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透析腎友注意3重點 出國旅遊不是夢

透析腎友注意3重點 出國旅遊不是夢#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暑假旅遊即將到來,大家都在規劃旅遊行程時,腎友們卻因須洗腎而不敢貿然出去玩。其實透析腎友只要注意3大要點,不論是每日洗腎的腹膜透析,或是血液透析腎友,也可以繞著地球跑!行前多做準備 注意身體狀況、攜帶英文病歷很多慢性腎臟病友恐懼透析治療,總覺得開始洗腎後人生就變黑白,不只生活不便,也失去旅行的自由。其實只要在行前做好完整規劃,出國旅遊、欣賞世界風光對腎友來說絕非遙不可及的夢想,而且也能玩得很輕鬆、愉快。桃園醫院洗腎室護理長連麗芬表示,行前準備很重要,如參加行程說明會、了解旅遊當地的氣候及自己體力極限、隨身攜帶日常用藥及緊急狀況備用藥物(感冒藥、腸胃藥)。也要隨身攜帶緊急聯絡人資料,以及攜帶向醫院解釋的英文病歷摘要,且應多影印幾份放在不同位置,以便不時之需。避免高磷、高鉀、高鹽飲食 每日檢視有無水腫連麗芬護理長提醒,旅遊期間需注意飲食及衛生,避免高磷、高鉀、高鹽相關飲食,每日檢視自己有無水腫情形。或可利用旅館內體重計秤量體重,攜帶水瓶,方便控制一天的飲水量等。旅遊期間容易忘記吃藥,應特別提醒自己按時吃藥,攜帶比日程略多的份量,以防行程或延誤。出發前應先請醫師開立所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及過敏藥物證明,並隨身攜帶,以備海關查詢或與外地醫護人員溝通。旅遊期間緊急情況處理,在團體行動中應主動注意自己身體的狀況,不要運動和操勞過度,有任何問題應緊急告知隨團人員,才能高興出門,平安回家。

淪「洗腎王國」 活體腎臟移植有解

淪「洗腎王國」 活體腎臟移植有解#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由於國人藥物濫用惡習,加上許多慢性病患者未控制好疾病,導致台灣洗腎人口高居不下,因而有「洗腎王國」稱號。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17年為止,全台洗腎患者已突破八萬大關,光是針對腎臟疾病就花費健保近五百億元,費用相當可觀。所幸近年來醫療技術進步,台灣器官移植風氣逐漸盛行,不少洗腎患者透過腎臟器官移植,擺脫洗腎束縛,提升自身生活品質。活體腎臟移植 可提升患者存活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移植團隊負責人鄭元佐醫師解釋,雖然並非人人適合接受器官移植,不過只要一日洗腎,等於終生洗腎,除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洗腎的治療成效也有所限制,非但無法將體內毒素完全排出,長期接受洗腎,還可能引起多種併發症、骨質疏鬆或心血管疾病,對於患者而言等同一顆不定時炸彈。然而,若是透過腎臟器官移植,不僅減去洗腎的麻煩,也能降低併發症風險,進而提升存活率。活體器官移植與達文西手術並駕齊驅 打造腎病患者治療新趨勢 依據器官來源不同,器官移植分為大愛移植和活體器官移植兩種,鄭元佐醫師表示,雖然活體器官移植僅限於患者五等親內家屬,規定較為複雜,不過捐贈者只要通過健康評估,即可進行手術,減少了漫長等待,患者得以提早進行器官移植手術,並能提高術後存活率。此外,手術技術的提升,更讓器官移植如虎添翼,除了傳統手術還有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手術。鄭元佐醫師說明,達文西手術具有3D立體高解析度視覺影像,模仿人類手腕關節設計的手術器械、以及精密且直覺反應的操控系統。但在醫療行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以病人全方位整體狀況考量,來選擇適合的手術技術。鄭元佐醫師先前接觸過一名曾接受過大腸癌手術患者,由於體內血管與器官較為沾黏,在醫師建議下,家屬接受達文西手術,術後患者成功捐贈腎臟,復原情況也相當良好,家屬們都十分欣慰。全台腎病人數持續增加 民眾應培養定期檢查習慣鄭元佐醫師也不忘提醒,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目前罹患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已超過兩百萬人,由於腎臟和肝臟一樣,皆屬於沉默的器官,呼籲民眾應養成定期檢查習慣,及早發現以便提早治療,才能保有健康人生!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老翁洗腎低血壓 肢端肥大症惹禍!

