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全身軟綿綿 小小腫瘤搞鬼

全身軟綿綿 小小腫瘤搞鬼#高血壓

一名34歲女子,平常即有高血壓的毛病,雖服用三種降血壓的藥物,血壓仍居高不下,經常維持收縮壓160、舒張壓100以上。最近更因全身無力至醫院掛急診,經醫師安排住院抽血檢查後,赫然發現其體內留鹽激素竟高達1559 pg/ml,比正常值上限150pg/ml足足高出十倍之多。透過電腦斷層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左邊的腎上腺有一顆1.5公分的小腫瘤在作怪,導致留鹽激素分泌旺盛,使得患者長期出現高血壓及低血鉀症狀,因此血壓控制狀況老是不佳,血鉀過低導致全身無力。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何逸然醫師表示,高血壓的發生大部份都找不出原因,少數可能是腎臟病警訊,或是內分泌系統出問題,造成所謂「次發性高血壓」;其中又以分泌留鹽激素的腎上腺腺瘤為最常見的兇手之一。這種腺瘤通常為良性,體積也不大,卻會造成患者的血壓很難控制下來,常常吃了好幾種降血壓藥還是無法見效。留鹽激素腺瘤還會讓腎臟異常排出過多的鉀離子,造成患者血鉀濃度偏低;血鉀濃度若是太低,人體將可能出現四肢無力的情況。一般而言,留鹽激素腺瘤只要開刀摘除腫瘤,高血壓及低血鉀的症狀皆會明顯改善,有許多患者原本吃好幾種降血壓藥還不一定能控制,一旦開刀摘除後,血壓值即會恢復回正常範圍內,僅少數人仍需繼續服藥,但也得以減低劑量,全身無力的問題不再發生。何逸然醫師進一步表示,雖然發生留鹽激素腺瘤機會僅佔眾多高血壓患者之少數,但只要透過細心檢診並不難找出。手術腫瘤摘除後的患者,不但立即減少長期往返醫院及服藥的不便,也可節省時間金錢,重拾個人健康及自信。

長期糖尿病 下肢動脈易阻塞

長期糖尿病 下肢動脈易阻塞#高血壓

六十五歲的王先生(化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十年,伴有高血壓。他每月抽一包菸,已有卅年菸齡,平日易有下肢冰冷及偶有夜間足部痙攣現象;最近走上坡路段或快步行走時,腿部有脹痛及不適感,休息時則稍為緩解。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黃信揚表示,像這樣的病人是下肢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根據統計,超過80%的下肢動脈疾病患者都有抽菸習慣或曾經抽菸,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是下肢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下肢動脈疾病患者的預後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每年約有5~7%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機率增加二至六倍;而且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同時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黃信揚醫師說,下肢動脈疾病是因為下肢動脈硬化,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其典型症狀是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路時下肢肌肉酸痛,休息時緩解,其中約有25%病人的病情會逐漸惡化。間歇性跛行的不適限制了病人的行走距離,不僅病人運動意願減少,生活機能也大受影響,所以下肢動脈疾病患者即等同曾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的病人,因為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風險相當高。此外,糖尿病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的組合,伴有不當的高血糖,會造成血管病變,也會增加二至四倍罹患下肢動脈疾病的機會。糖尿病的罹病時間與下肢動脈阻塞危險性和嚴重度成正比,糖尿病人因下肢動脈疾病而截肢的風險,是非糖尿病病人的七至十五倍。根據台大的研究,在非創傷性的下肢截肢患者中,糖尿病人大約占了一半。目前台灣糖尿病人下肢動脈疾病盛行率約18.5%,平均年齡六十三歲。平均糖尿病罹病時間約十年,男女比例相當。 黃醫師強調,下肢動脈疾病會減低生活品質與造成殘障,更容易合併心血管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都不可以抽菸,戒菸亦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預防下肢動脈疾病就是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血糖控制目標是糖化血色素7%以下,以不發生低血糖症狀為底限;血壓控制目標以收縮壓小於130mmHg與舒張壓小於80mmHg;血脂肪目標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於100 mg/dl。若無消化性潰瘍或藥物過敏,所有下肢動脈疾病患者應服用阿斯匹靈來預防中風及心肌梗塞。黃醫師建議,患者也需注意足部的照顧和保護,包括:穿著合適的鞋襪、不可赤腳走路與穿著夾腳脫鞋、每日足部自我檢查、保持足部清潔與保暖、在乾燥皮膚塗上潤滑乳液、每年由醫師進行足部篩檢,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足部傷口潰瘍或間歇性跛行時,必須立即就醫。

省錢抗老「好撇步」!運動三五七,健康自然來!

