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季節流感高峰 中醫保健顧健康

季節流感高峰 中醫保健顧健康#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流感為流行性感冒的簡稱,主要致病原為流感病毒,因群聚造成地區性傳播迅速,或隨著經貿及旅遊等加速跨國散播。以臺灣為例,每年冬季因逢流感流行高峰期,加上新年搭機頻繁或本地南來北往的返鄉人潮,疫情也隨著感染者的活動而擴散至各處,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應多加注意與預防。流感高危險族群 長者、孕產婦、嬰幼兒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施宏昇表示,流感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特別在密閉環境中,因空氣不流通,更容易造成病毒傳播。流感病毒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也可經由接觸傳染,如手接觸到感染者的口沫或鼻涕,再碰觸自己口、鼻或眼而感染。感染流感後,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及咳嗽等,部分患者伴有腹瀉、嘔吐等症狀。多數患者發病後會自行痊癒,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常見為病毒性肺炎及細菌性肺炎,另外還包括腦炎、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及其他嚴重的繼發性感染等。高危險族群包括大於65歲以上老年人、孕婦和產後2週內的婦女、嬰幼兒,患有心、肺、腎、肝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不全者。另外病態性肥胖者(BMI≥40)在2009年至2010年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肥胖首次被確定為嚴重流感的危險因素,不可輕忽。染感冒飲食宜清淡 吃完熱食冒汗應更衣避感冒施宏昇醫師表示,依照中醫臨床辨證論治,流感的治療應首先分別風寒證與風熱證。風寒證症狀有身體微發熱但怕冷、體表流汗少,伴隨頭悶痛、肢節痠疼,鼻塞流清涕、喉癢想咳嗽、咳痰多白色稀痰。而風熱證症狀有身體烘熱感、體表易岀汗,鼻塞多流黃稠涕,伴隨頭脹痛,喉嚨痛、咳嗽痰黃稠。感染流感病毒後,雖然大部分的人可自行痊癒,還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一旦有類似流感症狀,應盡早尋求合格中醫師診治,避免延誤病情。感冒病人應適當休息,多飲溫水,以簡單清淡飲食為宜,禁食生冷、酒類與油膩等食物。臥室空氣流通時,應注意身體不可直接吹風。若吃完熱食或蓋被後身體流汗多,應及時更換乾爽衣服,避免再受風寒。施宏昇醫師提醒,流感及併發症雖然可怕,但只要把握好幾個原則,就能減少流感機會。如每年定期接種流感疫苗、維持手部清潔(勤洗手、不用手直接碰觸口鼻眼)、注意呼吸道衛生及禮節(打噴嚏用面紙、手帕或衣袖遮住口鼻)、生病時在家休養、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注意飲食均衡及適當運動,維護身體健康。

