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中秋不掃興 低磷月餅讓洗腎病人安心吃

中秋不掃興 低磷月餅讓洗腎病人安心吃#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中秋佳節將至,大林慈濟醫院號召同仁一起動手做月餅,不但有常見的綠豆椪,還有芝麻麻糬、抹茶梅子等創新口味,分享給醫院志工感謝他們平日的照顧與協助,讓他們歡度中秋。腎臟內科更是請到營養師協助設計低磷的「水晶月餅」,讓洗腎病人也能放心品嘗。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中秋節是華人很重要的節日,也象徵著團圓,因此這次藉著舉辦動手做月餅活動,讓同仁親手製作月餅來感恩志工,雖然並不專業,月餅的成品多少有些不完美,但每一顆都有同仁滿滿的祝福。 而針對洗腎患者,醫院也貼心製作了三百份「水晶月餅」,不但低磷也低熱量,讓病人安心享用。大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蔡任弼主任表示,每逢中秋節,總是要苦口婆心地勸洗腎病人少吃月餅,以免造成身體負擔,但卻讓病人不免有些掃興,因此今年特別請營養治療師協助設計菜單,讓來洗腎的病人也有過節的氣氛。大林慈濟醫院營養治療科黃金環主任指出,要製作給洗腎病人吃的月餅,重點在於少用含磷的食材,像是將含磷量高的紅豆餡替換成地瓜餡,不但含有纖維質,也幾乎沒有含磷,因此很適合腎臟病人。此外,外皮則採用澄粉、藕粉、玉米粉等製作的低氮澱粉,將月餅對病人的影響降到最低,能無負擔的吃月餅賞月,與親友一起慶祝中秋佳節。

醫訊/健康生活 迎向「腎」利人生

醫訊/健康生活 迎向「腎」利人生#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腎臟病是我們的國病之一,台灣一直以來都有洗腎王國的稱號,而且大多數人腎功能下降卻不自知,而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林杰樑更曾在節目中表示,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全台約有270萬名、也就是全台有1/8民眾是慢性腎臟病患,但其中卻只有3.54%的人知道自己罹病。而在100年十大死因中,腎炎、腎病症侯群及腎病變位居第十,可見腎臟病變問題,民眾不可不慎,因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振文,特別舉辦講座,告訴民眾,如何保護腎臟,以及其重要性。講座時間:7月15日(日)上午10:00~12:00講座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演講廳講座洽詢:02-2395-5212洪鈞培文教基金會、02-2343-1100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腎」利人生 七大法寶防腎病

「腎」利人生 七大法寶防腎病#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造成腎臟病的危險因子有很多:肥胖、高鹽飲食、高血脂、藥物、酒精、抽菸等都有可能,為了自己及家人一定要多加注意,因此基隆市衛生局局長許明倫提供民眾防範腎病「七大法寶」,來為大家的健康把關。七大法寶分別為,「多做運動、保持身體健康」、「控制血糖值」、「定期監測血壓值」、「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控制體重」、「戒菸」、「請勿長期使用非處方藥物」「定期檢查腎功能」。許明倫局長表示,多做運動、保持身體健康,且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控制體重都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心臟病和其他由 慢性腎臟疾病引起的情況。若本身有高血壓患者更要注意除了會導致中風或心臟病外,也是損害腎臟的最常見因素,而糖尿病患也需要定期檢查腎功能,以減少或預防腎臟進一步受到傷害。此外最好避免吸菸,因為吸菸會減緩血液流動,導致流到腎臟的血液減少,使腎臟無法正常運作。同時,吸菸亦會增加患腎癌的風險達50%,另外在用藥方面,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類,長期使用會對腎臟造成損害和引起腎臟疾病,故須謹慎使用。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表示洗腎人口逐年增加,提醒所有民眾,一定要定期做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提早建立洗腎廔管 降低洗腎風險

