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中醫教你做2道湯 對抗更年期綜合症

中醫教你做2道湯 對抗更年期綜合症#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症脈證並治》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為什麼會出現「臟燥症」呢?《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是這樣解釋的:「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意思是不懂得保養身體的人,到了四十多歲,腎中陰精已經衰減一半。從中醫角度來講,臟燥症主要是由於陰血虧虛、陰陽失調、氣機紊亂所致。更年期綜合症易生氣焦慮 並出現潮熱、胸悶臟躁症實際上很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更年期綜合症。更年期綜合症一般出現在女性45歲~55歲,男性55歲~65歲。此階段的人往往容易性情大變,極易生氣、著急、焦慮,身體上也會發生各種變化,如潮熱、胸悶、心悸、失眠、易疲勞等。有時候會突然產生一股火燒般的熱感,沿著胸部一直蔓延到面頰和上肢,半夜醒來常常是大汗淋漓,這些都是更年期綜合症的症狀。不過,中醫上說的臟躁症的範圍更廣泛一些。如今,很多人由於壓力過大,暴飲暴食,長期熬夜,缺乏運動,使得體內的陰陽失調,陰精耗損,虛火上揚,甚至很多 30 多歲的人就已經提前出現了更年期的各種症狀,走向衰老。千萬不要以為更年期綜合症僅僅是一些症狀,過了這個年齡段就沒事了,更年期綜合症可能引起許多疾病的發生,比如心臟病、憂鬱症、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內分泌紊亂等。所以一定要重視更年期綜合症,而飲食調養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1)甘麥紅棗湯材料:炙甘草 12 克,淮小麥 18 克,去核紅棗 9 枚。做法:1. 小麥洗淨,漂去浮末。2. 將甘草、小麥、紅棗一起放入鍋內加水煮沸即可飲用。這道湯源自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症脈證並治》之「甘麥大棗湯」。小麥可「養心氣」,甘草可瀉心火,紅棗可補脾益氣,三藥共用有養心安神、滋陰養臟之功,主治更年期綜合症。中醫講究對症下藥,此湯可以因人而異,靈活加減。如心煩嚴重者加麥冬12克、鮮竹葉芯30條、丹參12克;心悸怔忡嚴重者加丹參12克、茯神15克、黨參25克,或者用湯藥送服中成藥歸脾丸;易怒煩熱者加香附12克、素馨花7.5克、川楝子15克。2)甘麥蓮棗湯材料:甘草 6 克,淮小麥 15 克,麥冬 10 克,蓮子 30 克,紅棗10 枚。做法:1. 將甘草、淮小麥、麥冬三味藥先煎汁去渣。2. 用藥汁煮蓮子、紅棗服用。甘麥蓮棗湯可清心安神、養陰潤燥,適用於更年期心煩氣躁者。很多人都不願過更年期,一是害怕衰老的到來,二是害怕自己的身體會發生無法預知的變化。其實,更年期並不可怕,這也是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處於更年期的人,正是到了「知天命」之年,思想成熟,家庭、事業也都已穩定,只要正確看待更年期,以樂觀的精神積極面對,就可以安然度過人生中這個重要的轉折時期。貼心小叮嚀有些更年期女性月經紊亂、經血量多、經期延長、週期縮短,常導致貧血。對此,要注意補充營養,可適當多吃動物肝臟、瘦肉、鴨血及新鮮蔬菜、水果等。紅棗、紅豆、桂圓、糯米等有健脾益氣補血的作用,宜常食。(本文摘自/養生湯療:中醫大師教你,喝湯能解決的問題就別喝藥/世茂出版)

