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記者開車頻撞路樹竟是惡性腦瘤 7大症狀多警覺

記者開車頻撞路樹竟是惡性腦瘤 7大症狀多警覺#頭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5歲賴先生任職電視台攝影記者,去年底出現步態不穩、肢體無力等症狀,更多次開車不慎撞到路樹,因驚覺不對勁,赴醫檢查確診為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一度評估僅剩1年壽命,所幸醫療團隊開刀切除腦瘤,搭配術後積極復健,奇蹟於半年內恢復行走能力,順利重返工作崗位延續職涯。一度評估僅剩1年壽命 3個月後重返工作賴先生自述,去年底出現左邊肢體無力,導致工作時經常扛不動攝影機,更一連好幾個月發生多次車禍,原本以為視力出問題,但因肢體無力情形愈來愈嚴重,於是就醫檢查,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腦瘤作祟,術前曾聽聞即便切除腫瘤,仍有很大的機率終身癱瘓,想到孩子們尚未成年,十分擔心術後影響家計,讓一家人陷入苦惱。 所幸賴先生鼓起勇氣背水一戰,不僅手術成功,術後更為了心愛的家人積極復健,順利於一個月出院,返家後他堅持每天要步行4公里,3個月後不但重返工作崗位,負責內勤工作,生活自理更不假他人之手,甚至偶爾能跑步,驚人的恢復速度令同事和家人都十分開心,也大大鬆一口氣。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許永信表示,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為惡性腦瘤中,最常見也最惡性的腫瘤,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確診,多數患者平均不到一年半的壽命,若選擇放棄治療,恐怕僅剩3個月餘命。常見症狀為視力缺損、步態不穩、頭痛和癲癇 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的表現症狀,與腫瘤生長位置和造成腦部水腫的程度有關,最常見的三大症狀為漸進式神經學缺損、頭痛和癲癇,其中漸進式神經學缺損以肢體無力最常見,可能出現視力缺損、運動或感覺異常、步態不穩、記憶力缺損等症狀。 腦癌無法預防,目前治療方式以手術治療為主,放療、化療為輔,若腫瘤生長在危險位置,術後恐導致癱瘓、語言異常等,需要由神外醫師小心處理,才有機會將後遺症的發生機率降到最低。 許永信提醒,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為基因突變。民眾可透過均衡飲食,培養運動習慣,以及良好生活作息,以提升免疫力。若出現劇烈頭痛、半身無力、說話含糊不清、記憶力明顯衰退、步態不穩、性格大變、視力模糊等症狀,就應盡速就醫檢查。

