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長期頭痛影響生活 小心恐為腦瘤警訊

長期頭痛影響生活 小心恐為腦瘤警訊#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9歲男性患者,本身有高血壓病史,家族無遺傳性疾病。近期發生頭痛不適、右眼腫脹症狀,曾多次到眼科診所就診但無改善。掛急診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額顳葉腦瘤,經過住院進行開顱手術切除腫瘤及配合放射線療法,癒後良好,目前定期追蹤及復健治療。頭痛是腦瘤最常見的症狀 其他包括局部無力、神智不清等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林念儀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06年十大死因第一位仍為惡性腫瘤(癌症)。數據報告顯示罹患原發性腦部惡性腦瘤病人有逐漸升高,而年齡層卻有逐漸降低趨勢。罹患腦瘤的症狀表現常因病人年齡及腦瘤部位與性質呈現而不同,其中頭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其他包括如局部無力、神智不清、步態不穩、癲癇、言語困難、視力障礙、感覺異常、四肢運動失調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應盡早至醫院尋求專科醫師診治,腦部電腦斷層或磁振掃描是確定診斷的最佳檢查。腦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搭配復健提高生活品質腦瘤的治療大多可分為手術配合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主要是將腫瘤移除,若腦瘤無法開刀或開刀後嚴重影響神經功能,可進行部分切除。林念儀護理師表示,癌症已不再是絕症,雖然腦腫瘤存活率偏低,但是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手術、放射治療等治療,可使平均壽命延長,但仍難免產生或殘留一些後遺症,此時則需要復健治療,並協助適應其生活及工作,減輕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看見蛇、蜈蚣纏身?腦瘤導致視幻覺

看見蛇、蜈蚣纏身?腦瘤導致視幻覺#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6歲的黃姓婦人常看到巨大白蛇、蜈蚣攀爬在家人身上,衝動地想拿剪刀除掉這些怪物。詭異舉動讓家人非常害怕,以為家裡有「髒東西」。求神問卜後沒用,直到送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黃姓婦人腦袋裡長一顆巨大腫瘤。腦瘤常頭暈、想吐 最後還發展出視幻覺黃女士就醫時描述,全家開車外出吃飯時,一上車就看到副駕駛座的先生身上纒著2條大白蛇,嚇到不敢出聲,怕全家人通通被吃掉。還有1天晚上,全家人吃飽坐在客廳看電視,突然轉頭看到兒子的身體裡有蜈蚣在爬,當時很想拿剪刀往兒子身上刺洞,把身體裡的蜈蚣抓出來。黃女士的先生表示,太太偶爾會喊頭暈、想吐,直到今年奇怪的症狀愈來愈明顯,不僅腦袋變遲鈍、失去判斷力及控制力,健忘、常講一些可怕的事,像是家裡有白蛇、身體裡有蜈蚣,甚至一到晚上就很想殺人。家人聽了都很害怕,到處求神問卜仍不見改善,帶到醫院檢查才知道是腦袋長瘤。腦瘤常見症狀為頭痛、頭暈、手腳無力、癲癇 視幻覺較少見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黃女士腦部檢查影像顯示,額葉顱底長了一顆6公分大腫瘤,雖為良性腦膜瘤,但仍需做手術切除。由於病人主訴出現視幻覺,相較於一般症狀如頭痛、頭暈、手腳無力、癲癇等症狀較罕見,多數人容易被當成精神疾病處理。此腫瘤雖屬良性,但隨著時間慢慢增大可能會壓迫腦幹,使腦壓增高,導致昏迷甚至死亡,發現時最好還是做手術切除腫瘤。陳金城副院長說明,根據腫瘤壓迫位置,出現的症狀不同。壓迫到運動區會出現手腳無力,壓迫到感覺神經會手腳痠麻,壓到語言區時語言表達會出現異常。這些從外觀很容易察覺,但像黃女士有腦瘤伴隨視幻覺較為罕見。若伴隨頭痛、頭暈時,就要小心可能是長腦瘤,最好到醫院找專科醫師做檢查。

