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

臉變小了 代表骨頭加速老化?

臉變小了 代表骨頭加速老化?#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化,從三十歲前後就開始了。人體一旦面臨三十歲大關,「骨骼力量」就會開始衰退。從手腳的骨骼、腰骨、背骨到顏面骨……我們的身體完全由骨骼支撐,如果骨骼的力量變弱了,身體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外表的變化。女性會出現「臉部老化」,男性則會出現腹部突出的「中年發福」。骨骼力量的衰退,主要是骨質流失造成骨量不足所引起的。如果出現了姿勢不良、腰部疼痛、起身困難、爬樓梯時腳難以抬高等自覺症狀,就要小心骨質已經開始流失。此外,身體各項機能的衰退也會逐漸引起許多看似與骨骼無關的老化現象,例如心律不整、呼吸急促、毛髮脫落、肌膚粗糙及容易疲勞等等。最令女性煩惱的皺紋、眼袋下垂及法令線等「臉部老化」,其實也是骨質流失導致顏面骨萎縮所造成的結果。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二十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會逐漸減少,特別是女性超過四十五歲之後,骨質流失的速度更會急速加快。因此,之前覺得自己「現在還年輕,不必擔心老化」的人,現在就要特別注意了。人體骨骼每天都在重造及更新。我們的骨骼組織包含骨細胞(Osteocyte)、蝕骨細胞(Osteoclast)及造骨細胞(Osteoblast),骨細胞是成熟骨組織中的主要細胞,蝕骨細胞及造骨細胞則負責骨骼的新舊汰換。透過這些細胞的新陳代謝(骨骼代謝),舊的骨骼會被新的骨骼組織取代,維持一定的強度及柔軟度,同時守護身體的健康。健康的骨骼完成更新大約需要五個月,而全身骨骼的更新週期,二十歲之前大約是兩年,成年人是三年,一旦進入高齡就需要五年。比起只要二十八天就能全部更新的皮膚表皮等部位,骨骼的新舊汰換可說是十分緩慢。骨骼代謝的速度會受到生活習慣極大的影響,飲食不正常、運動不足、過度減肥及吸菸等壞習慣都會讓骨骼代謝停滯、骨質流失,進而削弱骨骼的力量。太田博明指出,甚至有人專門對此做過研究─骨質密度越高的人,肌膚越有彈性,也越不會出現皺紋。反過來說,骨質密度低的人,肌膚就會失去彈性,也會導致皺紋叢生。骨質密度代表骨量,就是骨骼中所儲存的礦物質(如鈣、磷等)含量,是用來判斷骨骼是否強韌(強度)的標準。研究證實,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骨質密度通常都比較高。只要觀察肌膚的彈性及皺紋狀況,就能判斷骨質密度的高低。在年齡增長的同時,我們的顏面骨會因骨質密度變低( 骨量減少)而萎縮,然後在臉部各處形成與表面肌膚之間的空隙。多餘的皮膚會造成深層皺紋或大面積鬆弛,這也是皮膚失去彈性的原因。眼窩(眼球所在的凹陷處)部位也會因骨骼萎縮而中空化,導致眼角出現細紋及眼下出現眼袋。雖然紫外線等外在傷害有時也會影響肌膚彈性並造成皺紋,但肌膚鬆弛基本上都是顏面骨萎縮所造成的。骨質密度過低,第一個影響的就是臉,再來就是下巴。即使在整個臉部,下巴也算是骨質密度特別高的部位。但是,它比起腰椎等其他部位更容易流失骨質,因此也更容易率先出現老化的狀況。法令紋及嘴角外側的「嘴邊肉」(木偶紋)、雙下巴,這些老化現象都與下巴的骨質密度有關。當顏面骨出現萎縮,有些三十多歲的女性會因為「臉變小了」而開心,但是這絕對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為骨頭萎縮會加速老化,從醫生的觀點來看,反而會更擔心她們骨骼的健康狀況。無論是女性或男性,只要體格良好、看起來年輕,通常骨質密度都很高;反之若是體型矮小,看起來瘦弱衰老,通常骨質密度都有比較低的傾向。肌膚充滿光澤並具有彈性、外表看起來十分年輕─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就是從骨骼到身心機能都年輕又健康。(本文摘自/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教你運動+食補,重獲績優骨/時報出版)

