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嬰兒出生率連年下降,晚婚晚育成為社會盛行風氣,但有鑑於國內生殖醫學技術成熟、效益高,仍有許多海外夫妻在求子路上,不惜飄洋過海來台圓夢。醫師指出,全球每6人就1人有不孕困擾,許多人「跨境求子」首選台灣,不僅因政府近年積極推廣生育補助,在生育成本及法規上也相對開放。
台灣嬰兒出生率連年下降,晚婚晚育成為社會盛行風氣,但有鑑於國內生殖醫學技術成熟、效益高,仍有許多海外夫妻在求子路上,不惜飄洋過海來台圓夢。醫師指出,全球每6人就1人有不孕困擾,許多人「跨境求子」首選台灣,不僅因政府近年積極推廣生育補助,在生育成本及法規上也相對開放。
面對台灣少子化危機持續惡化,凍卵是女性保留未來生育選擇權的規劃方式之一,但目前生育補助條件及對象限制多,台灣生殖醫學會與台灣凍卵協會共同發布最新「少子女化對策-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建言書,呼籲政府持續優化補助制度,放寬醫療性凍卵條件,讓女性在不同人生階段擁有更多可能性。
面對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加劇、生育年齡持續推遲,凍卵已逐漸成為女性主 動規劃生育力的重要途徑。社團法人台灣凍卵協會(TEFA)提出:「補助不能止於冷 凍,更應設計使用誘因機制」,並呼籲政府盡快修訂《人工生殖法》,讓單身女性得以 合法凍卵並使用卵子孕育下一代。 將凍卵從「選擇權保障」,連結少子女化對策 協會表示,過去數年已累積 30 場的校園與企業衛教推廣,致力於翻轉大眾對「凍卵=不 婚不生」的刻板印象。實際上,凍卵女性仍普遍渴望為人父母,只是受到婚育時機與政 策框架的限制。此外,協會也積極推動衛教跨界合作行動,透過講座、社群媒體懶人 包、實例分享等,強化公眾理解,將生育保存納入校園與職場教育體系,維護女性凍卵 選擇權。 臨床觀察:多數凍卵女性仍渴望未來能生養孩 協會指出,凍卵並非延遲生育的藉口,而是讓女性擁有更多時間與餘裕規劃人生的選擇 權保障。臨床觀察顯示,多數凍卵者介於 30–40 歲,經濟自主、生活穩定,且大多仍期 待未來能成家育兒。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呼籲,應重視這群有育兒意願但尚未適 齡成家」的女性需求。 這群女性正是國家在少子化政策上應重視的潛在育齡族群。 資訊不平等與城鄉斷層成阻礙 根據協會觀察,台北等都會地區對凍卵接受度逐年提升,但南部與中小城市仍普遍存在 觀念空窗與資訊落差。而凍卵作為預防性醫療,不該再被視為奢侈醫療或自費負擔,而 應比照疫苗、防癌篩檢等,納入女性健康預防政策架構。TEFA 台灣凍卵協會將持續與偏 鄉診所、地方衛生單位合作推廣,期盼政府也能挹注資源,讓城鄉差距不再是女性生育 資訊的阻礙。 「不只冷凍更要解凍」,須推動「使用獎勵」配套行動 協會提醒,目前台灣雖已啟動凍卵補助,但若僅限於「冷凍」階段,未來可能形成補助 資源被長期凍結、卻未真正轉化為新生兒的落差。 因此,協會提出「時間性連動退費機制」: 35 歲以下女性:凍卵後 3 年內啟動植入者,可獲獎勵補助; 40 歲以上女性:期限縮短為 2 年,獎勵金更高,以對應時間緊迫性; 提早使用加成:若在 18 個月內啟動,可再獲加成獎勵。此舉可同時提升政策效率、避免 資源浪費,並形成「預防保存 + 積極行動」的三軌支持。 法規修正刻不容緩:單身女性仍被排除生育選擇權 目前台灣人工生殖法仍限定「已婚異性戀夫妻」方可使用人工生殖,導致單身女性即 便已凍卵,仍無法合法植入受孕。協會強調,若不及早修法開放單身女性人工生殖權 利,即便補助凍卵, 也只是延後失落的時間點。「讓單身但願意育兒的女性也能擁有 完整的生育選擇權,才是少子化對策真正的根本解方。」協會理事長曾琬婷呼籲儘速 推動法規改革。 協會三大關鍵行動 台灣凍卵協會未來將持續推動三大關鍵行動: 第一,擴大癌友公益補助:「公益希望計畫」串聯醫療院所與社會資源,幫助癌友保存 生育力。第二,深入校園與職場教育:將凍卵與生育保存納入性別與生涯教育,協助年 輕女性提早理解生殖老化風險,縮短城鄉女性凍卵資訊認知落差。第三,政策倡議與法 規推動:與立法委員、政府部門及醫界合作,推動更完善的補助配套與修法。