頭痛必是腦瘤警訊?醫:機率偏低

頭痛必是腦瘤警訊?醫:機率偏低#頭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張經理工作壓力大、常頭痛。日前看到新聞報導名人頭痛檢查出腦瘤,憂慮自己是不是也有相同問題,諮詢醫師是否需要花錢安排腦部磁振造影的健康檢查。常頭痛的人中 真正有腦瘤的機率相當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雅芳表示,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的確可以幫忙排除這個可能性。臨床上1公分以上的腫瘤大致上都可見,然而常頭痛的人中,真正有腦瘤的機率相當低。腦部磁振造影還可以評估腦部因為小血管病變造成的變化。現代人因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生活方式及壓力等問題,造成小血管的病變。腦部小血管發生變化後可能會造成腦白質出現白斑、小洞性梗塞或是微小出血。腦白質的白斑就像老人斑一樣,隨著年紀增加越來越多。然而腦白質白斑的多寡,與個人遺傳因素、血壓控制等有相當大的個體差異。有些人除了白斑外也可能發生一些小洞梗塞,單一小梗塞有可能不會造成明顯的症狀,一旦數量累積比較多,可能造成血管性失智症。腦部磁振造影的強項就是可以評估腦白質白斑的多寡及小洞梗塞的有無與數量,甚至有專看微出血的序列可以評估小血管病變對腦部造成的影響。了解腦部磁振造影結果後,就要與醫師配合進行血壓的控制、生活方式的調整、或者是藥物的運用,避免進一步更嚴重的影響。磁振造影除了可以評估腦部變化 還可以做磁振血管攝影磁振造影除了可以評估腦部的變化,還可以做磁振血管攝影,針對顱內大血管或頸部大血管做詳細的評估。舉凡常耳聞的顱內動脈瘤破裂造成的蜘蛛網膜下出血(致死率高),或是頸動脈狹窄可能造成中風,都可能藉由磁振血管攝影篩檢出來。早期如果要看到動脈瘤,必須從股動脈穿刺並伸入一根長長的導管到頸動脈去打藥攝影,現在可以用這種非侵入性的磁振造影了解顱內血管變化,包括有沒有動脈瘤或者是不正常的血管狹窄,不僅方便,還可以減少穿刺的風險。陳雅芳主任解釋,有一些位置的動脈瘤或是動脈狹窄可以用追蹤的方式來評估,但有一部份建議要及早處理。一次腦部磁振造影檢查,通常花30分鐘。其中包含許多組不同的檢查序列,每一組序列有它不同的角色及重要性。一次檢查並沒有辦法包山包海,把所有的序列都包含進去。建議接受檢查的民眾先和醫護人員討論,充分了解此次檢查包含到哪些部分的評估。

長期胸悶、頭痛 竟是脊椎側彎導致

長期胸悶、頭痛 竟是脊椎側彎導致#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莊小姐平時幫媽媽賣中式早餐,揉麵或烤燒餅時胸悶、背痛,還常頭痛,原本以為是工作過勞、壓力大,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脊椎側彎,脊椎扭曲似飛龍。莊小姐若開刀矯正,影響頸椎、胸椎的節數超過十節,有一定風險,因此醫師建議先接受聲波動力平衡系統治療,溫和將脊椎矯正7度,不明胸悶、頭痛總算好了。脊椎側彎扭轉 肌肉痠痛伴隨胸悶、頭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許芳毓表示,患者高中起背部就凸起一塊、背痛,都以為是肌肉痠痛或太累,常找推拿、做SPA或復健,但效果有限。開始工作後症狀更嚴重,包括美髮業或現在的早餐業,一工作就背痛,還伴隨有胸悶及頭痛。莊小姐的胸椎第2至第7節(T2-7)向左側彎30度、還向左旋轉外,頸椎第2至第7節(C2-7)也出現向右側彎。在影像學檢查中,頸椎、脊椎扭曲似條向上飛的飛龍。若以手術矯正,勢必影響頸椎、胸椎的節數超過十節,有一定風險。且病患年紀尚輕,因此建議先接受KKT(Khan Kinetic Treatment)聲波動力平衡系統治療。聲波共振治療 免動刀緩和矯正許芳毓物理治療師說明,KKT聲波動力平衡系統是以聲波產生共振,在治療前會先以X光影像做出治療參數,再利用大數據分析聲波輸入的頻率及角度,溫柔調整脊椎的至正常位置及角度。以上述病例而言,當脊椎逐漸恢復正常位置及角度時,不僅外觀改變,脊椎兩側肌肉也恢復平衡,改善肌肉痠痛、背痛。同時肋骨也旋轉至正常,兩側胸腔空間恢復正常,改善不明胸悶,還增加血液循環改善頭痛。患者治療1個半月後,外觀、背痛、胸悶及頭痛已有明顯改善。當初這位患者脊椎側彎角度達到向左30度,為期5個月期間接受3個療程後,不用開大刀的情況下,脊椎側彎恢復至23度,矯正角度總計達到7度。現在幫忙揉麵團、烤燒餅,總算輕鬆多了。