冬天經痛更易發 別輕忽子宮保暖

冬天經痛更易發 別輕忽子宮保暖#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經痛(或稱痛經)指婦女在經期及前後,出現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的病症。隨月經周期發生,嚴重者伴隨噁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影響工作及生活,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經痛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黃盟珠表示,臨床常將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原發性痛經多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病變者,故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於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在正常分娩後疼痛多可緩解或消失。繼發性痛經則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所致,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頸阻塞等疾病所引起,多見於已婚的中年婦女。中醫認為痛經主要是氣血循環不暢所致,即「不通則痛」。黃盟珠醫師說明,造成「不通」(氣血循環不暢、氣滯血瘀)的原因有多種,臨床上常見的有寒凝胞中、氣血虛弱、濕熱下注等。臨床可透過問診、切診,從疼的時間、部位、性質及經色等方面作為鑑別痛經證的主要依據,如經前痛,多為實證;經後痛,多為虛證。刺痛為血瘀;隱隱作痛,喜揉喜按為虛;疼痛劇烈,拒揉拒按為實;持續作痛,痛甚於脹為血瘀,時痛時止,脹重於痛為氣滯。血色淡為寒為虛;血色紫為熱為實;血色黑為熱重。中醫常用藥物如香附、益母草、少腹逐瘀湯痛經的治療,以恢復氣血循環順暢為最主要,理氣化瘀止痛為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常用藥物如香附、益母草、少腹逐瘀湯等。再配合各人不同的原因,溫暖胞宮或補益氣血、清熱除濕等。而婦女的月經過程,是陰陽消長變化,用藥時也會考慮經前、經後體內陰陽狀態不用,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藥物。痛覺是經由神經在傳遞,如果脊椎有擠壓或扭曲,月經來潮時,血往胞宮走,胞宮附近血管脹大,壓迫到旁邊神經,也會引起痛經。這時也要配合用藥調整。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施治,痛經的症狀便可改善。冬天體質虛寒、穿短裙受涼 易發經痛日常保健上,也是以維持氣血循環順暢為最主要。黃盟珠醫師表示,運動是很好的方式,現代人多坐少動,胞宮循環不好,建議有固定運動時間,或是坐著一段時間就要起身走動。黃盟珠醫師提醒,最近天氣即將變冷,在寒冷的冬季,婦女月經延後、痛經情況比其他季節多發,且多為20、30歲女性,主要症狀為痛經和月經量減少。冬季痛經多是個人體質虛寒,或不良生活習慣(如天冷還穿短裙受寒著涼)使喜溫的子宮受涼,下腹部血液循環不暢所致。在冬季寒冷的天氣,一定要注意保暖,保持身體暖和將加速血液循環,並鬆弛肌肉,尤其是痙攣及充血的下腹腔部位。只要做好下半身的保暖工作,就可以避免許多婦科疾病。

失智症無法治療?中醫針灸刺激防失能

失智症無法治療?中醫針灸刺激防失能#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失智人口也跟著扶搖直上,其不僅會使記憶力衰退,更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如語言、判斷力,甚至造成個性轉變,使照顧者身心俱疲。而一提到失智,不僅只有西醫能治療,中醫對付失智症也有一套,針對失智症病患所出現的不同症狀,利用頭皮針在不同穴區對症下針,直接刺激腦部,可提升認知能力,並維持生活能力。常見失智分兩類 一旦發病仍有機會復原中西醫整合針灸特別門診楊龍駿醫師表示,失智是腦部細胞的退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壞死,進而使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各方面功能的衰退,同時也可能伴隨行為障礙、性格改變等症狀出現,隨著嚴重程度不同,不僅可能影響日常生活起居自理能力,甚至可能連帶影響工作及人際關係。楊龍駿醫師說,失智症多為退化性失智,病程通常會逐漸惡化,一般較難判斷何時開始發病,而血管性失智症則是第二常見的失智症,其因為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但無論是退化性失智或者血管性失智症,一般人都認為失智是步入高齡的必然現象,且不可能再恢復正常,其實並非如此。針灸以頭皮針為主、耳針為輔 活化腦部細胞逆轉失智目前針對失智症治療,中西藥都無有效的治癒方式,只能延緩病程。在治療失智症上,楊龍駿醫師強調,西醫通常會給與末梢血液循環的藥物,來減緩失智症惡化,而傳統中醫除了給予中藥材,以達活血化瘀外,另外還會搭配針灸的方式進行治療;而楊龍駿醫師則不使用藥物,純以頭皮針搭配耳針治療失智症,目前已累積相當多臨床成功案例。楊龍駿醫師認為,當大腦經過適當的刺激,某些程度機能的恢復是可以被預期的,即使是壞死的細胞,透過刺激周邊正常組織仍可取代病態的細胞,而若還屬正常功能的細胞,也能透過頭皮針灸的方式,促進其活化,以預防失智症症狀繼續惡化。對症下針 中醫頭皮針安全度高楊龍駿醫師解釋,失智症是大腦退化的問題,針對腦部去刺激,可獲得快速且明顯的療效,大腦有分很多區域,各負責不同的功能,頭皮針療法是利用針灸針刺在頭皮的穴區,如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或施予智三針等,視病人的狀況選擇適合個別的療法使用,以達到治療目的;此外,對於多數人擔心針灸頭部恐傷及大腦的疑慮,由於頭皮底下的頭骨相當堅硬,針刺並不會傷害到大腦組織,因此是一種相當安全的治療方式,並不用過於恐慌。中醫針灸可獲顯著改善 及早治療效果好楊龍駿醫師分享臨床經驗,通常一週治療3次,一個療程約10次結束後就能明顯改善失智症的症狀,長時間下來甚至可能達到根治的效果。他就曾收治一名7旬患有退化性失智症的老婦人,不僅情緒不穩定,總是幻想家人把她的存款藏起來,甚至也有吞嚥困難的現象,後來透過頭皮針療法搭配耳針,在治療約12次左右,婦人不僅情緒逐漸穩定,能正常溝通交談,就連飲食睡眠也都恢復正常,家人也總算鬆了一口氣。另一名血管性失智症的大學教授,不僅生活起居無法自理,就連對外界也毫無反應,但在經過頭皮針療法搭配耳針兩個療程後,目前已能和朋友談笑風生,甚至連自己開車出遊都不成問題。楊醫師提醒,當出現失智症狀時,若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此外,若還沒出現症狀者,也能透過非藥物療法的頭皮針灸,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以預防失智症來敲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不當冰山美人!3穴位改善手腳冰冷

