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我有高血壓 可能會中風嗎?

我有高血壓 可能會中風嗎?#高血壓

作者/洪傳岳 醫師一般高血壓患者為中風的高危險群,但非所有高血壓病患皆會發生中風,也不是所有中風者皆有高血壓,民眾對於高血壓應抱持積極態度,了解自身高血壓的成因後,諮詢醫師的建議以獲得控制或調整生活,對於高血壓的治療其真正目的,是為了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高血壓本身並不可怕,而是其併發症導致的危機,沒有人因血壓太高而死亡,但其嚴重的併發症卻容易致死,此意義和糖尿病相同。一般高血壓分為兩種:(A)原發性高血壓:目前原因不明,可能來自遺傳、生活習慣或壓力。(B)繼發性高血壓:由於其他身體的疾病、或某些藥物導致的高血壓,如腎臟疾病、某些止痛藥,目前有10%人屬於此類高血壓。此類患者可能在疾病治癒後,或停用造成高血壓的藥物後,血壓便會恢復正常。另外,許多婦女在停經後血壓變高,此原因來自女性荷爾蒙的消失,洪醫師表示,「女性荷爾蒙是女性與生俱來的寶物,對女性身體具有保護作用,故停經後的婦女身體機能一定不如以往。」本來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就容易隨年齡增高而發生,故更年期婦女面對身體變化應勿擔憂,可詢問專業醫師做好保養,不必過度緊張。常見的中風為出血性中風和血栓引發的中風,現出血性的中風已較為少見,過去發生者多有高血壓情形而且較嚴重,血栓引發的中風患者大多是有高血壓且同時有其他肥胖、糖尿病、心臟疾病、或高血脂的人,但血栓性中風的發生者,也有很多是沒高血壓的人。目前全人口約六分之一人有高血壓,老年人口中約有三分之一人有高血壓,但初次發生高血壓情形最常見的是在中年,約四十多歲時,其實以人類自然狀態而言,四十多歲已算是中年,機能就會退化,只是現代醫學進步,延長了人的壽命。現在許多疾病發生的年齡都愈來愈年輕化,預防勝於治療,洪醫師也提供遠離中年高血壓的方法,一是勿濫用自己的身體,五大常見現象,如抽菸、喝酒、熬夜、暴飲暴食、不運動等;二是提早檢查,在症狀輕時就容易治療或改善,如定期檢查血壓、血脂......等。洪醫師表示,一般中度或有併發症的高血壓必須吃藥,但無併發症之輕度高血壓患者不一定需要吃藥的,先調整生活型態即有可能改善。文字編輯/iCare醫療網 姜盈如

別忽視高血壓 引發腦中風機率高

別忽視高血壓 引發腦中風機率高#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高血壓是健康的隱形殺手?因為高血壓常不會有特別症狀,很多病人直到突然腦中風才知道自己是高血壓。高血壓可說是發生腦中風的最危險因素。長期高血壓會使血管壁承受較大的壓力,造成動脈硬化狹窄、血管阻塞。當腦血管因血壓上升而破裂,就會造成腦出血。血壓越高,發生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腎臟病的機會越大。 妥善治療及維持穩定的血壓,就能顯著減少併發症;腦中風機率降低40%,心肌梗塞機會降低25%,心臟衰竭機率降低50%。因此,一般人的血壓控制不超過140/90 mm Hg, 糖尿病或腎臟病病友則不超過130/80 mm Hg。已是高血壓的個案,每日請按時服藥,切勿自行調整藥量或停藥!身體沒有任何不適,都要每天持續服藥,勿自行調整藥量血壓穩定是因為降血壓藥的持續作用,勿認為高血壓已控制好就停止用藥。吃藥後有任何不舒服,務必要立即和醫師討論,忘記服藥時,應立即按照平常劑量吃一份,不要一次吃兩份。並請避免激烈運動、跌倒、沐浴過熱或時間過久、均衡飲食,秋冬換季時或是冬天要注意保暖避免血管突然收縮、避免情緒過度激動、保持心情愉快、維持理想體重及適度運動、戒煙、戒酒、充分睡眠及休息。高血壓一旦引起併發症對器官是永久損害無法回復的,基隆市七堵區衛生所呼籲民眾經常測量血壓並紀錄、定期回診是有必要的。