易累、頭痛 水喝太少更耗腦力!

易累、頭痛 水喝太少更耗腦力!#頭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身體的百分之六十是由水組成的,大腦估計起來,更高達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組織都需要水,我常常舉例說,缺水的身體就像乾癟的醃菜脯,單吃起來又鹹又硬,一定要配合入湯或加入蛋液中,藉由水分的滋潤才會香味四溢。脫水的大腦會當機身體脫水的時候,發炎和疼痛是很難緩和下來的。缺水會誘發疼痛和頭痛,也會讓情緒不穩,身體容易覺得疲倦,專注力下降,發生腦霧現象的風險增加。研究顯示,身體脫水後,大腦代謝的效率會變差。我們必須動用更多的神經細胞,消耗更多的腦力,才能達到和平常相同水準的認知功能。有一個限水的實驗發現,當我們缺水的時候,駕駛能力會明顯地下降,下降的程度有多少呢?居然相當於我們喝了一點小酒或是睡眠不足之後的駕駛表現!這些研究的結果都讓我們知道,身體的脫水狀態,的確會讓我們的執行功能變差,帶來明顯的腦霧現象。脫水也讓你對疼痛更敏感。一個日本研究中,實驗人員將受試者的手臂浸入冷水中,測試他們對疼痛的敏感度,同時掃描當時大腦的狀態,研究中證明,脫水狀態會讓受試者的疼痛敏感性增加,他們會比攝取充足水分的人更早感到疼痛,這個敏感現象,也伴隨著掌管疼痛感知的腦區域活化。喝水對消除腦霧的七大好處充足水分的攝取,對我們身體的許多系統都有好處,這些好處都能直接或間接地幫助我們對抗腦霧:1)維持日常體能表現:凡體溫的調節、促進身體循環代謝、潤滑關節、防止組織黏膜過於乾燥,都是水分充足的效用。所以當運動後或是高溫的天氣下,易排汗的人若沒有趕緊適當補充水分,就很容易產生疲倦、頭暈、昏沉的感覺。2)維持大腦正常運作:在輕微脫水狀況下,就可能使大腦出現部分的功能缺損。有研究發現年輕女性在運動後水分若流失體重的百分之一.五(也就是說一名五十公斤的女生,流失約○.七五公斤的水分),就有可能出現情緒和注意力的問題,頭痛發生的頻率也有可能增加。3)預防及治療疼痛:脫水會增加疼痛的敏感性,因此脫水可能會誘發頭痛和各式疼痛的發生,而好好補充水分,就能預防和減緩疼痛。4)減緩便祕:門診中有很多個案都有便祕情形,一問之下,每日的喝水量幾乎不到五百CC,增加水分的攝取至一千五百至二千CC後,大多排便問題也能跟著解決。水分攝取不足,對老年人或年輕人都是發生便秘的高危險因子。想要增進腦—腸健康,水分是很好的保養品。5)預防及治療腎結石和泌尿道感染:腎結石是一種十分疼痛的疾病,一是因為體質的遺傳,更多時候,是因為水分攝取不足,導致尿液濃縮而形成,所以多喝水可以防止結石形成。另外,已產生結石的人,在治療初期,也會建議大量飲水加快尿液排出。多喝水也可以預防泌尿道的細菌感染。6)預防宿醉:酒精是脫水的飲料,當身體處於極度脫水時,就容易在隔天起床後,出現口乾舌燥、頭痛、疲倦的感覺。所以我常和個案說,能預防宿醉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喝酒前、中、後都搭配大量飲水,可以加速酒精的代謝、排出體外,預防宿醉發生。7)幫助減重:喝水可以說是減重聖品,不僅增加飽足感,也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有研究指出,每日規律喝兩公升的水,就可以輕鬆增加每日卡路里的消耗。怎麼判斷水喝得夠不夠呢?水分對我們的好處真的很多,它可以加強我們的新陳代謝跟循環功能,在身體發炎的時候,也可以適時地幫助我們把發炎的物質,或是不需要的廢物、毒素清除掉,所以對疼痛的減緩十分有幫助。大部分人外食多,味精和人工添加品的含量都偏高,也只有靠足夠大量的水分,才能幫助代謝。(本文摘自/健忘失神腦當機,你腦霧了嗎?:腦科醫師教你33個關鍵自救,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大腦重置、預防失智/三采出版)

