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入秋近冬防寒氣 跟著中醫這樣吃

入秋近冬防寒氣 跟著中醫這樣吃#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秋季,養肺氣、疏肝氣的好時機過了三伏天之後,進入「處暑」,俗稱「秋老虎」,有時氣溫比夏季還高。夏天若吃太多寒涼、水果,到了秋天,就容易滋生腸胃問題。秋老虎過後,從白露到霜降,氣溫一路下降,預防因溫差失於防護所招致的「寒露病」,是此時期的保健要點。首先,早晚宜添衣,出門必帶外套,慎防溫差擴大,寒氣入侵。不食冰涼凍飲,少進涼冷瓜類(須加薑同煮),以免寒傷腸胃。中秋前後,也是蟹肥膏黃之時,蟹性寒,故須佐薑醋;飲一杯溫熱紫蘇梅汁,亦稍可解蝦蟹毒。立秋後,白日炎熇熱氣即使未減多少,但夜晚已見涼意。溼粘的濁滯感減輕許多,相對乾爽些,夜眠須防秋涼之患。進入秋季,萬物漸漸進入「收」的狀態,風也大了,所以傳統認為秋天是「燥」,需要「滋陰」。但這是指大陸型氣候,臺灣氣候最大的特性是「溼熱」,不會乾到那去,所以除非流了太多汗,否則毋須特別補用滋陰食品。秋氣屬金,是養肺氣、疏肝氣的好時機。運動是最直接的,秋涼後登高、放風箏,有利肺氣舒展。有吸煙史者,可吃冬瓜薏仁湯,連子帶皮煮,少佐薑片,清肺排痰。其次,補養土氣,脾胃氣壯,營養吸收良好,肺虛所致的悲愁、不樂,就比較沒有機會發作。這個季節盛產山藥、菱角、南瓜,不妨吃些。立秋日香薷飲去溼疏風香薷飲由香薷、厚朴、白扁豆三藥組成,專主化溼、健脾、去滯,可治療、預防暑邪未盡,所造成的頭脹、冷熱不和、欲吐、腹痛、腹瀉等症。現時由於冷氣為患,不妨再加入荊芥、防風、生薑、紅棗,每味五克左右,煮沸闔家溫熱飲,有去溼、疏風、暖腹之效。唇舌紅鮮,口乾者不宜。冬季,宜養精蓄銳冬氣閉藏,此時最重要的是不能消耗、舉事,要醞釀、籌畫,讓自己處於「養精蓄銳」的狀態。如果冬不藏精,胡亂揮霍,例如冬泳、性生活不節制、熬夜玩樂,使精氣外散,來年春天就容易生病。雖然大家在冬天對於寒氣較警覺,但仍可能因疏忽導致嚴重後果。例如前幾年冬天曾經發生霸王級寒流,連平地都下雪,許多年輕人相約賞雪,卻都只穿牛仔褲,甚至有父母,帶著幼兒追雪,沒做好保暖,簡直玩命。冬天特別要注意下半身保暖,多穿一兩件內搭褲,多穿幾雙襪子,尤為緊要。冬季排寒溫養原則•早臥晚起,日出而作冬夜長,氣候嚴寒,陽氣不足,人體新陳代謝速率下降,較長時間的睡眠休養生息,可以快速還原能量、恢復體力。等見到陽光,溫度較高時,再起床不遲。•勿激烈運動由於天寒,血氣伏藏,不宜像夏日陽氣發越時,那樣激烈運動,大肆流汗,以免損傷陰精、陽氣。活動方式不妨稍微更改為較緩和的八段錦或五禽戲。•節制性生活腎精以各種形式消耗,過度耗損可能影響全身各機能。腎精最大的耗損來自手淫與性行為。