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

餘生不長 時間只偏愛這四種女人

餘生不長 時間只偏愛這四種女人#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老化的速度似乎變快了。越來越多的「九○後」開始早生華髮,甚至開始擦生髮水。當然,更多的人英年早逝。很多「七○後」甚至「八○後」看起來都相當有年齡感了,年齡感這個東西究竟是如何累積的呢?哪些人會老得快呢?這三種人,老得最快首先,就是那些封閉自己內心、不去接觸自己不喜歡的感受和情緒的人。當你把自己不喜歡的情緒硬生生地阻擋在心門外時,你也阻擋了自己童真的快樂。其實,最強大、最能抗齡的人,都是能夠接受自己內心羞愧或是可以被人瞧不起的人,因為不害怕這些負面感受,所以內心強大。不是說他們沒有這些負面感受,而是他們學會了和這種感受相處,能不被這些感受驅使,去做出一些不利於自己的補償行為。比方說,大部分的男人都很不喜歡和老婆溝通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比如要拿錢回家給自己的弟弟妹妹,很難開口,於是乾脆直接拿錢回去,不和老婆商量,這反而造成了夫妻之間更大的紛爭。我的一個朋友就跟我抱怨過,她老公拿錢回家從來不商量的,她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可以理解那邊的需求,但是男人這種不願意面對所以不商量的做法的確相當磨人。而長此以往,這樣的人會更加封鎖自己的感情通道,變成像一個毫無人性的機器人,內在憋了那麽多的情緒,自然容易變老。其次,就是那些善於對自己說謊的人。他們不僅僅是欺騙他人,還欺騙了自己。用各種藉口來為自己不負責任或是不願意承認失敗無能的狀況開脫,好讓自己不去面對令人棘手的親密關係、事業、健康、親子關係……於是,心事越來越多,越沉重。這些沉重的能量,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身體上──皺紋、脂肪、駝背、含胸、氣阻……我一直很喜歡倉央嘉措的一首詩: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卻仍有那麽多人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地球就是一個遊樂場,有些人玩得開心,有些人玩得不開心。玩得開心的人,肯定不是心事重重的,而是能夠放得開、不多想的人。勇敢直面自己的問題,願意找人傾訴,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凍齡方法。越來越多無法與人分享的秘密,塞在身體之中,的確為身體帶來老化的負擔。最後,就是那些沒有好好照顧身體的人。年輕人的生活,通常都違反了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吃冰的、油膩的、辛辣的,不運動,晚睡晚起,不吃早飯而且暴飲暴食,寒冷時不注意保暖讓寒氣侵入身體。二十五歲以前的身體,面對這種生活方式還可以勉強支撑,但也因人而異。很多年輕人身體出現問題,就是因為不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現在更是因為電子産品太多,智慧型手機讓這一代年輕人的健康受到巨大的影響,老化就更加速了。修煉無齡感的四個方法所以,根據上面的說法,如何凍齡就很簡單了。第一,讓自己的情緒流動,不要害怕各種負面的情緒,可以跟自己對話,大聲說出來。比如:「我此刻很憤怒,我很自卑,覺得別人都在嘲笑我。」讓情緒能量自然流動,也許說到最後,你會笑出來說:「嘲笑我又怎麽樣?他們能把我怎樣?我愛怎樣就怎樣。」也許我們小時候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情緒,沒有人理解我們的痛苦、悲傷、自卑、恐懼,可是現在我們成年了,可以照顧自己的情緒。如果能夠像孩子一樣,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壓抑否認情緒,那麽,我們看起來一定就比自己實際年齡來得年輕。第二,不要為了讓自己舒服、有面子或是怕責罰而說謊、誇大、隱瞞事實。我們已經不是孩子了,不會因為這些事情而遭受我們無法面對的責罰,越是願意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你就越自由,內在力量就越大。謊言說多了,自己都會困惑,甚至自己都相信了。這樣的人,最終很難面對自己,內在會有很多的衝突和內耗,自然看起來不會年輕。第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真的要把自己的身體當成一個寶貴的資源來對待、使用。睡眠、飲食、運動,這三項都要均衡、標準。第四,培養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其實,只要你不壓抑自己的情緒,沒有過多的秘密和擔心,那麽,我們的好奇心是不會停止的。我就是一個非常喜歡學習新鮮事物的人,雖然年紀大了以後,和年輕人比起來,學習新的東西沒那麽快、那麽好,但是我還是不願意放棄。我願意探索這個世界,往自己未知的領域去前進,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特質,也是年輕的秘方。一成不變、始終如一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在自己的世界裡,培養永不厭倦的各種興趣、愛好,是一個人可以優雅老去的絕佳保證。根據我的觀察,很多看起來年輕的人,其實都有一點童心的,說白了就是有點幼稚。我就一直擁有不屬我自己這個年齡的天真,雖然有時候過於天真會比較容易受傷,但是我喜歡這個特質,不想改變。正如我常說的,當我們天生的「傾向性」運作不良的時候,我們可以找那些天生就有這方面優勢的人去學習。比如你是一個早熟的孩子,沒有什麽童心,也不太會玩樂,看起來老氣橫秋的,那你就要去學習、仿效那些天生就有你沒有的特質的人──那種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對生命充滿熱情的人。如果你想要一個不一樣的、年輕的人生,可能就要學習那些活到老、學到老、玩到老的人,不停地去改變自己、探索自己,強迫自己離開舒適圈,去嘗試不同的可能性。這樣,有一天,你真的老到不能動的時候,你躺在床上,會覺得這一生毫無遺憾了,因為你盡力讓自己活得精采、自在、開心了。沒有挫折、麻煩、痛苦的人生,真的不夠精采。所以,不要害怕這些橫逆,讓我們都活出一個「無齡感」的人生吧!(本文摘自/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皇冠文化)

