多人擔憂甚至不敢去接種。施打疫苗是否安全無虞?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與五六七八久社會企業請台北市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針對疫苗關鍵問題給予專業回應。疫苗利大於弊 但這幾類民眾可先暫緩接種「整體來說打疫苗的好處仍然是大於壞處」陳亮恭認為,群體的免疫力對於疫情至關重要,無論是「壯世代」或「壯壯世代」,只要是健康、行動自主的人,即便有慢性病也都該去打疫苗。而對於大家最在意的疫苗風險問題,他借鏡挪威的調查報告表示「機會不大但風險存在」,建議以下幾類民眾可以先暫緩接種,交由主治醫師評估,包括:1.易對藥物過敏者2.具血液相關特殊疾病者3.造血功能異常者4.長期臥床、失能者陳亮恭表示,疫苗上市前雖有經過的臨床試驗,但其對象主要針對「一般成年人」,這也造成疫苗的「缺口」。此外,「疑似」因疫苗導致壯壯世代猝死的案例也非台灣獨有,雖然目前還無法確定兩者間的因果關係,但年紀較長或長期臥床的壯壯世代,通常較容易因為健康上的風吹草動引發巨大反應,建議可先交由醫師評估。接種後如何自我評估 以下指標成關鍵接種疫苗後,哪些身體反應需要留意?何時又該儘速就醫?對此,陳亮恭坦言,目前全世界的經驗非常有限,但過去有相關研究指出,這類的猝死案件有七成與「心血管」有關。因此,建議民眾在施打後的「前三天」,除了量測體溫外,多針對血壓、呼吸、心跳等「有關心血管代謝的指標」進行量測,以防它們慢慢在變化,而我們卻不知道而導致悲劇的發生。高齡醫學新觀念 勿把「壯壯世代」當成一般成年人「不可以用對成年人累積的知識去推估他們!」面對這次疫苗風波,陳亮恭引用「高齡醫學」的觀念,直言,65歲以上壯世代或75歲以上壯壯世代,其實對藥物、治療、環境等挑戰都異於一般成年人,醫療處置方式更不該相同。然而,許多人僅把他們當成「年紀比較大的成年人」而已,這容易造成「決策與思考的缺口」。舉例來說,在過去施打流感疫苗的經驗中,對身體較差的壯壯世代往往效果「不如預期」。而此次疫情中,雖然「以群體的死亡風險」來決定接種順序並沒有錯,但是,許多壯壯世代相較年輕人更不會在外面「趴趴走」,反而他們身邊的「照顧者」或家屬也許更該提高順位。最後,陳亮恭呼籲各界應建立「他們(壯壯世代)就是不一樣」的認知,才能讓相關決策更加細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