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洗腎病患注意!廔管破裂3分鐘內休克

洗腎病患注意!廔管破裂3分鐘內休克#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日新聞報導中,1名腎友洗腎後,在回家途中發生廔管大出血,造成旁人恐慌,緊急協助處理。如何保護廔管,以及緊急處理方式,每位腎友都應該了解。廔管不慎撞破 恐3分鐘內休克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長連麗芬表示,洗腎病人經常發生廔管出血,甚至有腎友在工作時,廔管(人造血管)疑似不慎撞破,大量鮮血瞬間噴濺,止不住血當場昏迷,送醫搶救仍因失血過多宣告不治。「廔管」是洗腎時為了將血液引出來,先用外科手術將動脈、靜脈連接起來所建立的對外通路,萬一受外力破裂,出血量每分鐘可達300-500C.C.,一旦沒有立刻止血,3分鐘內可能就會休克。不碰觸廔管、不提重物 降低破裂風險出血發生原因很多,如體質、透析瘻管或是人工血管受到每週3次扎針造成破洞(常有人因為怕痛,而習慣要求打同一位置)、傷口癒合不良等因素,而導致瘻管的動脈血不斷流出,形成皮下的摶動性腫塊,或是血管上不正常的「擴大、膨脹」,可能是「假性動脈瘤」合併症。連麗芬護理長提醒,腎友一定要好好保護廔管,盡量不要碰觸廔管或提重物,夏天時也應穿薄長袖遮蔽,或用保護套保護,萬一不慎破裂噴血,應立即用布或徒手加壓止血,立刻回醫院處置。

