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中西醫聯手!治療心腎臟衰竭 藥物、飲食加運動

中西醫聯手!治療心腎臟衰竭 藥物、飲食加運動#高血壓

一位70多歲10年以上高血壓、糖尿病史患者,約八年前發現腎功能不全及蛋白尿,兩年前因心律過緩、心臟衰竭及腎臟衰竭兩度入住加護病房,經建議中西醫結合運動處方、藥物與飲食後,兩年來均達到良好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鍾炫光說,糖尿病在21世紀裡,可以稱得上是國際流行病,每個地方都在盛行,尤其在新興國家。糖尿病病人會產生心臟衰竭、心肌病變、高血壓及腎臟病等問題,每年有許多人因糖尿病腎病變所造成末期腎病而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此類病患約佔新透析病患三分之一以上。鍾炫光指出,心臟衰竭症狀包括:無法平躺易呼吸困難,只能採坐姿;會咳出泡沬血絲痰;易焦慮不安及躁動;食慾不振、噁心及脹滿感;下肢水腫及肺水腫。心臟衰竭診斷依據包括臨床症狀、胸部X光、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一般對於防止心臟衰竭發生,首先要防止復發,解決辦法有以下幾點:(1)應控制血壓和服用阿斯匹靈及利尿劑;(2)禁止吸煙、減輕體重及運動;(3)禁止喝酒。有些因重度水腫對利尿劑無效的嚴重心臟衰竭患者,必須依靠血液透析把多餘水份排除。這些末期腎病患者為維持其生命,必須風雨無阻每週二至三次,至透析單位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如果能有效延緩心臟及腎臟惡化,患者將可免於每週二至三次洗腎痛苦且可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針對此心腎衰竭患者,設計了藥物、飲食及簡易運動計劃,成功改善糖尿病、心臟衰竭、腎臟衰竭和水腫,患者兩年來皆不用再住院,且免於洗腎困擾。鍾炫光主任表示‧藥物計劃包括糖尿病藥物、降血壓藥物、心臟衰竭藥物、護腎藥物及利尿劑‧飲食計劃包括低蛋白質、低磷、低鉀、低鹽及適當的卡路里。 ‧運動計劃包括簡易雙拳尾互擊運動、立式扶牆挺身運動。 1. 簡易雙拳尾互擊運動‧全身放鬆、雙手握拳、兩手分開比肩寬半倍、與肩同高、肩略上舉、肩胛骨略為靠近。‧雙拳略用力向兩乳中心線前30-40公分處,拳尾互擊即可。從中醫經絡理論,拳尾內側屬手少陰心經所行經,當雙拳尾互擊時可刺激心經所循行路徑:「起於心中→出下腋→至肘→抵掌中→入小指之內」。而運動上可收縮(下位)胸大肌及前鋸肌,可改善局部胸部循環,即心肺循環。2. 立式扶牆挺身運動‧全身放鬆站立,腳尖離牆約20-30公分;雙掌舉起與肩同高比肩寬半倍,平貼牆壁。‧胸部向牆壁靠、頭向一側轉略向上看即可。從中醫經絡理論,立式扶牆挺身可刺激肺俞(膀胱經;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而可改善肺部功能,肺屬金,金生水,水屬腎,可改善腎臟循環,而可利尿。而運動上可收縮(中位)斜方肌,大菱形肌等,可改善上肺部循環,即肺循環。鍾炫光強調,糖尿病心腎衰竭病患治療計劃應包含藥物、飲食及運動三者併用。應該就能有效改善腎功能、減輕蛋白尿,將可延緩必須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時程。除此之外,高血壓用藥減少、糖尿病完全不需要用藥、只須使用較少量利尿劑,可完全控制水腫,而且患者感覺症狀改善無不舒服感受。

