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10歲起轉骨黃金期 中醫調理來改善

10歲起轉骨黃金期 中醫調理來改善#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3歲的張姓小男生剛上國中一年級,身高151公分在全班後段班,平時鼻過敏、打噴嚏、流鼻水,嚴重影響睡眠及上課。12歲的妹妹國小六年級身高雖已到151公分,但近半年無再長高,易便秘、食慾差,媽媽擔心孩子們身高落後,故至中醫求診。經中藥處方3個月後,兩人身高均有成長,鼻過敏、食慾問題亦有改善。青春期10歲開始至18歲適合轉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現代社會少子化,每個小朋友都是家中的寶,家長無不希望自己子女能夠拔得頭籌,贏在起跑點,其中身高更是影響子女未來自信心。選對轉骨時機很重要,倘若等到生長板癒合後,長高機會已經希望渺茫。小朋友適合轉骨的時間在青春期10歲開始,一直到18歲,這也是人成長發育的高峰期。一般來說,國小5、6年級最適合開始轉骨,但若身高在身高曲線的3%以下,則可再提前。此外也須排除先天疾病導致身高矮小,如染色體異常或基因缺失,中醫對此效果有限,其他情況中醫能提供相當好的療效。解除常見疾病困擾 搭配補腎改善長高情形謝旭東醫師說明,腎主骨,補腎為治療長高的根本,但一些常見疾病如過敏性鼻炎、便秘等問題,雖對長高沒有立即影響,但長期下來影響睡眠或導致食欲不佳,也會間接影響身高,所以也要一併處理。上述案例治療鼻過敏、解除宿便,配合男轉骨方及女轉骨方,療效加倍,若單純轉骨則成效不彰。長高有3大秘訣,充足睡眠加上早睡,飲食均衡併少糖少油脂,再加上順時調理。夜晚10點後睡眠時分泌的生長激素是清醒時的3倍;糖和油脂類的食物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配合中醫體質調理轉骨,效果加倍。男重補氣,用四君子湯加減;女重補血,用四物湯加減。注意市售轉骨方眾多,非經醫師指示服用過補藥材也可能導致性早熟,最好經由合格醫療院所處方開藥。以下提供男、女轉骨方說明: 男轉骨方組成/黃耆、桂枝、白术、麥門冬、當歸、川芎、三七、茯苓、黨參、藿香、牛膝、陳皮、枸杞。功效/補養氣血、補腎養骨。適應症/促進青春期身體發育。 女轉骨方組成/黃耆、桂枝、白术、麥門冬、當歸、川芎、三七、茯苓、黨參、香附、熟地、白芍、葛根、芡實。功效/補養氣血、補腎養骨。適應症/促進青春期身體發育。

對抗午後昏沉 快按3穴位提神醒腦

對抗午後昏沉 快按3穴位提神醒腦#中醫

後谿治療效果/安定心神。後谿穴有安定心神、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改善頭頸疼痛、喉嚨痛、落枕、上肢痠麻、手指肘臂痙攣、腰部扭傷、耳鳴、耳痛、視力不佳等症狀。按摩方法/以拇指指尖或棒狀物向下按壓,施力時略偏向小指根部的關節處。穴位找法/手掌向上握拳,在小指指尖彎曲處的外側,有一條明顯的橫紋,後谿就位在此橫紋的盡頭,左右各一。名稱由來/「後」是後面,「谿」是溝溪,「後谿」是位於低處如溪溝的穴位。中醫認為,本穴位在手掌第五指關節後方,手握拳時,本穴位部位的肌肉突起似山峰,皮膚表面的橫紋則像溪溝,故名「後谿」。勞宮治療效果/提神醒腦。勞宮有清心瀉火、提神醒腦的功效,所以對火氣大造成的嘴破、口臭有治療效果,另外對胸痛、胃痛、手掌多汗、嘔吐、昏迷也有不錯的療效。按摩方法/以拇指指腹向下按壓。穴位找法/勞宮位在手掌心,第三、四掌骨之間。手心向上握空拳,中指與無名指輕壓掌心,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的位置,就是勞宮穴,左右各一。名稱由來/「勞」有勞動的意思,「宮」指中室。在《甲乙經》中「勞宮...在掌中央動脈中。」《采艾編》中「勞宮,手勞於把握, 此其都宮也。」由於此穴位在手掌心,即當手部勞動最常使用的部位,所以命名為「勞宮」。關衝治療效果/提神醒腦。關衝有清熱瀉火、提神醒腦的作用,所以此穴常用於昏迷急救。此外,此穴對頭痛、眼睛紅腫、喉嚨痛等症狀也有緩解效果。按摩方法/以指尖或棒狀物向下按壓,或用拇指與食指捏住無名指兩側,加以揉捏,間接刺激穴位。穴位找法/關衝位在無名指指甲根部外側,旁開一分( 一粒米大小) 的位置,左右各一。名稱由來/「關」指出入的要道。在《會元針灸學》中「關衝者,關乎上,而通下,達於上中下,頭腰腿也,內關於腦胸,外關於肢體,三焦經絡從四肢外側始發之根,故名關衝。」由於此穴是手少陽和手少陰出入的重要樞紐,並且位置在少衝及中衝之間,因此以「關衝」稱之。(本文摘自/穴位按摩圖典【熱銷16年精裝典藏版】/三采出版)