爆炸性頭痛 當心腦動脈瘤破裂

爆炸性頭痛 當心腦動脈瘤破裂#頭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值壯年的林先生身體狀況大致良好,有天在公司用餐的時候,突然感到劇烈頭痛,隨後便失去意識。大吃一驚的同事們連忙叫了救護車,將林先生送到急診室。「抵達急診室時,患者處於昏迷狀態,而且還有心律不整。」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蘇亦昌醫師回憶,「這是因為身體承受極大壓力,進而誘發心律不整。」檢查發現,患者的腦出血可能源自於腦動脈瘤破裂,蘇亦昌醫師指出,腦出血是非常危險的狀況,可能破壞腦部功能,導致失能、甚至死亡。與家屬討論後,神經外科醫師先動手術引流腦部血水,以降低腦壓。患者的腦動脈瘤比較大,約1.2公分,蘇亦昌醫師解釋,為避免破裂的腦動脈瘤繼續出血,所以後續進行了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醫師先在腦動脈瘤裡填滿白金線圈,接著在腦動脈瘤開口處置放血管支架。在細心照顧下,患者終於度過了危險期,漸漸恢復意識,也能開始進行復健。蘇亦昌醫師說,「經過一年多,患者復原得相當不錯,已經可以走路、騎腳踏車。」爆炸性頭痛、頸部僵硬,腦動脈瘤破裂極為致命!「腦動脈瘤不是『腫瘤』」,蘇亦昌醫師指出,腦動脈瘤是因為動脈某處的血管壁較脆弱,在經過血流衝擊下,像氣球一般漸漸膨大。動脈瘤形成的時候,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動脈瘤越脹越大,便可能破裂出血。人體動脈的血壓較高,當動脈瘤破裂時將造成嚴重腦出血,患者會感到爆炸性頭痛、接著是噁心嘔吐,頸部會變得很僵硬。蘇亦昌醫師說,「患者的脖子只要稍微向前彎就會痛得很厲害,所以頸部非常僵硬,一動都不敢動。」腦部構造非常精密,腦動脈瘤破裂出血,可能讓患者失去意識、陷入昏迷,是性命垂危、非常緊急的狀況,即使經過搶救,仍可能導致失能、癱瘓、死亡。腦動脈瘤的形成與動脈血管壁的健康有關,蘇亦昌醫師分析,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高血壓、抽菸、飲酒過量、多囊腎、結締組織疾病等。若具有腦動脈瘤家族史,例如直系血親有一個患者,或旁系血親有兩個以上患者,便要特別留意。另外,假使身體其他部位有發現動脈瘤,代表患者患者的動脈血管可能因為某些狀況而比較脆弱,在腦部形成動脈瘤的機會也比較高。較小顆的腦動脈瘤通常沒有症狀,至於較大顆的腦動脈瘤可能對周圍的神經、腦組織造成壓迫,而出現頭痛、複視等症狀。想要確認腦動脈瘤的存在,需要藉助影像檢查,蘇亦昌醫師說,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能夠偵測到腦動脈瘤,且沒有輻射線。部分沒有症狀的患者是在健康檢查時,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腦動脈瘤。狀況緊急的時候,大多會使用腦部電腦斷層檢查,因為電腦斷層的速度較快,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影像,幫助醫師擬定治療計畫。確定診斷腦動脈瘤之後,會進一步評估其破裂風險,蘇亦昌醫師說,因為治療腦動脈瘤本身也有風險,所以需要綜合考量腦動脈瘤大小、患者年紀、身體狀況等各項因素,並與患者仔細討論。一般而言,如果腦動脈瘤破裂風險小於1%,可能會建議患者密切追蹤,假使腦動脈瘤破裂風險較高,便會建議介入治療。在腦動脈瘤未破裂的狀態下進行治療,病況相對較好掌控,醫師、患者都能做較好的準備;倘若等到動脈瘤破裂,狀況將非常緊急,出血會對腦部造成傷害,發生各種併發症的機會也比較高。善用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拆彈解危腦動脈瘤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與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手術治療是由神經外科醫師打開頭顱,經由腦組織的間隙找到動脈瘤後,用血管夾將腦動脈瘤夾起來,蘇亦昌醫師說明,隨著醫學的進步,現在還可以採用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來決定治療方式,必要時也可以兩者合併使用。進行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時,醫師會由鼠蹊處穿刺股動脈,然後送入細細長長的導管,在X光輔助下,小心翼翼的讓導管通過蜿蜒的動脈延伸到腦動脈瘤的位置。「為了不要讓血液繼續衝擊動脈瘤,我們可以使用白金線圈栓塞,」蘇亦昌醫師說,「也就是利用白金線圈填滿動脈瘤,形成栓塞,讓血液無法進入。」每顆腦動脈瘤的型態皆不太一樣,開口較小的稱為「窄頸動脈瘤」,開口較大的稱為「寬頸動脈瘤」,兩者的處理方式略有不同。窄頸動脈瘤只需填入白金線圈即可,蘇亦昌醫師說,寬頸動脈瘤則須在填入白金線圈後,放置血管支架,避免白金線圈掉出來。除了白金線圈栓塞治療,現在還可使用「密網導流支架栓塞治療」,蘇亦昌醫師解釋,這是使用網孔很密的血管支架,可以有效阻擋血流進入腦動脈瘤,不會再對腦動脈瘤造成衝擊。醫師會根據腦動脈瘤的型態、大小、位置來決定適合的栓塞方式。筆記重點記起來腦動脈瘤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隨著腦動脈瘤日漸膨大,破裂的風險也越來越高。蘇亦昌醫師提醒,腦動脈瘤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高血壓、抽菸、飲酒過量、家族史、多囊腎等,利用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能夠偵測到無症狀的腦動脈瘤。倘若評估起來,腦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會建議介入治療。目前是以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為主,可使用白金線圈栓塞治療、密網導流支架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破裂會引發爆炸性頭痛、頸部僵硬,可能在短時間內昏迷、甚至奪命。若能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有助於改善預後,降低失能的風險。(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頭劇痛不理會 午睡醒來半身無力才知腦動靜脈畸形