省錢抗老「好撇步」!運動三五七,健康自然來!#高血壓

什麼樣的運動最好呢?經過大量的科學研究,一九九二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因為人類花了六百萬年,從猿到人,整個人的身體結構是步行進化的結果,所以人體的解剖和生理結構最適合步行。而且步行運動簡單易行,還不用花錢。步行可以減少糖尿病、降低高血脂、使硬化的動脈變軟、可以使腦子清楚、不容易摔跤、防止癡呆,步行使人愉快..步行的好處多得不得了。二十世紀初,美國著名的心臟病學家、幾任美國總統的保健醫師懷特博士創造性地將步行鍛鍊作為心臟病人和心肌梗塞後康復治療的方法,並取得良好效果。他建議健康成人應每日步行鍛鍊,並作為一種規律性的終生運動方式。通過對一千六百四十五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四年的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與每週步行少於一小時的老人相比,每週步行四小時以上者,其心血管疾病住院率減少百分之六十九,死亡率減少百分之七十三。步行應成為中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運動,是心血管疾病有效的預防措施。最近科學家也證實,動脈硬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過程,雖不能徹底消退。走路就是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變穩定和消退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證明:只要步行堅持一年以上,就有助硬化斑塊消退。經過步行運動鍛鍊,對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降低體重都很好。過量運動有時會造成猝死,很危險,步行運動最合適。怎麼步行最好呢?中國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洪昭光教授指出,只要掌握三個字:「三、五、七。」通常掌握這三個字的運動是安全的。「三」指最好每天步行約三公里,時間在三十分鐘以上。「五」指每週運動五次左右,只有規律的健身運動才能有效。「七」指運動的適量。什麼叫適量呢?就是有氧運動強度以「運動後心跳+年齡=一百七十左右」為宜。這相當於一般人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說五十歲,運動後心跳達到一百二十次/分鐘(50+120=170)。如果身體素質好,有運動基礎,可以多一些,例如可達一百九十左右;身體差可以少一些,年齡加心跳達到一百五十左右即可。總之,步行運動要量力而行,否則會產生無氧代謝,導致不良影響或意外。洪昭光教授也提出貼心叮嚀,只要每天早晨比平時早起半個小時,到外面走走、爬爬樓梯。養成好習慣,健康就自然來,自然也不會那麼快衰老。(文案部份擷取自日月文化「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一書)

高油脂飲食習慣爆危機

高油脂飲食習慣爆危機#高血壓

根據健康吉美健檢中心調查顯示,96年度大台北地區民眾膽固醇異常率超過28%,平均每3-4人當中就有1人血脂異常,其中又以31至45歲民眾為血脂過高的危險群!楊培鎮院長表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有三高: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高血壓;除了血糖及血壓外,高血脂的發生率有逐年提高的趨勢。最主要造成血脂升高的原因就是飲食不正確。根據健檢中心日前進行的國人飲食習調查發現,大台北地區血脂異常民眾每人一年約喝掉203杯奶茶,比血脂正常者140杯奶茶足足多了四成以上。如果光以奶茶的飲用量統計,大台北地區每年約喝掉將近6,150公噸的奶精。此份報告也分析出,血脂異常及患有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普遍有外食習慣,且早餐偏好三明治、蛋餅以及漢堡等速食。楊醫師說明,長期攝取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易造成血脂異常。一般市售的早餐往往隱藏油脂添加過高的問題,民眾更該慎選搭配的飲品,尤其是添加奶精或含糖量高的飲料應盡量避免,因奶精中可能含有高比例的反式脂肪,將嚴重影響民眾的血液健康,長期過量攝取也會造成肥胖及心血管疾病。若要改善血脂異常,建議可多攝取大豆類製品,例如豆腐及豆漿,因為豆類製品中含有豐富大豆蛋白與大豆異黃酮成分,經過臨床證明可以有效降低血中總膽固醇,並且可以增加血管彈性達到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早餐如果不能避免主食的油脂攝取量,但至少可以把奶茶換成像豆漿這種比較健康的飲品。楊醫師也提醒,在調查中發現有七成民眾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血液是否健康,其中卻已經有兩成的人明顯符合肥胖的標準,更有三成具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這些人如能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在血脂異常初期就能夠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的話,是可以降低未來只能依賴藥物治療的機會。