上班族盯電腦 2穴位解頭痛、眼疲勞

上班族盯電腦 2穴位解頭痛、眼疲勞#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頭維治療效果/舒緩偏頭痛。頭維穴的附近有三叉神經通過,故此穴位對三叉神經痛或偏頭痛非常有效果。同時,也常使用於治療眼睛疾病或疲勞、視力減退、腦充血、頭部充血等症狀。按摩方法/以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按壓,並做圈狀按摩。穴位找法/將眼尾及耳尖連線中間點朝上延伸,正好碰到髮際,從此處更往頭頂上方一寸(大拇指橫寬)即為頭維穴,左右各一。名稱由來/「頭」指頭部,「維」指維護的意思。在《淮南子》中四維指「在乾、艮、巽、坤四隅,故維有隅角之意,此穴位於頭角,故名。」在《淮南子》一書中,「維」指的是角落的意思,因此位在額頭角落的穴位,即稱為「頭維」。曲鬢治療效果/舒緩頭部疼痛。曲鬢對頭部疼痛,尤其血管性的頭痛、頭重有效果。也可緩和頭部兩側到下顎的紅腫或疼痛。同時也具有消除三叉神經痛、眼睛疲勞的效果。按摩方法/以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按壓,並做圈狀按摩。穴位找法/在顴骨弓上方一寸半(比大拇指稍寬),與耳邊髮際交會處,也是開口時耳朵附近所形成的凹陷。另外,也可以將耳朵彎曲到前方,其前側邊緣接觸到鬢角的最上部,即穴位的位置,左右各一。名稱由來/「曲」指彎曲的意思,「鬢」指鬢角處的頭髮,因此曲鬢是指位在鬢髮附近的穴位。在《醫經理解》中「曲鬢,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中。」表示曲鬢穴位在耳朵上方,且靠近鬢髮彎曲處,因此稱為「曲鬢」。(本文摘自/穴位按摩圖典【熱銷16年精裝典藏版】/三采出版)