老伴忘記如何用遙控器 是老化或失智?

老伴忘記如何用遙控器 是老化或失智?#老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生,我先生都會一直問同樣的問題,才剛講過的話,馬上就忘記。他從前愛看電視,現在卻連遙控器都不會用,而且常搞不清楚白天、黑夜。」老太太一臉擔憂地說,「前幾天出門去散步,結果竟然在公園迷路,走不回來,怎麼會這樣啊?」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林君襄指出,失智症的症狀以記憶力退化為主,患者會反覆詢問相同問題,才剛講過一回頭又會再問,有些患者則會反覆購買同樣的東西,讓家屬相當困擾。另外,患者的判斷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都會受到影響,整體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差。失智症還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憂鬱等,可能會誣賴別人偷他的錢或是配偶有外遇的狀況。懷疑失智症該怎麼辦?「該如何區分老化健忘?還是失智症呢?」林君襄醫師舉例說明,「如果上周五帶長輩去看花展,長輩可能會忘記看過哪些花,但是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記錯交通工具,嚴重的話甚至完全忘記去過花展。正常老化的健忘,可以透過寫筆記提醒自己;若是失智症患者,可能連寫筆記也沒有辦法提醒自己,而且失智症患者沒有病識感,會覺得自己一切正常。」失智症是一個總稱,它包含非常多種失智症,其中大概6、7成是阿茲海默症,另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或是包含兩種以上失智症的混合型。若懷疑家人有失智的狀況,要儘快至神經內科就診,醫師會透過較完整的檢查來診斷失智症。抽血檢查是為了排除一些可以治療的疾病,例如甲狀腺低下、或長期吃素可能導致維生素B12缺乏等。影像檢查是為了排除腦瘤、外傷、水腦等問題。臨床上,大多會使用「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簡稱CDR)」、「簡易智能測試(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來進行評估。MMSE會依照教育程度跟年紀去校正,分數越低代表越嚴重。CDR會分成0.5、1、2、3,代表疑似或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失智症,才能延緩病程失智症的嚴重度不同,所需要的治療與照護也不相同,林君襄醫師強調,早期介入相當重要,倘若放任不理,患者的認知功能、生活功能將迅速衰退。目前已有失智症的藥物能夠延緩病程,如果能夠提早警覺到失智症,並早期開始治療,患者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可以被改善且延緩。針對阿茲海默症造成的失智症,可考慮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Acety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或NMDA受體拮抗劑(NMDA antagonist)。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以減少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分解,改善認知功能;NMDA受體拮抗劑可抑制NMDA受體的過度活化,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速度。醫師會根據病情及健保給付條件來用藥,若能在失智症早期開始治療、按時服藥,有助於減緩病程。「假使到了失智症中晚期才開始治療,患者可保存的功能就會有些差距,也就是有無照顧自己的能力」林君襄醫師說,「早期介入治療就有機會可保存較多的認知與生活功能。」早期治療會有大概半年的時間,患者生活功能會變得更好,甚至接近正常老化的曲線。由於失智症患者容易忘記吃藥或忘記吃過藥,有時還會一次吃掉好幾天份的藥物,建議可使用分裝藥盒或由照顧者餵藥,以確保用藥安全。善用失智症照護資源除了藥物之外,不同程度的失智症也需要不同的照護,目前有多種社會資源可以運用,包括「喘息服務」、「居家服務」、「家庭托顧」、「營養餐飲服務」、「安養服務」、「巷弄長照站」、「失智症團體家屋」等,提供給患者及照顧者各方面的協助。「疑似或極輕度失智」患者若未接受治療,一年內進展到輕度以上失智症的機會達15%,建議利用長照服務地圖尋找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參加認知促進活動,有助維持認知功能。在患者仍有判斷力時,要把握機會討論相關法律問題,例如預立醫療決定、預立遺囑、遺產處置等。因為患者判斷力變差,較容易受騙,財務保管須更為謹慎。輕度失智患者可透過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獲取相關資訊,也能考慮參加日照機構。患者白天可至日照機構參加各種活動,維持社交功能。部分機構亦提供夜間臨時住宿,讓家屬或照顧者能獲得短暫天數的休息。由於失智症患者相當容易走失,務必事先準備,倘若走失48至72小時沒有得到救援,死亡率會提高三至四成。可以使用安心手鍊、智慧手環,讓患者穿著鮮豔、顯眼、容易辨識的衣服,並至警察局捺印指紋。中度失智可能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或大小便失禁,可以考慮居家服務或機構收住。生活環境要預防跌倒,可安裝扶手、止滑條、減少障礙物、充足照明,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重度失智患者已經無法思考、表達,需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可能有吞嚥障礙、需要長期臥床,最後可能因為反覆感染而逝世。(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服用帕金森氏症藥物 日常飲食怎麼吃?

