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高血壓未回診 35歲就中風!

高血壓未回診 35歲就中風!#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洪先生在28歲時,發現有高血壓及血糖升高情況,就醫後因工作交際應酬多,35歲即發生腦幹出血性中風,並發現慢性腎功能受損症狀,之後仍未服用降血壓及降血糖藥物,也不回門診追蹤治療,後來因為肢體麻木常自行購買服用消炎止痛藥,直至今年因全身倦怠無力就醫後,確診為慢性腎臟病第5期,47歲即面臨洗腎危機。血尿、泡沫尿、水腫 可能是腎臟受損常有民眾誤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面臨洗腎,因此對腎臟出現的警訊掉以輕心,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林義智提醒,若發現如血尿、久未散去的泡沫尿、不明原因水腫、不明原因貧血及倦怠,很可能是腎臟已經受損,建議及早就醫查明病因,以獲得適當的治療。腎臟受損過久會影響到尿路、代謝腎臟病是常見疾病之一,台灣腎臟病最常見的原因為糖尿病,約佔腎臟病的4成至5成,其他原因包括高血壓、腎絲球腎炎、泌尿道結石、感染和具遺傳性質的多囊性腎病。林義智醫師提醒,若身為腎臟病高危險群且未及時修正或控制時,就會導致腎臟損傷,受損過久會影響到尿路、代謝、循環及精神意識等尿毒症症狀,經年累月的破壞會造成腎功能不可回復的喪失。愛腎3341 減緩面臨透析的速度林義智醫師表示,在台灣目前腎臟捐贈者有限的狀況下,患者最後皆進入洗腎,使得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只有避免腎臟的破壞以及減少腎臟負擔,才是保護腎臟且避免被永久性破壞的方針,遵守養腎原則,才能避免腎臟病的發生,以減緩面臨透析的速度:‧    3少 /少鹽、少油、少糖。‧    3多 /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    4不 /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吃來路不明或非醫師診療開立的藥物。‧    1沒有 /沒有中央性肥胖(鮪魚肚)。 

廔管感染 恐中斷腎友血路

廔管感染 恐中斷腎友血路#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糖尿病史、洗腎多年的73歲朱先生,某日身體不適、意識不清,送醫發現他手臂上的洗腎廔管因感染導致破裂,醫師緊急手術,修補破裂的血管並做傷口清創,同時在傷口復原前,裝上新的臨時洗腎廔管,以免因此中斷洗腎。忽略衛生保養 恐引發廔管感染凡是需要長期接受洗腎者,都需裝置洗腎廔管,洗腎廔管是洗腎病友維護健康的重要角色,因此良好及合適的洗腎廔管對洗腎病友非常重要,若是疏忽了洗腎廔管的衛生及保養,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廔管感染甚至破裂的危機。廔管通路 影響透析品質、效果宋鎮宇醫師提醒,洗腎廔管通路的功能會影響透析的品質及效果,所以特別需要維護它的安全與衛生,目前洗腎廔管的形態,包括手臂上的自體動靜脈廔管、手臂上的人工動靜脈廔管,及頸部或鼠蹊部的臨時希克曼氏雙腔導管:1)     手臂上的自體動靜脈廔管/因為自體血管有彈性,可以隨著血流的大小而增長,是洗腎廔管的最佳選擇但因血管需要時間養成,適合活動力較佳的病人。2)     手臂上的人工動靜脈廔管/以人工血管作為洗腎廔管,糖尿病友由於手臂上的動靜脈較細小,若手術前評估發現無可接合的血管,也可以成為替代方案。3)     頸部或鼠蹊部的臨時希克曼氏雙腔導管/若病人已出現嚴重尿毒症狀或肺水腫,就須先在頸部或鼠蹊部植入「臨時希克曼氏雙腔導管」,先行改善狀況,因有部分外露於體表,易有感染的風險。避免壓迫、穿寬鬆袖口、清洗皮膚宋鎮宇醫師表示,平日照護洗腎廔管的原則,如:廔管側肢體避免壓迫、避免阻斷血液循環的動作、穿寬鬆袖口的衣服、平時清洗裝置洗腎廔管的皮膚表面,並保持乾燥,洗腎病友們若能留意執行,就能避免感染及阻塞等併發症發生。