《壽世保元》言:「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節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傷其腎精」,人們應天時作息,是最省事自然的生存之道。•冬日有疾,首須袪寒,其餘依次調理某位病人的先生因肺積水住院,這位先生平素菸酒不斷、寒天飲冰啤、游泳,夙體積寒鬱熱。發病當日,他清晨上陽明山野外工作,胸肺痛甚,送醫急診,發現肺積水。因患者尚在住院,恐招惹更多無謂治療,我僅予三日粉劑,囑其可能發燒。果然發燒三日,雖家人還是讓他用了冰枕,仍流汗自行退燒,且痰咳能出,寒邪逐表而出,這才是正治。否則,無謂治療,把寒氣壓得更深,恐是日後「肺癌」候選人。冬令進補原則:須辨體質,先行引補根據「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原則,冬季宜服補氣填精的藥食;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補呢?事實不然。臨床上,常見外感伏邪期間,誤服十全大補湯,以致聲喑喉痛;也有婦女經期,誤服紅棗湯,反驟然停經。可見不辨體質、不除外邪,貿然進補,不僅無法受補,反而戀邪。所以進補之前,首須辨明體質,進行一些「引補」的築基工程,才能充份受補。寶島地南冬暖,進補不宜過早,不妨從立冬開始調理,至冬至施補,時機更為合宜。現代人承受龐大身心壓力,體力與心力不斷損耗,出現極大的「虛耗」現象,卻也因過食烤炸、懶動、少眠、貪涼飲冷,相對虛火內熾,多半呈現寒熱、陰陽失調的體質,進補尤宜審慎。因此在立冬前夕,不妨請教可靠的中醫師,量身打造一套合宜的進補策略。否則與其一昧妄補,不如好好吃一餐(食補),恐怕還來得安全實惠。秋冬怎麼吃?溫養好食譜! 秋季──福枸豆皮煮(4人份)功效豆皮佐以補益心脾、養血溫臟的福圓及滋陰固腎的枸杞,秋涼時節食之,有為嚴冬預為儲備的況味;天氣再冷些,或女生經來時,可加薑片、薑汁或黑糖同煮。食材‧豆皮,4片‧枸杞,50g‧桂圓,60g‧紅棗,6顆‧米酒,適量作法1. 豆皮先微火煸過(熱鍋熱油下豆皮,轉小火煎至雙面上色)。2. 豆皮加熱開水約800ml,與枸杞、紅棗、米酒同煮。3. 水滾後關火放入福圓,略燜10分鐘即可食用。Tip: 福圓久煮無味,略燜即可釋放香氣,依舊甜蜜可口。。 冬季──綠咖哩燉紅薯紫茄(4人份)功效紅薯,紫茄及豇豆均能通腸排毒,綠咖哩辛溫益氣,促進消化,秋冬食之,正好下飯。材料‧紅薯 1個約300g‧紫茄 1條約160g‧豇豆,100g調味料‧綠咖哩粉,適量作法1. 紅薯刷淨不去皮,切滾刀塊放入烤箱烤20分鐘。2. 茄子切滾刀塊,入滾水略燙備用。3. 豇豆洗淨切段,下油鍋略炒。4. 用少量熱水將綠咖哩粉調勻,與紅薯、紫茄、豇豆一同入砂鍋加100ml水燉煮,待湯汁收乾即可。TIPS:茄子烹調時溫度高於95度,即可抑制茄子褐變反應,保持鮮豔紫色。(本文摘自/李璧如/病從排寒解:22個自主排寒關鍵,教你從飲食入手,徹底預防新病袪除舊疾、溫養一生!/三采文化出版)