不當冰山美人!3穴位改善手腳冰冷#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手腳冰冷常見於貧血妹妹身上很多女生的會手腳冰冷,尤其是冬天,身體虛寒、貧血的女生更容易發生。就算已經多穿了好幾件保暖衣物,還是無法改善,事實上這是因為氣血循環不佳的緣故,當身體能量不足,就無法正常運送氣血到身體各部位,導致末梢神經循環不佳,讓手腳冰冷。建議可以多刺激足三里穴、合谷穴、湧泉穴,讓身體發熱,從體內開始做個暖美人,身體暖了,代謝也會好,更容易瘦身唷。改造部位/雙手、雙腳拍打方向/單點穴位刺激保健穴位/足三里穴、合谷穴、湧泉穴1)準備一盆約40∼45度溫熱的水,將雙手、雙腿泡約15分鐘。2)以手指指腹按壓合谷穴1分鐘。3)以魔法拍拍棒輕拍足三里穴1分鐘。4)以魔法拍拍棒輕拍湧泉穴1分鐘。急救!對症穴位加強版 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腳底板上,取穴時先找到第二趾與第三趾的中心,再往下拉一條線至腳跟,找到上1/3處就是該穴位。湧泉穴是腳底按摩常用的穴位,它可以改善身體疲勞、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 合谷穴合谷穴位於手陽明大腸經上,取穴時先將手掌打開,找到大拇指與食指交會處,再偏食指方向的0.5 公分的地方,就是該穴位。合谷穴是改善腸胃、功能消化功能的重要穴位,當腸胃功能變好,氣血就會充足,就可改善手腳冰冷問題。 足三里穴足三里位於雙腿膝蓋外側下緣處直下3 寸,大約四根手指頭寬,腸胃、消化功能不佳者,都可以拍打這個穴位獲得改善,當腸胃功能變好,吸收也就變好,循環就會順暢,自然而然可以改善手腳冰冷問題囉。對症小教室 虛寒體質的女生們要每天溫泡手腳女生們很容易冬天已經穿很多衣服了,卻還是感到手腳冰冷,這樣多半屬於虛寒體質,代謝差及神經循環不佳,我建議每天睡前就用溫熱水多泡泡手腳,能促進循環,對女生們很好唷。(本文摘自/拍拍瘦:跟著美女中醫這樣做淋巴排毐.消除水腫.局部塑身.擊退橘皮/幸福文化)