常頭痛別碰「3C」食物!揭密7地雷

常頭痛別碰「3C」食物!揭密7地雷#頭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生活上經常疼痛的你,是否有什麼該注意的事項呢?讓我們從大家最常問到的「食物」切入。疼痛的朋友們可以注意一些需要忌口,或是少吃的食物,試試看改變飲食習慣後,是不是疼痛的發作頻率跟嚴重度就會跟著減少。疼痛時,應少吃或避免的地雷食物!1)酒精:因為酒精會誘發神經的不穩定性,裡面含有的乙醛成分也會讓血管擴張,加速發炎反應。如果有時候需要跟朋友小酌或是聚會,特別對頭痛體質的人來說,就要盡量避免紅酒,主要是因為紅葡萄皮含有很多的單寧,在釀造成酒的過程中,幾乎都會必須經過一段乳酸發酵的過程,試圖來減低單寧所造成的酒品酸度,而釀造酒的過程中,便會在發酵的程序產生組織胺,容易導致疼痛發作。2)加工或醃製食品:像臘肉、鹹魚、香腸、火腿、培根、熱狗等,因為這些食物裡面含有「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的成分,對消化道、心血管功能都有傷害,也容易誘發頭痛。另外,二○一五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已經將加工肉品這一類的食物,列為一級的致癌物。依WHO定義,「一級致癌物」為對人體具有顯著致癌效果的物質,因為當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碰到肉中的胺類,就可能會轉變為致癌物「亞硝胺」。另一個原因是,加工肉在高溫烹煮時,也可能會產生致癌物,因此我們要小心料理這類的食物,不要高溫油炸、快炒、燒烤。3)刺激性食物:避免過辣或是過燙的東西,像麻辣鍋或是泡菜。一方面有辣椒調味,一方面又經過醃漬,有可能會比較容易誘發疼痛。也不要過量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每日一至二杯咖啡即可,並且注意要避免在傍晚後飲用,以免影響睡眠穩定性。4)含醣量高的食物:「含醣食物」可說是壓力大或情緒低落時的慰藉,尤其是女生看到蛋糕、巧克力就會失心瘋。醣類,泛指所有的碳水化合物,研究證實醣類與疼痛有密切關聯,當身體的血糖不正常升高時,會誘發身體釋放發炎的細胞激素,尤其是白糖(來源是蔗糖),其幾乎不含有任何的維生素或礦物質,不僅讓疼痛發炎進入惡性循環,更是腸道內壞菌的食物,進而產生消化道症狀如胃炎、脹氣等。容易頭痛,要追加小心以下的食物!1)含酪氨酸成分食物:「酪氨酸」是一種非必要胺基酸,容易引發頭痛,在日常食物中主要包含三類,也就是所謂「3C」食物,第一是以起司類(Cheese)為代表的發酵乳製品,像牛奶、乳酪,第二類是柑橘類(Citrous fruit)的水果;第三類是巧克力(Chocolate)。2)代糖食物:代糖就是阿斯巴甜(Aspartame),研究顯示會容易刺激神經造成肌肉緊繃,進而引發頭痛。一般市面上如無糖優格、低卡飲料跟無糖的口香糖都會添加代糖來增添甜味,所以都要小心攝取。3)味精或人工調味料:味精,就是麩胺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麩胺酸是一種普遍的胺基酸,人體會自然產生,是身體內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而在很多天然的食物中也會存在。但若攝取過多時,很可能會使麩胺酸在神經突觸的濃度過量累積而引發頭痛。很多朋友往往在知道後會驚呼:天啊!我是不是以後都不能再吃巧克力了!其實,這些食物不一定樣樣都會直接引發疼痛,每一個人的體質不相同,當然需要注意的食物也就不一樣。所以疼痛的朋友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留意,看看哪幾項食物,可能是你的剋星,有時候我也會建議做自己的飲食日誌,觀察生活中有哪些食物是你多吃了就會容易誘發疼痛,不需要對每樣食物都退避三舍。腦知識解碼:鎂離子是頭痛的救星?很多疼痛的朋友都會和我分享他們各式各樣的另類療法,以及嘗試過的營養補給品和草藥。在不傷害身體及影響目前使用藥物的狀況下,是可以一起進行治療的,其中想和大家分享營養品成分中的「鎂」,是科學研究證實,對於頭痛有效的輔助營養素。「鎂」是身體內重要的微量元素,存於骨頭、肌肉及軟組織(如神經、血管)中,主要與能量代謝、肌肉收縮、神經穩定功能、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有關。根據過去研究,在偏頭痛的病人中,發現細胞內的鎂離子濃度可能是比較低的。在許多大型的研究中,頭痛的病人每日常規攝取鎂離子可以有效減低頭痛的發生率。我們在臨床上,面對急性嚴重頭痛發作的病人,也會讓病人接受靜脈注射鎂離子來緩解症狀。在生活中幾乎所有深色綠葉蔬菜都含有鎂,粗糧、堅果類也含量豐富,當你問我疼痛有那麼多東西都不能吃,我還能吃什麼?我會回答:就學大力水手卜派,多吃深綠色蔬菜,像菠菜吧!(本文摘自/健忘失神腦當機,你腦霧了嗎?:腦科醫師教你33個關鍵自救,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大腦重置、預防失智/三采出版)