減低乳癌治療副作用 中醫調理有辦法

減低乳癌治療副作用 中醫調理有辦法#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乳癌治療之路相當辛苦,尤其是化療、放療治療期間導致的副作用,經常讓病人吃盡苦頭,影響生活品質。中醫可介入為病人調理身體,減輕副作用帶來的不適,中西醫共同照護,讓病人順利面對抗癌的挑戰。調理肝臟受損的副作用 可以中藥茵陳作加減癌症病患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會產生副作用,而副作用的種類以及程度因人而異。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部分患者接受化學治療後會產生疲倦、嘔吐、腹瀉、白血球下降、掉髮,而心臟、腎臟、肝臟及神經系統等器官也可能受到影響。大部分的副作用幾乎是暫時性的,一般在停藥後會漸漸改善。以肝臟受損的副作用為例,患者在肝臟發炎時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腹脹、口苦、倦怠乏力、眼白泛黃等症狀,在中醫歸為肝經濕熱的證型,通常會依照病患狀況,使用茵陳系列的藥物做加減。手腳麻木的神經慢性傷害 中藥1至4周內可緩解另外不少患者治療後會出現手腳麻木的症狀,部分患者在1星期後可以緩解,但部分患者的神經會產生慢性傷害,需要較久的恢復時間。慢性神經病變在較不可逆,治療上較難處理。通常會建議病患補充一些營養神經藥物,如維生素B6等。張慈文醫師表示,中醫認為這類病患主因為藥毒堆積於經脈中產生損傷,促進周邊經絡、血液循環,活血化瘀、增加代謝,可改善手腳麻木的症狀。目前,經過動物研究及臨床觀察,適當使用中醫藥處理後,1到4周內可以緩解症狀。乳癌中西醫合治 對抗病魔、減不適依據健保署統計資料指出,近5年癌症治療人數及醫療費用逐年增加,乳癌人數已高達12.56萬人。隨著醫學進步,乳癌成效良好。張慈文醫師呼籲,患者別因為過度擔心治療副作用而延誤治療黃金時期,在西醫治療、中醫輔助下,能順利幫助癌症患者度過難關。

便祕體質分「虛實」 按摩2穴道緩解

便祕體質分「虛實」 按摩2穴道緩解#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腹瘦不下來又一臉菜色,這常是便祕惹的禍喔!每天固定時間正常排便,且糞便如黃色或茶色的香蕉狀,才是毒素通通排出體外的現象。食物從攝入後到排出體外約需12~72小時,超過3 天以上未能排便或卡在腸壁排不出去的陳舊糞便,便會形成宿便。宿便會產生毒素,引起免疫力下降、肥胖、皮膚暗沉長斑、大腸癌等疾病。便祕有分虛實,體質燥熱上火者要多補充蔬果等纖維質及喝大量溫水,腸道虛弱、蠕動緩慢者則應適量補充優質油脂,並且每天多走動、多按摩腹部,讓腸胃恢復正常功能,才能有效改善長期腹脹、便祕的困擾。適用情況/時常便祕、腸胃蠕動不佳。排毒經絡/胃經。精選精油/馬鬱蘭:能溫熱腸胃和肌肉,促進氣血循環,有效改善因腹部寒涼造成的腹瀉、便祕及消化不良等。也能提高免疫力。穴道/天樞、大橫。重點位置/腹部。1)天樞/離肚臍旁2寸處(約為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的寬度),左右各1個。按壓此穴可改善便祕、清除腸道宿便,也可舒緩敏感性腹瀉,可說是能夠雙向調節腸胃功能,也可加速腹部的脂肪代謝。2)大橫/從肚臍中量起,在4寸(約為五指併攏的寬度)外的地方,左右各1個。按壓此穴可改善腸胃功能,若配合呼吸,在吸氣時按摩此穴,還可讓產後鬆軟的小腹恢復緊實。按摩方法1)於掌心倒入適量乳液或按摩油,搓熱後,以順時鐘方向畫圈的方式均勻塗抹整個腹部。2)手握掃毒棒A端(拇指端)握柄,以C曲線從腹部右下方往上按壓疏通,再將掃毒棒改成直立,從肚臍上右方往左方按壓疏通,最後掃毒棒再回到橫向,由腹部左上方往下方按壓疏通,以上動作共做10次。3)用指腹或掃毒棒A端以5秒1次的速度按壓刺激天樞穴、大橫穴,每個穴道各按壓1分鐘。便祕的虛實1) 實祕(胃熱型便祕)/因大吃大喝、不忌口,使得邪氣阻塞於經絡,而造成無法正常排便,有時1週才排便1次,且糞便呈一顆一顆的羊屎狀或有惡臭,還會伴有口乾舌燥、肚子悶脹、腹痛不喜觸碰、臉色暗沉、口臭、脾氣火爆等症狀。2) 虛祕(脾腎虛型便祕)/因過度節食、三餐不定時,使得氣血低落,無力正常運送毒素、將糞便排出體外所造成的,可能2~3天才排便1次,大便細軟,常有排不乾淨的感覺,還會伴有容易疲累、有氣無力、肛門腫痛等症狀。(本文摘自/1分鐘中醫微整形:不動刀不打針也可以讓妳擁有緊實肌、S曲線、好氣色的按摩術/出色文化)