告別蘿蔔腿!3步驟穴道按摩消水腫

告別蘿蔔腿!3步驟穴道按摩消水腫#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加速水分代謝,預防靜脈區張小腿後側的足太陽膀胱經,主掌水分代謝的功能,若是堵塞,不但是女生們容易水腫,腿部也會靜脈曲張喔。如果妳觀察平常尿液都是呈現黃色、不清澈的狀況,就要特別注意促進全身水分循環,可以拍打足太陽膀胱經,這條經絡從頭部一路向下走到腳趾,拍打小腿時應由上往下,輕拍50下,使皮膚呈現輕微泛紅,這樣做可以促進身體排除毒素,加速新陳代謝。改造部位/小腿後側排毒經絡/足太陽膀胱經拍打方向/由上往下美容穴位/承山穴1)倒10元硬幣大小份量的精油按摩油於手掌上,均勻塗抹於小腿後側。2)拍打時可以坐在地上,雙腿微彎放鬆呈三角姿,將小腿後側分成5等分,以魔法拍拍棒由上往下輕拍50下;再換另外一腿。3)以魔法拍拍棒輕拍或以手指按壓承山穴20下,促進局部循環。激瘦!瘦身穴位加強版承山穴位於小腿肚的正中間,踮腳時可以發現小腿肌肉會用力,呈現圓弧狀,圓弧狀的正中間就是該穴位。承山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因此經常拍打該穴位,可以消除水腫、排出體內廢物、避免蘿蔔腿,使小腿變苗條。(本文摘自/拍拍瘦:跟著美女中醫這樣做淋巴排毐.消除水腫.局部塑身.擊退橘皮/幸福文化)

代謝好自然瘦 輕鬆自製5茶飲

代謝好自然瘦 輕鬆自製5茶飲#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肝鬱肥胖型:舒緩情緒這類型的肥胖者時常靠大吃大喝來舒緩情緒,導致體重也忽上忽下,建議可選擇有助於緩解焦慮症狀的材料,包括玫瑰花、何首烏等,自製茶飲以瘦身。 材料玫瑰花15g,何首烏10g,澤瀉10g,綠茶10c.c.,水1000c.c.。 步驟將以上材料加入水中煮滾,過濾去渣,即可飲用,一天建議飲用1000∼2000c.c.。2) 肝腎兩虛型肥胖:調肝腎,降血脂這類型的肥胖者大多正值更年期或是常熬夜,導致身體退化、代謝變差,他們大都吃不多,卻一直發胖,且合併有三高症狀,建議可選擇能調理肝腎的材料,包括何首烏、枸杞等,自製茶飲降低血脂肪。 材料何首烏10g,枸杞10g,澤瀉10g,山楂5g,山藥10g,水1000c.c.。 步驟將以上材料加入水中煮滾,過濾去渣,即可飲用,一天建議1000∼2000 c.c.。3) 氣血虛弱型肥胖:補氣血、消水腫這類型的肥胖者因為氣血虛弱,容易感到頭暈、疲倦,建議可選擇有助於補氣血的材料,包括人參、黨參、黃耆、枸杞、紅棗等,自製茶飲消除水腫問題。 材料西洋參3.5 g,黃耆10 g,何首烏15g,紅棗5 顆,水500c.c.。 步驟將以上材料加入水中,以小火煮滾,過濾去渣,即可飲用,一天建議飲用500∼1000 c.c.。4) 胃火型肥胖:降火氣這類型的肥胖者通常食量大、喜愛重口味食物,且容易口乾、便祕,建議可選擇有助於降火氣的材料,包括決明子、菊花、夏枯草等,自製茶飲改善容易上火的情形。 材料決明子10g,菊花10g,夏枯草10g,丹參10g,水1000c.c.。 步驟將以上材料加入水中煮滾,過濾去渣,即可飲用,一天建議飲用1000∼2000c.c.。5) 脾虛濕寒型肥胖:消腫排水這類型的肥胖者因為水分代謝不佳,容易感到胸悶、疲倦嗜睡等,建議可選擇有助於排水的材料,包括茯苓、玉米鬚等,自製茶飲消除水腫問題。 材料茯苓20g,玉米鬚20g,陳皮10g,荷葉10g,水1000c.c.。 步驟將以上材料加入水中煮滾,過濾去渣,即可飲用,一天建議飲用1000∼2000c.c.。(本文摘自/拍拍瘦:跟著美女中醫這樣做淋巴排毐.消除水腫.局部塑身.擊退橘皮/幸福文化)