服用帕金森氏症藥物 日常飲食怎麼吃?#老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帕金森氏症是盛行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每千人就有1~3人罹患,平均發病年齡接近60歲,50歲以前發病屬於早發型。根據資料顯示,60歲以上者盛行率1%,80歲以上者爲2%,顯見「老化」是導致帕金森氏病的最主要危險因素。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林志豪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是腦神經退化疾病,因製造多巴胺細胞退亡,導致靜止性手抖、全身僵硬、動作遲緩等動作症狀,臨床上診斷的要件是動作緩慢,但因爲一般認爲老人本來動作緩慢,所以患有帕金森氏症時常被忽略。除了緩慢,老人憂鬱是另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問題。通常被診斷帕金森氏症的前 20年或出現動作障礙前,就先有嗅覺障礙、自律神經失調、便秘、憂鬱、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等非動作症狀。帕金森氏症藥物與飲食 搭配4原則當確診爲帕金森氏症,一定要按醫囑用藥,林志豪說,帕金森氏症用藥不是越少越好,適量才能延緩病程,因爲根據研究,帕金森氏症延緩用藥並不會延宕用藥的併發症,相反的,任意暫停服用會影響其生活品質,即使病程已達第五期需臥床,也不要中斷用藥,因爲僵硬的症狀會讓病患不舒服。帕金森式症藥物與飲食搭配妥適才能確保藥物的效用,應注意四原則:1.含左多巴的藥物可以在餐前或餐後15~30分鐘服用,勿飽食後馬上服用,以確保藥物能發最大的效用。2.要攝取足夠但不過量的蛋白質,因飲食中過量的蛋白質和脂肪,都會降低藥物的效果,故應避免高脂肪和過高蛋白質的食物。3.植物性蛋白質較動物性蛋白質佳,其中豆類的蛋白質含量約是碳水化合物的1/5,較適合帕金森症患者食用,且植物油較動物脂肪容易消化,不會影響到藥物的作用。4.食物中的維生素B6會加速代謝藥物的作用,切忌過量補充,或吃太多富B6的食物。運動能改善動作表現 勿迷信營養品可延緩病程面對帕金森氏症,按醫囑用藥和規律運動是最好的方式,運動被證實爲一種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動作表現及走路平衡的非藥物治療,也能促進多巴胺分泌。林志豪提醒,不要迷信坊間宣稱可延緩病程的營養食品,例如:維他命E、銀杏和其他抗氧化劑如谷胱甘肽等都無助延緩病程。(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產後皮膚發黃不一定是變老 中醫說可能是這原因