坐著的時間越長 老化致病的速度越快

坐著的時間越長 老化致病的速度越快#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據說,當人處在太空的環境裡,老化的速度會比在地球上快十倍,因為太空是無重力的狀態。由於骨骼在無重力空間裡不需要支撐體重,因此只要在太空裡滯留半年,骨量就會減少10%,等於短短一個月就流失了高齡者一年份的骨質量。因此,當太空人需要長期滯留在太空,就必須每天利用特殊機器進行兩小時的訓練,以維持骨骼及肌肉的功能。即便如此,當他們回到有重力的地球時,還是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期,否則可能連路都沒辦法好好走。久坐8小時 增加15%死亡風險接下來還有更令人吃驚的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養成了如同生活在無重力空間的壞習慣,加速身體的老化。那個壞習慣就是辦公室工作這類「長期久坐」的生活型態。比起一天坐不到4小時的人,每天久坐8到11小時的人會增加15%的死亡風險,11小時以上更會增加到40%。這是澳洲某個研究機構針對其國內22萬名45歲以上的男女,進行為期3年的追蹤調查所獲得的研究結果。長時間的辦公室工作 提高糖尿病、癌症、心臟疾病及腦中風等風險英國更是領先全球於2011年發布健康指南,建議將坐在辦公室的時間減少2到4小時,還必須不定時站起來或四處走一走。最近,日本有越來越多企業引進站立辦公的工作方式,也跟這樣的世界趨勢有關係。或許是源自勤勉的民族性,根據統計,日本人坐在辦公桌前的時間遙遙領先全球,長達7到9小時,美國及澳洲大約只有4到5小時。長時間的辦公室工作不只會縮短壽命,更會提高糖尿病、癌症、心臟疾病及腦中風等疾病的風險。腳部的肌肉與全身的代謝機能息息相關當我們站立或走路時,腳部的肌肉收縮會將血糖及中性脂肪從血管帶進肌肉細胞轉換成肝醣,為身體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同時促進新陳代謝。但是,一旦長時間久坐,新陳代謝的功能就會停滯,讓熱量無法消耗,最後累積在腹部。此外,當血液中的血糖及中性脂肪過多,血液就會變得濃稠,導致血流阻塞、繼而引發循環障礙,提高糖尿病等等的發病機率。這種因為肌力衰退而造成的健康障礙,也是太空人最大的煩惱。無重力環境所造成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骨量的減少」。事實上,目前已明確得知長時間的辦公室工作也會造成骨量減少的問題。支撐身體的骼及肌肉彼此間會互相影響。近年來,研究者開始懷疑肌肉的衰退與骨力變差有很大的關係。只要骨骼還在不斷地進行活動,骨骼荷爾蒙就會持續分泌,維持全身的青春活力。骨骼荷爾蒙可以增加肌肉量,還具有促進代謝的功能。但是,一旦身體停止活動,大腦就會判斷沒有必要繼續保持年輕的狀態,從而停止骨骼荷爾蒙的分泌。如果一整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坐著,骨骼荷爾蒙就會斷絕,讓骨量變得越來越少,造成肌力的衰退。每一小時起身活動身體與肌肉最好的運動就是「多多活動」。如果是辦公室工作,最好可以每三十分鐘到一小時就休息一下,多多活動身體,這一點非常重要。在我們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四處走動時,無論是骨骼或肌肉都會承受不少的重力,然後變得更加活性化。要是真的沒時間休息,可以坐在椅子上做做蹬腳跟或踏步的運動。若是再搭配腳尖上下活動或伸直膝蓋抬腳等伸展小腿的運動,對於活動肌肉就更有效果。(本文摘自/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教你運動+食補,重獲績優骨/時報出版)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易與老化症狀混淆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易與老化症狀混淆#老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在政府公務機關擔任雇員的吳先生(化名),50歲那一年,經常感到疲倦加上淋巴結腫大,到和信癌症醫院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異常高,經確診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須立即進行治療。