燕麥、玉米等7食物 打擊脂肪肝

燕麥、玉米等7食物 打擊脂肪肝#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的肝臟就像一台排毒機器,它不停地運轉,為人體健康保駕護航,但是如果這個肝臟「長胖了」,運轉就會吃力。這裡說的肝臟「長胖」其實就是得了脂肪肝。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肝臟含有較少比例的脂肪,一般占肝臟濕重的5%,但如果肝內脂肪堆積,脂類含量超過肝臟濕重的10%,就成了脂肪肝,這時候它運轉起來就非常費勁,而且排毒功能也會下降。酗酒、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 都可能導致脂肪肝好好的一個肝臟,為什麼會堆積那麼多脂肪呢?這是由於甘油三酯合成與分解不平衡所形成。酗酒、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等都可能造成這種不平衡。拿酗酒來說,酒類飲料中的酒精進入肝臟,會使其代謝發生障礙,導致脂肪酸分解減少,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從而導致肝內堆積脂肪。再如營養過剩,多餘的熱量轉化成脂肪堆積於體內,肝臟自然「在劫難逃」。一般來說,肝內脂肪堆積的程度與體重成正比,越胖的人,脂肪肝可能越嚴重。也有一種原因是營養不良,多見於盲目節食減肥者,因過分限制肉類等脂類食物,攝入蛋白質不足,導致肝臟大量合成脂蛋白,致使脂質增多,加上葡萄糖利用不足,就會使脂肪組織釋放出過量脂肪酸進入肝臟,導致形成脂肪肝。肥胖型脂肪肝 進餐原則「一適兩低」要想擺脫脂肪肝,關鍵是要去除或控制其病因。如肥胖型脂肪肝要控制飲食、減輕體重,具體就是要遵循「一適兩低」的進餐原則,即適量蛋白質、低糖、低脂肪,多食水果、蔬菜,限制熱量,同時增加運動量,積極減肥,將超標的體重減下來,肝內的脂肪浸潤就可明顯好轉。如果是營養不良型脂肪肝,則應及時補充營養,飲食要高蛋白,隨著體內蛋白質的合成逐漸正常化,便可消除脂肪肝。至於酒精型脂肪肝,要先戒酒,調理才會有效。中醫上對脂肪肝也早有認識,將其歸為積證。《黃帝內經》中說:「肝之積,曰肥氣。」故也稱之為「肥氣病」,認為是體內肥脂之氣過多地蓄積於肝臟,導致肝臟功能失調、疏泄不利的一系列病症。可見,脂肪肝的致病因素多與吃有關,所以調理脂肪肝也應從飲食上入手。唐代的孫思邈對脂肪肝的治療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方向:「廚膳勿使脯肉過盈,常令儉約為佳。」就是飲食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儘量不要食用過多的肉類。這與如今西醫提倡的飲食原則不謀而合。1)芹菜黃豆湯/材料:芹菜梗 100 克,黃豆 20 克,鹽少許。做法:1. 芹菜洗淨切成片,黃豆先用水泡漲備用。2. 鍋內加水適量,將黃豆煮熟,加入芹菜梗略煮,加鹽調味後食用。芹菜含多種胺基酸、揮發油、水芹素等,具有保護肝臟的作用,不僅能降血壓、減血脂,還能預防動脈硬化。這道湯可以每天喝 1 次,連喝 3 個月。2)脊骨海帶湯材料:水發海帶絲 200 克,豬脊骨 500 克,大蔥 2 段,薑 3 片,鹽、醋、胡椒粉各適量。做法:1. 海帶絲洗淨;豬脊骨洗淨,剁成塊。2. 將豬脊骨放進鍋內,倒入清水,大火煮沸,舀去浮沫,放入蔥段、薑片,煮 30 分鐘。3. 下入海帶續煮 15 分鐘,加入胡椒粉、鹽、醋調味即成。海帶含有豐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液及膽汁中的膽固醇。還含有食物纖維褐藻酸,可抑制膽固醇的吸收,並促進其排泄。每週吃一次海帶,對防治脂肪肝、高脂血症均有良好的作用。燕麥、玉米等7食物 對抗脂肪肝下面這些食物也可以有效對抗脂肪肝,脂肪肝患者宜常吃。1.燕麥:亞油酸和皂素含量豐富,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2.玉米:富含鈣、硒、卵磷脂、維生素 E 等,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膽固醇。3.薏米:能利水消腫、健脾去濕、清熱排膿,很適合脂肪肝患者食用。4.胡蘿蔔:有健脾養胃、化痰清熱、利濕順氣、消腫散瘀、解毒止痛的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胡蘿蔔中含有大量的生物鉀,鉀進入血液後,能將血液中的油脂乳化,同時能有效溶解沉積在肝臟裡的脂肪,並將這些體內垃圾排出體外,達到降脂、 清潔血管、增加血管彈性、改善微循環的作用。5.地瓜:纖維素含量豐富,有通便作用,並可將腸道內過多的脂肪、糖、毒素排出體外,起到降脂的作用。6.山楂:中醫記載山楂「尤消肉食」,一個「消」字道出了山楂消脂功效強大,山楂含有的熊果酸,能降低動物脂肪沉積在血管壁、肝臟,促進膽固醇的轉化。7.綠茶:綠茶提取物茶多酚可降低肝組織中過氧化脂質的含量,降低血漿中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對脂肪肝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脂肪肝不只靠飲食療法 須依嚴重程度綜合調理飲食療法雖然重要,但存在一個誤解,就是很多人認為治療脂肪肝只靠飲食就可以了,這是不太現實的。因為要根據脂肪肝的嚴重程度,來進行綜合治療。除了飲食,還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休息,不熬夜,戒煙戒酒,適當參加體育鍛煉等。堅持體育鍛煉能夠促進肝臟代謝,有利於血液循環和消耗肝臟內過剩的物質,對肥胖及脂肪肝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慢跑、快走、上下樓梯、騎自行車、游泳、打乒乓球等強度小、節奏慢的有氧運動都很適合。運動量可因人而異,以微喘、心跳達到每分鐘120次左右為宜。不同於其他肝病,脂肪肝是一種可逆性疾病,所以只要飲食控制得當,再加上適當的運動,是完全可以擺脫的,關鍵是要給自己信心,並堅持不懈。(本文摘自/養生湯療:中醫大師教你,喝湯能解決的問題就別喝藥/世茂出版)