產後皮膚發黃不一定是變老 中醫說可能是這原因#老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懷孕期間女性生理會發生極大的變化,深怕皮膚不再白皙透亮,臉色憔悴發黃變成黃臉婆。高雄長庚醫院中醫部醫師洪怡錂表示,懷孕到生產本身是傷血耗氣的過程,但生產完後不是每位媽媽都一定會快速變老,老化速度主要與身體氣血充盈度有關,但皮膚發黃原因多,需要仔細鑑別。產後如有冒汗、腰痠、落髮、哺乳、皮膚等困擾,建議尋求醫師調理。從懷孕到生產 氣血耗損大洪怡錂表示,從懷孕到生產是傷血耗氣的過程,中醫所謂的氣血是指身體所需的營養與能量,懷孕期間的氣血除了供給自己各項功能的維持,還要提供寶寶生長發育所需,所以在懷孕期間氣血的消耗比其他時候高。而進入產程階段,用力會耗氣,再加上出血傷津液,所以生產後大多處在氣血兩虛的狀態下,進而發展出坐月子調理,都是為了幫助產後的媽媽們盡快補充氣血、恢復好的體質狀態。產後症狀多 調理有望改善產後症狀很多,對於氣血虛弱的部分,包括氣虛無法收斂汗液導致出汗過多、身體防護力弱受外來風寒侵襲而頭痛、免疫力下降較易受細菌病毒侵襲感染、氣血不足影響乳汁的生成、肌肉失去氣血濡養出現痠痛乏力、血虛心神失養導致產後憂鬱、失眠、心悸等狀況,甚至產後津液不足,會令腸道失去濡潤導致大便乾結、排便困難等。如有相關症狀千萬不要疏於照顧自己,循序漸進的調理,恢復美麗與好氣色。很多媽媽擔心生完孩子後會老很快,深怕皮膚不再白皙透亮,皮膚發黃變成黃臉婆。洪怡錂說,有些媽媽覺得自己老很快,有些媽媽則不明顯,這與身體氣血有關,至於生產完後體質狀況因人而異,提醒別誤以為面色發黃就是虛弱而一味進補。針對皮膚發黃問題,洪醫師提出幾項可能的原因:1.氣血虛損:如果長時間因為腸胃消化的功能不佳、營養攝取不足、長期氣血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很有可能面色萎黃。但現代生活條件改善,因飲食缺乏導致的面色發黃較少見,多以腸胃消化吸收不佳為主,考量調理脾胃問題。2.攝取過多富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如胡蘿蔔、木瓜、南瓜、番薯、芒果等食物,皮膚容易呈現偏黃,但是不必過度擔心,只要停止服用後就會顏色逐漸淡化,不需治療。3.病理性黃疸:除了氣血虛損導致的膚色萎黃,還必須跟病理性的黃疸做區分,像是肝細胞損傷、膽道阻塞、大量溶血都是黃疸的常見原因。黃疸不只有皮膚黃,眼白也會發黃,還有茶色尿、大便灰白、疲倦、噁心、皮膚發癢等症狀,嚴重恐發生急性膽囊炎的膽絞痛,這些都是危險警訊。若是產後不當進補,使用過量藥材或在煎煮藥材時加太多酒,都可能造成肝臟負擔或肝炎產生黃疸。此外,產後過度進食高油飲食容易形成膽結石,當結石阻塞膽道也會發生黃疸。而膽汁鬱積或肝炎問題,大多屬於濕熱鬱結,以清熱利濕或疏肝調肝之法治療。產後調理 不宜進補過度洪怡錂提醒,產後調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進補。皮膚變黃原因多,需要仔細鑑別,不同體質所適合的方藥並不相同,就算是進補,也是有溫補、涼補的分別,補錯也是會出問題的。不建議在不清楚藥材特性的情況下自行服用中藥,請合格中醫師調配才安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你怎麼看待老年 未來它就怎麼回應你

