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省錢抗老「好撇步」!運動三五七,健康自然來!

省錢抗老「好撇步」!運動三五七,健康自然來!#高血壓

什麼樣的運動最好呢?經過大量的科學研究,一九九二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因為人類花了六百萬年,從猿到人,整個人的身體結構是步行進化的結果,所以人體的解剖和生理結構最適合步行。而且步行運動簡單易行,還不用花錢。步行可以減少糖尿病、降低高血脂、使硬化的動脈變軟、可以使腦子清楚、不容易摔跤、防止癡呆,步行使人愉快..步行的好處多得不得了。二十世紀初,美國著名的心臟病學家、幾任美國總統的保健醫師懷特博士創造性地將步行鍛鍊作為心臟病人和心肌梗塞後康復治療的方法,並取得良好效果。他建議健康成人應每日步行鍛鍊,並作為一種規律性的終生運動方式。通過對一千六百四十五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四年的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與每週步行少於一小時的老人相比,每週步行四小時以上者,其心血管疾病住院率減少百分之六十九,死亡率減少百分之七十三。步行應成為中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運動,是心血管疾病有效的預防措施。最近科學家也證實,動脈硬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過程,雖不能徹底消退。走路就是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變穩定和消退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證明:只要步行堅持一年以上,就有助硬化斑塊消退。經過步行運動鍛鍊,對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降低體重都很好。過量運動有時會造成猝死,很危險,步行運動最合適。怎麼步行最好呢?中國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洪昭光教授指出,只要掌握三個字:「三、五、七。」通常掌握這三個字的運動是安全的。「三」指最好每天步行約三公里,時間在三十分鐘以上。「五」指每週運動五次左右,只有規律的健身運動才能有效。「七」指運動的適量。什麼叫適量呢?就是有氧運動強度以「運動後心跳+年齡=一百七十左右」為宜。這相當於一般人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說五十歲,運動後心跳達到一百二十次/分鐘(50+120=170)。如果身體素質好,有運動基礎,可以多一些,例如可達一百九十左右;身體差可以少一些,年齡加心跳達到一百五十左右即可。總之,步行運動要量力而行,否則會產生無氧代謝,導致不良影響或意外。洪昭光教授也提出貼心叮嚀,只要每天早晨比平時早起半個小時,到外面走走、爬爬樓梯。養成好習慣,健康就自然來,自然也不會那麼快衰老。(文案部份擷取自日月文化「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一書)

高油脂飲食習慣爆危機

高油脂飲食習慣爆危機#高血壓

根據健康吉美健檢中心調查顯示,96年度大台北地區民眾膽固醇異常率超過28%,平均每3-4人當中就有1人血脂異常,其中又以31至45歲民眾為血脂過高的危險群!楊培鎮院長表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有三高: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高血壓;除了血糖及血壓外,高血脂的發生率有逐年提高的趨勢。最主要造成血脂升高的原因就是飲食不正確。根據健檢中心日前進行的國人飲食習調查發現,大台北地區血脂異常民眾每人一年約喝掉203杯奶茶,比血脂正常者140杯奶茶足足多了四成以上。如果光以奶茶的飲用量統計,大台北地區每年約喝掉將近6,150公噸的奶精。此份報告也分析出,血脂異常及患有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普遍有外食習慣,且早餐偏好三明治、蛋餅以及漢堡等速食。楊醫師說明,長期攝取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易造成血脂異常。一般市售的早餐往往隱藏油脂添加過高的問題,民眾更該慎選搭配的飲品,尤其是添加奶精或含糖量高的飲料應盡量避免,因奶精中可能含有高比例的反式脂肪,將嚴重影響民眾的血液健康,長期過量攝取也會造成肥胖及心血管疾病。若要改善血脂異常,建議可多攝取大豆類製品,例如豆腐及豆漿,因為豆類製品中含有豐富大豆蛋白與大豆異黃酮成分,經過臨床證明可以有效降低血中總膽固醇,並且可以增加血管彈性達到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早餐如果不能避免主食的油脂攝取量,但至少可以把奶茶換成像豆漿這種比較健康的飲品。楊醫師也提醒,在調查中發現有七成民眾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血液是否健康,其中卻已經有兩成的人明顯符合肥胖的標準,更有三成具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這些人如能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在血脂異常初期就能夠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的話,是可以降低未來只能依賴藥物治療的機會。

