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非吃止痛藥就好!9大頭痛症狀別輕忽

非吃止痛藥就好!9大頭痛症狀別輕忽#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頭痛是非常常見的症狀,每年有7到8成的民眾有頭痛的症狀,而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有過頭痛的經驗,大多數的民眾都有自己處理頭痛的方法,有人選擇忍耐過去,有人選擇好好大睡一場;有人自行服用成藥止痛;也有喝咖啡或喝酒緩解疼痛;而找醫師求助者反而是少數,但簡單的頭痛也可能暗藏危險。腦部疾病常以頭痛表現    當心有致命危機成大醫院急診部林士豪醫師說明,大腦是人體重要的器官,腦細胞一旦受損後難以復原或再生,而腦部疾病最常以頭痛表現,但也因為頭痛過於常見,往往民眾容易忽視而不就醫。有些頭痛甚至可能有立即致命危險或嚴重後遺症,例如顱內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腦膜炎、顱內壓上升、腦腫瘤、腦靜脈竇栓塞、顳動脈血管炎等。因此,林醫師也提醒民眾,若有頭痛伴隨以下症狀,可別以為吃止痛藥就好,請務必立即就醫:1)突然劇烈的頭痛,你覺得這輩子最嚴重的頭痛。2)頭痛伴隨意識變化。3)頭痛伴隨有無法解釋的發燒。4)有局部的神經學症狀,例如講話講不清楚、複視、手腳無力等。5)在劇烈運動時發生的頭痛。6)最近曾有過頭部外傷的病史。7)頻率和強度比過去的頭痛更激烈,或是服用平常的止痛藥卻仍然無效。8)50歲之後才發生新的頭痛。9)有免疫功能缺陷的問題,例如有惡性腫瘤的病人。

孕婦頭痛劇烈險喪命 竟是顱內血管破裂所致

孕婦頭痛劇烈險喪命 竟是顱內血管破裂所致#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頭痛欲裂勿輕忽,當心恐是顱內動靜脈血管破裂所致!日前,一名懷有20週身孕的陳小姐,因突然感到頭痛欲裂,前往醫院急診室就醫,但沒想到才短短10幾分鐘的路程,到院時她已兩邊瞳孔放大、昏迷指數只有3,對疼痛刺激無反應,情況非常危急。後來,在醫師的檢查下發現,她是因顱內動靜脈畸形血管破裂,導致腦部嚴重出血,而出現劇烈頭痛並昏迷,所幸在接受完八小時的手術後,她已逐漸甦醒,身體也恢復正常狀況,更順利保住肚中胎兒。動靜脈短路 恐會造成血管破裂與出血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李定洲醫師表示,顱內動靜脈畸形為先天性的血管異常,可能是胎兒形成過程中血管發育不全,造成類似動靜脈短路的情形,在一般正常的狀況下,血液會由動脈經微血管接靜脈引流,但顱內動靜脈畸形是微血管不健全,動脈會經由靜脈直接引流,造成動靜脈畸形擴大,甚至造成血管破裂與出血。慢性頭痛、突發性癲癇 皆為表現症狀之一這類病人有時無症狀或以慢性頭痛、突發性癲癇抽筋來表現,在患者血管破裂出血時,若靜脈引流系統還能發揮功能,暫時可使用降腦壓藥物來穩定病情,待施行腦部血管攝影檢查後,再安排適當治療。但如果瞬間出血嚴重,只能緊急安排手術來清除血塊,並在手術中視情況將血塊與動靜脈畸形的病灶一起切除,而目前動靜脈畸形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畸形病灶、搭配血管栓塞或是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頭痛頻率增加、容易昏倒者 應提高警覺過去在新聞上,偶有聽聞有青壯年因突然頭痛不已暈厥過去,緊急送醫後卻不治的情況,對此,李定洲醫師表示,這類患者多是屬於先天性的顱內血管異常的族群,因此提醒民眾,雖然腦部動靜脈畸形多是良性,但臨床表現多變化,一旦造成出血容易危及生命。所以,有顱內血管病變家族史、慢性非典型頭痛頻率增加、程度惡化、容易昏倒、複視、臉麻,合併抽蓄或神經缺損如手腳無力等,建議儘早檢查,確定自身的健康狀況。