頭劇痛不理會 午睡醒來半身無力才知腦動靜脈畸形#頭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1歲上班族喬女士身體一向健朗,無心血管或慢性疾病,日前偶有頭痛、疲憊等症狀,但她以為是壓力所致,不以為意。某日午睡後,左半邊肢體突然無力,被同事送醫急診,發現頭部右側表淺位置(頂葉)有出血情形,醫師評估病灶位置較特殊,屬非典型出血性中風,遂安排腦部血管攝影,確診為先天性顱內動靜脈畸形,並於高階複合式手術室執行腦動靜脈畸形(AVM)清除開顱手術。術中同步完成血管攝影檢查,確認病灶已被完整清除。術後喬女士恢復良好,順利回歸職場與家庭。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增加血管壁破裂出血風險,導致出血性中風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表示,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病灶常見於中大腦動脈區域,較常發生在20至30歲年輕族群,男女比約1:1,好發率約占全部人口的0.1%,亦占總中風人口的1~2%。正常的腦動脈會先連接到微血管,再接到靜脈,但動脈畸形患者的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腦部動、靜脈交會處有不正常的畸形組織,使動脈直接注入靜脈,中間無微血管做橋樑,無法供應附近的腦組織氣體與養分,導致患者出現頭痛、頭暈、噁心,甚至癲癇等症狀。另外,動脈血管壁較厚,能承受壓力較高的血流,靜脈則相反。因缺乏微血管做緩衝,靜脈必須直接承受動脈的高流速血流,易增加血管壁破裂出血風險,導致出血性中風,嚴重者會危及性命。腦動靜脈畸形依病灶大小、病灶是否在運動神經區或感覺神經區等重要功能區,及動靜脈畸形流出的靜脈位置等條件,可以將手術危險程度分成五級。如喬女士情形,其病灶為3公分且位在腦組織接近表面處,手術風險相對低。「術中醫師會先分離出灌注動脈,將其切除後再將動靜脈畸形病灶與周圍腦組織分離,最後分離出引流靜脈,予以截斷再取出整個動靜脈畸形。夾完當下,可直接在複合式手術室中進行腦部血管攝影,確認病灶已被完整夾除。病灶大於3公分、位於重要功能區,有較高風險傷及神經造成癱瘓、語言困難若病灶大於3公分,且位於重要功能區,有較高的風險傷及神經造成癱瘓、語言困難或危及生命徵象等,因此手術困難度相對提高。另外,有栓塞和立體定位放射兩種另類治療方式。前者是將金屬線圈或分離式囊球置入病灶區,讓病灶因缺血而萎縮;後者是利用強力的放射線,使畸形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經過約一年時間,達到血管萎縮、阻塞的效果。徐賢達主任強調,栓塞方式容易畸形復發,只能當做困難手術時之術前輔助治療,而立體定位放射應用在病灶小於3公分時,成功機率則較高,但在等待病灶萎縮時,容易畸形出血。提醒當出現異常頭痛、癲癇、半身無力,言語不清時,不可輕忽,應盡早就醫檢查,避免遺憾發生。

服用止痛藥的五不五要

服用止痛藥的五不五要#頭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論是頭痛、關節痛亦或是生理痛等,在疼痛難耐情況下,許多民眾選擇使用止痛藥來緩解疼痛。據行政院衛福部102年民眾用藥行為調查結果顯示,有8.3%的人表示會同時使用感冒藥及止痛藥,17.9%的人曾同時使用外用酸痛藥及口服止痛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藥劑科藥師藥師提醒,當心有重複用藥及止痛藥濫用的疑慮。而目前醫療上用來緩解疼痛的止痛藥,大致分為3大類:●乙醯胺酚類止痛藥/屬於中樞止痛藥,例如普拿疼,通常用來解熱鎮痛,如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痛等,但不具消炎的作用,藥品本身透過肝臟代謝,一天不要服用超過4000mg,如過量可能會產生肝毒性,許多綜合感冒藥及感冒糖漿多摻有,服用時應注意是否過量。●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解熱鎮痛及消炎效果,常做成口服、外用製劑及針劑來使用,如有胃潰瘍或肝腎功能不佳者,需謹慎使用。●鴉片類止痛藥/如嗎啡等,止痛效果更甚於其他2類,具有成癮性,屬於管制類藥品,需經由醫師評估處方後,才可以使用。謹記5不5要 用藥更安全李敏慈藥師也提醒,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針對止痛藥使用,提供「五不五要原則,應遵守「五不」:不過量、不喝酒、不併用、不空腹、不亂買,還有「五要」,「要知道」:使用止痛藥種類,過量使用止痛藥會有傷肝臟、腸胃、腎臟等風險;「要看標示」:看藥品的藥盒或說明書的成分及注意事項;「要告知」醫生是否曾對此類藥物過敏、是否有肝臟、腸胃、心臟、腎臟等疾病,或同時併用其他藥品;「要遵醫囑」依照醫生、藥師所給予資訊用藥;「要問專業」:服用止痛藥後,如有任何不適症狀,包括過敏反應、四肢腫脹等,應速就醫。