照顧慢性疾病,台灣每年花費2600億

照顧慢性疾病,台灣每年花費2600億#高血壓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慢性疾病已成為許多現代國家的主要死因。台灣地區,近年由於社會高度工業化,已改變了民眾傳統社會結構及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產生很多現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疾病),醫學上稱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即現今普遍通稱的「慢性疾病」。在台灣地區,民眾對於慢性疾病觀念仍是很不確定。臨床慢性疾病是指那些沒法在六個月內根除,又需要長期監控及後續處理的疾病;而民眾最常理解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肝炎、癌症、中風、心臟病等。若更深入了解慢性疾病在台灣的流行率,可以從健保申報資料中,透露一些本土慢性疾病的實際情況。1.在所有納保人口中,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有80%罹患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在四十五歲以上的原住民被保資料中,有四分之一人口罹患一種或多種的慢性疾病。2.全年住院病患申報資料,60%住院原因是由於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全體納保人死亡申報,其中70%的死亡原因是慢性疾病。3.費用支付統計,其中癌症有二十七萬八千七百三十五人,年健保醫療費支付三百四十億元;慢性腎衰竭五萬零二十二人,年支付三百零七億元;呼吸器治療病患兩萬九千三百九十五人,年支付兩百五十六億元;慢性精神病十六萬三千五百四十六人,年支付一百二十億元。重大傷病卡持有人,共七十四萬六千人,84%持卡者屬於慢性疾病,健保總預算每年支付約四千億元,慢性疾病約佔67%,約兩千六百億元。4.據專家推算,因為慢性疾病照顧,私人支付處理連動照顧費用約六百二十億至七百八十億元。從這些數據得知,慢性疾病照顧費用是相當驚人並消耗巨大社會資源,所以醫界應全力去照顧這些病患。探討慢性疾病成因,知道它們具有多重致病因素。由於慢性疾病多發生在中年時期,發病時間很長,病況會從中壯年期延展到老年退休期。研究觀察慢性疾病,梅醫師指出以下四點即為慢性疾病所衍生的共通路徑。一、症狀持久,不同慢性疾病症狀會日漸增加。二、納保人會連續耗用多種藥物。三、患者思考模式較偏向負面思維,治療過程中有許多情緒性的行為反應,久而久之慢性疾病會影響個人對疾病的責任承擔,常會錯誤判讀疾病與誤解治療目標,結果過度依賴醫療資源。四、在社會及工作環境方面,由於適應不良,患者及家屬需要長時間照顧慢性疾病,因而生活品質低落、價值觀偏差、健康長期受損, 身心靈各方面虛耗深廣。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在未來十年,全球將有三億八千八百萬人死於慢性疾病,其中約八千萬病人將發生在同文化、同種族的大中華地區,僅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將帶給這地區至少五千五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因此,未來如何應該慢性疾病所消耗的巨大社會資源,是全球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高血壓

子宮內膜癌是近年婦癌中,唯一逐年攀升的癌症。一位高齡88歲婆婆因為食慾不振、腹部劇烈疼痛、陰道在最近幾個月內有斷斷續續的異常出血現象,經過醫院電腦斷層影像及超音波檢查,及近一步安排子宮內膜擴括術採取切片後,證實為子宮內膜癌。在經過醫生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高達12公分子宮,術後2天婆婆已經能下床進食,成為全球最老的子宮內膜癌手術成功案例。婆婆在十六年前(民國81年)曾因為左側乳癌接受手術治療及化療,本身也有長期高血壓、心室肥大等慢性病,再加上子宮肌腺症狀,導致婆婆過更年期之後、長年下來,子宮竟然還比育齡婦女大,足足有直徑12公分的“大尺寸”,像一顆大香瓜,比一般人要大上4倍之多。這位88歲的婆婆患者,堪稱世界上年齡最長的採用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即使歲數老、有貧血 (術前血色素9.3;正常為12~18)、手術麻醉風險很高,經過完備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也未曾需要輸血,患者術後第二天就排氣、進食、下床活動。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劉偉民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必須仰賴「子宮內膜擴刮術D&C」或內膜切片,前者準確率較高。治療則必須做子宮、卵巢、輸卵管的切除和骨盆腔、主動脈旁淋巴的摘除手術。88歲婆婆有乳癌和子宮肌腺症病史,考慮高齡及身體狀況,故決定採用精細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四個不到一公分的微創傷口取代會留下四五十公分傷口的傳統手術,手術全程僅花了三個小時,比傳統手術少一個小時,也讓病人接受麻醉藥物時間縮短。此外,出血量僅300 c.c.,縱使病人原本處於貧血狀態,也不需要輸血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迅速,而且手術癒後追蹤等都和傳統手術相當。劉偉民主任於1996年初完成亞洲第一例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手術,至今於北醫附設醫院已累積了120多例。根據衛生署日前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癌是所有婦癌中唯一正在逐年上升的癌症。可能的原因是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逐漸“西化”,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增加,同時不生育或少生產的婦女也愈來愈多所致。除了前述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不孕症之外,另有三個重要卻少為人知的三個重要因素:(1)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她們的特徵是月經量少或根本無月經,但一出血卻又不可收拾,一、二十天都不停,她們得到子宮內膜癌的年齡都很輕。(北醫附設醫院最年輕患者十七歲,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記錄)(2) 曾經得到乳癌,又多年服用Tamoxifen,也易罹患子宮內膜癌。(3) 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在更年期後也較一般正常婦女易罹患內膜癌,北醫附設醫院的內膜癌患者,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子宮的病理切片中發現子宮肌腺症的病灶。