酒後頭痛吃止痛藥 當心引發急性肝衰竭

酒後頭痛吃止痛藥 當心引發急性肝衰竭#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常聽聞: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但並不代表沒有副作用。藥師表示,使用「乙醯胺酚」類止痛藥曾發生有急性肝衰竭的案例,並可能導致肝臟移植及死亡,故每日服用不得超過4,000毫克。加上有些民眾在喝酒後覺得頭痛,會吃顆普拿疼緩解,這樣不但無法解酒,還可能傷害肝臟,而且有潛在肝臟疾病的人,甚至引發急性肝衰竭的風險。普拿疼不傷胃 但恐傷肝?南投醫院藥劑科陳素蜜主任指出,許多民眾身體感到疼痛時,便會自行至藥局購買止痛藥服用一般止痛藥主要成份為「乙醯胺酚」類(如普拿疼等)、阿斯匹靈,雖然民眾大多知道服用過多阿斯匹靈傷胃,但亦要留意服用過量的普拿疼則是會造成肝臟損害。 陳素蜜提醒民眾,若身體不適,應至醫院就診,遵循醫師所開立的醫囑服用藥物,便不會出現藥物過量的問題,若民眾自行在外購買止痛藥,如果在服用止痛藥後,突然發生的劇烈疼痛,或伴隨有身體半側麻痺無力、噁心、嘔吐、視力或聽力障礙、嗜睡等,或是不尋常的疼痛,往往代表疼痛原因不單純,應立即就醫。

妙齡女忽略頭痛 青光眼悄悄找上門

妙齡女忽略頭痛 青光眼悄悄找上門#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誰說青光眼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就連年輕人也可能會有這方面的問題!日前,就有位31歲的張小姐,原本就是高度近視患者,在25歲時因要準備研究所考試,所以,一邊工作一邊念書,使得她必須經常熬夜,就連出現頭痛也沒有查覺到有異狀。直到後來左眼像是被打上馬賽克般,不清楚而就醫,經過檢查才發現她已經罹患了青光眼,雖然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治療,也順利考上建築系碩士,但因早已錯失黃金治療期,導致她現在左眼視力僅有0.01,幾乎趨近失明狀態,未來只希望病情不會繼續惡化,能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青光眼人數遽增 十年增近7成台灣青光眼學會呂大文醫師表示,根據健保統計資料指出,從93年到102年間,短短十年青光眼人數以遽增近7成,而患者年齡正逐漸年輕化,平均每四位患者中,就有一人是青壯年,甚至是青少年,且當患者年齡下降時,罹患後所要面對的生活、心理、經濟等方面的衝擊,恐怕會更大更難受。而青光眼年齡層之所以有下降趨勢,主要是因為台灣的近視人口多,其中高中生就佔了八成以上,又加上現代人使用3C產品頻率高,近距離用眼的時間更長,這些種種因素加起來,都可能會催化眼睛老化速度,導致患者年齡層下降。謹記護眼守則 有助遠離青光眼為避免青光眼年齡下降、人數增加,所以,提醒民眾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才是現今防治青光眼的最佳辦法,所以,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到2次的定期檢查,且有鑑於現代人的高度用眼行為,呂大文醫師也提供了護眼守則「一不二要」,不過度用眼、要維持正常作息、要定期眼睛檢查,幫助民眾遠離青光眼。