一開始使用CD20單株抗體合併化療,後因產生抗藥性復發,已無適合化療藥物可用。幸好在醫師積極協助下申請到恩慈療法,免費服用小分子標靶藥物BTK治療,病情在2個月得到改善,迄今四年還在穩定用藥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與老化症狀混淆收治吳先生的和信癌症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譚傳德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成因不明,好發於65至70歲年長者,每年新增150~200例。患者多無自覺症狀,許多人在健檢時發現白血球過高,或感冒、淋巴結腫大求診才意外發現;部分患者則有難以解釋的疲倦感、反覆不明發燒、盜汗、食慾不佳、噁心、貧血、體力差、嗜睡、體重減輕等,症狀與衰老類似,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淋巴結腫大壓迫、疼痛 須積極治療  譚傳德醫師指出,無自覺症狀患者,若未影響造血功能,體重維持良好,只需追蹤觀察;但若淋巴結腫大、或肝臟、脾臟腫大,產生壓迫疼痛感,就必須積極治療,否則病情恐轉危急惡化。標靶藥物免受化療之苦 助穩定病情能延命若經醫師評估需要積極治療,除了化療合併單株抗體治療外,目前還有小分子標靶藥物可用,一是BCL2抑制劑,能讓癌細胞凋零死亡;另一種是BTK抑制劑,則可抑制B細胞活化,遏止癌細胞進展,達到抗腫瘤效果。BTK抑制劑一線使用 穩定期可拉長6-10年譚傳德醫師分析,相較化療承受的痛苦,標靶藥物不僅副作用小、還能延長存活期。根據最新歐美研究報告,若將該類藥物作為一線使用,效果比化療加上單株抗體更好,若以BTK抑制劑來看,病情穩定、無惡化平均時間,可拉長到6-10年。標靶藥物通過健保給付 減輕17P基因缺損患者負擔目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透過基因檢測、對17P基因缺損的患者,可健保給付兩年。譚傳德說,因其第十七對染色體短鏈缺損,屬高危險群,化療效果不佳,病情更易惡化;然而,對沒有基因缺陷患者,目前健保給付僅提供反覆化療無效復發時,做為三線藥物使用;若要作為一線用藥,則需自費。譚傳德醫師特別提及,吳先生發病時正值壯年,一肩扛起家計,心理壓力特別大;化療期間則需請假、中斷經濟來源,再復發已無化療藥物可用,但是使用標靶藥物後,病情控制穩定且不需要請假在家,可以正常工作,且生活品質大大提升。顧及醫療公平性 醫籲:標靶藥全面納健保一線使用相較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使用標靶用藥,健保提供更長給付、年限甚至可達10年以上;對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僅有17P基因缺損的患者,能得到健保給付兩年。譚傳德呼籲,將標靶藥全面納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一線藥物健保給付,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時間,也較符合醫療公平性。譚傳德提醒,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應在醫師協助下,找到最佳治療方案,並做好自我照護、家人也能給予心理支持,一起勇敢面對、積極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肌少症造成失能臥床!為老化關鍵因素