不明胸悶勿忽視男子心肌梗塞險送命

不明胸悶勿忽視男子心肌梗塞險送命#高血壓

日前一名59歲男子,差點因爲3條冠狀動脈全部阻塞而送命,所幸在心臟血管團隊的全力搶救下撿回一命,如今恢復健康的他,已經開始計畫要出國旅遊,到處趴趴走。      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 夏治平醫師表示,多數人年輕時往往工作過於繁忙,飲食習慣較差,所以有高血壓、高血脂、膽固醇過高的「三高」問題。日前,一名男子因突然一股莫名的胸悶、胸痛湧上來,簡直讓他喘不過氣,至醫院經詳細檢查後,竟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已全部阻塞,情況十分危急。所幸施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將阻塞的冠狀動脈打通後,才渡過危險期,重獲健康。      夏治平醫師提醒民眾,預防冠狀動脈疾病的不二法門,就是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除平時多攝取高纖低膽固醇的食物外,烹飪時應以低油、低鹽為原則。若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相關疾病,或本身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肥胖、糖尿病等問題,都應特別小心冠狀動脈方面的疾病,維持良好的運動與飲食習慣,並定期健康檢查。一旦發覺胸口悶、痛,呼吸困難且倦怠無力的狀況,則須儘快在親友的陪同下就醫,以免耽誤寶貴的治療時間,危及生命。

腹部肥胖,暗藏危機!

腹部肥胖,暗藏危機!#高血壓

如果您擁有腹部肥胖、高血壓、血糖偏高、高三酸甘油脂及高密度膽固醇過低等症狀中的三項,要小心,您可能已經罹患了「新陳代謝症候群」而不自知!※「腹部肥胖」:對國人來說,男生腰腹圍超過90公分(35.4吋)、女生超過80公分(31.5吋),則算是過胖了!但這樣的標準還是有一些問題,如不同身高的人是否標準應該不一樣呢?不過,目前並沒有將身高列入腰腹圍的考量。無論如何,這樣的一個標準的訂定,主要還是在提醒民眾要注意體重的控制非常重要,而且排在新陳代謝五項症候群之首。※「高血壓」:目前高血壓的標準是世界通用的。只要收縮壓超過130「或是」舒張壓超過85出現,就算是有高血壓。然而有很多學者專家做的研究都說明了並不是只要血壓低過130/90以下就沒有問題,尤其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因此若真的有高血壓,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不肯吃藥。否則日後血壓將血管壁壓到硬化時,再開始治療,就來不及了。※「血糖偏高」:新陳代謝科建議的血糖標準,其實是蠻嚴苛的!尤其近一、兩年來更降到了100 。我們要瞭解到血糖高到126以上才有糖尿病,所以100以上,126以下,可以把它想成「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在這個範圍的人,就已經進入警戒線了!而糖尿病所造成的傷害,也是一般人所耳熟能詳的,主要還是在血管方面的問題。自然也是要多加注意。※「三酸甘油脂偏高」:三酸甘油脂比較像是一個指標:三酸甘油脂高的人,容易有另外的一些相關的異常,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的發生。當然,若三酸甘油脂高到數千時,會引起胰臟炎,這又是另外一個併發症了!跟我們目前討論的新陳代謝症候群比較沒有關係。※「高密度膽固醇過低」:膽固醇在體內有分高密度及低密度兩種。所謂的高密度膽固醇,其實就是周邊堵塞心血管且正要回到肝臟去被清理掉的膽固醇,因此可以把它想成血管清道夫!男性在這方面比較吃虧,高密度膽固醇這種好的東西比較少,因此若低於40以下,才算不健康。因為女性的高密度膽固醇較高,因此標準也較高,要低於50以下,才算是不好!新店耕莘醫院內分泌科醫師 裴馰表示以上所談的五項危險因子,只要有了三項,就可以算是「新陳代謝症候群」了,不過,其中最重要的還是體重。因為體型肥胖,尤其是「中廣」型的人,往往會伴隨有其他幾項的危險因子,因此控制體重非常的重要。這五項危險因子是互相相關的,因此當其中一項出現時,往往其他的危險因子會隨之而來。再加上就算只有一種危險因子,也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高血壓病人的血壓自我監測