遵循健康生活守則 2減2多防高血壓

遵循健康生活守則 2減2多防高血壓#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國民健康局指出,高血壓是國人普遍但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依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國內20歲以上民眾,平均約每4個人就有一個人患有高血壓,以此估計目前全國約有430萬位高血壓患者。但是在血壓控制好的這個族群,採取健康行為(控制體重、養成運動習慣、飲食控制等)之比率,都比血壓控制不好的族群高,印證了健康行為有利血壓控制的呼籲。 國民健康局呼籲國人一起以「二減二多-減重、減鹽、多運動、多量血壓」4項健康生活守則來遠離高血壓。 世界高血壓聯盟呼籲民眾以執行3個簡單的生活方式(維持健康體重、選擇健康的食物-閱讀標籤及選擇低鹽飲食、動態的生活),以及做到1件事(知道自己的血壓值並定期測量血壓),就可以有效控制您的血壓值。 衛生局呼籲「二減二多」血壓管理撇步「減重、減鹽、多運動、多量血壓」,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防止血壓升高的好方法;尤其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適當的調整生活型態,更是達成血壓控制的重要關鍵。

高血壓「藥」不得!當心致命疾病上身

高血壓「藥」不得!當心致命疾病上身#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資料指出,全球每3個成年人當中,就有1個罹患高血壓;以台灣地區而言,20歲以上民眾,平均約每4個人就有一個人患有高血壓,以此估計目前全國約有430萬位高血壓患者。醫師指出,高血壓患者必須要按時服藥控制,但根據調查發現,高達7成2高血壓患者曾經忘記服藥、2成4患者曾經自行減藥、3成患者曾經自行停藥,實在是「藥」不得!此外,醫師也說,若血壓控制不當,很可能引發心肌梗塞、中風及心臟衰竭等致命性疾病上身。根據一份2011年針對超過9000名高血壓病患的大規模調查顯示,高達7成2高血壓患者曾經忘記服藥、2成4患者曾經自行減藥、3成患者曾經自行停藥。對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幸榮表示,未定期量血壓與按時服藥是高血壓無法良好控制達標之主要因素,根據調查,有4成5高血壓患者無量血壓習慣,渾然不知自己有高血壓。若血壓長期居高不下,會引起動脈硬化病變,也會導致身體多處標的器官損傷,包括心臟肥大、蛋白尿、腎衰竭等,據統計,7成的初次心肌梗塞、8成的初次中風與9成的心臟衰竭等,都與高血壓有關。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指出,高血壓病患自行忘藥、減藥、停藥是常見的「服藥順從性」問題,也是控壓的三大「藥」不得行為。根據研究,高血壓患者若未按時服藥,血壓無法良好控制達標,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15%、中風風險28%。林幸榮醫師則進一步說明,高血壓患者多伴隨有其他慢性疾病需長期同時服藥,服藥顆數與頻率增加,容易忘記或輕忽服藥,此外,擔心副作用也是患者未能按時服藥的疑慮之一。資深本土劇演員「鳥來嬤」吳敏今(15)日也現身記者會和大家分享,吳敏表示,10幾年來高血壓控制得並不好,因為拍戲工作一忙就忘記吃藥,也承認沒有正視服藥的重要性,常常拍戲時面對強光就會頭暈目眩,背台詞也常感到力不從心,更曾經在拍戲現場血壓瞬間飆高到200毫米汞柱,差點昏厥。為提醒高血壓患者按時服用藥物,藝人吳敏、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台灣高血壓學會共同提出「天天135,血壓金安穩」口號,並指出三項控制血壓的準則,盼能協助高血壓患者有效控制血壓。其中,「135」為目標血壓值,再細分「1」為「這次藥有跟上次『一』樣嗎?」(提醒養成確認用藥與按時服藥的習慣);「3」為「遵循飲食『3』少-少油、少鹽、少加工」;「5」為「每天都問自己:我(5)量血壓了嗎?」,希望能幫助高血壓患者養成好習慣,促進身體健康。圖:資深本土劇演員「鳥來嬤」吳敏今(15)日現身記者會,呼籲高血壓患者應定時測量血壓及規律用藥。(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三合一複方血壓藥 提升患者用藥順從性