照顧慢性疾病,台灣每年花費2600億

照顧慢性疾病,台灣每年花費2600億#高血壓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慢性疾病已成為許多現代國家的主要死因。台灣地區,近年由於社會高度工業化,已改變了民眾傳統社會結構及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產生很多現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疾病),醫學上稱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即現今普遍通稱的「慢性疾病」。在台灣地區,民眾對於慢性疾病觀念仍是很不確定。臨床慢性疾病是指那些沒法在六個月內根除,又需要長期監控及後續處理的疾病;而民眾最常理解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肝炎、癌症、中風、心臟病等。若更深入了解慢性疾病在台灣的流行率,可以從健保申報資料中,透露一些本土慢性疾病的實際情況。1.在所有納保人口中,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有80%罹患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在四十五歲以上的原住民被保資料中,有四分之一人口罹患一種或多種的慢性疾病。2.全年住院病患申報資料,60%住院原因是由於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全體納保人死亡申報,其中70%的死亡原因是慢性疾病。3.費用支付統計,其中癌症有二十七萬八千七百三十五人,年健保醫療費支付三百四十億元;慢性腎衰竭五萬零二十二人,年支付三百零七億元;呼吸器治療病患兩萬九千三百九十五人,年支付兩百五十六億元;慢性精神病十六萬三千五百四十六人,年支付一百二十億元。重大傷病卡持有人,共七十四萬六千人,84%持卡者屬於慢性疾病,健保總預算每年支付約四千億元,慢性疾病約佔67%,約兩千六百億元。4.據專家推算,因為慢性疾病照顧,私人支付處理連動照顧費用約六百二十億至七百八十億元。從這些數據得知,慢性疾病照顧費用是相當驚人並消耗巨大社會資源,所以醫界應全力去照顧這些病患。探討慢性疾病成因,知道它們具有多重致病因素。由於慢性疾病多發生在中年時期,發病時間很長,病況會從中壯年期延展到老年退休期。研究觀察慢性疾病,梅醫師指出以下四點即為慢性疾病所衍生的共通路徑。一、症狀持久,不同慢性疾病症狀會日漸增加。二、納保人會連續耗用多種藥物。三、患者思考模式較偏向負面思維,治療過程中有許多情緒性的行為反應,久而久之慢性疾病會影響個人對疾病的責任承擔,常會錯誤判讀疾病與誤解治療目標,結果過度依賴醫療資源。四、在社會及工作環境方面,由於適應不良,患者及家屬需要長時間照顧慢性疾病,因而生活品質低落、價值觀偏差、健康長期受損, 身心靈各方面虛耗深廣。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在未來十年,全球將有三億八千八百萬人死於慢性疾病,其中約八千萬病人將發生在同文化、同種族的大中華地區,僅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將帶給這地區至少五千五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因此,未來如何應該慢性疾病所消耗的巨大社會資源,是全球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高血壓

子宮內膜癌是近年婦癌中,唯一逐年攀升的癌症。一位高齡88歲婆婆因為食慾不振、腹部劇烈疼痛、陰道在最近幾個月內有斷斷續續的異常出血現象,經過醫院電腦斷層影像及超音波檢查,及近一步安排子宮內膜擴括術採取切片後,證實為子宮內膜癌。在經過醫生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高達12公分子宮,術後2天婆婆已經能下床進食,成為全球最老的子宮內膜癌手術成功案例。婆婆在十六年前(民國81年)曾因為左側乳癌接受手術治療及化療,本身也有長期高血壓、心室肥大等慢性病,再加上子宮肌腺症狀,導致婆婆過更年期之後、長年下來,子宮竟然還比育齡婦女大,足足有直徑12公分的“大尺寸”,像一顆大香瓜,比一般人要大上4倍之多。這位88歲的婆婆患者,堪稱世界上年齡最長的採用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即使歲數老、有貧血 (術前血色素9.3;正常為12~18)、手術麻醉風險很高,經過完備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也未曾需要輸血,患者術後第二天就排氣、進食、下床活動。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劉偉民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必須仰賴「子宮內膜擴刮術D&C」或內膜切片,前者準確率較高。治療則必須做子宮、卵巢、輸卵管的切除和骨盆腔、主動脈旁淋巴的摘除手術。88歲婆婆有乳癌和子宮肌腺症病史,考慮高齡及身體狀況,故決定採用精細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四個不到一公分的微創傷口取代會留下四五十公分傷口的傳統手術,手術全程僅花了三個小時,比傳統手術少一個小時,也讓病人接受麻醉藥物時間縮短。此外,出血量僅300 c.c.,縱使病人原本處於貧血狀態,也不需要輸血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迅速,而且手術癒後追蹤等都和傳統手術相當。劉偉民主任於1996年初完成亞洲第一例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手術,至今於北醫附設醫院已累積了120多例。根據衛生署日前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癌是所有婦癌中唯一正在逐年上升的癌症。可能的原因是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逐漸“西化”,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增加,同時不生育或少生產的婦女也愈來愈多所致。除了前述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不孕症之外,另有三個重要卻少為人知的三個重要因素:(1)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她們的特徵是月經量少或根本無月經,但一出血卻又不可收拾,一、二十天都不停,她們得到子宮內膜癌的年齡都很輕。(北醫附設醫院最年輕患者十七歲,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記錄)(2) 曾經得到乳癌,又多年服用Tamoxifen,也易罹患子宮內膜癌。(3) 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在更年期後也較一般正常婦女易罹患內膜癌,北醫附設醫院的內膜癌患者,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子宮的病理切片中發現子宮肌腺症的病灶。