頭痛、走不穩?這些腦瘤症狀是警訊

頭痛、走不穩?這些腦瘤症狀是警訊#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曾在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演出女主角看得見的女鬼之一,25歲女星高秀貞今(12日)突傳去世消息,日前作家李敖也因腦瘤病逝。腦瘤又可稱為「顱內腫瘤」,顱內腫瘤可能發生於腦組織、腦膜或其它顱內組織。也可能是身體其它部位的腫瘤轉移到腦部,最常見的腦瘤為神經膠細胞瘤、腦膜瘤、腦下腺瘤、神經鞘瘤等。腦瘤症狀分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全身性障礙及局部神經機能障礙四大類腦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之定義,指顱內之腫瘤,依其細胞生長起源,可分為原發及轉移性,再依病理分化等級,又將原發性腦瘤分為良性及惡性兩種。臨床症狀可因腫瘤位置不同及大小的不同,而有不同臨床表徵,最常見是頭痛,因為腦位於顱腔中,如果腫瘤長出或壓迫腦部組織導致水腫,就會使顱內壓增加引起頭痛。頭痛可能是持續性或漸進性的,通常容易睡醒後頭痛。腦內腫瘤的症狀可分為四大類,即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全身性障礙及局部神經機能障礙,如手腳無力、肌肉關節協調力變差、平衡感不好、癲癇抽搐、言語困難、健忘、感覺異常、四肢運動失調等症狀。腦瘤的診斷方法頭部的X光檢查可以出顱骨是否有任何損傷、變形或增厚,是否有不正常鈣化點等,如有不正常病變化出現時,可進一步做電腦斷層來診斷出病變部位、大小和形狀,另外醫師可能會安排腦血管照影或核磁共振檢查,以更清楚的出腦部被腫瘤侵犯的程度及腦血管的變假情形。 腦瘤的治療方法1.手術切除:手術切除是治療腦瘤最重要的方法。一般而言,接近運動語言神經區的腦瘤,可以藉皮質功 能位法,將正常的運動,感覺及語言功能區定位出來,保護好後,將腦瘤作廣泛的切除,而不影響正常的運動及語言功能。越惡性的腦瘤越需要完全切除存活率才會高。2.放射治療:如果腦瘤無法完全切除,則可以作減壓切除術,而後追加放射治療。3.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有些較小(3公分以內),且手術危險性較高的腦瘤,可以考慮用直線加速器之X光刀或加瑪刀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4.插種治療:對於某些惡性腫瘤,如果手術無法完全切除,可以考慮利用立體定位的方法,將放射性同位素直接置入病灶中,好處是精確,放射劑量少,對正常腦組織造成的傷害較少。5.化學治療:除了對某些特殊腦瘤有效之外,大部份化學治療法都是與放射治療合併,作為一種輔助性的療法。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腦瘤的治療亦有長足的進步。但無論如何進步與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優質的醫療必須要考慮病人的個別性。若發生以上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平常也可以養成定期健檢習慣。

運動後頭痛?3大預防方式助改善

運動後頭痛?3大預防方式助改善#頭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不少頭痛病友在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後,頭痛的狀況有跟著改善,所以,林新醫院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經常鼓勵大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來幫助改善。但最近有不少人,在運動完突然頭兩側開始抽痛、整個頭脹脹的,是為什麼?林志豪醫師表示,其實運動後會頭痛,主要和運動時心跳變快、血管擴張所導致,另外則可能和天氣因素、身體脫水或突然進行太高強度的運動等等有關。一般人運動後的頭痛大多在短時間內就會緩解,但如果是頭痛體質的朋友們,就要特別留意身體狀況,盡量避免太高強度的運動。以下這幾個運動是比較推薦的:瑜珈、皮拉提斯、太極、舞蹈、游泳和走路。另外這幾年蠻夯的 飛輪課,也是有不少國外專家推薦給容易頭痛的人,比起在室外,室內的腳踏車運動比較能避免因為天氣誘發頭痛。林志豪醫師提供幾個能夠幫助「預防」運動後頭痛的方法一、隨時補充水分不管是在運動前、中後,都要持續補充水分,讓自己保持嘴巴不乾燥並持續出汗的狀態,如果水分不足就可能會誘發頭痛。二、補充足夠能量大家都知道運動會讓人血糖降低,因此要維持足夠的能量來源。像是在運動前,可以吃一些含蛋白質的食物,像是茶葉蛋、無糖豆漿或燕麥棒等等。三、記得熱身‍突然進行太劇烈的運動,也會容易引發頭痛。建議不管從事任何運動,都要先熱身一下,像是可以先走路走個幾圈再接著慢跑、或進行重訓等比較激烈的運動。林志豪醫師提醒大家,如果你運動中會出現劇烈的爆炸性頭痛,還是要盡快找醫師評估喔!(文章授權提供/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