秋季重補肺潤燥 四季乘時好享「瘦」

秋季重補肺潤燥 四季乘時好享「瘦」#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順應春風、夏暑、秋燥、冬寒的自然變化,春天疏肝、夏天強心、秋天潤肺、冬天補腎,並根據體質特性來為減重做好準備,才會得到最好的改善及成效。而每個季節需要減重的目的和方法都不盡相同,也有一些基本原則。春季氣候變化以風為特點,是萬物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溫,草木生發萌芽,萬物復甦。這時體內以肝、膽經脈的經氣最 旺盛和活躍,最適合提升體質代謝力,並且是排出前一年體內累積的毒素之最好時機。夏季氣候變化除了炎熱的氣候外就以濕氣為特點,體內氣血容易因酷暑而失調,濕氣易累積在脾胃,因此季節重點在於將多餘濕氣運化出體外。另外夏日應心,凡是有關養心的方法及飲食,都能幫助提升身體的代謝。秋季氣溫漸低而氣壓漸高,人體出汗減少,血液流向體表不如夏日那麼盛,也是人體精氣處於收斂內養的階段。這個階段天氣逐漸乾燥,食欲也較好,必須注重補肺潤燥,讓身體精力充沛、不煩燥憂鬱,保持代謝力。冬日寒冷,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力會下降,且為了對抗嚴寒,身體本能的會把吃進肚裡的熱量轉化成脂肪儲藏起來。冷為萬病之源,想要趁著冬季減重,一定要特別注意讓身體暖起來。這個季節為進補的大好時節,改善體質保養體內的精、氣、神,就要在這個季節補養好腎氣。(本文摘自/跟著四季節氣一起瘦/野人文化出版)