「經理人頭痛」 只在周末偏頭痛!

「經理人頭痛」 只在周末偏頭痛!#頭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預防緊張型頭痛,同樣有許多聰明的方法可選擇,緊張型頭痛是壓力以慢性肌肉緊繃呈現,也是心身疾病和壓力相關的典型範例。換句話說,假設因為某種原因造成你頸部和肩膀的肌肉持續緊繃,這會帶給頭顱極大的壓力,而造成緊張型頭痛。頭痛只是一開始造成肌肉緊繃之原因的後果;頭痛只是問題的症狀,並不是問題本身。另一個受歡迎的緊繃目標是下顎的咬肌(masseter muscle),尤其是那些覺得自己不該公開表達憤怒的人,會咬緊下顎肌肉,無意識地掩飾他們的憤怒。這同樣也會帶來緊張型頭痛。頭痛的直接原因是肌肉緊繃,而潛伏於下的則是壓力。停下來思考 察覺特定部位肌肉緊繃慢性肌肉緊繃的特點之一,是一個人往往是在到達疼痛階段,才會覺察到緊繃。不過,早在此之前,肌肉組織就發展出被緊握住或繃緊的習慣,而當習慣養成後,肌肉群會傾向於重複此習慣,除非它們被訓練養成其他習慣。當習慣進入我們的無意識中,例如那些習慣性緊咬住下顎肌肉的人,會發現即使沒有特別的原因,自己依然會咬緊下顎肌肉。如果你能停下來思考一下,就會覺察到自己身體特定部位的肌肉緊繃。看看你的肩膀是不是稍微抬起來了?你的眉頭是否有些緊鎖?說話時牙關是否緊咬著?夜間會不會磨牙?這些都只是造成頭痛的慢性肌肉緊繃常見的部分症狀。腰薦部位疼痛 注意是否為壓力導致另一個完全與肌肉緊繃相關的症候群是背痛,像是腰薦部位的疼痛。人們整天抱怨下背部疼痛,卻不去做伸展肌肉和放鬆脊椎壓力的適當運動,以及釋放緊繃的放鬆運動。此外,人們老是跑去找脊神經外科或骨整形外科,來緩解這些因為無意識玩弄心靈的情緒而造成的狀況—也就是壓力,以及隨之而來的肌肉緊繃、疼痛和疾病。「經理人頭痛」只在週末發生偏頭痛比緊張型頭痛要複雜多了,因為偏頭痛同時牽涉到數個內部系統。血管對壓力的反應通常令人極為疼痛,且伴隨著視覺模式和反胃及肌肉緊繃。發生在女性身上時,還會牽涉到荷爾蒙系統。另一個常見的頭痛模式是只在週末發生的劇烈緊繃/偏頭痛。這是一種獨特的壓力疼痛反應,影響的對象以公司的經理人為多,因此有個別名叫「經理人頭痛」(executive’s headache)。患者只是因為週間沒有時間生病,所以讓疼痛只在週末時出現。因為經理人在週末比較放鬆,使得無意識變得較活躍,結果就是症狀浮現了。當事者幾乎都不清楚這個流程,但疼痛的模式非常一致。因此,來自慢性組織緊繃的疼痛,可以如緊張型頭痛般簡單而直接,也會如偏頭痛般極度複雜。但不管是哪一種疼痛,就如芭芭拉.布朗醫師所指出的,緩解緊繃對於從疾病中復原,都具有實質的幫助。(本文摘自/瑜伽減壓療法:結合西方神經醫學及東方瑜伽科學,讓你重獲身心平衡與自由/橡實文化)