三合一複方血壓藥 提升患者用藥順從性#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根據統計,全台灣約有430萬高血壓患者,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但血壓控制良好的比例卻不到三成!對此,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醫師指出,高血壓病患自行忘藥、減藥、停藥是常見的「服藥順從性」問題,若高血壓患者若未按時服藥,血壓無法良好控制達標,會增加15%罹患心肌梗塞風險、28%中風發生的風險。而政府日前通過健保給付之新一代「三合一」複方血壓藥物,可降低個別藥物的副作用,且一天只需服用一次,相信能提升患者的服藥順從性,進而達到控制血壓的目標。根據一份2011年針對超過9000名高血壓病患的大規模調查顯示,高達7成2高血壓患者曾經忘記服藥、2成4患者曾經自行減藥、3成患者曾經自行停藥。對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幸榮醫師表示,未定期量血壓與按時服藥是高血壓無法良好控制的主要因素,如血壓長期居高不下,會引起動脈硬化病變,也會導致身體多處標的器官損傷,包括心臟肥大、蛋白尿、腎衰竭等。醫師指出,傳統高血壓藥物的不良反應包含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造成的下肢水腫、利尿劑以及「β-型受體阻斷劑(β-blocker)」可能造成的糖尿病風險及性功能障礙、血管收縮素反轉酶抑制劑(ACEI)引起的乾咳等副作用。針對病患對於藥物副作用的疑慮,目前國內醫師處方多以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類降血壓藥物為主,改善了傳統藥物的不良反應,也提升服藥順從性及血壓控制達標率。根據美國一項研究顯示,使用ARB類藥物的病患,較CCB、利尿劑、ACEI類藥物有更佳的服藥順從性;而新一代以ARB為基礎的單錠複方藥物,結合多種不同作用機轉藥物治療,可讓同時需要多種藥物治療的病患血壓控制更穩定,服藥更方便。醫師表示,我國政府於今年也通過健保給付新一代合併ARB、CCB和利尿劑三種使用最為廣泛之降血壓藥物之「三合一複方藥物」,不但一天僅需服用一次,亦可減低其藥物個別使用時的副作用,且可提高服藥順從性,幫助病患控制高血壓。王宗道醫師表示,按時服藥除了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目前也已有研究顯示,遵照醫囑服用降血壓藥能幫助病患延長壽命,建議患者為了自身健康,切勿自行減藥或停藥。而藝人吳敏、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台灣高血壓學會共同提出「天天135,血壓金安穩」口號,並指出三項控制血壓的準則,盼能協助高血壓患者有效控制血壓。其中,「135」為目標血壓值,再細分「1」為「這次藥有跟上次『一』樣嗎?」(提醒養成確認用藥與按時服藥的習慣);「3」為「遵循飲食『3』少-少油、少鹽、少加工」;「5」為「每天都問自己:我(5)量血壓了嗎?」,希望能幫助高血壓患者養成好習慣,促進身體健康。圖:藝人吳敏、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台灣高血壓學會共同提出「天天135,血壓金安穩」口號,並指出三項控制血壓的準則,盼能協助高血壓患者有效控制血壓。(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醫訊/高血壓防治新妙方 得舒飲食

醫訊/高血壓防治新妙方 得舒飲食#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得舒(DASH)飲食 是美國一個大型臨床研究的簡稱,研究原名是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得舒飲食的成果非常顯著,證實了一套全方位的飲食方式,不但可以降血壓,降血脂肪,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更可以有利於骨質的健康。得舒飲食內容包括多攝取水果、蔬菜、低脂乳製品,並降低飽和脂肪、總脂肪、紅肉及甜食的攝取,再配合維持理想體重、選擇新鮮食材自行製備、少吃加工醃漬及烘培食品、善用營養標示、按計畫使用調味料等;一般認為要控制高血壓需藉由藥物,實其配合飲食上的調整可將血壓控制得更好!想多了解得舒飲食?亞東醫院邀請營養師戴珊如,告訴大家更多得舒飲食的相關知識。講座時間:8月17日(五) 上午10:00~11:00講座地點:亞東醫院1樓思源廳講座洽詢:(02)7728-1229

高血壓是懷孕高危險狀況 不可不慎!