晚婚、晚育已是現代社會常態,根據統計,台灣女性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逐年上升,從2005年的27.7歲上升至2023年的31.5歲。面對生育年齡不斷推遲與未來的不確定性,許多女性在實現自我或投入事業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如果我還沒準備好,卻又不想放棄當媽媽的機會,該怎麼辦?」此時凍卵便成為備受矚目的選項之一。
近年癌友生育權益受到關注,現今的生育保存技術可幫助癌友在治療前凍存精子或卵子,以確保未來生育的可能性。人工生殖機構醫師吳成玄表示,凍卵療程對年輕癌症患者是龐大支出,盼中央接棒補助,對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回應,醫療性凍精凍卵補助力拚2025年順利上路。
隨著癌症年輕化、醫療進步,癌症逐漸從「絕症」走向「慢性病」,但隨著治療存活率大幅提高,越來越多女性癌友在戰勝病魔後,卻面臨「未來生育難題」的考驗。育齡癌友Natasha表示,「從確診乳癌到決定凍卵,我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幾乎是被時間逼著做決定。」若癌症治療前能有「生育力保存」的專業諮詢團隊,或許會讓癌友做出更好的決定。 TEFA台灣凍卵協會推動「公益希望計畫」,針對20至40歲、因罹患乳癌或婦癌而有緊急凍卵需求的女性病友,提供凍卵補助,每人最高可獲得新台幣2萬元,協助減輕凍卵療程的經濟壓力。「公益希望計畫」目前與全台13家醫療院所與病友團體合作,提供專業諮詢與凍卵服務,成為癌友在治療前保留生育力的重要資源與後盾。 根據101年至111年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統計,年輕女性(20-29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罹患人數均呈上升趨勢,尤以子宮體癌增幅2倍,癌症年輕化現象顯著。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主任醫師黃馨慧指出,「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而且年輕患者比例逐年上升。」根據美國統計,約有十分之一的癌症患者為4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 癌後人生不再遙不可及,生育卻成癌友新難題 不過,黃馨慧醫師也指出,隨著乳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治療技術進步,第0至2期的癌友五年存活率已超過9成,使得「癌後人生」不再遙不可及,但生育議題卻逐漸成為癌友們新的考驗。 剛結束4次化療、20次放療的乳癌病友Natasha表示,當時在診間,確診自己為第一期乳癌時,僅被醫師簡單告知可以「考慮凍卵」,並未有進一步的說明或協助就被轉介到院內生殖科。Natasha說:「當時我根本不知道之後還會面對什麼,也沒太多時間去消化這些資訊,只覺得一切都很倉促,被時間逼著做出許多重大的決定。」 實際進入生育保存療程後,Natasha才發現,凍卵雖然僅有一次取卵手術,但在這之前,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針劑刺激療程與回診監測。費用也比原本預估高出許多,加上後續因乳癌治療而必須接受長達5至10年的賀爾蒙治療,讓她更加意識到,若等到所有治療結束,自己年齡已超過40歲,生育規劃將更加困難。儘管過程艱辛,但她強調,為了保留未來生育的選擇權,仍會決定凍卵。 癌症治療中的化療與放療,會對卵巢造成嚴重損害。卵子的數量與品質快速下降,尤其對年輕女性而言,可能造成提早停經或永久不孕。黃馨慧醫師表示,很多癌友在康復後才意識到自己失去了生育能力,屆時大多為時已晚。