天熱無食欲 中醫食療解「苦夏」

天熱無食欲 中醫食療解「苦夏」#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到夏季,很多人都會沒食欲,胃口不好,精神也差,身體容易疲倦,有的人體重還會明顯減輕,嚴重的還會感覺到頭暈、胸悶、噁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苦夏」。苦夏症狀具有「春夏劇,秋冬瘥(病癒)」 的特點,秋涼後就會痊癒。容易得苦夏病的人,一般平時就腸胃之氣不足,胃腸功能較差,所以到了盛夏炎熱季節暑氣當令時,就會因為暑熱傷了元氣而患病。可吃苦味食物降瀉心火與暑熱由於苦夏是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較弱所致,所以最適合通過飲食進行調理,要適量減少主食,少吃油膩食物,以減輕胃腸負擔。夏天時心火大,可適當吃些苦味食物,因為苦味食物既能降瀉心火與暑熱,又能抑制暑濕,起到健脾利胃、增強胃腸的作用。此外,苦味食物還具抗菌消炎、解熱消毒、助消化、增食欲、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作用。常見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菜、蒲公英、苦筍、蓮子心等。具有消暑熱作用的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荸薺、楊梅等,對預防苦夏有良好的作用。還有一種最常見也是最應季的蔬菜—番茄,其味甘、酸,性涼,微寒,能清熱止渴、養陰、涼血,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熱解毒、涼血平肝、增進食欲的功效,對食欲不振有調理作用。可以做成湯來飲用,清涼美味。番茄金針蛋花湯 材料:中等大小的番茄 2 個,金針菇 1 小把,香蔥 1 棵,大蒜 2瓣,雞蛋 1 個,鹽、太白粉水、香油、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1. 金針菇洗淨,擠乾水分,切成段;番茄洗淨切成小丁備用;香蔥切蔥花,大蒜切末,雞蛋打散至表面出現一層小泡泡。2. 炒鍋中加入 1 小勺植物油,爆香蔥花後,下入番茄丁,煸炒至出現湯汁。3. 鍋中加入適量開水,大火煮開後加入金針菇,再次煮開後下太白粉水勾芡。4. 加入適量鹽調味,再次煮開後下入打散的雞蛋,順同一方向推出蛋花。5. 最後加入蒜末,推勻關火,出鍋前滴幾滴香油即可。金針菇中含秋水仙鹼 一定要煮熟再吃防中毒這道湯其實就是我們常喝的番茄蛋花湯再多加一樣食材—金針菇。為什麼要加金針菇呢?中醫認為,金針菇能利肝臟、益腸胃、增智慧、抗腫瘤。金針菇柄中又含有大量食物纖維,可以吸附膽酸,降低膽固醇,促使胃腸蠕動。雖其性寒,但用來做湯,經過開水烹煮,可以中和其寒性,一般人都能食用。而且加入金針菇也使湯的營養更加豐富,口感更鮮美。需要注意的是,金針菇中含有一種有害物質—秋水仙鹼,所以一定要煮熟再吃,否則容易引起中毒。(本文摘自/養生湯療:中醫大師教你,喝湯能解決的問題就別喝藥/世茂出版)