洗腎患者注意!血管鈣化成死亡主因

洗腎患者注意!血管鈣化成死亡主因#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患者(CKD)容易腎功能降低,導致礦物質與骨骼代謝異常,使得骨骼代謝轉換、礦物化,進而導致血管鈣化、骨質流失等病況;主要原因是鈣、磷、維生素D3、副甲狀腺素等代謝異常所致,而鈣、磷等異常所導致的血管鈣化,正是造成長期透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擬鈣劑(calcimimetics)藥物的問市,由於可有效抑制副甲狀腺素上升,同時降低血鈣、血磷的數值、減緩血管鈣化、避免開刀切除副甲狀腺,因而大幅提高病人存活率。第2屆全球華人腎臟病學術大會在台舉辦第2屆全球華人腎臟病學術大會及2017台灣腎臟醫學年會日前於台北萬豪酒店舉辦,亞太地區的腎臟科菁英們群聚交流腎臟醫學新知;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強調,華人人口眾多,醫師們在會中針對華人體質出現的疾病變化進行討論,並提出治療方法;其中對於不少透析病人容易罹患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SHPT),傳統的治療無法改善病人血管鈣化的問題,讓許多病人因為併發症死亡,所幸出現新藥「擬鈣劑」,可有效治療SHPT,減緩血管鈣化,提升病人存活率。洗腎病人易罹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盧國城理事長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因為腎功能降低,會導致體內的礦物質、骨骼代謝異常,副甲狀腺負責鈣、磷、維生素D等礦物質的代謝,因為患者腎臟代謝出問題,副甲狀腺也連帶受到影響。當副甲狀腺異常時,身體會發出「缺鈣」的警訊,轉由尋求骨頭中的鈣來補充,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血磷、血鈣數值過高,造成血管鈣化、骨質流失。血管鈣化嚴重恐致命盧國城理事長解釋,當身體認為體內鈣不足時,就會拼命在體內尋找鈣,進而出現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情況,從骨頭中析出的鈣散佈在血液中,造成血管鈣化。「血管鈣化會使得血管變得脆弱,發生在腦就可能會發生腦中風、發生在下肢就可能因為血液循環不良截肢,這也是造成長期透析病患死亡的主因。」盧國城說。擬鈣劑解決血管鈣化問題對於血管鈣化,以往的治療方式會開維他命D給病人服用,但維他命D僅能抑制副甲狀腺亢進的情形,無法解決血管鈣化的問題。盧國城指出,擬鈣劑的原理是讓身體認為體內的鈣已經足夠,不用再析出骨頭中的鈣來補充,如此一來就能避免病人骨質流失的問題;此外,也能讓散佈在血液中的鈣回到骨頭中,減少鈣附著在血管中的機會,不僅可調節副甲狀腺的功能,也能解決血管鈣化的問題。高磷食物負擔大 醫籲食藥署增列食品標示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陳金順指出,不少加工食品中會添加磷酸鹽作為防腐劑,造成食物中磷含量增加,但我國食品標示中卻未將磷列在食品包裝上,讓不少腎臟病患者無所適從,甚至在不自覺的情形下吃進過量的磷,對腎體造成負擔,陳金順表示腎臟醫學會正在努力推動,呼籲食藥署在食品標示的項目中增列磷含量;此外他也提醒,湯品經過烹調後,食材中的磷會流入湯水中,建議病人少喝湯,並可多補充維他命D。(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現在全世界的流行病,在台灣,有將近二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有95%的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你我不可忽視糖尿病的年輕化與日常追蹤照護也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陳宏麟院長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在過去10年中,20歲以下及20至40歲患者人數增加11%及32%;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都是造成腎臟病變甚至糖尿病的因素之一。慢性病症狀發生緩慢,開始的時候總是不易覺察,日常的自我健康管理及定期健康檢查更顯得非常重要。吃多、喝多、尿多 建議及早注意血糖控制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於後期可能出現的慢性合併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糖尿病前兆包含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除此以外,若莫名感到疲勞、倦怠、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並注意血糖控管。自我血糖監測 選擇血糖機精準最重要對於選購血糖機,陳宏麟醫師強調,除了必須要有衛福部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外,最重要的就是精準度,可參考全球業界指標ISO 15197:2013標準;醫師也提醒,方便使用、數字清楚、採血量少、檢測快速、可二次採血等指標,也是選購血糖機的可參考條件。糖尿病需要全家人一起對抗,家人的關心與陪伴,是患者很重要的力量。只要調整好心態,樂觀面對,聽從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定期自我血糖監測,患者也可以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並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想脫離洗腎人生 腎臟移植存活率更高

想脫離洗腎人生 腎臟移植存活率更高#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7歲的吳小姐是嫁來台灣的印尼人,因慢性腎絲球腎炎、高血壓、慢性腎臟病,長期生活壓力與作息不正常,造成末期腎臟病變及尿毒症。採用腹腔鏡手術進行腎臟移植,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復原迅速、提早進食,前後住院6天,無併發症,吳小姐度過人生難關。腎臟活體移植 脫離洗腎命運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指出,腎臟的來源可分活體捐贈與屍體捐贈兩種,一般來說,接受活體捐贈移植的腎臟比屍體捐贈移植腎的存活率高。腎臟移植是目前脫離洗腎的唯一方法,術後對飲食的限制少,病人較能回歸日常生活,也對長期醫療的成本負擔較低,但術後須按時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和定期回診。腎臟移植的成功率視腎臟的來源和基因配對的多寡而定,如果是健康親屬捐贈,術後1年和3年的成功率均大於9成以上。腎臟移植評估須確認捐腎的人符合資格,例如年齡在20至60歲間、兩側腎臟功能正常,不能有糖尿病、高血壓、肺結核、動脈硬化等慢性病、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或是藥物成癮。等候腎臟移植逾7千人 不妨考慮活體移植依據統計,腎病病人進行器官移植後,身體康復狀況較透析治療好,5年存活率更高達94.9%。陳信安主任指出,捐贈腎臟是安全、成熟的手術,根據國外統計,手術後的死亡率為0.02%、併發症大概僅有0.1%至1.6%。吳麥斯院長表示,腎臟在我國等候移植器官中比例最高,截至2017年12月11日,仍有逾7千人在等待腎臟移植,占等候器官移植病人的76.7%。國內腎臟移植技術成熟,但等待腎臟移植人數過多,需求者不妨考慮親屬活體移植。