女性必知!從這3部位觀察是否受寒

女性必知!從這3部位觀察是否受寒#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其實陰道與會陰會受寒、乾燥、僵硬的人,身體都有共同點,正是頭皮狀態、腳底狀態,以及屁股形狀。或許有些讀者會認為看這些地方能知道什麼呢?不過根據我長年觀察許多女性的經驗,我們可以從外型上相似的特徵推論出來。接下來就讓我說明一下吧!‧掉髮、頭髮毛糙、白頭髮掉髮及頭髮毛糙,應該是不少女性的煩惱。用腦過度神經緊繃的人、無法轉換心情的人、憂心忡忡的人、工作過勞的人,頭皮會變得僵硬,熱氣會累積在局部,造成頭皮水腫。據我的經驗,頭皮處於水腫狀態的人,多半下腹部或仙骨(腰部一帶倒三角形的骨頭)周圍的體溫都偏低,還有人會有高血壓或痔瘡的症狀。我們可以說,頭皮呈現出女性生殖器或肛門的狀態。東洋醫學中也認為位於頭頂的百會穴,是對脫肛及子宮脫垂具有效果的特效穴道。子宮脫垂是指子宮下墜的狀態。置之不理的話,子宮有可能掉出陰道口外,演變成骨盆器官脫垂的問題。頭部熱但雙腳冰冷的人,很可能是俗稱的「頭熱腳冷症」。這是東洋醫學中所謂氣(生命能量)、血(血液)、水(體液)中的氣,衝上頭頂的狀態。有可能是因為無法好好放鬆,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也就是交感神經過度活躍的狀態。此種狀態也會造成落髮及白頭髮,因此請時常觸摸自己的頭皮,檢查頭皮的狀態。‧腳底冰冷、腳跟粗糙腳底冰冷、僵硬、粗糙的人,應該是氣、血、水的流動滯礙不順。睡眠品質不好的人、緊張的人、完美主義者、呼吸短淺容易疲勞的人、飲食生活不恰當的人、容易便祕或腹瀉的人、經常嘆氣的人等等,腳底的狀態多半都不太好。過動或失眠的人,腳跟容易乾燥、粗糙,甚至表皮龜裂。內側腳踝骨頭正下方的照海穴,與子宮密切相關。這部分腫脹的人,有可能骨盆內血液循環變差。腳趾小指外側的至陰穴,以及小腿內側的三陰交穴也與女性生殖器有密切關聯,因此請在這幾個穴道進行油壓按摩,或使用市售的簡易艾草灸等產品熱敷。「頭熱腳冷型」的人按摩腳部可使心情放鬆,精神上也會較為鎮定。腳底有許多穴道,甚至可以說這些穴道反映出人體全身上下健康狀態。腳底油壓按摩在阿育吠陀中也深受重視。‧屁股乾扁凹陷一旦陰道和會陰變寒、僵硬,會使骨盆底肌肉衰退,進而影響屁股的形狀。屁股肉下垂,會使臀部乾扁凹陷。我將那樣的屁股稱為「酒窩屁股」,不過似乎也有人稱之為「青椒屁股」或「雪崩屁股」。雖然失禮,但是男性看女性屁股來判斷女性生殖器是否健康,也並非完全錯誤的做法。最近,助產士之中有人指出,最近女性骨盆的形狀越來越接近男性了,我也感受到這幾年來女性屁股的形狀逐漸變得不一樣。圓潤豐滿的屁股,也就是所謂的「愛心屁股」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酒窩屁股越來越多。這也是因為骨盆底肌肉衰退的人變多之故吧?屁股形狀在一天之中也略有不同。有酒窩屁股的人,請仔細觀察自己屁股凹陷處何時變深、何時變淺。當思緒完全放鬆時,屁股的凹陷也會消失,變成圓潤的愛心屁股。相反的,當身體狀況不佳、身體寒冷乾燥,以及緊張或憤怒時,凹陷就會加深。有時早上還很柔軟的屁股,到了傍晚就變得僵硬。甚至屁股凹陷或圓潤時,行為舉止也會出現差異。屁股不止呈現出身體狀況好壞或骨盆內的狀態,還會顯示出大腦疲勞程度及內心的模樣。請不時撫摸看看,確認自己屁股的形狀。年輕時豐滿有彈性的屁股,會隨著年齡增長下垂縮小,但是無論幾歲,屁股還是圓潤一點比較好。進行居家保養,便能改善酒窩屁股。(本文摘自/圖解 陰道保養全書:融合中西醫學、阿育吠陀療法,日本Amazon婦科保健No.1暢銷書,全方位護理女孩長大後最應該保養的私密處/野人出版)