天熱心煩氣躁 烏梅湯養心又解膩

天熱心煩氣躁 烏梅湯養心又解膩#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夏季氣溫升高,有時候還伴有潮悶,人很容易心煩氣躁,就算待在冷氣房裡,還是會覺得心神不安。這是因為夏季屬火,火氣通於心、心性為陽,人體的陽氣在這個時候也處於旺盛階段,所以夏季的炎熱最容易干擾心神,使心神煩亂,總覺得心裡不得安寧。而心煩會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則會加重心臟的負擔,誘發疾病,所以夏季也是心臟病多發季節,要注意養心。夏季雖炎熱 飲食也不可過寒養心應先做到心靜,因為「心靜自然涼」,但做起來可不容易。想要心靜,首先應該懂得清心寡欲,心中少一分欲望,就會少一分煩惱,就不會傷及心臟。另外,閉目養神也是養心的好辦法,可以幫助人排除雜亂的心緒。心火過旺時可吃些味苦食物以削減心火。雖然夏季炎熱,飲食也不可過寒,因為人體實際處於外熱內寒的狀態,冷食吃多了易傷脾胃,會引起吐瀉。這段時期出汗較多,可以多食酸味以固表,烏梅湯就是很好的解渴消暑聖品。烏梅湯 材料:乾烏梅 15 顆,山楂 20 克,桂花 2 克,甘草 10 克,冰糖30 克。 做法:1. 乾烏梅和山楂先加水泡開。2. 將泡開的烏梅和山楂連同桂花和甘草用紗布包起來,放入砂鍋中。3. 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再加入冰糖後用小火熬煮 3 小時以上,大約熬去一半水量時出鍋,放涼後飲用。感冒、咳嗽、腹瀉、經期及產前後少吃烏梅《本草綱目》中說用烏梅「煎湯代茶喝」可以治「泄痢口渴」。加入了山楂、甘草的烏梅湯不僅可以解口渴,去五心煩躁,也有很好的消食解膩作用。烏梅雖能開胃除煩,但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感冒發熱、咳嗽痰多者,患有痢疾、腸炎的人,及女性在生理期及產前、產後都要少食烏梅。此外,像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都有不錯的養心作用,可根據情況在醫師指導下做成藥膳調理身體。(本文摘自/養生湯療:中醫大師教你,喝湯能解決的問題就別喝藥/世茂出版)