天天頭痛欲裂!研究:鹽吃少一點能舒緩

天天頭痛欲裂!研究:鹽吃少一點能舒緩#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時常有偏頭痛的困擾嗎?那年節零食包括,魷魚絲、蜜餞、乳酪絲等高鈉食品,可要吃得有分寸!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有偏頭痛症狀的人,若平日能夠遵循低鈉飲食,症狀可望能緩解至少三成之多,反之,如果肆無忌憚的把一堆高鈉食物吃下肚,頭疼的程度將猶如孫悟空遭緊箍咒緊紥,頭恐怕會欲欲裂開!採低鈉飲食 頭痛不再來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指出,讓近四百位的受測者,進行高鈉、中鈉、低鈉飲食實驗,實驗結果發現,採低鈉飲食的組別,頭痛的發生率,比起高鈉飲食還來得低三成之多,其原因可能是飲食中的鈉含量過高,導致易引起血壓上升,又因水分攝取不足的情況,血管的擴張也會引起頭痛。不過,現代人的鈉攝取量似乎很難控制在所謂的低鈉飲食的範圍內,如果能維持不超量,就得要偷笑,尤其是在年節期間,眾多零食的鈉含量更是爆表,舉例而言,以台灣衛生福利部所公布的每日成人鈉攝取建議量來說,不宜超過2400毫克,但像是每百公克的蜜餞,鈉含量達6369毫克;每百公克海苔達1643毫克;年節家家戶戶最愛的魷魚絲,每百公克達1418毫克;香甜鹹富有嚼勁的牛肉、豬肉乾,每百公克也達1050毫克。國人天天高鈉飲食 一堆人罹患高血壓端看這些零食的鈉含量,換言之,只要隨便抓個幾把塞入口中,一整天的鈉攝取量就可能因此超標,值得注意的是,國人不只有在年節鈉攝取量就易爆表,就連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險象環生」,根據國民健康署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成年女性每日平均攝取鈉3567毫克、男性4579毫克,皆遠遠超過建議鈉攝取量,不難想像,我國罹患高血壓的患者,為何會如此之多。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也說,鈉過量攝取會增加腎臟負擔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造成水腫、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硬化)、腦血管疾病(中風)、腎臟衰竭等,甚至胃癌與骨質疏鬆症;另外,飲食中每增加攝取2300毫克的鈉會導致身體中排出40毫克的鈣質,易增加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風險。許惠玉提醒,年假時家中常有高鈉零食如肉乾、乳酪絲、魷魚絲、蜜餞、瓜子等,邊吃邊聊天、看電視,很容易就鈉過量攝取;而海苔、堅果常被認為很健康可放心吃,但在加工過程中通常已添加了大量的鹽、糖、油做調味,食用還是要節制,選購時可多看標示,選出鈉較低的食品。

突發性劇烈頭痛 當心是腦中風前兆

突發性劇烈頭痛 當心是腦中風前兆#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衛福部資料,民國102年國人十大死因,腦血管疾病依然高居第三名,更是造成青壯年失能或殘障的一大主因。門診也者常見患者問:「我常常感到頭痛,會不會是腦出血或中風的前兆?」醫師表示,的確,突發性的劇烈頭痛是出血性腦中風常見的症狀之一,然而腦出血引起的臨床症狀,主要還是與出血的位置有關。腦出血患者近3成發病後一個月內死亡阮綜合神經外科吳育綸醫師解釋,腦中風患者中,約7成屬於梗塞型,而謂的「腦溢血」,則是指出血性腦中風,約佔了2至3成。雖然近來國人對血壓的控制有進步,腦出血的比率逐年下降,然而死亡率依然遠比腦梗塞高出許多,約有近3成患者在發病後一個月內死亡。而造成腦部血管破裂出血的原因有許多,常見的是高血壓病史,或使用抗凝血劑、抗血栓藥物,或有酒精或藥物成癮,或是血液疾病。另外如果有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瘤或類澱粉樣血管病變等,也會引起腦出血。症狀除了頭痛,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血壓升高或頸部僵硬。許多患者會在6小時內明顯惡化,出現像是肢體偏癱(一側手腳無力)或是失語症(無法言語或口齒不清),甚至出現意識障礙、昏迷等。遠離腦出血威脅   控制血壓為首要一旦臨床確診是腦出血,多以減少血塊產生的併發症作為治療目標。若出血的情況不嚴重、神經症狀輕微,或是太過嚴重,抑或視丘及腦幹出血,則不建議手術治療。倘若是較大的小腦出血且有症狀惡化,特殊腦血管病變,年齡小於60歲較年輕患者,合併中度至重度的腦葉或基底核出血,則可考慮手術。至於要如何預防腦溢血?吳育綸醫師提醒,平日控制血壓是最主要的預防方法,此外清淡飲食、減少煙酒及藥物濫用,也可以降低出血機率。規律的生活搭配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並且在寒冷的冬季確實注意保暖,皆可以助於遠離腦溢血威脅。

研究:減少鹽份攝取 竟可降低3成頭痛率

研究:減少鹽份攝取 竟可降低3成頭痛率#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句俗話說「頭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頭痛在普遍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是一個惱人但卻又常見的問題,不僅會影響身體狀況,也會對工作造成極大影響,但你知道嗎?其實頭痛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在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若將每日鹽量降至3克,就可降低3成頭痛率。降低鈉含量攝取 可降低頭痛發生率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針對400名受測者隨機分為3組,其中分別為低脂肪飲食、低奶製品搭配蔬果,或一般西式飲食,而受測者在初期時,每日鹽分攝取量大約控制在9克,也就是一般美國每日平均攝取量,接著在按照不同階段,分別降至6克及3克,且在過程中記錄副作用,如頭痛、腹脹、口乾、口渴、疲勞、頭暈、噁心等。結果發現,當每日鹽份攝取量從9克降至3克後,頭痛發生率竟減少了3成,對此,研究人員Lawrence Appel表示,頭痛與低脂肪飲食並沒有關連,但當鈉攝取量減少時,頭痛發生率就會明顯下降,只不過目前尚未弄清楚這兩者間的關連,因此,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探討。