高血壓是懷孕高危險狀況 不可不慎!#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孕婦在懷孕期間有許多需要注意的事,其中新樓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曾敬程指出,孕婦懷孕期間有時會因高血壓的影響,造成胎兒合併症,若是嚴重的高血壓,更可能導致胎兒缺氧甚至胎死腹中的現象,不可不慎!曾敬程醫師表示,在每次常規產檢,一般會檢查孕婦的血壓與尿液中是否含尿糖及蛋白尿,因為高血壓是懷孕中常見的高危險狀況,而基本的檢測方式就是血壓與尿液檢查。而妊娠高血壓比較容易發生在有子癇前症、子癇症家族史者、多胎胞、肥胖、羊水過多、初產婦、產婦有糖尿病或慢性血管性疾病、腎臟疾病、高齡產婦等孕婦。                                    孕婦會因眼內壓上升造成視網膜剝離,中樞神經系統因變化而產生頭痛及痙攣,甚至是內出血,腎衰竭,肺水腫,全身凝血機能變差。由於妊娠高血壓的影響,胎兒血流量異常,導致胎兒在子宮內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所以造成生長遲滯的問題。另外,氧氣供應不足,導致胎兒缺氧。胎盤也可能早期剝離,一旦發生胎盤早期剝離則須提前生產,有早產兒合併症問題,更嚴重時可能發生胎死腹中,因此若懷孕期間出現頭痛、視力模糊、右上腹痛及嚴重水腫的現象,應立即就醫。而妊娠高血壓使得母親及胎兒均受到相當程度生命的威脅,所以在懷孕過程中須確實產檢,落實自我照顧,包括注意血壓、尿液的變化、避免吃太鹹的食物。多吃高蛋白、高鈣飲食,早晚自行量血壓,有異狀應立即就醫,配合醫師的醫囑,若接受藥物治療或住院治療,應在醫療資源設備足夠的醫院產檢,有緊急狀況,婦產科、麻醉科和小兒科醫師能馬上處理。曾敬程醫師說:妊娠高血壓對產婦及胎兒均會造成負擔及危險,甚至有相當比例的死亡率,妊娠高血壓有時候會延續至產後數週,因此希望每一位孕婦要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按時產前檢查,身體若有任何不舒服一定要儘快就醫,適時的接受醫療處置以確保母親及胎兒的安全。

天天吃雞排和滷味 年輕人竟罹高血壓

天天吃雞排和滷味 年輕人竟罹高血壓#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頭痛加頭暈,年輕人也有可能罹患高血壓!一位17歲,體重高達100公斤的高姓同學,因頭痛求診,檢查後發現為自發性高血壓。署立基隆醫院心臟科劉秉昌醫師提到:高姓同學平日每1至2天就吃炸雞排,消夜常常吃滷味,聚餐時又老是吃火鍋,讓這位17歲的年輕高中生,罹患高血壓。據估計到公元2025年,全世界將有15億高血壓病患,成年人每3個人就有一個人罹患高血壓。而根據台灣三高研究之最新報導,台灣成年男性高血壓之盛行率為25%,女性則為18%。超過60歲者,約有一半患有高血壓。而再根據一項長期之追蹤研究,人類一生會罹患高血壓的機會高達90%。署立基隆醫院心臟科劉秉昌醫師說,高血壓初期多半沒有症狀,一旦出現頭痛、頭暈、視力模糊或心臟衰竭等症狀,往往已經造成器官傷害了,將來幾乎無法擺脫藥物。且依台灣重油重鹹的飲食文化與過長的工時及工作壓力,高血壓已有越來越年輕化的現象。劉秉昌醫師也提到,像高姓同學這樣的患者越來越多,除了基本的藥物控制外,還可從飲食及日常生活作息中做起,秉持得舒飲食的五原則,控制飲食鹽份和脂肪攝取量,搭配減重(減重1公斤血壓可下降1 mmHg)及運動(每週運動五天以上,每次30分鐘能降低3-7 mmHg),高血壓患者也有機會可以擺脫藥物控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