慢性傷口、糖尿病足 中醫治療有方法

慢性傷口、糖尿病足 中醫治療有方法#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慢性傷口指經過合宜治療後,超過預期時間仍然無法達到結構和外觀的癒合。預期時間因傷口嚴重程度來認定,一般認為是一個月。造成慢性傷口的成因主要可以歸納為2個:傷口感染(不當換藥方式甚至置之不理)及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解決這兩個最重要的問題,傷口通常能逐漸癒合。中醫針對傷口感染、血循不良處方不同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葉兼碩說明,糖尿病足潰瘍在定義上也屬慢性傷口,但由於長期高血糖狀態導致神經血管病變及免疫功能下降,增加傷口癒合難度,因此控制血糖穩定成為治療傷口的另一項重要任務。中醫針對慢性傷口的治療包含外治與內治。傳統中醫認為,傷口發炎感染時表現出來的紅腫熱痛、發燒為火毒、濕熱。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並可與抗生素治療相輔相成,常用四妙勇安湯、五味消毒飲等。血液循環不良則可概分為2類型:虛及瘀,可能單見也可以並陳。治療上,氣血虛者常用托里消毒飲、人參養榮湯、陽和湯來補益氣血,促進傷口組織新生;血脈不通,「瘀」者再加活血化瘀藥來促進血液循環,常見用藥如三棱、莪朮、桃仁、紅花。中醫外用膏藥 有助傷口癒合葉兼碩醫師表示,外治方面,正確傷口換藥是不二法門,減少傷口感染。西醫外科已發展出多種傷口敷料,主要作用是控制傷口感染及保濕,但促進血管新生則選擇有限。對此中醫外用藥提供另一種選項,紫雲膏、生肌玉紅膏、金創膏等外用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目前已有國內外基礎研究文獻證實這類用於治療慢性傷口的外用藥,具有促進血管新生及傷口癒合效果。除上述傳統中藥外,民間亦流傳各種「中醫藥偏方」,根據筆者經驗,少數為成分不明秘方。這些方藥或草藥在適當條件確實有不錯效果,但若誤用造成危害亦不小,輕者加重感染,重者危及生命。若欲使用,應找合格醫師協助評估,避免加重病情。