水腫潛藏健康危機!揭密8原因

水腫潛藏健康危機!揭密8原因#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人體內有70%是由水所組成的,可以說水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也因為水分,讓人體有些變化。其中,水腫就是因為體內的水分異常,才會引起的毛病。對於水腫,你誤會大了!所謂的水腫,簡單來說,就是指人體的皮下和血管外的間隙中,有異常的組織間液堆積,而引起腫脹。那麼,該怎麼判斷是否有水腫呢?很簡單,就是用手指按壓腫脹的部位5 ∼ 10 秒後,放開手指,如果皮膚表面出現凹陷,且不會馬上回彈,要過數秒後才會恢復原狀,就是有水腫現象。至於水腫的嚴重程度,則要視回彈的時間而定。那麼,哪個地方會水腫呢?雖說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可能會水腫,但還是以手掌、手臂、腿部、腳踝、腳掌較為常見。引起水腫的原因說到引起水腫的原因,有非常多種,當發生水腫症狀時,最好先了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並判斷是否需要就醫,以免主要原因產生病情變化,而延誤最佳的就醫時間。首先,我們要知道水腫分為單側和雙側水腫,單側水腫通常發生在局部範圍,雙側水腫發生的範圍和影響層面都較大。而造成水腫的原因則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七大類型。單側性的水腫 局部血管栓塞血管栓塞造成的水腫,最常見的便是深層靜脈栓塞的症狀,當深層的靜脈出現血管栓塞時,會使靜脈的血液無法順利回流。一般來說,因為靜脈栓塞引起的水腫,多數為單側的下肢水腫,而輕微者的水腫部位是足部、腳踝、小腿,嚴重者可能會連大腿都出現水腫狀況。 淋巴水腫淋巴又稱為淋巴液,是由組織液滲入毛細淋巴管後形成的、富含蛋白質的液體,而淋巴是組織液回流時的輔助渠道,更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還可以維持體內的組織液平衡。一般來說,正常的淋巴會經由淋巴系統遍佈全身,再回流到靜脈,以完成組織液的回流和交換。但是,當體內的淋巴流動發生異常時,就會造成組織內的淋巴液過多,進而出現淋巴水腫。 體質性水腫造成體質性水腫的原因通常與生活型態有關,也就是上班族常見的久站、久坐,或是缺乏運動所造成的血液循環不佳。體質性的水腫通常會發生在下午以後,患者的腳踝、小腿會出現明顯的腫脹感,這時,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運動,讓體內的血液循環變好,以消除水腫。此外,有些女性在經期前、經期期間,有可能會出現局部水腫的現象,通常在經期結束後便會自動恢復。雙側性的水腫 營養不均衡有些人因為減重或其他原因,攝取低量或甚至不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但當體內的蛋白質攝取不足的情況下,有可能引發一種低營養的狀態,雖然在體重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經由肝臟合成的血清白蛋白質、血清總蛋白質可能會因此而不足,進而引起水腫、腹水等問題。 肝硬化肝硬化造成的水腫,有點類似營養不均衡,不過,這是因為肝硬化的患者,其肝臟製造白蛋白的能力不足,造成血液中的白蛋白過低,使血管的內滲透壓下降,血管內的水分和鈉會因此滲透到腹腔或其他部位,形成腹水,而腹水會使下肢的靜脈血液流動受阻、變差,進而造成下肢水腫的問題。 心臟衰竭當心臟衰竭時,心室會無法輸出足夠的血量,使血液從下肢回到心臟的過程受到阻礙,進而造成過多的血液堆積在下肢,這時就容易引起水腫。 腎臟病腎臟病引起的水腫,是因為身體經由尿液排出過量的蛋白質,使血液中的白蛋白過少,而引起水腫。此外,當腎臟無法正常代謝體內的水分及鹽分時,也會引起水腫。而腎臟病引起的水腫通常是全身性的,多發生在臉部、上肢、下肢等處。 藥物關於藥物引起的水腫,則以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或含有類固醇、雌激素、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最為常見。至於哪些藥物會引起水腫反應,則以藥物的說明書為主,建議在使用前詳閱內容,才不會造成水腫還不知道原因。上述的七種造成水腫原因中,最常見的是體質性的水腫,其腫脹程度也較輕微,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通常不需要做任何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後,也可以慢慢恢復。但若是影響到生活或會感到不適,就可以做一些和緩的運動或按摩,讓循環變好,進而消除水腫。但是,若持續按摩一段時間,水腫的情況還是沒有改善,且有變嚴重的現象,建議最好儘快就醫,檢查心臟、肝臟、腎臟的功能,以找出真正的原因。(本文摘自/休足時間:痠就貼的18區痛快貼布療法/出色文化)