老翁洗腎低血壓 肢端肥大症惹禍!#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3歲王先生是名洗腎病人,多年來血壓偏低,洗腎時常因此無法順利完成透析。王先生10年前診斷出肢端肥大症,已手術切除腫瘤。以為腫瘤已經痊癒,然而抽血發現生長激素指數仍非常高。其他正常賀爾蒙卻因治療而分泌不足,導致各種不適症狀。經體抑素衍生物治療並補充缺乏的多種賀爾蒙後,各項內分泌指數都回到正常值,連洗腎時血壓也逐漸回穩,視力模糊也顯著進步。肢端肥大症 比正常人少活10年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擇穎說明,肢端肥大症為罕見疾病,是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過多造成。青春期發生易導致巨人症,成年後發生則造成全身軟組織、骨骼、內臟增生肥大,外貌改變(臉變寬變粗、手腳變大),以及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風險增加。肢端肥大症若不治療,平均比正常人少活10年。一年每百萬人僅診斷出3至4人,台灣目前大約只有1500位患者,由於疾病罕見,症狀變化緩慢,症狀容易被忽視,導致診斷時往往已發病多年。術後仍可能激素分泌失衡 定期追蹤很重要肢端肥大症的治療,手術切除腦垂體腺瘤為首選,若有殘餘腫瘤則考慮放射治療。然而有些病患即使已經完成療程,仍可能因生長激素分泌過多,並且合併術後導致全腦下垂體分泌不足,此時需要內科藥物治療介入,術後定期追蹤很重要。陳擇穎醫師表示,肢端肥大症除了診斷不易,病患可能在切除其垂體腫瘤後誤以為完全痊癒,而忽略後續追蹤及藥物治療。建議病患有相關問題可至內分泌專科做進一步檢查,防止延誤病情。

女長期吃不明減肥藥 換來洗腎人生

女長期吃不明減肥藥 換來洗腎人生#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研究,女性慢性腎病平均發病率為14%,高於男性的12%。一名腹膜透析多年的女性腎友小時候很在意身材,高中開始吃來路不明、中藥的減肥藥,身材不但沒有變好,反倒更憂鬱。期間儘管出現泡泡尿與腰痛等腎臟病警訊,仍繼續服用藥物,直到某天頭痛掛急診,才知道自己得了尿毒症,踏上洗腎之路。腹膜透析自行決定時間地點 減少來往不便羅東博愛醫院腎臟科主任陳俊達表示,過去血液透析腎臟病友一個星期要跑3次醫院,每次4小時,不但要忍受扎針之苦,透析中與結束後常發生掉血壓、抽筋及頭暈等不適。腹膜透析除了可以讓腎友自己決定洗腎地點時間,減少來往醫院的支出,也解決腎友工作問題。根據羅東博愛醫院內腎友病人統計,病人選擇腹膜透析的前3大原因,工作與上學考量、家庭主婦接送小孩、方便照顧者不用來回奔波,可見腹膜透析時間與地點的優勢。泡泡尿、水腫、腰痛 恐是腎臟病徵兆羅東博愛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恩慈表示,腹膜透析是在腹腔植入一條永久性導管,經由導管將透析液灌入腹腔,以天然的腹膜作為透析,將體內毒素移除至腹腔內的透析液中,再引流出來。只要護理人員教導與重複練習,就可以讓病人執行腹膜透析治療。陳俊達主任提醒民眾腎臟病並不可怕,只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若身體出現泡泡尿、水腫、腰痛,至腎臟科就診。腎臟治療的方式因人而異,建議與自己的主治醫師溝通,才能迎向腎利人生。