你怎麼看待老年 未來它就怎麼回應你#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才踏入捷運車廂,立刻有一位老先生從博愛座起身讓位。看他的年紀跟我沒差多少,動作也不是很敏捷,卻這麼有紳士風度,讓我非常感動。我連忙稱謝,並說:「我再一站就要下車了,不用坐。」他才看似釋然地坐回去。我只是沒染髮,看起來有那麼老嗎?不禁想起最近讀到的多篇國際期刊論文提及,「別人眼中的你」、「自我感覺」和「實際年齡」,三者常有落差。通常,熟年者會覺得別人比較老,自己比較年輕,而且比實際年齡少個兩三歲,甚至更多。那位先生一定也是覺得自己年輕,才會讓位。「自覺年輕」是有好處的有一篇發表於二○一五年《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章。在一項關於英國長期老化的研究中,六千四百八十九位、平均年齡六十六歲的社區居民被問到:「你覺得你幾歲?」有七十%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三歲;二十五%的人自認為與實際年齡接近(多或少個一、兩歲);只有五%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老了不只一歲。追蹤八年後,研究人員把年齡、性別、認知功能、憂鬱症、身體狀況等因素,也納入統計分析,發現與「自覺年輕者」相比,「自覺年老」這組的死亡率高了四十一%,而且以心血管疾病最為顯著。可見,「自覺年輕」不僅令人感覺良好,甚至可預測其將來死亡率的降低,這可能是他們具有韌性與自信,正面看待老年,並且常與同樣自覺年輕的人相處的關係吧。愈怕變老,愈會被年老困住儘管年老帶來了人生經驗與智慧,但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的文化,都常把年老與衰弱、孤寂、失能、失智等疾病劃上等號,令人害怕變老。對許多人而言,這種對老年與老化的負面刻板印象,不僅從小就深植腦海,等自己變老了之後,也常不自覺地認同這種觀念。因此,有些人年紀大了,就自認外貌、體力與智力都變差,而不再積極從事各種活動、或與人互動,也不在意穿著、打扮,果真把自己塑造成了刻板印象中的老人。負面思考,可能會帶來慢性壓力歐美各國有許多大型研究計畫,分別對數百人至數千人,追蹤兩年至三十八年,探討「關於老年的正面或負面看法,對健康有什麼影響」。近二十年來,這些研究陸續發表了結果:持負面看法的人,死亡率較高,住院次數較多;而持正面看法的人,死亡率較低,走路速度較快、手的握力較強、認知功能較佳,並且比較能從衛教課程受益,而改善健康。以發表於二○○九年《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美國「巴爾的摩長期老化研究」為例,這項研究,從一九六八年至二○○七年,追蹤了三百八十六位、年齡十八至四十九歲(平均三十七歲)的健康者。並且在一開始時,以問卷評估參加者對老年的看法,如「老人是無助的」、「老年人心不在焉」等共十六項,分數高於平均值的表示負面看法,低於平均值的為正面看法。結果發現,在三十八年的追蹤期間,對老年持「負面」看法的人,出現第一次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的比例較高。例如在第三十年時,持負面看法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二十五%,而正面看法者只有十三%。研究者推論,對老年持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因而間接導致了心血管疾病發生。你怎麼看待老年,將來老年就會怎麼回應你能活到老,是種福報,因為不是人人都有機會長壽。變老,雖然會容顏改變、體力衰退、慢性病上身、親友漸凋零,以及收入減少等,但同時也累積了人生經驗、智慧逐漸圓熟,而且可以放慢腳步,學習新東西或展開第二人生。老年,其實是個持續成長的過程。人生如四季,走過春耕、夏耘、秋收,來到冬藏的季節,只要年輕時努力耕耘,老來就有好收藏。不求完全無病、無痛,但是,有病時,積極治療;無病時,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發揮最佳身心功能,享受活躍生活。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所以年輕時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由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活躍老年路上走;反之亦然。可見你怎麼看待老年,將來老年就會怎麼回應你。(本文摘自/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寶瓶文化)