壓力打亂內分泌 中醫對症食療有秘訣

壓力打亂內分泌 中醫對症食療有秘訣#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工作學業繁忙、壓力大,上班族或學生們可能發覺自己開始冒痘痘、容易感冒甚至肥胖,女性開始經期不順,不知道是不是「內分泌失調」?壓力加上久坐的生活型態,往往使體質受到影響。透過中醫觀點的調理,要怎麼拯救內分泌失調呢?胸悶、耳鳴、肥胖等 都可能是內分泌失調症狀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卉蓮表示,「內分泌失調」是西醫說法,若對應到中醫觀點,為陰陽氣血平衡失調、臟腑功能下降,因為氣血循環變差或不足,進而影響代謝狀況,導致內分泌出問題。內分泌失調最常見於壓力大、作息及飲食不正常、長期失眠的族群,甚至易憂鬱、急躁等情緒變化,也是造成內分泌失調的因子。內分泌失調主要是肝、腎、脾出問題。肝的症狀以急躁、胸悶、睡不好為表現,女性易出現月經失調,甚至影響腸胃功能導致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腎的問題則會出現耳鳴、腰酸背痛、白髮、掉髮、記憶力減退、性慾減退,女性病患恐怕提早更年期;脾的問題則顯現在新陳代謝降低、肥胖、便秘腹瀉,有時會出現長痘痘、皮膚搔癢等症狀。飲食清淡 可選3大類食材調理肝、腎、脾胃治療方面,須依照病患的不同症型,以中藥或針灸調理,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協助。除了遵循醫囑服用中藥,飲食方面以清淡為宜,少吃寒涼、油炸、辛辣食物,賴卉蓮醫師建議,可補充以下食物,以食療養肝、養腎、補脾胃,調理內分泌問題:1)養肝食材/深色蔬果如花椰菜、蘆筍、菠菜、葡萄、藍莓等。春天養肝,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如南瓜、栗子、核桃、紅棗等,以滋養肝脾兩臟。肝喜疏暢條達,壓力大的族群也可喝花草茶如薄荷、玫瑰花、洋甘菊等疏肝解鬱。2)養腎食材/堅果類、黑色食材如腰果、黑木耳、黑豆、黑芝麻、烏骨雞等。進入寒冬時期也可以喝桂圓紅棗茶。3)補脾胃食材/穀類、黃色食材如南瓜、玉米、番薯、黃豆、木瓜等。平常也可以簡單的四神湯調補脾胃。使用食補方如桂圓紅棗茶、四神湯時,須注意不要在身體有炎症反應時如發燒、感冒、腸胃炎等症狀時飲用。適度低強度運動、喝熱牛奶、溫熱水泡腳助眠賴卉蓮醫師建議,透過穴位按摩方式,以指腹抵住穴道慢慢施力,持續2至3秒,每個穴位按摩持續3至5分鐘或30下,一天1至3次。力道由輕漸重,以個人耐受程度為準。按摩前可適當熱敷局部部位,加強局部血液循環,增加按摩療效。可按壓以下穴位:太衝(疏肝解鬱),太谿、復溜(調補腎陰腎陽),三陰交(調補肝脾腎三臟),足三里(調理脾胃增強免疫力)及氣海、關元(補中益氣)。除了上述飲食、按摩自我保健,生活型態調整才是根本之道。建議適度有氧運動持續30分鐘,運動後要及時將汗擦乾,以免汗出當風受風寒。還需作息規律,充分休息。研究顯示,成人睡眠時間低於4小時易出現內分泌失調、加快衰老,引發疾病,建議平時睡滿6至8小時。睡眠不好的人可以在睡前2至3小時做一些低強度運動或喝杯熱牛奶或睡前溫熱水泡腳,若長期失眠則應就醫。最重要的是放鬆心情,培養固定興趣嗜好,尋找適當疏壓管道。