暴飲暴食吃到飽 慢性腎臟病死亡風險高

暴飲暴食吃到飽 慢性腎臟病死亡風險高#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最重要就是飲食及血壓控制。慢性腎臟病最忌暴飲暴食,而國人喜歡吃到飽的BUFFET及火鍋,短時間內吃下大量蛋白質及蔬菜水果,造成慢性腎臟病患極大風險。中、重度易貧血、水腫 末期甚至猝死慢性腎臟病第1、2期病患還是正常及輕度,較無明顯症狀。第3期中度病患,可能出現輕微貧血症狀。第4期重度病患,不僅輕微或中度貧血,也會水腫、感到疲累。第5期末期病患,不僅中、重度貧血,也會水腫、疲累,甚至還會呼吸困難、食慾不振、嗜睡,嚴重時會昏迷,甚至猝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達隆表示,慢性腎臟病已成為世界流行的疾病之一,但是慢性腎臟病通常症狀不明顯,將近8至9成的病人未受診斷。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為9.8至11.9%,表示台灣有170到200萬的慢性腎臟病患,但認知率卻僅3.5%。第3至5期病患 應控制蛋白質攝取量陳達隆主任表示,第3期至第5期慢性腎臟病患,應在不會營養不良的前提下,採用低蛋白飲食法。每日攝取量應控制在每公斤每體重0.8克蛋白質以下,依病情分期不同,建議攝取量也不同,須接受完整的飲食衛教,確保營養攝取均衡。每隔一段時間在門診即可發現病人因為倦怠就醫,經抽血檢驗,腎指數已達尿毒洗腎或接近洗腎的程度。提醒民眾疲倦時,尤其是長期異常的疲倦,伴隨有高血壓、水腫、泡沫尿或腰痛,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檢查。

洗腎患者呼吸急促 竟是急性心肌梗塞

洗腎患者呼吸急促 竟是急性心肌梗塞#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3歲的邱先生,患有糖尿病腎病變合併慢性腎衰竭,長期接受洗腎治療。某天覺得胸口不適、呼吸急促、冒冷汗,家人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室,檢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立刻進行氣球擴張術,將患者冠狀動脈狹窄處撐開並置放支架,隨後接受緊急血液透析,病患狀況獲得改善,出院後繼續門診追蹤。尿毒症患者 罹心血管疾病機率高開業診所腎臟內科醫師廖宸甫表示,尿毒症(洗腎)病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高達5成,約為一般人的20至30倍,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鬱血性心衰竭的盛行率也較高。國外研究統計指出,25至40%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有冠狀動脈疾病,25至35%有充血性心臟衰竭,60至85%有左心室肥大或心室功能減損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腎友心血管疾病的原因,除了常見的年齡、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飲酒、抽菸、肥胖、家族病史之外,尿毒素、體液過多、營養不良、貧血、慢性發炎、氧化壓力、鈣磷異常及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的異位性鈣化與腎臟疾病相關。控制血中磷濃度 減心血管疾病風險廖宸甫醫師強調,其中高血磷造成的影響最大。由於慢性腎臟病患排除磷的功能較差,過多的磷刺激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導致心血管壁增厚、鈣化、硬化,是腎臟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想要降低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要減少或戒除菸酒、控制三高(血壓、血糖、血脂)、維持正常體重。尿毒症患者,則需嚴格控制血中鈣磷濃度,避免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並按時服用葉酸與B群,改善營養不良與慢性貧血,亦考量自我需要,配合醫師指示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