糖尿病亂停藥 恐導致洗腎

糖尿病亂停藥 恐導致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糖尿病患者時常感到冒冷汗、疲倦等,自行吃了一些食品後,情況稍微有改善,後來用血糖機一測,發現血糖降低,以為糖尿病好了,就自行停藥,幾個月之後,雙腳出現水腫症狀,至醫院求診,卻步上洗腎之路。 全台洗腎者 4成源於糖尿病有些糖尿病患者發現血糖下降,不再吃藥控制,反而惡化最終洗腎,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蔡旻叡表示,台灣的洗腎者高達4成是糖尿病造成,是排名第1的隱形殺手,糖尿病患者不可不慎重看待,千萬不能稍微感到好轉就隨意亂停藥。 血糖控制不佳 中風風險高 當糖尿病傷及腎臟,造成腎功能嚴重衰退時,胰臟分泌出來降血糖的胰島素,以及許多種類的藥物代謝都會受影響,降血糖效果變強,血糖反而會大為降低,表面上看似獲得控制,好像糖尿病好轉,其實已傷及腎臟,血糖若控制不佳,發生心肌梗塞、中風、失明、腎臟病的風險遠比一般人高出甚多。藥物飲食能控制 無法痊癒蔡旻叡醫師表示,類似上述的個案非常多,有人認為吃了多年的藥,終於糖尿病病情好轉了,有人甚至以為糖尿病好了,其實,糖尿病是慢性病,只能透過藥物及飲食、運動等方式控制,無法痊癒,糖尿病者「千萬不要自己當醫師」,自行停藥或不再追蹤病情,一旦演變成腎臟病就更麻煩了。早期現蛋白尿 晚期影響排毒糖尿病易產生腎臟病變,早期會出現蛋白尿,晚期則影響到腎臟的排毒功能,最終造成腎衰竭而要洗腎,所以,糖尿病人要定期回診並按時吃藥控制血糖,也要定期接受腎功能和尿蛋白的追蹤,及早發現糖尿病是否影響到腎臟,也才能及早治療,以延緩腎功能的退化,不要走上洗腎一途。  

洗腎人口世界第1 健保年支出330億

洗腎人口世界第1 健保年支出330億#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根據調查,台灣的洗腎人口比率及每年新增人數的比率都是名列前茅,健保每年支出在洗腎的醫療費用更是高達330億元,顯示慢性腎臟病已成為國人健康之威脅,血液透析(俗稱洗腎)的腎友,他們最怕聽到的夢靨可能是血管停了,台灣大量的洗腎病患、間接形成大量的通血管業務。臺南市安南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楊智鈞表示,在所有洗腎通路阻塞裡面,最棘手的莫過於「自體血管栓塞」,堪稱最難通的血管。因為整條血管塞住、又合併相當難纏的狹窄,單純以外科取栓、或純粹導管手術,都無法完整處理,一般醫師碰到這種狀況,都會勸病人放棄血管、重做手術,問題是,不是每個病患都有那麼多血管可供「重做」。楊智鈞醫師指出,唯有藉由同時熟悉導管手術與外科手術的醫師,結合兩種方式治療,才能完全解決病人問題,血管完全阻塞、入水口、出水口都嚴重狹窄的病患,手術必須先切開一個半公分的切口取栓、再緊接著打通狹窄處,在30分鐘內將這條生命線搶救成功。洗腎原因:泌尿道重複感染、濫用藥物造成洗腎原因包含:腎結石、泌尿道重複感染或阻塞、長期濫用藥物等,可透過觀察自身尿液的顏色、尿量、血壓、是否有貧血、疲倦、水腫等症狀,了解腎臟是否出問題,平日須注意止痛劑等殘害腎臟之藥物,需經醫師處方,千萬不可自行使用,切忌暴飲暴食,過量食物會衍生大量的尿酸及尿素氮等廢物,需由腎臟排出,反而增加其負擔,適量喝水,不憋尿,不喝成分不明的井水或河水。多數患者無自覺自己的腎臟已經損壞,等到身體感到不適時,很可能已到了嚴重腎臟病末期,必須面臨洗腎,每半年記得做一次尿液篩檢、腎功能檢查及血壓檢測,控制血壓、血糖,才能保障自身腎臟的健康狀況。