不明胸悶勿忽視男子心肌梗塞險送命

不明胸悶勿忽視男子心肌梗塞險送命#高血壓

日前一名59歲男子,差點因爲3條冠狀動脈全部阻塞而送命,所幸在心臟血管團隊的全力搶救下撿回一命,如今恢復健康的他,已經開始計畫要出國旅遊,到處趴趴走。      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 夏治平醫師表示,多數人年輕時往往工作過於繁忙,飲食習慣較差,所以有高血壓、高血脂、膽固醇過高的「三高」問題。日前,一名男子因突然一股莫名的胸悶、胸痛湧上來,簡直讓他喘不過氣,至醫院經詳細檢查後,竟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已全部阻塞,情況十分危急。所幸施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將阻塞的冠狀動脈打通後,才渡過危險期,重獲健康。      夏治平醫師提醒民眾,預防冠狀動脈疾病的不二法門,就是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除平時多攝取高纖低膽固醇的食物外,烹飪時應以低油、低鹽為原則。若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相關疾病,或本身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肥胖、糖尿病等問題,都應特別小心冠狀動脈方面的疾病,維持良好的運動與飲食習慣,並定期健康檢查。一旦發覺胸口悶、痛,呼吸困難且倦怠無力的狀況,則須儘快在親友的陪同下就醫,以免耽誤寶貴的治療時間,危及生命。

腹部肥胖,暗藏危機!

腹部肥胖,暗藏危機!#高血壓

如果您擁有腹部肥胖、高血壓、血糖偏高、高三酸甘油脂及高密度膽固醇過低等症狀中的三項,要小心,您可能已經罹患了「新陳代謝症候群」而不自知!※「腹部肥胖」:對國人來說,男生腰腹圍超過90公分(35.4吋)、女生超過80公分(31.5吋),則算是過胖了!但這樣的標準還是有一些問題,如不同身高的人是否標準應該不一樣呢?不過,目前並沒有將身高列入腰腹圍的考量。無論如何,這樣的一個標準的訂定,主要還是在提醒民眾要注意體重的控制非常重要,而且排在新陳代謝五項症候群之首。※「高血壓」:目前高血壓的標準是世界通用的。只要收縮壓超過130「或是」舒張壓超過85出現,就算是有高血壓。然而有很多學者專家做的研究都說明了並不是只要血壓低過130/90以下就沒有問題,尤其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因此若真的有高血壓,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不肯吃藥。否則日後血壓將血管壁壓到硬化時,再開始治療,就來不及了。※「血糖偏高」:新陳代謝科建議的血糖標準,其實是蠻嚴苛的!尤其近一、兩年來更降到了100 。我們要瞭解到血糖高到126以上才有糖尿病,所以100以上,126以下,可以把它想成「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在這個範圍的人,就已經進入警戒線了!而糖尿病所造成的傷害,也是一般人所耳熟能詳的,主要還是在血管方面的問題。自然也是要多加注意。※「三酸甘油脂偏高」:三酸甘油脂比較像是一個指標:三酸甘油脂高的人,容易有另外的一些相關的異常,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的發生。當然,若三酸甘油脂高到數千時,會引起胰臟炎,這又是另外一個併發症了!跟我們目前討論的新陳代謝症候群比較沒有關係。※「高密度膽固醇過低」:膽固醇在體內有分高密度及低密度兩種。所謂的高密度膽固醇,其實就是周邊堵塞心血管且正要回到肝臟去被清理掉的膽固醇,因此可以把它想成血管清道夫!男性在這方面比較吃虧,高密度膽固醇這種好的東西比較少,因此若低於40以下,才算不健康。因為女性的高密度膽固醇較高,因此標準也較高,要低於50以下,才算是不好!新店耕莘醫院內分泌科醫師 裴馰表示以上所談的五項危險因子,只要有了三項,就可以算是「新陳代謝症候群」了,不過,其中最重要的還是體重。因為體型肥胖,尤其是「中廣」型的人,往往會伴隨有其他幾項的危險因子,因此控制體重非常的重要。這五項危險因子是互相相關的,因此當其中一項出現時,往往其他的危險因子會隨之而來。再加上就算只有一種危險因子,也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