感冒糖漿止背痛?注意喝多恐洗腎

感冒糖漿止背痛?注意喝多恐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為了改善腰酸,許多人都有自行服用止痛藥的經驗,不管是噴霧、按摩油甚至是酸痛貼布都是家中必備的解痛妙方,另外也有民眾會屯購止痛藥錠在酸痛時吞一顆馬上緩解。感冒糖漿當止痛藥 上癮後竟洗腎一名服用感冒糖漿當做止痛藥的病患,因糖漿內含Codeine(可待因),雖具有中樞性鎮痛作用,但卻也導致成癮,越喝越多,最後因喝太多身體不需要的藥物,而造成腎臟負擔,終而洗腎。專業藥師提醒,注意副作用為購買藥品的第一要務,避免吃久了會上癮、影響腎功能健康的。止痛藥長期服用可能會出現胃腸潰瘍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藥師劉宗和指出,止痛藥可分成,成癮性止痛藥如嗎啡,非成癮性止痛藥如NSAIDs(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及其他類中樞性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等藥品。其中,成癮性止痛藥因具有成癮性為列管藥品,必須由藥師處方後才能使用。NSAIDs通常用於伴有發炎症狀的疼痛,可長期服用,但長期服用會有胃腸潰瘍,腎臟毒性及心臟毒性,需經過醫師評估後,方可使用。至於含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成分止痛藥亦可長期服用,但需注意其肝臟毒性,尤其服藥期間不可與含酒精類飲料併服,其代謝物易損害肝臟細胞,有引發肝炎之危險。藥要吃完嗎?醫師教你怎麼做對於部分人習慣只吃止痛藥,不去看醫醫生,藥師劉宗和指出,即使自行購買服用醫師藥師指示藥品或成藥類止痛藥,因為部分人不遵守服用方法,因此有可能對身體將造成傷害。「醫師有開止痛藥,但即使不痛了也都要吃完嗎,聽說吃過多止痛藥會傷肝腎?」藥師劉宗和表示,如為頭痛在疼痛緩解後即可停藥。如伴有發炎症狀,則需完成療程。如不清楚該症狀是否為發炎症狀引起,最好詢問醫師或藥師後,再行決定是否停藥。

降洗腎併發症 APP幫你聰明控水量

降洗腎併發症 APP幫你聰明控水量#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洗腎患者對於每日飲食、生活習慣都要多上心,只要一點差錯都可能導致嚴重負擔。台灣洗腎人口超過8萬人,病人進行血液透析時有5%~30%會因為水份攝取過多、脫水速度快,而發生透析中低血壓,嚴重恐導致意識不清、休克。臺北醫院提供洗腎病人一款專門測量生理狀況的APP,讓患者能輕鬆管理飲水量、血壓血糖及運動量。腎臟APP能透過血壓、血糖輕鬆達成健康管理為幫助腎友提昇自我照護能力及生活品質,衛福部台北醫院腎臟科主任吳明燦跨團隊成立品管圈「愛腎圈」,利用「腎友小天地」APP,讓病人能透過血壓、血糖、體重的紀錄系統,及飲水量、洗腎週期提醒、運動與營養指導等管理工具,輕鬆達成自我健康管理的目標。洗腎前會告知建議飲水量李淑慧護理長表示,APP於洗腎會於洗腎前一日會自動提醒,紀錄各項生理狀況的曲線圖,也會跳出醫師依腎友乾體重而建議的一日飲水量,並提供飲水容量杯對照圖、含水量低的飲食製作,幫助腎友於飲水量提高警覺。李淑慧護理長提醒,腎友洗腎時水份過多,引發併發症的機率相對增加,例如意識變化、虛弱、引發呼吸急促、心臟衰竭、下床後跌倒,甚至可能有休克、動靜脈瘻管血流喪失等危險,引響透析品質及增加照護負擔與醫療成本,因此水份的控管不容疏忽。臺北醫院「愛腎圈」在專業醫療團隊及健康APP的協助下,期待腎友們共同提升健康控管,讓生活品質更加美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