用眼過度恐長眼袋!按摩改善眼周循環

用眼過度恐長眼袋!按摩改善眼周循環#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會放電的桃花眼人人愛,但可別錯把眼袋當臥蠶了。隨著年齡增加,眼周皮膚老化,或長期用眼過度,使眼部疲勞,造成眼周壓力過大,都會讓眼部肌肉鬆弛、脂肪堆積下垂,而形成水腫和暗沉,變成掛在眼睛下的眼袋及顯老的淚溝。眼睛疲勞時,就要趕快疏通眼周氣血,改善眼周循環,別讓眼袋加深囉!適用情況/用眼過度、眼睛乾澀。排毒經絡/胃經、膀胱經。精選精油/羅馬洋甘菊:質地溫和不刺激,能鎮靜心靈且有明目作用,可有效消除眼睛疲勞,並預防視力減退,非常適合經常使用3C 產品的人。穴道/四白、睛明。重點位置/眼周、眼頭。1)四白/雙眼平視時,於瞳孔正中央往下約1 個橫指的凹陷處, 是胃經在臉部的重要穴位。時常按摩此穴可促進新陳代謝,有活血養顏、改善暗沉、亮白膚色的作用。2)睛明/位於眼眶內側凹陷處。膀胱經的上行氣血經此穴提供給眼睛,按壓此穴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供給細胞充足氧分和能量,改善眼睛疲勞, 並緊實鬆弛的眼周肌肉。按摩方法1)取3~5滴按摩油(可加入精油)於手中,搓熱後,手掌輕覆於眼睛上溫熱眼部5秒。2)用掃毒棒A端(拇指端)按壓刺激晴明穴1分鐘,或以5秒1次的速度做3~5次。3)使用掃毒棒A端內緣,從晴明穴沿著眼下的四白穴經眼尾、眼尾至眉頭處輕輕畫一個C字型。左右各做3~5次。4)用掃毒棒A端內緣以5秒1次的速度輕輕按壓刺激四白穴。左右各做3~5次。(本文摘自/1分鐘中醫微整形:不動刀不打針也可以讓妳擁有緊實肌、S曲線、好氣色的按摩術/出色文化)

小兒異膚、過動症 中西醫合治來改善

小兒異膚、過動症 中西醫合治來改善#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1歲的小靜常雙手肘內側、膕窩、踝關節有紅疹、脫屑、乾癢龜裂,四肢多處紅色抓痕。早上起來易流鼻水、噴嚏,鼻塞,加上有氣喘史,感冒嚴重時容易呼吸喘促。平日上課無法專心、易插嘴、無法安靜坐在椅子上、容易衝動,時常粗心大意做錯事情,也無法持久集中精神完成作業,3年前診斷為過動症,並規律西藥控制。小靜接受西藥與針灸治療後,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症狀獲得改善,上課可以專心且不插話,衝動行為減少並可獨自完成作業,也不再因為鼻子癢、皮膚癢影響專注力與學習,學期成績進步。精神科醫師建議暑假開始可嘗試停止服用過動症藥物。開學約1個月,雖已停止服用過動症西藥,老師還誇獎小靜自制能力進步,上課表現良好。17.5%孩童患異位性皮膚炎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科醫師賴以修表示,早期孩童期,造成異位性皮膚炎主要的原因為食物過敏。3到7歲的孩童,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為黴菌、塵蹣類的過敏原。青春期以後的孩童,則是精神及情緒壓力,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目前全球約17.5%孩童患異位性皮膚炎,更有1%孩童,深受較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所苦。1歲以前發病者,約佔60至70%;5歲以前發病者,更佔了百分之70至95%。過敏三兄弟: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臺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林莉華表示,兒童過敏疾病有階段性,稱為過敏進行曲,出現順序是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這3種疾病又被稱為「過敏三兄弟」。上述過敏疾病可能單獨出現,或是2種、3種合併出現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過敏疾病原因除了遺傳因素,還有後天環境、季節氣候、生活習慣、過敏原暴露與情緒壓力等有關。兒童的生理與成人大不同,中醫觀點是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陰陽及氣血都遠不及成人,臟腑發育也未健全,即「肺脾腎常不足」。治療過敏性疾病及調理其體質時,會以肺、脾、腎三臟為主。嚴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80%情緒精神障礙賴以修醫師表示,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約80%情緒精神障礙。中度及輕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分別有53%及30%的情緒行為異常。和其他兒童重大疾病如血癌及癲癇相比,異位性皮膚炎造成的心理精神危害更勝一籌。異位性皮膚炎的患童,80%青春期後會痊癒。但那些到成人未痊癒的患者,隨年齡的增加,異位性皮膚炎的外顯性皮膚症狀,可能影響心理情緒,造成自我負面評價及低自尊的衝突,對日常生活或工作表現皆產生嚴重影響。注意力欠缺過動症 5大類治療注意力欠缺過動症簡稱「過動症」,症狀主要分為過動/衝動與注意力不集中,研究顯示過動症可能是大腦前額葉的細微功能缺失,或神經傳導物質與路徑功能失常,醫師診斷以臨床表徵及行為表現為依據。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行為管理」、「認知行為治療」、「親職訓練」、「感覺統合訓練」5大類;治療過程中,家長、老師及醫師角色都非常重要,需要相互合作來幫助學童。過動症中醫治療 可以中藥、針灸、耳穴貼敷、按摩過動症的中醫辨證可分為「心肝火旺」、「痰火內擾」、「心脾兩虛」、「肝腎陰虛」、「肝鬱脾虛」,治療初期以心肝火旺最多,治療一段時間後以肝腎陰虛為最多;表示臨床表現多動、衝動的行為(心肝火旺),較容易被家長及老師發現,注意力缺失(肝腎陰虛)的症狀較不容易被察覺,較多數的患兒以「心肝火旺」證為標,「肝腎陰虛」為本,治療過動症初期以心、肝為主,後期則以肝、腎為主。中醫治療除了中藥與針灸,可以配合耳穴貼敷或按摩穴位,對於寒證及過敏性疾病的患者,還可以運用艾灸治療。皮膚疾病可加上中藥藥膏輔助治療,例如紫雲膏、青黛膏、青珠膏、黃連膏等。

