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頭痛多年無解 竟是鼻腔構造異常引起

頭痛多年無解 竟是鼻腔構造異常引起#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張太太飽受頭痛困擾多年,吃止痛藥仍無法緩解。她到醫院做詳細檢查,經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鼻竇正常,腦部也沒有腫瘤或其他異常。最後以內視鏡檢查,發現張太太的鼻腔構造異常,鼻腔下鼻甲肥厚、鼻中隔彎曲,尤其在鼻腔內部上方處和肥厚膨大的中鼻甲有相接觸,確認是少見的中鼻甲頭痛症候群。阮綜合醫院耳鼻喉科謝國斌主任說,頭痛的成因眾多且複雜,一般由於鼻子或鼻竇疾病產生頭部或臉部疼痛原因,常見的一類是急性鼻竇炎,另一類是鼻腔構造異常,例如中鼻甲肥大、鼻中膈彎曲等。中鼻甲肥大鼻竇炎 引起頭痛、嗅覺減退中鼻甲頭痛症候群,疼痛位置大多侷限在眼眶周圍,大多會有鼻塞,可能會合併鼻中隔彎曲,也有可能會合併發生鼻竇炎,頭痛會持續數小時,且容易復發。中鼻甲肥大可能會導致慢性鼻竇炎;除了頭痛,若肥大到阻礙空氣流往上方的嗅覺神經區,輕者會伴隨鼻塞或流鼻涕、胸悶、頸部僵硬等情形,嚴重者還有可能使嗅覺減退。但是一般人多會誤以為自己是感冒,本身有鼻子過敏者,更會將這些狀況歸究於過敏,以致於經常延誤就醫時機或是怎麼看醫生都看不好。謝國斌醫師也提到,要辨別是腦神經還是鼻竇毛病所引發的頭痛,患者可以自我觀察頭痛發生的時間、位置、感覺等,並記錄下來,在看過神經內科,卻查不出病因時,就可考慮轉至耳鼻喉科看診,或許腦部很健康,倒是鼻子出狀況了。

醫訊/中醫對咳嗽及頭痛保健

醫訊/中醫對咳嗽及頭痛保健#頭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咳嗽在中醫理論來看,是因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並常咳吐痰液。咳嗽最主要出問題的是肺,肺為貯痰之所在。痰的產生是從消化系統來的,貯存在肺部,迫使肺部產生黏液。對此,中國醫大附醫院特舉辦「咳嗽的中醫診治;談頭痛的成因和中醫保健」講座,當天將邀請中醫內科廖祥琳醫師、林欣瑩醫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咳嗽的中醫診治;談頭痛的成因和中醫保健時間:102年7月27日(六)上午09:30~11:30地點:中國醫大附醫院(台中市育德路2號)癌症中心階梯會議室洽詢:04-2205 2121轉1185

頭痛到爆! 婦人罹罕見椎動脈內膜剝離

頭痛到爆! 婦人罹罕見椎動脈內膜剝離#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日前台中市一名五十歲林姓家庭主婦,突發的劇烈頭痛,服用止痛藥、推拿按摩都無效,頭部只稍稍轉動還會更痛,嚇得她趕快就醫,檢查發現竟然是罕見「椎動脈內膜剝離」。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盈助表示,「椎動脈內膜剝離」是一種少見的血管問題,可能導致腦中風,需透過血管攝影檢查才能確診,萬一發生症狀後還去按摩推拿後頸部,可能加重病情,務必小心。陳盈助指出,這名林姓婦人有習慣性經前輕微偏頭痛,總是吃吃藥就沒事,去年底卻在替女兒修車時,心裡著急,左後枕部出現前所未有的血管抽痛,甚至病患形容頭痛到像要爆了,整個人快失去知覺,只要稍低頭、左右前後晃頭,就會有一根筋緊得很不舒服。陳盈助表示,林姓婦人痛的位置在左邊後腦勺跟脖子上端,情緒激動後突發頭痛,且頭部轉動會更痛,但靜止就好,推斷成因可能是林太太血管壁本來就比常人脆弱,情緒激動時脖子扭動幅度太大,因而造成血管內膜撕裂傷害。陳盈助指出,據國外統計數據顯示,腦動脈血管內膜剝離每年發生率,大概只有十萬分之一,並不多見,但卻可能導致缺血性中風、血塊爆破血管外層,嚴重甚至會致命。呼籲民眾若有嚴重頭痛症狀,應儘速就醫。

止痛藥吃上癮 男一不吃便頭痛欲裂!