肌肉早衰會短命 國衛院揭致命原因

肌肉早衰會短命 國衛院揭致命原因#老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的肌肉除了具有支撐身體的功能以外,也是人體最大的產熱、新陳代謝及內分泌器官。不僅如此,肌肉功能的衰老程度也與身體的老化息息相關,但是背後的機制仍不清楚。早衰主要症狀為肌肉減少、心血管疾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紀雅惠副研究員研究團隊透過基因工程的方法將造成早衰症的突變基因──早衰蛋白(progerin)導入小鼠肌肉細胞,藉此研究肌肉功能與壽命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發現,早衰蛋白會與肌肉細胞內質網的肌鈣蛋白(sarcolipin)產生過度的交互作用,造成肌肉細胞內的鈣離子失去恆定,影響肌肉細胞在體溫調節與代謝上等功能,進而導致小鼠壽命縮短,顯示肌肉功能的衰老程度與壽命的長度有明顯的相關性。此研究成果已於今年2月發表於國際細胞老化研究頂尖期刊《Aging Cell》。紀雅惠副研究員長期致力於早衰症的研究,早衰症是一種罕見的先天遺傳性疾病,造成早衰症的主因是由於核纖層蛋白A(lamin A)因為突變所產生的早衰蛋白而導致。此外,早衰症患者身體的老化速度約為正常人的八倍,主要症狀有肌肉減少、心血管疾病等。透過多年來在早衰症的研究基礎上,紀雅惠研究團隊建構出可以誘導早衰蛋白在特定組織表達的小鼠模式,並發現在肌肉細胞專一表達早衰蛋白足以降低肌肉量,進而改變體溫恆定以及能量的代謝,最終縮短小鼠壽命而導致小鼠提早死亡。同時,也發現與肌肉產熱相關的肌鈣蛋白(sarcolipin)在早衰小鼠的肌肉中會大量表現,特別的是,如果移除肌鈣蛋白,將會加速早衰小鼠的死亡,這些研究證據顯示出肌肉的產熱功能與壽命相關。提供溫暖環境照護肌肉功能衰弱患者透過分子層級的實驗進一步發現,早衰蛋白會與肌鈣蛋白、鈣結合蛋白(calnexin)產生增強的交互作用,將原本位於細胞內質網的蛋白質號召到細胞核膜上。一般而言,肌鈣蛋白的功能在於抑制SERCA2鈣離子通道,並將所消耗的ATP轉成熱能;鈣結合蛋白的功能則是調節內質網的鈣離子濃度,以及幫助新生的蛋白質摺疊。但由於早衰蛋白與肌鈣蛋白、鈣結合蛋白過度的交互作用,造成鈣離子失去平衡,進而導致產熱與代謝的失能,進而改變體溫恆定以及能量的代謝,進而導致壽命縮短。大家常聽到的肌少症、衰弱症等病症,共同特徵也是骨骼肌肉的質量和功能逐漸喪失,肌肉質量的下降將直接導致肌肉功能受損,並增加跌倒的可能風險和自主活動功能喪失。紀雅惠補充,這次的研究結果也發現衰老的肌肉會過度利用肌肉顫慄來產生熱能以維持生理恆定。因此,未來研究團隊除了持續針對肌肉衰老與人類壽命進行更多探究,對於肌肉功能衰弱的患者,建議可以提供溫暖的環境來達到一定的保護效果,並做為相關疾病患者的照護參考。