肌少症造成失能臥床!為老化關鍵因素#老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肌少症是高齡者常見的健康議題,根據台灣過去所做的臨床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大約7-10%左右的民眾具有肌少症,相當於全台有超過30萬的長輩罹患肌少症。肌少症也在2016年被正式認定為疾病(國際疾病診斷代碼M62.84),而非正常老化的表現,肌少症會增加高齡民眾跌倒、衰弱、失能、臥床,乃至於死亡的風險,嚴重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診斷肌少症需要同時評估長者肌肉的質與量,亦即需要評估肌肉量,也需要評估肌力與體能表現等等,由於亞洲人的飲食內容、社會文化、生活習慣與體型和西方人截然不同,沿用歐美的肌少症診斷標準顯不恰當,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於2014年邀請日本、韓國、香港、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泰國與印尼等國的專家,收集亞洲國家的研究資料,建立亞洲的肌少症診斷標準,而該診斷標準在發表後,至今引用超過千次,為亞洲肌少症的研究與防治建立了重要的里程碑。今年適逢亞洲診斷標準發表滿五年,陳亮恭主任再次與亞洲專家進行震斷標準的修正,以更多的臨床數據為民眾的健康老化提供參考依據,2019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更新的正式發表便選在10月24日,於台北由陳亮恭教授與日本國力長壽醫療研究中心荒井秀典理事長,及香港中文大學胡令芳教授共同發表,由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召集人陳亮恭教授正式公布,本次更新除了修正部分診斷數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強調社區介入的必要性,需要與社區基層醫療與活動據點結合,推動肌少症的防治。本次診治標準的更新有幾項特色:肌少症可藉由測量小腿圍、SARC-F問卷或SARC-CalF評估 任一項進行篩查為強化對肌少症的防治,2019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依照場域有所區隔,在社區與基層醫療,可藉由測量小腿圍、SARC-F問卷或是SARC-CalF評估三者任一項進行篩查,異常者建議可到基層醫療院所進行肌力測試與五次站立起坐測試。若確有肌力或起坐測試的異常,是為疑似肌少症,醫師除了評估肌少症之外,也須評估病患是否具有造成肌少症現象的疾病,例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依照基層醫療之診治能力納入相關慢病管理計畫。除了轉介醫院進行精確的肌肉量評估之外,基層醫療院所也應提供民眾正確運動與飲食的建議,甚可轉介社區相關據點進行失能預防介入等活動。在醫院須透過雙能X光吸收儀或多頻道體組成分析儀進行確診在醫院或研究單位,必須要進行肌肉量的確診,透過雙能X光吸收儀或多頻道體組成分析儀進行測量,當確定個案具有明確肌肉量不足,合併有肌力或活動力的下降,可確診為肌少症,除了飲食與運動建議之外,更須要進一步進行周全性評估,將肌少症的合併症進行整合式健康管理,並評估病患是否反覆跌倒、骨質疏鬆、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等長期耗損能量的慢性病,並將飲食與運動調整與原有之慢性病進行整合。肌少症恐造成晚年失能臥床肌少症在全世界都成為健康老化的關鍵因素,因為現代人的普遍長壽現象,晚年的活躍生活並免於失能臥床成為最重要的議題,因此,肌少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因為老後生活樣貌絕非該呈現老態龍鍾的狀態,肌少症的防治更需要自中年後持續地維持優質營養與正確運動的習慣,現代養生不宜再以粗茶淡飯跟靜態活動為主,需要正確的觀念及早進行防治。