緩解夏季「熱感冒」 刮痧、按摩有解

緩解夏季「熱感冒」 刮痧、按摩有解#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夏天熱氣蓄積體內無法排出,易導致「熱感冒」!從戶外很熱的環境突然進到冷氣房,或運動過後過食冷飲冰涼,導致汗毛豎起,熱氣無法正常疏散,留在體內產生不適。中醫師教你正確刮痧方式,並運用簡易穴道按摩法,減輕發熱、頭痛、腹痛等。刮痧可讓小微血管擴張,局部發紅充血,藉此宣散體內多餘熱氣,緩解熱感冒不適。刮痧應正確適度  以免筋膜發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張尚智表示,入夏後氣溫攀高,中醫門診的熱感冒病人急速增加。熱感冒症狀主要表現為發熱、倦怠、頭暈頭痛、食欲不振,伴隨喉嚨痛、眼睛紅赤、口乾,有時還會出現胸悶想吐或腹瀉等現象。坊間常用民俗療法刮痧來緩解熱感冒,中醫對此持正面看法。原因在於刮痧可讓小微血管擴張、破裂,表皮會紅腫,藉此宣散體內多餘熱氣,緩解發熱、頭痛等不適。但要提醒,刮痧應用範圍廣泛,如果錯誤或過度使用,可能造成筋膜發炎,加重病情。可揉按7穴位 加強緩解刮痧技巧上,有人會直接拿硬幣來刮,但硬幣材質硬且表面粗糙,容易刮傷肌膚,上頭布滿細菌可能造成感染。張尚智醫師建議使用拔罐杯,抹上一些精油,以滑罐方式來刮痧;或用瓷杯來替代,但外緣不能有缺口,且使用前要消毒,以免刮傷皮膚。市售刮痧板也是不錯的選擇。刮痧位置以肩頸兩側為主,不要超過胸鎖乳突肌,順著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往下,通行經絡氣血後,有助體內熱氣疏散,抵禦外邪入侵。不過並非人人都可刮痧,若表面皮膚有破損、皮膚炎,或過度疲勞、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孕婦,都不適合。刮痧外,也可透過穴道按摩來減輕不適。張尚智醫師表示,按壓下列穴道,有助緩解熱感冒。以手指或按摩棒,輕輕揉按穴位約5至10秒:.尺澤、委中/尺澤位於手肘內側,委中位於膝窩中央,按壓2穴位可清熱去暑氣,緩解不適。.內關、勞宮/內關位在手腕橫紋上2寸,勞宮位於掌心(握拳時,中指點於掌心處),2穴皆屬心包經,可消除脾胃不適、減輕噁心嘔吐感。.率谷、太陽/率谷位在耳尖直上1.5寸,太陽位在額頭兩側,能舒緩暑熱帶來的頭痛、耳鳴。.風池/位在枕骨下方兩側凹陷處,外邪易從這裡侵入,按摩此穴可預防感冒。中暑時肩頸較僵硬,按風池穴也可放鬆筋膜、緩解頭暈。別太快從外面進入冷氣房 少吃冰冷食物張尚智醫師提醒,有熱感冒前兆,可使用佩蘭2錢、薄荷1錢、藿香2錢,調製飲用;或用紫蘇、陳皮泡熱水當茶飲喝,改善腸胃悶脹不適症狀。預防熱感冒之道,盡量少吃冰品、冷氣別開太強,避免從很熱的環境馬上進到冷氣房,先在陰涼處待一陣子調節體溫後再進入。久待冷氣房的上班族,最好準備一件薄外套,平日多補充水份,將體內熱氣排出,健康過一夏。

每10人有1人失眠!按4穴位可舒緩

每10人有1人失眠!按4穴位可舒緩#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慢性失眠率居高不下!根據研究,台灣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高達11.3%,相當於每10人中就有1人失眠。隨年齡增加,失眠的比例也相對提升。中醫師建議,透過穴位按摩就能有效改善失眠、神經衰弱等的問題,體貼的子女不妨學幾招,讓爸媽能一夜好眠。睡前泡腳15至20分鐘 幫助促進下肢氣血循環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鄭秝丞表示,失眠會降低工作效率、人際關係惡化、生產率下降和增加交通意外事故的發生率,也會增罹患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引發憂鬱症或其它精神疾病,不容忽視。以中醫的觀點來看,男性更年期失眠與心、肝、腎的臟腑機能退化有關,建議平日可作家庭保健。睡前泡腳是簡單又方便的選擇,用一盆溫熱的水浸泡雙足至腳踝以上,約15至20分鐘,不但可以舒緩整日的壓力與疲憊感,也有促進下肢氣血循環、減少痠痛及抽筋、安定心神等功效。平日按摩4穴位 安神避失眠鄭秝丞醫師說明,改善失眠不但可以提升工作表現,增進人際關係,幫助體力的維持,更可以減緩老化速度,預防多種生理及心理疾病的發生,是現代人保持健康最重要的秘訣。穴位按摩也是中醫法寶之一。平日可多按摩4個穴位:百會、神門、太衝及湧泉穴,一天1到2次,每個穴位約5分鐘。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在兩耳間連線與兩眉正中到頭頂連線交接處,可化解疲勞、預防頭暈頭痛、促進新陳代謝等,有助釋放腦部壓力,幫助入睡;神門穴位於手腕內側,小指向下延伸至手腕關節的橫紋處,有鎮靜、安定心神、補益心的功效,可調節自律神經、緩解心神不寧以及改善神經衰弱、多夢、健忘等症狀。太衝穴位於大腳趾和第二趾趾骨結合處上方凹陷中,可疏肝理氣、解除壓力、清瀉肝火,協助安定憂慮、鬱悶、焦躁等情緒問題;湧泉穴位於腳底中間凹陷處,在足掌前1/3處,有「長壽穴」之稱,可鎮靜安神,改善憂鬱、失眠、神經衰弱等現象。