為了提升癌友未來成功懷孕的機率,在癌症治療前時至少應凍存15至20顆成熟卵子,隨著年齡增加,所需卵數亦相對提高。而臨床觀察越年輕的癌友,對於生育保存的意願越高。但問題在於,並非每位病人都有機會在治療前獲得即時且正確的衛教資訊。 凍卵不影響治療時程,多數癌友未獲充足衛教 黃馨慧醫師指出,癌症治療前的「隨機開始卵巢刺激」(random start ovarian stimulation)技術,已能讓病友在月經週期任一天開始凍卵,10至14天內即可完成,不會延誤化療時程,也不會增加癌症復發風險。這讓凍卵成為癌友在治療前的可行選項。 然而實際上,多數癌友並未在確診時即獲得生育保存的衛教。Natasha表示,許多醫療性凍卵的資訊都是自己上網找資料,也因此發現 TEFA 台灣凍卵協會有補助,當時政府並未有醫療性凍卵補助政策,TEFA的補助也是唯一的補助來源。 對 Natasha 而言,凍卵雖是自願選擇,卻也是一筆沉重負擔。「我花了12萬,之後還要化療、賀爾蒙治療,經濟上壓力很大。」她感謝能夠在網路上發現 TEFA 台灣凍卵協會的「公益希望計畫」,最終成功獲得補助。「雖然不是全部金額,但至少讓我知道有人支持我,也讓我更有信心完成這段過程。」 成功案例證明「有選擇就有希望」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早在2006年建議,醫療團隊應主動與癌症患者討論生育保存選項。黃馨慧醫師也呼籲,從提升年輕癌症患者生活品質的角度來看,建議台灣醫療團隊應更積極地將生育保存納入其整體照護流程中。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生殖中心主任醫師吳孟興表示,過往癌症主治醫師確實不大會主動告知患者「生育保存」的選項,而成大醫院自數年前就與血液腫瘤科、乳房腫瘤外科等跨科別合作,讓第一線專科護理師與醫師都具備生育保存轉介的基本認知,且已有癌友因醫療性凍卵而順利求子成功。 「不論是護理師、腫瘤醫、外科醫,病患只要開口,都能得到即時衛教與安排。」吳孟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病患選擇生育保存方式,會隨婚姻狀態、經濟能力、年齡與治療計畫而出現差異,每個人狀況不同,但最重要的是「有機會選擇」,這就是關鍵。 黃馨慧醫師分享醫療性凍卵的成功案例,一位乳癌患者在37歲完成凍卵療程,五年後42歲接受胚胎植入,成功產下一對龍鳳胎;另一位患者於32歲凍卵,37歲順利懷孕並活產,「這些故事不僅是數據上的成功,更代表癌友對未來的主動選擇權與掌控權。」 癌友「生存」、「生育」不應只能二擇一 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表示,目前台灣已有部分地方政府如台北市、台中市等推動醫療性凍卵補助,保障癌友在面對疾病時,仍有機會為未來保留生育的可能。但仍需進一步推動全國統一的生育保存機制與補助標準,讓凍卵不再是特定人群的權利,而是所有癌友應得的選擇。 曾琬婷理事長呼籲,醫療端與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癌症病患的「生育權」,不僅提供技術支持,更應透過教育與政策,降低資訊落差、促進平等選擇權,讓癌症病友不用再「生存」與「生育」中被迫只能二選一。
癌症治療影響生殖功能,可能導致卵巢或精子產生不可逆的損害,進而導致不孕。對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出「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計畫」,補助女性乳癌凍卵、男性血癌凍精,計畫送行政院。國健署婦幼健康組長林宇旋10日說,適用範圍待商議,上路時程未定。
現代人普遍晚婚晚生,隨著年紀增長卵子品質漸走下坡,容易遇上不孕的問題,也讓冷凍卵子成為一項備受關注的議題。冷凍卵子是保存生育能力以及延遲生育計畫的有效方式,不過冷凍卵子是什麼?誰適合冷凍卵子?本文一次解冷凍卵子的基本原理、適應症、流程、風險,並解答常見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