「皮蛇」侵臉易中風、頭痛 嚴重恐失明

「皮蛇」侵臉易中風、頭痛 嚴重恐失明#頭痛

文/陳麗茜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蔡宜倫許多人認為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只會長在胸腹上,甚至有「皮蛇纏腰一圈就會死」的說法,其實,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並無科學根據;此外,皮蛇不僅會長在胸腹,也會爬上臉,而且危險程度更甚胸腹,因此,預防更顯重要。 圖說:皮蛇爬上臉,危險程度更甚胸腹/圖片來源: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哎啊,怎麼頭痛到爆呀!我的臉一邊中風沒感覺,另一邊則是痛的受不了,連睡都不能睡,到底是什麼病這樣折磨我!」62歲的婦人哀號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蔡宜倫指出,這名婦人數月前突然中風,且右半邊顏面神經麻痺、無知覺,合併左半邊肢體癱瘓、皮膚感覺異常,甚至在住院期間開始產生劇烈頭痛、血壓飆高,導致無法入睡,接著1~2週後眼皮周圍往額頭、頭頂開始冒出疱疹,才懷疑是帶狀疱疹。病毒延神經四處跑 最怕侵眼睛致失明蔡宜倫醫師進一步表示,這類病毒會躲在三叉神經節,一旦身體免疫力下降時就被活化,開始沿著神經節跑,如果順著腦脊髓產生血管炎、造成血管阻塞,將出現中風的症狀。事實上,這類病症通常會被誤認為是一般中風,直到眼周皮膚開始出現紅疹、疱疹時,才知道是因帶狀疱疹引起。「帶狀疱疹若侵犯至腦脊髓,除了中風,最令人擔心的就是病毒侵犯眼周。」蔡宜倫醫師強調,像上述婦人出現中風及頭痛的神經痛症狀之外,加上病灶長在眼睛,導致角膜潰瘍,更嚴重的是,患者出院後因右眼眼皮閉合不全,使得眼睛乾燥、角膜破皮、潰瘍到接近穿孔狀態,便著手進行第一次角膜移植手術。患者在術後雖漸漸好轉,但半年過後仍因右眼角膜神經無感覺,且晚上睡覺眼皮閉不緊,又發生角膜破皮、潰瘍,再度進行第二次角膜移植,並以肉毒桿菌注射使眼皮垂下覆蓋傷口,使上皮生長,同時口服抗病毒藥治療,病情才逐漸穩定下來。10%至25%的帶狀疱疹會長在眼睛蔡宜倫醫師指出,長在頭部的帶狀疱疹,以侵犯三叉神經節最為常見,又以發作在第一分枝的眼部帶狀疱疹為最多、最嚴重,而有10%至25%的帶狀疱疹會長在眼睛。初期常常不容易發現病因,僅會感覺眼睛痛,眼周、額頭、太陽穴到頭頂有劇痛現象,直到皮疹出現才會發現是帶狀疱疹。帶狀疱疹病毒造成眼睛前半部的傷害包括:虹彩炎、葡萄膜炎,而因不斷發炎使得眼部防水的排水功能阻塞,引發眼壓過高,進而導致青光眼,還可能形成白內障;同時也有產生角膜炎、角膜潰瘍、角膜新生血管的可能性,且就算痊癒後,仍有機率在角膜上留疤,影響視力,更令人擔心的是,若角膜上皮長期癒合不全,將導致角膜溶解甚至是穿孔破裂造成失明。「要抵抗帶狀疱疹,最重要的是疾病預防。」蔡宜倫醫師強調,尤其年紀較大者應提升自我免疫力,多運動、保持睡眠充足,此外,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也是另一種預防的觀念。目前研究顯示,帶狀疱疹疫苗所造成的過敏反應等僅零星個案,其餘則是頭痛、局部腫脹,提醒年長者,可藉由施打疫苗提升身體預防病毒的保護力,避免罹患後引發嚴重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圖說:藉由施打疫苗提升身體預防病毒的保護力,抵抗帶狀疱疹。/圖片來源:台灣整合照護學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