嬤突胸悶、盜汗 就醫才知末期腎衰竭

嬤突胸悶、盜汗 就醫才知末期腎衰竭#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6歲的劉阿嬤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近幾周腸胃不適、看到食物就噁心、食慾不振、肚子脹氣。直到某天半夜盜汗、畏寒、胸悶、喘個不停及意識不清,緊急送急診,進行抽血、驗尿及X光檢查,發現阿嬤的血液肌酸酐高達10mg/dl,尿素氮130mg/dl,有代謝性酸中毒及貧血情形,轉入加護病房,經評估確診為末期腎衰竭,嚴重到必須開始血液透析治療(洗腎)。腎臟功能末期病變 可能產生5大類症狀烏日林新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陳燕蘭說明,慢性腎臟病指腎臟因各種疾病或自體產生抗體,導致受到慢性傷害(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等),或是反覆尿路感染、腎結石,造成腎功能漸漸變差。腎臟內科陳燕蘭主任表示,腎臟功能好壞可透過綜合年齡、性別及血清肌酸酐來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來判斷。正常腎絲球濾過率為120 ml/min/1.73m2,當腎絲球過濾率持續小於35ml /min /1.73m2,為中重度慢性腎功能障礙,不適症狀隨著腎功能惡化加劇;當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ml/min /1.73m2,為末期腎臟病變。如果出現末期腎臟病變,可能產生以下症狀:1)腸胃道問題/脹氣、噁心、食物帶苦澀味、嘔吐、食慾不振等。2)神經學症狀/四肢顫抖、四肢酸痛、失眠、頭暈、頭痛、意識不清、昏迷甚至死亡。3)心肺血管症狀/胸悶、胸痛、喘、心律不整、肺水腫、心胞膜積水甚至出現尿毒性心胞膜炎等。4)血液學/血色素下降(貧血)、代謝性酸中毒、高血鉀症、高血磷症、低血鈣症等電解質不平衡,可能因長期食慾不振導致營養不良(低白蛋白血症),高血清肌酸酐及尿素氣等。5)皮膚問題/某些患者會皮膚搔癢、皮膚暗沉,色素沉著。家族病史、慢性病、長期服藥為高危險族群台灣引起腎衰竭導致洗腎的主因,是糖尿病腎病變及慢性腎絲球腎炎。由於劉阿嬤是糖尿病病患,當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 ml /min /1.73m2 時,會出現嚴重尿毒症狀,持續噁心、嘔吐,更可能因尿毒性腦病變而意識混亂或不清,再加上嚴重代謝性的酸中毒、高血鉀症可能誘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必須開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陳燕蘭主任提醒,有腎臟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長期服藥(例如止痛藥等等)、抽菸,及65歲以上的民眾,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必須定期回診追蹤腎臟功能。一般民眾發現排尿時有久未散去的泡泡尿,建議可至腎臟內科門診進一步評估治療。也可從健康檢查報告中的尿液檢查,尿蛋白、尿液潛血反應、尿糖、尿膽素是否正常,早期發現問題,是避免終身洗腎。

洗腎病患注意!廔管破裂3分鐘內休克

洗腎病患注意!廔管破裂3分鐘內休克#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日新聞報導中,1名腎友洗腎後,在回家途中發生廔管大出血,造成旁人恐慌,緊急協助處理。如何保護廔管,以及緊急處理方式,每位腎友都應該了解。廔管不慎撞破 恐3分鐘內休克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長連麗芬表示,洗腎病人經常發生廔管出血,甚至有腎友在工作時,廔管(人造血管)疑似不慎撞破,大量鮮血瞬間噴濺,止不住血當場昏迷,送醫搶救仍因失血過多宣告不治。「廔管」是洗腎時為了將血液引出來,先用外科手術將動脈、靜脈連接起來所建立的對外通路,萬一受外力破裂,出血量每分鐘可達300-500C.C.,一旦沒有立刻止血,3分鐘內可能就會休克。不碰觸廔管、不提重物 降低破裂風險出血發生原因很多,如體質、透析瘻管或是人工血管受到每週3次扎針造成破洞(常有人因為怕痛,而習慣要求打同一位置)、傷口癒合不良等因素,而導致瘻管的動脈血不斷流出,形成皮下的摶動性腫塊,或是血管上不正常的「擴大、膨脹」,可能是「假性動脈瘤」合併症。連麗芬護理長提醒,腎友一定要好好保護廔管,盡量不要碰觸廔管或提重物,夏天時也應穿薄長袖遮蔽,或用保護套保護,萬一不慎破裂噴血,應立即用布或徒手加壓止血,立刻回醫院處置。