洗腎人口年年增 6招預防:勿亂服藥、不憋尿

洗腎人口年年增 6招預防:勿亂服藥、不憋尿#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近年調查,台灣的洗腎人口比率及每年新增人數的比率都是名列前茅,健保每年支出在洗腎的醫療費用更是高達330億元,在在顯示慢性腎臟病已成為國人健康之威脅。醫師表示,造成國人新增洗腎的三大原因分別為:糖尿病、腎絲球腎炎及高血壓。致洗腎原因:泌尿道重複感染、濫用藥物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李明彰醫師指出,除上述原因外,其他造成洗腎原因還包含:腎結石、泌尿道重複感染或阻塞、長期濫用藥物等。民眾可透過觀察自身尿液的顏色、尿量、血壓、是否有貧血、疲倦、水腫等症狀,了解腎臟是否出問題;此外,預防腎臟病,還需留意下列事項:1) 喉部、扁桃腺等發炎鏈球菌感染時,需立即治療,同時要依照醫師的指示將抗生素的療程做完,尤其是小孩更需留意,否則鏈球菌容易引發腎臟腎絲球發炎。2) 止痛劑等殘害腎臟之藥物,需經醫師處方,千萬不可自行使用,亦不可隨意服用來路不明之藥物。3) 切忌暴飲暴食,過量食物會衍生大量的尿酸及尿素氮等廢物,需由腎臟排出,反而增加其負擔。4) 適量喝水,不憋尿,不喝成分不明的井水或河水。5) 控制血壓、血糖。6) 每半年做一次腎功能檢查。低鉀、限水飲食 選擇動物性蛋白佳不少腎臟病患者覺得飲食控制非常困難,溫昭銘營養師建議只要把握足夠的熱量、低蛋白、低鈉、低鉀、低磷、限水的原則,就能輕鬆掌握飲食內容。除此之外,由於腎臟病患者需限制蛋白質,因此必須有1/2~2/3以上來自於高生理價之蛋白質,例如:魚、肉、蛋、奶、海鮮等動物性蛋白質,才能幫助患者攝取足夠的熱量,避免因體重下降,造成腎功能降低而提早洗腎。由於多數患者常無自覺自己的腎臟損壞,等到身體不適時,很可能已到了腎臟病末期,必須面臨洗腎的痛苦,因此李明彰醫師提醒民眾,每半年記得做一次尿液篩檢、腎功能檢查及血壓檢測,才能了解自身腎臟之健康狀況。

沒按時服藥+忌口 他尿毒症上身需洗腎

沒按時服藥+忌口 他尿毒症上身需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的黃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但未按時服用藥物,加上不忌口,血糖控制不太理想。沒想到,有次感冒發燒後,因愈來愈喘、食慾愈來愈差。就醫檢查才發現,腎功能已惡化成尿毒症、同時有貧血、肺水腫等情形,已無法避免走上洗腎一途。據研究統計,臺灣人口中,有腎臟病的比例高達11.9%,其中較初期的腎臟病約占四成,較後期的約占六成。成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趙若雁醫師指出,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最主要為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絲球腎炎等,其他則包括遺傳性多囊腎、長期使用某些藥物、或其他不明原因所導致之腎臟病。控制血糖、血壓 避免腎受損然而,在初期腎臟病時,大多沒有症狀,但隨著腎功能惡化,可能出現蛋白尿、水腫、高血壓難以控制、高血鉀、貧血等症狀。因此,定期的健康檢查、良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是避免腎臟受傷最好的方法。若早期發現腎功能異常,及早控制血糖、血壓,並避免「腎毒性藥物」,例如:來路不明藥物、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使用,仍有機會治癒或阻緩腎功能的惡化。但如果是進入中重度慢性腎臟病階段,仍可以經由自我飲食控制、就醫尋求適當的腎臟保護藥物使用等方式,減輕水腫、貧血或其他症狀,延緩洗腎的時間。