失智不是正常老化 逾半國人仍存誤解

失智不是正常老化 逾半國人仍存誤解#老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灣失智人口超過29萬人,2041年之前平均每年增加1.7萬人,將造成家庭、社會巨大衝擊。台灣失智症協會委託趨勢民調,針對失智症識能、預防策略與友善態度等三大面向,進行2020全台失智症大調查。整體而言,全民對失智症的認識略有進步,但仍有超過半數的人誤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較少人知道性格轉變、判斷力變差是失智症徵兆,也不清楚地中海飲食為降低失智風險的方法。性格轉變、判斷力變差是失智症徵兆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失智症的識能有高達92.6%聽過失智症,但仍有52%的民眾不知道失智症乃疾病症候群,仍有「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的錯誤觀念,若和2017年失智症調查的市話調查趨勢相較,有聽過失智症的人上升了3.1%、同意「失智症情況是正常老化」的同意程度下降3.0%,可見全民對失智症的認識有些許進步。調查亦顯示,在失智症識能中,較低比例的民眾知道性格轉變(53.1%)、判斷力變差(70.0%)是失智症的徵兆。因此,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政府與相關單位,需加強宣導「性格轉變」與「判斷力變差」的案例,幫助民眾了解不同的失智症徵兆!地中海飲食可降低失智風險 僅3成民眾知道在失智症預防面向,僅31.2%民眾知道地中海飲食也可以降低失智風險,需要多推廣地中海飲食,包含多攝取蔬果、豆類、未精製穀類及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烹調的重要性。此外,即使民眾知道要多運動(知道:94.2%、做到:67.8%)、保護聽力(知道:83.9%、做到:64.0%),但好像做不太到。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呼籲,民眾須加強落實多運動、保護聽力,才可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調查以情境題檢視民眾對失智者的友善態度,發現若為失智者的家屬,較高比例對失智者更友善,例如更願意告訴他人有家人罹患失智症(失智症家屬:90.3%、非失智症家屬:78.8%),也認為失智者不要只是家人照顧,更要帶出門(失智症家屬:86.7%、非失智症家屬:80.5%),且達統計顯著差異。由此可見,當家人罹患失智症時,自己會更了解失智症家庭的需要,也更能友善對待失智者。湯麗玉秘書長呼籲家屬分享自身經驗、成為失智友善種子,讓周遭的人更加認識失智症,並友善對待失智者。本次調查針對全台 22 縣市18 歲以上民眾,採市話、手機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時間2月6日至11日,有效樣本1707份(包含市話1206份與手機501份,其中唯手機族為264份),最終採用市話與唯手機族進行分析,共1470份,採95%的信賴水準,抽樣誤差在正負3.0個百分點以內。

嘗試新奇食物挑戰大腦 可延緩老化?

嘗試新奇食物挑戰大腦 可延緩老化?#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或者至親好友受嗅覺或味覺喪失所苦,那麼有些辦法可以試試。其實感官喪失的人很可能已經在食物中多加鹽,或者在咖啡中多放糖—這是最合乎邏輯的第一反應,要讓食物更有滋味,就多加鹽和糖,問題是大部分的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或糖尿病的人,不該再增加鈉或熱量的攝取。比起嗅覺來,味覺更有彈性,更容易恢復。老年人很有可能味覺並沒有問題,因此,與其添加基本味道的調味品,不如按我教薩拉索塔那位老太太的辦法,擠一點橘子或檸檬汁在食物上。他們渴望的是氣味,柑橘類的水果就含有這樣的氣味,而且這種作法也不致傷害老年人的健康,更不會增加熱量、鈉、糖分,帶來罪惡感。買一些新鮮檸檬,不論是已經拌了醬汁的沙拉,或是如馬鈴薯或米飯這樣的食物,都可以搭配食用。你也可以試試番椒或其他辣椒。要小心的是,許多辣醬也含有鈉,不過如果只用少量,鈉含量應該極小。試試煙燻胡椒(smoked pepper),它幾乎不含鈉也不含熱量。你也可以在雜貨店找到墨西哥辣椒粉,或其他各式辣椒粉。史坦普斯未來想要針對專業廚師作研究。她提出的理論是,廚師比較不常罹患失智症,因為他們經常用他們的味覺和嗅覺,她認為尤其積極運用嗅覺能讓大腦保持活躍,就像肌肉一樣—不用它,它就會萎縮。她還認為每天吃同樣食物的人,比如她的祖父,不能開發新的嗅覺細胞,必須食用多樣化的食物,嘗試新食品,才能挑戰大腦,讓它保持青春。她祖父死於神經疾病,她一直認為與此有關。如果食用多樣化的飲食,追求刺激,可以阻止老化,那麼來一盤海狸鼠肉吧。(本文摘自/味覺獵人/漫遊者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