健康減重3步驟 不怕「溜溜球效應」

健康減重3步驟 不怕「溜溜球效應」#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十大死因中,有7項死因和肥胖有高度相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等。許多肥胖患者尋求藥物、手術等減重治療,但風險及副作用又令人卻步,中醫介入成為治療肥胖的另一種選擇。體質、飲食、運動 中醫3步驟健康減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林立涵表示,患者來中醫診間求診,不只有單純降低體重,而是希望從內而外的調整好身體的機能。這裡提供希望減重的朋友三個步驟,讓你健康減重,溜溜球效應不再來:1)打造好體質/想要改善肥胖情形,單純減重是不夠的,體質沒有改善之前貿然開始減重,除了成效不彰,容易復胖,還有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如何培養易瘦體質?把握「充足睡眠」、「減緩壓力」、「促進新陳代謝」3件事。2)聰明飲食有撇步/吃當地產的食物並且符合時令,人身上的四肢百骸都會得到調理。因為這些食物自然、新鮮,能避吃進過多的食品添加物,不會增加身體的負擔。糖及精緻的澱粉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胰島素會刺激細胞儲存養分,阻止脂肪離開細胞,長期將造成人體肥胖。市面上許多標榜低脂低卡的健康食品(包含穀片、燕麥片、優格、果汁),往往含有過量糖份,反而不利減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每日糖類攝取量維持在每日總熱量的10%百分之十以下,有意願減重的朋友,不妨試試將自己飲食的9成以上調整為當季原型食物,且為低碳水化合物組成。進食順序也有祕訣,先喝湯、再吃油脂、蛋白質可以增加飽足感,之後可以補充蔬菜等纖維質,最後再吃容易影響血糖波動的澱粉類。3)動得好,沒煩惱/30歲起基礎代謝率開始明顯下降。假如飲食和作息都和之前一樣,身體也沒有特別明顯不適,體重卻開始明顯上升,這時候就該加入運動習慣。運動不僅當下消耗卡路里,更重要的是後燃效果甚至能延續到之後的2天。要怎樣運動才有效率呢?林立涵醫師表示,建議採用有氧搭配重量訓練,最簡單方法就是快走或慢跑30分鐘搭配30分鐘的阻力訓練,不僅可以減少最多體脂肪、保持肌肉不留失,交替的運動更能保持樂趣,讓人更容易保持運動的習慣。林立涵醫師表示,許多人常說減肥是一輩子的課題,其實倒不如說是一種健康習慣的養成。經由中醫介入可以讓患者睡得好、吃得好、代謝佳、生理期乖乖來、並且心態平和,維持適當的運動習慣。減重不只是讓你越減越美麗,而是越減越健康。

針灸併西藥合治 改善失智認知能力

針灸併西藥合治 改善失智認知能力#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0多歲阿嬤,一年多來因罹患失智症,常有情緒不穩定,且嘴巴一唸就停不下來等情況,家人帶其赴衛福部苗栗醫院就醫,經中醫科醫師採三個多月密集性針灸治療後,症狀已逐漸改善;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主任康鍾禧指出,許多醫學研究已證實,失智症的常規治療,若能再以針灸治療輔助,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認知及日常生活等能力。人口老化 失智症人口有增加趨勢在台灣,隨著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成長,臨床上,罹患失智症的人口也有逐漸增加趨勢,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長者,每13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其中80歲以上,每5人中有1人;康鍾禧主任表示,尤其苗栗地區老年人口比例高,更不得忽視失智症重要性。罹退化性失智症最多 占所有失智症60%失智症可分為退化性、血管性及可逆性失智症,其中常見的失智症就屬於退化性失智症的阿茲海默症,占所有失智症的60%;康鍾禧主任指出,若為腦血管發生疾病後導致的失智症,則為血管性失智症,是第二常見的失智症,而可逆性失智症,則是因營養失調等因素導致,治療上,目前中醫療法確實能有助於改善病症,且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預防勝於治療包括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若能使用針灸合併西藥治療,在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評估上,都有明顯效果;康鍾禧主任提醒,雖中西醫合併治療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病程的發展,但仍無法治癒病症,因此預防更勝於治療,若家中有失智症患者,除了可多鼓勵參加團體活動,也可幫忙患者做穴位按摩,像是百會穴、四神聰穴等,有助減緩腦部退化,並養成規律生活作息,才能避免病症加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體內濕氣重害水腫 中醫師教按這穴位