頸部緊繃牽連全身 恐造成緊張型頭痛

頸部緊繃牽連全身 恐造成緊張型頭痛#頭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向下拉住」是全身的緊繃模式,源頭在於頸部慣性緊繃。眼睛為了遷就長期往後掉的頭,眼睛會稍稍改變視線,因而有一部分長期被蓋住。下顎變得僵硬,並且張開往前突。舌頭往後收,喉嚨緊繃。頸椎的脊椎骨擠壓在一起,壓迫神經和血管,容易造成緊張型頭痛。「向下拉住」全身緊繃 內臟受壓迫、彈性降低呼吸受損,活力下降,肋骨的活動能力減低;呼吸的動作變得不順暢。脊椎活動能力受限,在動作中失去延長及依序活動的能力。內臟器官受壓迫。手臂結構扭曲。肩胛骨彼此拉近,背部變窄,胸部也凹陷,使得鎖骨往下、往內,也就是說,我們把前胸、後背都變窄了。上手臂往外扭,手肘的旋轉功能受到影響,在手腕造成拉力,手變得緊繃。同時整個背部縮短、變窄。腰部因為縮短不得不往前或往後。臀部肌肉縮短,迫使髖關節不得不往前。骨盆底不舒服地往上緊縮,大腿外旋,使得膝受壓迫,造成小腿肌肉緊繃,脛骨和腓骨之間的區域變硬。小腿無法和足弓垂直,使得重量不得不落在足跟,甚至落在腳掌。足部扭曲,足跟拉向內側,足部前端往外扭轉。通常到了這個地步,讓我們走路保持彈性的反射作用不見了。腳趾變得不靈活。可能是內心情緒、痛苦反映造成學員大可以問:「為什麼我們會有『向下拉住』的現象?」就我所知有不同來源,包括模仿父母或師長、內心害怕、想減少感受或情緒、痛苦的反應、挫敗感或沒有價值感、面對不如意時的身體機制、避免暴力的方法,以及感覺渺小等。法蘭克.瓊斯認為「向下拉住」是慣性驚嚇反應;身心學者湯瑪士.漢納(Thomas Hanna)似乎也這麼認為;有些人認為是嬰兒時期提早直立造成的。如今動物行為學家、人類學家及其他一些學者,有興趣研究支配和屈服這些態度的生理現象和姿勢動作,比如垂頭、縮肩、視線下垂等。或許人類習慣做出屈服的姿態吧。身體為什麼會形成「向下拉住」的現象――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將來會有人找出肯定的答案,可能就是你。(本文摘自/頭頸自由,身心自在:亞歷山大技巧入門/心靈工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