盜汗食慾不佳要警覺 恐非老化所致!

盜汗食慾不佳要警覺 恐非老化所致!#老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心!別以為只是老化症狀!八十六歲的陳老太太,摔倒骨折臥床多年,因食慾不振、腹脹不適,胃口越變越小,以為是年紀大了並不以為意,直到時間久了,陳老太太一個多月都吃不下東西,身體越來越虛弱、肚子慢慢鼓脹,兒女驚覺「怪怪的」,才趕緊將陳老太太送醫,經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罹患「骨髓纖維化」。骨髓纖維化症狀與老化相似 常常被輕忽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王全正指出,骨髓纖維化的症狀與老化症狀類似,一般人常輕忽,常見的症狀包括容易疲勞、吃一點東西就感到飽足、腹脹不舒服、活動力降低、注意力分散、皮膚搔癢、骨頭感到莫名疼痛(非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以及六個月內體重減輕。王全正醫師解釋,骨髓纖維化是後天性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所導致的一種骨髓慢性增生性疾病,體內造血細胞無法正常工作,會不斷製造白血球及血小板並引發骨髓內持續發炎,導致骨髓逐漸纖維化,改由脾臟代償造血,以致脾臟腫大、壓迫其他器官,因此病患常感到腹痛、左側肋骨下緣疼痛等,有時會有其他併發症,長久下來易影響生活品質,嚴重點還可能演變成急性白血病危及生命。以陳老太太為例,已出現明顯症狀為脾臟腫大,脾臟已佔據腹腔大半,並鼓脹至肋骨下緣十三公分,血液內白血球數值也飆升到四萬(正常值為四千到一萬),所幸經由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兩週後,食慾恢復、體能狀況改善,肚脹消失、脾臟縮小至十一公分,白血球數值也降到兩萬多。好發於老人家 情況嚴重恐活不過兩年王全正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好發於五十歲以上老年人,臨床上常見因誤認老化而延誤就醫,若情況嚴重,平均存活時間恐不到兩年,甚至約有一至二成病人在一段時間後,因而演變成血癌,建議民眾應定期做健康檢查,並加作「白血球分類」檢驗項目,才能藉由抽血發現各種血球是否有不正常變化,提早發現血球異常,進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治療骨髓纖維化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嚴重度高者可申請標靶藥物控制症狀,若要完全根治則得仰賴「造血幹細胞移植」,但治療條件嚴苛、施行年齡亦有所限制,實際執行難度高。但由於骨髓纖維化的確診,須藉由抽取骨髓切片檢查確定診斷,作為治療方向參考依據,不少民眾常因迷思而害怕拒絕,因而延誤就醫。王全正醫師解釋,骨髓切片檢查其實相當安全,並非抽取脊椎骨,而是穿刺「腸骨」(位於兩側臀部)切取少量骨髓檢驗,相當安全、方便且迅速。甚至,在門診局部麻醉即可施行,全程約半小時內結束,術後平躺休息十五分鐘就能回家休息。王全正醫師呼籲,骨髓纖維化潛伏期較長,若平日發現老人家肚子漲或是出現相關十大症狀,且症狀持續超過兩週以上,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儘早到血液腫瘤科進行詳細檢查,別因輕忽症狀或僅僅以為衰老所致,錯失治療時間造成憾事。

每日追劇超過3小時!眼睛將提早GG

每日追劇超過3小時!眼睛將提早GG#老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調查顯示,台灣人在每日3C(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用眼的總平均使用時數首度飆破10小時,達10.7小時!國人扣除睡眠時間,幾乎2/3的時間都泡在3C!超過6成國人使用3C主要在觀看影音節目,尤其30歲以下年輕族群有1/3的人一看就長達3小時以上,再加上小螢幕的使用趨勢,這樣的用眼習慣讓眼睛健康拉警報;調查中更發現,10到19歲青少年乾眼症的比例相較去年也大為提高。約1/3年輕人 每日追影片超過3小時!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孫啟欽醫師表示,全民護眼趨勢調查今年已進行到第五年,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每日3C用眼時間逐年增加,今年首度超過10小時。孫醫師強調,這次調查可觀察到國人用眼時間拉長的脈絡,國人中有85%會觀看網路影音,其中又有71%是使用智慧型手機觀看,影音觀看也是超過六成(64%)國人使用3C產品最主要目的。相較於過去的電視大螢幕收看行為,現在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從智慧型手機平均使用時數自去年的3.3小時,今年攀升至3.6小時,成長幅度逐漸加大,小螢幕已是擋不住的趨勢。雪上加霜的是,各式網路影音的興起,影響年輕族群拉長小螢幕的用眼時間,其中10代、20代年輕人中,可說是”嗑影音”族群,近半訂閱超過10個以上的YouTube頻道,其中有1/3 (32%)的年輕人每日觀看網路影片時間超過3小時,如同上癮般地「嗑影音」,恐導致年輕世代眼睛健康GG了。影音看不停 青少年、老年人乾眼問題加重!今年的調查也發現,81%的國人有確診的眼部疾病,其中以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等)、乾眼症、白內障位居前三位。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確診「乾眼症」比例落於青少年(71.6%)及老年人(82.7%)」兩端年齡層為最高。孫啟欽醫師表示,長時間觀看影音,眨眼次數會減少,致使乾眼症的發生率提高。一般乾眼症好發於50-59歲族群,但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青少年族群的乾眼症比例在過往已有倍增的趨勢;目前青少年沉迷影音,是否在過度用眼的狀況下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罹患乾眼症的比例,值得關注。護眼SOP 懂看321口訣僅27.8%民眾定期眼睛檢查!「護眼SOP - 懂看321」口訣,落實護眼觀念!2018年開始提倡的「護眼SOP」(Shorten:縮短近距離用眼時間;Outdoor:走出戶外讓眼睛適度休息;Prevention:預防眼疾定期健檢);今年,希望透過「懂看321」口訣來設定個人護眼的KPI,幫助國人們依此真正落實護眼行動於日常!(3)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2)每週至少2次戶外活動(1)每年眼睛檢查至少1次孫啟欽醫師提醒,長時間近距離緊盯螢幕,除了眼睛睫狀肌容易緊繃、眼睛容易感到疲勞,導致屈光或乾眼問題;若又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觀看可能造成視網膜潛在危害,也可能讓白內障提早報到。根據衛福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2017年在10歲到30歲之間的青少年及青年人口中,就有3,329位因為白內障而就醫,相較於前一年,增加了5.4%,甚至直逼60歲到69歲的老年族群(增加6%),不可不注意!