裙子常歪一邊?竟因顳顎關節出問題!

裙子常歪一邊?竟因顳顎關節出問題!#頭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要治療顳顎關節咬合不正的二十歲女學生前來就醫,不但顎骨會發出「喀喀」的聲音,還伴隨頭痛和肩膀痛,由於實在太痛苦了,她只好從大學休學,可是卻因此患上嗜睡症。她說,最近連顏面歪斜的問題也跟著惡化了。她在牙科和大學附設醫院做了各項檢查,也拍了顳顎關節的電腦斷層掃描,然而主治醫師卻只說「沒什麼大礙」。她說每次下顎發出聲音時都令她倍感壓力,不但會害怕,也會擔心別人怎麼看待她,為此都快要罹患社交恐懼症了。顳顎關節是臉部唯一的關節,由關節骨和下顎骨所組成。張大嘴巴打哈欠或進食時,下顎之所以會發出聲音,是因為顎骨脫離原來的位置,導致出現多餘空間的緣故。「因骨頭碰撞而發出聲音,確實會令人感到害怕,不過只要將它想成是腰部椎間盤突出即可。因為椎間盤突出會壓迫神經,引發各種疼痛。」檢查後發現她同時罹患顳顎關節咬合不正、一字頸和骨盆失衡。我們的身體宛如由306 塊骨頭所組成的骨牌,只要有一處崩壞,全身便會因為失去平衡而倒下。因此,只治療某個部位是毫無意義的,如同顳顎關節咬合不正導致骨盆變形一樣。該名學生說,一開始穿裙子時裙子會轉來轉去,使她誤以為自己變瘦了,但是裙子之所以會轉來轉去,是因為腰線,也就是腰部左右平衡改變所產生的現象,導致裙子轉向有彎曲的那一側。一旦全身的平衡被破壞,腰部自然也會出現異狀。一旦頸部和肩膀出問題,也會對腰部造成影響,尤其是顳顎關節的問題更會影響骨盆。顳顎關節有問題的人中,高達九成骨盆是變形的,所以才要拍脊椎X 光,一併治療因身體平衡被打亂所衍生出的問題,這樣才能根治。改善身體的平衡,才能治療顳顎關節慢性疲勞是顳顎關節咬合不正所帶來的典型症狀。慢性疲勞會導致早上爬不起來,明明過著跟別人一樣的生活,卻覺得自己更疲憊。經常睡眼惺忪,不管做什麼事,臉上總是寫著「我好累」,容易被身邊的人貼上懶惰蟲的標籤。因此,該名學生也做了肝功能和甲狀腺檢查,甚至服用中藥,卻依然沒有痊癒。後來,她決定先專心透過能鍛鍊連接顳顎關節下顎與上顎的肌肉、骨盆與腰部肌肉的伸展操,改善身體的平衡。結束治療後她變得比以前開朗,原本臉蛋上的痘痘和粉刺也不見了,眼神變得更加清亮,看起來格外有自信。Doctor's talk矯正顳顎關節和顏面歪斜的生活須知.咀嚼食物時,均勻使用兩邊的牙齒.不用某一邊的牙齒嚼口香糖.避免吃堅硬食物.戒掉托腮的習慣.站著時,身體力量均勻分散在雙腿 上,避免只有某一條腿出力.坐著時,請勿蹺腳.睡覺時盡量平躺,勿趴睡.側睡時,兩側輪流躺.經常放鬆心靈並正向思考.洗臉時按摩下巴周圍肌肉.上下舒展耳朵上方的顳葉.經常做繞頸動作,伸展頸部解痛伸展操-顳顎關節、顏面歪斜矯正運動 按摩頭皮(顳肌)功效 提升專注力、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因為臉部皺紋會從耳朵前方開始長出來,若持之以恆地做,臉部肌肉會更有彈性。雙手握拳,用中指第二個關節,上下輕輕按摩耳輪正上方(顳葉)頭皮2 分鐘。 按摩下顎(咀嚼肌)功效 洗臉時,養成先在臉上抹洗面乳後再按摩的習慣,能有效打造V 型臉蛋。1. 咬緊牙關,找到下顎處隆起的肌肉,確認好要按摩的位置後,放鬆牙關。2. 雙手握拳,用最尖的關節上下按摩該部位2 分鐘。 按摩頸部肌肉(胸鎖乳突肌)功效 能打造美麗的頸部線條,並消除頸部皺紋。想擁有童顏,就要維持頸部、肩膀周圍肌肉的彈性。1. 扭轉頸部後,視線朝向45 度角,找到向外隆起的肌肉。2. 用大拇指和食指深深抓住肌肉,從下方開始上下按摩2 分鐘。Point 由於肌肉越上方越厚,因此請輪流按摩上方和下方。(本文摘自/鬆筋膜‧除痠痛‧雕曲線的強肌伸展解痛聖經:不吃藥、免手術,有效改善激痛點的114個修復運動/聯經出版公司)