不識6類食物屬性 當心病從口入

不識6類食物屬性 當心病從口入#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知食物屬性,當心病從口入食物之所以能引發疾病,決於由其特有之性味,此即「食性」。如果不諳食性,某些特殊體質者,可能因誤食而誘發舊疾,加重病情,或削弱藥力。某婦年過四十,復得一子,又於斯時舉家移民,還念了個學位,勞瘁可知。七年後回國,精衰神憊極矣,經調理得安。回診時自訴眩暈症復發,若無外感因素,應不致如此。反覆詢問是否誤食什麼?起先她都說沒什麼啊!後來,才想起來,最近每天都打果菜汁給先生喝,她也就跟著喝了半杯,並常喝柳丁汁,還吃了些生冷的瓜果。賓果!元凶現形了! 就氣虛不易化飲者而言,體力不足,溼寒不易排出體外,這些生冷瓜果就是引發她復病的發物。發,引發之意;所謂發物,是指攝食某些食物後,易誘發疾病或加重痼疾。發物的定義,乃是相對而非絕對,因人因病因時而異。例如各種糖類及含糖的加工食品,可視為糖尿病患者的發物,一般情況下宜減食或禁食;但當病人出現低血糖症狀,此時原本的發物便成了救命靈丹。對肝膽疾病患者來說,肥膩、油炸燥烤食品為發物;同理,竹筍、生冷、酸辣食物,可視為胃病患者的發物。幾乎每種食物,都會有人過敏,發物同理,但較易致敏的食物有牛奶、魚蝦海鮮、筍、香菇、酒糟、芒果等。發物也是食品,適量食用,多數人不會不適;但過食或新病、大病初癒、慢性病及個別體質因素,誤食不當之物,即可能引發舊疾、增重病情。 發物範圍很廣,一般按其屬性分為六類:一、發熱之物/能助熱動火、傷津劫液,薤、薑、花椒、胡椒、八角、韭菜、大蒜、煙酒、桂圓、荔枝、榴槤、燒炸烤炙物等加工品;易令急性發炎或感染加重、擴散。在發炎階段,宜少食或避食。二、發風之物/多有升發、散氣、火熱之性,能使邪毒走竄,如茄子、豬頭皮、蝦、蟹、筍、香菇蒂、雞蛋、椿芽等;皮膚疾患、瘡瘍患者宜避食。故俗傳鵝肉、蝦蟹等發物「較毒」。三、發動血之物/多有活血散血之性,能動血傷絡,迫血外溢,如大蒜、麻油雞、燒酒雞、羊肉、胡椒等,崩漏帶下、月經過多、吐血、咯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尿血、痔瘡出血等病症,不宜食用。此部分與發熱、動風,部分重疊;肉類發物屬異類蛋白質,較易引起過敏反應;如發斑、發疹、起水疱、發熱、感染擴散、潰瘍出血等。四、發冷積之物/多具寒涼滑利之性,能傷陽生寒,影響臟腑運化,如西瓜、大多數瓜類均屬之、鴨肉、梨、柿、冰飲等各種生冷之品;寒性體質宜少食或避食。五、發溼熱之物/多具黏滯、肥甘滋膩之性,如冰寒、瓜果、飴糖、糯米、醪糟、酒、肥肉、小麥製品等;痰溼挾熱體質宜少食或避食。六、發滯氣之物/多半滯澀阻氣、較難消化,食積脹氣、諸痛者不宜多食。如芋頭、蕃薯、豆類。每個人的「發物」不盡相同,多瞭解自己當時的身體狀態、認識發物,並適時、儘量忌口,就能減少因飲食不當所引起的「病從口入」。四季排寒溫養之道寒氣四季都有,即使炎熱的夏季一樣會受寒。現代生活環境與公共空間多半冷氣橫行,加之凍飲氾濫,寒氣不免侵淫。我指的寒氣涵蓋風寒溼,三氣雜揉,交相為禍。寒氣致病因素相去不遠,故四季排寒、提升體氣的原則大體相同,羅列如下:1.保暖,即啟動排寒。四季都要做好保暖,好好吃飯,身心同在,以天然餐食長養色身,飲食遵守十二字箴言,注意生活細節,嚴防冷氣。2.免吃藥排寒,首推泡腳(最簡單的是薑片煮水)。睡前拉筋暖足,確保一夜好眠。只要體氣不虛,有外感皆可泡腳。簡易的泡腳也是止痛良方,頭疼腹痛,引熱下行,汗出即解。相信並執行,涓滴見功。3.運動生陽,首推站樁。氣足自然神強精飽,東方式的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瑜珈、靜坐、經行等,都能讓人放鬆,真氣得以運行無礙。4.排寒族的妙方:吹風機、暖暖包保暖驅寒,過汗時補充米油,加些鹽花當水喝,非常顧胃氣養津液。若溼氣重、心臟無力,就要避免飲水過度。發燒時暫停蛋白質攝取,吃點葱白薑粥,發汗解表。薑煮米酒水可用於刮痧、皮膚止癢。外傷跌磕、蜂螫蟲咬別忘隨身寶人尿,尤其童子尿滋陰降火,止血散瘀最速。排寒常見食療方‧葱白薑粥功效/驅風散邪,發汗解表。作法/先將米煮成粥,再加入葱白、薑燜煮五分鐘,趁熱食用。體力差的,可酌加幾粒紅棗,或調入一些麥芽糖。小小孩餵米湯,大小孩可連糊爛米粥食。‧米油功效/發燒、過汗、過下、連續嘔吐後可服用,滋陰補液。作法/粥久熬爛熟後,上面浮著一層米粒化成的稠湯水,即所謂「米油」,酌加鹽花,營養滋補。‧黑糖薑棗茶功效/因寒與虛引起的一切症狀皆適用。作法/黑糖、薑片加紅棗共煮,當茶飲。(本文摘自/李璧如/病從排寒解:22個自主排寒關鍵,教你從飲食入手,徹底預防新病袪除舊疾、溫養一生!/三采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