美麗”蟹”逅的後遺症 膽固醇檢測破表

美麗”蟹”逅的後遺症 膽固醇檢測破表#高血壓

38歲的傅先生(化名)在太太的安排下,第一次到聯安診所做全身健康檢查,身型體態保持良好的他,除了胃部偶有不適,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頗為自豪。沒想到,檢查結果膽固醇數值為270mg/dL,超過正常值50 mg/dL之多。營養師追究發現,原來是因為擋不住肥美秋蟹的誘惑,近一個月內只要聽聞哪個餐廳有螃蟹大餐就號召同好前往品嚐,不論是大閘蟹、毛蟹、紅蟳或處女蟳等一隻隻送入口,雖然滿足了口慾,卻換來膽固醇檢測破表成績。美食背後的健康陷阱肥美的螃蟹總讓人食指大動,不論是清蒸、鮮炸、鹽烤或佐奶油等醬料熱炒,各有不同風味,也因此不少民眾和傅先生一樣,每到秋天總想來一場美麗的”蟹”逅,只是若對這個邂逅對象了解不夠深入即一股腦的栽進去,就得要有心理準備面對享受美味後的可怕後遺症,如膽固醇急速攀升、痛風及過敏發作等症狀發生。螃蟹的膽固醇含量相當驚人,每100克的蟹肉含有100 毫克的膽固醇,蟹黃部分更高達200-466毫克。根據衛生署的飲食建議,成人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低於300毫克,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應低於200毫克。一般來說,一隻蟹約300克,扣除不可食用的肺部等部位,品嚐一隻螃蟹,每日膽固醇攝取量即超過標準,若是一隻接著一隻吃不停,不僅使膽固醇數值飆高,更可能加重動脈硬化、冠心病、中風、高血壓、高血脂等健康問題。此外,螃蟹屬高普林食物,尿酸偏高的民眾食用過量即可能促使痛風發作而寸步難行,對海鮮過敏者也可能引起紅腫,陷入這裡也癢那裡也癢的窘境。找對方法 享受“蟹”逅的幸福其實螃蟹並非吃不得,因蟹肉的脂肪含量不高、營養很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高於豬肉及魚肉,另外含有菸鹼酸、維生素B12、維生素A、 維生素C、鐵及磷等營養素,但建議老饕們,金黃的蟹膏與鮮嫩的蟹肉雖然美味,還是要依照自己的健康狀況酌量淺嚐,一般建議吃半隻至一隻滿足口感最好。此外,挑選蟹時要注意新鮮度,避免選購死蟹以免將細菌一併吞下肚;烹煮的方式以清蒸為佳,最能品嚐蟹的鮮美,也可避免熱炒等方式攝取過多的油脂,並可沾薑醋一起食用,因為醋能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避免身體負擔,且有改善酸性體質的效果。“蟹”逅是美麗而幸福的,但不要因為一時衝動、無法節制而引發健康的後遺症,使快樂的“蟹”逅成為一種遺憾!