高血壓病人的血壓自我監測#高血壓

一般而言,自己在家量測血壓比較能夠讓醫師的診斷更準確、看出非藥物治療的好處、提供即時的降血壓藥物治療成效及避免白袍性高血壓的情形。目前市面上所見的血壓計類型,主要有兩種:《水銀式血壓計》水銀式血壓計是利用地心引力的原理來量測血壓,它的準確度比較高,但水銀式血壓計必須要搭配聽診器量測血壓,因此,它的操作較電子式血壓計不方便,此外,若水銀血壓計不慎破裂,滲漏出的水銀與皮膚接觸或不慎食入,會有中毒的風險。《電子式血壓計》雖然有些電子式血壓計只需要量測手指或手腕就可獲得血壓值,但只有量測上臂是最合適的,而電子式血壓計的量測值則較不準確;若要當作臨床數據時,必須加以校正,多量幾次,以減少誤差。新店耕莘醫院藥劑師 彭子安建議在量血壓前,病人應該先安靜地坐在椅子上至少5分鐘,雙腳不要交叉、翹腳,手臂要儘量與心臟同高,剛開始量血壓時,應告知病人會先量測左右兩臂的血壓,以檢查有無不尋常的量測干擾。之後,每日早晚量測血壓至少1至2次以上,加以平均後記錄。如果高血壓病人年齡超過50歲以上則應該更重視控制收縮壓的重要性,這是因為『收縮壓過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醫師應該對於不同病人的情況訂出適宜的血壓值,根據國際預防高血壓第七次會議報告(JNC7)的建議,對於沒有其他病症的單純性高血壓病人而言;血壓可維持在收縮壓140毫米水銀柱以及舒張壓90毫米水銀柱範圍以下,而有糖尿病或其它慢性腎病的高血壓患者,理想的血壓控制值則須限制在收縮壓130毫米水銀柱以及舒張壓80毫米水銀柱以下。 高血壓病人在家裡定期量測血壓能夠讓醫師了解其服藥的順從性,同時由病人提供自己日常監測血壓的資訊,也可增加病人對於他們的疾病有更多的認識,進而多加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態。

可怕的肥胖疾病鏈

可怕的肥胖疾病鏈#高血壓

各位胖哥胖妹要注意了,與肥胖有關的疾病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高血壓、糖尿病之外,如果平常睡覺時鼾聲如雷,白天又經常嗜睡,此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很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而且這一個疾病與代謝機能疾病如糖尿病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患者在睡夢中,會反覆出現短暫缺氧的現象,近年來,許多研究均發現,缺氧會引發胰島素抗力,增強交感神經興奮,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的功能,產生各種發炎物質,使得葡萄糖代謝缺損,因而被懷疑可能是糖尿病的前身。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患者在睡眠時,上呼吸道的肌肉張力變小,造成呼吸道的部份或完全阻塞,呼吸不暢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醫師認為,間歇性的缺氧勢必會影響睡眠品質,晚上睡不好,到了白天,注意力無法集中,孩童的學習能力降低,成人開車易出車禍,血壓也比較不穩定,除了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所引起的白天過度嗜睡症狀更是容易造成交通或工安意外的主要原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葡萄糖代謝缺損的證據,近十年來有增加趨勢。美國一項大規模的睡眠心臟健康研究發現,在排除肥胖因子後,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仍有獨立的相關性。另有動物實驗指出,被引發糖尿病的動物在睡眠中,對低血氧及高二氧化碳反應會產生抑制現象,使得呼吸終止。人類實驗也證實糖尿病人合併神經病變時,會增加中樞及減低週邊化學接受體對二氧化碳的刺激,造成呼吸反應下降。另外,根據瑞典一個大型研究針對2668人的調查,經過十年追蹤發現,習慣打呼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沒有打呼習慣者高多出許多。因此杭醫師歸納出:肥胖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自律神經病變、代謝機能失調所形成的糖尿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不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勢必會形成危險的惡性循環,不容輕忽。病患應及早諮詢睡眠醫學的專業醫師,必要時應做徹底的睡眠檢查,找出真正的病因,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病患可以選擇佩戴適合的陽壓睡眠呼吸器、口內矯正器或手術治療,降低呼吸障礙指數,改善患者心血管狀況,針對白天嗜睡的症狀治療,可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改善,以提高大腦覺醒程度,維持患者日間的清醒並集中精神,以避免因過度嗜睡造成的意外傷害。隨著逐漸增加的流行病學調查及資料,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等代謝障礙的相關性日益清楚,我們雖然不能武斷地推論所有的糖尿病人皆源於阻塞型呼吸中止症,但睡眠呼吸中止絕對會影響新陳代謝。因此,及早有效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對預防人類兩大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也提供了一條清楚的道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