洗腎患者注意!血管鈣化成死亡主因

洗腎患者注意!血管鈣化成死亡主因#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患者(CKD)容易腎功能降低,導致礦物質與骨骼代謝異常,使得骨骼代謝轉換、礦物化,進而導致血管鈣化、骨質流失等病況;主要原因是鈣、磷、維生素D3、副甲狀腺素等代謝異常所致,而鈣、磷等異常所導致的血管鈣化,正是造成長期透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擬鈣劑(calcimimetics)藥物的問市,由於可有效抑制副甲狀腺素上升,同時降低血鈣、血磷的數值、減緩血管鈣化、避免開刀切除副甲狀腺,因而大幅提高病人存活率。第2屆全球華人腎臟病學術大會在台舉辦第2屆全球華人腎臟病學術大會及2017台灣腎臟醫學年會日前於台北萬豪酒店舉辦,亞太地區的腎臟科菁英們群聚交流腎臟醫學新知;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強調,華人人口眾多,醫師們在會中針對華人體質出現的疾病變化進行討論,並提出治療方法;其中對於不少透析病人容易罹患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SHPT),傳統的治療無法改善病人血管鈣化的問題,讓許多病人因為併發症死亡,所幸出現新藥「擬鈣劑」,可有效治療SHPT,減緩血管鈣化,提升病人存活率。洗腎病人易罹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盧國城理事長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因為腎功能降低,會導致體內的礦物質、骨骼代謝異常,副甲狀腺負責鈣、磷、維生素D等礦物質的代謝,因為患者腎臟代謝出問題,副甲狀腺也連帶受到影響。當副甲狀腺異常時,身體會發出「缺鈣」的警訊,轉由尋求骨頭中的鈣來補充,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血磷、血鈣數值過高,造成血管鈣化、骨質流失。血管鈣化嚴重恐致命盧國城理事長解釋,當身體認為體內鈣不足時,就會拼命在體內尋找鈣,進而出現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情況,從骨頭中析出的鈣散佈在血液中,造成血管鈣化。「血管鈣化會使得血管變得脆弱,發生在腦就可能會發生腦中風、發生在下肢就可能因為血液循環不良截肢,這也是造成長期透析病患死亡的主因。」盧國城說。擬鈣劑解決血管鈣化問題對於血管鈣化,以往的治療方式會開維他命D給病人服用,但維他命D僅能抑制副甲狀腺亢進的情形,無法解決血管鈣化的問題。盧國城指出,擬鈣劑的原理是讓身體認為體內的鈣已經足夠,不用再析出骨頭中的鈣來補充,如此一來就能避免病人骨質流失的問題;此外,也能讓散佈在血液中的鈣回到骨頭中,減少鈣附著在血管中的機會,不僅可調節副甲狀腺的功能,也能解決血管鈣化的問題。高磷食物負擔大 醫籲食藥署增列食品標示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陳金順指出,不少加工食品中會添加磷酸鹽作為防腐劑,造成食物中磷含量增加,但我國食品標示中卻未將磷列在食品包裝上,讓不少腎臟病患者無所適從,甚至在不自覺的情形下吃進過量的磷,對腎體造成負擔,陳金順表示腎臟醫學會正在努力推動,呼籲食藥署在食品標示的項目中增列磷含量;此外他也提醒,湯品經過烹調後,食材中的磷會流入湯水中,建議病人少喝湯,並可多補充維他命D。(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現在全世界的流行病,在台灣,有將近二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有95%的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你我不可忽視糖尿病的年輕化與日常追蹤照護也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陳宏麟院長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在過去10年中,20歲以下及20至40歲患者人數增加11%及32%;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都是造成腎臟病變甚至糖尿病的因素之一。慢性病症狀發生緩慢,開始的時候總是不易覺察,日常的自我健康管理及定期健康檢查更顯得非常重要。吃多、喝多、尿多 建議及早注意血糖控制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於後期可能出現的慢性合併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糖尿病前兆包含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除此以外,若莫名感到疲勞、倦怠、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並注意血糖控管。自我血糖監測 選擇血糖機精準最重要對於選購血糖機,陳宏麟醫師強調,除了必須要有衛福部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外,最重要的就是精準度,可參考全球業界指標ISO 15197:2013標準;醫師也提醒,方便使用、數字清楚、採血量少、檢測快速、可二次採血等指標,也是選購血糖機的可參考條件。糖尿病需要全家人一起對抗,家人的關心與陪伴,是患者很重要的力量。只要調整好心態,樂觀面對,聽從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定期自我血糖監測,患者也可以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並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