週邊動脈阻塞 嚴重可能須截肢

週邊動脈阻塞 嚴重可能須截肢#高血壓

什麼是週邊動脈?即離開心臟後主動脈的分支及末支。而週邊動脈阻塞疾病大部份起因於動脈硬化,而小部份則是急性栓塞、凝血機能異常、血管病變等引起。動脈硬化為慢性、全身性疾病,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的進展,加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煙等危險因子,最終膽固醇形成斑塊,附著於血管壁內層,使血管內膜產生變化,增厚鈣化、潰瘍,加上血小板凝血功能之活化,終至斑塊掉落,引起血管栓塞及阻塞,導致終端肢體血液流量減少,而發生缺血症狀,多好發於下肢,引起麻、痛、間歇性跛行、皮膚病變、慢性潰瘍難癒、下肢冰冷萎縮等,若繼發感染會引起下肢壞死。急性血管栓塞,其致病機轉為血栓隨血流於血管中遊走,遇到較狹窄處,如較小之中型血管,視栓子隨血流流到何處,即引起該處之栓塞,栓子卡在血管壁,引起血管阻塞,血栓隨時間沿著血管一直增長,使末端血流缺乏。若多發性栓子,即產生很多栓子,同時都往末端流去,引起兩腳藍趾症候。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表示,針對急性阻塞,黃金時期(即組織缺血後再灌注時仍可恢復功能)為6至8小時,理論上,如能在黃金時間內作血栓清除術,拿出栓子,讓血流再灌注,再繼續給予抗凝血劑治療。下肢功能可能再恢復。對長時間之缺血,再灌流時常發生再灌流傷害。原因為缺氧組織會釋放過多過氧化物及游離基等有害物質對組織造成傷害,臨床上組織會變腫,有時後變得太腫動脈被壓,血流無法通過,形成惡性循環。在組織壓超過20mmH2O時需作筋膜切開術(Fasciotomy),讓組織減壓,使血流恢復,筋膜傷口換藥,等組織慢慢消腫後再把傷口修復好,這都是輔助對策。病人服抗凝血劑三個月後可停藥。李志賢醫師指出,若血管阻塞時間太久,雖做完栓塞清除術,下肢仍可能遺留神經症狀,即下肢保留,但走路有困難,所以有阻塞症狀時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治療。血管本身病變,如常好發於壯年之阻塞性血栓血管炎尤與抽煙有關。血管阻塞嚴重時只好作繞道手術。針對動脈硬化成因引起症狀的病人,先作非侵犯性檢查,進一步作血管攝影,清楚顯示整套下肢動脈的型態,作為治療計劃之根基。配合臨床病人之狀況,如年齡、系統疾病、生命現狀,可作出治療計劃。對需要手術的病人,順便一提,大部份動脈阻塞之病人常合併有冠狀動脈疾病,因為它是全身性之病變,所以手術前之檢查應包括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有異常時還需加做心導管攝影檢查。手術方面需繞道之患處及採那種繞道手術,有多種選擇,原則上,較短距離、血管大小吻合,動脈硬化程度較低,手術成功率較高。手術中亦可測血流量如何。血管種類分自體及人工合成的,看病灶的位置及病人的情況而定,合成血管為(PTFE)材料,自體血管最好、五年之通暢率有80%以上,人工血管則較易栓塞,大概在術後三個月內會產生新內膜於人工血管壁上。為提高通暢性而外加口服藥物,如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等。手術可以維護血管血流通暢,增加血管壽命,使末端組織再灌流,減少缺血情況,免除截肢命運,幫助潰瘍愈合。李志賢醫師強調,週邊血管阻塞疾病,常好發於下肢,病患除有臨床症狀外、急性時,常在不知情下,阻塞超過八個小時至數天,發現時已可能需要截肢治療。對慢性阻塞病患可作汽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血管繞道手術,外加抗凝血劑服用以便血液灌流暢通。而手術病人有20%效果可能不明顯,排除技術上的問題,最可能是末端血管床太差 ,那就是手術後看改善多少,再作進一步治療計劃如高壓氧治療等。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高血壓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高度經濟成長,公共衛生發達,平均壽命延長,逐漸邁向歐美等「老人國」的社會形態,根據另一項統計指出,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每兩人便有一人患有重聽,溝通困難。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耳鼻喉科陳正文主任指出,銀髮族的聽力減退,除了少數是由耳垢栓塞,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等外耳及中耳的問題而引起的,其他絕大部份的問題出在內耳耳蝸毛細胞或聽神經的一種良性的生理退化現象。而此種聽力退化的現象乃是緩慢徐徐而生,患者本身往往並不自覺,等到出現溝通上的困難,此時通常已經是中度或重度重聽了,因此如何能早期發現而加以矯治(配戴合適的助聽器),對於適應未來的生活起居一定大有幫助。「聽力退化」雖然是一種自然老化的過程,但是許多研究均顯示,若是不及早好好地保養聽力,則這種老化的現象有可能提早出現,並且加速惡化,陳正文醫師提供一些日常保健之道,以預防「未老先衰」!1. 避免噪音:研究顯示噪音與聽力退化有加乘作用,長期暴露在噪音的環境下絕對會加速聽力老化的程度,只是因個人體質不同而影響程度不一而已。像長期使用隨身聽,累積下來後,便對耳朵造成莫大的負擔,加速聽力的退化。2. 控制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脂症等均可能影響內耳血管循環,進而加速聽力老化,因此好好控制這些疾病,則有助於減緩退化的進行。3. 慎用耳滴劑及耳毒性藥物:多數耳滴劑及某些藥物都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神經細胞,因此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使用。4. 定期聽力檢查:一旦檢查出聽力已有早期病變,則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即使已有配戴有助聽器也應該時時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求教於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或助聽器廠商廠商做必要的檢查或調整。資訊時代來臨,生活形態的改變,家庭制度的簡化,已經使得「耳根清靜」不再是老人的一種福氣;相反的,為了不與社會脫節疏離,造成更多家庭悲劇,我們更應一起來重視銀髮族「聽」的權利!