止痛藥吃上癮 男一不吃便頭痛欲裂!#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吃止痛藥也會吃上癮?!民眾如果有經常性偏頭痛的現象,且不吃止痛藥會更加劇痛的情況,得要注意是否自己已經對止痛藥過度依賴,而產生成癮的症狀。日前,成大斗六分院,收治一名五十歲男性,年輕時本來就有頭痛史,近一年來頭痛症狀逐漸頻繁,於是自行到藥局購買止痛藥,沒想到這一吃就吃上癮,不吃頭痛症狀便會加劇,被醫院診斷為藥物成癮。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神經科醫師宋碧姍發表臨床成果指出,男子發現只要一天不吃止痛藥就感到頭痛欲裂,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就醫後才發現男子罹患慢性每日頭痛合併止痛藥成癮,經藥物戒斷去毒療法,成功戒除服用止痛藥,獲得改善。她指出,慢性每日頭痛是指患者每天頭痛狀況頻繁,每月至少發作15天,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根據成因可區分為2種,分別是例如偏頭痛等原發性及外傷、感染或腫瘤等次發性頭痛。而慢性每日頭痛患者由於頭痛頻繁,常有止痛藥濫用的狀況,根據調查,大約有80﹪患者有濫用止痛藥的情形,一旦不服用時頭痛會更加厲害,往往要增加劑量才能有效改善,此即上癮。對此,宋碧姍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頭痛愈來愈頻繁,幾乎每天都會發作,建議尋求神經科醫師詳細評估與診治,讓頭痛遠離,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鼻竇炎不可忽視 嚴重恐失明

鼻竇炎不可忽視 嚴重恐失明#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近年來鼻竇炎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且患病年齡越來越小,鼻竇炎是一種鼻竇粘膜非特異性炎症,給人體帶來的危害不可忽視。一般症狀有鼻塞、流鼻水、鼻腔有異味或有痰等,若是鼻竇深處的蝶竇部位受到感染,八成有頭痛症狀,約一成有眼睛不適的問題。少數嚴重的併發症,是鼻竇炎引起眼睛發炎,形成膿瘍,甚至會導致失明,遺憾終生,千萬不可輕視。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同村表示,鼻竇炎感染有細菌性(多數)與黴菌性(約一成)兩種。細菌性感染的鼻竇炎若侵犯眼睛,會出現眼部感染的症狀,如眼睛紅腫或凸出等。而黴菌性鼻竇炎又分為侵犯性與非侵犯性,免疫力正常者,有黴菌進入鼻竇處,黴菌會在黏膜內潛伏寄生形成菌落,形成所謂的黴菌球,它並不會感染其他組織,所以不會產生眼睛紅腫或凸出等現象。但免疫力弱者(如洗腎、糖尿病、愛滋或白血病患者),鼻竇受到黴菌感染,其他相鄰組織也可能會受到黴菌侵蝕,如侵犯至眼睛或腦部,這種感染都相當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像胡先生這種壓迫性的治療方式,只要開刀清除黴菌球,不須用抗黴菌藥物,若能及早治療,視神經受壓迫時間短,癒後情形也會較好。由於鼻竇炎的發生,往往伴隨過敏或是流行性感冒出現,因此黃同村建議,預防鼻竇炎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上呼吸道感染,並針對過敏、感冒等症狀加以治療。此外,適當的運動和規律的生活對於增加抵抗力、預防鼻竇炎也有幫助。平常容易感冒和有長期鼻炎困擾的高危險群,應多注意營養、保暖、並多從事戶外活動,注意個人衛生、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出入公共場所配戴口罩,都可以有效減少這類感染的發生。(圖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顱內血管畸形 29歲女產後半邊癱瘓