天涼就發作!中醫調理改善20年濕疹

天涼就發作!中醫調理改善20年濕疹#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多歲的李女士(化名),20年前右腳掌曾發生蜂窩性組織炎,經抗生素治療後發炎已痊癒。但每遇天涼或下雨天,當時傷口周圍就發生紅腫、滲出組織液,並伴隨強烈癢感。擦藥膏後會改善,但遇天氣變化又會再度復發。近2年發作時間越來越長,對李女士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不僅穿鞋不方便,癢起來也影響睡眠。患處與本身體質證型不同 用藥須多加調整李女士的病灶雖然紅、熱、腫、溼,但本人怕風、怕冷,經中醫判斷體質是氣血兩虛,病灶處則是濕熱型態。正因為證型複雜,皮膚問題久難癒。要減少復發,必須從根本改善體質,但氣血補太多,容易化熱、影響皮膚;皮膚紅熱時須使用清熱利濕藥物,但用太過身體更虛,遇到天氣變化又發病。病患積極配合下,每周根據病灶的皮膚表現及舌診、脈診變化,調整補氣血和清熱利濕藥物的比例。治療2週後,皮膚滲液明顯減少,癢的情況也改善很多,李女士更表示過去常頭痛的毛病竟也好了。然而治療還未結束,要治療到皮膚不腫、不發紅,還要維持一段時間,病況穩定才能停藥。持續再治療1個多月後,李女士的皮膚已經不癢不紅不腫,調理期間遇到下雨天,皮膚也沒有紅腫發癢,精神體力也都改善。濕疹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3期衛福部臺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淑鳳表示,濕疹是一種皮膚發炎情況,常見於皮膚表皮保護功能不足,使外界的刺激物質滲入皮膚,刺激皮膚免疫細胞,讓皮膚產生搔癢、發炎、紅疹、紅斑、脫屑、水泡、流湯等症狀。臨床上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期。急性濕疹的病灶為多形性,灼熱和搔癢;經過一段時間或經過治療後炎性反應減輕,皮膚變乾燥、結痂或鱗屑,就屬於亞急性期;急性、亞急性階段反覆發作又演變成慢性濕疹,慢性濕疹的皮膚因反覆發炎又厚又粗。治療上西醫會使用到類固醇和抗組織胺,有時也會搭配免疫抑制劑或抗生素。濕疹可分為濕熱浸淫型、脾虛濕盛型、血虛風燥型謝淑鳳醫師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濕疹大致可分為濕熱浸淫型、脾虛濕盛型、血虛風燥型,可選用清熱藥如金銀花、龍膽草、牛蒡子、黃芩、黃柏;利濕藥如薏苡仁、土茯苓、地膚子、車前子;祛風藥如荊芥、防風、薄荷、桂枝、麻黃,養血藥如當歸、女貞子、地黃等來配伍治療。臨床經過望聞問切四診評估,從根本改善體質,可有效減少復發。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