提早建立洗腎廔管 降低洗腎風險#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腎臟科醫師蘇信元表示,目前國內每年約有八千人因為末期腎衰竭需要開始接受長期洗腎,面對慢性腎衰竭(CKD)第四期(腎絲球過濾率小於30ml/min/1.73m2)以下,但是尚未接受腎臟替代療法的病患,需要協助病患認識腎臟替代療法。曾有一名60歲林先生,患有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衰竭,後期的腎功能甚至逐漸惡化至末期腎衰竭,但林先生不願接受事先開刀建立血液透析廔管的建議;直到必須接受緊急透析治療時,必須經股靜脈置入臨時雙腔導管作為暫時性血管通路。但不幸發生雙腔導管感染,必須拔除原先雙腔導管,改從頸靜脈置入新的雙腔導管以維持規則血液透析治療。而永久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也因為感染而必須延期,以免廔管感染。經一個多月診治,林先生忍耐傷口不可沾水、污染與避免導管阻塞等壓力,最後才脫離臨時雙腔導管。蘇信元醫師說明所謂腎臟替代療法有三種,包括移植、血液透析(也就是洗腎)與腹膜透析(也就是所謂的洗肚子) ,目前九成病患仍以血液透析為主。藉由慢性腎衰竭治療團隊衛教讓即將需要腎臟替代療法的病患清楚瞭解目前三種替代療法之差異,找到最適合自己型態的模式,期待在周全的準備、在適當的時機,經由順利的過程安全地協助病患進入透析醫療,盡量減少病患與家屬的壓力。蘇信元醫師談及血液透析時說到,一定需要所謂「洗腎的生命線」,也就是血管通路。主要有三大類,依選擇的優先順序為自體動靜脈廔管、人工血管與永久性雙腔導管。美國腎病基金會建議預期慢性腎病患者在需要開始洗腎的半年前接受自體動靜脈廔管手術,或三至六週前接受人工血管置入手術,而糖尿病腎病變有可能比其他腎病變更早需要透析治療,因此有需要更早接受手術。然而國內病患大多誤認一旦建立血管通路就等於宣告開始洗腎,選擇拒絕手術而逃避洗腎。不幸的是一旦面臨尿毒症危及生命而不得不透析時,只能選擇較危險的臨時雙腔導管置入,之後再等待合適的時機,譬如沒有感染或是尿毒症獲得控制,才能建立永久血管通路。最後蘇信元醫師指出,對於選擇血液透析作為腎臟替代療法的病患來說,事先準備建立透析血管通路與加強血管通路的成熟是重要的準備工作,病患可以避免的雙腔導管感染、阻塞等風險與外觀的壓力,可以盡量避免在危急狀態下洗腎、減少併發症、縮短住院天數與減低醫療費用。

破除迷思 打胰島素不是造成洗腎原因

破除迷思 打胰島素不是造成洗腎原因#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林先生得到糖尿病已經十多年了,因為有乖乖聽衛教團隊的話飲食有控制、有按時吃藥,現在的糖化血色素都維持在7以下,林先生的姊姊糖尿病的病史20多年了,她參加糖尿病病友團體,從其他病友中分享到許多經驗,所以知道打胰島素不是造成洗腎的原因。其實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病而不是絕症,只要好好的控制,生活跟一般人都一樣,可以去工作去旅行,也有些人只要飲食控制,持續運動,不用吃藥也能控制好糖尿病,只是大家對糖尿病都有錯誤的認知,以為一吃藥就要吃一輩子,以為打胰島素會造成腎臟不好,而不知道主要是因為血糖控制差,吃降血糖的藥已經無法將血糖控制好卻一直不願打胰島素,等到真的願意打胰島素,腎臟也已經損傷了。基隆市衛生局長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以「持續運動,規律服藥,飲食控制」是控制血糖的不二法門,維持腰圍女生小於80公分,男生小於90公分;藥物要依照醫師只是服藥,不要自行調整藥物;食物都可以吃只是不要過量,不要暴飲暴食,讓血糖起伏太大。

糖尿病迷思!打胰島素不是洗腎原因

糖尿病迷思!打胰島素不是洗腎原因#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林先生得到糖尿病已經十多年了,因為有乖乖聽衛教團隊的話飲食有控制、有按時吃藥,現在的糖化血色素都維持在7以下,林先生的姊姊糖尿病的病史20多年了,她參加糖尿病病友團體,從其他病友中分享到許多經驗,所以知道打胰島素不是造成洗腎的原因。其實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病而不是絕症,只要好好的控制,生活跟一般人都一樣,可以去工作去旅行,也有些人只要飲食控制,持續運動,不用吃藥也能控制好糖尿病,只是大家對糖尿病都有錯誤的認知,以為一吃藥就要吃一輩子,以為打胰島素會造成腎臟不好,而不知道主要是因為血糖控制差,吃降血糖的藥已經無法將血糖控制好卻一直不願打胰島素,等到真的願意打胰島素,腎臟也已經損傷了。基隆市衛生局長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以「持續運動,規律服藥,飲食控制」是控制血糖的不二法門,維持腰圍女生小於80公分,男生小於90公分;藥物要依照醫師只是服藥,不要自行調整藥物;食物都可以吃只是不要過量,不要暴飲暴食,讓血糖起伏太大。