體內濕氣重害水腫 中醫師教按這穴位#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睡醒時臉好像大了一號,不但臉部出現水腫,走路時還會覺得四肢沉重,像裹了一條濕毛巾在頭上一樣,上完廁所發現排便軟軟綿綿的,甚至皮膚出現濕疹,中醫認為,這都是體內濕氣重的表現。中醫診所醫師張文馨補充,現在上班族有很多都久坐、久站,或是都不愛運動,沒有在流汗的人,也很容易水腫。利尿發汗排濕氣 按摩這穴位效果更好張文馨醫師表示,水腫可以透過利尿和發汗能排出體內濕氣,搭配三陰交穴位的按摩,加速體內除濕氣,長期按摩,不僅除水腫,對婦科調經還能有良好效果。三陰交是人體肝經、脾經、腎經的交匯處,不但能幫助消除水腫,對女生的婦科、有經痛的人也能有保養效果。三陰交穴位在小腿內側,腳踝正上方四隻手指頭併攏的地方,小腿的脛骨內側凹陷處,張文馨醫師說,按壓穴位時大概按壓10秒,然後放開,然後重複10次,出現痠痠的為主就可以了。在洗完澡之後,可搭配消浮腫的瘦腿霜、或是小腿舒緩霜去一起按摩。三經交匯處按摩 貴在堅持好處多三陰交穴是「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及「足少陰腎經」的交匯處,肝負責解毒、脾掌消化、腎主泌尿,而足部的陰經主血,與生殖系統、消化系統有關。依按摩時間可達到不同療效,晚間9-11點按摩可以保養子宮、緊緻肌膚、祛斑祛痘;約午間11點按可令脾經排毒,調治肌膚過敏等,每次按摩15-20分鐘,何時何地都能按摩,是大家都應該知道的好穴道,而想要按摩除濕消水腫則是貴在堅持。(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中醫治失智症 按摩2穴位緩腦部退化

中醫治失智症 按摩2穴位緩腦部退化#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衛生環境改善、醫藥進步,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大幅成長,失智症的人口也快速增加。一名80多歲老太太,1年多來因罹患失智症、情緒不穩定、嘴亂碎碎念停不下來,就醫至中醫科診療。經密集以針灸治療3個多月後,老婦病況明顯改善。阿茲海默症 佔所有失智症中高達6成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13人就有1人有失智困擾,80歲以上再提高為每5人中有1人。苗栗醫院中醫科主任康鍾禧指出,許多醫學研究已發現,在失智症的常規治療中,再輔以針灸治療,可有效幫助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失智症依病因可分為退化性、血管性及可逆性失智症。屬於退化性失智症的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約占所有失智症60%;血管性失智症,是腦血管疾病後導致的失智症,是第二常見的失智症;可逆性失智症,則是由某些原因,例如營養失調造成,治療後可恢復。家人可幫忙按摩百會穴、四神聰穴 促進氣血循環康鍾禧主任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國內外研究證實,中醫療法對失智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來看,比起單純使用西藥治療,阿茲海默症患者使用針灸合併西藥治療後,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評估都比較好。中西醫合併治療雖可延緩失智症病程的發展、改善病人的認知及日常生活能力,但不論是中醫或西醫都無法治癒,預防就成為重要關鍵。康鍾禧主任建議,讓失智症患者多參加團體活動,養成規律生活作息,家人在家中也可幫忙患者做穴位按摩,例如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直上的交叉點)和四神聰穴(距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的4個穴位)多加按摩,促進頭部的氣血循環,有助減緩腦部退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