百戰百腎!「四不一沒有」的保腎之道

百戰百腎!「四不一沒有」的保腎之道#高血壓

腎臟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腎臟的主要功能是排毒,人體的排毒功能一旦只剩下10%就必須洗腎,如此重要卻緘默的器官,民眾如何及早察覺病兆而及早治療呢?台東基督教醫院腎臟專科馬堅毅醫師表示,所謂的排毒,就是經由尿液排泄而達到(一)清除體內新陳代謝之有毒廢物,如尿酸、尿毒等。(二)進行體內環保,如管制納、鉀、磷及酸鹼值的穩定平衡;其次是造血,受損的腎臟易導致紅血球生成素分泌不足而貧血。另外,腎臟還具有活化維他命D3之機能(維他命D3是維持人體血液中鈣磷平衡的重要元素)。調整血壓之腎素及血管張力素也與腎臟息息相關,因此,高血壓與腎臟疾病常有密切關聯。馬醫師提醒,一旦發以下幾種狀況要特別注意:一、蛋白尿:一旦發現馬桶中的尿液經常或偶爾呈現泡沫狀,表示患者腎小球功能受損,導致蛋白質經由尿液流失。尿液檢驗是驗出腎病之早期癥兆的有效方式。二、水腫:眼睛或雙腳浮腫是腎病患者最常見的現象,然而,當患者出現水腫時,往往已罹病多時而不自知。三、高血壓:腎臟病患者常併發高血壓,而高血壓本身又會惡化腎功能,二者之間形成極可怕之惡性循環。四、貧血:不好的腎臟會因造血功能受損而致貧血。另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其他症狀,如食慾不振、精神不濟、失眠、頭暈目眩等病況;令人聞之色變的尿毒症,則併發反胃、食慾差、肺積水、走路喘氣、水腫等病癥。至於中醫或民間傳統所講的「腎虧」,與腎臟病並不相同,腎虧所指之男性性荷爾蒙分泌不足,與腎臟沒有關聯。馬醫師指出,種類繁多的腎臟疾病一般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腎臟本身的問題,如結石、腎絲球、腎炎;第二類由其他疾病所引發,如心臟病、糖尿病(由於腎臟是由數百萬個細微血管所組成,血糖控制不良之患者,因血管長期浸泡在高血糖中而逐漸硬化,引起腎功能變差)、高血壓、痛風、紅斑性狼瘡,皆可能引發腎臟病變。面對林林總總的腎臟疾病,民眾該如何顧腎保腎呢?馬醫師提出「四不一沒有」的概念。一、 不抽菸(尼古丁導致血管硬化及血管收縮,對腎臟極為不利);二、 不濫用藥物(勿服偏方,慎選中草藥);三、 不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的抗生素非常傷腎)和止痛藥;四、 多喝水,不憋尿(尿在膀胱裡太久容易繁殖細菌,而細菌極可能經由輸尿管感染腎臟)。至於「一沒有」,則是沒有「鮪魚肚」。有效管控體重可減少腎臟負擔,因為人體吃下的大量食物(動物性蛋白質)所衍生之廢物──尿酸、尿氨素,皆由忙碌辛苦的腎臟負責排除。此外,馬醫師還呼籲民眾務必定期健康檢查,四十歲以上每三年做一次體檢,六十歲以上應每年做健康檢查。針對腎病患者的飲食,馬醫師的建議是:一、少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肉類、牛奶、蛋都具豐富的動物性蛋白質,罹患腎疾者應把蛋白質攝取量減少為原攝取量之60%。二、少食用高鉀高磷飲食,坊間常見之高鉀食物有椰汁、木瓜汁、柳橙汁等,高磷食物則是動物內臟、可樂、沙士、瓜子及各種醃製類食品。避免服用楊桃汁,腎功能不佳者食用楊桃汁之後,導致昏迷或死亡的案例屢見不鮮。總之,腎病患者之飲食應該嚴格遵從醫囑或營養師指示,切不可自作聰明而加速病症惡化。(本文文案擷取自宇宙光雜誌 2008 年四月號「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妊娠糖尿病”孕婦順利產男嬰 多虧營養飲食控制