顱內血管畸形 29歲女產後半邊癱瘓#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29歲女子,在坐月子哺乳期間因為出現劇烈頭痛、嘔吐及昏迷的狀況,送醫急救檢查,發現左腦因動靜脈畸形而出血,醫院進行緊急開顱手術,清除血塊及動靜脈畸形,雖救回一命,但右半邊身體癱瘓,直到經復健近兩個月後,右手腳才始得活動。這名病患在懷孕期間偶有出現頭痛症狀,但並不以為意,生產完後第五天,在餵奶時突然出現劇烈頭痛、嘔吐、癲癇的症狀,導致陷入昏迷緊急送至童綜合醫院救治。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神經外科金若屏醫師懷疑為腦部動靜脈畸形導致,再安排腦血管攝影術,確診左腦因動靜脈畸形造成破裂出血。金若屏表示,顱內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上的病變,指出生時因胚胎發育異常,血管在腦部不正常聚集,形成一團團腫瘤狀的血管團;當動脈血液因動靜脈畸形而不經過微血管流至靜脈,是由動脈直接流至靜脈,造成高流速的血流短路,當靜脈無法承受高壓血流時,就會導致破裂出血。金若屏指出,這名病患就是由於顱內有動靜脈畸形,在懷孕或生產時又因血量增加、血壓變高,造成腦部血管破裂出血,導致血塊壓迫神經,進而造成右半邊身體癱瘓。金若屏提醒,顱內動靜脈畸形合併出血及癲癇,好發在15-20歲年輕人,因為在母體內時胚胎發育不全,外表是看不出異狀,動靜脈畸形者每年平均4%會有出血狀況;因此若年輕人突然發生劇烈且持續性頭痛、突發性癲癇及血壓異常增高時,可能就是顱內異常血管病灶的警訊,必須儘速就醫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時機。(圖:童綜合醫院提供)

恙蟲病常伴隨發燒 未治療死亡率可達六成

恙蟲病常伴隨發燒 未治療死亡率可達六成#頭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管局指出,我國今年截至3月18日為止,有42例恙蟲病確定病例,清明掃墓時節將至,提醒民眾掃墓祭祖或至山區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部位塗抹經衛生署核可之防蚊液(蚊蟲忌避劑),以防止恙蟲叮咬;離開草叢後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作好保護措施即可減少感染的機會。疾管局資料顯示,101年有460例恙蟲病確定病例,99至101年的疫情資料分析顯示,各縣市均有病例分布,每十萬人口平均發生率以連江縣、金門縣、澎湖縣、臺東縣、花蓮縣等縣市較高。恙蟲病病例於4至5月間病例數開始上升,7月時到達高峰。該局提醒民眾,如因戶外活動需進出或接觸草叢環境,應落實自我保護措施,避免感染恙蟲病。 恙蟲病是經由帶有病原體之恙蟎叮咬而感染,恙蟎之動物宿主以鼠類為主,且恙蟎幼蟲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叮咬經過之動物或人類。通常在被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eschar),潛伏期通常為9至12天,伴隨有發燒、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在軀幹會出現暗紅色的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高達60%。疾管局呼籲民眾落實自我保護措施,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提供醫師臨床診斷之參考。

「年節症候群」上身 頭痛、失眠樣樣來

「年節症候群」上身 頭痛、失眠樣樣來#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你也有「年節症候群」嗎?春節是民眾相當重視闔家團圓的節日,但是過度的忙碌與親友的關心,常成為許多人身心沉重的負荷。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身心科醫師黃芳慧就表示,長媳怕過年、單身漢怕被問何時結婚、失業的怕發紅包,因此年關越近,頭痛、失眠等年節症候群患者越多。42歲的黃太太是個職業婦女,身為婆家長媳的她,近來開始為打點過年祭祖、除夕圍爐以及親戚們拜年聚餐的相關活動疲於奔命,原本就容易緊張、焦慮且求好心切的黃太太開始出現容易失眠、易怒、頭痛、頭暈、肩頸肌肉緊繃、腰酸背痛、胸悶、心悸、胃痛、手腳冰冷和麻木感等令人不適的身心症狀。38歲單身的陳先生表示,每年過年都要思索如何應付這些「殷殷關切」,讓他輾轉難眠、心情低落、焦慮不安。而32歲的王先生已失業半年,想到圍爐要發紅包就頭疼、食之無味、胸悶、呼吸不順、腹脹、疲憊、倦怠,返鄉過年讓他們莫名恐懼。黃芳慧在此提供幾點有助於消除「年節壓力」的身心健康守則。首先充足的睡眠是很重要的,足夠且品質佳的睡眠有助於維持身心狀態的穩定;適當休息,過多的交際應酬反而只會讓自己疲於奔命;避免過度的繁文縟節以及過多人情的羈絆,才能讓自己自在的享受難得的假期;善用假期儲備足夠的精神糧食與體力,對於家人、親友,給予正向的支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