洗腎非不治之症 「護腎三三」保護腎

洗腎非不治之症 「護腎三三」保護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我以前從來不知道高血壓控制不良會影響腎功能。」今年60歲的張阿同(化名)說:「7年前醫師告訴我,腎功能衰竭必須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時,簡直無法接受,因為洗腎對我來說就像世界末日一樣;後來經醫師建議,定期接受洗腎,現在已經能四處趴趴走。」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雙和醫院內科部主任林裕峰表示,腎臟病不是絕症,台灣透析品質在國際上排名數一數二,洗腎患者照樣可以上班、出國,生活品質都不受影響。早期腎衰竭患者大多沒有什麼症狀,頂多出現輕微腳腫、頭暈、身體不適或是食慾不佳等症狀,所以常被大多數人忽略。等到腎功能嚴重下降時才會出現明顯噁心、嘔吐、嚴重貧血、水腫、呼吸喘,或是嘴巴有尿騷味、皮膚癢、睡不著等明顯症狀。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患者就要洗腎了,因為累積在體內的毒素會不停的殘害身體,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65歲以上老人及慢性疾病患者皆為腎臟病防治之重點對象。 趙坤郁呼籲有慢性腎臟疾病的民眾,不要認為自己已無藥可救,須終生洗腎;其實慢性腎衰竭並不是不治之症,很多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只要好好控制飲食及定期做驗尿、驗血、量血壓等檢查,可以延緩腎臟功能下降。在腎臟科門診裡,就有病患遵從醫囑,控制飲食、血壓、血糖、血脂,延遲了8年才洗腎。如果能有詳細的診斷,適當的治療,再加上飲食控制的配合,就可以有效的延緩腎臟功能下降。衛生署提醒,三高族群: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尤其需要加強保護腎臟,定期驗尿、驗血、量血壓,做好「護腎三三」,以避免腎功能變壞。 為避免讓慢性腎衰竭的患者步入洗腎之途,國民健康局與台灣腎臟醫學會共同成立「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積極推廣「護腎三三」衛教宣導,倡導三高族群: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應定期做驗尿、驗血、量血壓等三項檢查,讓腎臟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延緩腎臟功能下降。希望藉著推廣慢性腎臟病早期篩檢,讓台灣人免於活在洗腎的陰影中。(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生週報137期)

腎照護成效佳 早期治療找回健康

腎照護成效佳 早期治療找回健康#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洗腎發生率曾經高居世界之冠,讓許多民眾相當吃驚!而早期預防、早期治療,是免除洗腎命運的最好方法,健保局從95年實施「腎臟病患照護計畫」,執行兩年後,洗腎發生率降低,得以擺脫世界第一的惡名,但台灣慢性腎臟病患者約有203萬人,在健保資料中,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卻只有約30萬人,顯示有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了慢性腎臟病。由於慢性腎臟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被發現;等到腎臟功能持續下降,最後必須依賴俗稱洗腎的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來代替腎臟功能,甚至必須進行腎臟移植時,病情就更難控制,生活品質也會大打折扣。如能建構完整的慢性腎臟病照護網絡,更積極的對初期慢性腎臟病患進行疾病管理,由醫療團隊提供完整且正確的照護,監測腎功能、提供治療及衛教措施,以預防疾病惡化,就能提供慢性腎臟病患更好的照護,提高生活品質,也減輕了健保醫療的負擔。如果民眾擔心自己的腎臟是否健康,可上台灣腎臟醫學會的「腎利人生」網站,提供很多腎臟相關知識;也可利用一般成人健檢常有的血清肌酸酐值,再加上性別及年齡等,利用網站上的訊息計算出自己的eGFR,就能知道自己的腎臟是否健康、或是屬於第幾期的慢性腎臟疾病。如果計算出來有「可能」屬於初期慢性腎臟病患者,也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因為還必須配合檢查尿蛋白等條件,此時最好找合格的專科醫師檢查,才比較準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