老化仍可製新腦細胞 持續用腦防失智

老化仍可製新腦細胞 持續用腦防失智#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要讓「人生一百歲時代」成為幸福的長壽時光,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大腦良好的表現。即使年歲增加,頭腦依然保持明確、清晰的知識生產力,如果你能培養這種一生都好用的頭腦,無論是人生的豐富精彩度,還是能健康工作、賺錢的年紀都能有所改變。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日本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紀錄,來到3079萬人,其中被診斷為失智症的人約有462萬人(占15%),但這個數字不過是冰山一角。換句話說,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中,每7人就有2人是失智症發病者或其「預備軍」。輕度知能障礙,將成為人們是否能保持頭腦一生好用的命運分歧點。那麼,放任不管就會演變成失智症嗎?還是若能早日因應,就能遠離癡呆?輕度知能障礙是患者的思考力或判斷力尚未衰退的狀態,不一定會演變成失智症。但若能在這個時間點接受診治、自動自發的鍛鍊頭腦,確實可以提高避免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過去的腦科學領域認為,人的腦細胞數量在出生時達到顛峰,之後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而且無法回復。「人終其一生,腦細胞只會持續減少」,相信很多人都曾聽過這樣的說法。但這個在25年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現在已確定是錯誤觀念了。根據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我們已得知,適切的刺激腦部以及改善生活習慣,不管是幾歲的人,都可以提升頭腦的表現。用更專業一點的說法就是,1970、1980年代的腦科學研究曾一口咬定「腦細胞無法再生」。當時的研究認為,一個人呱呱落地後,只要過了發展中最重要的時期(7歲前後),腦細胞就不會再增加,只會不斷減少,而且失去的腦細胞無法復原。這是當時的常識。現在的腦科學研究,雖然是用白老鼠做實驗,但已證明即使腦部老化,還是可以製造新的腦細胞。而且,透過磁振造影(MRI)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也已確認人腦也有「腦容量增加」的現象。基於這些結果,有些研究案例更深入的觀察人腦的變化。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阿瓦洛‧帕斯科─里昂(Alvaro Pascual-Leone),在腦部變化相關的研究領域中,被視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科學家。里昂曾參與一項實驗,規定少數受驗者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過著五天矇眼的生活,實驗地點就在美國波士頓的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這段期間,受驗者必須盡可能像平常一樣過生活。5天後,腦部管視覺的區域,竟然開始會對由觸覺引發的刺激有所反應。這表示當人們的視覺資訊被切斷,不再使用的視覺區域的一部分,會被挪用作為處理用手碰觸時的觸覺的迴路。僅僅過著遮蔽視覺、把重心放在其他感官感受的生活五天,就能讓腦產生如此變化。的確,隨著年齡增長,腦部的功能表現也會跟著下降,但那只會發生在平常不注意好好利用頭腦並養成習慣的人身上。看年長者的腦部影像就知道,隨著年齡增長,人類的腦也會逐漸萎縮。但如果是持續用腦的人,即使年齡增加,就算腦部萎縮,腦部的功能也不見衰退。「成人之後,腦部就不會成長。」「隨著老化,腦部的功能只會逐漸下降。」這些觀念已經被最新的腦科學否定了。只要謹記善用頭腦並養成習慣,不管到幾歲,都能提升腦部的表現。我身為神經內科、失智症專科醫生,希望可以把經由臨床現場所得的智慧,配合長年的腦科學研究所累積的證據,透過本書告訴大家如何保持「一生好用的頭腦」。最重要的是,四、五十多歲的人,要提早開始建構好的環境,包括使用頭腦的方式、生活習慣、工作方式等。如何度過這兩個世代的五年、十年的時間,將會為六十歲之後的人生帶來劇烈影響。(本文摘自/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大是文化)