山藥排骨湯溫補 鼻過敏須知保健6招

山藥排骨湯溫補 鼻過敏須知保健6招#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5歲女性,晨起、夜間躺下睡覺時常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嚴重影響睡眠。且有鼻涕倒流症狀,時常覺得喉嚨有異物感,甚至疼痛。求診中醫後,治療鼻塞、鼻水、鼻涕倒流狀況明顯改善,解決多年過敏問題,咽喉不再不適,也改善睡眠品質,白天不再昏昏欲睡。空氣汙染、氣候濕熱 臺灣環境易致過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醫師蔡佩怡說明,空氣汙染日增,且台灣地處亞熱帶濕熱氣候,過敏原塵蟎容易滋生。據健保署統計,約每5人就有1人有過敏問題,過敏雖非重症,卻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因無法好好入眠,影響白天作息及生活品質。過敏性鼻炎目前西醫無法根治,治療主要以抗組織胺藥、鼻黏膜收縮劑等藥物症狀治療,一旦停藥仍會復發,病患常求助中醫治療。根據中醫觀點,過敏性鼻炎為風邪或寒邪侵入人體並長期潛伏於體內,遇冷風或進出冷氣房易發作。中醫治療為「驅邪扶正」,先以解表藥將風寒邪氣趕出體外,再加補益藥扶養正氣,提升免疫力,減少過敏再發。有些患者反而在天氣炎熱時容易鼻塞,屬於熱性體質,則需加以清熱滋陰等藥物治療。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 著重在肺及脾因肺開竅於鼻,治療過敏性鼻炎首先由「肺」著手,起初使用祛風解表、疏風宣肺的藥物,如桂枝湯、葛根湯等;久則向裡影響「脾」,造成脾胃功能受損,門診常見過敏性鼻炎小朋友腸胃不好,食慾差、容易拉肚子、或不長肉也長不高,故要治療腸胃問題,可使用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健脾益氣、和胃滲濕,再依個人虛實寒熱體質隨症加減方藥,拔除病根。蔡佩怡醫師建議,過敏性鼻炎預防保健如下:1)注意居家清潔/寢具如床單、被套等須勤加清洗,可在家中使用除濕機降低濕氣,減少過敏原塵螨孳生。2)天冷時注意保暖/勿過食生冷冰涼食物,以免寒氣入侵體內。3)少吃NG食物/少吃食品添加物如零食、甜食等易致敏食物,生冷食物、冰涼飲料、冰淇淋更應避免;熱性體質則避免辛辣油炸類等食物。4)適當運動/增加血液循環,利用排汗將邪氣由體內排出,運動亦可增強免疫力,抵禦過敏原。5)穴道按摩/可按摩迎香、印堂、足三里穴,每天每穴按摩20至30下;亦可晨起及睡前使用溫熱毛巾溫敷迎香、印堂5分鐘,可宣通鼻竅,改善鼻塞及鼻水。6)保健藥膳-山藥排骨湯/‧材料:山藥200-300克、大棗10枚、排骨數根。‧做法:排骨先燙過去除血水,再將山藥、大棗、排骨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燉煮至山藥已軟,可加少許蔥、姜及鹽巴。‧適應症:山藥、大棗性味溫和,可健脾補肺,增強免疫力,適合各種體質食用。

Menu