”妊娠糖尿病”孕婦順利產男嬰 多虧營養飲食控制#高血壓

日前一位高齡40歲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以自然產方式產下一名體重3600公克的男嬰,母子均安,有此結果都要歸功於營養師指導飲食控制而達成良好的血糖控制。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婦產科李光漢醫師表示,該孕婦過去並沒糖尿病病史,此次為第二胎,於妊娠初期,即發現有尿糖的情形,經由葡萄糖耐受性檢驗(服用糖水後再抽血糖),證實為妊娠糖尿病,隨即於懷孕約3個月時,即會診營養師予以飲食控制、熱量計算及運動上的指導及建議。該孕婦亦全程配合,至少每二週返院產檢一次並追蹤尿糖及飯後2小時血糖,期間營養師再依據妊娠週數的增加,給予調整飲食的建議。一般孕婦得知有妊娠糖尿病時,通常會緊張害怕,因為妊娠糖尿病對媽媽而言,容易有高血壓、子癇前症、羊水過多等問題;對寶寶而言,容易發生像巨嬰、難產、低血糖等情形。李光漢醫師表示,該孕婦因與營養師配合良好,故血糖控制良好,且產檢發現胎兒亦符合正常週數成長,故整個孕期都不需要施打胰島素,胎兒亦沒有發生巨嬰,肩難產、血糖低下等併發症。李光漢醫師表示,妊娠糖尿病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不可謂低。然而,妊娠糖尿病並不可怕,關鍵是要盡早發現並控制血糖,雖然飲食控制是很辛苦的,但是為了寶寶的健康和順利的生產,應好好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的治療計劃,在嚴格監督下,必能降低母親與胎兒的合併症,生下健康寶寶。