阻斷腦內胜肽蛋白 頭痛緩解率達70%

阻斷腦內胜肽蛋白 頭痛緩解率達70%#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奇美博物館於108年11月舉辦的國際頭痛學術研討會,近200多位專家齊聚一堂討論偏頭痛的治療,以及基層醫師對於頭痛的關注更勝以往。偏頭痛從只是一種症狀,已轉變為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了。研究發現偏頭痛主要是腦內胜肽蛋白-CGRP(Calci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造成三叉神經核活化,刺激大腦皮質興奮所產生,包括視覺模糊、頭痛、嘔心和倦怠等。將該物質阻斷後頭痛緩解率高達50-70%,有10%於治療期間完全不痛。這對於頭痛只能靠止痛藥來控制是一大突破,對於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或合併憂鬱的人,更是一大福音。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林高章表示,國內剛通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TFDA)核准進口,健保暫不給付,但是可預測的未來,它可以改善病人痛不欲生的窘況,讓偏頭痛在醫師的治療以及自我管理雙管齊下,可以得到好的緩解。服藥要加上良好的生活作息常常會被問到:「醫師我可不可以做檢查?」,「是不是腦部長東西?」時,真的覺得醫師看診的時間太少,沒辦法好好說明;而病人也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偏頭痛。由於它很容易反覆發作,因此被歸為慢性疾病,可以領3個月慢箋。固然藥物可以減少發作頻率、強度、次數,但是如要避免惡化,好的作息(例如適度運動、充足水分和好的睡眠),避免誘因更是不可或缺。由於影響人數眾多(台灣約200萬人),發作時影響生活品質,連帶影響經濟產能,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神經科第1大失能疾病,不是沒有道理。CGRP拮抗劑每月注射一次 可改善慢性偏頭痛當變成慢性偏頭痛時,只能用「痛不欲生」形容慘況了。止痛藥水整瓶喝還止不住疼痛,甚至興起自殺念頭不在少數。國內目前有肉毒桿菌素可以治療(尚無健保給付),劑量為155u注射在頭部四周31處,每人約需付出3-4萬不等,而且每3個月必需再注射。另外如上述CGRP拮抗劑,每月皮下注射一次,也可以改善慢性偏頭痛發作。不過每每跟病人提及費用高、健保問題,病人總是說:「醫師,你沒有頭痛你不了解我們的痛苦」!對於他們的苦,醫師只能給予安撫加強衛教,畢竟藥物也不是萬靈丹。頭痛地圖 助病人找到友善醫院另外台灣頭痛學會也針對偏遠地區做調查,希望能夠協助病人找到頭痛看診醫師,提供諮詢、轉介或治療。利用台灣地圖網絡,標示初級頭痛友善醫院(或診所)提供病人選擇。這些醫師雖不一定是專長頭痛,但對於頭痛的知識、用藥、銜接、處置等,也都有一定的了解。頭痛學會將於今12月1日於台南文化中心民眾衛教時公告頭痛地圖,也希望媒體朋友協助,讓全國偏頭痛病人,可以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就診諮詢或治療場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