感冒濫服成藥!45歲男走上洗腎一途

感冒濫服成藥!45歲男走上洗腎一途#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流感肆虐,不少人不舒服就先吃成藥,一名四十五歲的王姓男子,上個月初服用2次成藥,從一開始的噁心、嘔吐快速惡化為呼吸急促,送醫檢查已是急性腎衰竭,追踨後仍須長期洗腎。醫師提醒,身體有任何病痛,不建議自己買止痛成藥吃,應該及早就醫確立診斷,再根據個別狀況,使用適合的消炎止痛藥。臺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陳慧芬醫師說,王先生自認身體健壯,身體不適一向都只買成藥解決,也沒注意到腎臟有問題,此次突發急性腎衰竭,研判病因與他長期服用成藥有關。他就診時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呼吸偏喘等急性腎衰竭表現,抽血指數顯示腎功能差,已屬末期腎臟病,因為出現急性肺水腫合併心包膜積水、肺積水等現象而住院,再抽血檢查,腎功能仍持續惡化,門診追踨很不幸的腎功能表現沒有進步的趨勢,必須接受洗腎治療。急性腎衰竭+慢性病 亂吃藥後果嚴重陳醫師指出,所謂腎衰竭是指腎臟因故失去正常功能,若發生時間很短,稱為急性腎衰竭。大部分的急性腎衰竭在早期診斷和細心治療下是可以恢復正常的。但急性腎衰竭通常會合併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或是痛風,如果病人從來不注意自己身體狀況,又常吃不是適合自己的藥,像王先生就是典型個案,有可能早就有慢性腎衰竭,卻一再服用不適合的止痛藥,以致病情加劇,突然發作就已不可收拾。她進一步說明,市面上最常使用的止痛藥有兩大類: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及乙醯氨酚。 前者止痛效果較強作用迅速,常被民眾濫用,造成急性腎損傷。雖然俗稱「普拿疼」的單方止痛藥較不具腎毒性,但市售成藥可能加入咖啡因等他種止痛藥,一旦併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對腎臟的傷害,更甚於使用單方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因此,陳醫師強調,身體有任何病痛,不建議自行購買止痛成藥,應該及早就醫,先確立診斷,再根據個別狀況,使用適合自己病情的消炎止痛藥,使用藥物以後,如果有異常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或詢問。

食品添加磷擬放寬 醫憂洗腎人口暴增

食品添加磷擬放寬 醫憂洗腎人口暴增#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面對一波波的食安風暴,衛福部食藥署也參考國際趨勢,調整食品添加物標準,重新編列食品添加物使用規範,其中有不少項目標準引發爭議,以食品添加物磷酸鹽使用為例,大幅放寬使用限量標準,從每公斤3000毫克至44000毫克,各界專家學者憂心,此舉恐增加台灣洗腎人口,使國人健康更雪上加霜。添加磷會被人體全數吸收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過多的食品添加物將造成人體的負擔,以此次草案中的磷酸鹽限量標準為例,新版草案中限量麵包每公斤9300毫克,遠超過現行3000毫克。他強調,人體只會吸收天然植物中的磷約10~30%,動物磷則約為40~60%,但是添加磷幾乎100%會被吸收,飲食中若一不留意很容易就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的800毫克。攝取過多的磷,容易導致高血磷症,併發心血管疾病、血管鈣化、腎病等健康危機。有腎臟疾病者 應減少食用量台大醫院腎臟科醫師姜志剛指出,攝取過多磷酸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說法還言之過早,目前還需臨床證據佐證,低磷飲食有其必要性,但一般市面上許多食物都含有磷酸鹽,如起司、加工肉品等,還是建議腎臟病患者少吃,一般民眾也需酌量使用。江守山醫師表示,民眾想吃的安心,除了依靠政府把關外,自行選購無添加或合法適量添加的天然食品,減少過多食品添加物攝取的機會,就可降低各項可能影響的疾病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