中醫五大處方 治療糖尿病腎病變

中醫五大處方 治療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在民國91年之後,糖尿病已躍升至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您還停留在『只是』慢性病之一的印象中嗎?當糖尿病控制不好時,容易使視網膜、腎臟和神經造成傷害,也會加速心臟、腦部和四肢動脈血管的粥狀硬化。其中最令人害怕的首推「腎病變」diabetic nephropathy (DN),若演變成尿毒症,就有可能要終生洗腎。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糖尿病患者在發病10~15年後,30~40%會發生尿蛋白,而腎病變的發生從早期尿蛋白到腎衰竭尿毒症平均要8~10年左右,在長期透析治療的尿毒症病患中,因糖尿病所造成的比例愈來愈多,在歐美國家糖尿病已是形成尿毒症的第一位,所以早期篩檢出尿蛋白並積極治療就很重要。蔡醫師指出,糖尿病腎病變依其臨床症狀,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腎小球高過濾期,糖尿病初期。常用處方如:白虎加人參湯。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肌酸酐清除率增高。中醫多屬『燥熱陰虛』,治療以養陰清熱潤燥為主,降低高過濾作用的超負荷現象,血糖穩定、並使腎功能恢復。◎ 第二期:進展期。常用處方如:生脈散、六味地黃湯。腎小球結構上開始受損。運動試驗出現微量白蛋白尿。中醫多屬『氣陰兩虛』,益氣養陰為主,促進修復受損結構,避免腎臟進一步破壞。◎ 第三期:明顯期,腎病變早期。常用處方如:參苓白朮散。出現臨床上持續白蛋白尿,高血壓,腎小球濾過率開始下降。中醫多屬『脾腎氣虛』,以健脾溫腎利濕為主,降低腎臟負擔,加強腎臟的修復。◎ 第四期:臨床腎病期。持續性蛋白尿。常用處方如:金匱腎氣丸。尿素氮、肌酸酐開始升高。腎小球濾過率每年降低10%。開始出現清晨眼瞼浮腫、以後波及全身。中醫多屬『脾腎陽虛』,以溫陽化濕為主,提升腎小球過濾功能,降低水腫及蛋白尿。◎ 第五期:尿毒症期。常用處方如:真武湯、二陳湯。腎小球廣泛硬化,嚴重高血壓,水腫,貧血。中醫多屬『陽衰濁毒瘀阻』,以溫腎助陽、降濁化瘀為主。幫助尿毒排泄,增加尿液排出量。蔡醫師提醒患者,罹患糖尿病不能逃避,必須維持血糖穩定、控制血壓之外,也需要定期抽血檢查血中的肌酸酐及尿素氮數值,及尿液中的蛋白測定,聽從醫師指示,才能有良好的癒後。

拒絕放假後肥胖 體重控制有技巧

拒絕放假後肥胖 體重控制有技巧#高血壓

常常可以聽到很多人抱怨過完放假後又胖了幾公斤,然而,肥胖並不是福氣的象徵,因為肥胖和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因此,只要維持理想體重,就可以降低罹患慢性疾病危險。所以,體重上的控制,對現在人來說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題,而要維持理想體重,首先要從飲食生活型態改變做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黃美智在此提供幾個體重控制的小技巧:(1) 少喝含糖飲料:盡量選擇無糖、無熱量的飲品,如無糖的茶類飲料或是水。一般市售的含糖飲料,100c.c.約有40-50大卡,一瓶寶特瓶(600c.c./瓶)的飲料熱量相當於一碗飯。熱量高的飲料如珍珠奶茶,1c.c.約莫等於1大卡,如果每天喝一杯700c.c.的珍珠奶茶,額外攝取700大卡相當於一個便當的熱量。因此,每天一杯珍奶,14天約可增重1公斤的體重。(2) 少吃油炸、油酥的食品:油炸食品會包裹一層麵糊,且油炸的時候會吸收油脂10公克左右,無形當中多增加了約 160大卡,因此要盡量少吃油炸食品或是去除含油量高的外皮。(3) 少吃蛋糕、糕餅類等高熱量的食物:蛋糕和糕餅類的食物均含有豐富的油脂和糖分,如紅豆抹茶蛋糕一份(約100公克)熱量約等於一碗飯,盡量酌量食用,以免增加身體負擔。(4)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且成人一天熱量攝取量不超過2000大卡為宜。(5) 養成閱讀食品營養標示的習慣:正確了解食物熱量、營養素的含量。(6) 遵守少油、少糖、少鹽及高纖維的飲食原則。(7) 適量飲酒:1公克酒精含有7大卡,約莫等於油脂的熱量,因此要適量飲酒以免造成肥胖。1罐350c.c.啤酒含有180大卡的熱量=2大匙的油脂。遵照上述體重控制小技巧,可以吃得健康,以及遠離體重過重和肥胖的危險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