誤將疲勞認老化 原來是副甲亢在作怪

誤將疲勞認老化 原來是副甲亢在作怪#老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8歲林姓老奶奶近期感覺疲勞、反應差且感覺到許多退化現象,經醫師做了抽血及頸部超音波檢查,發覺到林奶奶屬於「副甲狀腺亢進」,且副甲狀腺有顆約2公分腺瘤,會診外科醫師手術切除後,恢復良好。副甲狀腺亢進 可能導致高血鈣症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林鴻安醫師表示,民眾常聽到「甲狀腺亢進」,相較下「副甲狀腺」則是較不為人知的器官。其實副甲狀腺就緊貼在甲狀腺後方,總共有四個,分布於頸部左右兩邊上下共兩對,大小如豌豆,形狀為扁圓形小體,副甲狀腺也是一種內分泌腺體,也就是在甲狀腺左右葉後面的上緣和下緣各一個。副甲狀腺激素調節骨骼中鈣離子的釋出,保持血液維持正常的鈣濃度,幫助你吸收食物中的鈣質,和避免從尿液中流失太多。多數這類病人可以找到一個或多個副甲狀腺增生,分泌過多的副甲狀腺賀爾蒙,使得大量鈣質從骨骼中釋出,引致血鈣上升,稱為高血鈣症,且骨骼會因為鈣質流失而造成骨質疏鬆。副甲狀腺亢進的症狀並不明顯 常被誤解為老化副甲狀腺並不是甲狀腺,它與甲狀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器官,分泌不同的賀爾蒙,負責不同的功能。女性罹患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比男性多,較常見於老年人,不是每一位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人都有症狀。林鴻安醫師指出由於「副甲狀腺亢進」的症狀並不明顯,通常是容易沮喪或者疲倦、骨骼感到疼痛、易口渴、肌肉無力、噁心、便秘、高血壓、腎功能衰退、多尿症等,且約有50%的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無症狀,因而成為容易忽略的疾病,常被誤解為老化、退化或是失智,然而當鈣離子過高、磷離子過低,且副甲狀腺素過高時,極可能是這類內分泌疾病,嚴重時可能導致腎衰竭、昏迷、死亡,應提高警覺進一步做詳細檢查。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可分為原發性、次發性、三發性和假性四種,如果病人的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合併明顯的症狀,通常會建議進行摘除副甲狀腺手術治療,副甲狀腺手術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很低併發症,而且成功率高達95%,林鴻安醫師提醒民眾若有相關症狀,請至醫院尋求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